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教育的不断发展更新,以人文本的教育理念已深入人心。目前我国教育必须重视人本主义原则。用以人本管理的教育理念来指导教学活动,以培养高素质的全面发展的人才。
关键词:人本主义;教育;互动教学
人本主义是德文Anthropologismus的意译,又译人本学。教育教学要面向学生,以学生为本。学生是鲜活的个体,是教育的主体,每个学生都有自身的潜能和特长,作为教育工作者,要以学生为本,因材施教。
一、以学生为本,正确处理好师生之间主体和主导的关系
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教师要正确发挥主导作用,学生要充分发挥主体作用。老师要引导学生自己去获得知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新意识。教师要从知识的讲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学生活动的导演者。学生要从被动听讲的接受者转变为主动参与的学习主体。教师要着重培养学生学习的信心,正确确定学习目标,启发学生探索,创新,把教学过程从传统的逻辑、分析讲授过程,转变为学生通过发现问题、探究问题和意义建构过程来获得知识,培养能力。学生要能够随教师的引导点播在感性的基础上进行比较,分析,综合,加以抽象,概括,探索研究知识的发生,形成和发展的过程。教学不但让学生学会知识,而且还要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让学生学会思考问题的方式和方法。以及学习方法。引导学生逐步形成自学能力。总之,在教学中,教师在引导上多下工夫,让学多生思考,探索,练习,才能让学生走出一条自学学习之路,并且这条路将越走宽。
教师要改变传统教学中重结果轻过程、重训练轻方法、重分数轻发展,刻意追求知识的系统和实践的倾向,把对学生评价的关注点从重分数转向重发展上来,切实做到从“以分为本”到“以人为本”,从“目中无人”到“心中有人”,关注每位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充分发展。
二、从学生出发,提高教学的生动性,趣味性,在教学活动中加强互动、沟通
为解决大学政治理论课与现实脱节,从而使学生缺乏学习兴趣和热情的问题,必须改变“一言堂”式的教学方式,采取师生互动的方式,激发学习兴趣,将学生吸引到课堂上来,使他们在知识的接受、领悟中渐次扩展视野、博大胸襟,提升其境界。如何使课堂教学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避免课堂气氛的枯燥、沉闷要从教学的内容和形式两方面下功夫,既要调整课堂教学的重点,又要改革单调的教师讲学生听的模式,采取多样化、形象化的教学形式。
1、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
“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这是我们教学的目的和手段,既符合课程的理念,又注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现行的教育体制要求我们一方面把教材理论吃透、要用好用活教材、真正贴近学生的生活和实际。重点要做好四个结合:一是坚持课堂教学与思想政治工作相结合,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二是课本知识与时政内容相结合。三是坚持理论疏导与思想沟通相结合,解决学生深层次的思想问题。四是坚持大道理与小事情相结合,培养学生言行一致的良好品格。
2、组织学生在活动中就某些问题展开课堂讨论或辩论,在争论中获得知识。
马克思说:“真理是由争论确立的。”“争论”的基础是不同观点之间的交锋,它必然引发学生独立思考,演化学生对教材的理解和认识,培养学生逻辑思维,有效地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组织课堂争论,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有着重要作用。创设和谐气氛,营造争论条件。在教学过程中,只有让学生处于一种无拘无束,自由畅达的空间,他们才能尽情地“自由参与”与“自由表达”。学生能敢想,敢问,敢说,学生群体才能产生跃跃欲试的热烈气氛,“群体共生效应”才有可能产生。学生的创新欲望就被激活,创新的见解就会不断涌现出来。在操作上我认为教师力求做到:一是要态度亲切。学生往往把教师的亲切当作一种奖赏和鼓励,从中感到温暖和甜蜜,这就缩短了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让学生在认知满足的同时获得情感的满足。二是要师生平等。充分相信每个学生都有创造的才能。教师就是一名与学生平等的参与者。并起着积极的引导作用,不仅教师可问学生,学生也可以问教师。教师以平等的心态对待每一个学生,尤其要善待学习困难的学生。要爱护而不排斥,帮助而不指责,说服而不压服,启发而不包办。三是要敢于大胆表达自己的看法,增强学生主动参与的自信心,给学生以成功的体验,促使他们以愉快,高涨的情绪参与课堂学习活动。四是要鼓励学生“质疑”,激发学生敢于争论的精神。古人云:“学贵有疑”,“学则须疑”。疑是思之源,思是智之本。疑是“争论”的起点,有了“疑”而又能独立思考,敢于坚持自己的意见,才有了“敢于争论”的思想基础。教师指点学生思考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善于争论的能力。五是要民主评价学生。教师组织学生自我评价,相互评价。教师在此过程中给予适当点拨,启迪,并以真诚的语言,亲切的语调,温和的表情,宽容的态度来调控评价过程,使学生从中受到鼓舞。
要让课堂规范,就要掌握调控策略,要求教师既要放得开。又要收得来,教师应具备较强的驾驭课堂的能力。在打破旧的规范的同时,要让学生参与讨论形成新的规范,如让学生通过讨论形成统一认识——上课要听从老师的统一指挥;要尊重他人,倾听他人的发言;发言要找准适当的机会;不能在课堂上做与本节课学习无关的事等。在规范的同时,要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尊重学生,满足学生的表现欲望。让学生在尝试中发现问题,在自主与合作中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在讨论中形成知识、方法的结论,在交流中产生情感共鸣,在运用中获得成功的满足。
三、教师应当言传身教,努力用自己的良好形象和行为影响学生
在教学中,教师不仅要重视自己的语言效果,而且要注意自己的行为影响。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不仅要用自己的语言,向学生灌输正确的理论,更要用自己正确的行为去影响学生;不仅在大的原则问题上严格要求和规范自己,就是在平常生活中细小的事情上也不能放松对自己的要求。教学要理论联系实际,这样才更具说服力。与学生交换思想。首先要坦率地表白自己的真实思想,这样学生才会与你靠得更近。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必须首先做到。与学生要平等相处,以爱心相互沟通,有事情共同商量,有问题一起探讨。不用话语霸权,不搞师道尊严,真正做学生的良师益友。建立融洽、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鼓励学生勇于表现自我。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发扬教学民主,以平等的方式对待学生。教师应在学生中树立和蔼可亲的形象,以博大的胸怀、真挚的感情对待学生,这样,可以使学生尊师、亲师、信师,很自然地产生对教师所教学科的热爱的感情,也更乐于接受教师的教导。反之,如果教师高高在上,处处以命令口吻要求学生,要学生绝对服从自己,学生的学习热情就会受到压制,学习的主动性也就受到了限制,他们有什么想法、创见,自然不会表露出来。所以,对待学生,尤其是对待学困生,宜多用商讨、肯定、赞扬的语气,不用命令、否定、贬低的语气对待学生。教师还应平等对待每一位学生,这样,这会使学生感到自己在集体中拥有平等地位。也可以和别人一样拥有展现自我的机会。
关键词:人本主义;教育;互动教学
人本主义是德文Anthropologismus的意译,又译人本学。教育教学要面向学生,以学生为本。学生是鲜活的个体,是教育的主体,每个学生都有自身的潜能和特长,作为教育工作者,要以学生为本,因材施教。
一、以学生为本,正确处理好师生之间主体和主导的关系
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教师要正确发挥主导作用,学生要充分发挥主体作用。老师要引导学生自己去获得知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新意识。教师要从知识的讲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学生活动的导演者。学生要从被动听讲的接受者转变为主动参与的学习主体。教师要着重培养学生学习的信心,正确确定学习目标,启发学生探索,创新,把教学过程从传统的逻辑、分析讲授过程,转变为学生通过发现问题、探究问题和意义建构过程来获得知识,培养能力。学生要能够随教师的引导点播在感性的基础上进行比较,分析,综合,加以抽象,概括,探索研究知识的发生,形成和发展的过程。教学不但让学生学会知识,而且还要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让学生学会思考问题的方式和方法。以及学习方法。引导学生逐步形成自学能力。总之,在教学中,教师在引导上多下工夫,让学多生思考,探索,练习,才能让学生走出一条自学学习之路,并且这条路将越走宽。
教师要改变传统教学中重结果轻过程、重训练轻方法、重分数轻发展,刻意追求知识的系统和实践的倾向,把对学生评价的关注点从重分数转向重发展上来,切实做到从“以分为本”到“以人为本”,从“目中无人”到“心中有人”,关注每位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充分发展。
二、从学生出发,提高教学的生动性,趣味性,在教学活动中加强互动、沟通
为解决大学政治理论课与现实脱节,从而使学生缺乏学习兴趣和热情的问题,必须改变“一言堂”式的教学方式,采取师生互动的方式,激发学习兴趣,将学生吸引到课堂上来,使他们在知识的接受、领悟中渐次扩展视野、博大胸襟,提升其境界。如何使课堂教学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避免课堂气氛的枯燥、沉闷要从教学的内容和形式两方面下功夫,既要调整课堂教学的重点,又要改革单调的教师讲学生听的模式,采取多样化、形象化的教学形式。
1、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
“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这是我们教学的目的和手段,既符合课程的理念,又注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现行的教育体制要求我们一方面把教材理论吃透、要用好用活教材、真正贴近学生的生活和实际。重点要做好四个结合:一是坚持课堂教学与思想政治工作相结合,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二是课本知识与时政内容相结合。三是坚持理论疏导与思想沟通相结合,解决学生深层次的思想问题。四是坚持大道理与小事情相结合,培养学生言行一致的良好品格。
2、组织学生在活动中就某些问题展开课堂讨论或辩论,在争论中获得知识。
马克思说:“真理是由争论确立的。”“争论”的基础是不同观点之间的交锋,它必然引发学生独立思考,演化学生对教材的理解和认识,培养学生逻辑思维,有效地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组织课堂争论,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有着重要作用。创设和谐气氛,营造争论条件。在教学过程中,只有让学生处于一种无拘无束,自由畅达的空间,他们才能尽情地“自由参与”与“自由表达”。学生能敢想,敢问,敢说,学生群体才能产生跃跃欲试的热烈气氛,“群体共生效应”才有可能产生。学生的创新欲望就被激活,创新的见解就会不断涌现出来。在操作上我认为教师力求做到:一是要态度亲切。学生往往把教师的亲切当作一种奖赏和鼓励,从中感到温暖和甜蜜,这就缩短了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让学生在认知满足的同时获得情感的满足。二是要师生平等。充分相信每个学生都有创造的才能。教师就是一名与学生平等的参与者。并起着积极的引导作用,不仅教师可问学生,学生也可以问教师。教师以平等的心态对待每一个学生,尤其要善待学习困难的学生。要爱护而不排斥,帮助而不指责,说服而不压服,启发而不包办。三是要敢于大胆表达自己的看法,增强学生主动参与的自信心,给学生以成功的体验,促使他们以愉快,高涨的情绪参与课堂学习活动。四是要鼓励学生“质疑”,激发学生敢于争论的精神。古人云:“学贵有疑”,“学则须疑”。疑是思之源,思是智之本。疑是“争论”的起点,有了“疑”而又能独立思考,敢于坚持自己的意见,才有了“敢于争论”的思想基础。教师指点学生思考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善于争论的能力。五是要民主评价学生。教师组织学生自我评价,相互评价。教师在此过程中给予适当点拨,启迪,并以真诚的语言,亲切的语调,温和的表情,宽容的态度来调控评价过程,使学生从中受到鼓舞。
要让课堂规范,就要掌握调控策略,要求教师既要放得开。又要收得来,教师应具备较强的驾驭课堂的能力。在打破旧的规范的同时,要让学生参与讨论形成新的规范,如让学生通过讨论形成统一认识——上课要听从老师的统一指挥;要尊重他人,倾听他人的发言;发言要找准适当的机会;不能在课堂上做与本节课学习无关的事等。在规范的同时,要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尊重学生,满足学生的表现欲望。让学生在尝试中发现问题,在自主与合作中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在讨论中形成知识、方法的结论,在交流中产生情感共鸣,在运用中获得成功的满足。
三、教师应当言传身教,努力用自己的良好形象和行为影响学生
在教学中,教师不仅要重视自己的语言效果,而且要注意自己的行为影响。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不仅要用自己的语言,向学生灌输正确的理论,更要用自己正确的行为去影响学生;不仅在大的原则问题上严格要求和规范自己,就是在平常生活中细小的事情上也不能放松对自己的要求。教学要理论联系实际,这样才更具说服力。与学生交换思想。首先要坦率地表白自己的真实思想,这样学生才会与你靠得更近。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必须首先做到。与学生要平等相处,以爱心相互沟通,有事情共同商量,有问题一起探讨。不用话语霸权,不搞师道尊严,真正做学生的良师益友。建立融洽、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鼓励学生勇于表现自我。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发扬教学民主,以平等的方式对待学生。教师应在学生中树立和蔼可亲的形象,以博大的胸怀、真挚的感情对待学生,这样,可以使学生尊师、亲师、信师,很自然地产生对教师所教学科的热爱的感情,也更乐于接受教师的教导。反之,如果教师高高在上,处处以命令口吻要求学生,要学生绝对服从自己,学生的学习热情就会受到压制,学习的主动性也就受到了限制,他们有什么想法、创见,自然不会表露出来。所以,对待学生,尤其是对待学困生,宜多用商讨、肯定、赞扬的语气,不用命令、否定、贬低的语气对待学生。教师还应平等对待每一位学生,这样,这会使学生感到自己在集体中拥有平等地位。也可以和别人一样拥有展现自我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