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论文主要利用鱼刺图结合企业自身的具体情况和具体的案例分析了阻碍物流发展的因素。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引起人们的关注和思考,让更多的企业意识到自身发展存在的问题,从而能够采取有效的措施解决这些问题,以期从一定程度上促进现场改善。
关键词:鱼刺图;现场改善;ECRS法
一、现状分析
X公司作为电子产品制造企业,拥有着先进精湛的制造加工工艺,相对良好的生产环境,严格的管理体系,是国内名列前茅的优质企业。但在生产车间内部仍旧存在不良问题,如生产效率、线平衡率偏低、layout布局不合理、室内物流路线设计不当等问题,这些不良问题都将是提高生产成本,降低公司利润率的主要因素。本文将主要针对生产效率,线平衡率偏低的问题做案例分析。
二、案例分析
(一)生产线改善前状况分析。以下案例叙述均为X北五厂区四层车间生产现场,此生产车间的固定客户是微软,近两年来生产的产品多数为键盘,同样我工作期间所接触的生产线体主要也是生产制造键盘。本节案例中所谈到的生产线平衡是机种名称为SHAW的生产线。SHAW为2014年八月份接下的新订单,从商谈接订单,到确定制程再到投产经历了6个月的时间,由于订单量较大,经过生管部门及IE部门计算后确定了生产线数量,在进入到正式进行量产之前,需要经过试生产,称为
PRE-PV,即按照量产的形式少量生产,用以检验产品质量,下面将对SHAW机种PRE-PV阶段的生产线平衡作分析。
根据PRE-PV阶段的试生产,可以得出初步的生产线生产状况,根据实测各站工时可以总结如下:计算生产线平衡率:平衡率(L/B)=(各工序时间总和/(工站数*瓶颈工序时间))*100%=(∑ti/(工站数*CT))*100%,得出目前生产线线平衡率L/B=78%,CT=46s。可以从中观察到整条产线工时严重不均衡,出现了高峰低谷的形状,也可以说是木桶效应,以至于造成L/B偏低,产能降低,效益下降的后果。
总结目前的产线面临的主要问题是:产能偏低,线平衡较差。根据生产线的实际情况,下面来分析造成目前问题的原因。原因分析:现场主要存在的生产因素为人(man)机(machine)料(material)法(method)环(environment)五大因素,除以上五个主要因素外,还有其他例如信息、制度等因素影响着生产工时,这里我们主要从4M1E五大因素来分析影响产能和线平衡率的原因。具体如下:(1)从人(M)方面分析:可以观察到工时偏高的站别大多为人力组装站。(2)从机器(M)方面分析:山积表中同样观察到有些机台运作站别工时也存在偏高现象。(3)从原料
(M)方面分析:可以分析是否由于组装材料存在问题,影响组装工时,所以造成工时过高。(4)从组装方法(M)方面分析:是否由于组装工序及组装方法有问题。(5)从生产环境(E)方面来分析:是否是由于生产线5S环境较差,物料摆放位置不妥,因此影响员工操作,造成组装工时过高。从人、机、料、法、环五个生产要素分析问题产生原因后绘出鱼骨图,使问题的产生原因更加鲜明的呈现在眼前。
(二)改善方案。由于人员操作熟练度及动作规范度改变速度相对较慢,所以先解决运行机台、组装工序方法及工作环境产生的不利因素。如下为改善方案:针对运行机台方面,实际测量机台运行时间,计算出机台的无效运行时间,根据情况来进行机台改善,如有的机台内部零件老化,需要及时更换新的零件。针对人员操作的熟练度及动作的规范程度对工时产生的影响,需要分两步来进行改善,第一上岗前对操作人员进行操作培训,严格按照标准作业指导书作业,保证产品的组装质量,正式开始到岗位工作后,定期进行岗位培训,纠正操作问题,形成规范化产线组装。第二在操作过程中员工会受实际的操作环境影响,组装过程中按照自己的习惯或是方便来操作,并不是按照标准作业指导书作业,这种情况下需要考虑员工的操作是否会影响组装的产品质量、标准作业指导书中的规范作业是否不便于操作,重新对该站别的组装动作进行动作分析,找出不当、多余操作,再根据ECRS四大原则来进行相应改善。
(三)改善效果分析。如下为改善前后的效果对比:改善前状况:(1)人员手动组装治具压合,人力需求1人。(2)人员作业、治具压合现场5S杂乱。(3)人员需每天搬放载具一千次左右。改善后状况:(1)人员动作与前站合并,改善机器做自动压合,无需人力。(2)人员动作与前站合并,改善机器做自动压合,无需人力。改善后产能分析:改善后产线CT=40S,L/B=83%,CT时间下降6S,线平衡率提升到83%,SHAW共有10条生产线,每天工作时间为10H,改善前的单位产能UPH=3600/46*10=782pcs,一天的总产能为7820pcs,改善后的单位产能UPH=3600/40*10=900pcs,一天的总产能为9000pcs,总产能提高了1180pcs,相应的生产效率提高,工厂效益提升。
结论:本改善案例为主要针对SHAW生产线体产能较低,线平衡率较低所作出的改善方案,改善后产能明显提高,L/B也显著提升,生产效率的提升也是显而易见。
参考文献:
[1] 装配生产线平衡的研究
关键词:鱼刺图;现场改善;ECRS法
一、现状分析
X公司作为电子产品制造企业,拥有着先进精湛的制造加工工艺,相对良好的生产环境,严格的管理体系,是国内名列前茅的优质企业。但在生产车间内部仍旧存在不良问题,如生产效率、线平衡率偏低、layout布局不合理、室内物流路线设计不当等问题,这些不良问题都将是提高生产成本,降低公司利润率的主要因素。本文将主要针对生产效率,线平衡率偏低的问题做案例分析。
二、案例分析
(一)生产线改善前状况分析。以下案例叙述均为X北五厂区四层车间生产现场,此生产车间的固定客户是微软,近两年来生产的产品多数为键盘,同样我工作期间所接触的生产线体主要也是生产制造键盘。本节案例中所谈到的生产线平衡是机种名称为SHAW的生产线。SHAW为2014年八月份接下的新订单,从商谈接订单,到确定制程再到投产经历了6个月的时间,由于订单量较大,经过生管部门及IE部门计算后确定了生产线数量,在进入到正式进行量产之前,需要经过试生产,称为
PRE-PV,即按照量产的形式少量生产,用以检验产品质量,下面将对SHAW机种PRE-PV阶段的生产线平衡作分析。
根据PRE-PV阶段的试生产,可以得出初步的生产线生产状况,根据实测各站工时可以总结如下:计算生产线平衡率:平衡率(L/B)=(各工序时间总和/(工站数*瓶颈工序时间))*100%=(∑ti/(工站数*CT))*100%,得出目前生产线线平衡率L/B=78%,CT=46s。可以从中观察到整条产线工时严重不均衡,出现了高峰低谷的形状,也可以说是木桶效应,以至于造成L/B偏低,产能降低,效益下降的后果。
总结目前的产线面临的主要问题是:产能偏低,线平衡较差。根据生产线的实际情况,下面来分析造成目前问题的原因。原因分析:现场主要存在的生产因素为人(man)机(machine)料(material)法(method)环(environment)五大因素,除以上五个主要因素外,还有其他例如信息、制度等因素影响着生产工时,这里我们主要从4M1E五大因素来分析影响产能和线平衡率的原因。具体如下:(1)从人(M)方面分析:可以观察到工时偏高的站别大多为人力组装站。(2)从机器(M)方面分析:山积表中同样观察到有些机台运作站别工时也存在偏高现象。(3)从原料
(M)方面分析:可以分析是否由于组装材料存在问题,影响组装工时,所以造成工时过高。(4)从组装方法(M)方面分析:是否由于组装工序及组装方法有问题。(5)从生产环境(E)方面来分析:是否是由于生产线5S环境较差,物料摆放位置不妥,因此影响员工操作,造成组装工时过高。从人、机、料、法、环五个生产要素分析问题产生原因后绘出鱼骨图,使问题的产生原因更加鲜明的呈现在眼前。
(二)改善方案。由于人员操作熟练度及动作规范度改变速度相对较慢,所以先解决运行机台、组装工序方法及工作环境产生的不利因素。如下为改善方案:针对运行机台方面,实际测量机台运行时间,计算出机台的无效运行时间,根据情况来进行机台改善,如有的机台内部零件老化,需要及时更换新的零件。针对人员操作的熟练度及动作的规范程度对工时产生的影响,需要分两步来进行改善,第一上岗前对操作人员进行操作培训,严格按照标准作业指导书作业,保证产品的组装质量,正式开始到岗位工作后,定期进行岗位培训,纠正操作问题,形成规范化产线组装。第二在操作过程中员工会受实际的操作环境影响,组装过程中按照自己的习惯或是方便来操作,并不是按照标准作业指导书作业,这种情况下需要考虑员工的操作是否会影响组装的产品质量、标准作业指导书中的规范作业是否不便于操作,重新对该站别的组装动作进行动作分析,找出不当、多余操作,再根据ECRS四大原则来进行相应改善。
(三)改善效果分析。如下为改善前后的效果对比:改善前状况:(1)人员手动组装治具压合,人力需求1人。(2)人员作业、治具压合现场5S杂乱。(3)人员需每天搬放载具一千次左右。改善后状况:(1)人员动作与前站合并,改善机器做自动压合,无需人力。(2)人员动作与前站合并,改善机器做自动压合,无需人力。改善后产能分析:改善后产线CT=40S,L/B=83%,CT时间下降6S,线平衡率提升到83%,SHAW共有10条生产线,每天工作时间为10H,改善前的单位产能UPH=3600/46*10=782pcs,一天的总产能为7820pcs,改善后的单位产能UPH=3600/40*10=900pcs,一天的总产能为9000pcs,总产能提高了1180pcs,相应的生产效率提高,工厂效益提升。
结论:本改善案例为主要针对SHAW生产线体产能较低,线平衡率较低所作出的改善方案,改善后产能明显提高,L/B也显著提升,生产效率的提升也是显而易见。
参考文献:
[1] 装配生产线平衡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