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始于婚姻。婚恋缘分直接、间接地来自于血缘、地缘、业缘、网缘,人品、能力成为择偶的重要条件。婚姻幸福的秘诀在于你奉献的质与量,而不是一味的索取。
关键词:缘分、择偶标准、婚姻
建立和谐社会,家庭和谐是一个重要基础,而家庭始于婚姻,婚姻状况决定家庭的幸福程度,如果每个家庭都幸福,那么我们的社会幸福指数就会大大提高。所以怎样认识、对待婚恋问题、经营好婚姻就成为一个至关重要的社会问题。本文试图从理性的角度对婚恋问题做些粗浅的反思、总结。包括我们的缘究竟来自那里、择偶标准,如何经营我们的婚姻。
一、缘自何来
经常有人说"相遇是种缘分"、"有缘千里来相会"、"缘即如风,来也是缘,去也是缘,已得是缘,未得也是缘,世间万物皆可求,唯缘可遇不可求"……缘分难道真是飘忽不定、没有任何踪迹可循吗?
其实很多缘是有迹可循的,它直接间接地来自于血缘、地缘、业缘、网缘等。中国人家族观念浓厚,以前提倡女子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社会交往面狭窄,女性能够接触到的往往就是亲戚,因此婚姻很多发生在有血缘关系的基础上,像《红楼梦》中贾宝玉与林黛玉、薛宝钗,民众中表亲之间通婚也很多。但现代医学研究认为近亲结婚容易产生畸形儿,现代婚姻法禁止近亲结婚。中国人也有较突出的乡土观念,生活在一定地域的人们长期接触,彼此熟悉了解也容易产生感情,有调查结果认为农村婚姻关系发生在周边30公里左右的距离范围内很多。在异地老乡关系更为密切,他们之间有着共同的价值认同倾向,有很多一致的生活习惯、地域亚文化,也更容易走到一起。而今天随着人们上大学、工作范围的扩大,认识的人不再仅限于血缘、地缘,范围越来越广泛扩大到业缘。同学、同事由相遇、相识到相恋、走进婚姻的殿堂。现在看看我们身边的人很多是由地缘、业缘关系而走到一起,当然这里的血缘、地缘、业缘,既包括直接的关系,也包括以此为纽带而认识的更多的人。因此,我们的"缘"并不是真的那么虚无缥缈,而是与我们的生活、工作圈子有紧密的联系。
今天随着电脑网络的发展,很多人通过网络聊天、交流又出现了一种新的虚拟形式--网缘。网缘相对于血缘、地缘、业缘有更大的风险性,因为婚恋以感情为基础,但还需要有相似的生活习惯、价值观、行为准则等更多内容。
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认为我们中国是一个"熟人的社会""圈子的社会"。你属于哪个"圈子",也就会在哪个圈子里活动、工作、包括寻找你的另一半。
二、择偶标准
通过血缘、地缘、业缘、网缘关系我们认识了很多人,但不是每个擦肩而过的人都会相识,也不是每个相识的人都会让人牵挂,只有那些符合我们内心诉求和标准的人才会让人魂牵梦萦。
择偶标准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侧重点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在物质财富特别匮乏的年代,家庭财富成为一个重要的、甚至唯一的条件。"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也往往从双方的家庭条件出发做出决定。在战争年代,军人有特殊的社会地位,受到更多女性的青睐。而现代物质财富固然是一个重要的条件,但人们更看重个人的内在品质、体貌等。
南京部分资深婚礼主持人对2011上半年登记结婚的300名新娘和准新人進行了一项专项调查,从择偶条件的排序看,女孩的选择依次为品质、体貌、财富、年龄。
在300名被调查者中,65%择偶首选"道德品质"、"人品素质",20%看重"相貌"、"气质"、"身材",而选对象把"财富"和"年龄"放在第一位的分别仅占10%和5%。据业内人士分析,尽管目前仍有许多人认为"金钱不是万能的,但没有钱是万万不能的",但是随着物质生活的改善,女孩子们越来越明白这一点:没有好的道德品质做基础,再多的物质财富也不能与自己长相伴。当代女孩子择偶标准由单纯的物质追求转向对精神生活的追求,由此可见一斑。另一方面,现代婚恋观越来越淡化年龄"代沟",使之不再成为一道不可逾越的鸿沟。
调查中还发现,富有幽默感、诚实而聪明、踏实又能干成为"受欢迎男孩"品质的新内涵,而健康的体魄和事业上有发展潜力的男性更是"上品"。
三、经营婚姻
爱情是浪漫的、理想的,满怀希冀与梦想跨入婚姻,这只是一个良好的开端,而婚姻是否幸福、是否会离婚还需要看双方长期的经营程度。经营婚姻需要爱心、用心,需要发挥智慧、需要宽容、需要奉献、需要信任,这样的婚姻才可能长久、幸福。
爱+及时沟通+彼此关心+宽以待人=经营婚姻
1、婚姻需要智慧 走进婚姻,两人需要共同面对很多的问题,怎样处理才得体、合情合理这需要智慧,需要用智慧去化解矛盾、解决冲突。恋爱是两个人之间的事,而婚姻可以说关系两个家族的事情。首先,怎样对待对方的父母及其亲戚,尤其是父母,处理不好会出现很多矛盾,从而影响婚姻的质量和稳定。其次,即使结婚也应该给对方一定的空间,但发现新的恋情也应巧妙处理。如宋美龄得知蒋介石与秘书陈颖的恋情,便偷偷安排女秘书去国外,却对蒋说让她到美国深造,很巧妙地解除了第三者对她婚姻的威胁。最后,家庭成员的健康也是必须重视的问题,懂点医学、养生常识也是必要的。营造愉悦、自由、轻松的家庭气氛,高高兴兴回家、快快乐乐生活,这需要睿智、幽默、高情商。人生三分之二的时间与精力的耗费都与婚姻有关,婚前选对人,婚后做对事,我们不得不用我们的智慧去化解。
2、婚姻需要宽容 人无完人,谁都会有缺点和不足,有自己的价值观念。但我们要"婚前看缺点,婚后看优点"。而现实是很多人结婚前只看到对方的优点,而看不到对方的缺点,导致有的人婚后大呼上当、"瞎眼",后悔晚矣。我们每个人都生活在一定的家庭,在家庭中习得了很多的饮食、卫生习惯,待人处事的方式等,我们身上都有深深的家庭烙印,不可磨灭。同在一个屋檐下,如果事事都让对方按自己的标准去做,是徒劳无益的,甚至会产生很多的矛盾和争吵,日积月累会慢慢瓦解我们曾经美好的感情。在婚姻中你只能求同存异,允许非原则性差异的存在,通情达理,经常换位思考,彼此尊重、理解。所以有人说婚姻是两个相交的圆,有"交集"也有"并集"。
3、婚姻需要奉献 "一个成功男人的背后总有一位甘于奉献的女性",家务、老人、孩子总需要有人管,谁都不管也容易导致危机。今天离婚率越来越高,应该说与奉献精神的降低有紧密的联系,比如有很多人不愿做家务,为谁做家务经常吵架。可口的饭菜、整洁的房间、关心体贴是一个正常的家庭所必备的。日常生活需要奉献,从整个人生旅程来看,也需要奉献。人生难免有时会遇到挫折、不顺,有些人只能同甘不能共苦,如果两个人能在艰苦中携手共同创造,在奋斗中会加深感情,让彼此更加珍惜,爱情之花会更加艳丽、婚姻之树愈加繁茂。
4、婚姻需要信任 婚姻以感情为基础,以信任为前提。如果彼此不再信任,猜疑、吵架、怨恨就会潜滋暗长,裂痕会由小变大。在长期的婚姻生活中也许矛盾和误会不可避免,需要彼此信任进行有效沟通,用心交流。平心静气地就事论事,不翻旧账,不互相伤害。
婚姻以宽广博大的爱为地(爱配偶、爱孩子、爱家人、爱朋友),以责任为天;以心智为动力,以奉献为油。在婚姻中如果我们能让彼此感到轻松、自由、关爱、温暖、默契、理解、信任、支持、欣赏,这样的婚姻才能幸福、稳固,才有助于我们的家庭和睦、身体健康、事业进步。
参考文献:
[1]李芹主编.《社会学概论》[M]. 山东大学出版社.2004.10
[2]柯云路著.《婚恋潜规则》[M].中国友谊出版公司. 2010.10
[3]张海音《大学生失恋心理透析及疏导策略》[J]教育与职业 2008 (36)
[4] 陈晓清《加强失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J]当代教育论坛 2008(6)
作者简介:王秀然,女,1965、12月-,山东现代职业学院讲师、社会学硕士,研究方向:社会学、心理学;丁烨,1985年生,山东现代职业学院教师。
关键词:缘分、择偶标准、婚姻
建立和谐社会,家庭和谐是一个重要基础,而家庭始于婚姻,婚姻状况决定家庭的幸福程度,如果每个家庭都幸福,那么我们的社会幸福指数就会大大提高。所以怎样认识、对待婚恋问题、经营好婚姻就成为一个至关重要的社会问题。本文试图从理性的角度对婚恋问题做些粗浅的反思、总结。包括我们的缘究竟来自那里、择偶标准,如何经营我们的婚姻。
一、缘自何来
经常有人说"相遇是种缘分"、"有缘千里来相会"、"缘即如风,来也是缘,去也是缘,已得是缘,未得也是缘,世间万物皆可求,唯缘可遇不可求"……缘分难道真是飘忽不定、没有任何踪迹可循吗?
其实很多缘是有迹可循的,它直接间接地来自于血缘、地缘、业缘、网缘等。中国人家族观念浓厚,以前提倡女子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社会交往面狭窄,女性能够接触到的往往就是亲戚,因此婚姻很多发生在有血缘关系的基础上,像《红楼梦》中贾宝玉与林黛玉、薛宝钗,民众中表亲之间通婚也很多。但现代医学研究认为近亲结婚容易产生畸形儿,现代婚姻法禁止近亲结婚。中国人也有较突出的乡土观念,生活在一定地域的人们长期接触,彼此熟悉了解也容易产生感情,有调查结果认为农村婚姻关系发生在周边30公里左右的距离范围内很多。在异地老乡关系更为密切,他们之间有着共同的价值认同倾向,有很多一致的生活习惯、地域亚文化,也更容易走到一起。而今天随着人们上大学、工作范围的扩大,认识的人不再仅限于血缘、地缘,范围越来越广泛扩大到业缘。同学、同事由相遇、相识到相恋、走进婚姻的殿堂。现在看看我们身边的人很多是由地缘、业缘关系而走到一起,当然这里的血缘、地缘、业缘,既包括直接的关系,也包括以此为纽带而认识的更多的人。因此,我们的"缘"并不是真的那么虚无缥缈,而是与我们的生活、工作圈子有紧密的联系。
今天随着电脑网络的发展,很多人通过网络聊天、交流又出现了一种新的虚拟形式--网缘。网缘相对于血缘、地缘、业缘有更大的风险性,因为婚恋以感情为基础,但还需要有相似的生活习惯、价值观、行为准则等更多内容。
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认为我们中国是一个"熟人的社会""圈子的社会"。你属于哪个"圈子",也就会在哪个圈子里活动、工作、包括寻找你的另一半。
二、择偶标准
通过血缘、地缘、业缘、网缘关系我们认识了很多人,但不是每个擦肩而过的人都会相识,也不是每个相识的人都会让人牵挂,只有那些符合我们内心诉求和标准的人才会让人魂牵梦萦。
择偶标准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侧重点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在物质财富特别匮乏的年代,家庭财富成为一个重要的、甚至唯一的条件。"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也往往从双方的家庭条件出发做出决定。在战争年代,军人有特殊的社会地位,受到更多女性的青睐。而现代物质财富固然是一个重要的条件,但人们更看重个人的内在品质、体貌等。
南京部分资深婚礼主持人对2011上半年登记结婚的300名新娘和准新人進行了一项专项调查,从择偶条件的排序看,女孩的选择依次为品质、体貌、财富、年龄。
在300名被调查者中,65%择偶首选"道德品质"、"人品素质",20%看重"相貌"、"气质"、"身材",而选对象把"财富"和"年龄"放在第一位的分别仅占10%和5%。据业内人士分析,尽管目前仍有许多人认为"金钱不是万能的,但没有钱是万万不能的",但是随着物质生活的改善,女孩子们越来越明白这一点:没有好的道德品质做基础,再多的物质财富也不能与自己长相伴。当代女孩子择偶标准由单纯的物质追求转向对精神生活的追求,由此可见一斑。另一方面,现代婚恋观越来越淡化年龄"代沟",使之不再成为一道不可逾越的鸿沟。
调查中还发现,富有幽默感、诚实而聪明、踏实又能干成为"受欢迎男孩"品质的新内涵,而健康的体魄和事业上有发展潜力的男性更是"上品"。
三、经营婚姻
爱情是浪漫的、理想的,满怀希冀与梦想跨入婚姻,这只是一个良好的开端,而婚姻是否幸福、是否会离婚还需要看双方长期的经营程度。经营婚姻需要爱心、用心,需要发挥智慧、需要宽容、需要奉献、需要信任,这样的婚姻才可能长久、幸福。
爱+及时沟通+彼此关心+宽以待人=经营婚姻
1、婚姻需要智慧 走进婚姻,两人需要共同面对很多的问题,怎样处理才得体、合情合理这需要智慧,需要用智慧去化解矛盾、解决冲突。恋爱是两个人之间的事,而婚姻可以说关系两个家族的事情。首先,怎样对待对方的父母及其亲戚,尤其是父母,处理不好会出现很多矛盾,从而影响婚姻的质量和稳定。其次,即使结婚也应该给对方一定的空间,但发现新的恋情也应巧妙处理。如宋美龄得知蒋介石与秘书陈颖的恋情,便偷偷安排女秘书去国外,却对蒋说让她到美国深造,很巧妙地解除了第三者对她婚姻的威胁。最后,家庭成员的健康也是必须重视的问题,懂点医学、养生常识也是必要的。营造愉悦、自由、轻松的家庭气氛,高高兴兴回家、快快乐乐生活,这需要睿智、幽默、高情商。人生三分之二的时间与精力的耗费都与婚姻有关,婚前选对人,婚后做对事,我们不得不用我们的智慧去化解。
2、婚姻需要宽容 人无完人,谁都会有缺点和不足,有自己的价值观念。但我们要"婚前看缺点,婚后看优点"。而现实是很多人结婚前只看到对方的优点,而看不到对方的缺点,导致有的人婚后大呼上当、"瞎眼",后悔晚矣。我们每个人都生活在一定的家庭,在家庭中习得了很多的饮食、卫生习惯,待人处事的方式等,我们身上都有深深的家庭烙印,不可磨灭。同在一个屋檐下,如果事事都让对方按自己的标准去做,是徒劳无益的,甚至会产生很多的矛盾和争吵,日积月累会慢慢瓦解我们曾经美好的感情。在婚姻中你只能求同存异,允许非原则性差异的存在,通情达理,经常换位思考,彼此尊重、理解。所以有人说婚姻是两个相交的圆,有"交集"也有"并集"。
3、婚姻需要奉献 "一个成功男人的背后总有一位甘于奉献的女性",家务、老人、孩子总需要有人管,谁都不管也容易导致危机。今天离婚率越来越高,应该说与奉献精神的降低有紧密的联系,比如有很多人不愿做家务,为谁做家务经常吵架。可口的饭菜、整洁的房间、关心体贴是一个正常的家庭所必备的。日常生活需要奉献,从整个人生旅程来看,也需要奉献。人生难免有时会遇到挫折、不顺,有些人只能同甘不能共苦,如果两个人能在艰苦中携手共同创造,在奋斗中会加深感情,让彼此更加珍惜,爱情之花会更加艳丽、婚姻之树愈加繁茂。
4、婚姻需要信任 婚姻以感情为基础,以信任为前提。如果彼此不再信任,猜疑、吵架、怨恨就会潜滋暗长,裂痕会由小变大。在长期的婚姻生活中也许矛盾和误会不可避免,需要彼此信任进行有效沟通,用心交流。平心静气地就事论事,不翻旧账,不互相伤害。
婚姻以宽广博大的爱为地(爱配偶、爱孩子、爱家人、爱朋友),以责任为天;以心智为动力,以奉献为油。在婚姻中如果我们能让彼此感到轻松、自由、关爱、温暖、默契、理解、信任、支持、欣赏,这样的婚姻才能幸福、稳固,才有助于我们的家庭和睦、身体健康、事业进步。
参考文献:
[1]李芹主编.《社会学概论》[M]. 山东大学出版社.2004.10
[2]柯云路著.《婚恋潜规则》[M].中国友谊出版公司. 2010.10
[3]张海音《大学生失恋心理透析及疏导策略》[J]教育与职业 2008 (36)
[4] 陈晓清《加强失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J]当代教育论坛 2008(6)
作者简介:王秀然,女,1965、12月-,山东现代职业学院讲师、社会学硕士,研究方向:社会学、心理学;丁烨,1985年生,山东现代职业学院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