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生物学科对于初中学生来讲属于一门边缘性的学科,很多教师不重视,学生兴趣不高。但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生物知识的影响作用又十分明显,特别到高中以后又以主科对待,因此在中学阶段培养学生学习生物的积极性十分必要。本文从学生好奇心理入手,通过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为主线,阐述培养学习积极性的一些方法。
【关键词】生物教学 ; 兴趣 ; 操作能力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27-0196-01
生物学科在自然学科中极具趣味性,特别对于求知欲强烈的中学生来讲,这种趣味性无疑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多年来很多老师不断尝试和探索,但迫于中学阶段生物学科作为一门边缘学科的现状,这种尝试总归没有取得多大进展,反而在愈演愈烈的各种考试面前成为一种默许。可是进入高中以后生物又是一门主要的学科,在初中阶段掌握扎实的生物知识对学生的成长作用非同一般。怎样才能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笔者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归结为以下几点:
一、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处理好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的关系是调动起学生学习生物积极性的关键。教师的主导作用,只有“导”得有方,才能最大限度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学生的主体作用也才能真正得以发挥。 在教学过程中要根据不同教学内容,构建与之相应的教学形式,更好调动每个学生积极性,变被动听课为主动参与,更充分的发挥学生主体性。
生物课上利用各种模型、标本、挂图等,指导并鼓励学生上台当“小老师”。学生经过一个适应过程,逐渐由不情愿、被动参与,转变为积极主动都愿做“小老师”,使学生体会到自己是“课堂的主人”。生物是一门探究课,有很多活动和实验。如“鉴定种子的成分”实验,需指导学生进行分组实验独立完成,学生津津有味的操作,既调动学生主动性,还培养了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生物又是一门生命科学,有很多有趣的值得探讨的东西。如“输血”中引入“输血的历史”提出少数伤员很快恢复了健康,但大多数伤员却因输血加速了死亡。为什么?把解惑时间充分给学生,再根据学生的看法和见解,引导他们得出什么是血型,怎样输血。学生独到的见解,充分说明学生的主体性已经发挥的淋漓尽致。
二、提高实验课的教学,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1.加强课堂演示实验
生物学是一门集理论与实践紧密相结合的学科,通过课堂把理论性的知识与术语传授给学生,但教材中又有许多问题让学生亲手去实践、探究、学习和巩固。演示实验一般操作简单,完成速度较快,现象直观,是活跃课堂气氛,增加学习兴趣的重要手段。如學习《反射弧》时,有一个膝跳反射的实验,教师应在讲台上与学生演示,在实验中当看到小腿突然弹起时,虽然可能引起下面学生的大笑,但这样已经达到了授课的目的。接着进行本课其他环节的教学自然轻松了许多。
2.加强学生分组实验
分组实验是生物课中又一类实验问题,它用的时间较长,又要人人参与,每个人都要动手操作、观察、绘图,有些实验需要用一堂课甚至更长时间才能完成。如在观察鸡卵结构的实验中,我将学生分成四人一组,然后将打在培养皿中的鸡卵让学生观察,并绘制图形,特别注意胚盘所在的位置。有的鸡卵找不到胚盘所在的位置,但从培养皿底下可以观察到胚盘。这样的观察看起来简单,但要做到观察仔细、制图准确却要花费很多的时间和功夫,有时需要多人的配合,才能对鸡卵有一个清晰的认识。这样的学习需要每个同学的参与,大家兴趣很浓,效果很好。
三、利用口诀提高学习的积极性。
对于某些复杂的知识点和章节,教师应结合课本内容,总结自编一些口诀以便学生掌握记忆。例如学习完《心脏》一课时,我用6个2概括教材主要内容:一是两种血液,即动脉血和静脉血;二是两种血管,即动脉血管和静脉血管;三是两个心房,即左心房、右心房;四是两个心室,即左心室、右心室;五是两条循环路线,即体循环路线和肺循环路线;六是两次气体交换,即组织内的气体交换和肺泡内的气体交换。编成的口诀为“一个心脏四个腔,体肺两路血流忙,体动流动静流静,肺动流静静流动”。 意思是说,在以心脏为中心的血液循环中,有肺循环路线和体循环路线;在体循环中,动脉血管中流的是动脉血,静脉血管中流的是静脉血;在肺循环中,动脉血管中流的是静脉血,静脉血管中流的是动脉血。这样将一个血液循环图活生生的展示出来,增强了学生对生物课的浓厚兴趣,并且毫不费力的掌握了本节中的知识。
四、结合其他学科的知识特点,增强学习的趣味性。
在生物教学中,有时需要利用与课堂有关系的文学名句、历史知识,这样不仅可以达到学科间知识互补,又能赋予自然科学课程以文学艺术的氛围,并能激发出学生的学习原动力,对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十分有利。如讲到苔藓时,我结合语文中的“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一句,既交待了苔藓的生活环境,同时又鞭策同学向苔藓一样顽强拼博。如讲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时引用“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讲明分解者的作用。讲鸟的飞行和发育时,引用“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等诗句,把鸟在求偶时节的迁徙、筑巢等行为活脱脱地反映出来。这些优美的诗句,构思轻巧,哲理丰富,比喻恰当,既丰富了学生的文学知识,同时又极大的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获取知识。
总之,初中学生学习效率的高低,学习效果的好坏,与学习兴趣密切关系,所以,作为一名普通生物教师,我认为教师为了能使自己所讲的知识被学生乐于接受,应从学生的心理和思想着手,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学习情感,让学生乐而学之,这样才能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真正动脑筋去思考,去探究新知识。教学的方法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艺术过程,通过新课程的革新,教师的教学能力和学生的学习方法都在发生着根本性的转变,提升学习的兴趣,促使教学效果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1]汪忠等:《生物课程标准解读》,101页,2002年6月
[2]叶佩珉等:《生物学实验论》,68页,广西教育出版社,2001年4月。
【关键词】生物教学 ; 兴趣 ; 操作能力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27-0196-01
生物学科在自然学科中极具趣味性,特别对于求知欲强烈的中学生来讲,这种趣味性无疑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多年来很多老师不断尝试和探索,但迫于中学阶段生物学科作为一门边缘学科的现状,这种尝试总归没有取得多大进展,反而在愈演愈烈的各种考试面前成为一种默许。可是进入高中以后生物又是一门主要的学科,在初中阶段掌握扎实的生物知识对学生的成长作用非同一般。怎样才能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笔者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归结为以下几点:
一、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处理好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的关系是调动起学生学习生物积极性的关键。教师的主导作用,只有“导”得有方,才能最大限度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学生的主体作用也才能真正得以发挥。 在教学过程中要根据不同教学内容,构建与之相应的教学形式,更好调动每个学生积极性,变被动听课为主动参与,更充分的发挥学生主体性。
生物课上利用各种模型、标本、挂图等,指导并鼓励学生上台当“小老师”。学生经过一个适应过程,逐渐由不情愿、被动参与,转变为积极主动都愿做“小老师”,使学生体会到自己是“课堂的主人”。生物是一门探究课,有很多活动和实验。如“鉴定种子的成分”实验,需指导学生进行分组实验独立完成,学生津津有味的操作,既调动学生主动性,还培养了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生物又是一门生命科学,有很多有趣的值得探讨的东西。如“输血”中引入“输血的历史”提出少数伤员很快恢复了健康,但大多数伤员却因输血加速了死亡。为什么?把解惑时间充分给学生,再根据学生的看法和见解,引导他们得出什么是血型,怎样输血。学生独到的见解,充分说明学生的主体性已经发挥的淋漓尽致。
二、提高实验课的教学,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1.加强课堂演示实验
生物学是一门集理论与实践紧密相结合的学科,通过课堂把理论性的知识与术语传授给学生,但教材中又有许多问题让学生亲手去实践、探究、学习和巩固。演示实验一般操作简单,完成速度较快,现象直观,是活跃课堂气氛,增加学习兴趣的重要手段。如學习《反射弧》时,有一个膝跳反射的实验,教师应在讲台上与学生演示,在实验中当看到小腿突然弹起时,虽然可能引起下面学生的大笑,但这样已经达到了授课的目的。接着进行本课其他环节的教学自然轻松了许多。
2.加强学生分组实验
分组实验是生物课中又一类实验问题,它用的时间较长,又要人人参与,每个人都要动手操作、观察、绘图,有些实验需要用一堂课甚至更长时间才能完成。如在观察鸡卵结构的实验中,我将学生分成四人一组,然后将打在培养皿中的鸡卵让学生观察,并绘制图形,特别注意胚盘所在的位置。有的鸡卵找不到胚盘所在的位置,但从培养皿底下可以观察到胚盘。这样的观察看起来简单,但要做到观察仔细、制图准确却要花费很多的时间和功夫,有时需要多人的配合,才能对鸡卵有一个清晰的认识。这样的学习需要每个同学的参与,大家兴趣很浓,效果很好。
三、利用口诀提高学习的积极性。
对于某些复杂的知识点和章节,教师应结合课本内容,总结自编一些口诀以便学生掌握记忆。例如学习完《心脏》一课时,我用6个2概括教材主要内容:一是两种血液,即动脉血和静脉血;二是两种血管,即动脉血管和静脉血管;三是两个心房,即左心房、右心房;四是两个心室,即左心室、右心室;五是两条循环路线,即体循环路线和肺循环路线;六是两次气体交换,即组织内的气体交换和肺泡内的气体交换。编成的口诀为“一个心脏四个腔,体肺两路血流忙,体动流动静流静,肺动流静静流动”。 意思是说,在以心脏为中心的血液循环中,有肺循环路线和体循环路线;在体循环中,动脉血管中流的是动脉血,静脉血管中流的是静脉血;在肺循环中,动脉血管中流的是静脉血,静脉血管中流的是动脉血。这样将一个血液循环图活生生的展示出来,增强了学生对生物课的浓厚兴趣,并且毫不费力的掌握了本节中的知识。
四、结合其他学科的知识特点,增强学习的趣味性。
在生物教学中,有时需要利用与课堂有关系的文学名句、历史知识,这样不仅可以达到学科间知识互补,又能赋予自然科学课程以文学艺术的氛围,并能激发出学生的学习原动力,对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十分有利。如讲到苔藓时,我结合语文中的“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一句,既交待了苔藓的生活环境,同时又鞭策同学向苔藓一样顽强拼博。如讲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时引用“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讲明分解者的作用。讲鸟的飞行和发育时,引用“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等诗句,把鸟在求偶时节的迁徙、筑巢等行为活脱脱地反映出来。这些优美的诗句,构思轻巧,哲理丰富,比喻恰当,既丰富了学生的文学知识,同时又极大的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获取知识。
总之,初中学生学习效率的高低,学习效果的好坏,与学习兴趣密切关系,所以,作为一名普通生物教师,我认为教师为了能使自己所讲的知识被学生乐于接受,应从学生的心理和思想着手,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学习情感,让学生乐而学之,这样才能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真正动脑筋去思考,去探究新知识。教学的方法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艺术过程,通过新课程的革新,教师的教学能力和学生的学习方法都在发生着根本性的转变,提升学习的兴趣,促使教学效果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1]汪忠等:《生物课程标准解读》,101页,2002年6月
[2]叶佩珉等:《生物学实验论》,68页,广西教育出版社,2001年4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