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夏至时节的伊宁县,高天瓦蓝,低云悠闲,田垄栉比,林荫夹道,河渠成网,村庄秀美,麦熟杏黄,农夫繁忙。
从天山深处发源的喀什河纵向奔流,由此引出的人民渠、青年渠、北支干渠横贯县域,辅之以皮里青河、吉尔格朗河、曲鲁海河、博尔博松河等的河网与人工渠系组成的网络,就像毛细血管一样滋润灌溉着这个自治区最大的农业县的上百万亩农田。
广袤的大地宛若一块硕大无比的调色板:一望无际的田野里麦浪流金,玉米葱翠,红花鲜艳,果蔬飘香,乡村学校里新建的塑胶跑道颜色生动,农家庭院里初成的各式鲜果色泽多样,新投产的扶贫企业里机声轰鸣;山峦上畜群如白云在鲜艳的山花丛中游动,牧民搬进了新楼过上了梦一般的生活,新建的富民安居房的彩色院墙和屋顶,在绿色的原野上熠熠生辉!
在2020年这个脱贫攻坚的收官之年,伊宁县的各级党政官员、基层干部与访惠聚工作队人员一道,围绕着“收入进一步巩固,生活进一步改善,内生动力进一步激发”的主要目标开展各项工作。
现在,扶贫攻坚决战决胜初见成果,巩固提升工作扎实,精准施策到位有效,生动而有说服力的典型人物和事件就像夏日里烂漫的山花,在杏乡处处竞相开放!
荒芜闭塞的北山坡改变了模样
伊宁县的地势北高南低,县境内位于西天山中段的草甸及前山丘陵地带南缘的大面积地域,常常习惯性地被人们称作北山坡。这一带自西往东分布着皮里青、吉尔格朗、曲鲁海、克孜布拉克、托逊、布力开、博尔博松等呈总体南北走向的众多河流沟壑,历史上在河沟两岸自然形成了大量的人烟聚集的牧业村落,人们祖祖辈辈过着依水而居的游牧生活。山沟里交通不便,自然灾害频繁,居住条件很差,遑论教育医疗等了。地势不平,灌溉困难,造成农牧业生产长期以来处于“靠天养畜”“靠天种田”的状态。北山坡以下青年渠、人民渠以南的广大地域,则是伊宁县也是伊犁河谷的传统农业地区。伊宁县的全部14个贫困村只占全县143个行政村的10%不到,包括大部分贫困人口,都分布在沿北山坡一带生产条件相对较差的喀拉亚尕奇、吐鲁番于孜、曲鲁海、阿乌利亚和麻扎等五个乡。
靠国家的统一布局,2009年底建成的精伊霍铁路就在伊宁县的北山坡下通过,贯穿全境,彻底改变了伊宁县北部的经济生态。近年又有一条由引进企业修建的公路与铁路并行,也在北山坡下东向拓展。这两条干线犹如两条血脉润泽滋养,促进了伊东工业园、庆华工业园等一批现代化园区的诞生。道路通,百业兴,一通百通。一批招商引资企业应运落地,为昔日交通闭塞、荒芜不堪、贫穷落后的北山坡带来无限生机!
更由于现代农业科学技术的长足发展,昔日人们望天撒种、春播夏收、广种薄收的,只能种所谓的“旱田”的北山坡上,被大面积引进了生态林果的种植,充分发挥着“逆温带”的优势,种植了大量的西梅、油桃、鸭梨、李子、苹果、葡萄、黑枸杞、啤酒花、树上干杏等。夏日的晴空里、阳光下,每当驱车走过,都会看到满眼绿意和一片生机,都会由衷地感慨改革开放为北山坡带来的独特变化!
中共伊宁县委和县人民政府,全面贯彻落实习总书记的一系列指示精神,多年来一直把脱贫攻坚当做统揽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头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来抓。到2019年底,随着最后8户95人的脱贫,伊宁县“两不愁”“三保障”全部指标达到标准,贫困户人均收入达到国家标准以上,使得全县在2015年贫困人口统计中建档立卡的14个贫困村全部退出,5562户21962人全部脱贫。
阿乌利亚乡就是一个生动例证。
北山坡托逊沟外的库鲁斯台村,是阿乌利亚乡党委政府的驻地。在乡政府的二楼办公室,41岁的副乡长段志民说,阿乌利亚乡是从2014年开始给贫困户建档立卡的,从识别程序、识别标准、确认登记、录入系统、到帮扶退出,都按照规定程序落实。全乡有贫困户717户2882人,全乡5个村均有贫困户,其中,克孜布拉克村、阿乌利亚村、托逊村、布留开村4个为重点贫困村。
阿乌利亚乡的两万一千亩农田,坡度大,土层薄,浇水难,产量低。他们就在农田水利建设和强化技术指导上下功夫,通过平整土地、整理水系提高灌溉效率。在小人民渠和托逊渠末端,通过修防渗渠,增加了农田供水量。近三年来修防渗渠3O公里,修斗渠4000米,支渠、毛渠26公里。在农业上,以种小麦、玉米为主,兼及苜蓿、红花等。玉米作饲料,用秸秆深加工。加强种植业技术指导,帮助配方施肥,改良土壤,防治小麦雪腐病、铁锈病,灌浆期花期做好水肥与除草管理,大力推行玉米种植保险。牧业上,则通过落实草场生态补偿政策、扶贫牛羊的资金发放、推广科学养畜、大力防范牲畜疫病等措施,并同步加强扶贫搬迁、乡村教育、医疗设施和村级办公文化阵地的建设,推进农村合作医疗,全面促进脱贫攻坚。
到2016年底,阿乌利亚乡四个贫困村都达到了“五通”(通水、电、路、广播电视、网络)“七有”(有村两委班子,有稳定的增收产业,有稳定的集体收入,有村办公阵地,有双语幼儿园,有卫生室,有便民服务中心)的要求。根据程序,2016年底四个贫困村全部摘帽退出,717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全部脱贫。
今年以来,阿乌利亚乡继续做好巩固提升工作,力求在收官之年脱贫不脱政策、兜底不推责任,落實好监管、帮扶职责,一鼓作气,一抓到底,夺取全面胜利。
位于伊宁县最西北角的皮里青沟里的喀拉亚尕奇乡,所辖5个行政村中四个都是重点贫困村,全乡户籍人口3117户11932人,就有建档立卡贫困户882户3438人,所占比例颇高。但通过努力,到2019年底,四个重点贫困村已全部摘帽,建档立卡的贫困户与贫困人口全部脱贫。
同样在北山坡下、位于伊宁县东北部交通要道上的麻扎乡,在今年的脱贫攻坚收官之战中,落实党委主体责任,推动健康脱贫、教育脱贫和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突出全员扶贫,紧盯“扶持谁、谁来扶、怎么扶、如何退”这四个必须解决的问题,和“不愁吃,不愁穿,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安全(安全饮水),年人均收入超过4000元”这“两不愁三保障一高于”的要求,对照“扶贫对象精准、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措施到户精准、因村派人精准、脱贫成效精准”这“六个精准”,推动加大健康脱贫、教育脱贫,突出全员帮扶,收官之年的各项举措有了进一步强化和细化。 脱贫牧民在幸福家园的惬意生活
夏日驱车于伊宁县北山坡下,路过青年农场不久,就会发现前面的东北方向,有一条宽广且平坦的沥青道路,叫人眼前一亮。这条路叫幸福大道,路北排开一片白色的新住宅楼群,临街的一楼店铺大都在忙着迎客。由于临近东边的伊东工业园区,小区故名“伊东幸福家园”。
伊东幸福家园,坐落在麻扎乡下博尔博松村的南边,背靠着一大片高大挺拔、摇曳生风的白杨林。小区院内总共建有三排17栋住宅楼,共468套住房,面积有67、75、92平米三种,可以分别满足不同的居住需求。还配套有三层楼高、能容纳12个幼儿班的双语幼儿园。小区占地70多亩,住宅与配套设施的总建筑面积4.2万平方米,总投资1.8亿多元。
幸福大道包括绿化带的宽度是40米、全长为2400米。大道南边,矗立着两栋四层高的村级办公阵地和文化活动场所,不远处还有广场和集中供热点等,规划中还有小学、中学和中医院分院,以及社区综合服务中心、园区综合服务中心、民俗活动室、产品展示中心、休闲广场、就业孵化基地等相关设施。
伊东幸福家园所在地的总规划设计面积是1774亩,幸福大道之南还预留着一大片将来可以开发利用的土地,规划远景人口容量为3万人,俨然就是一个未来小镇的雏形。
在脱贫攻坚中,伊宁县委和县政府将易地扶贫搬迁作为改善民生的重要内容和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关键环节,依托靠近伊东工业园的优势,规划建设了伊东幸福家园。他们因地制宜,科学规划,立足资源特点和改善贫困人口的生存条件,方便群众就近就地就业,切实解决贫困人员生产生活问题,在形成产业与城镇融合、促进城乡一体化等方面,做出的可喜有效的尝试。
伊宁县扶贫办党组成员、驻阿乌利亚乡托逊村访惠聚工作队第一书记杨奎,说起伊东幸福家园的易地搬迁扶贫等情况,如数家珍。
伊东幸福家园是伊犁河谷第一个、也是最大的一个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主要安置的是伊宁县北山坡阿乌利亚乡的托逊村和麻扎乡的麻扎村、上下博尔博松村、塔尔村等的各族农牧民。大都是在2017年7月搬迁到此地的建档立卡贫困户,一共242户1009人。
伊东幸福家园小区大门两侧,是一长溜儿门面房,总共74套。其中已经租出并开张营业的50家,大都是由搬迁牧民及其子女经营的。有卖日用百货、小五金和化妆品的,有开餐厅、手机店、切面馆的,还有修理汽车、摩托车、各式家电的。沿街商铺的租金收入归村里,以壮大集体经济,也可用于搬迁村的办公费用及村委会的日常开支。从2017年起到今年,这里的两个整体搬迁村还为村里没有支付能力的十户贫困户减免店铺租金3万多元。
说到这里,就得先讲讲阿乌利亚乡托逊村在扶贫搬迁后的巨大变化。
托逊村在阿乌利亚乡政府以北21公里处偏僻的春草场托逊沟深处,是1998年由原托逊牧场改制后成立的行政牧业村,共有人口571户1882人,主要以草场放牧为主。全村共有建档立卡贫困人口137户526人,2016年全部脱贫,退出贫困村序列。
托逊村就夹在沟里的两面山坡下,交通不便,气候恶劣,冬天雪封山,夏日水断路,地质灾害频发。2016年夏天,因发洪水曾与外界中断联系一个多星期。由于是纯牧业村,没有耕地,辖区内没有企业,牧民没有其他就业渠道,收入来源单一,导致生活困难,是伊宁县的重点贫困村、原国家级贫困村之一。
易地搬迁后,从原址老托逊牧场搬迁到伊东幸福家园的共318户居民,包括贫困户129户,其中126户享受易地扶贫搬迁政策。在已搬迁的贫困户中,有劳动力的共293人,其中男劳力152人,女劳力141人,已经就业267人。在伊东幸福家园开店的吾认别克就是其中一个。
39岁的吾认别克在托逊村土生土長。前些年,因为自己和姐姐在县三中上学,妹妹在愉群温回族乡中学上学,家里缺少劳力,开销又太大而致贫。
不认穷命的吾认别克在中学毕业后,去伊宁市学了两年计算机培训,便在伊宁市、巩留县打工,一直飘在外边。是扶贫搬迁让他彻底改变了命运——享受国家政策,免费住上了面积78平米的楼房。小区里有绿树、花圃、喷泉、门卫,屋里面有电灯、卫生间、自来水、暖气,还能上网。
全家在2017年1月搬来后,吾认别克就忙于借钱买电脑,提货,交押金,先后花了3万元,当年3月小店开张。因缺乏资金,最初租的是月租金两千,仅有45平米面积的小店面。2019年4月份换成现在的店,面积78平米,店租4000元,主要是卖手机、化妆品,办联通手机号,卖服装,照相等。他在里边屋照证件照,也用计算机修相片,月均纯收入在4000元以上,一年能挣5、6万元。由于生意不错,2018年他就花了4万元买了辆二手的本田风帆。
现在吾认别克的姐姐妹妹都已结婚另过,爸妈住了楼房,还能打零工挣钱。媳妇阿勒玛·托合达洪在家带两个小孩,生活得其乐融融。
吾认别克还有想法:“小区建了幼儿园,小孩上学也不愁了。我还计划这几年在县上买套房子,方便以后小孩上学!”
阿乌利亚乡托逊村52岁的牧民阿扎提·努斯巴依也是村里的建档立卡贫困户。自从2017年扶贫搬迁到伊东幸福家园后,阿扎提·努斯巴依就有了两个家:一个在伊东幸福家园小区的一号楼2单元401室,这里是他的新家。每年最寒冷,也是最开心、最温暖的日子都是在这里度过。还有一个家,那是阿扎提·努斯巴依在春夏季节放牧和打储饲草,去到托逊沟时的落脚之地和临时放牧点。这都已经六月底了,牛羊进山了,阿扎提·努斯巴依此刻正忙着维修自家的棚圈。他说全家在脱贫过程中得到政府的帮助很大,245亩草场得到了1.3万元的补贴,很实惠。给他家的扶贫羊现在繁育到了60只大羊、30只小羊,前几天刚卖了10只羊,收入1万元。他的两个儿子,一个在伊宁市当汽车修理工,另一个就在新家旁边伊东工业园里的“阳光陶瓷”工厂当工人。全家每月都有固定收入,生活上一点也不发愁! 幸福大道南边靠东的一栋褐色四层楼的一层和二层,现在是阿乌利亚乡托逊村、麻扎乡下博尔博松村的村民委员会、村党支部的办公室和村级综合性文化活动中心,宽敞明亮,设施配套齐全。按照县上要求,为确保及时有效地服务村民、全面做好有关工作,阿乌利亚乡和麻扎乡的这两个整体搬迁村的村委会的所有常设部门,都同步搬迁到了伊东幸福家园。社区居民委员会、村级劳动就业保障服务站等,也都全部常设到位。
大楼外,不时有牧民群众进进出出地忙着办事,办公室里工作人员在仔细地聆听,认真地接待,脱贫攻坚收官之年的各项工作可是须臾马虎不得的!
2017年夏天,麻扎乡上博尔博松村的42户162名贫困户实施易地搬迁,也搬到了这里。村里依托伊东工业园区,搭建企业用工平台,通过创业孵化基地、转移就业、自主创业等形式,促进了通过就业转移扶持贫困户脱贫。今年对本村570个贫困人员进行摸排,能就业的劳动力有290人。现在已稳定就业234人,其中种植养殖业119人、零散就业63人、临时性公益性岗位11人、发展庭院经济41人。
在距幸福家园不远的伊东工业园建有六十七家企业,现在已有264名易地搬迁过来的贫困户劳力在那里的企业上班。伊东幸福家园里扶贫搬迁过来的总劳动力471人,已经有428名通过各种方式实现了转移就业。
“阳光陶瓷”改变了他们
伊东工业园位于伊宁县域的东北部,背靠精伊霍铁路,“阳光陶瓷”就坐落在工业园的西北角。
“阳光陶瓷”全称为“新汶集团伊犁泰山阳光新型建材有限公司”,是一家从山东省招商引进的、以伊宁县本地原材料加工中高档陶瓷的外来落地企業,早在2007年就已正式投产。
“阳光陶瓷”在企业发展中,以建材生产与企业文化建设同步发展为宗旨,多年来坚持不懈地在本地少数民族群众中,特别是附近农村牧区的贫困户中扩大用工,想方设法吸收进厂,加强政治思想教育和专业技术培训,既促进了企业发展,帮助贫困劳动力脱贫致富,也改变了他们的思想意识和生活方式,培养出了一代少数民族优秀产业工人。
“阳光陶瓷”厂党支部书记张娟,山东人,性格爽朗,健谈机敏,对情况了然于胸。2007年张娟从原籍来伊宁县筹备建厂至今,一直与爱人和全家坚守在这个边远的厂子里,很少返回内地。因为她负责主管党的建设和政治教育,实在是离不开。就这样,她从30岁刚过到厂,一干就到了45岁。
厂长董林仔细地算着帐说,自打建厂,我们就一直注意招收贫困户、低保户劳动力。由于疫情等原因,现在厂里只有一条生产线开工。全厂现有230多名工人,85%是以当地温亚尔乡维吾尔布力开村民为主的少数民族群众。前几年两条生产线全开时有工人400多名,少数民族比例占85%。现在还有12名贫困户工人在岗。
投产十三年以来,按照一年开工10个月,最少时150名工人计算,月均收入4000元工资,每年就为他们增加600万元收入。今年就预留了15个岗位优先安排伊东幸福家园的扶贫搬迁户,还有8名低保户身份的工人。
厂里工人主要来源于附近的温亚尔乡、墩麻扎镇、愉群温回族乡、曲鲁海乡、青年农场的所属村队,有从尼勒克县慕名而来的,还有6名专门从南疆招来的员工。
根据安排,厂里25岁的女文员、刚转正的中共党员麦迪努尔·阿布都米吉提,这位新疆工程学院毕业不久的本科生,向我们提供了一份名单。这份有趣的名单写着目前在“阳光陶瓷”上班的10户人家每人的姓名、来源地、在厂人数和月收入情况。最多的两家有3人在厂,分别是弟兄3个和夫妻两个加小叔子,另外8家都是每家有夫妻、兄弟等两个人在厂,其月收入分别在3500元、3700、4000到5000元不等。这说明“阳光陶瓷”的经营状况不错,而且很得附近乡亲们的青睐!
附近乡村大量的贫困农民到厂工作后,“阳光陶瓷”在技术上培训他们,政治上开导他们,生活上关心他们,发现有困难及时接济,逢年过节还送米、面、油、肉去慰问。张娟和厂党支部的成员们,经常有针对性地访问贫困户家庭的工人。通过到贫困户职工家里了解情况,针对性地进行收入对比,做思想工作,让他们认识到踏踏实实工作、勤劳致富是脱贫的唯一出路,从而安心工作、力求上进。
43岁的维吾尔族劳模艾热提·吾买尔江,中共党员,公司党支部委员,包装车间工段长。原来是温亚尔乡维吾尔布力开村的普通贫困农民,2007年10月进厂至今,靠党的教育、政策感召和个人努力,先后脱贫致富,入党提干,已经由一名农民成功地转型为企业工人、管理人员和技改骨干。艾热提努力钻研技术,学习语言,带动乡亲致富脱贫,帮助农民职工转变观念,不等不靠不要,靠双手勤劳致富,先后带动了近百名村民到厂工作,九成多已经摘掉了贫穷帽子。
厂里成立的以艾热提·吾买尔江为首的劳模工作室,根据地域文化特点研发新产品,生产出各类填补疆内空白的产品,生产的“阿格莱亚”牌瓷砖获得“新疆名牌产品”称号,已被列为民族特色产品定点企业。
艾热提·吾买尔江在2012年被评为伊犁州优秀党员,所带领的艾热提·吾买尔江创新工作室获得过伊犁州的表彰,并在2015年获得自治区的命名。2016年被评为自治区级劳动模范。
艾热提·吾买尔江的同乡,厂里的另一名少数民族工人力维尔·合拉木,同样也很出色。力维尔·合拉木也是维吾尔布力开村的贫困农民,2007年参加工作,2017年7月入党。作为入厂第一批职工,力维尔·合拉木瘦小的身躯仿佛总是有使不完的力量,处处努力,事事争先。当时他的家境很贫寒,经常吃不饱饭,居住条件差,买不起过冬的煤炭,也不会国语、交流很困难。可经过多年的刻苦努力和组织培养,现已是仓储车间的运输班长,带领着全班15名少数民族职工,团结共事,为其他车间树立了楷模。
十三年来,力维尔·合拉木遵章守纪,上班风雨无阻,工作踏实肯干,认真负责,一丝不苟,年年被厂里评为优秀员工、民族团结模范,是2015年县民族团结模范、2016年自治州“三好职工“,今年又被评为伊犁州劳动模范。 在“阳光陶瓷”办公楼的过道墙上和办公室里,就张贴有介绍厂里的贫困职工到厂前后、脱贫前后的生活状况新旧对比的照片和资料,也设有专门介绍艾热提和力维尔事迹的专栏。
董林说,确保教育引导好脱贫后的农民工人健康成长,也是我们厂领导的职责所在!
兴旺一个工厂,富裕一群农民,温暖一方热土,成长一批新人。
就像发生在“阳光陶瓷”的这些事情一样,伴随着一批批招商引资项目的落地、生根、开花、结果,真正成长起来、富裕起来的、能造福于社会的,不仅仅是一件件产品、一个个工厂、一位位劳模、一户户家庭和一方方热土,而是在党的领导与英明政策的鼓舞感召之下脱贫致富之后,已经脱离思想贫困的、成长起来了的、真正掌握了自己命运的新一代农牧民!
这个鲜花盛开的村庄
位于县城东南不到六公里的萨地克于孜,是伊宁县回族群众聚集地之一。这个乡的花惠农花卉种植专业合作社在外面的美誉度很高。可谈起开办之初的一路坎坷,具体负责的乡人大主席铁柱,这位中等个儿、体魄壮实的回族汉子总是感触多多。
今年42岁的铁柱,土生土长,1997年参军,1999年复员回乡工作后,当过村委会主任助理、综治干事、统战干事,后来在喀什河边的萨木于孜乡当了六年武装部长,又干了两年吉里于孜镇党委副书记、政法书记。当2016年奉调萨地克于孜任乡人大主席时,只有高中文化程度的他,已通过自学在中央广播电视大学的法津专业本科毕业。
上任伊始,铁柱首先面对的是因全乡人口多耕地少的局面。当时全乡一万九千多亩耕地,其中7O%的土地被承包流转。全乡共有2000多劳力在外地从事餐饮、交通运输、劳务等职业,但还是有部分残疾或无技术乡亲无法就业增收,得先解决好这部分剩余劳动力的返贫问题!
时任乡党委书记刘锦德,观念新,致富点子多。时任乡长马文学,也是当地人。三人一合计:萨地克于孜的回族群众素来有喜好种植花草、美化经营庭院的习惯,为何不发挥这一特长与优势呢?
于是,乡里决定以支部为引领,合作社+农户+企业为主导,开办花惠农花卉种植专业合作社。成立的第一年即2016年春天,谁都不懂行也没有门路,是从网上订购的非正规花草种籽。花种籽种下后不是不出苗,就是长得高高低低的,低的有二三十公分,高的到一米,七长八短的,看着就不好卖!
铁柱和刘书记等急得四处找朋友认购,后来还是县上领导想办法扶持,把当年价值40多万元已招标的县城市政用花指标转给合作社,才得以度过难关。当年种植花卉180余万株,120多种花,户户均增收1580元.
2017年,合作社将发展重点放在扩大生产销售和加强技术培训上。引进援疆资金35O万元,建起2300平方智能大棚,提高了花苗成活率,全年销售草花200万株,创造经济价值120余万元,花农户均增收1670元,为村集体增收5.1万元,带动了本乡200余名富余劳动力就业。当时还把6个拱棚中的3个专门拿出让贫困户种花草,年人均种两万株,收入8000余元。
2018年,合作社采取分散种植、统一销售的方法,把花苗分散到各贫困户家的自搭拱棚中去种植,由合作社推广培育的新花草品种,促进贫困户增收脱贫。这几年仅分散农户家种植花草就有20O万株左右。
为了扩大合作社的资金来源和种植规模、提高贫困户参与的积极性,2018年春,乡党委决定让花农用国家扶贫款入股合作社,每年按2O%返还利息。当年共用26户的扶贫资金,总入股金额6.3万元。2019年又有27户入股,金额9.45万元。根据不同情况,还有10户只参与合作社的花卉育苗种植。入股户每年都分红,预计2020年可以还本。按照规章,如果本人有意愿续签入股合同,还可以续签。
2018年,合作社又新投资170万元建了座1600平方米的智能大棚,里面高大宽敞,四季温暖如春,并设有花圃、展厅、藤椅、茶几,环境优雅,鲜花盛开,空气温润,还能会客品茶,成了萨地克于孜的乡间旅游新去处。
7月初,在夏忙季节的绿色田野之中,阳光下“花惠农花卉专业种植合作社”的彩色立体牌匾引人注目。两座智能大棚里,工匠们在精心劳作,花草繁茂,姹紫嫣红,六座拱棚里的花草正在清理换茬。现在,合作社的花卉种植业更趋于多品种、多规格、多层次,棚内有各种菊花一万余株,万年青、桑叶牡丹、红掌、木槿、茶花等盆花5万株,仅盆花收入就30余万元。已销售万寿菊、串串红等草花150万株,收入80余万元。不仅如此,月季、如意、吉利红、金童子,文竹、碧玉、罗汉松、黄杨和君子兰等新品花卉,业已批量种植,在大棚生根发芽、开枝散叶了。
如今,花惠农花卉种植专业合作社的花草,不光在本县销售,还销到了喀什、博乐、库尔勒、伊宁市、霍尔果斯、尼勒克、察布查尔等地,外销量达到上百万株。为扩大市场,这两年合作社还在伊宁市的月亮湾等地开了4家无人花卉销售点。
这几年,萨地克于孜全乡共有32户贫困户117人参加了合作社的花卉种植,历年人均年收入4000元,对带动脱贫致富作用极大。2020年又吸引了8户贫困户在庭院搭拱棚种花,在大棚养花务工的贫困劳动力也有十多人。
以花为媒,以人为本。从种花、务工、入股3个渠道入手帮扶,萨地克于孜乡的贫困户早在2016年已经全部脱贫,现在是巩固提升阶段,全乡的监测户、边缘户也都已清零。
在精准扶贫过程中,铁柱主席了解到村民尕西木家的困难。他家三口人,尕西木因長期患风湿病,走不动路,股骨头坏死要动手术,急需3万多元。铁柱就东跑西颠地忙,动员起乡村干部和街坊邻里捐助3万多元。手术后尕西木恢复不错,今年他养了1.8万株草花,收入7千多元,半年的务工纯收入也有近四千元。
下午四时半,下萨地克于孜村回族农民卡玉杰家,大门外两边畦子里的串串红开得正旺,门口树上枝头垂着的暗红车厘子酸甜可口。铁主席说,这是卡玉杰在打广告呢! 40多岁的回族村民卡玉杰,瘦矮个儿,看起来精神还不错。他家的院子足有一亩四分大,也是因有好几种病不能外出务工,后来就去花卉合作社学会了种花。前年冬天,他在家的前后院里支了两个宽五六米、长十四五米的拱棚种花,本钱花了两千多元。今年已种出的两茬,11.4万株卖出去后半年收入4万多元。
在他家,铁柱当场开玩笑问卡玉杰:“你还要种花不?”卡玉杰满脸实诚地回答:“还要种!”逗得大家都笑了!
提起了精氣神就能蹚出条脱贫路
交通便利,路网配套,是伊宁县的一大优势。都说路通了好外销产品,好外出打工。可道路通了却不一定能致富,关键还是人的思想得转变,心路得豁亮、畅通!
经过多年的扶贫攻坚,广泛的政策宣传,精准的扶贫措施,身边的致富典型,使得身教言传的效果逐步显现,有越来越多的脱贫农牧民在精神上站立了起来,不依不靠、自强自立,都满怀精气神,趟出了自家的致富路。
位于伊宁县城东北通往尼勒克县的三岔路口南边不远的麻扎村,是麻扎乡的扶贫重点村。61岁的村民扎马尼丁·都卡一家,就住在与大公路垂直相交的一条沥青路南面。扎马尼丁·都卡的妻子努尔尼萨·艾克拜尔,今年也57岁了,全家世代为农。但因有4个子女(3个女儿一个儿子),家庭人口多、劳动力少而致贫多年。随着三个女儿先后成家结婚走了,家庭负担轻了,生活才有所好转。2013年,他家靠政府给的1.85万元的补助款,盖起了80平方米高大敞亮的三间房子。2014年列为建档立卡贫困户,依靠政策扶持2016年即实现脱贫。
2020年春天,出于巩固提高扶贫成果,政府又给了扎马尼丁家一万元的自主创业补助。经过再三商量,老两口决定腾出牛棚南边的一间后院临街的房子,让儿子卡马力丁开了个馕铺子,靠一技之长挣钱养家。儿媳妇沙比热·卡德尔无法外出打工,就在家一边帮丈夫打下手——和面打馕,一边带一岁多的儿子,一举两得。
卡马力丁的馕铺子每天都能打两袋面粉的大薄皮馕,每个两元钱,除了在本村销售,还批发到了墩麻扎镇和温亚尔乡的巴扎上去卖。卡马力丁的手艺不错,平时打的有大馕、托尕西(玉米面馕),逢年过节还有油馕、肉馕,日均纯收入150元。守着自家一亩半地的院子,前院住人过日子,后院养牛种菜,前后院的过道旁的那间蓝色的小房子,是刚刚启用的不臭也不熏人的改制公厕。承包的13亩庄稼地,这两年改种了效益较好的玉米和红花,特别是种红花籽,每亩地能收入1500多元呢!
有余钱使了就是好。前两年,扎马尼丁又在前院新房对面搭建了两间小房子和一个吃饭喝茶待客用的凉棚,现在全家生活得更加方便惬意、滋滋有味了!
这是在靠近国道218线的胡地亚于孜乡上他郡村,村民阿克木江·牙生自己从2018年11月份开始,就在离家不远的华硕纺织园上班,每月拿着2000多元的固定工资,这可是扶贫给他带来的新工作。
阿克木江一家5口人,因40岁的妻子热衣木阿衣·吐尔逊患有肾病,3个孩子又小又要上学,家里因缺劳动力而致贫。2014年扶贫开始后,党和政府关怀帮助他们,给了他家扶贫羊、牛,还有补助款。2018年,帮助他盖了40平方的新房子。
现在,女主人热衣木阿衣·吐尔逊在村委会打扫卫生,拿固定工资。有11亩地,又包了3亩地,种了7亩小麦、7亩玉米。养了4只牛、3只羊,年收入4万元。
进到他家一亩多地的庭院里,只见架上的葡萄、圃里的柿子、檐下的鲜花、桌面的奶茶,还有圈里的牛羊、地中的庄稼,一派幸福生活景象。
和阿克木江一样,上他郡全村12个贫困户,现在已全部脱贫,
在省道220线路过的伊宁县南边的英塔木镇白杨夹道的路口,有一家手抓羊肉餐厅生意不错。它的店主叫马彦虎,东乡族,卡拉苏村人,当地长大,33岁。他的父亲64岁,来此已50多年,是内地三年灾害期间跟着爷爷一起来的,一直在务农。全家人口多、劳动力少,有弟兄5人加两个姐姐7个孩子,家庭生活负担很重,因为家里太穷,马彦虎连小学都未上完。
可总得想办法改变生活吧!2014年春,马彦虎自己打报告,经村里识别审查,被纳入建档立卡的精准扶贫户。当年就补助1.8万元盖起了95平方米的房子,住房变宽展了。2016年初,在镇里派下来的帮扶干部邓秀芹的动员下,马彦虎参加了技术培训自学烹饪。又依靠5万元的扶贫贷款支持,租下了开牛肉面馆的23平方米店铺,开春开张揖客。7月份国家又给了1.5万元的房租补助,生意也越来越好,当年就实现了脱贫。
从2016年3月到2019年8月,马彦虎开了三年半的牛肉面馆,一年店租可就得3.8万元,小两口省吃俭用,大小活儿一直自己干,尽量不雇人。挣了一些钱,就想扩大店面,不敢乱花钱。300多元买的电动车用了四年,每天跑采买,上下班,来来回回地跑,车都给骑烂了,也舍不得换辆新的,他媳妇坐着都不好意思了。
2019年9月,还是在帮扶干部的鼓励下,马彦虎又租下现在这栋上下两层260平方米的店面,开了这家手抓羊肉餐厅,生意越做越红火,年收入达十几万元!
马彦虎的日子越过越好了,却总是忘不掉这几年间国家给的一笔笔帮扶款项:“2016年、2017年国家给了5000元的房租补助和450元的合作医疗补助,2018年给了一头5000元的扶贫牛和500元的医疗补助,2019年给了3500元的肥料和种子,今年是580元的医疗补助。逢年过节来慰问,给面粉、大米、清油,帮扶干部还给小孩买书包。
马彦虎憨厚地说:“为啥乡里村里会这样做?”又自问自答:“还不是为了让大家都能脱贫致富,因为现在国家富强了嘛!”
当聊到想不想参加英塔木镇的志愿者常在搞的一些活动,比如能不能抽时间去看望孤寡老人、打扫卫生、参加为贫困学生募捐等活动时,马彦虎爽快地说:“我愿意参加,愿意回报社会,也贡献一点力量!” 从贫困户到开牛肉面馆,再到扩大成颇有名气的手抓羊肉餐厅,靠的是党的英明政策的支持和基层干部的悉心帮扶。短短五六年,马彦虎脱贫致富了,生意做大了,眼界也开阔了!
英塔木镇北的托万克塔木村,住着村民阿不都尔苏·吐尔逊一家。阿不都尔苏今年50岁,妻子巴哈尔古丽·阿不都拉,48岁。他们有两个女儿、一个儿子。阿不都尔苏一家世代务农,就因小孩多而致贫,2014年被建档立卡列为扶贫对象。
在上级的扶助下,2016年盖新房,当年实现脱贫。靠政府在2016年、2017年总共给的13只(头)扶贫羊、牛,现在发展到了27只羊、五头牛。全家种着20亩玉米,亩产800公斤。锄草、浇水等农活还都得自己干,收割就靠机械来做。夏天,老伴巴哈尔古丽常到察布查尔县的阔洪齐、加克斯台和海努克去打工,每天收入能上百元。
2017年春天,阿不都尔苏靠砌筑工的手艺当起大工,帮助乡亲们盖房子。到今年六月底已盖好两院房子,面积150平方米和100平方米,正盖的这家也有100平方米。当大工的日工资300元起,阿不都尔苏的月收入至少5000元。农闲时他就当劳务经纪人找活干。每年的二月底和十月底,阿不都尔苏都带着10—12名村民,到吐鲁番打工,修剪葡萄枝蔓,春上架,秋下架,已经五六年了。每次去三四十天,除了吃住开销,个人净收入5000元—6000元,不光自己挣上钱还能带动乡亲们致富。全家每年收入10万元左右。
独子艾孜买提,24岁未婚,跟阿勒斯坦的师傅学装修技术,2016年就开起装修店自己干了,收入供妹妹上学。大女儿古丽米娜,在昌吉职业学院上大二,学的是学前教育专业,申请了国家助学金。妹妹古丽米格尔,乡中学七年级,学费自理。
提起党和政府的恩情和未来的打算,阿不都尔苏十分激动,他计划在后院盖几间库房,把每年自产的十五六吨玉米储藏起来,用以育肥牛增加收入。计划入冬前就备好买牛款,因为买7个月大的牛娃子每头就得六七千元,每年自产的玉米能养10头牛,6万元的买牛款正在准备。育肥一年后可卖10万多元。每年仅育肥牛一项就能净收入四五万元。
阿不都尔苏很有感慨:“当年我高中毕业后考大学,距离分数线就差几分,只能在家务农。现在家里生活变好了,女儿又圆了我的大学梦,真心感谢党的好领导!“
小微企业助攻脱贫攻坚收官之战
离伊宁县城外西南方向的公路旁,有个由江苏省南通市援建的纺织工业园。这片由高楼和厂房组成的工业园区路北,在三润服装厂三楼车间四排整齐的缝纫机前,许多女工在全神贯注地忙碌。车间北角的工位上,原低保户古丽巴哈尔·买买提,正在仔细地整理产品。她在干包装工序:拉条线,做裤边,订扣子,锁扣眼,看起来很熟练。
古丽巴哈尔·买买提的家住在吉利于孜镇西一区,今年46岁。是在2012年进厂的,虽然刚来时因技术差工资低,学习期每个月挣1700元,到厂一年后就取消了低保身份,现在月工资能拿4500多元。大女儿古丽孜热木·吾布力,在5年前初中毕业后,也来到了三润服装厂工作,进步挺快,不光当了组长,还是入党积极分子呢!
古丽巴哈尔·买买提一家5口人,现在住着政府提供的公租房。丈夫吾布力·买买提在外边打零工,已经出嫁的大女儿月工资2000到3000元,生活不错。24岁的儿子也参加了工作。家庭收入多了,也能供得起在乌鲁木齐上大学的小女儿了。古丽巴哈尔说:“厂里对我们很好,我们很满意。只要有活好好干,收入就高,年底有奖金,节日有福利。在过去这是做梦也想不到的!”
在县城西北方向古弓月城下的吐鲁番于孜乡中吐鲁番于孜村,有一家热西特刺绣厂,大门上挂着“伊宁县团委青年就业示范基地”的标志。厂长的身份有些特殊,他叫罗克曼·玉山,是一位把曾建在首府乌鲁木齐的工厂搬回了家乡的本科大学生。
还没有走进车间,就能听到“踏踏”的机声,高大的绣花车间里,16台电子绣花机在运转,十几名女工们专注地操作。成品库房里,白底彩花的各色民族特色被单和床上用品,包装完整验收正规,各归其类,整齐码放着等待出厂。
在缝纫车间,七八名女工仔细操作,正在把各种小的绣件缝合整理为成品,生产秩序井井有条。
厂长罗克曼·玉山今年35岁,2009年毕业于新疆大学计算机专业。经过毕业后多年的摸爬滚打,2018年他在哥哥的支持下,建起了这个厂子。后来被吐鲁番于孜乡政府的优惠政策吸引,把厂子搬回了家乡中吐鲁番于孜村。乡政府不但以年租金一万元租500平方米的低价为他提供了绣花车间廠房,还投资42万元增盖了300平方米的缝纫车间与库房。
罗克曼·玉山回到家乡办厂一举两得:既免除了乌鲁木齐市场厂房租金贵、人力成本高、人生地不熟的后顾之忧,使企业有了很大的经营发展空间;又顺应了中吐鲁番于孜村精准扶贫的需求,满足了家乡青年就近打工、脱贫致富的愿望。现在已发展到16台绣花机、40台缝纫机的规模,吸收了30人就业,其中12名来自贫困户家庭,绣花工们每个月的收入2000元至3000元不等。
建厂时就在的38岁当地贫困农家妇女古丽达娜·吐尔逊,脱贫后在刺绣厂有了稳定的工作和收入,刻苦钻研技术,每月最多挣到了3000元工资。另一名叫麦尔巴哈·吐尼亚孜的女工,21岁,只有初中文化程度,来厂上班两个月以来,月收入最少是1500元,日子越过越好!
罗克曼·玉山已为厂子投资200余万元,去年产值80万元,预计今年120万元。刺绣产品销往全疆各地,自己对投资的回报也很看好。
距离刺绣厂不远的南北巷道里,有一栋两层小楼的娜扎开提食品加工厂,这座上下400平方米面积的厂房也是吐鲁番于孜乡政府以每年1.1万的优惠价租给的。厂长是名少数民族农村妇女,名叫阿里燕姆·尼扎洪,才33岁。厂子在2017年建厂,现有各式食品加工机械24台。阿里燕姆说,建厂加装修共花了40万元,厂子现在已能生产沙琪玛、桃酥、饼干等各式手工、机制糕点15个品种。每天有两辆汽车往外运送产品,销路不错。已经销到了伊犁河谷各县市,以及博尔塔拉、阿克苏、库车、喀什等地。全厂的24名工人中有5个贫困户和10个低保户,根据技术熟练度和每人的工作量,平均月工资在1500元至2500元不等,助力推动了当地的脱贫攻坚事业。 王全,男,40岁,汉族,内蒙兴安盟扎来特旗人。他是2017年来到了吐鲁番于孜乡考察创业的。发现这里政策优惠且市场很大,就在乡里的支持下办了两个厂子。一个是新农村厕具厂,2019年十月建厂,年产2万套玻璃钢化粪池,配套有轻钢盖板和出粪口,每套售价2000元,瞄准的是当地脱贫攻坚中正在开展的农村改厕需求。另一个是家具厂,专业生产餐桌、课桌、板床、灶台等日常家具,产品解决的是当下农民家庭移风易俗,推广精神文明,改善日常生活的需求,总共投资200多万元。两个厂子分别设在距离吐鲁番于孜乡政府不远的两个小院里,工人从当地招,产品在本地卖,做的家具已经卖了近2000套,两个厂子总共有66名本地农民就业,其中有贫困户劳动力40人,每人月薪2000元左右,促进了当地贫困农民增收致富。虽然利润较低,但王全觉得办这两个厂子有意义,很值得好好干下去!
无独有偶,在愉群温回族乡的托乎其于孜村,也有一家今年才落地的家具厂,叫做朵尚嘉家具厂。是由愉群温回族乡党委和访惠聚工作队领导共同牵线引资建厂的。
40多岁的企业女法人卢洋,原来在河南省的新乡老家有厂子,已做了四五年的钢木出口家具。2019年7、8月,卢洋受邀来此考察后,便认准了愉群温回族乡的市场前景。她找了位合伙人,聘请了个厂长,以年房租14万元租了500平方米的厂房,今年4月份就建厂投产,已投资近千万元。计划购置的全屋订制家具设备一套得300多万元,已有20多万元设备到位。主要面向农村市场制作桌椅板凳、双人床、单人床,已销出两万多套,实行生产安装销售一条龙。建厂以来的销售收入200多万元,解决就业的村民共36人,其中贫困村民8人,每月人均收入2000元左右。
卢洋说,厂子定位生产中低端家具,既可以服务村民,推广文明生活;也可以多招本地农民,助力脱贫攻坚;还可以收购农村木材,进行就地加工,促进就业,转变观念,培养乡土人才和能工巧匠。这个厂子还面向全乡16个村设计布置了个样板房,其中家具家电等配套齐全,就是想用实例现场展示未来的农村新生活。并且在黄公市场搞展销,扩大影响,支持发展。
喀拉亚尕奇新村脱贫牧民的胸怀
喀拉亚尕奇,又叫榆树沟,位于伊宁市东北部现潘津乡以北皮里青河发源的山口南缘,原来是伊宁县潘津公社(胜利公社)所属的一个大队,上世纪80年代中期建制另析为伊宁县喀拉亚尕奇乡。
从1975年夏调离潘津公社,算起来我至少有45年没进过榆树沟了。6月22日下午4点多驱车来到这里,但见往日衰败的老旧牧村景象一扫而尽:一幢幢崭新的富民安居房依道延伸,一排排新生的白杨林满眼生机,进入眼帘的是漂亮的乡政府大楼,平坦交错的沥青路面道路,网格状布局的村庄街道,浓荫掩隐的牧民庭院,总共4个小区的定居新村。还有栏中牲畜、田里牧草,以及依北山坡上新植的逆温带万亩生态林果基地等等,都让人眼前一亮啊!
行走在皮里青河谷,人的视野会顿时开阔起来。蓝天晴朗,阳光高远,白云游动,河水清亮。夏至时节,暑热方起,不时的清风阵阵,空气温润,却让人有了进到山里暑气顿消的感觉,会让你开始羡慕起这里的定居生活。
与这一些相比,在近年的脱贫攻坚的战役中,喀拉亚尕奇村的牧民生活的变化更加喜人:他们早已迁出了原先建在皮里青河边的老榆树林中的潮湿、低矮、破旧的旧房舍,整体搬迁到了坡上沟口那干燥、向阳、宽敞、通风,也更适宜居住生活的新区。
这是分散在皮里青河东西岸坡地上的一个扶贫安居新村。由于沟里地势不平,4个定居点是沿着皮里青河沟的高低走向,由北至南依照坡势走向,先后平缓地布局在河两岸的。3号小区选在北山坡上一块平缓的坡地上,2号小区的富民安居房主要在河西沿河而建,绵延的长度足有四五公里。4号小区却在乡政府以北五六公里外沿皮里青河而建的潘津布拉克村。
最大的新村安居点1号小区,就是现在喀拉亚尕奇乡党委和政府的驻地。一栋4层小楼色泽鲜艳,甚是醒目,高高的旗杆上迎风飘扬的国旗想必是在向来人们告诉着这栋楼宇的身份。
喀拉亚尕奇新村的1号区位于河边与东侧不远的山坡空地上,沿皮里青河东岸往里扩展、呈南北向延伸布局,显棋盘状结构,七八条近20米宽的街道相互交叉,平坦、洁净,经过了沙石硬化处理。知情者告诉说,可不要小瞧了这条路,在硬化的路面下可是铺着自来水、庭院用水和污水管3条管道呢!
夹道有树龄5到10年的新疆杨,以前见的最多的老榆树,在喀拉亚尕奇新村的规划建设中,大都被留在了河滨与村外的田野坡地上了。河岸边的坡地土层薄、环境差、缺水少肥,还就适合对水土条件要求不高的老榆树生长。在维吾尔语中“喀拉亚尕奇”就是“榆树”之意,这也就是“喀拉亚尕奇”还被叫做“榆树沟”的缘由。
喀拉亚尕奇大街1号区3巷46号,主人塔勒巴依·特吾勒巴依也曾是贫困户,53岁,妻子江阿勒和他同岁。进入临街的铁艺大门,一架高大宽敞的铁架上爬满了葡萄藤蔓,绿叶繁茂,从修剪得体的枝叶中吊着一嘟噜一嘟噜的葡萄,架下摆一排各色盆花。整个1号区都是这样户均一亩半地的院子,红顶蓝墙,栅栏铁门,前半是庭院,后面是果菜园,已成为安居后喀拉亚尕奇新村牧民院落的标配了。
倒L形的住房布局,冲厕、洗漱干濕分开;一亩半地的院子,居住、养殖、种植3区分离。前院住人、养花,有葡萄架者遮荫;后院植果树、蔬菜,亦是收入来源。塔勒巴依·特吾勒巴依的新生活就是这样地融入了新的元素。
住房面积115平米,2011年拿补贴4万元先盖了临街的65平米,2013年又续了面街的50平米儿子儿媳的住房,还有一间带水冲式马桶和淋浴的卫生间呢。2014年建档立卡,2016年脱贫,靠扶贫畜补贴自我发展,他家已有26只大羊、14只小羊和4头牛。儿子在县城当协警,儿媳在村里开理发店,全家5口人住在一起。女儿米娜古丽2017年大学毕业后考上了外地的公务员。 小学文化程度的塔勒巴依自打5年前搬进新房,就开始迷上了园艺,便拜州农技站的技术员为师,虚心请教,暗自钻研。他家前后院里不仅有葡萄、树莓、草莓、红枣、白杏、苹果、樱桃、桃子、海棠果、树上干杏等果木,还种了豇豆、茄子、辣子、西红柿、土豆、萝卜、洋葱、大葱、小白菜等蔬菜,除了自食还能增收,从去年开始庭院收入6千多元。
加上312亩草场的生态补贴和7亩耕地的流转费等除外,每年还有1.2万元的代牧费。去年的全家收入8.5万元,人均1.7万元。
新村的3号小区在西面坡上,沿途是绿油油的经济林带,种植着延绵不断的西梅、梨子、苹果、树上干杏等。这里处于林果业中所推崇的最佳地段“逆温带”范围,分布着区内一家农业科技企业承包种植的万亩生态林果基地。路过其中的一大片梨树林,只见树上每个果实上都套着个牛皮纸袋,不断有工人们在果林中剪枝,养护,除草,浇水。
一条小缓坡上东西走向的牧村街道南侧,喀拉亚尕奇村访惠聚工作队第一书记伊犁州农业农村局局长叶尔多斯·巴孜肯,把我们引到了7巷24号院。刷着红漆的雕花铁艺大门对开敞着,十分排场,门口一株足有10米多高的馒头柳摇曳着青枝绿叶很是显眼,似乎在提醒来人注意。
女主人叫巴黑拉·居曼,48岁,是位矮个儿、瘦小却又皮肤黢黑的牧民。谁也不会想到,在党的政策感召下,巴黑拉瘦弱的身躯中会蕴藏着这么大的能量!她家在扶贫攻坚战役中的命运变迁会叫你明白,只要政策好,干劲足,作风实,人的命运有时改起来会很快!
早先巴黑拉全家的生活一直挺好的,有牛有羊有房有地有草场,吃穿不愁很幸福。但是,15年前丈夫奴尔居马·赛力克的一场大病,彻底改变了全家的生活。奴尔居马先后得了高血压、心脏病、肝硬化、肾衰竭,直到2016年去世前,在病床上整整躺了11年,先后住了33次医院。为了给奴尔居马看病,家里卖了大畜卖小畜,东求西借,凑钱看病动手术。找过城里的大医生,也求过乡下的土大夫,花光了家里的积蓄,欠了许多外债,可老伴儿还是在2016年去世了。那时才十几岁的儿子托乎塔艾力也因为家里顾不上管他而致病,高位截瘫变成残疾,失去了劳动能力。正在巴黑拉的家庭生活一筹莫展的时候,是党中央的扶贫政策完全改变了她和儿子的命运!
2013年秋天,巴黑拉家盖好并住上了现在这套富民安居房,并经识别在2014年成了村里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开始享受扶贫政策和低保户待遇。这几年,按照政策发给的牛羊她都没有吃掉,而是精心饲养起来并繁育扩大。2015年1头奶牛,2018年5只羊,2019年1头奶牛、9只羊,2020年又给了1头牛,全都养了起来。现在她家有4头奶牛、2头小牛、1匹马(用5只羊换的)、9只羊。
母子俩吃着每月450元的低保,336亩草场享受了6千多元的草原生态补偿金,政府给的牛羊也价值将近4万元。巴黑拉不想只靠国家,就在服侍照顾老伴的同时,抽空到附近的生态林果基地去打工,到霍尔果斯的建筑工地去打工。农忙时帮助老乡干些修建葡萄架、打叉、剪枝等活兒,增加家庭收入。
除了靠自己吃苦耐劳,党和政府的关怀帮助,总让巴黑拉念念不忘,她决心彻底摆脱贫穷。老伴儿去世后的第二年,巴黑拉就出去干活了。她说,儿子是残疾干不了活,谁也不会把我养起来的,有困难要自己来解决,每打工一天就能挣到上百元钱呢。
2020年3月开始,村里给巴黑拉安排了个拿月薪的公益岗位,当保洁工。5月份,又给她儿子托乎塔艾力找了个保安工作,母子俩旱涝保收了,过上了过去做梦都不敢想的好生活。坚强的巴黑拉变得越来越开朗和自信。她知道,基层干部最关心贫困户,党的政策才是自己的靠山。没有这两条,我这个老婆子,扔到街上也不会有人管的!
每当提到这些,巴黑拉那饱经沧桑的脸上的每个皱纹仿佛都绽满了笑意。她时常由衷地表示:“我都58岁了,这些年吃了从没有吃过的苦,也干了从没有干过的活儿。不光是我,现在大家都很幸福。感谢党的富民政策让我们的生活越来越好,我们对未来充满了希望!”
5月31日这天,巴黑拉联络了11户乡亲,请人代笔写了封给已经脱贫的喀拉亚尕奇村贫困村民们的《倡议书》,表达大家饮水思源,牢记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感恩党和政府的心意,提出了在实现脱贫后主动要求上级中止帮扶,用有关扶助款项扶持更需要的人。决心努力劳动致富,当个文明生活的文明牧民,让幸福的生活长久永远!
在倡议书末,大家一一签上名,庄重地按上了红指印。
喀拉亚尕奇村附近资源丰富,建有皮里青、庆华两家煤矿和阿希、金川两家金矿,企业用工中,对铲车、挖掘机司机的需求量一直很大。村委会和访惠聚工作队为了让定居后的有文化的牧家子女学到技术方便就业,在2019年9月和12月,利用上级补贴的10万元农业机械化项目发展资金,分别举办了上百人参加的两期培训班。培训班既学习理论,更注重上机操作,学成后有不少人实现了就业。
昔日的牧民住进了美丽的庭院,种起了蔬菜林果,过上了打工挣钱的日子。他们的后代,有的当上了国营企业职工,有的当上了国家干部。更是有越来越多的牧民子弟考上中专或大学,到外面更加精彩的世界去读书深造,迈开实现自己人生新梦想的第一步!
当下的喀拉亚尕奇村的牧民乡亲们正是意气风发,信心满满。他们精神充实,生活富有,安居乐业,都纷纷一再由衷地表示真心感恩党和政府,感恩我们伟大的社会主义祖国,感谢为他们脱贫致富呕心沥血的访惠聚工作人员和基层干部们! 插图:叶子
从天山深处发源的喀什河纵向奔流,由此引出的人民渠、青年渠、北支干渠横贯县域,辅之以皮里青河、吉尔格朗河、曲鲁海河、博尔博松河等的河网与人工渠系组成的网络,就像毛细血管一样滋润灌溉着这个自治区最大的农业县的上百万亩农田。
广袤的大地宛若一块硕大无比的调色板:一望无际的田野里麦浪流金,玉米葱翠,红花鲜艳,果蔬飘香,乡村学校里新建的塑胶跑道颜色生动,农家庭院里初成的各式鲜果色泽多样,新投产的扶贫企业里机声轰鸣;山峦上畜群如白云在鲜艳的山花丛中游动,牧民搬进了新楼过上了梦一般的生活,新建的富民安居房的彩色院墙和屋顶,在绿色的原野上熠熠生辉!
在2020年这个脱贫攻坚的收官之年,伊宁县的各级党政官员、基层干部与访惠聚工作队人员一道,围绕着“收入进一步巩固,生活进一步改善,内生动力进一步激发”的主要目标开展各项工作。
现在,扶贫攻坚决战决胜初见成果,巩固提升工作扎实,精准施策到位有效,生动而有说服力的典型人物和事件就像夏日里烂漫的山花,在杏乡处处竞相开放!
荒芜闭塞的北山坡改变了模样
伊宁县的地势北高南低,县境内位于西天山中段的草甸及前山丘陵地带南缘的大面积地域,常常习惯性地被人们称作北山坡。这一带自西往东分布着皮里青、吉尔格朗、曲鲁海、克孜布拉克、托逊、布力开、博尔博松等呈总体南北走向的众多河流沟壑,历史上在河沟两岸自然形成了大量的人烟聚集的牧业村落,人们祖祖辈辈过着依水而居的游牧生活。山沟里交通不便,自然灾害频繁,居住条件很差,遑论教育医疗等了。地势不平,灌溉困难,造成农牧业生产长期以来处于“靠天养畜”“靠天种田”的状态。北山坡以下青年渠、人民渠以南的广大地域,则是伊宁县也是伊犁河谷的传统农业地区。伊宁县的全部14个贫困村只占全县143个行政村的10%不到,包括大部分贫困人口,都分布在沿北山坡一带生产条件相对较差的喀拉亚尕奇、吐鲁番于孜、曲鲁海、阿乌利亚和麻扎等五个乡。
靠国家的统一布局,2009年底建成的精伊霍铁路就在伊宁县的北山坡下通过,贯穿全境,彻底改变了伊宁县北部的经济生态。近年又有一条由引进企业修建的公路与铁路并行,也在北山坡下东向拓展。这两条干线犹如两条血脉润泽滋养,促进了伊东工业园、庆华工业园等一批现代化园区的诞生。道路通,百业兴,一通百通。一批招商引资企业应运落地,为昔日交通闭塞、荒芜不堪、贫穷落后的北山坡带来无限生机!
更由于现代农业科学技术的长足发展,昔日人们望天撒种、春播夏收、广种薄收的,只能种所谓的“旱田”的北山坡上,被大面积引进了生态林果的种植,充分发挥着“逆温带”的优势,种植了大量的西梅、油桃、鸭梨、李子、苹果、葡萄、黑枸杞、啤酒花、树上干杏等。夏日的晴空里、阳光下,每当驱车走过,都会看到满眼绿意和一片生机,都会由衷地感慨改革开放为北山坡带来的独特变化!
中共伊宁县委和县人民政府,全面贯彻落实习总书记的一系列指示精神,多年来一直把脱贫攻坚当做统揽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头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来抓。到2019年底,随着最后8户95人的脱贫,伊宁县“两不愁”“三保障”全部指标达到标准,贫困户人均收入达到国家标准以上,使得全县在2015年贫困人口统计中建档立卡的14个贫困村全部退出,5562户21962人全部脱贫。
阿乌利亚乡就是一个生动例证。
北山坡托逊沟外的库鲁斯台村,是阿乌利亚乡党委政府的驻地。在乡政府的二楼办公室,41岁的副乡长段志民说,阿乌利亚乡是从2014年开始给贫困户建档立卡的,从识别程序、识别标准、确认登记、录入系统、到帮扶退出,都按照规定程序落实。全乡有贫困户717户2882人,全乡5个村均有贫困户,其中,克孜布拉克村、阿乌利亚村、托逊村、布留开村4个为重点贫困村。
阿乌利亚乡的两万一千亩农田,坡度大,土层薄,浇水难,产量低。他们就在农田水利建设和强化技术指导上下功夫,通过平整土地、整理水系提高灌溉效率。在小人民渠和托逊渠末端,通过修防渗渠,增加了农田供水量。近三年来修防渗渠3O公里,修斗渠4000米,支渠、毛渠26公里。在农业上,以种小麦、玉米为主,兼及苜蓿、红花等。玉米作饲料,用秸秆深加工。加强种植业技术指导,帮助配方施肥,改良土壤,防治小麦雪腐病、铁锈病,灌浆期花期做好水肥与除草管理,大力推行玉米种植保险。牧业上,则通过落实草场生态补偿政策、扶贫牛羊的资金发放、推广科学养畜、大力防范牲畜疫病等措施,并同步加强扶贫搬迁、乡村教育、医疗设施和村级办公文化阵地的建设,推进农村合作医疗,全面促进脱贫攻坚。
到2016年底,阿乌利亚乡四个贫困村都达到了“五通”(通水、电、路、广播电视、网络)“七有”(有村两委班子,有稳定的增收产业,有稳定的集体收入,有村办公阵地,有双语幼儿园,有卫生室,有便民服务中心)的要求。根据程序,2016年底四个贫困村全部摘帽退出,717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全部脱贫。
今年以来,阿乌利亚乡继续做好巩固提升工作,力求在收官之年脱贫不脱政策、兜底不推责任,落實好监管、帮扶职责,一鼓作气,一抓到底,夺取全面胜利。
位于伊宁县最西北角的皮里青沟里的喀拉亚尕奇乡,所辖5个行政村中四个都是重点贫困村,全乡户籍人口3117户11932人,就有建档立卡贫困户882户3438人,所占比例颇高。但通过努力,到2019年底,四个重点贫困村已全部摘帽,建档立卡的贫困户与贫困人口全部脱贫。
同样在北山坡下、位于伊宁县东北部交通要道上的麻扎乡,在今年的脱贫攻坚收官之战中,落实党委主体责任,推动健康脱贫、教育脱贫和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突出全员扶贫,紧盯“扶持谁、谁来扶、怎么扶、如何退”这四个必须解决的问题,和“不愁吃,不愁穿,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安全(安全饮水),年人均收入超过4000元”这“两不愁三保障一高于”的要求,对照“扶贫对象精准、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措施到户精准、因村派人精准、脱贫成效精准”这“六个精准”,推动加大健康脱贫、教育脱贫,突出全员帮扶,收官之年的各项举措有了进一步强化和细化。 脱贫牧民在幸福家园的惬意生活
夏日驱车于伊宁县北山坡下,路过青年农场不久,就会发现前面的东北方向,有一条宽广且平坦的沥青道路,叫人眼前一亮。这条路叫幸福大道,路北排开一片白色的新住宅楼群,临街的一楼店铺大都在忙着迎客。由于临近东边的伊东工业园区,小区故名“伊东幸福家园”。
伊东幸福家园,坐落在麻扎乡下博尔博松村的南边,背靠着一大片高大挺拔、摇曳生风的白杨林。小区院内总共建有三排17栋住宅楼,共468套住房,面积有67、75、92平米三种,可以分别满足不同的居住需求。还配套有三层楼高、能容纳12个幼儿班的双语幼儿园。小区占地70多亩,住宅与配套设施的总建筑面积4.2万平方米,总投资1.8亿多元。
幸福大道包括绿化带的宽度是40米、全长为2400米。大道南边,矗立着两栋四层高的村级办公阵地和文化活动场所,不远处还有广场和集中供热点等,规划中还有小学、中学和中医院分院,以及社区综合服务中心、园区综合服务中心、民俗活动室、产品展示中心、休闲广场、就业孵化基地等相关设施。
伊东幸福家园所在地的总规划设计面积是1774亩,幸福大道之南还预留着一大片将来可以开发利用的土地,规划远景人口容量为3万人,俨然就是一个未来小镇的雏形。
在脱贫攻坚中,伊宁县委和县政府将易地扶贫搬迁作为改善民生的重要内容和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关键环节,依托靠近伊东工业园的优势,规划建设了伊东幸福家园。他们因地制宜,科学规划,立足资源特点和改善贫困人口的生存条件,方便群众就近就地就业,切实解决贫困人员生产生活问题,在形成产业与城镇融合、促进城乡一体化等方面,做出的可喜有效的尝试。
伊宁县扶贫办党组成员、驻阿乌利亚乡托逊村访惠聚工作队第一书记杨奎,说起伊东幸福家园的易地搬迁扶贫等情况,如数家珍。
伊东幸福家园是伊犁河谷第一个、也是最大的一个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主要安置的是伊宁县北山坡阿乌利亚乡的托逊村和麻扎乡的麻扎村、上下博尔博松村、塔尔村等的各族农牧民。大都是在2017年7月搬迁到此地的建档立卡贫困户,一共242户1009人。
伊东幸福家园小区大门两侧,是一长溜儿门面房,总共74套。其中已经租出并开张营业的50家,大都是由搬迁牧民及其子女经营的。有卖日用百货、小五金和化妆品的,有开餐厅、手机店、切面馆的,还有修理汽车、摩托车、各式家电的。沿街商铺的租金收入归村里,以壮大集体经济,也可用于搬迁村的办公费用及村委会的日常开支。从2017年起到今年,这里的两个整体搬迁村还为村里没有支付能力的十户贫困户减免店铺租金3万多元。
说到这里,就得先讲讲阿乌利亚乡托逊村在扶贫搬迁后的巨大变化。
托逊村在阿乌利亚乡政府以北21公里处偏僻的春草场托逊沟深处,是1998年由原托逊牧场改制后成立的行政牧业村,共有人口571户1882人,主要以草场放牧为主。全村共有建档立卡贫困人口137户526人,2016年全部脱贫,退出贫困村序列。
托逊村就夹在沟里的两面山坡下,交通不便,气候恶劣,冬天雪封山,夏日水断路,地质灾害频发。2016年夏天,因发洪水曾与外界中断联系一个多星期。由于是纯牧业村,没有耕地,辖区内没有企业,牧民没有其他就业渠道,收入来源单一,导致生活困难,是伊宁县的重点贫困村、原国家级贫困村之一。
易地搬迁后,从原址老托逊牧场搬迁到伊东幸福家园的共318户居民,包括贫困户129户,其中126户享受易地扶贫搬迁政策。在已搬迁的贫困户中,有劳动力的共293人,其中男劳力152人,女劳力141人,已经就业267人。在伊东幸福家园开店的吾认别克就是其中一个。
39岁的吾认别克在托逊村土生土長。前些年,因为自己和姐姐在县三中上学,妹妹在愉群温回族乡中学上学,家里缺少劳力,开销又太大而致贫。
不认穷命的吾认别克在中学毕业后,去伊宁市学了两年计算机培训,便在伊宁市、巩留县打工,一直飘在外边。是扶贫搬迁让他彻底改变了命运——享受国家政策,免费住上了面积78平米的楼房。小区里有绿树、花圃、喷泉、门卫,屋里面有电灯、卫生间、自来水、暖气,还能上网。
全家在2017年1月搬来后,吾认别克就忙于借钱买电脑,提货,交押金,先后花了3万元,当年3月小店开张。因缺乏资金,最初租的是月租金两千,仅有45平米面积的小店面。2019年4月份换成现在的店,面积78平米,店租4000元,主要是卖手机、化妆品,办联通手机号,卖服装,照相等。他在里边屋照证件照,也用计算机修相片,月均纯收入在4000元以上,一年能挣5、6万元。由于生意不错,2018年他就花了4万元买了辆二手的本田风帆。
现在吾认别克的姐姐妹妹都已结婚另过,爸妈住了楼房,还能打零工挣钱。媳妇阿勒玛·托合达洪在家带两个小孩,生活得其乐融融。
吾认别克还有想法:“小区建了幼儿园,小孩上学也不愁了。我还计划这几年在县上买套房子,方便以后小孩上学!”
阿乌利亚乡托逊村52岁的牧民阿扎提·努斯巴依也是村里的建档立卡贫困户。自从2017年扶贫搬迁到伊东幸福家园后,阿扎提·努斯巴依就有了两个家:一个在伊东幸福家园小区的一号楼2单元401室,这里是他的新家。每年最寒冷,也是最开心、最温暖的日子都是在这里度过。还有一个家,那是阿扎提·努斯巴依在春夏季节放牧和打储饲草,去到托逊沟时的落脚之地和临时放牧点。这都已经六月底了,牛羊进山了,阿扎提·努斯巴依此刻正忙着维修自家的棚圈。他说全家在脱贫过程中得到政府的帮助很大,245亩草场得到了1.3万元的补贴,很实惠。给他家的扶贫羊现在繁育到了60只大羊、30只小羊,前几天刚卖了10只羊,收入1万元。他的两个儿子,一个在伊宁市当汽车修理工,另一个就在新家旁边伊东工业园里的“阳光陶瓷”工厂当工人。全家每月都有固定收入,生活上一点也不发愁! 幸福大道南边靠东的一栋褐色四层楼的一层和二层,现在是阿乌利亚乡托逊村、麻扎乡下博尔博松村的村民委员会、村党支部的办公室和村级综合性文化活动中心,宽敞明亮,设施配套齐全。按照县上要求,为确保及时有效地服务村民、全面做好有关工作,阿乌利亚乡和麻扎乡的这两个整体搬迁村的村委会的所有常设部门,都同步搬迁到了伊东幸福家园。社区居民委员会、村级劳动就业保障服务站等,也都全部常设到位。
大楼外,不时有牧民群众进进出出地忙着办事,办公室里工作人员在仔细地聆听,认真地接待,脱贫攻坚收官之年的各项工作可是须臾马虎不得的!
2017年夏天,麻扎乡上博尔博松村的42户162名贫困户实施易地搬迁,也搬到了这里。村里依托伊东工业园区,搭建企业用工平台,通过创业孵化基地、转移就业、自主创业等形式,促进了通过就业转移扶持贫困户脱贫。今年对本村570个贫困人员进行摸排,能就业的劳动力有290人。现在已稳定就业234人,其中种植养殖业119人、零散就业63人、临时性公益性岗位11人、发展庭院经济41人。
在距幸福家园不远的伊东工业园建有六十七家企业,现在已有264名易地搬迁过来的贫困户劳力在那里的企业上班。伊东幸福家园里扶贫搬迁过来的总劳动力471人,已经有428名通过各种方式实现了转移就业。
“阳光陶瓷”改变了他们
伊东工业园位于伊宁县域的东北部,背靠精伊霍铁路,“阳光陶瓷”就坐落在工业园的西北角。
“阳光陶瓷”全称为“新汶集团伊犁泰山阳光新型建材有限公司”,是一家从山东省招商引进的、以伊宁县本地原材料加工中高档陶瓷的外来落地企業,早在2007年就已正式投产。
“阳光陶瓷”在企业发展中,以建材生产与企业文化建设同步发展为宗旨,多年来坚持不懈地在本地少数民族群众中,特别是附近农村牧区的贫困户中扩大用工,想方设法吸收进厂,加强政治思想教育和专业技术培训,既促进了企业发展,帮助贫困劳动力脱贫致富,也改变了他们的思想意识和生活方式,培养出了一代少数民族优秀产业工人。
“阳光陶瓷”厂党支部书记张娟,山东人,性格爽朗,健谈机敏,对情况了然于胸。2007年张娟从原籍来伊宁县筹备建厂至今,一直与爱人和全家坚守在这个边远的厂子里,很少返回内地。因为她负责主管党的建设和政治教育,实在是离不开。就这样,她从30岁刚过到厂,一干就到了45岁。
厂长董林仔细地算着帐说,自打建厂,我们就一直注意招收贫困户、低保户劳动力。由于疫情等原因,现在厂里只有一条生产线开工。全厂现有230多名工人,85%是以当地温亚尔乡维吾尔布力开村民为主的少数民族群众。前几年两条生产线全开时有工人400多名,少数民族比例占85%。现在还有12名贫困户工人在岗。
投产十三年以来,按照一年开工10个月,最少时150名工人计算,月均收入4000元工资,每年就为他们增加600万元收入。今年就预留了15个岗位优先安排伊东幸福家园的扶贫搬迁户,还有8名低保户身份的工人。
厂里工人主要来源于附近的温亚尔乡、墩麻扎镇、愉群温回族乡、曲鲁海乡、青年农场的所属村队,有从尼勒克县慕名而来的,还有6名专门从南疆招来的员工。
根据安排,厂里25岁的女文员、刚转正的中共党员麦迪努尔·阿布都米吉提,这位新疆工程学院毕业不久的本科生,向我们提供了一份名单。这份有趣的名单写着目前在“阳光陶瓷”上班的10户人家每人的姓名、来源地、在厂人数和月收入情况。最多的两家有3人在厂,分别是弟兄3个和夫妻两个加小叔子,另外8家都是每家有夫妻、兄弟等两个人在厂,其月收入分别在3500元、3700、4000到5000元不等。这说明“阳光陶瓷”的经营状况不错,而且很得附近乡亲们的青睐!
附近乡村大量的贫困农民到厂工作后,“阳光陶瓷”在技术上培训他们,政治上开导他们,生活上关心他们,发现有困难及时接济,逢年过节还送米、面、油、肉去慰问。张娟和厂党支部的成员们,经常有针对性地访问贫困户家庭的工人。通过到贫困户职工家里了解情况,针对性地进行收入对比,做思想工作,让他们认识到踏踏实实工作、勤劳致富是脱贫的唯一出路,从而安心工作、力求上进。
43岁的维吾尔族劳模艾热提·吾买尔江,中共党员,公司党支部委员,包装车间工段长。原来是温亚尔乡维吾尔布力开村的普通贫困农民,2007年10月进厂至今,靠党的教育、政策感召和个人努力,先后脱贫致富,入党提干,已经由一名农民成功地转型为企业工人、管理人员和技改骨干。艾热提努力钻研技术,学习语言,带动乡亲致富脱贫,帮助农民职工转变观念,不等不靠不要,靠双手勤劳致富,先后带动了近百名村民到厂工作,九成多已经摘掉了贫穷帽子。
厂里成立的以艾热提·吾买尔江为首的劳模工作室,根据地域文化特点研发新产品,生产出各类填补疆内空白的产品,生产的“阿格莱亚”牌瓷砖获得“新疆名牌产品”称号,已被列为民族特色产品定点企业。
艾热提·吾买尔江在2012年被评为伊犁州优秀党员,所带领的艾热提·吾买尔江创新工作室获得过伊犁州的表彰,并在2015年获得自治区的命名。2016年被评为自治区级劳动模范。
艾热提·吾买尔江的同乡,厂里的另一名少数民族工人力维尔·合拉木,同样也很出色。力维尔·合拉木也是维吾尔布力开村的贫困农民,2007年参加工作,2017年7月入党。作为入厂第一批职工,力维尔·合拉木瘦小的身躯仿佛总是有使不完的力量,处处努力,事事争先。当时他的家境很贫寒,经常吃不饱饭,居住条件差,买不起过冬的煤炭,也不会国语、交流很困难。可经过多年的刻苦努力和组织培养,现已是仓储车间的运输班长,带领着全班15名少数民族职工,团结共事,为其他车间树立了楷模。
十三年来,力维尔·合拉木遵章守纪,上班风雨无阻,工作踏实肯干,认真负责,一丝不苟,年年被厂里评为优秀员工、民族团结模范,是2015年县民族团结模范、2016年自治州“三好职工“,今年又被评为伊犁州劳动模范。 在“阳光陶瓷”办公楼的过道墙上和办公室里,就张贴有介绍厂里的贫困职工到厂前后、脱贫前后的生活状况新旧对比的照片和资料,也设有专门介绍艾热提和力维尔事迹的专栏。
董林说,确保教育引导好脱贫后的农民工人健康成长,也是我们厂领导的职责所在!
兴旺一个工厂,富裕一群农民,温暖一方热土,成长一批新人。
就像发生在“阳光陶瓷”的这些事情一样,伴随着一批批招商引资项目的落地、生根、开花、结果,真正成长起来、富裕起来的、能造福于社会的,不仅仅是一件件产品、一个个工厂、一位位劳模、一户户家庭和一方方热土,而是在党的领导与英明政策的鼓舞感召之下脱贫致富之后,已经脱离思想贫困的、成长起来了的、真正掌握了自己命运的新一代农牧民!
这个鲜花盛开的村庄
位于县城东南不到六公里的萨地克于孜,是伊宁县回族群众聚集地之一。这个乡的花惠农花卉种植专业合作社在外面的美誉度很高。可谈起开办之初的一路坎坷,具体负责的乡人大主席铁柱,这位中等个儿、体魄壮实的回族汉子总是感触多多。
今年42岁的铁柱,土生土长,1997年参军,1999年复员回乡工作后,当过村委会主任助理、综治干事、统战干事,后来在喀什河边的萨木于孜乡当了六年武装部长,又干了两年吉里于孜镇党委副书记、政法书记。当2016年奉调萨地克于孜任乡人大主席时,只有高中文化程度的他,已通过自学在中央广播电视大学的法津专业本科毕业。
上任伊始,铁柱首先面对的是因全乡人口多耕地少的局面。当时全乡一万九千多亩耕地,其中7O%的土地被承包流转。全乡共有2000多劳力在外地从事餐饮、交通运输、劳务等职业,但还是有部分残疾或无技术乡亲无法就业增收,得先解决好这部分剩余劳动力的返贫问题!
时任乡党委书记刘锦德,观念新,致富点子多。时任乡长马文学,也是当地人。三人一合计:萨地克于孜的回族群众素来有喜好种植花草、美化经营庭院的习惯,为何不发挥这一特长与优势呢?
于是,乡里决定以支部为引领,合作社+农户+企业为主导,开办花惠农花卉种植专业合作社。成立的第一年即2016年春天,谁都不懂行也没有门路,是从网上订购的非正规花草种籽。花种籽种下后不是不出苗,就是长得高高低低的,低的有二三十公分,高的到一米,七长八短的,看着就不好卖!
铁柱和刘书记等急得四处找朋友认购,后来还是县上领导想办法扶持,把当年价值40多万元已招标的县城市政用花指标转给合作社,才得以度过难关。当年种植花卉180余万株,120多种花,户户均增收1580元.
2017年,合作社将发展重点放在扩大生产销售和加强技术培训上。引进援疆资金35O万元,建起2300平方智能大棚,提高了花苗成活率,全年销售草花200万株,创造经济价值120余万元,花农户均增收1670元,为村集体增收5.1万元,带动了本乡200余名富余劳动力就业。当时还把6个拱棚中的3个专门拿出让贫困户种花草,年人均种两万株,收入8000余元。
2018年,合作社采取分散种植、统一销售的方法,把花苗分散到各贫困户家的自搭拱棚中去种植,由合作社推广培育的新花草品种,促进贫困户增收脱贫。这几年仅分散农户家种植花草就有20O万株左右。
为了扩大合作社的资金来源和种植规模、提高贫困户参与的积极性,2018年春,乡党委决定让花农用国家扶贫款入股合作社,每年按2O%返还利息。当年共用26户的扶贫资金,总入股金额6.3万元。2019年又有27户入股,金额9.45万元。根据不同情况,还有10户只参与合作社的花卉育苗种植。入股户每年都分红,预计2020年可以还本。按照规章,如果本人有意愿续签入股合同,还可以续签。
2018年,合作社又新投资170万元建了座1600平方米的智能大棚,里面高大宽敞,四季温暖如春,并设有花圃、展厅、藤椅、茶几,环境优雅,鲜花盛开,空气温润,还能会客品茶,成了萨地克于孜的乡间旅游新去处。
7月初,在夏忙季节的绿色田野之中,阳光下“花惠农花卉专业种植合作社”的彩色立体牌匾引人注目。两座智能大棚里,工匠们在精心劳作,花草繁茂,姹紫嫣红,六座拱棚里的花草正在清理换茬。现在,合作社的花卉种植业更趋于多品种、多规格、多层次,棚内有各种菊花一万余株,万年青、桑叶牡丹、红掌、木槿、茶花等盆花5万株,仅盆花收入就30余万元。已销售万寿菊、串串红等草花150万株,收入80余万元。不仅如此,月季、如意、吉利红、金童子,文竹、碧玉、罗汉松、黄杨和君子兰等新品花卉,业已批量种植,在大棚生根发芽、开枝散叶了。
如今,花惠农花卉种植专业合作社的花草,不光在本县销售,还销到了喀什、博乐、库尔勒、伊宁市、霍尔果斯、尼勒克、察布查尔等地,外销量达到上百万株。为扩大市场,这两年合作社还在伊宁市的月亮湾等地开了4家无人花卉销售点。
这几年,萨地克于孜全乡共有32户贫困户117人参加了合作社的花卉种植,历年人均年收入4000元,对带动脱贫致富作用极大。2020年又吸引了8户贫困户在庭院搭拱棚种花,在大棚养花务工的贫困劳动力也有十多人。
以花为媒,以人为本。从种花、务工、入股3个渠道入手帮扶,萨地克于孜乡的贫困户早在2016年已经全部脱贫,现在是巩固提升阶段,全乡的监测户、边缘户也都已清零。
在精准扶贫过程中,铁柱主席了解到村民尕西木家的困难。他家三口人,尕西木因長期患风湿病,走不动路,股骨头坏死要动手术,急需3万多元。铁柱就东跑西颠地忙,动员起乡村干部和街坊邻里捐助3万多元。手术后尕西木恢复不错,今年他养了1.8万株草花,收入7千多元,半年的务工纯收入也有近四千元。
下午四时半,下萨地克于孜村回族农民卡玉杰家,大门外两边畦子里的串串红开得正旺,门口树上枝头垂着的暗红车厘子酸甜可口。铁主席说,这是卡玉杰在打广告呢! 40多岁的回族村民卡玉杰,瘦矮个儿,看起来精神还不错。他家的院子足有一亩四分大,也是因有好几种病不能外出务工,后来就去花卉合作社学会了种花。前年冬天,他在家的前后院里支了两个宽五六米、长十四五米的拱棚种花,本钱花了两千多元。今年已种出的两茬,11.4万株卖出去后半年收入4万多元。
在他家,铁柱当场开玩笑问卡玉杰:“你还要种花不?”卡玉杰满脸实诚地回答:“还要种!”逗得大家都笑了!
提起了精氣神就能蹚出条脱贫路
交通便利,路网配套,是伊宁县的一大优势。都说路通了好外销产品,好外出打工。可道路通了却不一定能致富,关键还是人的思想得转变,心路得豁亮、畅通!
经过多年的扶贫攻坚,广泛的政策宣传,精准的扶贫措施,身边的致富典型,使得身教言传的效果逐步显现,有越来越多的脱贫农牧民在精神上站立了起来,不依不靠、自强自立,都满怀精气神,趟出了自家的致富路。
位于伊宁县城东北通往尼勒克县的三岔路口南边不远的麻扎村,是麻扎乡的扶贫重点村。61岁的村民扎马尼丁·都卡一家,就住在与大公路垂直相交的一条沥青路南面。扎马尼丁·都卡的妻子努尔尼萨·艾克拜尔,今年也57岁了,全家世代为农。但因有4个子女(3个女儿一个儿子),家庭人口多、劳动力少而致贫多年。随着三个女儿先后成家结婚走了,家庭负担轻了,生活才有所好转。2013年,他家靠政府给的1.85万元的补助款,盖起了80平方米高大敞亮的三间房子。2014年列为建档立卡贫困户,依靠政策扶持2016年即实现脱贫。
2020年春天,出于巩固提高扶贫成果,政府又给了扎马尼丁家一万元的自主创业补助。经过再三商量,老两口决定腾出牛棚南边的一间后院临街的房子,让儿子卡马力丁开了个馕铺子,靠一技之长挣钱养家。儿媳妇沙比热·卡德尔无法外出打工,就在家一边帮丈夫打下手——和面打馕,一边带一岁多的儿子,一举两得。
卡马力丁的馕铺子每天都能打两袋面粉的大薄皮馕,每个两元钱,除了在本村销售,还批发到了墩麻扎镇和温亚尔乡的巴扎上去卖。卡马力丁的手艺不错,平时打的有大馕、托尕西(玉米面馕),逢年过节还有油馕、肉馕,日均纯收入150元。守着自家一亩半地的院子,前院住人过日子,后院养牛种菜,前后院的过道旁的那间蓝色的小房子,是刚刚启用的不臭也不熏人的改制公厕。承包的13亩庄稼地,这两年改种了效益较好的玉米和红花,特别是种红花籽,每亩地能收入1500多元呢!
有余钱使了就是好。前两年,扎马尼丁又在前院新房对面搭建了两间小房子和一个吃饭喝茶待客用的凉棚,现在全家生活得更加方便惬意、滋滋有味了!
这是在靠近国道218线的胡地亚于孜乡上他郡村,村民阿克木江·牙生自己从2018年11月份开始,就在离家不远的华硕纺织园上班,每月拿着2000多元的固定工资,这可是扶贫给他带来的新工作。
阿克木江一家5口人,因40岁的妻子热衣木阿衣·吐尔逊患有肾病,3个孩子又小又要上学,家里因缺劳动力而致贫。2014年扶贫开始后,党和政府关怀帮助他们,给了他家扶贫羊、牛,还有补助款。2018年,帮助他盖了40平方的新房子。
现在,女主人热衣木阿衣·吐尔逊在村委会打扫卫生,拿固定工资。有11亩地,又包了3亩地,种了7亩小麦、7亩玉米。养了4只牛、3只羊,年收入4万元。
进到他家一亩多地的庭院里,只见架上的葡萄、圃里的柿子、檐下的鲜花、桌面的奶茶,还有圈里的牛羊、地中的庄稼,一派幸福生活景象。
和阿克木江一样,上他郡全村12个贫困户,现在已全部脱贫,
在省道220线路过的伊宁县南边的英塔木镇白杨夹道的路口,有一家手抓羊肉餐厅生意不错。它的店主叫马彦虎,东乡族,卡拉苏村人,当地长大,33岁。他的父亲64岁,来此已50多年,是内地三年灾害期间跟着爷爷一起来的,一直在务农。全家人口多、劳动力少,有弟兄5人加两个姐姐7个孩子,家庭生活负担很重,因为家里太穷,马彦虎连小学都未上完。
可总得想办法改变生活吧!2014年春,马彦虎自己打报告,经村里识别审查,被纳入建档立卡的精准扶贫户。当年就补助1.8万元盖起了95平方米的房子,住房变宽展了。2016年初,在镇里派下来的帮扶干部邓秀芹的动员下,马彦虎参加了技术培训自学烹饪。又依靠5万元的扶贫贷款支持,租下了开牛肉面馆的23平方米店铺,开春开张揖客。7月份国家又给了1.5万元的房租补助,生意也越来越好,当年就实现了脱贫。
从2016年3月到2019年8月,马彦虎开了三年半的牛肉面馆,一年店租可就得3.8万元,小两口省吃俭用,大小活儿一直自己干,尽量不雇人。挣了一些钱,就想扩大店面,不敢乱花钱。300多元买的电动车用了四年,每天跑采买,上下班,来来回回地跑,车都给骑烂了,也舍不得换辆新的,他媳妇坐着都不好意思了。
2019年9月,还是在帮扶干部的鼓励下,马彦虎又租下现在这栋上下两层260平方米的店面,开了这家手抓羊肉餐厅,生意越做越红火,年收入达十几万元!
马彦虎的日子越过越好了,却总是忘不掉这几年间国家给的一笔笔帮扶款项:“2016年、2017年国家给了5000元的房租补助和450元的合作医疗补助,2018年给了一头5000元的扶贫牛和500元的医疗补助,2019年给了3500元的肥料和种子,今年是580元的医疗补助。逢年过节来慰问,给面粉、大米、清油,帮扶干部还给小孩买书包。
马彦虎憨厚地说:“为啥乡里村里会这样做?”又自问自答:“还不是为了让大家都能脱贫致富,因为现在国家富强了嘛!”
当聊到想不想参加英塔木镇的志愿者常在搞的一些活动,比如能不能抽时间去看望孤寡老人、打扫卫生、参加为贫困学生募捐等活动时,马彦虎爽快地说:“我愿意参加,愿意回报社会,也贡献一点力量!” 从贫困户到开牛肉面馆,再到扩大成颇有名气的手抓羊肉餐厅,靠的是党的英明政策的支持和基层干部的悉心帮扶。短短五六年,马彦虎脱贫致富了,生意做大了,眼界也开阔了!
英塔木镇北的托万克塔木村,住着村民阿不都尔苏·吐尔逊一家。阿不都尔苏今年50岁,妻子巴哈尔古丽·阿不都拉,48岁。他们有两个女儿、一个儿子。阿不都尔苏一家世代务农,就因小孩多而致贫,2014年被建档立卡列为扶贫对象。
在上级的扶助下,2016年盖新房,当年实现脱贫。靠政府在2016年、2017年总共给的13只(头)扶贫羊、牛,现在发展到了27只羊、五头牛。全家种着20亩玉米,亩产800公斤。锄草、浇水等农活还都得自己干,收割就靠机械来做。夏天,老伴巴哈尔古丽常到察布查尔县的阔洪齐、加克斯台和海努克去打工,每天收入能上百元。
2017年春天,阿不都尔苏靠砌筑工的手艺当起大工,帮助乡亲们盖房子。到今年六月底已盖好两院房子,面积150平方米和100平方米,正盖的这家也有100平方米。当大工的日工资300元起,阿不都尔苏的月收入至少5000元。农闲时他就当劳务经纪人找活干。每年的二月底和十月底,阿不都尔苏都带着10—12名村民,到吐鲁番打工,修剪葡萄枝蔓,春上架,秋下架,已经五六年了。每次去三四十天,除了吃住开销,个人净收入5000元—6000元,不光自己挣上钱还能带动乡亲们致富。全家每年收入10万元左右。
独子艾孜买提,24岁未婚,跟阿勒斯坦的师傅学装修技术,2016年就开起装修店自己干了,收入供妹妹上学。大女儿古丽米娜,在昌吉职业学院上大二,学的是学前教育专业,申请了国家助学金。妹妹古丽米格尔,乡中学七年级,学费自理。
提起党和政府的恩情和未来的打算,阿不都尔苏十分激动,他计划在后院盖几间库房,把每年自产的十五六吨玉米储藏起来,用以育肥牛增加收入。计划入冬前就备好买牛款,因为买7个月大的牛娃子每头就得六七千元,每年自产的玉米能养10头牛,6万元的买牛款正在准备。育肥一年后可卖10万多元。每年仅育肥牛一项就能净收入四五万元。
阿不都尔苏很有感慨:“当年我高中毕业后考大学,距离分数线就差几分,只能在家务农。现在家里生活变好了,女儿又圆了我的大学梦,真心感谢党的好领导!“
小微企业助攻脱贫攻坚收官之战
离伊宁县城外西南方向的公路旁,有个由江苏省南通市援建的纺织工业园。这片由高楼和厂房组成的工业园区路北,在三润服装厂三楼车间四排整齐的缝纫机前,许多女工在全神贯注地忙碌。车间北角的工位上,原低保户古丽巴哈尔·买买提,正在仔细地整理产品。她在干包装工序:拉条线,做裤边,订扣子,锁扣眼,看起来很熟练。
古丽巴哈尔·买买提的家住在吉利于孜镇西一区,今年46岁。是在2012年进厂的,虽然刚来时因技术差工资低,学习期每个月挣1700元,到厂一年后就取消了低保身份,现在月工资能拿4500多元。大女儿古丽孜热木·吾布力,在5年前初中毕业后,也来到了三润服装厂工作,进步挺快,不光当了组长,还是入党积极分子呢!
古丽巴哈尔·买买提一家5口人,现在住着政府提供的公租房。丈夫吾布力·买买提在外边打零工,已经出嫁的大女儿月工资2000到3000元,生活不错。24岁的儿子也参加了工作。家庭收入多了,也能供得起在乌鲁木齐上大学的小女儿了。古丽巴哈尔说:“厂里对我们很好,我们很满意。只要有活好好干,收入就高,年底有奖金,节日有福利。在过去这是做梦也想不到的!”
在县城西北方向古弓月城下的吐鲁番于孜乡中吐鲁番于孜村,有一家热西特刺绣厂,大门上挂着“伊宁县团委青年就业示范基地”的标志。厂长的身份有些特殊,他叫罗克曼·玉山,是一位把曾建在首府乌鲁木齐的工厂搬回了家乡的本科大学生。
还没有走进车间,就能听到“踏踏”的机声,高大的绣花车间里,16台电子绣花机在运转,十几名女工们专注地操作。成品库房里,白底彩花的各色民族特色被单和床上用品,包装完整验收正规,各归其类,整齐码放着等待出厂。
在缝纫车间,七八名女工仔细操作,正在把各种小的绣件缝合整理为成品,生产秩序井井有条。
厂长罗克曼·玉山今年35岁,2009年毕业于新疆大学计算机专业。经过毕业后多年的摸爬滚打,2018年他在哥哥的支持下,建起了这个厂子。后来被吐鲁番于孜乡政府的优惠政策吸引,把厂子搬回了家乡中吐鲁番于孜村。乡政府不但以年租金一万元租500平方米的低价为他提供了绣花车间廠房,还投资42万元增盖了300平方米的缝纫车间与库房。
罗克曼·玉山回到家乡办厂一举两得:既免除了乌鲁木齐市场厂房租金贵、人力成本高、人生地不熟的后顾之忧,使企业有了很大的经营发展空间;又顺应了中吐鲁番于孜村精准扶贫的需求,满足了家乡青年就近打工、脱贫致富的愿望。现在已发展到16台绣花机、40台缝纫机的规模,吸收了30人就业,其中12名来自贫困户家庭,绣花工们每个月的收入2000元至3000元不等。
建厂时就在的38岁当地贫困农家妇女古丽达娜·吐尔逊,脱贫后在刺绣厂有了稳定的工作和收入,刻苦钻研技术,每月最多挣到了3000元工资。另一名叫麦尔巴哈·吐尼亚孜的女工,21岁,只有初中文化程度,来厂上班两个月以来,月收入最少是1500元,日子越过越好!
罗克曼·玉山已为厂子投资200余万元,去年产值80万元,预计今年120万元。刺绣产品销往全疆各地,自己对投资的回报也很看好。
距离刺绣厂不远的南北巷道里,有一栋两层小楼的娜扎开提食品加工厂,这座上下400平方米面积的厂房也是吐鲁番于孜乡政府以每年1.1万的优惠价租给的。厂长是名少数民族农村妇女,名叫阿里燕姆·尼扎洪,才33岁。厂子在2017年建厂,现有各式食品加工机械24台。阿里燕姆说,建厂加装修共花了40万元,厂子现在已能生产沙琪玛、桃酥、饼干等各式手工、机制糕点15个品种。每天有两辆汽车往外运送产品,销路不错。已经销到了伊犁河谷各县市,以及博尔塔拉、阿克苏、库车、喀什等地。全厂的24名工人中有5个贫困户和10个低保户,根据技术熟练度和每人的工作量,平均月工资在1500元至2500元不等,助力推动了当地的脱贫攻坚事业。 王全,男,40岁,汉族,内蒙兴安盟扎来特旗人。他是2017年来到了吐鲁番于孜乡考察创业的。发现这里政策优惠且市场很大,就在乡里的支持下办了两个厂子。一个是新农村厕具厂,2019年十月建厂,年产2万套玻璃钢化粪池,配套有轻钢盖板和出粪口,每套售价2000元,瞄准的是当地脱贫攻坚中正在开展的农村改厕需求。另一个是家具厂,专业生产餐桌、课桌、板床、灶台等日常家具,产品解决的是当下农民家庭移风易俗,推广精神文明,改善日常生活的需求,总共投资200多万元。两个厂子分别设在距离吐鲁番于孜乡政府不远的两个小院里,工人从当地招,产品在本地卖,做的家具已经卖了近2000套,两个厂子总共有66名本地农民就业,其中有贫困户劳动力40人,每人月薪2000元左右,促进了当地贫困农民增收致富。虽然利润较低,但王全觉得办这两个厂子有意义,很值得好好干下去!
无独有偶,在愉群温回族乡的托乎其于孜村,也有一家今年才落地的家具厂,叫做朵尚嘉家具厂。是由愉群温回族乡党委和访惠聚工作队领导共同牵线引资建厂的。
40多岁的企业女法人卢洋,原来在河南省的新乡老家有厂子,已做了四五年的钢木出口家具。2019年7、8月,卢洋受邀来此考察后,便认准了愉群温回族乡的市场前景。她找了位合伙人,聘请了个厂长,以年房租14万元租了500平方米的厂房,今年4月份就建厂投产,已投资近千万元。计划购置的全屋订制家具设备一套得300多万元,已有20多万元设备到位。主要面向农村市场制作桌椅板凳、双人床、单人床,已销出两万多套,实行生产安装销售一条龙。建厂以来的销售收入200多万元,解决就业的村民共36人,其中贫困村民8人,每月人均收入2000元左右。
卢洋说,厂子定位生产中低端家具,既可以服务村民,推广文明生活;也可以多招本地农民,助力脱贫攻坚;还可以收购农村木材,进行就地加工,促进就业,转变观念,培养乡土人才和能工巧匠。这个厂子还面向全乡16个村设计布置了个样板房,其中家具家电等配套齐全,就是想用实例现场展示未来的农村新生活。并且在黄公市场搞展销,扩大影响,支持发展。
喀拉亚尕奇新村脱贫牧民的胸怀
喀拉亚尕奇,又叫榆树沟,位于伊宁市东北部现潘津乡以北皮里青河发源的山口南缘,原来是伊宁县潘津公社(胜利公社)所属的一个大队,上世纪80年代中期建制另析为伊宁县喀拉亚尕奇乡。
从1975年夏调离潘津公社,算起来我至少有45年没进过榆树沟了。6月22日下午4点多驱车来到这里,但见往日衰败的老旧牧村景象一扫而尽:一幢幢崭新的富民安居房依道延伸,一排排新生的白杨林满眼生机,进入眼帘的是漂亮的乡政府大楼,平坦交错的沥青路面道路,网格状布局的村庄街道,浓荫掩隐的牧民庭院,总共4个小区的定居新村。还有栏中牲畜、田里牧草,以及依北山坡上新植的逆温带万亩生态林果基地等等,都让人眼前一亮啊!
行走在皮里青河谷,人的视野会顿时开阔起来。蓝天晴朗,阳光高远,白云游动,河水清亮。夏至时节,暑热方起,不时的清风阵阵,空气温润,却让人有了进到山里暑气顿消的感觉,会让你开始羡慕起这里的定居生活。
与这一些相比,在近年的脱贫攻坚的战役中,喀拉亚尕奇村的牧民生活的变化更加喜人:他们早已迁出了原先建在皮里青河边的老榆树林中的潮湿、低矮、破旧的旧房舍,整体搬迁到了坡上沟口那干燥、向阳、宽敞、通风,也更适宜居住生活的新区。
这是分散在皮里青河东西岸坡地上的一个扶贫安居新村。由于沟里地势不平,4个定居点是沿着皮里青河沟的高低走向,由北至南依照坡势走向,先后平缓地布局在河两岸的。3号小区选在北山坡上一块平缓的坡地上,2号小区的富民安居房主要在河西沿河而建,绵延的长度足有四五公里。4号小区却在乡政府以北五六公里外沿皮里青河而建的潘津布拉克村。
最大的新村安居点1号小区,就是现在喀拉亚尕奇乡党委和政府的驻地。一栋4层小楼色泽鲜艳,甚是醒目,高高的旗杆上迎风飘扬的国旗想必是在向来人们告诉着这栋楼宇的身份。
喀拉亚尕奇新村的1号区位于河边与东侧不远的山坡空地上,沿皮里青河东岸往里扩展、呈南北向延伸布局,显棋盘状结构,七八条近20米宽的街道相互交叉,平坦、洁净,经过了沙石硬化处理。知情者告诉说,可不要小瞧了这条路,在硬化的路面下可是铺着自来水、庭院用水和污水管3条管道呢!
夹道有树龄5到10年的新疆杨,以前见的最多的老榆树,在喀拉亚尕奇新村的规划建设中,大都被留在了河滨与村外的田野坡地上了。河岸边的坡地土层薄、环境差、缺水少肥,还就适合对水土条件要求不高的老榆树生长。在维吾尔语中“喀拉亚尕奇”就是“榆树”之意,这也就是“喀拉亚尕奇”还被叫做“榆树沟”的缘由。
喀拉亚尕奇大街1号区3巷46号,主人塔勒巴依·特吾勒巴依也曾是贫困户,53岁,妻子江阿勒和他同岁。进入临街的铁艺大门,一架高大宽敞的铁架上爬满了葡萄藤蔓,绿叶繁茂,从修剪得体的枝叶中吊着一嘟噜一嘟噜的葡萄,架下摆一排各色盆花。整个1号区都是这样户均一亩半地的院子,红顶蓝墙,栅栏铁门,前半是庭院,后面是果菜园,已成为安居后喀拉亚尕奇新村牧民院落的标配了。
倒L形的住房布局,冲厕、洗漱干濕分开;一亩半地的院子,居住、养殖、种植3区分离。前院住人、养花,有葡萄架者遮荫;后院植果树、蔬菜,亦是收入来源。塔勒巴依·特吾勒巴依的新生活就是这样地融入了新的元素。
住房面积115平米,2011年拿补贴4万元先盖了临街的65平米,2013年又续了面街的50平米儿子儿媳的住房,还有一间带水冲式马桶和淋浴的卫生间呢。2014年建档立卡,2016年脱贫,靠扶贫畜补贴自我发展,他家已有26只大羊、14只小羊和4头牛。儿子在县城当协警,儿媳在村里开理发店,全家5口人住在一起。女儿米娜古丽2017年大学毕业后考上了外地的公务员。 小学文化程度的塔勒巴依自打5年前搬进新房,就开始迷上了园艺,便拜州农技站的技术员为师,虚心请教,暗自钻研。他家前后院里不仅有葡萄、树莓、草莓、红枣、白杏、苹果、樱桃、桃子、海棠果、树上干杏等果木,还种了豇豆、茄子、辣子、西红柿、土豆、萝卜、洋葱、大葱、小白菜等蔬菜,除了自食还能增收,从去年开始庭院收入6千多元。
加上312亩草场的生态补贴和7亩耕地的流转费等除外,每年还有1.2万元的代牧费。去年的全家收入8.5万元,人均1.7万元。
新村的3号小区在西面坡上,沿途是绿油油的经济林带,种植着延绵不断的西梅、梨子、苹果、树上干杏等。这里处于林果业中所推崇的最佳地段“逆温带”范围,分布着区内一家农业科技企业承包种植的万亩生态林果基地。路过其中的一大片梨树林,只见树上每个果实上都套着个牛皮纸袋,不断有工人们在果林中剪枝,养护,除草,浇水。
一条小缓坡上东西走向的牧村街道南侧,喀拉亚尕奇村访惠聚工作队第一书记伊犁州农业农村局局长叶尔多斯·巴孜肯,把我们引到了7巷24号院。刷着红漆的雕花铁艺大门对开敞着,十分排场,门口一株足有10米多高的馒头柳摇曳着青枝绿叶很是显眼,似乎在提醒来人注意。
女主人叫巴黑拉·居曼,48岁,是位矮个儿、瘦小却又皮肤黢黑的牧民。谁也不会想到,在党的政策感召下,巴黑拉瘦弱的身躯中会蕴藏着这么大的能量!她家在扶贫攻坚战役中的命运变迁会叫你明白,只要政策好,干劲足,作风实,人的命运有时改起来会很快!
早先巴黑拉全家的生活一直挺好的,有牛有羊有房有地有草场,吃穿不愁很幸福。但是,15年前丈夫奴尔居马·赛力克的一场大病,彻底改变了全家的生活。奴尔居马先后得了高血压、心脏病、肝硬化、肾衰竭,直到2016年去世前,在病床上整整躺了11年,先后住了33次医院。为了给奴尔居马看病,家里卖了大畜卖小畜,东求西借,凑钱看病动手术。找过城里的大医生,也求过乡下的土大夫,花光了家里的积蓄,欠了许多外债,可老伴儿还是在2016年去世了。那时才十几岁的儿子托乎塔艾力也因为家里顾不上管他而致病,高位截瘫变成残疾,失去了劳动能力。正在巴黑拉的家庭生活一筹莫展的时候,是党中央的扶贫政策完全改变了她和儿子的命运!
2013年秋天,巴黑拉家盖好并住上了现在这套富民安居房,并经识别在2014年成了村里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开始享受扶贫政策和低保户待遇。这几年,按照政策发给的牛羊她都没有吃掉,而是精心饲养起来并繁育扩大。2015年1头奶牛,2018年5只羊,2019年1头奶牛、9只羊,2020年又给了1头牛,全都养了起来。现在她家有4头奶牛、2头小牛、1匹马(用5只羊换的)、9只羊。
母子俩吃着每月450元的低保,336亩草场享受了6千多元的草原生态补偿金,政府给的牛羊也价值将近4万元。巴黑拉不想只靠国家,就在服侍照顾老伴的同时,抽空到附近的生态林果基地去打工,到霍尔果斯的建筑工地去打工。农忙时帮助老乡干些修建葡萄架、打叉、剪枝等活兒,增加家庭收入。
除了靠自己吃苦耐劳,党和政府的关怀帮助,总让巴黑拉念念不忘,她决心彻底摆脱贫穷。老伴儿去世后的第二年,巴黑拉就出去干活了。她说,儿子是残疾干不了活,谁也不会把我养起来的,有困难要自己来解决,每打工一天就能挣到上百元钱呢。
2020年3月开始,村里给巴黑拉安排了个拿月薪的公益岗位,当保洁工。5月份,又给她儿子托乎塔艾力找了个保安工作,母子俩旱涝保收了,过上了过去做梦都不敢想的好生活。坚强的巴黑拉变得越来越开朗和自信。她知道,基层干部最关心贫困户,党的政策才是自己的靠山。没有这两条,我这个老婆子,扔到街上也不会有人管的!
每当提到这些,巴黑拉那饱经沧桑的脸上的每个皱纹仿佛都绽满了笑意。她时常由衷地表示:“我都58岁了,这些年吃了从没有吃过的苦,也干了从没有干过的活儿。不光是我,现在大家都很幸福。感谢党的富民政策让我们的生活越来越好,我们对未来充满了希望!”
5月31日这天,巴黑拉联络了11户乡亲,请人代笔写了封给已经脱贫的喀拉亚尕奇村贫困村民们的《倡议书》,表达大家饮水思源,牢记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感恩党和政府的心意,提出了在实现脱贫后主动要求上级中止帮扶,用有关扶助款项扶持更需要的人。决心努力劳动致富,当个文明生活的文明牧民,让幸福的生活长久永远!
在倡议书末,大家一一签上名,庄重地按上了红指印。
喀拉亚尕奇村附近资源丰富,建有皮里青、庆华两家煤矿和阿希、金川两家金矿,企业用工中,对铲车、挖掘机司机的需求量一直很大。村委会和访惠聚工作队为了让定居后的有文化的牧家子女学到技术方便就业,在2019年9月和12月,利用上级补贴的10万元农业机械化项目发展资金,分别举办了上百人参加的两期培训班。培训班既学习理论,更注重上机操作,学成后有不少人实现了就业。
昔日的牧民住进了美丽的庭院,种起了蔬菜林果,过上了打工挣钱的日子。他们的后代,有的当上了国营企业职工,有的当上了国家干部。更是有越来越多的牧民子弟考上中专或大学,到外面更加精彩的世界去读书深造,迈开实现自己人生新梦想的第一步!
当下的喀拉亚尕奇村的牧民乡亲们正是意气风发,信心满满。他们精神充实,生活富有,安居乐业,都纷纷一再由衷地表示真心感恩党和政府,感恩我们伟大的社会主义祖国,感谢为他们脱贫致富呕心沥血的访惠聚工作人员和基层干部们! 插图:叶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