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德育是教育的组成部分,内涵广泛。包括:爱国主义、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法制、纪律教育;道德品质教育和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培养教育。德育就是要通过有效的方法和手段使德育内容内化成青少年的自觉行动,从而来指导青少年的日常行为,完成学校教书育人的任务,达到培养社会主义合格人才的目的。
关键词:科学指导 德育管理
目前学校的德育工作,常常遇到德育现状与客观环境的变化不相适应的矛盾。这种矛盾使德育工作者普遍感到学校德育的实际收效与投入相比十分不协调,结果是收效甚微,事倍功半。可以说现实中的德育工作远远达不到人们和社会对青少年的期望,有时甚至出现德育工作“等于零”的结果。面对德育工作中的问题,德育工作者常常感到“束手无策,无能为力”,甚至“一筹莫展”。党中央国务院就加强新形势下德育工作的实效性提出了要求。那么,如何提高新时期德育工作的实效性呢?本人就这一问题谈谈自己粗浅认识。
一、德育实效性问题的分析
1、现实方面存在的问题
①德育现状与社会变革出现不相适应的矛盾
在社会大变革的新时期,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与生活等大环境对德育工作有较大的影响,出现发展中不平衡的矛盾。
首先,市场经济对学生的思想品德形成具有积极和消极的双重作用。青少年学生是参与未来市场竞争的新一代,在努力培养学生适应社会正当竞争的同时,要防止市场经济等价交换的原则侵入思想道德领域的负面影响,德育工作者必须认真思考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大前提下,如何帮助青少年学生树立远大理想,树立正确人生观、价值观,不致沦为见利忘义的金钱拜物教徒。
其次,当今社会政治生活日趋完善和透明,人们充分享有民主权利,言论自由。国家不但提倡有益的东西存在,同时也允许无害的东西存在。人们在政治、经济、文化生活中的一些问题上,不再简单地用姓“资”还是姓“社”来判断是非,一切用“三个有利于”来做为判断标准。这需要青少年在复杂多变的政治环境中发展自己的独立意识,增强品德的形成影响也是多方面的,深刻的。我国的文化环境已从两千年文化大传统过渡到建国五十多年形成的文化小传统和西方外来文化传统构成的现实文化环境中,五颜六色,纷繁复杂。在这种丰富的、复杂多元的文化环境中,不同价值观念的矛盾时不时发生冲突。如何探求青少年道德成长与文化环境的本质联系,帮助青少年进行正确的道德选择,这是新时期德育工作一项严肃而艰巨的任务。
②“问题”学生增多,青少年犯罪率上升
德育一直是学校的首要工作。但一段时期以来,受社会一些负面的影响和教育上重“分”轻德、盲目追“分”的功利主义的影响,出现了学生中的严重两极分化:一部分忙功课,忙升学,而另一部分(认为高考或中考无望的)则不思进取,自我放弃,发展到旷课逃学在社会上游荡的地步,导致问题学生增多。其表现为:校园早恋,无故旷课、逃学上网、厌恶学习、校园暴力……等。有的学生还出现严重的心理障碍。还有,许多未成年人的校园暴力等等……这些触目惊心的惨剧,时不时的发生在我们的身边。令全社会震惊,也使我们教育工作者不得不陷入深深的思索中。
③青少年学生选择能力差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人类社会进入了以知识经济为标志的信息时代。国门打开了,国外先进的高科技与资产阶级意识形态同时涌入国门,成人与青少年同步接受新信息,一时之间好的、坏的、美的、丑的、健康的、亚健康的、甚至黄色的等信息一起来到我们面前。作为成人,有一定的辩别意识和能力,可有选择的接受信息。而青少年的身理、心理均处于发育阶段,是非、美丑、好坏面前的判断能力较差,且求知欲强、好奇心重,对所有信息来者不拒,统统接受,因而造成部分青少年学生的人生迷茫,整日昏昏然而无所事事,追求享乐,盲目崇拜,步入人生误区。
二、提高新时期德育工作实效性的基本方法与对策。
1、确定目标要实际有效
学校德育要遵循少年儿童的心理特点及认知规律办事,要求青少年从日常行为习惯入手开展近距离、小目标、经常化的德育教育,使社会要求、学校规范“内化”成他们自己的道德行为标准。比如:要按时到校、要爱护公物、上课要认真听讲、要刻苦学习、要独立完成作业、着装要大方朴素等等,从一点一滴的小处做起,低起点,严要求,使学生在社会、家庭、学校三个环境中接触到每个社会人都能成为德育教育者,天天检查,人人关心,久而久之就会“润物细无声”,收到良好的德育实效。
2、打“预防针”增加抗体
在学校德育工作中,我们仍然要始终如一的歌颂人间真、善、美,让学生学会热爱。从爱自己的爸爸、妈妈开始,学会爱家庭、爱环境、爱劳动、爱学习、爱社会,最终达到爱祖国、爱人民的最高境界。要使德育内容分层合理,从小到大,便于内化。
4、树立大德育观
大德育观即德育的社会观。具体是:要求德育从我们所处的时代大背景上去思考、观察各种德育现象:把学校的德育工作放在整个社会的大潮流中去探索思考。在学校树立“三全”德育思想,即:全员——所有教职工都是德育人员,全校师生要共同参与。全方位——学生所有教材都是德育教材,充分挖掘各科教材中的德育内容,对学生进行政治思想品质的教育。全过程——将学校所有活动均视为德育活动,抓住一切时机,全面渗透思想道德教育。形成“人人都抓德育,事事与德育有关”的德育工作大环境。
5、构建“三位一体”的德育网络
学校、家庭和社会在教育过程中的地位、作用均不相同,各有优势和不足,但總体目标是一致的。如何在这三种教育导向的前提下,全面实施德育大目标,相互结合,取长补短,形成三位一体的合力网络是提高德育整体实效性的基础,也是从全局上根本转变德育薄弱现状的重要环节。学校也可与社区联手充分发挥社区教育的德育优势,形成多层次多渠道合力网络的德育大格局,使学生在校与在家的5+2天时间内都能接受健康有益、积极向上的德育教育,收到事半功倍之效果。
6、重视德育管理者基本素质的提高
学校德育工作的群体是学校每个教职工,他们对德育工作的认识、自身素质和德育工作意识程度以及德育管理者的工作能力、学习能力,指挥协调能力和对新事物的敏锐性都直接影响学校德育工作的功效。因此,要抓好师资队伍建设,要注重师德教育,注重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
关键词:科学指导 德育管理
目前学校的德育工作,常常遇到德育现状与客观环境的变化不相适应的矛盾。这种矛盾使德育工作者普遍感到学校德育的实际收效与投入相比十分不协调,结果是收效甚微,事倍功半。可以说现实中的德育工作远远达不到人们和社会对青少年的期望,有时甚至出现德育工作“等于零”的结果。面对德育工作中的问题,德育工作者常常感到“束手无策,无能为力”,甚至“一筹莫展”。党中央国务院就加强新形势下德育工作的实效性提出了要求。那么,如何提高新时期德育工作的实效性呢?本人就这一问题谈谈自己粗浅认识。
一、德育实效性问题的分析
1、现实方面存在的问题
①德育现状与社会变革出现不相适应的矛盾
在社会大变革的新时期,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与生活等大环境对德育工作有较大的影响,出现发展中不平衡的矛盾。
首先,市场经济对学生的思想品德形成具有积极和消极的双重作用。青少年学生是参与未来市场竞争的新一代,在努力培养学生适应社会正当竞争的同时,要防止市场经济等价交换的原则侵入思想道德领域的负面影响,德育工作者必须认真思考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大前提下,如何帮助青少年学生树立远大理想,树立正确人生观、价值观,不致沦为见利忘义的金钱拜物教徒。
其次,当今社会政治生活日趋完善和透明,人们充分享有民主权利,言论自由。国家不但提倡有益的东西存在,同时也允许无害的东西存在。人们在政治、经济、文化生活中的一些问题上,不再简单地用姓“资”还是姓“社”来判断是非,一切用“三个有利于”来做为判断标准。这需要青少年在复杂多变的政治环境中发展自己的独立意识,增强品德的形成影响也是多方面的,深刻的。我国的文化环境已从两千年文化大传统过渡到建国五十多年形成的文化小传统和西方外来文化传统构成的现实文化环境中,五颜六色,纷繁复杂。在这种丰富的、复杂多元的文化环境中,不同价值观念的矛盾时不时发生冲突。如何探求青少年道德成长与文化环境的本质联系,帮助青少年进行正确的道德选择,这是新时期德育工作一项严肃而艰巨的任务。
②“问题”学生增多,青少年犯罪率上升
德育一直是学校的首要工作。但一段时期以来,受社会一些负面的影响和教育上重“分”轻德、盲目追“分”的功利主义的影响,出现了学生中的严重两极分化:一部分忙功课,忙升学,而另一部分(认为高考或中考无望的)则不思进取,自我放弃,发展到旷课逃学在社会上游荡的地步,导致问题学生增多。其表现为:校园早恋,无故旷课、逃学上网、厌恶学习、校园暴力……等。有的学生还出现严重的心理障碍。还有,许多未成年人的校园暴力等等……这些触目惊心的惨剧,时不时的发生在我们的身边。令全社会震惊,也使我们教育工作者不得不陷入深深的思索中。
③青少年学生选择能力差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人类社会进入了以知识经济为标志的信息时代。国门打开了,国外先进的高科技与资产阶级意识形态同时涌入国门,成人与青少年同步接受新信息,一时之间好的、坏的、美的、丑的、健康的、亚健康的、甚至黄色的等信息一起来到我们面前。作为成人,有一定的辩别意识和能力,可有选择的接受信息。而青少年的身理、心理均处于发育阶段,是非、美丑、好坏面前的判断能力较差,且求知欲强、好奇心重,对所有信息来者不拒,统统接受,因而造成部分青少年学生的人生迷茫,整日昏昏然而无所事事,追求享乐,盲目崇拜,步入人生误区。
二、提高新时期德育工作实效性的基本方法与对策。
1、确定目标要实际有效
学校德育要遵循少年儿童的心理特点及认知规律办事,要求青少年从日常行为习惯入手开展近距离、小目标、经常化的德育教育,使社会要求、学校规范“内化”成他们自己的道德行为标准。比如:要按时到校、要爱护公物、上课要认真听讲、要刻苦学习、要独立完成作业、着装要大方朴素等等,从一点一滴的小处做起,低起点,严要求,使学生在社会、家庭、学校三个环境中接触到每个社会人都能成为德育教育者,天天检查,人人关心,久而久之就会“润物细无声”,收到良好的德育实效。
2、打“预防针”增加抗体
在学校德育工作中,我们仍然要始终如一的歌颂人间真、善、美,让学生学会热爱。从爱自己的爸爸、妈妈开始,学会爱家庭、爱环境、爱劳动、爱学习、爱社会,最终达到爱祖国、爱人民的最高境界。要使德育内容分层合理,从小到大,便于内化。
4、树立大德育观
大德育观即德育的社会观。具体是:要求德育从我们所处的时代大背景上去思考、观察各种德育现象:把学校的德育工作放在整个社会的大潮流中去探索思考。在学校树立“三全”德育思想,即:全员——所有教职工都是德育人员,全校师生要共同参与。全方位——学生所有教材都是德育教材,充分挖掘各科教材中的德育内容,对学生进行政治思想品质的教育。全过程——将学校所有活动均视为德育活动,抓住一切时机,全面渗透思想道德教育。形成“人人都抓德育,事事与德育有关”的德育工作大环境。
5、构建“三位一体”的德育网络
学校、家庭和社会在教育过程中的地位、作用均不相同,各有优势和不足,但總体目标是一致的。如何在这三种教育导向的前提下,全面实施德育大目标,相互结合,取长补短,形成三位一体的合力网络是提高德育整体实效性的基础,也是从全局上根本转变德育薄弱现状的重要环节。学校也可与社区联手充分发挥社区教育的德育优势,形成多层次多渠道合力网络的德育大格局,使学生在校与在家的5+2天时间内都能接受健康有益、积极向上的德育教育,收到事半功倍之效果。
6、重视德育管理者基本素质的提高
学校德育工作的群体是学校每个教职工,他们对德育工作的认识、自身素质和德育工作意识程度以及德育管理者的工作能力、学习能力,指挥协调能力和对新事物的敏锐性都直接影响学校德育工作的功效。因此,要抓好师资队伍建设,要注重师德教育,注重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