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近年来,我国的水产品产量均居世界之首,并且也是世界上唯一的养殖产量超过捕捞产量的国家。但随着水产养殖集约化程度的提高,水体污染日益严重,这直接影响了水产品的质量安全。因此,为了确保水产品质量、保障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增强市场竞争力,发展无公害水产养殖技术势在必行。
关键词:无公害;水产养殖;技术
中图分类号: S9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432(2013)-12-76-1
现阶段,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食品安全已经日益受到消费者的重视。作为世界水产养殖大国,我国的水产养殖业正逐渐向无公害方向发展,消费者对水产品的要求也由过去的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无公害水产养殖技术是采用人为的控制措施,以符合养殖品种的生态环境和生理要求。笔者根据多年的工作经验,对无公害水产养殖各个环节的主要技术措施进行了总结,以期为推动无公害水产养殖业的发展做出贡献。
1 饲养环境
1.1 池塘条件
池塘是水生动物生活的场所,应选择空气清新,水源充足,水质良好,灌排水方便,无或不直接受工业“三废”及农业、城镇生活、医疗废弃物污染的水(地)域。
1.2 底质改良
底质改良是无公害水产养殖的重要环节,底泥过多易积累大量的有机物和有害物,从而减少水生动物的生存空间。另外,有机物分解过程中会消耗氧气,使下层水体缺氧,水质恶化,导致水生动物生长缓慢、暴发疾病。池塘底质改良一般在生产闲暇的冬季或早春进行,根据不同的养殖品种确定底泥厚度。当底泥过厚时,在排干池水后清理过厚的底泥,池底经过冰冻日晒,有机物充分分解,消灭有害生物。
2 鱼种选择
选择鱼种要从正规厂家购买,以保障鱼种的成活率。选择色泽鲜艳、鳞片完整、活泼健壮、规格整齐、抗病性强、符合无公害苗种要求、适宜本地养殖的优良鱼种。鱼种投放以冬投为主,春投为辅,投放量一般为成鱼产量的1/5,放养密度要根据池塘条件、水源和品种等因素综合考虑。选择晴暖天气进行投放,水温5℃~15℃。
3 水质管理
水是水生动物赖以生存的环境,良好的水质是无公害水产养殖顺利进行的保障,也是影响水产品质量安全的关键因素。
3.1 观察水色和透明度
水产养殖中水质的好坏通常用水色和透明度来判断。水的颜色通常是由浮游生物的种类决定的,油绿色和茶褐色是养殖的最佳水色。当池水呈现这两类颜色时,说明池内含有大量易被水生动物消化吸收的藻类。池水的透明度一般在20~30cm最好,池水的颜色和透明度是定期变化的,这也是池水“活”的证明,当池水颜色异常或无变化时要及时采取相应措施。
3.2 水质控制
3.2.1 物理调控 ①定期加注新水。根据水色、透明度、水温等变化情况及时注入新水,做到“春浅” 、“夏满”、“秋勤”。加水时间应在晴天下午3点之前,否则温差过大易引起水生动物的应激反应。②使用增氧机。增氧机可以有效增氧、曝除废弃物、净化水质。使用时应注意在晴天中午开、阴天清晨开、阴雨连绵半夜开。
3.2.2 化学调控 可利用常见化学物质进行调控,如生石灰、氯制剂或氧化钙等。还可以适量施放氮肥、磷肥、钾肥以达到改善水质的作用。
3.2.3 生物防控 施放酵母、光合细菌等生物菌,能有效降低水体中NH3、N、亚硝酸盐、硫化氢等有害物质的含量。
4 饲养管理
4.1 饲料的选择与投喂
饲料是水产动物营养的来源,也是养殖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饲料的质量和投喂技术直接影响水产品的产量和生态环境,劣质的饲料不但影响水产动物的生长,还会污染养殖环境。根据养殖品种和规格选择适宜的优质饲料,颗粒大小要适宜养殖品种取食。饲料在水中要稳定,虾料4~6小时,鱼料5小时。
饲料投喂要科学化,做到既保证养殖对象吃饱,又要兼顾环境不被污染,以70%~80%的养殖对象不再取食为度。此外,还要根据天气、水质、水温等情况灵活控制投喂量。
4.2 日常管理
管理人员要做好日常记录,包括放养日期、数量、规格、用药情况等,以便日后总结分析。每天早、中、晚进行巡塘,定期测定溶氧、pH值和水温等指标,发现情况及时采取措施。
5 病害防治
坚持“全面预防、积极治疗”的方针,鱼种投放前要进行严格消毒,生产工具使用前后也要消毒或暴晒。勤巡查,一旦发现病害要及早治理,对症下药,使用高效低毒药物,避免使用抗生素,同时认真做好用药记录。
参考文献
[1]巩俊霞,杨玲,陈述江,等.水产健康养殖主要技术措施[J].内陆水产,2005(12):6.
[2]邓国艳,周仙.浅谈无公害水产养殖的现状与策[J].水产科技,2005(4):25-27.
[3]潘芳华.无公害罗非鱼养殖高产高效技术措施[J].大众科技,2009(5):23.
[4]李学勇,孟令军.无公害水产品养殖的主要技术措施[J].黑龙江水产,2006(3):20-22.
[5]吴红英.无公害水产养殖管理技术要点[J].实用技术,2007(3):19-20.
作者简介:韩淑丽,洮南市黑水镇水管站助理工程师。
关键词:无公害;水产养殖;技术
中图分类号: S9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432(2013)-12-76-1
现阶段,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食品安全已经日益受到消费者的重视。作为世界水产养殖大国,我国的水产养殖业正逐渐向无公害方向发展,消费者对水产品的要求也由过去的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无公害水产养殖技术是采用人为的控制措施,以符合养殖品种的生态环境和生理要求。笔者根据多年的工作经验,对无公害水产养殖各个环节的主要技术措施进行了总结,以期为推动无公害水产养殖业的发展做出贡献。
1 饲养环境
1.1 池塘条件
池塘是水生动物生活的场所,应选择空气清新,水源充足,水质良好,灌排水方便,无或不直接受工业“三废”及农业、城镇生活、医疗废弃物污染的水(地)域。
1.2 底质改良
底质改良是无公害水产养殖的重要环节,底泥过多易积累大量的有机物和有害物,从而减少水生动物的生存空间。另外,有机物分解过程中会消耗氧气,使下层水体缺氧,水质恶化,导致水生动物生长缓慢、暴发疾病。池塘底质改良一般在生产闲暇的冬季或早春进行,根据不同的养殖品种确定底泥厚度。当底泥过厚时,在排干池水后清理过厚的底泥,池底经过冰冻日晒,有机物充分分解,消灭有害生物。
2 鱼种选择
选择鱼种要从正规厂家购买,以保障鱼种的成活率。选择色泽鲜艳、鳞片完整、活泼健壮、规格整齐、抗病性强、符合无公害苗种要求、适宜本地养殖的优良鱼种。鱼种投放以冬投为主,春投为辅,投放量一般为成鱼产量的1/5,放养密度要根据池塘条件、水源和品种等因素综合考虑。选择晴暖天气进行投放,水温5℃~15℃。
3 水质管理
水是水生动物赖以生存的环境,良好的水质是无公害水产养殖顺利进行的保障,也是影响水产品质量安全的关键因素。
3.1 观察水色和透明度
水产养殖中水质的好坏通常用水色和透明度来判断。水的颜色通常是由浮游生物的种类决定的,油绿色和茶褐色是养殖的最佳水色。当池水呈现这两类颜色时,说明池内含有大量易被水生动物消化吸收的藻类。池水的透明度一般在20~30cm最好,池水的颜色和透明度是定期变化的,这也是池水“活”的证明,当池水颜色异常或无变化时要及时采取相应措施。
3.2 水质控制
3.2.1 物理调控 ①定期加注新水。根据水色、透明度、水温等变化情况及时注入新水,做到“春浅” 、“夏满”、“秋勤”。加水时间应在晴天下午3点之前,否则温差过大易引起水生动物的应激反应。②使用增氧机。增氧机可以有效增氧、曝除废弃物、净化水质。使用时应注意在晴天中午开、阴天清晨开、阴雨连绵半夜开。
3.2.2 化学调控 可利用常见化学物质进行调控,如生石灰、氯制剂或氧化钙等。还可以适量施放氮肥、磷肥、钾肥以达到改善水质的作用。
3.2.3 生物防控 施放酵母、光合细菌等生物菌,能有效降低水体中NH3、N、亚硝酸盐、硫化氢等有害物质的含量。
4 饲养管理
4.1 饲料的选择与投喂
饲料是水产动物营养的来源,也是养殖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饲料的质量和投喂技术直接影响水产品的产量和生态环境,劣质的饲料不但影响水产动物的生长,还会污染养殖环境。根据养殖品种和规格选择适宜的优质饲料,颗粒大小要适宜养殖品种取食。饲料在水中要稳定,虾料4~6小时,鱼料5小时。
饲料投喂要科学化,做到既保证养殖对象吃饱,又要兼顾环境不被污染,以70%~80%的养殖对象不再取食为度。此外,还要根据天气、水质、水温等情况灵活控制投喂量。
4.2 日常管理
管理人员要做好日常记录,包括放养日期、数量、规格、用药情况等,以便日后总结分析。每天早、中、晚进行巡塘,定期测定溶氧、pH值和水温等指标,发现情况及时采取措施。
5 病害防治
坚持“全面预防、积极治疗”的方针,鱼种投放前要进行严格消毒,生产工具使用前后也要消毒或暴晒。勤巡查,一旦发现病害要及早治理,对症下药,使用高效低毒药物,避免使用抗生素,同时认真做好用药记录。
参考文献
[1]巩俊霞,杨玲,陈述江,等.水产健康养殖主要技术措施[J].内陆水产,2005(12):6.
[2]邓国艳,周仙.浅谈无公害水产养殖的现状与策[J].水产科技,2005(4):25-27.
[3]潘芳华.无公害罗非鱼养殖高产高效技术措施[J].大众科技,2009(5):23.
[4]李学勇,孟令军.无公害水产品养殖的主要技术措施[J].黑龙江水产,2006(3):20-22.
[5]吴红英.无公害水产养殖管理技术要点[J].实用技术,2007(3):19-20.
作者简介:韩淑丽,洮南市黑水镇水管站助理工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