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党建引领是基层自治共治的主线,决定着自治共治的方向。在基层社会治理日益复杂化的情况下,本文立足上海松江区党建引领基层自治共治的实践创新,党建引领基层自治共治的内涵、机制、载体进行了全面梳理界定,对松江区党建引领基层自治共治工作的现状做了总结分析,以期进一步明晰党建引领的基层自治共治的平台与路径。
党建引领 ;自治;共治
[关键词]
[中图分类号] D26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928X(2017)04-0056-03
中共上海市委“1+6”文件中基层社会治理突出了党的领导核心地位,党建引领既要贯穿于基层自治共治的全过程,也要为基层社会治理提供必要的组织保障和平台资源。
(一)党建引领基层自治共治的内涵。党建引领基层自治共治就是在基层党组织的带领下,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领导核心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通过搭建基层社会治理平台,完善民主决策机制,形成呼应群众诉求的治理导向,推动利益相关者通过民主协商的方式对公共事务进行有效治理。
党建引领基层自治共治的基本内涵包括:党建引领的引导者——基层党组织;党建引领的基础——参与基层治理的各主体之间平等协商,建立相应的民主协商机制;党建引领的形式——组织引领、价值引领、专业引领、示范引领和项目引领;党建引领的目标——一是完善基层治理组织化体系,提升党建引领的领导力。要构建党组织引领下的群众自治和社区共治组织化体系,规范组织程序,引导基层有序治理。二是完善基层服务多元化体系,提升党建引领的号召力。党组织要动员社会各方参与基层治理,完善以基层群众诉求为导向的全方位的公共服务体系。三是完善基层党建区域化体系,提升党建引领的协同力。通过区域化党建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整合功能,推动社会治理与社区参与有序协同。四是完善基层工作网格化体系,提升党建引领的有效力。把基层治理的末梢推移到楼组和宅基,提升党组织密切党群关系、有效凝聚基层群众的能力。五是完善基层党建项目化体系,提升党建引领的统筹力。通过党建项目的体系化运作,补齐党建短板,创建基层党建品牌,提升基层党组织的统筹谋划能力。
(二)党建引领基层自治共治的工作机制。党建引领的机制要求把党组织嵌入基层自治共治体系中,通过愿景价值、组织载体、评价示范等引领主导,实现社区公共资源与基层自治共治的有序对接。
具体包括:1.愿景引领机制。基层党组织通过提出基层社会治理的目标、规划,进而主导整合不同治理主体和社会资源。2.自治保障机制。基层党组织要牢牢把握基层自治的领导核心地位,通过对基层治理人、财、物的主导发挥对基层社会自治的领导作用。3.嵌入式工作机制。基层党组织要善于發挥党员在基层自治团体中的核心骨干作用,通过党员作用发挥来实现引领。4.柔性引导机制。基层党组织立足有效宣传和社会核心价值塑造,善于用文化建设的载体实现精神引领。5.服务渗透机制。基层党组织要立足服务换取认同,通过服务建立党组织在基层社会中的地位和权威。6.评价约束机制。基层党组织通过党组织和党员的严格管理来实现组织保障,通过表彰先进和资源分配来主导基层社会治理的方向。
基层党组织发挥党建引领自治共治的支撑体系包括人的要素、价值要素、组织要素、制度要素四个层次。
(一)人的要素。1.一个牵头抓总的好书记。书记是基层社会治理中落实党建引领的第一主体和责任人,基层党组织的领导核心地位和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要靠一个有想法、有能力、有责任、有担当的好书记来牵头抓总。2.一支坚强有力的好队伍。党建引领基层社会治理需要一支坚强有力的治理团队,吸纳熟悉自身社区特点、居民需求、存在问题的社区治理能手。3.一群乐于奉献的基层骨干。基层社会治理是高度依赖群众信任的基层骨干来实现的。可以给待遇、给荣誉、给位置,建立合理的制度,辅以有效的机制,放手由他们组织公共活动。
(二)价值要素。1.一套价值塑造引领体系。基层社会治理中利益多元、诉求多样,谋求共识相当不易。党建引领要通过润物无声的力量,抓住群众关注的兴奋点,在群众喜闻乐见的活动中潜移默化地塑造和引领社区风尚。2.一种服务群众的问题意识。基层党组织在设计平台和载体时要紧紧以问题为导向,善于把居民群众的诉求和治理的难题通过项目设计来解决,体现基层党组织服务群众的方向引领。3.一套基层自治共治的评价指标。基层党组织搭建各类自治共治项目的评选激励平台,通过评价监督实现对基层社会治理的话语权和主导权。
(三)组织要素。1.一个大党建格局的组织架构。党建引领必须要靠党组织、党支部、党员三者的有机结合,纵向上形成区委、街镇党工委、居民区党组织三级相互联动的工作体系,横向上推进街道社区和驻区单位党建的协作互补,将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切实融合在一起。2.一套分层分类的平台建设。在区级层面,要因地制宜,合理引导;在街、镇层面,构建社区代表大会、区域化大党建和党建服务中心等实现资源整合;在社区和村居层面,要构建以社区党组织为核心,由居委会、业委会、物业公司、社区民警、条线部门、社会组织以及驻区单位参与的社区议事平台。3.一批独具特色的党建品牌。要将党建工作品牌化最终凝聚共识、激发活力。对经过实践检验且具有推广价值的项目,对已经成熟的经验和做法,形成制度,适时推广。
(四)制度要素。1.一个权责清晰的顶层设计。相关部门需要加快建设与基层治理机制相适应的法律体系,制定系列制度文件规范各方行为和权力边界,规定政府、社会组织、社群及个人的权、责、利关系。2.一套高效运转的体制机制。基层党组织在化解矛盾、维护秩序、改善民生、推动发展的过程中,要提前谋划,制定明确具体的总体规划和年度计划。在议题引领方面公共化、在协商平台方面广泛化、在规则制定方面导向化,形成基层党建齐抓共管的工作协调机制、完善基层党建工作的考核机制、健全对基层党务工作者的激励机制等。3.一系列雄厚有力的财力支撑。区级及街镇层面每年要在财政预算中安排关于社会治理的专项资金,为开展基层社会治理工作提供财力支撑,同时做好财政的审计监督工作,确保资金落实到位。 上海市松江区党建引领基层自治共治工作还存在着如下不足:
一是引领意识上弱化。部分基层党组织书记对党建引领基层社会治理的重视程度不够,习惯性更多关注经济指标的完成,弱化了基层社会治理工作,对党建引领这一关键更是不甚重视。二是工作职能上泛化。部分基层党组织不清楚党建引领的具体内涵和范围,部分基层党组织把党建工作和居委会工作混为一体,甚至用居委会工作代替党建工作。三是队伍建设上虚化。部分治理团队的整体能量没有得到有效激发,内部职能分工存在壁垒,很多时候疲于应付上级交办的工作任务,没有时间和精力深入基层调研、了解群众所需。四是平台建设上类化。部分基层党组织在设计平台载体方面习惯于照搬照套,效果大打折扣。五是体制机制上空化。党建在基层社会治理中发挥引领作用的体制机制还不完善,比如说在职党员双报到制度,还存在可供完善的空间。
党建引领基层自治共治中之所以出现乏力和疲软,根本性的原因在于参与动力上软化,参与动力机制不健全,具体表现为三个层次。首先,书记带头人的引领力不足。其次,党员参与社区的热情不足。再次,驻区单位参与共治的互动不足。
(一)价值引领:多元背景下共识凝聚与党建感召力。1.宣传指导,做权威信息的发布者。依托新媒体和互联网+党建,通过社区微信公众号、QQ、APP等平台,注重宣传党建工作和形象塑造,及时沟通回应热点事件,主导社区舆论导向,团结引领意见领袖发挥作用。2.文化引领,塑造社区建设的精神家园。依托居民自治文艺团队,通过文艺演出塑造社区精神,把核心价值观融入社区精神,引领基层社会风尚。3.党员示范,培育社区党员的模范群体。通过社区党员榜样的带动,尤其是领导干部的参与,通过各种激励手段表彰优秀党员,扩大党员公益认领的通道,带动社区骨干、志愿者、社会人才等参与社区公益。4.评价主导,监督评估强化组织权威。党组织要掌握监督评估主导权,对基层社会自治共治各类主体给予评价表彰,通过监督评估激励树立党组织威信和话语导向。
(二)组织引领:党建引领组织覆盖与示范导向。1.党组织功能定位牵头抓总。基层党组织书记要有第一责任人的担当和领导自觉,必须坚持党组织的领导核心地位,通过牵头抓总发挥领导核心和战斗堡垒作用,善于成为基层社会治理的领导核心。2.党建引领支点“全覆盖”。党建引领的支点应设置在党支部层面,网格和楼组作为最小单元打通党建“最后一公里”。城市社区与农村情况不同,农村地区党建区域面积大,适合建立“村居党总支—片区党支部—网格党小组”三级党组织网格体系。城市居民区相对集中,适合建立“街道党工委—居民区党支部—楼组党建”三级组织网络体系,强化基层党支部的号召力。3.阵地建设突出服务引领。依托党建服务中心的牵头协调功能,引领统筹工青妇开展工作,建立“党建服务中心—党建服务站—党建睦鄰点”三级党建阵地体系,在社区形成“党支部领导团队—党员融入团队—团队凝聚群众”的服务引领体系。4.书记带头人孵化先锋群体。建立“书记班长—党务工作者—党员志愿者”的队伍体系,可成立一批明星书记带头人工作室,发挥其辐射孵化的“传帮带”功能,形成分层分类的党务人才队伍。
(三)自治引领:党的领导贯穿于“四位一体”自治全过程。1.自治议题的策划者。在“四位一体”的联席会上居民区党组织要掌控会议议题的提出,党组织要主导会议决策方向和内容。2.前期介入的主导者。居民区党支部对业委会、社区自治团队等的成立和人员选定提前介入,依照程序提前策划沟通协商掌握党员和居委会干部符合条件的优先进入业委会的提名权。3.组织嵌入的培育者。在社区自治团队中渗透与培育党员负责人、联系人,保证自治组织团队组织引领。4.规则制定的领头者。基层党组织牵头,带领自治组织协商制定自治公约、议事规则,引领自治程序,不可放任自流。5.议事平台的召集者。居民区党支部要主导议事会、听证会、评议会平台,召集主持会议,并善于广泛听取民意,组织动员居民有序参与基层自治。6.利益矛盾的调解者。面对自治中的难题和分歧,基层党组织要扮演老娘舅的角色,在尊重依法自治的前提下,通过自治平台化解基层矛盾,运用掌握的行政资源协调各方利益寻求最大公约数。
(四)共治引领:整合区域化大党建的资源平台。1.强化党建联席会议的平台主导权。建立以党(工)委为核心的街镇区域化党建联系会议制度,建立“社区委员会提议—区域化党建联席会商议—社区代表会评议”共治议事体系,通过社区大党建联盟实现对社区事务治理议题形成的主导。2.引领自下而上的社区协商共治。社区党组织要以社区代表大会和委员会制度为基本依托,吸纳区域不同主体参与社区治理,通过结对共建实现双方资源优势互补,做好协商共治中的民意引导。在社区层面建立社区发展基金账户,制度化配置区域单位党建资源。3.在职党员参与社区服务积分管理。严格社区党员双报到制度,细化党员服务社区目录,建立区层面的党员社区服务积分管理数据平台,按照积分进行激励管理。4.完善“两代表一委员”联系基层制度。加大党组织统战工作力度,发挥制度框架下民意诉求反映通道,团结和引领基层社会诉求导向。5.加大社会组织的孵化培育。基层党组织要扶持培育孵化的社会组织,善于通过购买服务等方式,扩大社区治理的第三方力量。
(五)项目引领:党建工作的示范和精细化管理。党建项目是党建引领的主要抓手和载体,是党建引领自治共治最生动、最广泛、最直接的体现。1.目标导向。通过区、镇层面党组织设置的党建项目发布,以及党建经费保障把党的中心工作凸显出来,把党建项目与自治项目有机结合,通过体制内外的项目集成,减轻基层负担,体现基层党建的政治和方向引领。2.问题导向。基层党组织要善于把居民群众的诉求和治理的难题通过项目来解决,用具体的获得感体现基层党组织服务群众的精准性。3.品牌导向。在党建项目引领示范的前提下,社区层面要培育有影响力的党建品牌,示范引领基层社会治理创新,体现基层党建对基层自治共治的示范引领。4.专业导向。通过项目化提升党建工作管理的专业程度,通过借鉴第三方专业力量,创新提升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的整体水平。5.结果导向。通过对党建项目的评估表彰激励,通过党建项目典型宣传推广,突出党建工作的科学性和示范性,引导基层社会治理的方向。
课题组成员:章高林、陈超、刘凤强,执笔人:李鸿渊、裴倩倩、陈安杰
党建引领是基层自治共治的主线,决定着自治共治的方向。在基层社会治理日益复杂化的情况下,本文立足上海松江区党建引领基层自治共治的实践创新,党建引领基层自治共治的内涵、机制、载体进行了全面梳理界定,对松江区党建引领基层自治共治工作的现状做了总结分析,以期进一步明晰党建引领的基层自治共治的平台与路径。
党建引领 ;自治;共治
[关键词]
[中图分类号] D26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928X(2017)04-0056-03
中共上海市委“1+6”文件中基层社会治理突出了党的领导核心地位,党建引领既要贯穿于基层自治共治的全过程,也要为基层社会治理提供必要的组织保障和平台资源。
(一)党建引领基层自治共治的内涵。党建引领基层自治共治就是在基层党组织的带领下,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领导核心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通过搭建基层社会治理平台,完善民主决策机制,形成呼应群众诉求的治理导向,推动利益相关者通过民主协商的方式对公共事务进行有效治理。
党建引领基层自治共治的基本内涵包括:党建引领的引导者——基层党组织;党建引领的基础——参与基层治理的各主体之间平等协商,建立相应的民主协商机制;党建引领的形式——组织引领、价值引领、专业引领、示范引领和项目引领;党建引领的目标——一是完善基层治理组织化体系,提升党建引领的领导力。要构建党组织引领下的群众自治和社区共治组织化体系,规范组织程序,引导基层有序治理。二是完善基层服务多元化体系,提升党建引领的号召力。党组织要动员社会各方参与基层治理,完善以基层群众诉求为导向的全方位的公共服务体系。三是完善基层党建区域化体系,提升党建引领的协同力。通过区域化党建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整合功能,推动社会治理与社区参与有序协同。四是完善基层工作网格化体系,提升党建引领的有效力。把基层治理的末梢推移到楼组和宅基,提升党组织密切党群关系、有效凝聚基层群众的能力。五是完善基层党建项目化体系,提升党建引领的统筹力。通过党建项目的体系化运作,补齐党建短板,创建基层党建品牌,提升基层党组织的统筹谋划能力。
(二)党建引领基层自治共治的工作机制。党建引领的机制要求把党组织嵌入基层自治共治体系中,通过愿景价值、组织载体、评价示范等引领主导,实现社区公共资源与基层自治共治的有序对接。
具体包括:1.愿景引领机制。基层党组织通过提出基层社会治理的目标、规划,进而主导整合不同治理主体和社会资源。2.自治保障机制。基层党组织要牢牢把握基层自治的领导核心地位,通过对基层治理人、财、物的主导发挥对基层社会自治的领导作用。3.嵌入式工作机制。基层党组织要善于發挥党员在基层自治团体中的核心骨干作用,通过党员作用发挥来实现引领。4.柔性引导机制。基层党组织立足有效宣传和社会核心价值塑造,善于用文化建设的载体实现精神引领。5.服务渗透机制。基层党组织要立足服务换取认同,通过服务建立党组织在基层社会中的地位和权威。6.评价约束机制。基层党组织通过党组织和党员的严格管理来实现组织保障,通过表彰先进和资源分配来主导基层社会治理的方向。
基层党组织发挥党建引领自治共治的支撑体系包括人的要素、价值要素、组织要素、制度要素四个层次。
(一)人的要素。1.一个牵头抓总的好书记。书记是基层社会治理中落实党建引领的第一主体和责任人,基层党组织的领导核心地位和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要靠一个有想法、有能力、有责任、有担当的好书记来牵头抓总。2.一支坚强有力的好队伍。党建引领基层社会治理需要一支坚强有力的治理团队,吸纳熟悉自身社区特点、居民需求、存在问题的社区治理能手。3.一群乐于奉献的基层骨干。基层社会治理是高度依赖群众信任的基层骨干来实现的。可以给待遇、给荣誉、给位置,建立合理的制度,辅以有效的机制,放手由他们组织公共活动。
(二)价值要素。1.一套价值塑造引领体系。基层社会治理中利益多元、诉求多样,谋求共识相当不易。党建引领要通过润物无声的力量,抓住群众关注的兴奋点,在群众喜闻乐见的活动中潜移默化地塑造和引领社区风尚。2.一种服务群众的问题意识。基层党组织在设计平台和载体时要紧紧以问题为导向,善于把居民群众的诉求和治理的难题通过项目设计来解决,体现基层党组织服务群众的方向引领。3.一套基层自治共治的评价指标。基层党组织搭建各类自治共治项目的评选激励平台,通过评价监督实现对基层社会治理的话语权和主导权。
(三)组织要素。1.一个大党建格局的组织架构。党建引领必须要靠党组织、党支部、党员三者的有机结合,纵向上形成区委、街镇党工委、居民区党组织三级相互联动的工作体系,横向上推进街道社区和驻区单位党建的协作互补,将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切实融合在一起。2.一套分层分类的平台建设。在区级层面,要因地制宜,合理引导;在街、镇层面,构建社区代表大会、区域化大党建和党建服务中心等实现资源整合;在社区和村居层面,要构建以社区党组织为核心,由居委会、业委会、物业公司、社区民警、条线部门、社会组织以及驻区单位参与的社区议事平台。3.一批独具特色的党建品牌。要将党建工作品牌化最终凝聚共识、激发活力。对经过实践检验且具有推广价值的项目,对已经成熟的经验和做法,形成制度,适时推广。
(四)制度要素。1.一个权责清晰的顶层设计。相关部门需要加快建设与基层治理机制相适应的法律体系,制定系列制度文件规范各方行为和权力边界,规定政府、社会组织、社群及个人的权、责、利关系。2.一套高效运转的体制机制。基层党组织在化解矛盾、维护秩序、改善民生、推动发展的过程中,要提前谋划,制定明确具体的总体规划和年度计划。在议题引领方面公共化、在协商平台方面广泛化、在规则制定方面导向化,形成基层党建齐抓共管的工作协调机制、完善基层党建工作的考核机制、健全对基层党务工作者的激励机制等。3.一系列雄厚有力的财力支撑。区级及街镇层面每年要在财政预算中安排关于社会治理的专项资金,为开展基层社会治理工作提供财力支撑,同时做好财政的审计监督工作,确保资金落实到位。 上海市松江区党建引领基层自治共治工作还存在着如下不足:
一是引领意识上弱化。部分基层党组织书记对党建引领基层社会治理的重视程度不够,习惯性更多关注经济指标的完成,弱化了基层社会治理工作,对党建引领这一关键更是不甚重视。二是工作职能上泛化。部分基层党组织不清楚党建引领的具体内涵和范围,部分基层党组织把党建工作和居委会工作混为一体,甚至用居委会工作代替党建工作。三是队伍建设上虚化。部分治理团队的整体能量没有得到有效激发,内部职能分工存在壁垒,很多时候疲于应付上级交办的工作任务,没有时间和精力深入基层调研、了解群众所需。四是平台建设上类化。部分基层党组织在设计平台载体方面习惯于照搬照套,效果大打折扣。五是体制机制上空化。党建在基层社会治理中发挥引领作用的体制机制还不完善,比如说在职党员双报到制度,还存在可供完善的空间。
党建引领基层自治共治中之所以出现乏力和疲软,根本性的原因在于参与动力上软化,参与动力机制不健全,具体表现为三个层次。首先,书记带头人的引领力不足。其次,党员参与社区的热情不足。再次,驻区单位参与共治的互动不足。
(一)价值引领:多元背景下共识凝聚与党建感召力。1.宣传指导,做权威信息的发布者。依托新媒体和互联网+党建,通过社区微信公众号、QQ、APP等平台,注重宣传党建工作和形象塑造,及时沟通回应热点事件,主导社区舆论导向,团结引领意见领袖发挥作用。2.文化引领,塑造社区建设的精神家园。依托居民自治文艺团队,通过文艺演出塑造社区精神,把核心价值观融入社区精神,引领基层社会风尚。3.党员示范,培育社区党员的模范群体。通过社区党员榜样的带动,尤其是领导干部的参与,通过各种激励手段表彰优秀党员,扩大党员公益认领的通道,带动社区骨干、志愿者、社会人才等参与社区公益。4.评价主导,监督评估强化组织权威。党组织要掌握监督评估主导权,对基层社会自治共治各类主体给予评价表彰,通过监督评估激励树立党组织威信和话语导向。
(二)组织引领:党建引领组织覆盖与示范导向。1.党组织功能定位牵头抓总。基层党组织书记要有第一责任人的担当和领导自觉,必须坚持党组织的领导核心地位,通过牵头抓总发挥领导核心和战斗堡垒作用,善于成为基层社会治理的领导核心。2.党建引领支点“全覆盖”。党建引领的支点应设置在党支部层面,网格和楼组作为最小单元打通党建“最后一公里”。城市社区与农村情况不同,农村地区党建区域面积大,适合建立“村居党总支—片区党支部—网格党小组”三级党组织网格体系。城市居民区相对集中,适合建立“街道党工委—居民区党支部—楼组党建”三级组织网络体系,强化基层党支部的号召力。3.阵地建设突出服务引领。依托党建服务中心的牵头协调功能,引领统筹工青妇开展工作,建立“党建服务中心—党建服务站—党建睦鄰点”三级党建阵地体系,在社区形成“党支部领导团队—党员融入团队—团队凝聚群众”的服务引领体系。4.书记带头人孵化先锋群体。建立“书记班长—党务工作者—党员志愿者”的队伍体系,可成立一批明星书记带头人工作室,发挥其辐射孵化的“传帮带”功能,形成分层分类的党务人才队伍。
(三)自治引领:党的领导贯穿于“四位一体”自治全过程。1.自治议题的策划者。在“四位一体”的联席会上居民区党组织要掌控会议议题的提出,党组织要主导会议决策方向和内容。2.前期介入的主导者。居民区党支部对业委会、社区自治团队等的成立和人员选定提前介入,依照程序提前策划沟通协商掌握党员和居委会干部符合条件的优先进入业委会的提名权。3.组织嵌入的培育者。在社区自治团队中渗透与培育党员负责人、联系人,保证自治组织团队组织引领。4.规则制定的领头者。基层党组织牵头,带领自治组织协商制定自治公约、议事规则,引领自治程序,不可放任自流。5.议事平台的召集者。居民区党支部要主导议事会、听证会、评议会平台,召集主持会议,并善于广泛听取民意,组织动员居民有序参与基层自治。6.利益矛盾的调解者。面对自治中的难题和分歧,基层党组织要扮演老娘舅的角色,在尊重依法自治的前提下,通过自治平台化解基层矛盾,运用掌握的行政资源协调各方利益寻求最大公约数。
(四)共治引领:整合区域化大党建的资源平台。1.强化党建联席会议的平台主导权。建立以党(工)委为核心的街镇区域化党建联系会议制度,建立“社区委员会提议—区域化党建联席会商议—社区代表会评议”共治议事体系,通过社区大党建联盟实现对社区事务治理议题形成的主导。2.引领自下而上的社区协商共治。社区党组织要以社区代表大会和委员会制度为基本依托,吸纳区域不同主体参与社区治理,通过结对共建实现双方资源优势互补,做好协商共治中的民意引导。在社区层面建立社区发展基金账户,制度化配置区域单位党建资源。3.在职党员参与社区服务积分管理。严格社区党员双报到制度,细化党员服务社区目录,建立区层面的党员社区服务积分管理数据平台,按照积分进行激励管理。4.完善“两代表一委员”联系基层制度。加大党组织统战工作力度,发挥制度框架下民意诉求反映通道,团结和引领基层社会诉求导向。5.加大社会组织的孵化培育。基层党组织要扶持培育孵化的社会组织,善于通过购买服务等方式,扩大社区治理的第三方力量。
(五)项目引领:党建工作的示范和精细化管理。党建项目是党建引领的主要抓手和载体,是党建引领自治共治最生动、最广泛、最直接的体现。1.目标导向。通过区、镇层面党组织设置的党建项目发布,以及党建经费保障把党的中心工作凸显出来,把党建项目与自治项目有机结合,通过体制内外的项目集成,减轻基层负担,体现基层党建的政治和方向引领。2.问题导向。基层党组织要善于把居民群众的诉求和治理的难题通过项目来解决,用具体的获得感体现基层党组织服务群众的精准性。3.品牌导向。在党建项目引领示范的前提下,社区层面要培育有影响力的党建品牌,示范引领基层社会治理创新,体现基层党建对基层自治共治的示范引领。4.专业导向。通过项目化提升党建工作管理的专业程度,通过借鉴第三方专业力量,创新提升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的整体水平。5.结果导向。通过对党建项目的评估表彰激励,通过党建项目典型宣传推广,突出党建工作的科学性和示范性,引导基层社会治理的方向。
课题组成员:章高林、陈超、刘凤强,执笔人:李鸿渊、裴倩倩、陈安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