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6年是“十三五”的开局之年,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的开局之年。
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在转变经济发展模式的同时,面临的不稳定不确定因素仍然较多。如何完成结构转型、保持中高速增长,是当前中国经济艰难而紧迫的课题。
在此形势下,12月3日,由人民日报社、工业和信息化部共同指导,人民日报社《中国经济周刊》、工信部工业互联网产业联盟共同主办的第十六届中国经济论坛在北京举行。400多位政商学界精英参会,为中国经济发展建言献策。
中国经济论坛创立16年来,始终以“把脉中国经济,探寻增长路径”为宗旨,主动设置议题,积极引导舆论,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当前,在中国经济发展从高速向中高速换挡的过程中,新旧动力在转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成为全社会关注和讨论的热词。今年论坛的主题正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中国经济新动能”,并设置了“论道PPP:资源配置与要素效率”“工业互联网与经济硬实力”“供给侧改革背景下的农村金融破局”三场高端对话。
经济发展趋势的四个“没有变”
今年7月初,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经济形势专家座谈会。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前中国经济基本面和社会大局基本稳定,金融市场运行总体平稳;未来发展趋势上,经济发展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变,经济韧性好、潜力足、回旋余地大的基本特征没有变,经济持续增长的良好支撑基础和条件没有变,经济结构调整优化的前进态势没有变。
“稳”在哪儿,“好”在哪儿?数据最能说明问题。在供需两端共同发力、引导良好预期的综合作用下,前三季度中国经济运行态势稳中有进。从经济增速看,与此前两个季度相同,第三季度GDP增速依然保持在6.7%的水平。这背后,是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不断提升,动力结构、产业结构与需求结构持续优化。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前三季度,服务业在创新发展中继续“领跑”我国经济增长,比去年同期增长7.6%,占GDP比重52.8%;比第二产业高出13.3个百分点,比上年同期提高1.6个百分点。服务业增长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 58.5%,比上年同期提高3.4个百分点;比第二产业高出21.1个百分点。与二季度相比,三季度服务业同比增速7.6%,比二季度略有加快。
在经济结构优化的同时,就业和物价也延续了“稳”的态势。前三季度,城镇新增就业1067万人,提前一个季度完成全年预期目标,31个大城市的城镇调查失业率自2013年6月份以来首次低于5%。同期,物价涨势总体温和。前三季度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2.0%,比上半年回落0.1个百分点。
同时,统计显示,今年以来持续下滑的投资增速在三季度趋稳。其中,前三季度制造业投资同比增长3.1%,增速今年以来首次出现回升。9月份民间投资增长4.5%,在8月份由负转正的基础上继续回升。
在一系列组合政策持续作用下,国民经济延续了三季度以来总体平稳、稳中有进、稳中提质的发展态势,“三去一降一补”成效不断显现,新动能加快成长,积极因素继续增加。
这些积极的变化,使得市场预期明显改善。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PPI)9月份由负转正,结束了连续54个月同比持续下降的局面,上涨0.1%;10月份上涨了1.2%。11月份,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为51.7%,比上月上升0.5个百分点,升至两年来的高点;中国非制造业商务活动指数为54.7%,比上月上升0.7个百分点,连续3个月上升,为2014年7月以来的高点。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创新是关键
当前,中国经济整体平稳,但依然面临较大的下行压力,经济走势仍然分化,地区、产业、企业之间增长情况差异较大,经济运行中的矛盾和问题仍然较多。
新旧发展动力的转换需要一个过程,新动力的成长势头正在加快。因此,必须坚定不移地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落地。中国改革开放至今已经38年,中国的发展一直得益于改革的红利。在当前面对发展中的各种困难时,中国更是要向改革要红利。
在本届中国经济论坛上,围绕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会专家把脉中国经济。
人民日报社副社长张建星在致辞中表示,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顺应经济发展总趋势,把握经济发展的大逻辑,做出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科学论断。去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首次发出了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动员令。习总书记指出,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增强经济持续增长动力,推动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实现整体跃升。
著名经济学家厉以宁认为,结构性改革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不能急于求成。需求调节是近期调节,结构调节是中期调节。中国持续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同时还需要注意几方面问题:一是供给与需求的关系,是并重、互动的关系;二是改革的主要含义,在于培育独立自主的市场主体;三是要解决好就业等民生问题。他在主旨演讲中表示,中国正在悄悄地进行一场人力资本革命,新的人口红利正在产生,实际上为中国下一步创新做准备。
如何有效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创新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关键,只有创新才能为生产力水平的提升提供新动能。”张建星表示。
深圳一直是改革的前沿阵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深圳带来了明显的红利。同时,创新创业已经成为深圳的基因,2015年深圳全社会研发投入709.3亿元,占GDP比重提高到4.05%。出席第十六届中国经济论坛的深圳市副市长艾学峰在主题演讲中表示,深圳着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主动适应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取得了明显成效。2015年,深圳经济增长8.9%,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30.9%。今年前三个季度,深圳GDP和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分别增长8.7%和20.1%。
格力电器董事长董明珠也在论坛上表示,“我们不仅仅是创新,而且加上创造。”作为中国制造业的企业家代表,她呼吁,在供给侧改革的时代,企业家要敢于担当,担当就是改变过去,更重要的是挑战自己,担当中国实体经济发展的重要角色。 “让新动能逐步挑起大梁,旧动能不断焕发生机”
工信部副部长陈肇雄在演讲中表示,当今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蓄势待发,传统经济发展动能规律性减弱趋势明显,全球经济复苏缓慢,发达经济体需求不足,增长率低位徘徊,新兴经济体增长放缓局面持续。我国经济发展步入新常态,如何“让新动能逐步挑起大梁,旧动能不断焕发生机”成为全球经济发展面临的共同挑战。
当前经济走势仍然分化,新旧发展动力的转换需要一个过程。让新动能逐步挑起大梁,旧动能不断焕发生机,需要切实有效的抓手。本届论坛高端对话环节,聚焦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工业互联网和农村金融改革三大领域。这些领域的改革,无疑是中国社会经济发展正在进行的创新举措,也无疑是未来中国发展的新动能。
PPP模式是近几年“很火”的创新举措。在财政部PPP中心主任焦小平看来,形成一个统一规范的市场,是PPP模式3年来改革的最大成效。公共服务领域要打破垄断、引进竞争,政府要从一种全能型的政府走向法治政府、有限政府和高效政府,PPP就是顺应这个大时代背景的一项具体措施。“PPP模式改革正逐步成为稳增长、调结构、惠民生的一个抓手。”论坛发布的首份官方《中国PPP报告》显示,财政部3年已累计发布3批745个PPP示范项目,总投资约1.97万亿元,涉及全国34个省市。
面对国际化潮流和中国经济提档升级、转型发展的现实需求,东土科技董事长李平建议,“以工业互联网技术为驱动力,全面深入地推动‘中国工业2025’发展战略,建立起我国自主可控的强大工业体系”。那么,工业和互联网结合起来,会催生什么样的效应?工信部工业互联网产业联盟秘书长余晓晖认为,工业互联网基于工业系统的全面互联,从而形成数据驱动的智能,实现工业系统“跨设备、跨厂区、跨企业、跨产业链”的全面互联,在此基础上让数据被感知、被采集、被流通、交换、集成和应用起来,从而构成对生产领域各种智能角色的辅助。
农业也同样面临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刻调整,随着农业增长方式的变化,农村金融也面临着大变革。“金融支持不再像过去那样,或者不仅仅像过去那样,一谈到农业、农村金融,就是小额信贷,那些东西固然现在还要,但不能解决大问题。我们搞现代化,搞适度规模经营,这就是大农业,没有大金融支持它,从体量上来讲也是不匹配的。” 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研究所副所长纪敏说。怎么办?这就需要创新、需要变革,需要借助风险投资和资本市场的工具。
新形势,新变革,新挑战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原副总裁朱民在主旨演讲中表示,明年的全球经济形势,有“确定”和“不确定”两个方面。“确定”的是,明年全球经济仍会低位运行;另一个“确定”就是美国新当选总统特朗普的经济政策是确定的,减税、反对贸易自由主义、加强基础设施投资。“不确定”的是特朗普将如何实施这些政策。而美国经济和金融走势,成为影响全球经济的最大的“不确定”因素。
“权威人士”表示,中国经济运行不可能是U型,更不可能是V型,而是L型的走势。这个L型是一个阶段,不是一两年能过去的。在复杂的国际环境下,明年中国经济形势会怎样?
厉以宁教授认为,明年中国经济将会稳中求升,稳中求进。尽管今年经济有一点回暖,但调结构毕竟是长久的事情,不是短期内能够见效的。“明年应当在今年的基础上继续调结构,继续扶植短板、技术进步,继续帮助人们创业、创新。”厉以宁说。
李克强总理在去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把“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打造成推动中国经济继续前行的“双引擎”之一。而“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最根本的,就是“人”。无论是工业互联网和智能制造带来的生产变革,还是城镇化进程中带来的城乡变革,人都是创新、创造改革红利的主角。
当前中国人口老龄化正在加速,“人口红利消失”的声音也不绝于耳。但厉以宁教授认为,旧的人口红利没有了,新的人口红利正在产生。农村经济活力提升的同时催生了一个新的名词“城归”,“城归”是指外出到城里打工的农民,经过七八年甚至一二十年的积累,有了储蓄和技术,因农村需要人而返回农村。据调查,目前“城归”已经占到4000万外出农民工的四分之一。“土地确权了,土地流转了,‘城归’回来了,给农村带来了变化。城乡户口一元化在中国正无声无息地进行。”
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在转变经济发展模式的同时,面临的不稳定不确定因素仍然较多。如何完成结构转型、保持中高速增长,是当前中国经济艰难而紧迫的课题。
在此形势下,12月3日,由人民日报社、工业和信息化部共同指导,人民日报社《中国经济周刊》、工信部工业互联网产业联盟共同主办的第十六届中国经济论坛在北京举行。400多位政商学界精英参会,为中国经济发展建言献策。
中国经济论坛创立16年来,始终以“把脉中国经济,探寻增长路径”为宗旨,主动设置议题,积极引导舆论,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当前,在中国经济发展从高速向中高速换挡的过程中,新旧动力在转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成为全社会关注和讨论的热词。今年论坛的主题正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中国经济新动能”,并设置了“论道PPP:资源配置与要素效率”“工业互联网与经济硬实力”“供给侧改革背景下的农村金融破局”三场高端对话。
经济发展趋势的四个“没有变”
今年7月初,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经济形势专家座谈会。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前中国经济基本面和社会大局基本稳定,金融市场运行总体平稳;未来发展趋势上,经济发展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变,经济韧性好、潜力足、回旋余地大的基本特征没有变,经济持续增长的良好支撑基础和条件没有变,经济结构调整优化的前进态势没有变。
“稳”在哪儿,“好”在哪儿?数据最能说明问题。在供需两端共同发力、引导良好预期的综合作用下,前三季度中国经济运行态势稳中有进。从经济增速看,与此前两个季度相同,第三季度GDP增速依然保持在6.7%的水平。这背后,是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不断提升,动力结构、产业结构与需求结构持续优化。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前三季度,服务业在创新发展中继续“领跑”我国经济增长,比去年同期增长7.6%,占GDP比重52.8%;比第二产业高出13.3个百分点,比上年同期提高1.6个百分点。服务业增长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 58.5%,比上年同期提高3.4个百分点;比第二产业高出21.1个百分点。与二季度相比,三季度服务业同比增速7.6%,比二季度略有加快。
在经济结构优化的同时,就业和物价也延续了“稳”的态势。前三季度,城镇新增就业1067万人,提前一个季度完成全年预期目标,31个大城市的城镇调查失业率自2013年6月份以来首次低于5%。同期,物价涨势总体温和。前三季度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2.0%,比上半年回落0.1个百分点。
同时,统计显示,今年以来持续下滑的投资增速在三季度趋稳。其中,前三季度制造业投资同比增长3.1%,增速今年以来首次出现回升。9月份民间投资增长4.5%,在8月份由负转正的基础上继续回升。
在一系列组合政策持续作用下,国民经济延续了三季度以来总体平稳、稳中有进、稳中提质的发展态势,“三去一降一补”成效不断显现,新动能加快成长,积极因素继续增加。
这些积极的变化,使得市场预期明显改善。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PPI)9月份由负转正,结束了连续54个月同比持续下降的局面,上涨0.1%;10月份上涨了1.2%。11月份,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为51.7%,比上月上升0.5个百分点,升至两年来的高点;中国非制造业商务活动指数为54.7%,比上月上升0.7个百分点,连续3个月上升,为2014年7月以来的高点。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创新是关键
当前,中国经济整体平稳,但依然面临较大的下行压力,经济走势仍然分化,地区、产业、企业之间增长情况差异较大,经济运行中的矛盾和问题仍然较多。
新旧发展动力的转换需要一个过程,新动力的成长势头正在加快。因此,必须坚定不移地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落地。中国改革开放至今已经38年,中国的发展一直得益于改革的红利。在当前面对发展中的各种困难时,中国更是要向改革要红利。
在本届中国经济论坛上,围绕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会专家把脉中国经济。
人民日报社副社长张建星在致辞中表示,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顺应经济发展总趋势,把握经济发展的大逻辑,做出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科学论断。去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首次发出了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动员令。习总书记指出,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增强经济持续增长动力,推动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实现整体跃升。
著名经济学家厉以宁认为,结构性改革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不能急于求成。需求调节是近期调节,结构调节是中期调节。中国持续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同时还需要注意几方面问题:一是供给与需求的关系,是并重、互动的关系;二是改革的主要含义,在于培育独立自主的市场主体;三是要解决好就业等民生问题。他在主旨演讲中表示,中国正在悄悄地进行一场人力资本革命,新的人口红利正在产生,实际上为中国下一步创新做准备。
如何有效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创新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关键,只有创新才能为生产力水平的提升提供新动能。”张建星表示。
深圳一直是改革的前沿阵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深圳带来了明显的红利。同时,创新创业已经成为深圳的基因,2015年深圳全社会研发投入709.3亿元,占GDP比重提高到4.05%。出席第十六届中国经济论坛的深圳市副市长艾学峰在主题演讲中表示,深圳着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主动适应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取得了明显成效。2015年,深圳经济增长8.9%,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30.9%。今年前三个季度,深圳GDP和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分别增长8.7%和20.1%。
格力电器董事长董明珠也在论坛上表示,“我们不仅仅是创新,而且加上创造。”作为中国制造业的企业家代表,她呼吁,在供给侧改革的时代,企业家要敢于担当,担当就是改变过去,更重要的是挑战自己,担当中国实体经济发展的重要角色。 “让新动能逐步挑起大梁,旧动能不断焕发生机”
工信部副部长陈肇雄在演讲中表示,当今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蓄势待发,传统经济发展动能规律性减弱趋势明显,全球经济复苏缓慢,发达经济体需求不足,增长率低位徘徊,新兴经济体增长放缓局面持续。我国经济发展步入新常态,如何“让新动能逐步挑起大梁,旧动能不断焕发生机”成为全球经济发展面临的共同挑战。
当前经济走势仍然分化,新旧发展动力的转换需要一个过程。让新动能逐步挑起大梁,旧动能不断焕发生机,需要切实有效的抓手。本届论坛高端对话环节,聚焦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工业互联网和农村金融改革三大领域。这些领域的改革,无疑是中国社会经济发展正在进行的创新举措,也无疑是未来中国发展的新动能。
PPP模式是近几年“很火”的创新举措。在财政部PPP中心主任焦小平看来,形成一个统一规范的市场,是PPP模式3年来改革的最大成效。公共服务领域要打破垄断、引进竞争,政府要从一种全能型的政府走向法治政府、有限政府和高效政府,PPP就是顺应这个大时代背景的一项具体措施。“PPP模式改革正逐步成为稳增长、调结构、惠民生的一个抓手。”论坛发布的首份官方《中国PPP报告》显示,财政部3年已累计发布3批745个PPP示范项目,总投资约1.97万亿元,涉及全国34个省市。
面对国际化潮流和中国经济提档升级、转型发展的现实需求,东土科技董事长李平建议,“以工业互联网技术为驱动力,全面深入地推动‘中国工业2025’发展战略,建立起我国自主可控的强大工业体系”。那么,工业和互联网结合起来,会催生什么样的效应?工信部工业互联网产业联盟秘书长余晓晖认为,工业互联网基于工业系统的全面互联,从而形成数据驱动的智能,实现工业系统“跨设备、跨厂区、跨企业、跨产业链”的全面互联,在此基础上让数据被感知、被采集、被流通、交换、集成和应用起来,从而构成对生产领域各种智能角色的辅助。
农业也同样面临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刻调整,随着农业增长方式的变化,农村金融也面临着大变革。“金融支持不再像过去那样,或者不仅仅像过去那样,一谈到农业、农村金融,就是小额信贷,那些东西固然现在还要,但不能解决大问题。我们搞现代化,搞适度规模经营,这就是大农业,没有大金融支持它,从体量上来讲也是不匹配的。” 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研究所副所长纪敏说。怎么办?这就需要创新、需要变革,需要借助风险投资和资本市场的工具。
新形势,新变革,新挑战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原副总裁朱民在主旨演讲中表示,明年的全球经济形势,有“确定”和“不确定”两个方面。“确定”的是,明年全球经济仍会低位运行;另一个“确定”就是美国新当选总统特朗普的经济政策是确定的,减税、反对贸易自由主义、加强基础设施投资。“不确定”的是特朗普将如何实施这些政策。而美国经济和金融走势,成为影响全球经济的最大的“不确定”因素。
“权威人士”表示,中国经济运行不可能是U型,更不可能是V型,而是L型的走势。这个L型是一个阶段,不是一两年能过去的。在复杂的国际环境下,明年中国经济形势会怎样?
厉以宁教授认为,明年中国经济将会稳中求升,稳中求进。尽管今年经济有一点回暖,但调结构毕竟是长久的事情,不是短期内能够见效的。“明年应当在今年的基础上继续调结构,继续扶植短板、技术进步,继续帮助人们创业、创新。”厉以宁说。
李克强总理在去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把“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打造成推动中国经济继续前行的“双引擎”之一。而“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最根本的,就是“人”。无论是工业互联网和智能制造带来的生产变革,还是城镇化进程中带来的城乡变革,人都是创新、创造改革红利的主角。
当前中国人口老龄化正在加速,“人口红利消失”的声音也不绝于耳。但厉以宁教授认为,旧的人口红利没有了,新的人口红利正在产生。农村经济活力提升的同时催生了一个新的名词“城归”,“城归”是指外出到城里打工的农民,经过七八年甚至一二十年的积累,有了储蓄和技术,因农村需要人而返回农村。据调查,目前“城归”已经占到4000万外出农民工的四分之一。“土地确权了,土地流转了,‘城归’回来了,给农村带来了变化。城乡户口一元化在中国正无声无息地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