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牧《赤壁》再赏

来源 :名作欣赏·学术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686315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論文试对杜牧的名篇《赤壁》进行赏析,对诗句中的一些字眼进行了解读。文中认为“自”有三重意味,而“认”字也有“认识”“识别”两重意味。“东风不与周郎便”道出了东吴战争胜利的偶然性,而偶然性就存在于必然性之中。而最后一句中的“春深”极具形象感,体现了杜诗的风流韵味。
  关键词:“自” “认” 春深 形象感
  赤壁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这首诗是一首怀古咏史诗。对于题目中所言的赤壁究竟在何处,还产生过争议。作此诗时杜牧时任黄州刺史,不少学者认为这里的赤壁不是当年三国赤壁之战的古战场,而是黄州赤壁。不管杜牧是否真的去对了当年的古战场,此诗不过借赤壁之名感慨三国往事罢了,后人也往往把这个赤壁当作是当年三国关键之战的战场,以便更好地体味诗意。
  一、“自”与“认”体现了诗人反思历史的责任担当
  首句中“折戟”已透露出此地曾为战场。将士已死,兵戈已弭,三国往事已随水流,而一把沉入泥沙之中的兵器却保留了下来。尽管经历流水的侵蚀,这锈迹斑斑的文物终是重见天日了。杜牧一生喜爱研究历史与兵法,这样的出土文物引起了他的兴趣,于是他亲自对这把兵器进行了磨洗。诗中所用的“自”,有三重意味,有亲自之意。诗人亲自来到了文物出土地进行考察,并有一个亲自磨洗的过程。这也体现了诗人反思历史的自觉意识。也有人认为“折戟”一事是作者假想出来的,毕竟他没有去对真正的古战场,只是虚拟了一个事件借以抒发怀古之幽思。古人常说见物起兴,倘若并无实物,也没有磨洗的过程,这首诗的诗意就大打折扣了。黄州赤壁也是重要的地理位置,在此发现古文物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所以,在这里我们还是认为杜牧确实是看见了这个文物的。“自”也有这一切都是自然而然发生的意味。历史真相不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彻底消失,无论是谁发现了这把兵器,自然应该进行磨洗、辨别及保存。出土文物是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有非常宝贵的价值。“自”字所表现出来的理所应当就体现了诗人对历史的尊重,是一种责任和担当。随着锈迹剥落,兵器锋芒再现,杜牧终于认出了原来这是三国时期的兵器!这个“认”字用得极妙,认,有识别之意,也有认得之意。通过识别,这遗落在历史长河的兵器终于能被归于它的时代。而诗人对三国旧事烂熟于心,眼前的兵器正暗合了他内心的期许,这个“认”字也写出了诗人与兵器似曾相识的微妙感受。“我认得你啊,似曾相识的何止是兵器,还有那说不尽的三国风流啊!”第一句诗充满了历史的沧桑感,也体现了诗人自觉反思历史的责任担当。
  二、假设句式的使用既是一种强调,也是一种暗示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诗人见物起兴,对形成三国鼎立起着关键作用的赤壁之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倘若当年没有东风相助,周瑜也就无可奈何了。联军若战败,那么大乔、小乔这二位夫人就要被曹操掳去,关在铜雀台供人享乐了。影响一场战争的因素固然是很多的,杜牧认为东风是东吴和蜀汉联军取得胜利的关键一环,这也就委婉指出了这场战争胜利的偶然性。清代王尧衢《古唐诗合解》说:“杜牧精于兵法,此诗似有不足周郎处。”{1}更有学者指出杜牧对周瑜有讥讽之意。之所以会有这种看法,其实归根于诗句中使用了一个假设的句式。“不与……便”,可以解释为:“倘若不是……行了个方便。”以往人们纷纷从正面夸奖东吴的胜利,杜牧偏偏要从“败”着手。他没有正面夸赞周瑜的雄才大略,而是用略带调侃的语气指出周瑜对东风的倚仗,强调了客观因素“东风”的重要性。而这种写法也充满了“暗示”,暗示别的因素的不足,没有东风就要亡国了。
  那么杜牧在这里是暗示周瑜的无能吗?参考杜牧的其他诗文,并无讥讽周瑜之意。与其说是贬周,不如说是对客观战争形势的判断。当时曹操一方兵力确实远胜于联军,按照一般的军事规律,取胜也是情理之中的事。对曹操一方强大,东吴一方弱小的这种暗示,更加凸显了“东风”的重要。“东风”这一偶然性因素改变了本应是情理之中的结局。这种“天时”上的便利性,天然带有某种神秘的色彩。在《三国演义》小说中,孔明神机妙算,料定东风必至,这样的描写其实忽略了事件本身的偶然性,突出了孔明的智慧。而历史的必然性就存在于偶然性之中。赤壁之战发生在隆冬季节,刮东风的概率是很低的,但也并非绝无可能。周瑜与黄盖是本土作战,他们对周围的环境非常了解,抓住了刮东风的时机,因而一举得胜。东风固然成就了周瑜,但若不是周瑜本身就是良将之才,战术计划周密,又怎么可能抓得住机遇呢?机会总是属于有准备的人,胜利绝非简单的偶然。而反观诗人自己,精于兵法,才华横溢,空有一腔建功立业的雄心,却被外放在黄州,来到当年周瑜成就功业的赤壁,心中定然是充满了感慨。不是每一个人都能像周瑜那么幸运,有“东风”来行个方便啊!由此,诗中的“风”不单单指的是一种气象条件,还应包含着更为复杂的人为因素。成就一个人需要各种综合性因素,但也并非每一个有准备的人都能够获得机会,这才更加突出“东风”降临的意义非凡。正如叶嘉莹先生所言,时势造英雄{2},具备了“周郎”的实力,却等不来合适的机会,成就不了功业,才是作者感慨和遗憾的所在。
  三、“春深”是极具形象感的描写
  杜牧也指出了对于“东风”这一机会的错失,会造成非常严重的后果,那就是东吴亡国。诗中并未直言东吴亡国,而是以东吴二位夫人的归属委婉指出了战争失败的严重后果。许《彦周诗话》评价此诗:“孙氏霸业,系此一战。社稷存亡、生灵涂炭都不问,只恐被捉了二乔,可见措大不识好恶。”{3}许在此认为杜牧诗中缺乏对社稷存亡的关怀,批评他只关心美人的去向,轻重不分,好恶不识。很显然,许认为最后一句降低了整首诗的格调,削弱了历史反思的深度和厚重感。许的评价反映了唐人与宋人审美的分歧。诗歌发展到宋代,受江西诗派的影响,尚文字,崇议论,尤其是怀古咏史的诗句,大都感慨议论,直陈其事,充满历史感和哲学意味。如王安石的“糟粕所传非粹美,丹青难写是精神”(《读史》),陆游的“出师一表千载无,远比管乐盖有余”(《游诸葛武侯书台》)。而唐人诗歌重形象,讲情致,杜郎俊赏,更重风流韵致。一首好诗,当有足够的代入感,能够充分调动读者的视觉、听觉、嗅觉等各种感官,并启发读者去想象去思考,从这个角度讲,许的评价是有失公允的。“春深”,极具形象感,既指铜雀台上春色正浓,又指二乔之美色。作为东吴第一夫人与第二夫人的大小乔都被掳走供人玩乐了,亡国之实就不言而喻了。而“深”“锁”二字又透露出深宫寂寞,美人迟暮之感,不禁让人联想到二乔幽居深宫,失去自由的悲凉生活。许说杜牧“只恐捉了二乔”,其实也意识到了杜牧对女子命运的同情和关怀。
  以英雄美人侧面道出胜败兴亡,以个人命运的沉浮折射出家国的走向,在以小见大的同时,融入了更多个体生命的情感色彩,也增加了作品本身的传奇性。从这个角度讲,苏轼的《赤壁怀古》与这首诗也有相似之处,词中写道:“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短短几句,美人在侧,气度潇洒,决胜于千里之外的周瑜形象就跃然纸上。当年的周郎是何等的春风得意,何等的挥洒自如,这样的描绘比起生硬的历史评判,自然要生动感人得多了。
  {1} 张金海编:《杜牧资料汇编》,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327页。
  ② 叶嘉莹:《叶嘉莹说中晚唐诗》,中华书局2015年版,第155页。
  {3} 陈伯海主编:《唐诗汇评(增订本)》,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年版,第3569页。
  参考文献:
  [1] 沈祖.唐人七绝浅释[M].北京:中华书局,2015:10.
  [2] 吴闻章.一桩错判的诗坛公案——杜牧《赤壁》诗中的“赤壁”到底在哪里并兼论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个“反常”的文学现象[J].湖北社会科学,1987(8).
  [3] 魏一峰.戏言怎惹几番事——杜牧咏赤壁考析[J].名作欣赏,2011(2).
  [4] 刘瑞芳.赤壁怀古咏史中的两首名篇[J].社会科学论坛,2014(12).
  作 者:江梅玲,北京语言大学人文学部在读博士,研究方向:唐宋文学。
  编 辑:曹晓花 E-mail:[email protected]
其他文献
摘要:陆游作为家训诗巨匠,十分善用比喻。他的诗歌选择了直喻、隐喻、寄喻、双喻、连喻、骈喻、较喻、博喻等丰富多样的比喻类型,呈现出喻外形、喻性质、喻状况和喻道理等各有侧重的比喻特点,运用了以物喻人、以物喻物和以人喻人等人物互间的比喻方式,将充满说教性的内容诠释得形象生动,易于理解接受,提升了家训诗的教育实效。  关键词:陆游 家训诗 比喻  我国古代作家留下了浩瀚的家训诗作,其中很多被传诵至今,誉为
期刊
摘要:新时代的到来,儿童对文学也有了更加美好的需要。长篇童话《老土豆》2018年6月入选中宣部“优秀儿童文学出版工程”,作为这本书的责编,通过文本细读进行解析,从而发现《老土豆》的多重艺术魅力:从儿童的视角出发;贴近当下儿童的生活,具备建立在对新时代儿童生活观察之上的幽默;书写作家个性;传递正能量。在此基础上谈新时代童书编辑的出版选择:要以新时代的儿童为叙事主体,反映他们的生活,解决他们的困惑,这
期刊
摘要:环境对蒲松龄作品中的婚恋观是有影响的。在《聂小倩》和《婴宁》两篇小说中尤其明显。小说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为作品提供了直接的信息、间接信息和自身信息,让我们了解到了在当时的特定的社会环境下,蒲松龄独特的婚恋观。  关键词:环境 蒲松龄 婚恋观 信息  就写作系统论的观点来说,作者写作的过程是一个接受和传递信息的过程,而获取信息的地方就是作者所生活的环境。环境这一具有很大概括性的概念,是现实生活
期刊
摘要:中国戏曲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戏剧文化之一,保存着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和记忆。而中国电影又与中国戏曲紧密联系,本土导演将戏曲作为电影主要展现的元素,将戏曲演员的生存处境诗化呈现的同时,不忘在影片中进行中国哲学式的思考,从而提升此类电影丰富的内涵价值,唤醒民众的民族文化记忆,促进中国电影在本土及国际上的发展。  关键词:中国戏曲 华语电影 电影哲学 《霸王别姬》  中国戏曲是中华民族文化艺术中的瑰宝,
期刊
摘要:陶渊明《归园田居》与王维《渭川田家》皆为田园诗佳作。两者虽同取材于田园,但颇为不同。在处境方面,陶渊明毅然回归田园,远离官场。王维虽遭“安史之乱”的伤害,但终未离开朝堂,而是亦官亦隐。在旨趣方面,在对田园的固守中,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完成了心灵的回归。《渭川田家》则在对野老、牧童、田夫的艳羡中,展现了王维向往田园而未归田园的渴望。在思想方面,陶渊明在“化”中领悟生命之真,王维则在“空”中体察
期刊
摘要:本文以葛水平原创小说《喊山》为主,以同名电影作品为辅,从地域性特点出发分析小说与电影的异同。其中紧抓小说的地域性与主题在电影中的具体反映,从环境描写到人物性格刻画,再到主要矛盾的相互碰撞,在情节发展的由浅及深中体现小说与电影的优劣,突出共同的主题。  关键词:《喊山》小说与电影 地域性特征 主题表现  葛水平的中篇小说《喊山》初版于《人民文学》2004年第11期,并获得第四届鲁迅文学奖。小说
期刊
摘要:《今昔物语集》作为一部民间故事集,其中的故事来源于平安时代的社会生活。在《今昔物语集》中可以看到被“他力”所救助的故事,救助人的“他力”既有现实中所存在的人与动物的力量,也有人类所无法直接看到的神奇的力量。《今昔物语集》故事中的主人公为“他力”所救,但背后隐藏着现实中作者无力自救,又难以得到社会(官府)救助的无奈。“他力”救助故事的背后,也有作者价值观与宗教信仰的影子。作者希望通过故事,将自
期刊
摘要:电影《时时刻刻》(The Hours)改编自美国作家迈克尔-坎宁安的同名小说,讲述了三个跨越时空的女人一天的故事。在这一天中,她们都做了一个影响她们一生的重大决定:弗吉尼亚-伍尔芙决心了断自己寻求精神和肉体的解脱、劳拉·布朗决定通过离家出走来摆脱家庭生活的束缚、克拉丽莎·沃恩在男友坠楼身亡后终于决定冲出自己亲手设的牢笼。三个女人,不同的年代,一天的光景,她们都渴望更自由更有意义的生活,但同时
期刊
摘 要:《当幸福来敲门》讲述了20世纪80年代美国正处于经济低谷期,只有高中学历的克里斯面对人情疏离、经济拮据、生活无望的现实,勇敢地选择带着儿子追逐幸福。影片充满了励志的色彩,让人感受到无限的力量、勇气和温情。本文试从荒谬世界里的自我觉知能力和自由选择伴随的存在恐惧两个方面对影片进行解读。  关键词:幸福 存在主义 生活的意义  《当幸福来敲门》改编自真实人物Chris Gardner的故事。人
期刊
摘要:20世纪法国新小说派的代表作家罗伯一格里耶以“反常化”的对物的书写而闻名。纵观其在小说中对物的描写,罗伯一格里耶所使用是重复、突出物自身特征、细节繁多与使物证失效的描写手段,在模拟了人的凝视动作并达成视觉化效果的同时,使附着在物之上的意义与功能被剥落。而其如此写物的目的,是为反映现代社会中人与物之间的—致性断裂的问题。《窥视者》作为他的代表作之一,充分体现了罗伯一格里耶写物的如上特点与价值。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