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当代雕塑及其教育

来源 :雕塑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tx2009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罗伯特·沃德(英国利兹大学教授) 译:梦佳
  
  艺术与设计教育的“开放进程”
  
  非常奇怪,在20世纪50年代后期,艺术教育发展的种子竟然萌芽于英格兰北部。常常被忽视的基础设计课程的发展为艺术院校开拓了新的创造性的可能,使得人们从复古主义的泥淖中跳脱出来。如果没有教学方法的改革,享誉全球的新英国雕塑是难以企望的。而这个变革由维克多·巴斯摩尔和哈瑞·都柏朗发起。
  包豪斯学派的创意设计课程在纽卡斯尔的达拉谟大学国王学院首度开设,被称为“开放进程”,通过一系列对形式、空间和色彩的训练以改变学生对于艺术的成见。都柏朗在1955年搬到利兹之前,在这个学院任教了一年。
  之前被剥离出来的设计教育的发展成果,在赫伯特·里德(英国著名的艺术教育家)的鼓励之下,被注入到训练有素的艺术教师头脑之中,使他们采纳现代主义教学方法。这个教学实验涵盖了多方面,包括对工业技术的使用和对非理性精神的探索。
  1961年,很多观点被寇德斯利姆委员会(英国著名的研究艺术教育的机构)所采纳,促使艺术院校不断现代化和学术化。基础设计课程从前并没有关于规则的理论。但是,我将通过我在纽卡斯尔求学时的体验对一些主要的特色作重点介绍。
  简单而言,在包豪斯教学的指导思想中,技巧和手法的模仿是不被鼓励的。分析性的素描是基础,同时也鼓励自我发现、个人体验、针对视觉问题寻求解决之道、建设性和破坏性的批判,以及理解性学习。批判性是这个“开放进程”的核心,常常带有破坏性并引发充满戏剧性的事件。
  1954年,巴斯摩尔成为国王学院的油画系负责人。1955年,哈瑞·都柏朗开始在利兹工作。在新的强调哲学学习的教学模式中,所有的教师都必须是艺术家。艺术实践的教学中,艺术家是设计基础教学获得成功不可或缺的因素。在学习中,是否具备“要求自己成为艺术家”的态度非常重要。
  开始的课程以分析评判“对创造性的固有理解”为基础。写生课被实验性的自由思辨的哲学课程所替代,技术性被过程和个性所取代,在结合材料、形式与主题方面刻意鼓励朴拙风格和随机性创造。
  在艺术故事之外,跟随着新的教育模式出现的是一些参考书目。相较于介绍文艺复兴时的雕塑的书目,达西·汤普森的书《在成长与形式之上》更为重要。人们理解媒介形式的重心转移到自然、地理、数学和系统学领域。雕塑语言走向多元化的大门被打开了,诗歌、音乐、戏剧、舞蹈也作为雕塑的媒材被容纳进来。至关重要的是,通过对空间的解析开展雕塑教学具备了可能性。
  这些课程的关键在于去除绘画中的综合设计和对透视法则的忠诚,而取以代之对变化过程的观察,这将成为创造性情境的组成部分。透纳的素描、点画法、将物体置于空间之中的观察方法、线描、焦点透视画法,常常将对象当作一个静态的事物,而孤立了观察的过程,因此,用绘画记录空间能够被实现。然而当将社会空间的概念(我们可以在很多当代性的实践中看到)被结合进来时,则导向了一个更为开放的关系。在与主题和我们观察雕塑的方式结合方面,这个课程实验的影响是创造了一种变化。艺术实践开始与文本结合,比如Bachelard的作品“空间的诗意”,Lefevre的“空间的产物”。在实践发展过程中,理论开始扮演一个更有意义的角色。
  另外两个关于“开放式进程”的中心观点是偶然性和错觉。偶然性遭遇和非理性,实际上是被艾伦·戴维引入利兹学院的课程中,它们在游戏过程和自由联想中很重要,从而引发了对于潜意识、错觉、拓展材料和技术方面的教学。对材料和技术方面的教学,致力于拓宽材料领域,观察新材料、新工艺、一些工业化成果和对未知领域的探索成果是如何影响学生,并且如何为学生指出直接通往瞬间意识和世间万物的道路。
  包豪斯的很多观点都被20世纪早期的艺术家所支持。尽管如此,它们仍然没有找到进入英国教育主流圈的途径。我们现在所认可的观点正是都柏朗通过艺术和设计教育介绍和强行引入的。
  当我于1989年到布雷顿霍尔开始创建一个新的雕塑学院之时,我的教学计划是在基础设计原理之上融入当代主题,介绍更多的文本,拓宽雕塑的界限引入装置、多媒体,并且通过对空间的深刻阐释将它们联结起来。当巴斯摩尔在布雷顿建立以他自己名字命名的工作室之时,他理解我们的设想,他说:“你们通过空间来教雕塑”。从50年代开始,都柏朗和巴斯摩尔的理念在艺术和设计领域仍然影响了很多学生。这些学生通过设计基本原理和开放进程教学学习和理解了他们的职业。
  
  英国当代雕塑发展概况
  
  英国的当代雕塑的现状是多种影响累积的结果。院校之间、课堂之间学生创作的相异不足为奇,因为这通常取决于教师和艺术家自身的背景及兴趣所在。尽管如此,如果我们非要找出一个全面的影响因素,它就是过多实践上的“杜尚式密码”导致将观念看作长期有效的方法论。这就是说相较于观念的多重可能性,形式和内容被认为是第二位的。这种想法,与对于新媒体的质疑相结合,加上在装置领域的拓展,导致了探寻自我发现、自我认同和使用现代综合材料的作品的泛滥。一种附加在文本“阅读”上的兴趣和哲学理论看起来已经将理论训练与策划综合到学生的词典之中。这种教育形式也影响了伦敦的金史密斯学院,达明安·赫斯特(DamienHirst)和著名的英国艺术(Brit Art)组合就是它具有代表性的“艺术产物”。
  这就是英国的国际化图景。因为这些艺术家已经获得伦敦的画廊界、艺术参议会和英国参议会的文化大使的资助。这当然不能代表全部的情况,就好比不能认为北京就是整个中国一样。艺术和设计教学由超过40多所地方院校共同体现,它们通过教学使得大学生和研究生分别达到硕士和博士的水准。大多数的课程着重于实践。理论和实践脱节的状况占了大约80%。有许多专业院校集中于伯明翰、曼彻斯特、纽卡斯尔、爱丁堡、格拉斯哥、利兹,也有一些地方诸如康沃尔和诺维奇有小型的艺术学校。所有这些艺术院校的特色都是不同的。除了受到以计划为基础的观念艺术的影响之外,它们还保留着一种雕塑创作的传统,这个传统来源于本文开头所提及的“多种影响”,来源于包豪斯,并且通过他们,构成雕塑的影响力在圣马丁艺术学院被安东尼·卡罗、菲利浦。金和威廉姆-特克首次深入地进行研究。关于构成法则、去基座运动和钢铁材料自由创作的先锋教学是英国许多雕塑教学的一个基础。在圣马丁学院开设的著名的包豪斯课程(设立这个课程因为反对卡罗的教学模式),培养了像巴里·弗拉纳根、理查德·迪肯、理查德·朗那样著名的艺术家。
  如何教授这些课程是基于对学生早年在何处学习技巧、掌握泥塑、翻模、铸造技术的诊断。雕刻不是非常受欢迎的课程,从那时开始,对于雕刻工艺流程的掌握不在学生毕业所必需达到的能力要求之内,学生也不再被强制学习此工艺。在最近的20年里,雕塑材料变得极大丰富,现成品、玻璃、纤维、光、声音和所有形式的材料在雕塑实践中创造了一个不断变化的热潮。除此之外,女性主义审美的影响也刺激了新的令人激动的作品的诞生。学生们现在都有一个成功的期望,虽然不是所有的人都能够成为职业艺术家,他们还可以进入世界上的艺术画廊、博物馆、商业机构中,并且影响着国家文化背景的建构。很多奖项,诸如青年当代艺术家展给了学生们一个目标。迅速上涨的艺术市场使得金钱变得直观,并且给艺术家制造了对于未来的希冀。
其他文献
1989年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附中,同年考入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1994年毕业,获学士学位。2003年至2004年赴俄罗斯列宾美术学院学习,研究生毕业,获硕士学位。现职教于南京艺术学院雕塑系副教授。
内容摘要:中国古代石窟文化繁荣发达,石窟寺数量众多,很多石窟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这些石窟能够保存至今,和古人的聪明才智以及保护措施密不可分,本文以龙门石窟为例,说明古代石窟保护方法的科学性和有效性,以及这些方法在现代石窟保护中的借鉴和使用。  关键词:龙门石窟 保护方法    古人开凿石窟、雕凿佛像,不仅是要做功德和祈福,更重要的是要弘扬佛法、广传佛教,使石窟造像能传之后世、万代永存。基于此,睿智
长鼻子“胖蚯蚓”   1958年夏天,化石收藏家塔利前往美国芝加哥南部的马荣溪寻找化石标本。塔利的本职工作是水管工,化石收藏只是他的业余爱好,但多年的化石收藏活动让他在这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塔利之所以选择马荣溪附近的几处煤矿作为化石发掘地,是因为:一方面,那里是著名的化石矿床,保存了大量古生物化石结核;另一方面,为了让煤层暴露出来,矿厂剥离了大量含有化石结核的页岩并堆砌起来,选择煤矿作为发掘地就
彭小佳是很早就出去了,而且在外面出了名的一个雕塑家;近年来,彭小佳也经常回来,走访亲友,展出作品。但是,从他的作品中,我读到的却是一个确确实实既出不去,也回不来的彭小佳。  于是。彭小佳只能边走边摇,在去和来之间飘摇。  如果把这看作是彭小佳的无奈,当然是不错的;只是在这无奈之外,还有的那份有为——这便是他的作品。不仅几乎每年都有作品拿出来,而且,都能让人清晰地感受到他的所思所感。正是因为这份渊源
内容摘要:装裱艺术自唐传入日本后,直到江户时代为止,无论是从技术手段和形制上都处于模仿、改进阶段。日本民族是善于不断吸收和改变外来文化的,随着现代主义思潮的影响,日本现代装裱的理念、形制、材质的选择以及新技术的运用都有很大的突破,可以说是真正意义上的“大和表具”,值得我们装裱艺术行业分析、借鉴。  关键词:形制;装裱艺术;视觉空间  Abstract: Since the Tang Dynasty
2009年12月5日至12月19日,中国雕刻艺术节暨石雕大赛第五次落户惠安!  初冬的寒意阻挡不住人类创造的热情,37块硕大石头在15天飞扬的粉尘中,在叮咚的雕凿声中,在机器的轰鸣声中,蜕变为造型各异、风情万种的雕塑艺术作品。  由原陕西雕塑院院长王天任、中国工艺美术学会雕塑专业委员会主任朱尚熹、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李象群、中央美术学院教授任世民、意大利雕塑家迪奥尼西奥一契马莱利(Dioniso
福建罗源县人,福建省工艺美术研究院特聘研究员、国家高级工艺美术师、中国宝玉石协会理事、福州市政协特聘委员,曾为福州大学兼职副教授等。作品及文章发表于国内外几十种刊物。雕刻作品在澳大利亚、巴西、美国、马来西亚等地及国内展出。曾应邀赴新加坡、香港、台湾等地举办雕刻作品展。作品被中国工艺美术馆收藏。出版有《缘石开物·何马雕刻》,另有多种结集出版。
⊙邓乐:西南地区召集人  “和而不同·中国当代雕塑提名展”是《雕塑》杂志社继去年“黄天厚土雕塑大展”之后,在今年推出的另一主题的系列学术展。它是在中国新文化运动向西方开放百年后,东西方交融、各种主义流派纷呈的文化背景下,以宏观的艺术视野,反思中国艺术现状,积极倡导弘扬东方精神,回归本土文化,建构当代价值体系的一次深入的造型艺术学术推动。如果说“黄天厚土”是一次对中国当代雕塑力量的检阅,那么“和而不
幽灵是什么?  简单地说,指那些神出鬼没的东西。  那么,所谓的“幽灵”飞机、“幽灵”船又是什么?  自近代以来,人类蒙受神秘灾劫的主要表现形式就是飞机与船只的失踪。其实,这类失踪事件已非稀奇,稀奇的倒是失踪后的飞机与船只完好如初的重新出现。这些无人驾驶的飞机与船只,就像一只幽灵一般从另外的时空返归到了地球上。  1985年,一架失踪了差不多半个世纪的双引擎客机,在新几内亚的一片森林沼泽内被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