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开栏语
统编语文教材全面启用了,不管喜不喜欢,老师们总得和新教材一起过日子。喜欢的自不必说,不怎么喜欢的也得“先结婚后恋爱”,一起把日子过好。西方有题为《日子》的诗,诗中说:“除了日子,我们还有什么呢?”所以需要专心致志,深情贯注。希望大家以使命意识自我激励,以研究眼光审视观照,以水磨功夫躬身实践,并把对文本的审美发现,对教学的创意设计,对教育规律的独到体会,一并贡献,与同行分享。让我们共同努力,创造语文教学的美好境界,创造美好的语文生活。
【关键词】统编语文教材;文本分析;《好的故事》;四重回环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20)25-0061-02
《好的故事》选自鲁迅先生的散文诗集《野草》,《野草》笔法隐晦曲折,语言俏奇瑰丽,意境玄妙奇美,思想非常深邃。鲁迅曾说,自己一切的哲学都在《野草》里了。这样的文章选进统编小学语文教材,我们不要太在意文章的玄与深,只是引导学生感知写什么和怎样写就可以了。
关于文章的主题,鲁研界历来有不同的说法,有人认为是鲁迅回忆故乡田园美景,有人认为表现对理想爱情的憧憬,也有人认为抒写的是理想与现实的对立。课文的编者在文章后面“阅读与链接”中收录冯雪峰、李何林的观点,表明了编者的判断与选择,这大致可以成为我们教学的依据。对于小学六年级的学生,这样的引导是比较合适、比较靠谱的。对美丽生活的向往,表现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借助的是一个梦,而这个“梦”是否真实存在,可以参考李欧梵先生的观点:“在《好的故事》里,诗人深夜伏在一盏灯旁,在朦胧欲睡的状态下,看见一个美好的乡村。这个‘好的故事’(它是这个梦魇似的集子所提供的唯一好梦)在展开时突然因诗人的醒觉而被打断,美丽的形象于是化为外在点缀的碎片,似乎说明这混合融汇着一切美丽事物的完满世界只是幻梦。在有着不可解决的两极的现实世界中是不可能存在的。因为,诗人一觉醒来,就不可能追回和完成这个故事。”“这些关于梦的诗不一定是真梦的重复交替,相反,可能倒是一些在艺术上倾向于潜意识,但实际上是有意识的创造。”[1]100-101
作者怎样写这样一个“梦”,一个“好的故事”呢?不要说是“有意识的创造”,即使是记录一个真的梦,也一定是有脉络的。这需要我们尽可能还原,尽可能触摸文章内在的肌理,尽可能揣摩到作者的心智模式。笔者不揣淺陋,试图以四重回环来还原作者的心智表述。
第一重回环,是最直观的,这就是“昏沉的夜”,开头写道“鞭炮的繁响在四近,烟草的烟雾在身边:是昏沉的夜。”鲁迅写作的时间,正是农历正月初五,在新年这样的喧闹时刻,充满孤独感的鲁迅精神上是在苦苦思索的,于是就有了一个梦。文章又以“昏沉的夜”收笔。这样就如孙玉石教授所说,文章形成了“圆形的结构”,首尾呼应,看落花缤纷,其实内在结构是严谨的。
第二重回环是作者“做梦”时手里拿的《初学记》这本书,作者在第二小节写自己进入梦境时,“捏着《初学记》的手搁在膝髁上”,梦醒时分,“我无意识地赶忙捏住几乎坠地的《初学记》”。《初学记》是什么书?为什么是《初学记》?孙玉石先生对此做过研究,《初学记》是一部由唐人徐坚等编纂而成的卷书,共三十卷,取材于群经诸子、历代诗赋及唐朝初年诸家的作品。其中第八卷记载:“《舆地志》:‘山阴南湖,萦带郊郭,白水翠岩,互相映发,若镜若图。’故王逸少云:‘山阴路上行,如在镜中游’。……”[2]鲁迅故乡绍兴是由山阴县和会稽县等组成,鲁迅对故乡美景是眷恋和自豪的。曾有湖南籍青年和鲁迅谈起:潇湘八景自古有名,而绍兴的山水好像没有什么值得说的。鲁迅答道:“唉!你莫说,到底是‘山阴道上,应接不暇’,也有些好风景!”[3]《好的故事》写“捏着”“捏住”《初学记》,大致决定了这个梦的内容,是“山阴道”一路所见的江南水乡风情画。
第三重回环是对“好的故事”定性。梦境开始,作者就写道:“这故事很美丽,优雅,有趣”,梦醒之前又写道:“我所见的故事清楚起来了,美丽,幽雅,有趣,而且分明。”“美丽、幽雅、有趣”是作者对梦境特质的概括,这样的梦境,“水中的青天为底子”,以自身经验为基础,两岸美景,迭现而出,打桨之间,变幻无常,且“凡是我所经过的河,都是如此。”这幅生动图画与“昏沉的夜”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第四重回环是云锦,这是给“好的故事”赋形。“美丽、幽雅、有趣”是美景的特质,具体是什么样的形状呢?作者在梦境展开时就写道:“许多美的人和美的事,错综起来像一天云锦”,梦醒时分,“骤然一惊,睁开眼,云锦也已皱蹙,凌乱”。至少从教学的角度看,“云锦”是一个核心意象,“山阴道上,应接不暇”的景色,“美丽,幽雅,有趣”就如同一幅五彩缤纷的云锦,大家都知道“锦”在古代织物中是代表最高技术水平的,所谓“寸锦寸金”,云锦是丝绸中的极品,作者在《好的故事》借梦成文,有论者说,作者只是提醒读者:“这不过是一个梦,从而将读者从现实通常的感觉推开。作者由是便得到一种特许权,可以放任自己的艺术想象浮游于超现实的怪异的领域。”[1]102正因为是梦境,所以给人“错综”“凌乱”的感觉,但作者的非凡之处,又是为这“错综”“凌乱”的梦境赋形,用“云锦”这个意象把一切的凌乱、错综、变幻都凝聚一体。看,“水中的青天的底子”“山阴道”上变幻无穷的景物倒影其中,又有村女种的“一丈红”染上主色调,“无数美的人和美的事”闪烁变幻,“诸景诸物”的出现,交错变化,美丽的意象在流动,都是“织”,都是融合,以至巧夺天工,“永是生动,永是展开”。如冯雪峰所说,“这一幅美丽的生活图画也绝不是模糊的,而是十分清楚和真实的”。这样的一切读者也就可以把握,可以感知,可以体味了。
【参考文献】
[1]李欧梵.铁屋中的呐喊——鲁迅研究[M].尹慧珉,译.香港:三联书店(香港)有限公司,1991:100-101,102.
[2]孙玉石.现实的与哲学的(连载六)——鲁迅《野草》重释[J].鲁迅研究月刊,1996(6):17-29.
[3]徐梵澄.星花旧影[M]//鲁迅博物馆,鲁迅研究室,等.鲁迅回忆录.北京:北京出版社,1991:1326.
统编语文教材全面启用了,不管喜不喜欢,老师们总得和新教材一起过日子。喜欢的自不必说,不怎么喜欢的也得“先结婚后恋爱”,一起把日子过好。西方有题为《日子》的诗,诗中说:“除了日子,我们还有什么呢?”所以需要专心致志,深情贯注。希望大家以使命意识自我激励,以研究眼光审视观照,以水磨功夫躬身实践,并把对文本的审美发现,对教学的创意设计,对教育规律的独到体会,一并贡献,与同行分享。让我们共同努力,创造语文教学的美好境界,创造美好的语文生活。
【关键词】统编语文教材;文本分析;《好的故事》;四重回环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20)25-0061-02
《好的故事》选自鲁迅先生的散文诗集《野草》,《野草》笔法隐晦曲折,语言俏奇瑰丽,意境玄妙奇美,思想非常深邃。鲁迅曾说,自己一切的哲学都在《野草》里了。这样的文章选进统编小学语文教材,我们不要太在意文章的玄与深,只是引导学生感知写什么和怎样写就可以了。
关于文章的主题,鲁研界历来有不同的说法,有人认为是鲁迅回忆故乡田园美景,有人认为表现对理想爱情的憧憬,也有人认为抒写的是理想与现实的对立。课文的编者在文章后面“阅读与链接”中收录冯雪峰、李何林的观点,表明了编者的判断与选择,这大致可以成为我们教学的依据。对于小学六年级的学生,这样的引导是比较合适、比较靠谱的。对美丽生活的向往,表现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借助的是一个梦,而这个“梦”是否真实存在,可以参考李欧梵先生的观点:“在《好的故事》里,诗人深夜伏在一盏灯旁,在朦胧欲睡的状态下,看见一个美好的乡村。这个‘好的故事’(它是这个梦魇似的集子所提供的唯一好梦)在展开时突然因诗人的醒觉而被打断,美丽的形象于是化为外在点缀的碎片,似乎说明这混合融汇着一切美丽事物的完满世界只是幻梦。在有着不可解决的两极的现实世界中是不可能存在的。因为,诗人一觉醒来,就不可能追回和完成这个故事。”“这些关于梦的诗不一定是真梦的重复交替,相反,可能倒是一些在艺术上倾向于潜意识,但实际上是有意识的创造。”[1]100-101
作者怎样写这样一个“梦”,一个“好的故事”呢?不要说是“有意识的创造”,即使是记录一个真的梦,也一定是有脉络的。这需要我们尽可能还原,尽可能触摸文章内在的肌理,尽可能揣摩到作者的心智模式。笔者不揣淺陋,试图以四重回环来还原作者的心智表述。
第一重回环,是最直观的,这就是“昏沉的夜”,开头写道“鞭炮的繁响在四近,烟草的烟雾在身边:是昏沉的夜。”鲁迅写作的时间,正是农历正月初五,在新年这样的喧闹时刻,充满孤独感的鲁迅精神上是在苦苦思索的,于是就有了一个梦。文章又以“昏沉的夜”收笔。这样就如孙玉石教授所说,文章形成了“圆形的结构”,首尾呼应,看落花缤纷,其实内在结构是严谨的。
第二重回环是作者“做梦”时手里拿的《初学记》这本书,作者在第二小节写自己进入梦境时,“捏着《初学记》的手搁在膝髁上”,梦醒时分,“我无意识地赶忙捏住几乎坠地的《初学记》”。《初学记》是什么书?为什么是《初学记》?孙玉石先生对此做过研究,《初学记》是一部由唐人徐坚等编纂而成的卷书,共三十卷,取材于群经诸子、历代诗赋及唐朝初年诸家的作品。其中第八卷记载:“《舆地志》:‘山阴南湖,萦带郊郭,白水翠岩,互相映发,若镜若图。’故王逸少云:‘山阴路上行,如在镜中游’。……”[2]鲁迅故乡绍兴是由山阴县和会稽县等组成,鲁迅对故乡美景是眷恋和自豪的。曾有湖南籍青年和鲁迅谈起:潇湘八景自古有名,而绍兴的山水好像没有什么值得说的。鲁迅答道:“唉!你莫说,到底是‘山阴道上,应接不暇’,也有些好风景!”[3]《好的故事》写“捏着”“捏住”《初学记》,大致决定了这个梦的内容,是“山阴道”一路所见的江南水乡风情画。
第三重回环是对“好的故事”定性。梦境开始,作者就写道:“这故事很美丽,优雅,有趣”,梦醒之前又写道:“我所见的故事清楚起来了,美丽,幽雅,有趣,而且分明。”“美丽、幽雅、有趣”是作者对梦境特质的概括,这样的梦境,“水中的青天为底子”,以自身经验为基础,两岸美景,迭现而出,打桨之间,变幻无常,且“凡是我所经过的河,都是如此。”这幅生动图画与“昏沉的夜”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第四重回环是云锦,这是给“好的故事”赋形。“美丽、幽雅、有趣”是美景的特质,具体是什么样的形状呢?作者在梦境展开时就写道:“许多美的人和美的事,错综起来像一天云锦”,梦醒时分,“骤然一惊,睁开眼,云锦也已皱蹙,凌乱”。至少从教学的角度看,“云锦”是一个核心意象,“山阴道上,应接不暇”的景色,“美丽,幽雅,有趣”就如同一幅五彩缤纷的云锦,大家都知道“锦”在古代织物中是代表最高技术水平的,所谓“寸锦寸金”,云锦是丝绸中的极品,作者在《好的故事》借梦成文,有论者说,作者只是提醒读者:“这不过是一个梦,从而将读者从现实通常的感觉推开。作者由是便得到一种特许权,可以放任自己的艺术想象浮游于超现实的怪异的领域。”[1]102正因为是梦境,所以给人“错综”“凌乱”的感觉,但作者的非凡之处,又是为这“错综”“凌乱”的梦境赋形,用“云锦”这个意象把一切的凌乱、错综、变幻都凝聚一体。看,“水中的青天的底子”“山阴道”上变幻无穷的景物倒影其中,又有村女种的“一丈红”染上主色调,“无数美的人和美的事”闪烁变幻,“诸景诸物”的出现,交错变化,美丽的意象在流动,都是“织”,都是融合,以至巧夺天工,“永是生动,永是展开”。如冯雪峰所说,“这一幅美丽的生活图画也绝不是模糊的,而是十分清楚和真实的”。这样的一切读者也就可以把握,可以感知,可以体味了。
【参考文献】
[1]李欧梵.铁屋中的呐喊——鲁迅研究[M].尹慧珉,译.香港:三联书店(香港)有限公司,1991:100-101,102.
[2]孙玉石.现实的与哲学的(连载六)——鲁迅《野草》重释[J].鲁迅研究月刊,1996(6):17-29.
[3]徐梵澄.星花旧影[M]//鲁迅博物馆,鲁迅研究室,等.鲁迅回忆录.北京:北京出版社,1991:13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