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衣小小说三题

来源 :金山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kyskysky0944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布衣,本名张青合,男,1977年生于河北大名,现在峰峰煤矿工作。自1996年发表第一篇文章以来,迄今已在《中国青年》《长城》《中外读点》《佛山文艺》《短篇小说》《小说月刊》《杂文月刊》《天池》等刊物、报纸发表小说、散文若干。
  班长老崔
  煤矿有多少班组,就该有多少班组长。但现在是班组多,班组长少。原因是班组长不好干。甭看班组长有几百块钱奖金,班组人员礼尚往来,安监质量考核罚款,完不成任务分析处罚,三下五除二,那几百块钱就成了镜中花水中月。看上去很美,却已不属于自己了。单位开班组长会,这个诉苦,那个喊冤,唯独老崔不言不语。
  老崔人老实,话也不多,带队伍却有一套。多调皮捣蛋的人,跟了老崔,干活都能独当一面。其他班组长诉苦,想要区里增加班组长津贴。有人见老崔不说话,怂恿他:“是骡子是马,你倒是出来走两步,打一个响鼻表一个态呀。”老崔吭哧了半天,起身走了。临走,扔下一句话:“增加班组长津贴,我坚决支持。但我们总得拿工作成效说话吧。”
  老崔牛气,是因为老崔有话语权。全区九个班组,能月月完成任务的只有老崔。完不成任务的主要原因是:很多人是劳务派遣工,缺乏爱岗敬业的主人翁精神,遇到地质条件不好,干不了几天,十有八九就要趴窝。有人说:“家里来了亲戚。”有人说:“孩子要开家长会。”有人说:“感冒发烧打摆子,浑身没力气。”即使不准假,也要旷勤不上班。打电话询问。啥原因都没有,就是不想上班。再问,急了,怼你:“我挣这几个钱,这么卖命不值的!”其他班组长发愁就愁在了人员出勤上不来,说一千,道一万,没有人员谈任务都是瞎扯淡。他们班组人员出勤上不来,老崔的班组却要轮休,班班都是满员。
  区长要我到老崔班组里搞调研,查找原因,总结经验,全面推广。正好,老崔班里又分来几位新工人。我找到老崔说明了来意。老崔见我身单力薄,说:“行是行,但有个前提。”他说:“你得跟工人一块儿干活,并且只能比他们干得多,不能比他们干得少。”到了掘进工作面,我才明白老崔这话的真正含义。老崔怕我到了工作面不干活,影响别人的积极主动性。干起活来,老崔没有丁点班组长架势,他要求别人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他要求别人干好的,自己首先干好。不仅做到、干好,还处处争抢第一。在他以身作则的鼓舞下,其他人员没有丝毫懈怠、抱怨,只有埋头干活。那样子好像人人在耕种自己的责任田,丁是丁,卯是卯,一丝不苟。老崔前边干,其他人后边撵。有人能撵上,有人撵不上。最先撵不上的是我。我汗流浃背,气喘吁吁,一屁股儿坐在了地上。老崔看了我一眼,想说啥又没说。这时,几位新工人也停下了手里的活儿,坐了下来。老崔喊起来这个,又停下了那个。老崔看了看表,无奈地说:“也好,那就休息十分钟吧。”
  别人休息,老崔不休息。老崔去迎头查看了一番,又去了后路。从后路回来,肩上扛来了几块板坯。老崔给我说:“再往前掘进,地质验证孔显示岩石破碎,十有八九要见断层了,支护板材需要提前备足备好。”这般说着,他放下板坯,跟几位新工人拉起了家常。老崔问小刘:“你爸是做啥的,村长,还是乡长?”小刘羞愧地笑了:“啥都不是,就一个低头种地抬头看天的老百姓。”老崔说:“那你比你爸强,你好歹也是煤矿工人了不是。”老崔问小张:“你爸是做啥的,经商的还是包工的?”小张不满地看了老崔一眼:“我爸要是经商或包工的,我还用下煤窑啊。”老崔又问年纪最小的小徐:“你爸是干啥的,高中教师还是教授?”小徐说:“我爸大字不识几个,让他当教师,纯是误人子弟。”老崔这会儿,讪讪地笑了:“也对,村长、乡长家的孩子谁来下煤窑?经商做买卖的人家谁来当矿工?大学教授的子孙谁又来干这苦情活呀?正因为你们老子不是,你们才来下煤窑。正因为你们没有出路,所以才来煤矿寻出路。”老崔说,“你们都来下煤窑了,还有什么资格喊累?难得你们还想要自己的孩子,像你们样碌碌无为吗?”
  老崔看了我一眼,我心领神会,振臂高呼:“不会。”其他人的情绪也被鼓动起来:“肯定不想。”“那好。”老崔说,“既然不想,那我们今天就干出个样子。我们今天受累,是為拼搏一个美好的明天;我们今天受累,是为儿孙今后不再受累!有能耐咱就创造一个记录,也让别人看看,我们虽然只是普通煤矿工人,但比谁都不差。我们所差的,仅仅是一个机会。”老崔进一步“蛊惑”,“大家有没有信心?”班组的人都举手喊:“有!”
  看到平常一言不发的老崔,竟然这么能“蛊惑”人心,我心里不禁犯了嘀咕。我想:老崔和别人所差的,也就是一个机会。那天,老崔班组进尺仍是全区第一。升井后,我请老崔吃饭。吃饭间,我说:“老崔你真行!现在很多人啥道理都懂,就是缺少方向。”老崔说:“我只不过正好给了他们一个方向,并带头奔跑了而已。”
  煤矿人家
  在老张还是小张那会儿,就从农村来到了煤矿。
  那会儿,小张年富力强,脑子里有很多稀奇古怪的想法,浑身有使不完的劲儿,心里有哼哼不完的歌。这里所有的歌,很多的时候并不是歌,是小张冲动之下自我吟唱自我聆听的顺口溜儿,那歌声如庄稼地里大白菜上的露珠,水灵灵的,透着新鲜。当然,还有《劳动号子》《咱们工人有力量》《百里煤海处处春》。小张感觉自己是舞台上的歌唱家,在心里唱得有板有眼,字正腔圆,很是入味。但张开嘴巴,总是跑调,该高的地方高不上去,该低的音节低不下来,把好好的歌变成了吆喝。于是,小张就在心里唱歌,在井下采煤工作面唱歌。割煤机“轰隆轰隆”响起来,他就撩开膀子推溜子,把溢出的煤炭撩到溜子上。黑乎乎的汗水,将他头发沾成了一绺一缕,将他的皮肤与衣服沾在了一起,分不清哪是衣服,哪是皮肤了。小张认为,汗水是一首歌。不是以嘴巴唱出来的,而是用行动展现出来的。小张不仅在井下唱,还在宿舍里唱。下班了,很多人玩牌喝酒,他捧着一本《采煤机电》耐心研读。电压V、电流A、电阻Ω等符号,犹如舞台上的仕女,在书页间翩翩起舞。小张认为,知识也是一首歌。小张不仅在宿舍唱,还在田地里唱。每年夏收秋播,他给班长家去帮忙。班长家在附近农村,麦田偎依着矸石山。站在矸石山上,能看到班长家随风翻滚的麦浪。小张弯下腰,一手执镰,一手拢麦,左手把金黄的麦子拢到手里,右手轻轻一挥,刺啦一声,长了一冬一春的小麦迎声撂倒在了田埂上。小张在前边走,小麦在后边倒,整整齐齐的,没有一丝紊乱。小张认为,麦子其实是大地的歌,只不过被自己用镰刀和喜悦表达了出来。   小張的唱法很特别,歌声也很特别。很多人听不懂。班长的妹妹巧花却能听懂。她从小张的言谈举止和喜悦的脸上,听到了那些歌。巧花走到小张身后,先是咳嗽了一声。她咳嗽得很轻,像窗前枣树上黄翅儿鸟的啾啾。低不可闻。但小张却敏锐地捕捉到了巧花的存在,停下了手头的劳作。巧花还没说话,脸先红了,像东方那抹朝霞,格外好看。巧花说:“你割麦的动作娴熟、流畅,像一首歌。”小张不好意思地笑了:“只要用心去听,其实生活处处都是歌。”班长将他和妹妹撮合到了一起。这样一来,小张在煤矿有了牵挂的爱人,有了休憩的港湾,有了咿呀学语的孩子。小张上班下井。巧花看孩子做饭。小张下班回到家,香喷喷的饭菜摆在了餐桌上。有芹菜炒肉、有醋溜白菜,都是他喜欢吃的。巧花不吃,看他“吭哧吭哧”地狼吞虎咽。小张意识到了什么,停下了咀嚼:“你怎么不吃呀?”巧花说:“你累了一天了,你先吃,我给孩子看作业去。”生活平淡而幸福。原以为这种波澜不惊的日子会一直延续下去,谁也没想到,皇帝的女儿也愁嫁。煤炭遇到了滞销,价格像跳水运动员,一个漂亮的后翻扎进了水里,跌破了难以承受的底线。煤矿裁员,小张首当其冲。
  这会儿,小张已经不再年轻了,做事也稳重了,不再天天心里唱歌了。不唱歌了,就多了些许盘算。小张盘算:该怎么带着爱人、孩子走出困境呢?小张伙同其他工友,最初开了一家装修门市。因装修技术不过关,很少揽到活计。小张租赁了一处破旧工房,养殖长毛兔。眼看着兔子一天天长大,一场瘟疫把希望化成了泡影。万不得已,小张尝试着贩卖时蔬。每天天不亮去市区批菜,回到矿上的时候,正好日上三竿。小张的辛苦换不来日常所需。巧花要他开一家粮油门市。这样,小张卖菜,她就能蹲在门市卖粮油了。小张怕侍弄不来。巧花说:“咋侍弄不来,我娘家的小麦、谷子、玉茭啥没有,驮来卖就行。别人两块五,咱两块四,还愁没有顾客?”
  小张贩菜的顾客,巧花的粮油顾客,都是煤矿职工家属。尽管不上班,生活也与煤矿休戚相关。煤炭效益好了,小张的菜销路就好,巧花的粮油利润就高。煤炭效益差了,他们的买卖多少透出一种冷清。热闹也好,冷清也罢,小张风里来、雨里去,每天往市区往返一趟。他感觉自己虽然不上班了,却好像仍在上班,不过把井下的战场搬到了井上,在大巷里的行走换到了车水马龙的公路上。这么想想,小张心里又有了歌。再唱,声音嘶哑了许多。
  有次,他驮着菜,正唱着歌,碰到了原单位的工会主席老马。老马喊:“老张,老张……你给我站住。”小张以为他喊别人,继续蹬车子前行。老马撵上拽住了他:“喊你呢,怎么不理我?”小张说:“我……我不是老张,我是小张。”“小你个头,满头白头发了,还装嫩鸡子,也不怕别人笑掉牙。”老马问,“不上班了,最近咋样?”“还能咋样。”小张说,“生活就是不停地劳作。不上班了,卖菜、卖粮油,比上班还忙。”
  忙就是充实。充实和诗歌其实是一个事件的两个方面。很多时候,我们仅仅看到了劳累,而忽略了诗歌的韵味。譬如小张,不,我们的老张也是这样,他不知道他的辛勤正在诗意地行走。而他这种不屈的姿势,已成了煤矿最美的风景。
  老范的煤矿人生
  老范在煤矿下井,下了40年。从17岁,下到了57岁。老范原本55岁可以退休,但户口本上岁数小两岁,便多下了两年。
  老范有仨孩子,两个子承父业,在煤矿上班;一个上了师范,在市里教书。散枝开花,各人过各人的日子。岁末年初,聚在一起,三世同堂,十几口人,煞是热闹。老范坐在上首,呵呵直乐。那笑,舒展了一脸皱纹。许多风霜,都倏地不见了。能有今天,老范认为应该感谢煤矿。没有煤矿,他不知道这辈子该怎么谋生,又在何处停留抑或漂泊。
  对待煤矿,对待工作,老范始终保持着一种初恋般的真挚情感,把一腔心血都洒在了煤矿。别人把工作当义务,他把工作当权利。工作着,劳累并幸福着。人不是累死的,都是窝囊死的。他把这句话常挂在口头上。让你干活牢骚满腹,真让你啥也不干,三天就闲一身病。有了这副心态,老范看什么听什么都超出了一般意义。别人看到的采煤工作面,是黑暗、潮湿,是危险、劳累,他看到的采掘工作面却是一片森林。郁郁葱葱的远古森林,都是孢子和被子植物,都是现在灭绝了的珍贵树种。劳作其间,既是人生旅行又是畅想抒情。他看到植物碳化成了煤炭,又看到煤炭复原成了植物,郁郁葱葱,遮天蔽日的。绿意盎然。他大口大口地呼吸着空气,像是缺氧的鱼儿一头扎进了清澈的泉水里,一甩尾巴,甩出了一片水花,游向了幽蓝的深处,是那样的舒适和惬意。爆破声、割煤声、震动声、泵站声,很多声响交织在一起,别人听到的是机械噪音,老范听到的却是生活的交响乐。工作是生活的一部分,是锅碗瓢勺的延伸。只不过爱人的唠叨以及包饺子剁馅子的声响,换成了机械轰鸣。只要用心聆听,一样能听出弦外之音。有次,老范累了,坐到巷帮喘了一口气。那一瞬间,老范像是回到了乡下,身边无处不在的煤炭变成了密密匝匝的玉米,个顶个绿得惹眼,个顶个饱得醉人。老范看看这个,摸摸那个,爱不释手。喜笑颜开。老范认为那都是他和工友的功劳,是他们用汗水耕种了玉米,收获了希望。以至于班长老海嗨了他两声,他还没有回过神儿。老海推了推他:“范玉民,你没事吧!”老范才意识到自己并没回到乡下,还在采煤工作面上,只是思想和意识出去转悠了一圈儿。老范笑笑:“没事,能吃能睡的能有啥事?”老海也是被吓怕了。去年,有位和老范年纪相仿的伙计,干活累了,在机头处歇脚,坐下来就再也没起来。法医鉴定是:心脏病。老海说:“范玉民呀,明天轮到我们单位体检,你也应该好好体检一下了。毕竟是五十好几的人了。如跑了几十万公里的汽车,零部件都磨损老了。”老范笑笑:“再有俩仨月就该退休了,最后一次体检,我肯定要去。”
  老范也有心情不畅快的时候。在掘进区工作的二小子范作山,听了别人的蛊惑,贷款去市里开了家饭店。饭店位置好,但房租高,加上碰到了反腐倡廉,偌大的饭店一天也没几个人。赔惨了。范作山再回来上班,心不在焉,干起活来拖泥带水,有一搭没一搭的。老范开导儿子:“做人不能好高骛远。咱饭店开不好,但可以把煤矿的工作干好不是!”
  老范这种豁达的心态影响了很多人。有人说跟着老范干活不累。有人说老范是革命乐观主义者。别人看到的是灰暗,他看到的是希望。老范听了,默不做声,只是笑笑。一个从大山腹地走出的毛头小子,现在有工作、有房屋、有子孙、有头脸,老范经历了很多,付出了很多,也得到了很多。不说别的,就每年一次的年夜饭,老范就有说不出的感慨。过年的年夜饭,老范拿出珍藏了很多年的老酒。酒是大儿子过生日时剩下的,他一直珍藏到了现在。举杯端酒的时候,老范给孩子们说了一句话:“如果你无法改变一件事,不如改变自己,用全部身心去热爱。只要有爱,很多事都会有意想不到的改变。”他这话是说给二儿子听的,也是说给在市里教书的女儿听的,更是对自己生命的一种高度概括。
  改变自己,热爱煤矿。老范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直到退休,老范身上一道伤疤也没留下。很多人很奇怪,以为这是一种奇迹。老范却语重心长地说:“万物有灵,何况是具有了灵性的煤矿。你如此热爱她,她又怎会伤害你呢?”
其他文献
油田安全环保工作是指,以安全生产和保护环境为发展前提,促进油田企业可持续性经济发展.本文通过了解油田安全环保工作的重要性,分析了油田安全环保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工业也在不断地进步,化工仪表能够反应仪器设备的状态,若出现故障,将会影响到企业的经济效益.本文就化工仪表的常见故障分析与检修进行探讨,分析化工
控制技术的应用使得烟草设备越发复杂,维修成本逐年增多,维修工作量加大,传统的维修检测技术也难以满足新设备部件全覆盖需求,对设备保养质量有较大影响,而且相关管理人员缺
通过对济阳坳陷致密油藏开发现状以及致密油藏集约化钻井特点研究,分析了影响致密油藏集约化开发模式的因素,建立了复杂条件多因素多平台多环节多工况批量化集约化的致密油藏
午后的阳光,透过窗帘的缝隙,给茶房洒下了一把金子。陶瓷煮锅里的水,在小火炉的怀抱中快活地呻吟着,沸腾的蒸汽,被阳光熏染得五彩缤纷。你拿起一撮茶叶,轻轻地放入煮锅,兴致勃勃地看茶叶在水涡间慢慢地翻腾着、舒展着。  “大人,来客了。”  门童的话音刚落,刘讷已站到面前:“哈哈,我就知道,老兄一定在品茶。”  你连忙起身,给刘讷斟了一杯香茗。  刘讷端起茶杯,轻轻地呷了一口,只一口,嘴巴就张成了类人猿。
期刊
两年时间过去,任凭晓文怎样折腾,村口的臭水塘还是没能变成“荷花淀”。  晓文大学毕业后,回到家乡当了一名大学生村官。他的家乡还较为落后,打造美丽乡村一直是他的梦想,最让他头疼的便是村口那个臭水塘。在金湖的荷花节上,晓文有了想法,要把那个臭水塘种上荷花。荷花不仅适宜观赏,还有出污泥而不染的品质,更重要的是在荷花节上,晓文认识了一个名叫荷花的姑娘。  从金湖回来后,晓文和荷花一直在微信上交流。荷花是金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