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名师档案
孙建锋,全国优秀教师,特级教师,中学高级教师。国标本苏教版小学语文实验教材编委,南京师范大学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特约研究员,香港中文大学特聘讲师,井冈山大学客座教授。现任职于深圳市福田区教研中心。
孙建锋致力于对话教学研究,是对话教学的开拓者与先行者。他在教学实践中构建了:“二”理论,“空”理论,“圆”理论,“西湖十景”理论,“洞穴假象”理论,对话质量理论,“气场”强弱理论,感受力差异理论,无言之美理论,种子与土壤理论等对话教学的理论群落。他勤于笔耕,在《人民教育》等具有影响的教育刊物发表文章三百余篇。专著《享受语文》、《享受对话教学》备受读者的喜爱。
时间:2009年6月
地点:广东东莞
[课堂实录]
师:孩子们,下午好!
生:老师好!
师:主持人刚刚介绍过我,注意听的同学一定知道我姓什么?
生:姓孙。
师:知道我叫什么吗?
生:(摇了摇头)不知道。
师:请你到前面来,拿着这支粉笔,很快就知道我叫什么了。先写一个“孙”字,子、小,孙。
生:(一笔一画写)“孙”。
师:(欣赏地)瞧他写字多认真,一笔一画,端端正正。这就是我的姓——“孙”,再写“建锋”,建设的“建”,先锋的“锋”。
师:顿笔、运笔、收笔,很有韵味,字很漂亮,真是好样的!现在知道我叫什么名字了吧!
生:孙建锋。
师:(怂恿)请带领同学们喊一遍。
生:孙建锋老师。
师:不要带“老师”。
生:孙建锋。
师:有一点响亮。
生:(齐喊)孙建锋。
师:非常响亮!能说说喊“孙建锋”的感受吗?
生:我认为老师的名字很有气概。
师:你们喊得整齐、有力,更有气概!(向学生竖了竖大拇指)
生:我觉得老师很慈祥。
师:谢谢夸奖!
生:“建锋”,就是建设的先锋。
师:第一次听到这么美好的解释!谢谢!
生:……
师:咱们刚刚见面,你们就一人一种声音解释老师的名字,并且让我产生一种内在的精神力量。如果说孙老师像一本书,你们才刚刚看了封面就知道了那么多的内容。读书、读人、读世界,你们读我,我也在读你们,这节课就让我们相互读,用心去读,用爱去读,好吗?
生:(铿锵有力)好!
师:喜欢猜谜语吗?
生:(兴奋地)喜欢!
师:这个谜语可能有点难度。但它难不住认真听、会思考的同学。“一只大羊没尾巴,打一个字。”
生:(自信地)猜出来了。
师:(将信将疑)真的猜出来了?
生:(信心十足)真的猜出来了。
师:耳听为虚,眼见为实。把你猜到的那个字写在黑板上。
(生一笔一画地写“美”)
师:能说说你的根据吗?
生:一只大羊没尾巴,把羊下面的竖去掉,然后加一个“大”字,就是“美”。
师:(扶着她的肩膀)她根据谜面的语言进行想象、判断、组合一个字——美。
师:请你在同学们的掌声中回位。
(生鼓掌)
师:你们一定能说出含有“美”的词语,比如美丽、美好、美妙。
生:美术。
生:凄美。
师:请你到前面来,“凄”是一个不常见的字,请你把它写下来。
(生写“凄美”)
师:请带领同学们把你刚才写的这个词语读一读。
生:凄美。
师:读出了美中有凄,再读一遍。
生:凄美。
师:读出了凄中有美。请继续说说你知道的带“美”的词语。
生:完美。
生:优美。
生:美观。
师:能不能说说带“美”的四个字词语?
生:完美无缺。
……
师:很好!这就看出了我们平时词语的积累。
师:平时从课文中,从课外读物中,从朋友交流中,从电影电视中,你一定了解过一些凄美的故事。说给大家听一听,好吗?
生:《卖火柴的小女孩》是凄美的。
师:一个金发、碧眼,皮肤白皙的小女孩,在大年夜活活冻死街头,何等凄美的故事啊!
生:《小音乐家杨科》是凄美的。
师:一个热爱音乐的孩子,一个酷爱小提琴的孩子,不就是触动了一下主人的琴弦吗,竟然被管家活活打死,真是触目惊心的凄美故事。
生:有个著名的女词人李清照,自从她的丈夫去世后,她所写的词都是凄美的。
师:(躬身探问)大家想欣赏她写的词,正翘首以待呢?
生:(爽快地)那好!我来背背李清照的《声声慢》(声情并茂)。
(生热烈鼓掌)
师:李清照是我国宋朝著名的婉约派女词人。她晚年身世凄楚,写出了许多凄美的诗篇。你们还知道的凄美的故事有——
生:牛郎织女。
师:“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天河无情地隔开了两个如胶似漆的佳侣。
生:梁山伯与祝英台。
师: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梁山伯与祝英台》,凄美、哀婉,一对有情人只能化蝶相会。那么,外国的有没有?
生:罗密欧与朱丽叶。
师;呵!真不简单!凄美的故事让人记忆深刻。今天孙老师和你们再来学习一篇凄美的故事,它是根据著名作家张丽钧的文章改编的课文——《凄美的放手》。请跟老师写课题。
师:(边板书课题,边旁白)写字一笔一画,做事认认真真。今天把一个字写好了,明天把一件事做好了。人人都这样,该有多么和谐,多么美好!大家一起读课题:凄美的放手。
师:找到感觉了吗?读书要像唱歌一样,先要找准基调。
生:(齐读)凄美的放手。
师:有点感觉了。
生:(声音轻轻的)凄美的放手。
师:声音再轻一点。
生:(“凄美”读得轻轻的)凄美的放手。
师:看文题,“凄”是什么意思?
生:凄凉、悲伤。
生:伤感。
生:凄惨。
生:凄楚。
师:那么“美”呢?
生:美丽、美好。
生:美妙。
生:悲美、壮美。
师:好一个“悲美、壮美!”
师:放手,(说着,老师松开手,手中的粉笔随之落地)“放手”不就是一个简单的、平常的手上动作,为什么说“放手”就是“凄惨的”。就是“壮美的”呢?
师:答案就在课文中,请同学们把书拿出来。先看孙老师是怎样拿书的,你的眼神很重要。读书的时候要字字入目,句句入心。字字入目就是要求每一个字都不要放过,读准它的字音。句句人心,就是要读通顺每句话,就是要认真想一想:“放手”是说谁放手了?从哪里放手了,放手的结果是什么?现在请同学们放开声音,自由读课文。
(生练习读课文)
师:书声朗朗,在孙老师的耳朵里,那就是最美妙的乐章。孙老师很喜欢听同学们读书,我更喜欢看你们读书时的专注神情。读书,只要努力,就会有收获。刚才同学们读得很认真,只要你能读正确就行了,当然你能读得有情感,很流畅那就更让人羡慕了。愿意读书的,请站起来。
(一生迅速地站起来)
师:请你到前面来。下面的同学可以选择如下两种办法,弥补你没能前来读书的遗憾:第一,她用声音读, 你用气息跟着读;第二,她用声音读,你用心听。
生:“那是一个晴朗的夏日。美国加州攀岩俱乐部的罗夫曼和妻子莫莉亚丝同时攀岩。罗夫曼的攀岩速度比妻子快一些,他很快就成了供莫莉亚丝仰视的风景。没有任何防护,他们是岩壁上会呼吸的岩石。山峰越来越近了……”
师:(佯装没听清)什么越来越近了?
生:顶峰越来越近了。
师:哦!看看我的耳朵。(诙谐地)
生:“顶峰越来越近了,参观的人群情不自禁地雀跃欢呼起来。然而就在这时,位于莫莉亚丝右上约5米处的罗夫曼突然一声惨叫,他失足了!正在攀岩的莫莉亚丝蓦然瞥见险象……”
师:什么“见”?你再读一遍。
生:瞥(piě)见。
师:同桌告诉她。
生:瞥(piē)见。
师:你读得正确,请带领大家把这个词语读三遍。
生:瞥(piē)见。
师:(问读错的同学)你现在知道怎么读了,你再带领大家读两遍。
生:瞥(piē)见。
师:刚才读错了,马上改正,接着又做大家的老师教别人读,进步真快!你做一个“瞥见”的动作让大家看一看。同学们都做一个“瞥见”同桌的动作。好,字音读准确了,动作也做得很到位,词语自然也就理解了。请继续往下读。
生:“正在攀岩的莫莉亚丝蓦然瞥见险象,毅然脱离了崖壁,伸出双手准确地搂接住了迅速下坠的罗夫曼。两个人紧紧依偎(wèi)着,共同坠入万丈深谷。”
师:你心理素质会越来越好的。这里是两个人紧紧依偎(wēi)着,共同坠入万丈深谷。再重新读一遍。
生:两个人紧紧依偎(wēi)着,共同坠入万丈深谷。
师:好孩子,我知道你是故意的,故意想引起大家的警觉,不就是依——
生:依偎(wēi)。
师:读书机会又来了。
生:(有一个学生迅速站了起来)“这瞬间发生的悲剧惊呆了在场的每一个人。……莫莉亚丝那个漂亮的搂接动作被摄像师定格成了旷世经典。”
师:喜欢读书的同学,一起接着往下读。
生:(齐读)“亲爱的,别做傻事!我们似乎听见罗夫曼在说……亲爱的,我知道我根本无力救你,我只是想救起那个字——爱。”
师:读得很正确,请接着往下读。
生:“1998年夏,中国嘉鱼。洪水铺天盖地袭来的时候,董方保和他的妻子在急流中同时抓住了一棵小树……”
师:课堂上仅仅练习读了一遍,你们已经能够读得正确、流利,有的同学还能读得比较有感情,的确了不起。孩子们,思考一下,凄美的放手,讲了两个故事,第一个故事中的放手是说谁放手?
生:第一个故事是讲罗夫曼的妻子莫莉亚丝放手。
师:从哪儿放手?
生:从崖壁上放手。
师:第二个故事呢?
生:第二个故事是说董方保的妻子放手。
师:从哪儿放手?
生:从小树上放手。
师:放手的结果?
生:董方保的妻子落到了湍急的洪流中,莫莉亚丝和她的丈夫紧紧地依偎着坠入了万丈深谷。
师:比较长的一篇课文,经过你们自己的阅读,自己的理解,把它变成了两句话。就是讲的两个女人的放手。一个女人从——
生:岩壁上放手。
师:结果——
生:坠入了万丈深谷。
师:另一个女人——
生:放开了紧握树干的双手。
师:结果是——
生:消失在了湍急的洪流中。
师:原来,放手意味着——
生:死亡。
师:这就是——
生:凄惨!
师:是啊!世界上还有比一个鲜活的生命瞬间的死亡更凄惨的吗?但是作者为什么又说是美丽的呢?
(生一下子陷入深思)
师:也许,死亡有大美而不言。它不言我们言,我们读书,我们言说。说出我们对死亡的理解,说出死亡背后的壮美。孩子们,再回到课文中去,认真地去读。请你上来,咱们合作、携手,与课文对话,共同感受“放手”的悲美。
师:(扶着学生的肩膀)你叫什么名字?
生:我叫贾珍伟。
师:珍伟,你来读一遍。我们共同聆听文章背后的声音——聆听那死亡当中的壮美、凄美、悲美。
生:“那是一个晴朗的夏日。”
师:告诉我们故事发生的——
生:时间。
生:“美国加州攀岩俱乐部的罗夫曼和妻子莫莉亚丝同时攀岩。”
师:“美国加州攀岩俱乐部”是——
生:地点。
师:“罗夫曼和妻子莫莉亚丝”是——
生:人物。
师:“同时攀岩”是——
生:事件。
师:于是我们知道写记叙文的时候,一般要交代的四要素是——
生:时间、地点、人物、事件。
师:我们用我们的眼睛去看,用头脑去思考,用心灵去记忆。美文就是这样炼成的——简单、明了。
生:“罗夫曼的攀岩速度比妻子快一些,他很快就成了供莫莉亚丝仰视的风景。”
师:这是一个什么句子?
生:比喻句。
师:你平时都看过哪些风景?
生:桂林山水。
生:杭州的“断桥残雪”。
师:看风景的感受?
生:舒服。
生:赏心悦目。
师:表明你对风景的——
生:喜爱。
师:罗夫曼就是罗夫曼,莫莉亚丝就是莫莉亚丝,两个人同床共枕、同桌共饮、朝夕相处,罗夫曼不就是攀岩的速度比妻子快一些吗?为什么妻子看他的时候像看风景?
生:攀岩是垂直的,莫莉亚丝看到的是丈夫的脚,重叠上去,像岩石一样。
师:这是你对“风景”的个人理解。
生:后面说了他们没有任何防护,和岩壁贴得很紧,像岩壁上会呼吸的岩石,又是那么惊险的一个场面,所以说像“风景”一样。
师:只要能自圆其说就是动脑筋的表现。还有没有不同看法?我刚才说了那是她同床共枕、同桌共饮、朝夕相处的丈夫,她看丈夫像看风景,从情感的角度上说明——
生:说明他俩有深厚的感情。
生:妻子爱丈夫。
师:情人眼里出——
生:西施。
师:她看丈夫像看一道风景,是因为有深厚的感情在里面。这句话应该怎样读,才能表达这份情?
生:(感情水到渠成)“罗夫曼的攀岩速度比妻子快一些,他很快就成了供莫莉亚丝仰视的风景。”
师:真美!一起把这句话再读一遍。
(生齐读)
师:如果想把内心的情感写出来,要不要大声疾呼:我爱罗夫曼!
生:不要。
师:课文这样写的目的?
生:这样写更能体现妻子对丈夫的感情。
师:课文这样写就叫“含蓄”。她把对丈夫的爱藏在心里,她看丈夫像看风景一样。如果每一个人,每一个家庭,你看我,我看你,都像看风景一样该有多好啊!再读这句话。
(生齐读)
师:继续读。
生:没有任何防护,他们是岩壁上会呼吸的岩石。
师:人就是人,此时此刻怎么变成了岩石了呢?
生:他们是紧紧地贴在岩壁上的。
师:“贴”字用得好,为什么用“贴”呢?
生:因为他们没有任何防护,必须紧贴岩壁才能保证安全。
师:这么好的比喻句,我们再来读一遍。
生:没有任何防护,他们是岩壁上会呼吸的岩石。
师:你们记住了吗? 生:记住了。
师:没有任何防护,他们需要贴得很紧,否则一失足成——
生:千古恨。
师:千古“鬼”。(生笑)
师:孩子们,想一想,这句话跟“放手”有什么关系?
生:我觉得没有任何防护,他们很容易失足,掉入万丈深谷。
生:这样写是为了给下面的放手做铺垫。
师:做铺垫,埋伏笔。你比我知道的还多,真是好样的!
生:“顶峰越来越近了,参观的人群情不自禁地雀跃欢呼起来。”
师:这里是写围观的人们,不直接写他俩了,这跟他们攀岩有什么关系?
生:这样写能表现出后来写罗夫曼的失足对人们心理的打击。
师:“打击”这个词用得有力度。
生:“然而就在这时,位于莫莉亚丝右上方约5米处的罗夫曼突然一声惨叫。他失足了!”
师:把“然而”圈起来,这个词告诉我们,故事发生了转折。
生:“正在攀岩的莫莉亚丝蓦然瞥见险象,毅然脱离了崖壁,伸出双手准确地搂接住了迅速下坠的罗夫曼。两个人紧紧依偎着,共同坠入万丈深谷。”
师:“毅然”说明莫莉亚丝放手的时候?
生:想都没有想。
生:没有丝毫考虑。
生:没有任何犹豫。
生:不计后果。
生:她的动作非常果断。
师:言之成理。请带着你们的理解再读这句话。
(生齐读)
师:193个字,一个惊心动魄、扣人心弦、令人震撼的故事戛然而止。言已尽,意无穷。
生:“这瞬间发生的惨剧惊呆了在场的每一个人。”
师:何止是在场的每一个人,也惊呆了每一个读者。
生:“莫莉亚丝那个漂亮的搂接动作被摄像师定格成了旷世经典。”
师:定格成了万世经典啊!摄影师的眼睛在瞬间就捕捉到了这么美的镜头,美的画面,美的瞬间。
生:“亲爱的,别做傻事!我们似乎听见罗夫曼在说。”
师:连罗夫曼都不能理解她的这个举动,再读。
(生齐读)
生:“不要,不要推开我!这是莫莉亚丝的坚定的声音。”
师:这不仅是莫莉亚丝坚定的声音,也是她毅然放手,毅然放弃生命时的坚定的声音。
生:(齐读)“不要,不要推开我!这是莫莉亚丝的坚定的声音。”
生:“让我再陪你走一程。”
师:这一程我们夫妻两个将要走向——
生:谷底。
生:深渊。
生:地狱。
生:天堂。
师:走向黄泉,走向地狱,走向天堂——
生:“让云擦着我们的眉睫,让风掠过我们的耳际。”
师:这是在走向死亡?这俨然是在跳伞:“让云擦着我们的眉睫。让风掠过我们的耳际。”何等的浪漫!何等的洒脱!何等的诗意!何等的壮美!
生:(齐读)“让云擦着我们的眉睫,让风掠过我们的耳际。”
师:好极了!让我们再次体会这种面对死亡的美好情怀。
生:“从巅峰到谷底,我们的后半生多么的匆遽啊!”
师:从巅峰到谷底,也许就是几十秒钟的时间,我们的后半生就走完了。这个词就是文章当中的——
生:匆遽。
师:没错,一起读这个词。
生:匆遽。
师:它的意思是——
生:非常快。
生:很快就过去了。
师:再把这句话读一读。
(生齐读)
师:后半生过得那么匆匆,我们怎么能不留恋它呢?
生:“如果一切还来得及。我真愿和你再重复一遍我们携手共度的好时光。我们厮守着,啜饮千般欢爱,沐浴万种柔情……”
师:(深情旁白)回想相爱来时路,有多少柔情,有几多甜蜜——想当初人约黄昏、月上柳梢、花前月下、耳鬓厮磨、海誓山盟、新婚燕尔、两情融融、缠缠绵绵……可是,那万般缱绻,瞬间将烟消云散……
(生泪眼蒙咙)
生:“可是现在,我们却在坠落,坠落。噢,让我们抱得更紧一些吧,因为,我们生命之花就要在洁净的谷底灿然绽放了。”
师:我们似乎看到了两朵殷红殷红的花,紧紧依偎着;我们似乎听到了两朵花在呢喃低语……
生:(突然插嘴)我想到了梁祝的化蝶。
师:非常好,你用中国古典的美来解释这两朵花。化成两只蝴蝶比两朵花更有动感,更有美感。
师:我们似乎听到花在低语。
生:“亲爱的,我知道我根本无力救你,我只是想救起那个字——爱。”
师:一个女人——莫莉亚丝,为了丈夫,从岩壁上放手,坠入了谷底,化作了花朵,她的死是凄美的。而另一个女人——董方保的妻子,从小树上放手了,消失在湍急的洪水中,她的死又是怎样的呢?请同学接着往下读。
生:“1998年夏。”
师:(把话筒伸到学生面前。)
生:(迅速反应)时间。
生:“中国嘉鱼。”
师:(又把话筒送到学生面前。)
生:地点。
生:“洪水铺天盖地袭来的时候,董方保和他的妻子在急流中同时抓住了一棵小树。”
生:人物、事件。
师:文章不厌其烦地告诉我们,开头要交代清楚——
生:时间、地点、人物、事件。
生:“他们都不会水,求生的本能使他们死死地抱住了那棵救命的小树。”
师:爱动脑筋的你,一定会发现“死死地抱住那棵小树”,相当于上一篇文章的哪一句话?
生:紧紧地贴在岩壁上。
师:上下文对比着读,贯通着读,就能读出写作的规律。
生:“洪水迅猛地往上涨,他们拼死地往上爬。终于,幼嫩的树干再也无力承受两个人的重量,一点点朝水面弯下来,弯下来。”
师:“终于”,这个词语相当于上一篇文章的——
生:“然而”。
生:“妻子平静地看了丈夫一眼,说:‘还有那么多孩子等着你呢,多保重呵。’还没等董方保反应过来,他的妻子已从容地放开了紧握树干的双手,消失在了湍急的洪流中。”
师:“从容地放手”,就相当于上一篇的——
生:“毅然脱离了岩壁”。
师:“从容的放手”,你可以看出——
生:放手时的从容、平淡。
生:平常的心态。
师:从“死死抓住”到“从容地放开”,可见——
生:妻子态度的坚决。
生:舍己为“夫”的毅然。
生:“董方保悲痛欲绝,但理智告诉他,他不可以随她而去——他是一所小学的校长,他的生命属于千百个天使般的孩子。”
师:妻子随着洪水漂走了,董方保为什么不像莫莉亚丝那样随着他的爱人而去呢?
生:因为他是一所小学的校长。
师:是校长就不应该为所爱的人去死吗?
生:“他的生命是属于千百个孩子的。”
生:他的生命不属于他自己,还属于很多人,很多个孩子。
生:如果他放弃了自己的生命,身后那些孩子就没人管了。
师:如果他放弃了自己的生命,就等于放弃了千百个天使般孩子的教育使命,是吗?
生:是!
师:董校长走了,还会有王校长、李校长呢?
生:当时洪水已经淹没了那所学校,他不能丢下那千百个孩子不管。
生:王校长、李校长毕竟不是董校长。
师:如果有一架天平,一边是千百个孩子,一边是他的妻子,他是怎样平衡的呢?
生:他放弃了自己的妻子,为了那千百个天使般的 孩子。
生:此时,天平偏向了孩子。
师:假如他随着他的妻子一起走了呢?
生:那所学校的孩子会很伤心。
生:我认为他不能随着妻子而去,他的生命是属于身后那千百个孩子,妻子为了他而放弃了生命,选择了死亡,如果他要随妻子而去,不是白白浪费了妻子的一条生命?(热烈的掌声)
生:“让我先走一步吧。这是一个爱着丈夫所爱的女人最后的心音。”
师:丈夫的所爱是什么?
生:是千百个天使般的孩子。
师:这个女人爱什么?
生:爱丈夫。
师:还爱谁?
生:爱那千百个天使般的孩子。
师:所以她为了丈夫。为了丈夫身后那千百个天使般的孩子而放弃了生命,选择了死亡。这就是她为什么——
生:从容放手。
师:难道她不留恋生命,不留恋亲人?
生:“你可知道,我多么不愿也不忍这么早就对你说出这诀别的话语。”
生:她也不想死啊!
师:如果她死了,她的丈夫会——
生:难过。
师:她的女儿会——
生:伤心。
师:她的父母会——
生:白发人送黑发人。
生:悲痛欲绝。
师:所以她说——
生:“我多么不愿也不忍这么早就对你说出这诀别的话语。”
师:下课了,我就要和你们诀别了,这句话对吗?
生:不对。
师:为什么?
生:“诀别”是以后永远都不会再见,而我们和孙老师以后还会再见面的,长大后,我们会去看您。(鼓掌)
师:那孙老师这句话应该怎么改呢?
生:下课后,我们就要和孙老师再见了。
生:下课后,我们就要和孙老师分别了。
……
师:原来“诀别”——
生:“诀别”和“离别、分别、告别、辞别”用法不一样。
师:(齐读)“你可知道,我多么不愿也不忍这么早就对你说出这诀别的话语。”
生:“别了,生我养我的土地;别了,生死相依的爱人。”
师:向生养自己的土地告别、向生死相依的爱人告别,这是一个女人最后的心音。
生:“带着我的一颗心好好活下去呵。等到洪水退去的时候,请你一定要领着我们的女儿小董钰来寻这棵树,告诉她,妈妈又是怎样微笑着放手。”
师:洪水退去了,董方保来了,带着他的女儿小董钰,带着他的一帮孩子来了。小董钰看到那棵小树会——
生:伤心。
生:会放声大哭。
生:扑过去,紧紧搂住小树。
……
师:如果你就是董方保领来的那群孩子中的一员,你会怎么说?
生:……
师:读了这两个令人荡气回肠的故事。我禁不住(投影幻灯片)
我禁不住想对莫莉亚丝说——
我禁不住想对罗夫曼说
我禁不住想对董方宝说
我禁不住想对董方宝的妻子说——
我禁不住想对自己说
生:……
师:两个女人在放手中死去了,她们的死是相同的——都是主动放弃生命,选择了死亡。但是她们的死又是不同的,莫莉亚丝是为了——
生:为了丈夫,为了他们之间的爱。
师:董方保的妻子是为了——
生:不仅是为了她的丈夫,而且是为了丈夫身后那千百个孩子。
师:好!我们一起来读这一段话:
生:(齐读)就一个生命的过程来讲,死亡是一种活着的启示。因为这种启示,我们对死亡有所认识,有所思考,有所觉悟,即对死亡有了智慧,获得了美感。
师:我们从别人的死亡当中拥有了智慧,获得了美感,让我们记住这经典的瞬间。我读第一行文字,你们读下面的文字。
师:这是两个女人对死的坦然面对——
生:“两个人紧紧依偎着,共同坠入万丈深谷。”
“妻子平静地看了丈夫一眼,从容地放开了紧握树干的双手,消失在了湍急的洪流中。”
师:这是两个女人对爱的深刻体验——
生:“亲爱的,我知道我根本无力救你,我只是想救起那个字——爱。”
“还有那么多孩子等着你呢,多保重呵。”
师:这是两个女人对生活美的万般眷恋——
生:“如果一切还来得及,我真愿和你再重复一遍我们携手共度的好时光。我们厮守着,啜饮千般欢爱,沐浴万种柔情……”
“我多么不愿也不忍这么早就对你说出这诀别的话语。别了,生我养我的土地;别了,生死相依的爱人。”
师:在这个世界上有3种非常重要的事情,可是不管哪一个国家的学校都没有教的:一是对死亡的面对:二是对爱的深刻体验;三是对生活美的万般眷恋。其实,这3件事情又是同一件事情——死亡,是在对爱与美做的一个检查。
师:人与人之间最遥远的距离,不是生与死的距离,而是我站在你面前,你却不知道我多么地爱你。
师:我们一起再来说一遍。(轻轻地抚摸一下每一个孩子的头顶)
生:“人与人之间最遥远的距离,不是生与死的距离,而是我站在你面前,你却不知道我多么地爱你。”
(孩子们情不自禁地留下了泪水,老师拿出纸巾轻轻拭去孩子腮边的泪水)
师:孩子们,我们在一起一个多小时,共同度过了我们生命当中最美好的时间之一,就要下课了,也许我们有缘以后还能再见面,也许我们要经历很长的时间不能相见。离别时,我把刚才那句话送给你们,你们也有话要对我说吗?
生:孙老师,虽然我们马上就要离别了,我相信我们以后一定会再见面的。
生:孙老师,谢谢您送给我们的这句话,这句话会让我们受益终身。
生:也许以后真的不会再见面了,但这次的相见把我们的心连在了一起。
(老师再次拿出纸巾轻轻拭去前排几个孩子腮边的泪水)
生:离别不是最后,而是我们想念的开始。
生:虽然这节课很短。却让我们学到很多知识,我代表全班同学谢谢您!
师:刚才是你喊起立的吗?现在请你再喊一次。
生:起立。
师:请同学们给台下这么多静静听我们上课的老师说一声“再见”。
生:老师“再见”!
(掌声)
孙建锋,全国优秀教师,特级教师,中学高级教师。国标本苏教版小学语文实验教材编委,南京师范大学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特约研究员,香港中文大学特聘讲师,井冈山大学客座教授。现任职于深圳市福田区教研中心。
孙建锋致力于对话教学研究,是对话教学的开拓者与先行者。他在教学实践中构建了:“二”理论,“空”理论,“圆”理论,“西湖十景”理论,“洞穴假象”理论,对话质量理论,“气场”强弱理论,感受力差异理论,无言之美理论,种子与土壤理论等对话教学的理论群落。他勤于笔耕,在《人民教育》等具有影响的教育刊物发表文章三百余篇。专著《享受语文》、《享受对话教学》备受读者的喜爱。
时间:2009年6月
地点:广东东莞
[课堂实录]
师:孩子们,下午好!
生:老师好!
师:主持人刚刚介绍过我,注意听的同学一定知道我姓什么?
生:姓孙。
师:知道我叫什么吗?
生:(摇了摇头)不知道。
师:请你到前面来,拿着这支粉笔,很快就知道我叫什么了。先写一个“孙”字,子、小,孙。
生:(一笔一画写)“孙”。
师:(欣赏地)瞧他写字多认真,一笔一画,端端正正。这就是我的姓——“孙”,再写“建锋”,建设的“建”,先锋的“锋”。
师:顿笔、运笔、收笔,很有韵味,字很漂亮,真是好样的!现在知道我叫什么名字了吧!
生:孙建锋。
师:(怂恿)请带领同学们喊一遍。
生:孙建锋老师。
师:不要带“老师”。
生:孙建锋。
师:有一点响亮。
生:(齐喊)孙建锋。
师:非常响亮!能说说喊“孙建锋”的感受吗?
生:我认为老师的名字很有气概。
师:你们喊得整齐、有力,更有气概!(向学生竖了竖大拇指)
生:我觉得老师很慈祥。
师:谢谢夸奖!
生:“建锋”,就是建设的先锋。
师:第一次听到这么美好的解释!谢谢!
生:……
师:咱们刚刚见面,你们就一人一种声音解释老师的名字,并且让我产生一种内在的精神力量。如果说孙老师像一本书,你们才刚刚看了封面就知道了那么多的内容。读书、读人、读世界,你们读我,我也在读你们,这节课就让我们相互读,用心去读,用爱去读,好吗?
生:(铿锵有力)好!
师:喜欢猜谜语吗?
生:(兴奋地)喜欢!
师:这个谜语可能有点难度。但它难不住认真听、会思考的同学。“一只大羊没尾巴,打一个字。”
生:(自信地)猜出来了。
师:(将信将疑)真的猜出来了?
生:(信心十足)真的猜出来了。
师:耳听为虚,眼见为实。把你猜到的那个字写在黑板上。
(生一笔一画地写“美”)
师:能说说你的根据吗?
生:一只大羊没尾巴,把羊下面的竖去掉,然后加一个“大”字,就是“美”。
师:(扶着她的肩膀)她根据谜面的语言进行想象、判断、组合一个字——美。
师:请你在同学们的掌声中回位。
(生鼓掌)
师:你们一定能说出含有“美”的词语,比如美丽、美好、美妙。
生:美术。
生:凄美。
师:请你到前面来,“凄”是一个不常见的字,请你把它写下来。
(生写“凄美”)
师:请带领同学们把你刚才写的这个词语读一读。
生:凄美。
师:读出了美中有凄,再读一遍。
生:凄美。
师:读出了凄中有美。请继续说说你知道的带“美”的词语。
生:完美。
生:优美。
生:美观。
师:能不能说说带“美”的四个字词语?
生:完美无缺。
……
师:很好!这就看出了我们平时词语的积累。
师:平时从课文中,从课外读物中,从朋友交流中,从电影电视中,你一定了解过一些凄美的故事。说给大家听一听,好吗?
生:《卖火柴的小女孩》是凄美的。
师:一个金发、碧眼,皮肤白皙的小女孩,在大年夜活活冻死街头,何等凄美的故事啊!
生:《小音乐家杨科》是凄美的。
师:一个热爱音乐的孩子,一个酷爱小提琴的孩子,不就是触动了一下主人的琴弦吗,竟然被管家活活打死,真是触目惊心的凄美故事。
生:有个著名的女词人李清照,自从她的丈夫去世后,她所写的词都是凄美的。
师:(躬身探问)大家想欣赏她写的词,正翘首以待呢?
生:(爽快地)那好!我来背背李清照的《声声慢》(声情并茂)。
(生热烈鼓掌)
师:李清照是我国宋朝著名的婉约派女词人。她晚年身世凄楚,写出了许多凄美的诗篇。你们还知道的凄美的故事有——
生:牛郎织女。
师:“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天河无情地隔开了两个如胶似漆的佳侣。
生:梁山伯与祝英台。
师: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梁山伯与祝英台》,凄美、哀婉,一对有情人只能化蝶相会。那么,外国的有没有?
生:罗密欧与朱丽叶。
师;呵!真不简单!凄美的故事让人记忆深刻。今天孙老师和你们再来学习一篇凄美的故事,它是根据著名作家张丽钧的文章改编的课文——《凄美的放手》。请跟老师写课题。
师:(边板书课题,边旁白)写字一笔一画,做事认认真真。今天把一个字写好了,明天把一件事做好了。人人都这样,该有多么和谐,多么美好!大家一起读课题:凄美的放手。
师:找到感觉了吗?读书要像唱歌一样,先要找准基调。
生:(齐读)凄美的放手。
师:有点感觉了。
生:(声音轻轻的)凄美的放手。
师:声音再轻一点。
生:(“凄美”读得轻轻的)凄美的放手。
师:看文题,“凄”是什么意思?
生:凄凉、悲伤。
生:伤感。
生:凄惨。
生:凄楚。
师:那么“美”呢?
生:美丽、美好。
生:美妙。
生:悲美、壮美。
师:好一个“悲美、壮美!”
师:放手,(说着,老师松开手,手中的粉笔随之落地)“放手”不就是一个简单的、平常的手上动作,为什么说“放手”就是“凄惨的”。就是“壮美的”呢?
师:答案就在课文中,请同学们把书拿出来。先看孙老师是怎样拿书的,你的眼神很重要。读书的时候要字字入目,句句入心。字字入目就是要求每一个字都不要放过,读准它的字音。句句人心,就是要读通顺每句话,就是要认真想一想:“放手”是说谁放手了?从哪里放手了,放手的结果是什么?现在请同学们放开声音,自由读课文。
(生练习读课文)
师:书声朗朗,在孙老师的耳朵里,那就是最美妙的乐章。孙老师很喜欢听同学们读书,我更喜欢看你们读书时的专注神情。读书,只要努力,就会有收获。刚才同学们读得很认真,只要你能读正确就行了,当然你能读得有情感,很流畅那就更让人羡慕了。愿意读书的,请站起来。
(一生迅速地站起来)
师:请你到前面来。下面的同学可以选择如下两种办法,弥补你没能前来读书的遗憾:第一,她用声音读, 你用气息跟着读;第二,她用声音读,你用心听。
生:“那是一个晴朗的夏日。美国加州攀岩俱乐部的罗夫曼和妻子莫莉亚丝同时攀岩。罗夫曼的攀岩速度比妻子快一些,他很快就成了供莫莉亚丝仰视的风景。没有任何防护,他们是岩壁上会呼吸的岩石。山峰越来越近了……”
师:(佯装没听清)什么越来越近了?
生:顶峰越来越近了。
师:哦!看看我的耳朵。(诙谐地)
生:“顶峰越来越近了,参观的人群情不自禁地雀跃欢呼起来。然而就在这时,位于莫莉亚丝右上约5米处的罗夫曼突然一声惨叫,他失足了!正在攀岩的莫莉亚丝蓦然瞥见险象……”
师:什么“见”?你再读一遍。
生:瞥(piě)见。
师:同桌告诉她。
生:瞥(piē)见。
师:你读得正确,请带领大家把这个词语读三遍。
生:瞥(piē)见。
师:(问读错的同学)你现在知道怎么读了,你再带领大家读两遍。
生:瞥(piē)见。
师:刚才读错了,马上改正,接着又做大家的老师教别人读,进步真快!你做一个“瞥见”的动作让大家看一看。同学们都做一个“瞥见”同桌的动作。好,字音读准确了,动作也做得很到位,词语自然也就理解了。请继续往下读。
生:“正在攀岩的莫莉亚丝蓦然瞥见险象,毅然脱离了崖壁,伸出双手准确地搂接住了迅速下坠的罗夫曼。两个人紧紧依偎(wèi)着,共同坠入万丈深谷。”
师:你心理素质会越来越好的。这里是两个人紧紧依偎(wēi)着,共同坠入万丈深谷。再重新读一遍。
生:两个人紧紧依偎(wēi)着,共同坠入万丈深谷。
师:好孩子,我知道你是故意的,故意想引起大家的警觉,不就是依——
生:依偎(wēi)。
师:读书机会又来了。
生:(有一个学生迅速站了起来)“这瞬间发生的悲剧惊呆了在场的每一个人。……莫莉亚丝那个漂亮的搂接动作被摄像师定格成了旷世经典。”
师:喜欢读书的同学,一起接着往下读。
生:(齐读)“亲爱的,别做傻事!我们似乎听见罗夫曼在说……亲爱的,我知道我根本无力救你,我只是想救起那个字——爱。”
师:读得很正确,请接着往下读。
生:“1998年夏,中国嘉鱼。洪水铺天盖地袭来的时候,董方保和他的妻子在急流中同时抓住了一棵小树……”
师:课堂上仅仅练习读了一遍,你们已经能够读得正确、流利,有的同学还能读得比较有感情,的确了不起。孩子们,思考一下,凄美的放手,讲了两个故事,第一个故事中的放手是说谁放手?
生:第一个故事是讲罗夫曼的妻子莫莉亚丝放手。
师:从哪儿放手?
生:从崖壁上放手。
师:第二个故事呢?
生:第二个故事是说董方保的妻子放手。
师:从哪儿放手?
生:从小树上放手。
师:放手的结果?
生:董方保的妻子落到了湍急的洪流中,莫莉亚丝和她的丈夫紧紧地依偎着坠入了万丈深谷。
师:比较长的一篇课文,经过你们自己的阅读,自己的理解,把它变成了两句话。就是讲的两个女人的放手。一个女人从——
生:岩壁上放手。
师:结果——
生:坠入了万丈深谷。
师:另一个女人——
生:放开了紧握树干的双手。
师:结果是——
生:消失在了湍急的洪流中。
师:原来,放手意味着——
生:死亡。
师:这就是——
生:凄惨!
师:是啊!世界上还有比一个鲜活的生命瞬间的死亡更凄惨的吗?但是作者为什么又说是美丽的呢?
(生一下子陷入深思)
师:也许,死亡有大美而不言。它不言我们言,我们读书,我们言说。说出我们对死亡的理解,说出死亡背后的壮美。孩子们,再回到课文中去,认真地去读。请你上来,咱们合作、携手,与课文对话,共同感受“放手”的悲美。
师:(扶着学生的肩膀)你叫什么名字?
生:我叫贾珍伟。
师:珍伟,你来读一遍。我们共同聆听文章背后的声音——聆听那死亡当中的壮美、凄美、悲美。
生:“那是一个晴朗的夏日。”
师:告诉我们故事发生的——
生:时间。
生:“美国加州攀岩俱乐部的罗夫曼和妻子莫莉亚丝同时攀岩。”
师:“美国加州攀岩俱乐部”是——
生:地点。
师:“罗夫曼和妻子莫莉亚丝”是——
生:人物。
师:“同时攀岩”是——
生:事件。
师:于是我们知道写记叙文的时候,一般要交代的四要素是——
生:时间、地点、人物、事件。
师:我们用我们的眼睛去看,用头脑去思考,用心灵去记忆。美文就是这样炼成的——简单、明了。
生:“罗夫曼的攀岩速度比妻子快一些,他很快就成了供莫莉亚丝仰视的风景。”
师:这是一个什么句子?
生:比喻句。
师:你平时都看过哪些风景?
生:桂林山水。
生:杭州的“断桥残雪”。
师:看风景的感受?
生:舒服。
生:赏心悦目。
师:表明你对风景的——
生:喜爱。
师:罗夫曼就是罗夫曼,莫莉亚丝就是莫莉亚丝,两个人同床共枕、同桌共饮、朝夕相处,罗夫曼不就是攀岩的速度比妻子快一些吗?为什么妻子看他的时候像看风景?
生:攀岩是垂直的,莫莉亚丝看到的是丈夫的脚,重叠上去,像岩石一样。
师:这是你对“风景”的个人理解。
生:后面说了他们没有任何防护,和岩壁贴得很紧,像岩壁上会呼吸的岩石,又是那么惊险的一个场面,所以说像“风景”一样。
师:只要能自圆其说就是动脑筋的表现。还有没有不同看法?我刚才说了那是她同床共枕、同桌共饮、朝夕相处的丈夫,她看丈夫像看风景,从情感的角度上说明——
生:说明他俩有深厚的感情。
生:妻子爱丈夫。
师:情人眼里出——
生:西施。
师:她看丈夫像看一道风景,是因为有深厚的感情在里面。这句话应该怎样读,才能表达这份情?
生:(感情水到渠成)“罗夫曼的攀岩速度比妻子快一些,他很快就成了供莫莉亚丝仰视的风景。”
师:真美!一起把这句话再读一遍。
(生齐读)
师:如果想把内心的情感写出来,要不要大声疾呼:我爱罗夫曼!
生:不要。
师:课文这样写的目的?
生:这样写更能体现妻子对丈夫的感情。
师:课文这样写就叫“含蓄”。她把对丈夫的爱藏在心里,她看丈夫像看风景一样。如果每一个人,每一个家庭,你看我,我看你,都像看风景一样该有多好啊!再读这句话。
(生齐读)
师:继续读。
生:没有任何防护,他们是岩壁上会呼吸的岩石。
师:人就是人,此时此刻怎么变成了岩石了呢?
生:他们是紧紧地贴在岩壁上的。
师:“贴”字用得好,为什么用“贴”呢?
生:因为他们没有任何防护,必须紧贴岩壁才能保证安全。
师:这么好的比喻句,我们再来读一遍。
生:没有任何防护,他们是岩壁上会呼吸的岩石。
师:你们记住了吗? 生:记住了。
师:没有任何防护,他们需要贴得很紧,否则一失足成——
生:千古恨。
师:千古“鬼”。(生笑)
师:孩子们,想一想,这句话跟“放手”有什么关系?
生:我觉得没有任何防护,他们很容易失足,掉入万丈深谷。
生:这样写是为了给下面的放手做铺垫。
师:做铺垫,埋伏笔。你比我知道的还多,真是好样的!
生:“顶峰越来越近了,参观的人群情不自禁地雀跃欢呼起来。”
师:这里是写围观的人们,不直接写他俩了,这跟他们攀岩有什么关系?
生:这样写能表现出后来写罗夫曼的失足对人们心理的打击。
师:“打击”这个词用得有力度。
生:“然而就在这时,位于莫莉亚丝右上方约5米处的罗夫曼突然一声惨叫。他失足了!”
师:把“然而”圈起来,这个词告诉我们,故事发生了转折。
生:“正在攀岩的莫莉亚丝蓦然瞥见险象,毅然脱离了崖壁,伸出双手准确地搂接住了迅速下坠的罗夫曼。两个人紧紧依偎着,共同坠入万丈深谷。”
师:“毅然”说明莫莉亚丝放手的时候?
生:想都没有想。
生:没有丝毫考虑。
生:没有任何犹豫。
生:不计后果。
生:她的动作非常果断。
师:言之成理。请带着你们的理解再读这句话。
(生齐读)
师:193个字,一个惊心动魄、扣人心弦、令人震撼的故事戛然而止。言已尽,意无穷。
生:“这瞬间发生的惨剧惊呆了在场的每一个人。”
师:何止是在场的每一个人,也惊呆了每一个读者。
生:“莫莉亚丝那个漂亮的搂接动作被摄像师定格成了旷世经典。”
师:定格成了万世经典啊!摄影师的眼睛在瞬间就捕捉到了这么美的镜头,美的画面,美的瞬间。
生:“亲爱的,别做傻事!我们似乎听见罗夫曼在说。”
师:连罗夫曼都不能理解她的这个举动,再读。
(生齐读)
生:“不要,不要推开我!这是莫莉亚丝的坚定的声音。”
师:这不仅是莫莉亚丝坚定的声音,也是她毅然放手,毅然放弃生命时的坚定的声音。
生:(齐读)“不要,不要推开我!这是莫莉亚丝的坚定的声音。”
生:“让我再陪你走一程。”
师:这一程我们夫妻两个将要走向——
生:谷底。
生:深渊。
生:地狱。
生:天堂。
师:走向黄泉,走向地狱,走向天堂——
生:“让云擦着我们的眉睫,让风掠过我们的耳际。”
师:这是在走向死亡?这俨然是在跳伞:“让云擦着我们的眉睫。让风掠过我们的耳际。”何等的浪漫!何等的洒脱!何等的诗意!何等的壮美!
生:(齐读)“让云擦着我们的眉睫,让风掠过我们的耳际。”
师:好极了!让我们再次体会这种面对死亡的美好情怀。
生:“从巅峰到谷底,我们的后半生多么的匆遽啊!”
师:从巅峰到谷底,也许就是几十秒钟的时间,我们的后半生就走完了。这个词就是文章当中的——
生:匆遽。
师:没错,一起读这个词。
生:匆遽。
师:它的意思是——
生:非常快。
生:很快就过去了。
师:再把这句话读一读。
(生齐读)
师:后半生过得那么匆匆,我们怎么能不留恋它呢?
生:“如果一切还来得及。我真愿和你再重复一遍我们携手共度的好时光。我们厮守着,啜饮千般欢爱,沐浴万种柔情……”
师:(深情旁白)回想相爱来时路,有多少柔情,有几多甜蜜——想当初人约黄昏、月上柳梢、花前月下、耳鬓厮磨、海誓山盟、新婚燕尔、两情融融、缠缠绵绵……可是,那万般缱绻,瞬间将烟消云散……
(生泪眼蒙咙)
生:“可是现在,我们却在坠落,坠落。噢,让我们抱得更紧一些吧,因为,我们生命之花就要在洁净的谷底灿然绽放了。”
师:我们似乎看到了两朵殷红殷红的花,紧紧依偎着;我们似乎听到了两朵花在呢喃低语……
生:(突然插嘴)我想到了梁祝的化蝶。
师:非常好,你用中国古典的美来解释这两朵花。化成两只蝴蝶比两朵花更有动感,更有美感。
师:我们似乎听到花在低语。
生:“亲爱的,我知道我根本无力救你,我只是想救起那个字——爱。”
师:一个女人——莫莉亚丝,为了丈夫,从岩壁上放手,坠入了谷底,化作了花朵,她的死是凄美的。而另一个女人——董方保的妻子,从小树上放手了,消失在湍急的洪水中,她的死又是怎样的呢?请同学接着往下读。
生:“1998年夏。”
师:(把话筒伸到学生面前。)
生:(迅速反应)时间。
生:“中国嘉鱼。”
师:(又把话筒送到学生面前。)
生:地点。
生:“洪水铺天盖地袭来的时候,董方保和他的妻子在急流中同时抓住了一棵小树。”
生:人物、事件。
师:文章不厌其烦地告诉我们,开头要交代清楚——
生:时间、地点、人物、事件。
生:“他们都不会水,求生的本能使他们死死地抱住了那棵救命的小树。”
师:爱动脑筋的你,一定会发现“死死地抱住那棵小树”,相当于上一篇文章的哪一句话?
生:紧紧地贴在岩壁上。
师:上下文对比着读,贯通着读,就能读出写作的规律。
生:“洪水迅猛地往上涨,他们拼死地往上爬。终于,幼嫩的树干再也无力承受两个人的重量,一点点朝水面弯下来,弯下来。”
师:“终于”,这个词语相当于上一篇文章的——
生:“然而”。
生:“妻子平静地看了丈夫一眼,说:‘还有那么多孩子等着你呢,多保重呵。’还没等董方保反应过来,他的妻子已从容地放开了紧握树干的双手,消失在了湍急的洪流中。”
师:“从容地放手”,就相当于上一篇的——
生:“毅然脱离了岩壁”。
师:“从容的放手”,你可以看出——
生:放手时的从容、平淡。
生:平常的心态。
师:从“死死抓住”到“从容地放开”,可见——
生:妻子态度的坚决。
生:舍己为“夫”的毅然。
生:“董方保悲痛欲绝,但理智告诉他,他不可以随她而去——他是一所小学的校长,他的生命属于千百个天使般的孩子。”
师:妻子随着洪水漂走了,董方保为什么不像莫莉亚丝那样随着他的爱人而去呢?
生:因为他是一所小学的校长。
师:是校长就不应该为所爱的人去死吗?
生:“他的生命是属于千百个孩子的。”
生:他的生命不属于他自己,还属于很多人,很多个孩子。
生:如果他放弃了自己的生命,身后那些孩子就没人管了。
师:如果他放弃了自己的生命,就等于放弃了千百个天使般孩子的教育使命,是吗?
生:是!
师:董校长走了,还会有王校长、李校长呢?
生:当时洪水已经淹没了那所学校,他不能丢下那千百个孩子不管。
生:王校长、李校长毕竟不是董校长。
师:如果有一架天平,一边是千百个孩子,一边是他的妻子,他是怎样平衡的呢?
生:他放弃了自己的妻子,为了那千百个天使般的 孩子。
生:此时,天平偏向了孩子。
师:假如他随着他的妻子一起走了呢?
生:那所学校的孩子会很伤心。
生:我认为他不能随着妻子而去,他的生命是属于身后那千百个孩子,妻子为了他而放弃了生命,选择了死亡,如果他要随妻子而去,不是白白浪费了妻子的一条生命?(热烈的掌声)
生:“让我先走一步吧。这是一个爱着丈夫所爱的女人最后的心音。”
师:丈夫的所爱是什么?
生:是千百个天使般的孩子。
师:这个女人爱什么?
生:爱丈夫。
师:还爱谁?
生:爱那千百个天使般的孩子。
师:所以她为了丈夫。为了丈夫身后那千百个天使般的孩子而放弃了生命,选择了死亡。这就是她为什么——
生:从容放手。
师:难道她不留恋生命,不留恋亲人?
生:“你可知道,我多么不愿也不忍这么早就对你说出这诀别的话语。”
生:她也不想死啊!
师:如果她死了,她的丈夫会——
生:难过。
师:她的女儿会——
生:伤心。
师:她的父母会——
生:白发人送黑发人。
生:悲痛欲绝。
师:所以她说——
生:“我多么不愿也不忍这么早就对你说出这诀别的话语。”
师:下课了,我就要和你们诀别了,这句话对吗?
生:不对。
师:为什么?
生:“诀别”是以后永远都不会再见,而我们和孙老师以后还会再见面的,长大后,我们会去看您。(鼓掌)
师:那孙老师这句话应该怎么改呢?
生:下课后,我们就要和孙老师再见了。
生:下课后,我们就要和孙老师分别了。
……
师:原来“诀别”——
生:“诀别”和“离别、分别、告别、辞别”用法不一样。
师:(齐读)“你可知道,我多么不愿也不忍这么早就对你说出这诀别的话语。”
生:“别了,生我养我的土地;别了,生死相依的爱人。”
师:向生养自己的土地告别、向生死相依的爱人告别,这是一个女人最后的心音。
生:“带着我的一颗心好好活下去呵。等到洪水退去的时候,请你一定要领着我们的女儿小董钰来寻这棵树,告诉她,妈妈又是怎样微笑着放手。”
师:洪水退去了,董方保来了,带着他的女儿小董钰,带着他的一帮孩子来了。小董钰看到那棵小树会——
生:伤心。
生:会放声大哭。
生:扑过去,紧紧搂住小树。
……
师:如果你就是董方保领来的那群孩子中的一员,你会怎么说?
生:……
师:读了这两个令人荡气回肠的故事。我禁不住(投影幻灯片)
我禁不住想对莫莉亚丝说——
我禁不住想对罗夫曼说
我禁不住想对董方宝说
我禁不住想对董方宝的妻子说——
我禁不住想对自己说
生:……
师:两个女人在放手中死去了,她们的死是相同的——都是主动放弃生命,选择了死亡。但是她们的死又是不同的,莫莉亚丝是为了——
生:为了丈夫,为了他们之间的爱。
师:董方保的妻子是为了——
生:不仅是为了她的丈夫,而且是为了丈夫身后那千百个孩子。
师:好!我们一起来读这一段话:
生:(齐读)就一个生命的过程来讲,死亡是一种活着的启示。因为这种启示,我们对死亡有所认识,有所思考,有所觉悟,即对死亡有了智慧,获得了美感。
师:我们从别人的死亡当中拥有了智慧,获得了美感,让我们记住这经典的瞬间。我读第一行文字,你们读下面的文字。
师:这是两个女人对死的坦然面对——
生:“两个人紧紧依偎着,共同坠入万丈深谷。”
“妻子平静地看了丈夫一眼,从容地放开了紧握树干的双手,消失在了湍急的洪流中。”
师:这是两个女人对爱的深刻体验——
生:“亲爱的,我知道我根本无力救你,我只是想救起那个字——爱。”
“还有那么多孩子等着你呢,多保重呵。”
师:这是两个女人对生活美的万般眷恋——
生:“如果一切还来得及,我真愿和你再重复一遍我们携手共度的好时光。我们厮守着,啜饮千般欢爱,沐浴万种柔情……”
“我多么不愿也不忍这么早就对你说出这诀别的话语。别了,生我养我的土地;别了,生死相依的爱人。”
师:在这个世界上有3种非常重要的事情,可是不管哪一个国家的学校都没有教的:一是对死亡的面对:二是对爱的深刻体验;三是对生活美的万般眷恋。其实,这3件事情又是同一件事情——死亡,是在对爱与美做的一个检查。
师:人与人之间最遥远的距离,不是生与死的距离,而是我站在你面前,你却不知道我多么地爱你。
师:我们一起再来说一遍。(轻轻地抚摸一下每一个孩子的头顶)
生:“人与人之间最遥远的距离,不是生与死的距离,而是我站在你面前,你却不知道我多么地爱你。”
(孩子们情不自禁地留下了泪水,老师拿出纸巾轻轻拭去孩子腮边的泪水)
师:孩子们,我们在一起一个多小时,共同度过了我们生命当中最美好的时间之一,就要下课了,也许我们有缘以后还能再见面,也许我们要经历很长的时间不能相见。离别时,我把刚才那句话送给你们,你们也有话要对我说吗?
生:孙老师,虽然我们马上就要离别了,我相信我们以后一定会再见面的。
生:孙老师,谢谢您送给我们的这句话,这句话会让我们受益终身。
生:也许以后真的不会再见面了,但这次的相见把我们的心连在了一起。
(老师再次拿出纸巾轻轻拭去前排几个孩子腮边的泪水)
生:离别不是最后,而是我们想念的开始。
生:虽然这节课很短。却让我们学到很多知识,我代表全班同学谢谢您!
师:刚才是你喊起立的吗?现在请你再喊一次。
生:起立。
师:请同学们给台下这么多静静听我们上课的老师说一声“再见”。
生:老师“再见”!
(掌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