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学校管理中,校长的威信是校长能力的外化,是“无言的召唤,无声的命令”。校长要树立自己的威信,有效实施自己的管理理念,贯彻自己的管理思想,除了要拥有高尚的品德、渊博的知识和卓越的领导能力等,还要讲究管理的方法和技巧。
把握好与教师之间的距离
校长在日常工作中要保持与教师的经常接触。一个不与教师接触和交往的校长是脱离群众的校长,迟早会被教师所“抛弃”。但校长与教师交往的距离要正确把握。
沟通——零距离,建立相互信任关系 沟通是校长与教师之间相互尊重、平等相处、增进友谊、形成共识的一剂良方,也是校长心胸豁达、掌握主动的一种境界;但是,在现实中,大部分教师在与校长交往时总会不知不觉地有防范、掩饰心理;因此,校长要主动走近教师,学会沟通、善于沟通。
校长与教师沟通要从领导的角色中摆脱出来。首先,要与教师平等相待、倾心交流。在鼓励教师讲实话、真话、心里话的同时,自己也要不摆架子、不讲套话。只有在信任的基础上才能做到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其次,要允许有分歧,求同存异。校长必须注意倾听教师中各种不同的声音。因为不同的声音不乏金玉良言、真知灼见;当然,也有错误和偏激的。这时,校长要有气度、有雅量,辩证地看待,不能因为与自己意见不一致而抱有成见,借机给人“穿小鞋”。沟通过程是心与心的交流过程,也是换位思考的过程。校长多与教师沟通,既能在情感上拉近距离;又能在许多问题上达成共识,更好地开展工作,达成目标,树立威信。
接触——等距离,形成和谐人际关系 由于各种因素,客观上校长与教师的关系极易造成交往中的疏密。有的淡如陌路,有的过从甚密。这种人际关系,对校长的威信是极具危害性的。校长与所有的教师接触应该是等距离的,也就是要广泛而平等地与每个教师接触,从而建立更大范围的接触空间,求得更大程度的理解与支持,形成以校长为圆心,以教师平等接触为半径的一个圆。只有等距离接触,才不会让一部分教师在校长面前有优越感,另一部分教师有冷落感。
校长与教师等距离接触,必须变被动为主动,深入了解最普通的和最平凡的教师,必须正直无私、公平合理地处理好与教师利益密切相关的每一件事。只有能与每一个教师保持等距离接触的校长;才能在教师中有一呼百应的号召力和凝聚力,才能做出民主化、科学化的决策,也才能在学校形成一个团结和谐的教师集体。
观察——远距离,全面正确评价教师 全面评价、正确评价教师是校长的职责,也是知人善任的前提。要全面评价、正确评价一个教师,校长必须对教师远距离观察。可以在广泛接触的基础上全面了解教师,也就是源于接触、高于接触,透过表面看其实质,也可以放大、拉长,深入地观察和了解教师。
“放大”,是指校长不仅要看到一个教师在政治上是否积极要求进步、道德素质是否过硬、言行举止是否能为人师表等,还要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了解其品行性格、处世态度。每个人的生活经历、成长过程各有不同,客观地掌握评价一个人过去历程中的成败得失,这就是“拉长”。所谓“深入”,是透过现象,穿越表层,全面深入地剖析,洞悉一个人的价值取向和道德评判,直至内心世界、心路历程。不仅要听其言,还要观其行;不仅要明其心,还要见其实。远距离观察,可以避免因个人感情代替标准、以个人好恶丧失原则、凭一时一事成败错分良莠。
管理制度与管理技巧的关系
在学校管理中,制度管理必不可少;但是,再严的管理制度也只是解决“必须干”的问题,而不能解决“愿意干”的问题。校长很难用制度完全约束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因此,在学校管理中,需要校长有沟通的能力,并掌握沟通的艺术,以此来影响每一个教师,从而把组织意志转变为教师的自觉行为,创造出和谐、团结、向上的工作氛围,以解决教师“愿意干”的问题。
重精神激励,轻物质刺激 教育工作的特点决定了对教师的管理,既不能凭借单调的管理压力,如行政命令、强制措施、领导权力、空洞说教等,也不能依赖简单的物质刺激,如多发奖金、多给福利等,而是要在加强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管理的同时,更注重人本管理、精神激励。物质激励虽然易行直观,但具有很大的粗糙性和短效能量。教师作为一个特殊的生命群体,应从精神激励入手,物质激励永远只是辅助手段。
教师的特殊功能和形象,使得对教师的激励管理更具有丰富的精神性。金钱有价情无价。在激励机制中不可片面夸大物质激励的作用。在注重物质激励的同时,绝不能忽视精神激励的作用。一般情况下,学校管理者要以精神激励为主,让教师感到校长真心地尊重知识和人才。
重管理技巧,轻“管理痕迹” 校长的管理有技巧,不能让人感到随时随地都在被“管”着,就如人们通常所说的:“表扬人时用喇叭,批评人时用电话。”因此,校长要想办法让教师感到校长时刻惦念他,进而让教师产生一种“自我肯定”的效应,从教师的思想、情感和欲望上激发积极向上的情感。校长要学会赞美教师。赞美是一种有效的、不可思议的力量。美国著名的人际关系学大师戴尔·卡耐基说:“人性中最本质的愿望就是希望得到赞赏。”
校长还要学会倾听。上帝给人两只耳朵、一张嘴,就是要多听少讲。倾听本身也是一种沟通。它使校长了解教师的思想、所需、所求。更多时候,教师有自己的想法,校长只需要说:“你认为该怎么办?”他们就会告诉校长正确的答案。
有很多时候,教师的工作不尽人意,或情绪低落,只是因为他们的想法或思想被压抑。他们也许并不需要一个解决的方法,只是想把话说出来;所以,给教师一点时间让他们说出自己的心里话非常重要。要让教师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校长的思想,不留痕迹的管理是管理的最高境界。
重学术引领,轻“应试”指标 营造浓厚的学术气氛是教师不断努力、不断学习的永久目标。它有利于提高教师的学术水平,有效促进教学工作。学校千万不能以“应试”的相关制度“管”教师,那样只能走进“死胡同”。教师是人,不是机器,一定要在人本的理念范围内发挥知识分子特有的正能量,自主、主动地工作。实践证明,重视学术影响力的学校,会走的更好、更有内涵。
公平与机会的平衡
美国心理学家亚当斯认为:“人们不仅注重将自己的工作与报酬(绝对报酬)作比较,更多的是将自己的报酬与他人的报酬(相对报酬)作比较。”也就是说,一个人不仅关心自己报酬的绝对值,更注重相对值。如果比较的结果大致相等,就会有公平感、心情舒畅,就能主动积极地工作。学校管理实践也表明,教师对校长的管理行为是否感到公平,往往成为能否主动、积极工作的重要因素。
建立权力公平 在教师的权利中,要在“对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工作和教育行政部门的工作提出意见和建议,通过教职工代表大会或者其他形式,参与学校的民主管理”方面赋予真正意义上的权利。如果教师在这方面的参与度很低,不利于建立有信度的管理机制;因此,学校的决策要让教师参与进来,广泛听取教师的意见和建议,通过民主管理与民主决策实现学校既定目标。
促进机会公平 这里特指教师在参与教育活动中表现自己才能、竞争与合作的机会一致,以及获得劳动认可的机会一致。在学校,集中体现在评优、先、模及晋升职级上要给教师同等的竞争机会。学校要给教师创造一个公平的工作环境,并给教师一些关怀,不因为关系亲疏而影响制度的执行力。如果校长“见荣誉就上”,利用自己手中的权利为“远亲近朋”做一些政策上的倾斜,结果只能是损伤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导致学校整个工作的混乱。
拟定规则公平 学校对成就要有一个客观、具体的衡量标准和较强的可测性。笼统的指标要求,无论对教职工工作目标的形成,还是事后的检查测定都不利。比如,学校制定的《教师考核方案》《班主任考核方案》《职务晋升申报方案》《优、先、模评比条件》等,都要努力使广大教师认同,认同本身就意味着公平。
在当前实施教师绩效工资背景下,如何最大限度地调动广大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是摆在校长面前的一个新课题,也是校长如何树立威信的一个新挑战;因此,校长在管理过程中要注意积累和反思,不断提升自身的管理水平。
(摘自《学校管理》2012年第6期)
把握好与教师之间的距离
校长在日常工作中要保持与教师的经常接触。一个不与教师接触和交往的校长是脱离群众的校长,迟早会被教师所“抛弃”。但校长与教师交往的距离要正确把握。
沟通——零距离,建立相互信任关系 沟通是校长与教师之间相互尊重、平等相处、增进友谊、形成共识的一剂良方,也是校长心胸豁达、掌握主动的一种境界;但是,在现实中,大部分教师在与校长交往时总会不知不觉地有防范、掩饰心理;因此,校长要主动走近教师,学会沟通、善于沟通。
校长与教师沟通要从领导的角色中摆脱出来。首先,要与教师平等相待、倾心交流。在鼓励教师讲实话、真话、心里话的同时,自己也要不摆架子、不讲套话。只有在信任的基础上才能做到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其次,要允许有分歧,求同存异。校长必须注意倾听教师中各种不同的声音。因为不同的声音不乏金玉良言、真知灼见;当然,也有错误和偏激的。这时,校长要有气度、有雅量,辩证地看待,不能因为与自己意见不一致而抱有成见,借机给人“穿小鞋”。沟通过程是心与心的交流过程,也是换位思考的过程。校长多与教师沟通,既能在情感上拉近距离;又能在许多问题上达成共识,更好地开展工作,达成目标,树立威信。
接触——等距离,形成和谐人际关系 由于各种因素,客观上校长与教师的关系极易造成交往中的疏密。有的淡如陌路,有的过从甚密。这种人际关系,对校长的威信是极具危害性的。校长与所有的教师接触应该是等距离的,也就是要广泛而平等地与每个教师接触,从而建立更大范围的接触空间,求得更大程度的理解与支持,形成以校长为圆心,以教师平等接触为半径的一个圆。只有等距离接触,才不会让一部分教师在校长面前有优越感,另一部分教师有冷落感。
校长与教师等距离接触,必须变被动为主动,深入了解最普通的和最平凡的教师,必须正直无私、公平合理地处理好与教师利益密切相关的每一件事。只有能与每一个教师保持等距离接触的校长;才能在教师中有一呼百应的号召力和凝聚力,才能做出民主化、科学化的决策,也才能在学校形成一个团结和谐的教师集体。
观察——远距离,全面正确评价教师 全面评价、正确评价教师是校长的职责,也是知人善任的前提。要全面评价、正确评价一个教师,校长必须对教师远距离观察。可以在广泛接触的基础上全面了解教师,也就是源于接触、高于接触,透过表面看其实质,也可以放大、拉长,深入地观察和了解教师。
“放大”,是指校长不仅要看到一个教师在政治上是否积极要求进步、道德素质是否过硬、言行举止是否能为人师表等,还要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了解其品行性格、处世态度。每个人的生活经历、成长过程各有不同,客观地掌握评价一个人过去历程中的成败得失,这就是“拉长”。所谓“深入”,是透过现象,穿越表层,全面深入地剖析,洞悉一个人的价值取向和道德评判,直至内心世界、心路历程。不仅要听其言,还要观其行;不仅要明其心,还要见其实。远距离观察,可以避免因个人感情代替标准、以个人好恶丧失原则、凭一时一事成败错分良莠。
管理制度与管理技巧的关系
在学校管理中,制度管理必不可少;但是,再严的管理制度也只是解决“必须干”的问题,而不能解决“愿意干”的问题。校长很难用制度完全约束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因此,在学校管理中,需要校长有沟通的能力,并掌握沟通的艺术,以此来影响每一个教师,从而把组织意志转变为教师的自觉行为,创造出和谐、团结、向上的工作氛围,以解决教师“愿意干”的问题。
重精神激励,轻物质刺激 教育工作的特点决定了对教师的管理,既不能凭借单调的管理压力,如行政命令、强制措施、领导权力、空洞说教等,也不能依赖简单的物质刺激,如多发奖金、多给福利等,而是要在加强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管理的同时,更注重人本管理、精神激励。物质激励虽然易行直观,但具有很大的粗糙性和短效能量。教师作为一个特殊的生命群体,应从精神激励入手,物质激励永远只是辅助手段。
教师的特殊功能和形象,使得对教师的激励管理更具有丰富的精神性。金钱有价情无价。在激励机制中不可片面夸大物质激励的作用。在注重物质激励的同时,绝不能忽视精神激励的作用。一般情况下,学校管理者要以精神激励为主,让教师感到校长真心地尊重知识和人才。
重管理技巧,轻“管理痕迹” 校长的管理有技巧,不能让人感到随时随地都在被“管”着,就如人们通常所说的:“表扬人时用喇叭,批评人时用电话。”因此,校长要想办法让教师感到校长时刻惦念他,进而让教师产生一种“自我肯定”的效应,从教师的思想、情感和欲望上激发积极向上的情感。校长要学会赞美教师。赞美是一种有效的、不可思议的力量。美国著名的人际关系学大师戴尔·卡耐基说:“人性中最本质的愿望就是希望得到赞赏。”
校长还要学会倾听。上帝给人两只耳朵、一张嘴,就是要多听少讲。倾听本身也是一种沟通。它使校长了解教师的思想、所需、所求。更多时候,教师有自己的想法,校长只需要说:“你认为该怎么办?”他们就会告诉校长正确的答案。
有很多时候,教师的工作不尽人意,或情绪低落,只是因为他们的想法或思想被压抑。他们也许并不需要一个解决的方法,只是想把话说出来;所以,给教师一点时间让他们说出自己的心里话非常重要。要让教师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校长的思想,不留痕迹的管理是管理的最高境界。
重学术引领,轻“应试”指标 营造浓厚的学术气氛是教师不断努力、不断学习的永久目标。它有利于提高教师的学术水平,有效促进教学工作。学校千万不能以“应试”的相关制度“管”教师,那样只能走进“死胡同”。教师是人,不是机器,一定要在人本的理念范围内发挥知识分子特有的正能量,自主、主动地工作。实践证明,重视学术影响力的学校,会走的更好、更有内涵。
公平与机会的平衡
美国心理学家亚当斯认为:“人们不仅注重将自己的工作与报酬(绝对报酬)作比较,更多的是将自己的报酬与他人的报酬(相对报酬)作比较。”也就是说,一个人不仅关心自己报酬的绝对值,更注重相对值。如果比较的结果大致相等,就会有公平感、心情舒畅,就能主动积极地工作。学校管理实践也表明,教师对校长的管理行为是否感到公平,往往成为能否主动、积极工作的重要因素。
建立权力公平 在教师的权利中,要在“对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工作和教育行政部门的工作提出意见和建议,通过教职工代表大会或者其他形式,参与学校的民主管理”方面赋予真正意义上的权利。如果教师在这方面的参与度很低,不利于建立有信度的管理机制;因此,学校的决策要让教师参与进来,广泛听取教师的意见和建议,通过民主管理与民主决策实现学校既定目标。
促进机会公平 这里特指教师在参与教育活动中表现自己才能、竞争与合作的机会一致,以及获得劳动认可的机会一致。在学校,集中体现在评优、先、模及晋升职级上要给教师同等的竞争机会。学校要给教师创造一个公平的工作环境,并给教师一些关怀,不因为关系亲疏而影响制度的执行力。如果校长“见荣誉就上”,利用自己手中的权利为“远亲近朋”做一些政策上的倾斜,结果只能是损伤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导致学校整个工作的混乱。
拟定规则公平 学校对成就要有一个客观、具体的衡量标准和较强的可测性。笼统的指标要求,无论对教职工工作目标的形成,还是事后的检查测定都不利。比如,学校制定的《教师考核方案》《班主任考核方案》《职务晋升申报方案》《优、先、模评比条件》等,都要努力使广大教师认同,认同本身就意味着公平。
在当前实施教师绩效工资背景下,如何最大限度地调动广大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是摆在校长面前的一个新课题,也是校长如何树立威信的一个新挑战;因此,校长在管理过程中要注意积累和反思,不断提升自身的管理水平。
(摘自《学校管理》2012年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