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作为公路主体工程的路基,它是按照路线位置和一定技术要求修筑的带状构造物,承受路面传来的荷载,所以它既是线路的主体又是路面的基础。其质量好坏,直接影响公路的使用品质。路基的设计一般是根据路线几何设计要求,结合当地地形,地质条件,选择合理的路基断面形式;选择路基填料与压实标准;确定边坡形状和相应坡率;路基排水系统设计;防护与加固设计等。
关键词:路基施工;软基处理;排水;防护
1、软土地基处理
1.1、灰土挤密桩
当软土地层含水量过大或过小时,采取灰土挤密桩。
含水率过大可往孔内填干土粉或石灰粉,以吸去部分水分,或快速成孔浇灌或边成孔边下套管,或成孔后下套管;含水率过小,应预先浸湿加固范围内土层,成孔顺序应先外圈,后里圈并間隔进行;对已成孔,应防止受水浸湿,且应当天回填夯实;为避免夯打造成缩颈堵塞,应打一孔,填一孔;当桩孔较密,土质松软,应采取间隔跳打夯实。孔填料前应先夯打孔底3-4锤;根据试验测定的密实度要求,随填随夯,严格控制下料速度和夯击次数;回填料应拌合均匀,并控制其含水量;每个孔填料用量应与计算用量基本符合;夯锤重不宜小于100Kg;锤型以梨型或枣核型较合适。有利于夯实边缘土,不宜采用平头夯锤,落距一般应大于2m;如地下水位较高,应降低水位后再回填夯实。已出现疏松、断裂或夹层,应用洛阳铲全部取出来,按规定重新填夯灰上,达到设计要求。认真按操作规程施工;灰土要按配合比称量,搅拌要均匀,干湿要适度;每次下灰厚度、数量、落锤高度、夯击次数要按试验规定做到前后一致:施工中严格按质量评定标准进行抽样检验。
1.2、真空降水法
浅层(一般小于3m厚)的软土地基可采用先在地表铺筑上工布,再填筑路堤,土工布起分隔、过滤、排水和加速固结等作用,从而取代常规的置换方法。
软土层厚度3-5m,采用土工布与砂垫层联合处治,排水砂垫层的厚度可由50cm减薄至30cm。也有在路堤下面与地表之间铺设多层土工织物,利用材料的高抗拉强度克服地基的滑动变形来保持稳定,通过控制填土速率,配合超载予压,使地基迅速固结。
1.3 聚乙烯土工格栅
采用聚丙烯或聚乙烯土工格栅,以及采用网箱席垫处理软土地基,其主要作用是使地基土和填料向上和向两侧的位移受到限制,减少局部荷载。采用网箱席垫可减少总沉降量40%左右。
2、路基排水
水是影响路基强度和稳定性及路面的使用寿命的另一重要因素,许多路基病害是由水的侵蚀造成的,另外,从保护环境、不损害当地农田水利设施考虑,也必须做好路基排水,形成排水系统,并与地区排水规划相协调。在路基施工中,应重视施工排水,防止因各种原因造成的水患,给路基、路面施工造成不必要的损伤。
2.1排水沟、边沟、截水沟的测量放样应适当加密,确保沟体线形美观,达到线型顺适、圆滑,并按设计要求设置沉降缝。
2.2、截水沟应在路基施工前先施工,截水沟加固后,在山坡上方一侧的砌体与山坡土体连接处,容易产生渗漏水,应严格进行夯实和防渗处理,特别是地质不良地段、土质松软路段、透水性大或岩石裂隙较多地段,截水沟应采取沟底、沟壁、出水口加固措施,以防止顺山坡下来的水渗入而影响山坡稳定。
2.3、截水沟顶面应略低于自然坡面,若遇冲沟应设缺口将水导入截水沟。
2.4、截水沟的长度超过500m时应设置出水口,将水引入自然河沟或桥涵进水口。截水沟的出水口,宜设置排水沟、急流槽或跌水,与其他排水设施平顺衔接。
2.5、截水沟出水口一般应设深度不小于1米的截水墙或消能设施,以免出水口在水流作用下冲毁;排水系统应完善,不得随意排放或直接冲刷边坡
2.6、为防止边沟水流满溢或冲刷,应尽可能的利用当地的有利地形条件,釆取相应措施,将边沟水流分段设置出水口排出路基外。三角形边沟每段长度不宜超过200m,多雨地区梯形边沟每段长度不宜超过300m。
2.7、排水沟距路基坡脚不宜小于3m。排水沟的出水口应用跌水和急流槽将水流引入路基以外或桥涵构造物。排水沟一般应采用加固措施,防止冲刷。
2.8、基坑开挖至设计标高时应留出5~10cm左右富余,由人工修整成型,确保边沟、排水沟的边坡平整、稳定,严禁贴坡。基坑开挖后,需进行沟底高程复测,确保沟底纵坡衔接平顺。
2.9、施工建设期间永久性排水应与临时排水相结合,防止雨水冲刷;如路堑边沟每隔50m预留排水孔道,填方路堤每隔50m采用机砖砌筑宽0.7米临时流水槽与路堤排水沟相连接。
3、路基防护
路基的修筑改变了地层的天然平衡状态,以及路基暴露在空间,不断受各种错综复杂的自然因素侵蚀,因此需要进行各种类型的防护。
3.1、混凝土框架植物防护:
整平坡面至设计要求→开挖断面为宽30cm深20cm(土质边坡)、宽30cm深15cm(石质边坡)梁槽→钻φ50mm孔,放入φ22钢筋,注M30砂浆→在槽内架立钢筋与锚杆固定→立模并浇筑C25混凝土→锚杆端头C25混凝土封闭→骨架形成稳定后在骨架内采用填土植草防护。
3.2、挂网喷播植物防护:
先整平边坡,在坡顶及坡脚处分别开挖宽20cm、深30cm沟槽,将土工网铺设于沟内,并用U型钢钉固定并填土夯实,再从坡顶自上而下铺设土工网,其纵横向搭接长度20cm,沿纵向每间隔100cm用U型钢钉固定(搭接部位必须固定),其斜向间距为100cm,待土工网铺设完毕再喷播草籽和灌木籽,喷播完毕后及时进行养生。
3.3、拱形骨架植草防护:
整平坡面至设计要求→开挖断面为宽40cm深30cm沟槽→M7.5浆砌片石砌体→在砌体两侧开挖宽5cm深15cm沟槽→安装C20混凝土预制块→骨架形成稳定后在骨架内喷播植草、灌木防护。
3.4、C20混凝土挡墙
路堤边坡一般采用坡面植物防护。边坡高度小于3m时采用客土喷播植物护坡;边坡高度大于3m而小于8m时采用挂网客土喷播植物护坡;边坡高度大于8m时采用拱形加人字型骨架内喷播草籽和灌木籽。对坡脚稳定性差的路堑边坡,设置C20片石混凝土挡墙。
3.5、锚杆边坡框架梁
清除边坡浮石及松动岩石,清出新鲜面,然后搭设工作平台,先钻孔、安装锚杆、注浆,再开凿模槽、铺设砂浆调平层、安设框架钢筋、浇注框架砼
(1).锚杆施工:先放出锚杆位置,然后用潜孔钻成孔。钻进时,严格控制钻进速度,防止钻孔弯曲和变径,如遇松散、破碎地层,采用套管跟进,钻进设计深度后,应稳钻1-2min,防止孔底灭尖。采用高压空气清孔,应彻底清除孔壁及孔底粉砂。锚杆安装前须作除锈处理,并按设计焊接定中件,安装时用连接器接长,平顺、缓慢推送至孔底。预应力锚杆张拉完毕注浆时,注浆管距孔底20cm,随砂浆的注入匀速拔出,从孔底至孔口一次完成,不得间断,注浆完成后静置待凝,孔口浆液初凝后须补浆。
(2).锚杆框架梁施工:注浆3天后,在坡面上人工开凿模槽,铺设2cm厚砂浆调平层后,绑扎锚梁钢筋、安设锚端钢垫板、绑扎客土植物护坡预埋钢筋,再按设计伸缩缝分段立模现浇锚梁。
4、结语
路基施工主要的几个关键工序是软基处理彻底、高边坡防护及时、路基填筑过程中排水顺畅、填土压实度达到设计要求,通过在施工中的质量控制,排除质量隐患,确保路基施工质量合格。
参考文献:
[1] 《公路路基施工技术规范》(JTG F10—2006)
[2] 《公路软土地基路堤设计与施工技术规范》(JTJ 017-96)
[3] 邓学钧《路基路面排水工程》 人民交通出版社
关键词:路基施工;软基处理;排水;防护
1、软土地基处理
1.1、灰土挤密桩
当软土地层含水量过大或过小时,采取灰土挤密桩。
含水率过大可往孔内填干土粉或石灰粉,以吸去部分水分,或快速成孔浇灌或边成孔边下套管,或成孔后下套管;含水率过小,应预先浸湿加固范围内土层,成孔顺序应先外圈,后里圈并間隔进行;对已成孔,应防止受水浸湿,且应当天回填夯实;为避免夯打造成缩颈堵塞,应打一孔,填一孔;当桩孔较密,土质松软,应采取间隔跳打夯实。孔填料前应先夯打孔底3-4锤;根据试验测定的密实度要求,随填随夯,严格控制下料速度和夯击次数;回填料应拌合均匀,并控制其含水量;每个孔填料用量应与计算用量基本符合;夯锤重不宜小于100Kg;锤型以梨型或枣核型较合适。有利于夯实边缘土,不宜采用平头夯锤,落距一般应大于2m;如地下水位较高,应降低水位后再回填夯实。已出现疏松、断裂或夹层,应用洛阳铲全部取出来,按规定重新填夯灰上,达到设计要求。认真按操作规程施工;灰土要按配合比称量,搅拌要均匀,干湿要适度;每次下灰厚度、数量、落锤高度、夯击次数要按试验规定做到前后一致:施工中严格按质量评定标准进行抽样检验。
1.2、真空降水法
浅层(一般小于3m厚)的软土地基可采用先在地表铺筑上工布,再填筑路堤,土工布起分隔、过滤、排水和加速固结等作用,从而取代常规的置换方法。
软土层厚度3-5m,采用土工布与砂垫层联合处治,排水砂垫层的厚度可由50cm减薄至30cm。也有在路堤下面与地表之间铺设多层土工织物,利用材料的高抗拉强度克服地基的滑动变形来保持稳定,通过控制填土速率,配合超载予压,使地基迅速固结。
1.3 聚乙烯土工格栅
采用聚丙烯或聚乙烯土工格栅,以及采用网箱席垫处理软土地基,其主要作用是使地基土和填料向上和向两侧的位移受到限制,减少局部荷载。采用网箱席垫可减少总沉降量40%左右。
2、路基排水
水是影响路基强度和稳定性及路面的使用寿命的另一重要因素,许多路基病害是由水的侵蚀造成的,另外,从保护环境、不损害当地农田水利设施考虑,也必须做好路基排水,形成排水系统,并与地区排水规划相协调。在路基施工中,应重视施工排水,防止因各种原因造成的水患,给路基、路面施工造成不必要的损伤。
2.1排水沟、边沟、截水沟的测量放样应适当加密,确保沟体线形美观,达到线型顺适、圆滑,并按设计要求设置沉降缝。
2.2、截水沟应在路基施工前先施工,截水沟加固后,在山坡上方一侧的砌体与山坡土体连接处,容易产生渗漏水,应严格进行夯实和防渗处理,特别是地质不良地段、土质松软路段、透水性大或岩石裂隙较多地段,截水沟应采取沟底、沟壁、出水口加固措施,以防止顺山坡下来的水渗入而影响山坡稳定。
2.3、截水沟顶面应略低于自然坡面,若遇冲沟应设缺口将水导入截水沟。
2.4、截水沟的长度超过500m时应设置出水口,将水引入自然河沟或桥涵进水口。截水沟的出水口,宜设置排水沟、急流槽或跌水,与其他排水设施平顺衔接。
2.5、截水沟出水口一般应设深度不小于1米的截水墙或消能设施,以免出水口在水流作用下冲毁;排水系统应完善,不得随意排放或直接冲刷边坡
2.6、为防止边沟水流满溢或冲刷,应尽可能的利用当地的有利地形条件,釆取相应措施,将边沟水流分段设置出水口排出路基外。三角形边沟每段长度不宜超过200m,多雨地区梯形边沟每段长度不宜超过300m。
2.7、排水沟距路基坡脚不宜小于3m。排水沟的出水口应用跌水和急流槽将水流引入路基以外或桥涵构造物。排水沟一般应采用加固措施,防止冲刷。
2.8、基坑开挖至设计标高时应留出5~10cm左右富余,由人工修整成型,确保边沟、排水沟的边坡平整、稳定,严禁贴坡。基坑开挖后,需进行沟底高程复测,确保沟底纵坡衔接平顺。
2.9、施工建设期间永久性排水应与临时排水相结合,防止雨水冲刷;如路堑边沟每隔50m预留排水孔道,填方路堤每隔50m采用机砖砌筑宽0.7米临时流水槽与路堤排水沟相连接。
3、路基防护
路基的修筑改变了地层的天然平衡状态,以及路基暴露在空间,不断受各种错综复杂的自然因素侵蚀,因此需要进行各种类型的防护。
3.1、混凝土框架植物防护:
整平坡面至设计要求→开挖断面为宽30cm深20cm(土质边坡)、宽30cm深15cm(石质边坡)梁槽→钻φ50mm孔,放入φ22钢筋,注M30砂浆→在槽内架立钢筋与锚杆固定→立模并浇筑C25混凝土→锚杆端头C25混凝土封闭→骨架形成稳定后在骨架内采用填土植草防护。
3.2、挂网喷播植物防护:
先整平边坡,在坡顶及坡脚处分别开挖宽20cm、深30cm沟槽,将土工网铺设于沟内,并用U型钢钉固定并填土夯实,再从坡顶自上而下铺设土工网,其纵横向搭接长度20cm,沿纵向每间隔100cm用U型钢钉固定(搭接部位必须固定),其斜向间距为100cm,待土工网铺设完毕再喷播草籽和灌木籽,喷播完毕后及时进行养生。
3.3、拱形骨架植草防护:
整平坡面至设计要求→开挖断面为宽40cm深30cm沟槽→M7.5浆砌片石砌体→在砌体两侧开挖宽5cm深15cm沟槽→安装C20混凝土预制块→骨架形成稳定后在骨架内喷播植草、灌木防护。
3.4、C20混凝土挡墙
路堤边坡一般采用坡面植物防护。边坡高度小于3m时采用客土喷播植物护坡;边坡高度大于3m而小于8m时采用挂网客土喷播植物护坡;边坡高度大于8m时采用拱形加人字型骨架内喷播草籽和灌木籽。对坡脚稳定性差的路堑边坡,设置C20片石混凝土挡墙。
3.5、锚杆边坡框架梁
清除边坡浮石及松动岩石,清出新鲜面,然后搭设工作平台,先钻孔、安装锚杆、注浆,再开凿模槽、铺设砂浆调平层、安设框架钢筋、浇注框架砼
(1).锚杆施工:先放出锚杆位置,然后用潜孔钻成孔。钻进时,严格控制钻进速度,防止钻孔弯曲和变径,如遇松散、破碎地层,采用套管跟进,钻进设计深度后,应稳钻1-2min,防止孔底灭尖。采用高压空气清孔,应彻底清除孔壁及孔底粉砂。锚杆安装前须作除锈处理,并按设计焊接定中件,安装时用连接器接长,平顺、缓慢推送至孔底。预应力锚杆张拉完毕注浆时,注浆管距孔底20cm,随砂浆的注入匀速拔出,从孔底至孔口一次完成,不得间断,注浆完成后静置待凝,孔口浆液初凝后须补浆。
(2).锚杆框架梁施工:注浆3天后,在坡面上人工开凿模槽,铺设2cm厚砂浆调平层后,绑扎锚梁钢筋、安设锚端钢垫板、绑扎客土植物护坡预埋钢筋,再按设计伸缩缝分段立模现浇锚梁。
4、结语
路基施工主要的几个关键工序是软基处理彻底、高边坡防护及时、路基填筑过程中排水顺畅、填土压实度达到设计要求,通过在施工中的质量控制,排除质量隐患,确保路基施工质量合格。
参考文献:
[1] 《公路路基施工技术规范》(JTG F10—2006)
[2] 《公路软土地基路堤设计与施工技术规范》(JTJ 017-96)
[3] 邓学钧《路基路面排水工程》 人民交通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