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重回环解好梦

来源 :江苏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ini41231901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开栏语
  统编语文教材全面启用了,不管喜不喜欢,老师们总得和新教材一起过日子。喜欢的自不必说,不怎么喜欢的也得“先结婚后恋爱”,一起把日子过好。西方有题为《日子》的诗,诗中说:“除了日子,我们还有什么呢?”所以需要专心致志,深情贯注。希望大家以使命意识自我激励,以研究眼光审视观照,以水磨功夫躬身实践,并把对文本的审美发现,对教学的创意设计,对教育规律的独到体会,一并贡献,与同行分享。让我们共同努力,创造语文教学的美好境界,创造美好的语文生活。
   【关键词】统编语文教材;文本分析;《好的故事》;四重回环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20)25-0061-02
   《好的故事》选自鲁迅先生的散文诗集《野草》,《野草》笔法隐晦曲折,语言俏奇瑰丽,意境玄妙奇美,思想非常深邃。鲁迅曾说,自己一切的哲学都在《野草》里了。这样的文章选进统编小学语文教材,我们不要太在意文章的玄与深,只是引导学生感知写什么和怎样写就可以了。
   关于文章的主题,鲁研界历来有不同的说法,有人认为是鲁迅回忆故乡田园美景,有人认为表现对理想爱情的憧憬,也有人认为抒写的是理想与现实的对立。课文的编者在文章后面“阅读与链接”中收录冯雪峰、李何林的观点,表明了编者的判断与选择,这大致可以成为我们教学的依据。对于小学六年级的学生,这样的引导是比较合适、比较靠谱的。对美丽生活的向往,表现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借助的是一个梦,而这个“梦”是否真实存在,可以参考李欧梵先生的观点:“在《好的故事》里,诗人深夜伏在一盏灯旁,在朦胧欲睡的状态下,看见一个美好的乡村。这个‘好的故事’(它是这个梦魇似的集子所提供的唯一好梦)在展开时突然因诗人的醒觉而被打断,美丽的形象于是化为外在点缀的碎片,似乎说明这混合融汇着一切美丽事物的完满世界只是幻梦。在有着不可解决的两极的现实世界中是不可能存在的。因为,诗人一觉醒来,就不可能追回和完成这个故事。”“这些关于梦的诗不一定是真梦的重复交替,相反,可能倒是一些在艺术上倾向于潜意识,但实际上是有意识的创造。”[1]100-101
   作者怎样写这样一个“梦”,一个“好的故事”呢?不要说是“有意识的创造”,即使是记录一个真的梦,也一定是有脉络的。这需要我们尽可能还原,尽可能触摸文章内在的肌理,尽可能揣摩到作者的心智模式。笔者不揣淺陋,试图以四重回环来还原作者的心智表述。
   第一重回环,是最直观的,这就是“昏沉的夜”,开头写道“鞭炮的繁响在四近,烟草的烟雾在身边:是昏沉的夜。”鲁迅写作的时间,正是农历正月初五,在新年这样的喧闹时刻,充满孤独感的鲁迅精神上是在苦苦思索的,于是就有了一个梦。文章又以“昏沉的夜”收笔。这样就如孙玉石教授所说,文章形成了“圆形的结构”,首尾呼应,看落花缤纷,其实内在结构是严谨的。
   第二重回环是作者“做梦”时手里拿的《初学记》这本书,作者在第二小节写自己进入梦境时,“捏着《初学记》的手搁在膝髁上”,梦醒时分,“我无意识地赶忙捏住几乎坠地的《初学记》”。《初学记》是什么书?为什么是《初学记》?孙玉石先生对此做过研究,《初学记》是一部由唐人徐坚等编纂而成的卷书,共三十卷,取材于群经诸子、历代诗赋及唐朝初年诸家的作品。其中第八卷记载:“《舆地志》:‘山阴南湖,萦带郊郭,白水翠岩,互相映发,若镜若图。’故王逸少云:‘山阴路上行,如在镜中游’。……”[2]鲁迅故乡绍兴是由山阴县和会稽县等组成,鲁迅对故乡美景是眷恋和自豪的。曾有湖南籍青年和鲁迅谈起:潇湘八景自古有名,而绍兴的山水好像没有什么值得说的。鲁迅答道:“唉!你莫说,到底是‘山阴道上,应接不暇’,也有些好风景!”[3]《好的故事》写“捏着”“捏住”《初学记》,大致决定了这个梦的内容,是“山阴道”一路所见的江南水乡风情画。
   第三重回环是对“好的故事”定性。梦境开始,作者就写道:“这故事很美丽,优雅,有趣”,梦醒之前又写道:“我所见的故事清楚起来了,美丽,幽雅,有趣,而且分明。”“美丽、幽雅、有趣”是作者对梦境特质的概括,这样的梦境,“水中的青天为底子”,以自身经验为基础,两岸美景,迭现而出,打桨之间,变幻无常,且“凡是我所经过的河,都是如此。”这幅生动图画与“昏沉的夜”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第四重回环是云锦,这是给“好的故事”赋形。“美丽、幽雅、有趣”是美景的特质,具体是什么样的形状呢?作者在梦境展开时就写道:“许多美的人和美的事,错综起来像一天云锦”,梦醒时分,“骤然一惊,睁开眼,云锦也已皱蹙,凌乱”。至少从教学的角度看,“云锦”是一个核心意象,“山阴道上,应接不暇”的景色,“美丽,幽雅,有趣”就如同一幅五彩缤纷的云锦,大家都知道“锦”在古代织物中是代表最高技术水平的,所谓“寸锦寸金”,云锦是丝绸中的极品,作者在《好的故事》借梦成文,有论者说,作者只是提醒读者:“这不过是一个梦,从而将读者从现实通常的感觉推开。作者由是便得到一种特许权,可以放任自己的艺术想象浮游于超现实的怪异的领域。”[1]102正因为是梦境,所以给人“错综”“凌乱”的感觉,但作者的非凡之处,又是为这“错综”“凌乱”的梦境赋形,用“云锦”这个意象把一切的凌乱、错综、变幻都凝聚一体。看,“水中的青天的底子”“山阴道”上变幻无穷的景物倒影其中,又有村女种的“一丈红”染上主色调,“无数美的人和美的事”闪烁变幻,“诸景诸物”的出现,交错变化,美丽的意象在流动,都是“织”,都是融合,以至巧夺天工,“永是生动,永是展开”。如冯雪峰所说,“这一幅美丽的生活图画也绝不是模糊的,而是十分清楚和真实的”。这样的一切读者也就可以把握,可以感知,可以体味了。
   【参考文献】
   [1]李欧梵.铁屋中的呐喊——鲁迅研究[M].尹慧珉,译.香港:三联书店(香港)有限公司,1991:100-101,102.
   [2]孙玉石.现实的与哲学的(连载六)——鲁迅《野草》重释[J].鲁迅研究月刊,1996(6):17-29.
   [3]徐梵澄.星花旧影[M]//鲁迅博物馆,鲁迅研究室,等.鲁迅回忆录.北京:北京出版社,1991:1326.
其他文献
【摘要】老街是区域文明发源地,承载着所属地域优秀、厚重的传统文化。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老街文化造就学校独特的物型课程资源。通过建设凝练学校文化、观照儿童立场、支持深度学习、集聚社会资源、建构多元评价的校本物型课程,满足学生对高质量、有品位、适合课程需求的同时,推动学生學习方式的转变,践行学校立德育人的宗旨,是区域优秀传统文化在学校落地、生根的生动表达。  【关键词】老街文化;物型课程;立德树人  
【关键词】李吉林;教育爱;探索者;伟大情怀  虽然我们的好朋友——好老师——伟大而最美奋斗者李吉林走了,但她对情境教育的贡献,永远留在我们的心里,永远存于这个世界上!  李吉林是在中国的文化教育土地上,创造了情境教育思想体系,成长为教育实践家,形成了国际公认的中国情境教育学派。我们要认真地学习李吉林伟大而最美的人格,学习她伟大的最美奋斗者精神!  一  李吉林“教育爱”最美,是成长为教育家的前提。
名师档案  孙建锋,全国优秀教师,特级教师,中学高级教师。国标本苏教版小学语文实验教材编委,南京师范大学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特约研究员,香港中文大学特聘讲师,井冈山大学客座教授。现任职于深圳市福田区教研中心。  孙建锋致力于对话教学研究,是对话教学的开拓者与先行者。他在教学实践中构建了:“二”理论,“空”理论,“圆”理论,“西湖十景”理论,“洞穴假象”理论,对话质量理论,“气场”强弱理论,感受力差异理
【摘 要】基于互联网思维下的未来学校具有五大特征:未来学校无边界,学生通过无处不在的互联技术,通过虚实融合的社会空间,真正实现时时学习,处处学习;未来学习自组织,学生根据大数据自主选择适合的课程内容与学习方法、学习进程等;未来学习个性化,教育充分体现个性差异,满足不同需求,变得更加柔性化,充满人文关怀;未来学习具有协同性,人的智商不再仅取决于自己的大脑,而是取决于大脑与技术结合、自己与他人协同的程
一、解题预测文本  师:今天,老师要和大家学习一篇新课文,课题上有个生字,谁来读题?  (“侣”字下加红点。)  生:走遍天下书为侣。  师:读得很好!注意这里要有停顿——走遍天下/书为侣。课题是什么意思呢?  生:走遍天下,书是我的伴侣。  生:不管走到哪里,书都是我们的好朋友。  师:由这个题目再猜猜看,课文可能会写些什么呢?  生:是写关于读书的话题的。  生:可能会写让我们以书为伴的吧。 
特等奖(10篇)  “读”自然,让儿童生命织就一张“关系网”  陈桂萍 南通市通州区实验小学  个性化作文:成就一个男孩和全班作文的嬗变杜欣卉 南京市琅琊路小学  兒童阅读:从“解释式”到“思辨式”的教学认定  霍晓玲 常州市武进区实验小学  声音的共鸣与情感的共振  马晓菲 苏州市吴江区盛泽实验小学  “隐性观察”:初中语文“情意课堂”的内生长  毛 燕 东海县房山初级中学  当“优质均衡”相遇
【关 键词 】小 说教 学;《剃 头大 师》 ;童 年趣 事  【设计理念】  《剃头大师》一课的童年趣事贴近学生生活,自然能唤起他们相关的生活记忆。第一课时,学生读通课文、学习生字词、试讲故事;第二课时可以聚焦“理解与运用”,带领学生品味美好童年。  在阅读过程中体验童年的趣味。遵循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的阅读过程,引导学生与文本展开充分的对话,并结合生活经验进行思考与交流,感受人物特点,体会字里行
在儿童的数学学习中,除了知识与技能之外,他们投入数学活动的思维取向及其在数学活动中的行为敏感性也是其数学才智的内外表征,并直接构成其数学素养的基本内涵。数學活动作为数学学习的关键要素,在数学教学目标中应得以凸显。此处的“学习场域”是受法国社会学家布迪厄“场域理论”的启发而提出的,是指为学生开展数学活动提供的科学、合理、易操作的物理空间,还指教师、学生、学材、环境之间的关系空间。学习场域创新主要包括
【设计理念】  《用数对确定位置》是“空间与几何”领域继“图形的认识”“图形的运算”“图形的变换”之后又一崭新领域。基于数学学习和生活经验,一二年级学生已经初步会用“第几个”“第几排第几个”“第几层第几个”等具体、直观的方式确定一维线性空间、二维平面空间中物体或点的位置。本课将在这一基础上,引导学生理解、掌握用“数对”这一相对抽象的、数学的规则来确定二维平面空间中一个物体或点的位置。  教材编排的
主持人语  尽管2011版之后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还没有发布更新的版本,但是,“核心素养”这个概念已经随着《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框架的发布而流行开来。  于是,各种理论纷纷与“核心素养”对接,各级专家纷纷对“核心素养”作出个性化的解读,各类名师纷纷呈现了“基于核心素养”的语文课堂……  明白一个概念容易,作出一番解释也容易。不容易的是,如何实实在在地让儿童获得能适应未來社会生存能力的核心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