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与心对话,情与情交融

来源 :江苏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oww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名师档案
  孙建锋,全国优秀教师,特级教师,中学高级教师。国标本苏教版小学语文实验教材编委,南京师范大学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特约研究员,香港中文大学特聘讲师,井冈山大学客座教授。现任职于深圳市福田区教研中心。
  孙建锋致力于对话教学研究,是对话教学的开拓者与先行者。他在教学实践中构建了:“二”理论,“空”理论,“圆”理论,“西湖十景”理论,“洞穴假象”理论,对话质量理论,“气场”强弱理论,感受力差异理论,无言之美理论,种子与土壤理论等对话教学的理论群落。他勤于笔耕,在《人民教育》等具有影响的教育刊物发表文章三百余篇。专著《享受语文》、《享受对话教学》备受读者的喜爱。
  
  时间:2009年6月
  地点:广东东莞
  [课堂实录]
  师:孩子们,下午好!
  生:老师好!
  师:主持人刚刚介绍过我,注意听的同学一定知道我姓什么?
  生:姓孙。
  师:知道我叫什么吗?
  生:(摇了摇头)不知道。
  师:请你到前面来,拿着这支粉笔,很快就知道我叫什么了。先写一个“孙”字,子、小,孙。
  生:(一笔一画写)“孙”。
  师:(欣赏地)瞧他写字多认真,一笔一画,端端正正。这就是我的姓——“孙”,再写“建锋”,建设的“建”,先锋的“锋”。
  师:顿笔、运笔、收笔,很有韵味,字很漂亮,真是好样的!现在知道我叫什么名字了吧!
  生:孙建锋。
  师:(怂恿)请带领同学们喊一遍。
  生:孙建锋老师。
  师:不要带“老师”。
  生:孙建锋。
  师:有一点响亮。
  生:(齐喊)孙建锋。
  师:非常响亮!能说说喊“孙建锋”的感受吗?
  生:我认为老师的名字很有气概。
  师:你们喊得整齐、有力,更有气概!(向学生竖了竖大拇指)
  生:我觉得老师很慈祥。
  师:谢谢夸奖!
  生:“建锋”,就是建设的先锋。
  师:第一次听到这么美好的解释!谢谢!
  生:……
  师:咱们刚刚见面,你们就一人一种声音解释老师的名字,并且让我产生一种内在的精神力量。如果说孙老师像一本书,你们才刚刚看了封面就知道了那么多的内容。读书、读人、读世界,你们读我,我也在读你们,这节课就让我们相互读,用心去读,用爱去读,好吗?
  生:(铿锵有力)好!
  师:喜欢猜谜语吗?
  生:(兴奋地)喜欢!
  师:这个谜语可能有点难度。但它难不住认真听、会思考的同学。“一只大羊没尾巴,打一个字。”
  生:(自信地)猜出来了。
  师:(将信将疑)真的猜出来了?
  生:(信心十足)真的猜出来了。
  师:耳听为虚,眼见为实。把你猜到的那个字写在黑板上。
  (生一笔一画地写“美”)
  师:能说说你的根据吗?
  生:一只大羊没尾巴,把羊下面的竖去掉,然后加一个“大”字,就是“美”。
  师:(扶着她的肩膀)她根据谜面的语言进行想象、判断、组合一个字——美。
  师:请你在同学们的掌声中回位。
  (生鼓掌)
  师:你们一定能说出含有“美”的词语,比如美丽、美好、美妙。
  生:美术。
  生:凄美。
  师:请你到前面来,“凄”是一个不常见的字,请你把它写下来。
  (生写“凄美”)
  师:请带领同学们把你刚才写的这个词语读一读。
  生:凄美。
  师:读出了美中有凄,再读一遍。
  生:凄美。
  师:读出了凄中有美。请继续说说你知道的带“美”的词语。
  生:完美。
  生:优美。
  生:美观。
  师:能不能说说带“美”的四个字词语?
  生:完美无缺。
  ……
  师:很好!这就看出了我们平时词语的积累。
  师:平时从课文中,从课外读物中,从朋友交流中,从电影电视中,你一定了解过一些凄美的故事。说给大家听一听,好吗?
  生:《卖火柴的小女孩》是凄美的。
  师:一个金发、碧眼,皮肤白皙的小女孩,在大年夜活活冻死街头,何等凄美的故事啊!
  生:《小音乐家杨科》是凄美的。
  师:一个热爱音乐的孩子,一个酷爱小提琴的孩子,不就是触动了一下主人的琴弦吗,竟然被管家活活打死,真是触目惊心的凄美故事。
  生:有个著名的女词人李清照,自从她的丈夫去世后,她所写的词都是凄美的。
  师:(躬身探问)大家想欣赏她写的词,正翘首以待呢?
  生:(爽快地)那好!我来背背李清照的《声声慢》(声情并茂)。
  (生热烈鼓掌)
  师:李清照是我国宋朝著名的婉约派女词人。她晚年身世凄楚,写出了许多凄美的诗篇。你们还知道的凄美的故事有——
  生:牛郎织女。
  师:“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天河无情地隔开了两个如胶似漆的佳侣。
  生:梁山伯与祝英台。
  师: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梁山伯与祝英台》,凄美、哀婉,一对有情人只能化蝶相会。那么,外国的有没有?
  生:罗密欧与朱丽叶。
  师;呵!真不简单!凄美的故事让人记忆深刻。今天孙老师和你们再来学习一篇凄美的故事,它是根据著名作家张丽钧的文章改编的课文——《凄美的放手》。请跟老师写课题。
  师:(边板书课题,边旁白)写字一笔一画,做事认认真真。今天把一个字写好了,明天把一件事做好了。人人都这样,该有多么和谐,多么美好!大家一起读课题:凄美的放手。
  师:找到感觉了吗?读书要像唱歌一样,先要找准基调。
  生:(齐读)凄美的放手。
  师:有点感觉了。
  生:(声音轻轻的)凄美的放手。
  师:声音再轻一点。
  生:(“凄美”读得轻轻的)凄美的放手。
  师:看文题,“凄”是什么意思?
  生:凄凉、悲伤。
  生:伤感。
  生:凄惨。
  生:凄楚。
  师:那么“美”呢?
  生:美丽、美好。
  生:美妙。
  生:悲美、壮美。
  师:好一个“悲美、壮美!”
  师:放手,(说着,老师松开手,手中的粉笔随之落地)“放手”不就是一个简单的、平常的手上动作,为什么说“放手”就是“凄惨的”。就是“壮美的”呢?
  师:答案就在课文中,请同学们把书拿出来。先看孙老师是怎样拿书的,你的眼神很重要。读书的时候要字字入目,句句入心。字字入目就是要求每一个字都不要放过,读准它的字音。句句人心,就是要读通顺每句话,就是要认真想一想:“放手”是说谁放手了?从哪里放手了,放手的结果是什么?现在请同学们放开声音,自由读课文。
  (生练习读课文)
  师:书声朗朗,在孙老师的耳朵里,那就是最美妙的乐章。孙老师很喜欢听同学们读书,我更喜欢看你们读书时的专注神情。读书,只要努力,就会有收获。刚才同学们读得很认真,只要你能读正确就行了,当然你能读得有情感,很流畅那就更让人羡慕了。愿意读书的,请站起来。
  (一生迅速地站起来)
  师:请你到前面来。下面的同学可以选择如下两种办法,弥补你没能前来读书的遗憾:第一,她用声音读, 你用气息跟着读;第二,她用声音读,你用心听。
  生:“那是一个晴朗的夏日。美国加州攀岩俱乐部的罗夫曼和妻子莫莉亚丝同时攀岩。罗夫曼的攀岩速度比妻子快一些,他很快就成了供莫莉亚丝仰视的风景。没有任何防护,他们是岩壁上会呼吸的岩石。山峰越来越近了……”
  师:(佯装没听清)什么越来越近了?
  生:顶峰越来越近了。
  师:哦!看看我的耳朵。(诙谐地)
  生:“顶峰越来越近了,参观的人群情不自禁地雀跃欢呼起来。然而就在这时,位于莫莉亚丝右上约5米处的罗夫曼突然一声惨叫,他失足了!正在攀岩的莫莉亚丝蓦然瞥见险象……”
  师:什么“见”?你再读一遍。
  生:瞥(piě)见。
  师:同桌告诉她。
  生:瞥(piē)见。
  师:你读得正确,请带领大家把这个词语读三遍。
  生:瞥(piē)见。
  师:(问读错的同学)你现在知道怎么读了,你再带领大家读两遍。
  生:瞥(piē)见。
  师:刚才读错了,马上改正,接着又做大家的老师教别人读,进步真快!你做一个“瞥见”的动作让大家看一看。同学们都做一个“瞥见”同桌的动作。好,字音读准确了,动作也做得很到位,词语自然也就理解了。请继续往下读。
  生:“正在攀岩的莫莉亚丝蓦然瞥见险象,毅然脱离了崖壁,伸出双手准确地搂接住了迅速下坠的罗夫曼。两个人紧紧依偎(wèi)着,共同坠入万丈深谷。”
  师:你心理素质会越来越好的。这里是两个人紧紧依偎(wēi)着,共同坠入万丈深谷。再重新读一遍。
  生:两个人紧紧依偎(wēi)着,共同坠入万丈深谷。
  师:好孩子,我知道你是故意的,故意想引起大家的警觉,不就是依——
  生:依偎(wēi)。
  师:读书机会又来了。
  生:(有一个学生迅速站了起来)“这瞬间发生的悲剧惊呆了在场的每一个人。……莫莉亚丝那个漂亮的搂接动作被摄像师定格成了旷世经典。”
  师:喜欢读书的同学,一起接着往下读。
  生:(齐读)“亲爱的,别做傻事!我们似乎听见罗夫曼在说……亲爱的,我知道我根本无力救你,我只是想救起那个字——爱。”
  师:读得很正确,请接着往下读。
  生:“1998年夏,中国嘉鱼。洪水铺天盖地袭来的时候,董方保和他的妻子在急流中同时抓住了一棵小树……”
  师:课堂上仅仅练习读了一遍,你们已经能够读得正确、流利,有的同学还能读得比较有感情,的确了不起。孩子们,思考一下,凄美的放手,讲了两个故事,第一个故事中的放手是说谁放手?
  生:第一个故事是讲罗夫曼的妻子莫莉亚丝放手。
  师:从哪儿放手?
  生:从崖壁上放手。
  师:第二个故事呢?
  生:第二个故事是说董方保的妻子放手。
  师:从哪儿放手?
  生:从小树上放手。
  师:放手的结果?
  生:董方保的妻子落到了湍急的洪流中,莫莉亚丝和她的丈夫紧紧地依偎着坠入了万丈深谷。
  师:比较长的一篇课文,经过你们自己的阅读,自己的理解,把它变成了两句话。就是讲的两个女人的放手。一个女人从——
  生:岩壁上放手。
  师:结果——
  生:坠入了万丈深谷。
  师:另一个女人——
  生:放开了紧握树干的双手。
  师:结果是——
  生:消失在了湍急的洪流中。
  师:原来,放手意味着——
  生:死亡。
  师:这就是——
  生:凄惨!
  师:是啊!世界上还有比一个鲜活的生命瞬间的死亡更凄惨的吗?但是作者为什么又说是美丽的呢?
  (生一下子陷入深思)
  师:也许,死亡有大美而不言。它不言我们言,我们读书,我们言说。说出我们对死亡的理解,说出死亡背后的壮美。孩子们,再回到课文中去,认真地去读。请你上来,咱们合作、携手,与课文对话,共同感受“放手”的悲美。
  师:(扶着学生的肩膀)你叫什么名字?
  生:我叫贾珍伟。
  师:珍伟,你来读一遍。我们共同聆听文章背后的声音——聆听那死亡当中的壮美、凄美、悲美。
  生:“那是一个晴朗的夏日。”
  师:告诉我们故事发生的——
  生:时间。
  生:“美国加州攀岩俱乐部的罗夫曼和妻子莫莉亚丝同时攀岩。”
  师:“美国加州攀岩俱乐部”是——
  生:地点。
  师:“罗夫曼和妻子莫莉亚丝”是——
  生:人物。
  师:“同时攀岩”是——
  生:事件。
  师:于是我们知道写记叙文的时候,一般要交代的四要素是——
  生:时间、地点、人物、事件。
  师:我们用我们的眼睛去看,用头脑去思考,用心灵去记忆。美文就是这样炼成的——简单、明了。
  生:“罗夫曼的攀岩速度比妻子快一些,他很快就成了供莫莉亚丝仰视的风景。”
  师:这是一个什么句子?
  生:比喻句。
  师:你平时都看过哪些风景?
  生:桂林山水。
  生:杭州的“断桥残雪”。
  师:看风景的感受?
  生:舒服。
  生:赏心悦目。
  师:表明你对风景的——
  生:喜爱。
  师:罗夫曼就是罗夫曼,莫莉亚丝就是莫莉亚丝,两个人同床共枕、同桌共饮、朝夕相处,罗夫曼不就是攀岩的速度比妻子快一些吗?为什么妻子看他的时候像看风景?
  生:攀岩是垂直的,莫莉亚丝看到的是丈夫的脚,重叠上去,像岩石一样。
  师:这是你对“风景”的个人理解。
  生:后面说了他们没有任何防护,和岩壁贴得很紧,像岩壁上会呼吸的岩石,又是那么惊险的一个场面,所以说像“风景”一样。
  师:只要能自圆其说就是动脑筋的表现。还有没有不同看法?我刚才说了那是她同床共枕、同桌共饮、朝夕相处的丈夫,她看丈夫像看风景,从情感的角度上说明——
  生:说明他俩有深厚的感情。
  生:妻子爱丈夫。
  师:情人眼里出——
  生:西施。
  师:她看丈夫像看一道风景,是因为有深厚的感情在里面。这句话应该怎样读,才能表达这份情?
  生:(感情水到渠成)“罗夫曼的攀岩速度比妻子快一些,他很快就成了供莫莉亚丝仰视的风景。”
  师:真美!一起把这句话再读一遍。
  (生齐读)
  师:如果想把内心的情感写出来,要不要大声疾呼:我爱罗夫曼!
  生:不要。
  师:课文这样写的目的?
  生:这样写更能体现妻子对丈夫的感情。
  师:课文这样写就叫“含蓄”。她把对丈夫的爱藏在心里,她看丈夫像看风景一样。如果每一个人,每一个家庭,你看我,我看你,都像看风景一样该有多好啊!再读这句话。
  (生齐读)
  师:继续读。
  生:没有任何防护,他们是岩壁上会呼吸的岩石。
  师:人就是人,此时此刻怎么变成了岩石了呢?
  生:他们是紧紧地贴在岩壁上的。
  师:“贴”字用得好,为什么用“贴”呢?
  生:因为他们没有任何防护,必须紧贴岩壁才能保证安全。
  师:这么好的比喻句,我们再来读一遍。
  生:没有任何防护,他们是岩壁上会呼吸的岩石。
  师:你们记住了吗?   生:记住了。
  师:没有任何防护,他们需要贴得很紧,否则一失足成——
  生:千古恨。
  师:千古“鬼”。(生笑)
  师:孩子们,想一想,这句话跟“放手”有什么关系?
  生:我觉得没有任何防护,他们很容易失足,掉入万丈深谷。
  生:这样写是为了给下面的放手做铺垫。
  师:做铺垫,埋伏笔。你比我知道的还多,真是好样的!
  生:“顶峰越来越近了,参观的人群情不自禁地雀跃欢呼起来。”
  师:这里是写围观的人们,不直接写他俩了,这跟他们攀岩有什么关系?
  生:这样写能表现出后来写罗夫曼的失足对人们心理的打击。
  师:“打击”这个词用得有力度。
  生:“然而就在这时,位于莫莉亚丝右上方约5米处的罗夫曼突然一声惨叫。他失足了!”
  师:把“然而”圈起来,这个词告诉我们,故事发生了转折。
  生:“正在攀岩的莫莉亚丝蓦然瞥见险象,毅然脱离了崖壁,伸出双手准确地搂接住了迅速下坠的罗夫曼。两个人紧紧依偎着,共同坠入万丈深谷。”
  师:“毅然”说明莫莉亚丝放手的时候?
  生:想都没有想。
  生:没有丝毫考虑。
  生:没有任何犹豫。
  生:不计后果。
  生:她的动作非常果断。
  师:言之成理。请带着你们的理解再读这句话。
  (生齐读)
  师:193个字,一个惊心动魄、扣人心弦、令人震撼的故事戛然而止。言已尽,意无穷。
  生:“这瞬间发生的惨剧惊呆了在场的每一个人。”
  师:何止是在场的每一个人,也惊呆了每一个读者。
  生:“莫莉亚丝那个漂亮的搂接动作被摄像师定格成了旷世经典。”
  师:定格成了万世经典啊!摄影师的眼睛在瞬间就捕捉到了这么美的镜头,美的画面,美的瞬间。
  生:“亲爱的,别做傻事!我们似乎听见罗夫曼在说。”
  师:连罗夫曼都不能理解她的这个举动,再读。
  (生齐读)
  生:“不要,不要推开我!这是莫莉亚丝的坚定的声音。”
  师:这不仅是莫莉亚丝坚定的声音,也是她毅然放手,毅然放弃生命时的坚定的声音。
  生:(齐读)“不要,不要推开我!这是莫莉亚丝的坚定的声音。”
  生:“让我再陪你走一程。”
  师:这一程我们夫妻两个将要走向——
  生:谷底。
  生:深渊。
  生:地狱。
  生:天堂。
  师:走向黄泉,走向地狱,走向天堂——
  生:“让云擦着我们的眉睫,让风掠过我们的耳际。”
  师:这是在走向死亡?这俨然是在跳伞:“让云擦着我们的眉睫。让风掠过我们的耳际。”何等的浪漫!何等的洒脱!何等的诗意!何等的壮美!
  生:(齐读)“让云擦着我们的眉睫,让风掠过我们的耳际。”
  师:好极了!让我们再次体会这种面对死亡的美好情怀。
  生:“从巅峰到谷底,我们的后半生多么的匆遽啊!”
  师:从巅峰到谷底,也许就是几十秒钟的时间,我们的后半生就走完了。这个词就是文章当中的——
  生:匆遽。
  师:没错,一起读这个词。
  生:匆遽。
  师:它的意思是——
  生:非常快。
  生:很快就过去了。
  师:再把这句话读一读。
  (生齐读)
  师:后半生过得那么匆匆,我们怎么能不留恋它呢?
  生:“如果一切还来得及。我真愿和你再重复一遍我们携手共度的好时光。我们厮守着,啜饮千般欢爱,沐浴万种柔情……”
  师:(深情旁白)回想相爱来时路,有多少柔情,有几多甜蜜——想当初人约黄昏、月上柳梢、花前月下、耳鬓厮磨、海誓山盟、新婚燕尔、两情融融、缠缠绵绵……可是,那万般缱绻,瞬间将烟消云散……
  (生泪眼蒙咙)
  生:“可是现在,我们却在坠落,坠落。噢,让我们抱得更紧一些吧,因为,我们生命之花就要在洁净的谷底灿然绽放了。”
  师:我们似乎看到了两朵殷红殷红的花,紧紧依偎着;我们似乎听到了两朵花在呢喃低语……
  生:(突然插嘴)我想到了梁祝的化蝶。
  师:非常好,你用中国古典的美来解释这两朵花。化成两只蝴蝶比两朵花更有动感,更有美感。
  师:我们似乎听到花在低语。
  生:“亲爱的,我知道我根本无力救你,我只是想救起那个字——爱。”
  师:一个女人——莫莉亚丝,为了丈夫,从岩壁上放手,坠入了谷底,化作了花朵,她的死是凄美的。而另一个女人——董方保的妻子,从小树上放手了,消失在湍急的洪水中,她的死又是怎样的呢?请同学接着往下读。
  生:“1998年夏。”
  师:(把话筒伸到学生面前。)
  生:(迅速反应)时间。
  生:“中国嘉鱼。”
  师:(又把话筒送到学生面前。)
  生:地点。
  生:“洪水铺天盖地袭来的时候,董方保和他的妻子在急流中同时抓住了一棵小树。”
  生:人物、事件。
  师:文章不厌其烦地告诉我们,开头要交代清楚——
  生:时间、地点、人物、事件。
  生:“他们都不会水,求生的本能使他们死死地抱住了那棵救命的小树。”
  师:爱动脑筋的你,一定会发现“死死地抱住那棵小树”,相当于上一篇文章的哪一句话?
  生:紧紧地贴在岩壁上。
  师:上下文对比着读,贯通着读,就能读出写作的规律。
  生:“洪水迅猛地往上涨,他们拼死地往上爬。终于,幼嫩的树干再也无力承受两个人的重量,一点点朝水面弯下来,弯下来。”
  师:“终于”,这个词语相当于上一篇文章的——
  生:“然而”。
  生:“妻子平静地看了丈夫一眼,说:‘还有那么多孩子等着你呢,多保重呵。’还没等董方保反应过来,他的妻子已从容地放开了紧握树干的双手,消失在了湍急的洪流中。”
  师:“从容地放手”,就相当于上一篇的——
  生:“毅然脱离了岩壁”。
  师:“从容的放手”,你可以看出——
  生:放手时的从容、平淡。
  生:平常的心态。
  师:从“死死抓住”到“从容地放开”,可见——
  生:妻子态度的坚决。
  生:舍己为“夫”的毅然。
  生:“董方保悲痛欲绝,但理智告诉他,他不可以随她而去——他是一所小学的校长,他的生命属于千百个天使般的孩子。”
  师:妻子随着洪水漂走了,董方保为什么不像莫莉亚丝那样随着他的爱人而去呢?
  生:因为他是一所小学的校长。
  师:是校长就不应该为所爱的人去死吗?
  生:“他的生命是属于千百个孩子的。”
  生:他的生命不属于他自己,还属于很多人,很多个孩子。
  生:如果他放弃了自己的生命,身后那些孩子就没人管了。
  师:如果他放弃了自己的生命,就等于放弃了千百个天使般孩子的教育使命,是吗?
  生:是!
  师:董校长走了,还会有王校长、李校长呢?
  生:当时洪水已经淹没了那所学校,他不能丢下那千百个孩子不管。
  生:王校长、李校长毕竟不是董校长。
  师:如果有一架天平,一边是千百个孩子,一边是他的妻子,他是怎样平衡的呢?
  生:他放弃了自己的妻子,为了那千百个天使般的 孩子。
  生:此时,天平偏向了孩子。
  师:假如他随着他的妻子一起走了呢?
  生:那所学校的孩子会很伤心。
  生:我认为他不能随着妻子而去,他的生命是属于身后那千百个孩子,妻子为了他而放弃了生命,选择了死亡,如果他要随妻子而去,不是白白浪费了妻子的一条生命?(热烈的掌声)
  生:“让我先走一步吧。这是一个爱着丈夫所爱的女人最后的心音。”
  师:丈夫的所爱是什么?
  生:是千百个天使般的孩子。
  师:这个女人爱什么?
  生:爱丈夫。
  师:还爱谁?
  生:爱那千百个天使般的孩子。
  师:所以她为了丈夫。为了丈夫身后那千百个天使般的孩子而放弃了生命,选择了死亡。这就是她为什么——
  生:从容放手。
  师:难道她不留恋生命,不留恋亲人?
  生:“你可知道,我多么不愿也不忍这么早就对你说出这诀别的话语。”
  生:她也不想死啊!
  师:如果她死了,她的丈夫会——
  生:难过。
  师:她的女儿会——
  生:伤心。
  师:她的父母会——
  生:白发人送黑发人。
  生:悲痛欲绝。
  师:所以她说——
  生:“我多么不愿也不忍这么早就对你说出这诀别的话语。”
  师:下课了,我就要和你们诀别了,这句话对吗?
  生:不对。
  师:为什么?
  生:“诀别”是以后永远都不会再见,而我们和孙老师以后还会再见面的,长大后,我们会去看您。(鼓掌)
  师:那孙老师这句话应该怎么改呢?
  生:下课后,我们就要和孙老师再见了。
  生:下课后,我们就要和孙老师分别了。
  ……
  师:原来“诀别”——
  生:“诀别”和“离别、分别、告别、辞别”用法不一样。
  师:(齐读)“你可知道,我多么不愿也不忍这么早就对你说出这诀别的话语。”
  生:“别了,生我养我的土地;别了,生死相依的爱人。”
  师:向生养自己的土地告别、向生死相依的爱人告别,这是一个女人最后的心音。
  生:“带着我的一颗心好好活下去呵。等到洪水退去的时候,请你一定要领着我们的女儿小董钰来寻这棵树,告诉她,妈妈又是怎样微笑着放手。”
  师:洪水退去了,董方保来了,带着他的女儿小董钰,带着他的一帮孩子来了。小董钰看到那棵小树会——
  生:伤心。
  生:会放声大哭。
  生:扑过去,紧紧搂住小树。
  ……
  师:如果你就是董方保领来的那群孩子中的一员,你会怎么说?
  生:……
  师:读了这两个令人荡气回肠的故事。我禁不住(投影幻灯片)
  我禁不住想对莫莉亚丝说——
  我禁不住想对罗夫曼说
  我禁不住想对董方宝说
  我禁不住想对董方宝的妻子说——
  我禁不住想对自己说
  生:……
  师:两个女人在放手中死去了,她们的死是相同的——都是主动放弃生命,选择了死亡。但是她们的死又是不同的,莫莉亚丝是为了——
  生:为了丈夫,为了他们之间的爱。
  师:董方保的妻子是为了——
  生:不仅是为了她的丈夫,而且是为了丈夫身后那千百个孩子。
  师:好!我们一起来读这一段话:
  生:(齐读)就一个生命的过程来讲,死亡是一种活着的启示。因为这种启示,我们对死亡有所认识,有所思考,有所觉悟,即对死亡有了智慧,获得了美感。
  师:我们从别人的死亡当中拥有了智慧,获得了美感,让我们记住这经典的瞬间。我读第一行文字,你们读下面的文字。
  师:这是两个女人对死的坦然面对——
  生:“两个人紧紧依偎着,共同坠入万丈深谷。”
  “妻子平静地看了丈夫一眼,从容地放开了紧握树干的双手,消失在了湍急的洪流中。”
  师:这是两个女人对爱的深刻体验——
  生:“亲爱的,我知道我根本无力救你,我只是想救起那个字——爱。”
  “还有那么多孩子等着你呢,多保重呵。”
  师:这是两个女人对生活美的万般眷恋——
  生:“如果一切还来得及,我真愿和你再重复一遍我们携手共度的好时光。我们厮守着,啜饮千般欢爱,沐浴万种柔情……”
  “我多么不愿也不忍这么早就对你说出这诀别的话语。别了,生我养我的土地;别了,生死相依的爱人。”
  师:在这个世界上有3种非常重要的事情,可是不管哪一个国家的学校都没有教的:一是对死亡的面对:二是对爱的深刻体验;三是对生活美的万般眷恋。其实,这3件事情又是同一件事情——死亡,是在对爱与美做的一个检查。
  师:人与人之间最遥远的距离,不是生与死的距离,而是我站在你面前,你却不知道我多么地爱你。
  师:我们一起再来说一遍。(轻轻地抚摸一下每一个孩子的头顶)
  生:“人与人之间最遥远的距离,不是生与死的距离,而是我站在你面前,你却不知道我多么地爱你。”
  (孩子们情不自禁地留下了泪水,老师拿出纸巾轻轻拭去孩子腮边的泪水)
  师:孩子们,我们在一起一个多小时,共同度过了我们生命当中最美好的时间之一,就要下课了,也许我们有缘以后还能再见面,也许我们要经历很长的时间不能相见。离别时,我把刚才那句话送给你们,你们也有话要对我说吗?
  生:孙老师,虽然我们马上就要离别了,我相信我们以后一定会再见面的。
  生:孙老师,谢谢您送给我们的这句话,这句话会让我们受益终身。
  生:也许以后真的不会再见面了,但这次的相见把我们的心连在了一起。
  (老师再次拿出纸巾轻轻拭去前排几个孩子腮边的泪水)
  生:离别不是最后,而是我们想念的开始。
  生:虽然这节课很短。却让我们学到很多知识,我代表全班同学谢谢您!
  师:刚才是你喊起立的吗?现在请你再喊一次。
  生:起立。
  师:请同学们给台下这么多静静听我们上课的老师说一声“再见”。
  生:老师“再见”!
  (掌声)
其他文献
【摘 要】学校时间管理存在着教师节假日、工作时间被轻易占用、有意延长和随意控制等问题,主要原因是部分管理者价值追求功利、管理理念滞后等,解决的基本策略可以为:建设合法合理的追求升学率教育生态;制订严格的时间管理权力清单;让教师成为积极的自我管理者;支持教师实现梦想追求等。  【关键词】时间管理;原因剖析;解决策略  【中图分类号】G47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5-6009(2018)
【摘 要】革命文化题材文本既有深刻的思想性,又有高度的艺术性。革命文化主题单元的教学,要站在“学”的立场,顺应儿童的认知性需求、体验性需求、审美性需求和发展性需求,结合单元编排特点和文本个性整体建构,在提高学生语文能力的同时,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关键词】革命文化主题单元;认知性需求;体验性需求;审美性需求;发展性需求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
【摘 要】基于可視化思维的教学是指把可视化技术引入教育教学领域,将其作为思考、分析、改进教育教学的策略性工具。基于可视化思维的教学应该把可视化技术融入课前、课中、课后全时空,贯穿教、学、评、测、辅全环节,观照智力、非智力、认知、元认知、内容、动机和互动等事关学习的全要素,实现技术与教学的深度融合,收获学程的精彩,成就学生的精彩。  【关键词】可视化思维;可视化技术;小学数学教学;学科核心素养  【
新闻背景  为推进教育改革创新、增强教育发展活力,2016年,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和海南省屯昌县两地实现深入合作,签订合作办学协议,开启了武进区实验小学与屯昌实验小学联合办学之路。  两年多联合办学的实践,屯昌县借助武进区先进的教育管理经验、成熟的教育管理模式和優质的师资,共同把屯昌实验小学打造成一所设施现代化、管理精细化、教学优质化的学校,充分体现了跨区域合作办学的可行性、可塑性和先进性。  跨区
【摘 要】随着教学流派实践的发展,教学流派的许多问题值得深入探析。如教学流派的核心是人;教学流派不是单纯标新立异,而是寻求适合的教学;教学流派应该具有包容性;教学流派的内涵与特征需要进一步讨论;教学流派的争鸣有益于教学流派的发展。这些问题都值得大家的关注与讨论。  【关键词】教学流派;适合教学;包容性;苏派教学  【中图分类号】G459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5-6009(2018)
【摘 要】南京市莲花实验学校小学部探索以课程整合德育内容的途径,选择了《弟子规》《三字经》和《论语》三部经典中的部分内容,开发了“经典育德”的德育校本课程,创新德育形式,渗透道德情感;丰富德育活动内容,滋养学生的生命底色;多方融合共育,以期形成德育的合力,让学生在经典中汲取道德营养,丰盈学生的灵魂。  【关键词】经典育德;德育活动;融合共育  【中图分类号】G423.07 【文献标志码】B 【文章
【摘 要】“概念和概念化、构念和分类、解释力和揭示性”被认为是学术研究和理论思考的基本方法和要素。作为一个学术性概念,学校管理具有多重意涵,对学校管理的概念化又是学术研究、理论探讨和实践操作所不可回避的问题。理论建构的价值就在于为复杂的学校管理现实问题和现象给出明确的构念框架和分类,并加以合理的阐释和必要的论证。“学校管理难题”与学校管理问题、学校管理议题或热点之间既具有叠加关系的问题域,又具有不
【关键词】言语实践;阅读教学;审美体验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8)81-0058-03  言语品质,是言语表达的质量和品位,再具体一点说,就是言语表达的规范及审美的效果。提升学生的言语品质,更在提醒我们真正的言语实践不能忽略了儿童的审美体验。审美作为言语品质的客观属性,作为文学的特质,使得文字有了温度和色彩,使得文字在经历揣摩咀嚼后回
【摘要】老街是区域文明发源地,承载着所属地域优秀、厚重的传统文化。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老街文化造就学校独特的物型课程资源。通过建设凝练学校文化、观照儿童立场、支持深度学习、集聚社会资源、建构多元评价的校本物型课程,满足学生对高质量、有品位、适合课程需求的同时,推动学生學习方式的转变,践行学校立德育人的宗旨,是区域优秀传统文化在学校落地、生根的生动表达。  【关键词】老街文化;物型课程;立德树人  
【关键词】李吉林;教育爱;探索者;伟大情怀  虽然我们的好朋友——好老师——伟大而最美奋斗者李吉林走了,但她对情境教育的贡献,永远留在我们的心里,永远存于这个世界上!  李吉林是在中国的文化教育土地上,创造了情境教育思想体系,成长为教育实践家,形成了国际公认的中国情境教育学派。我们要认真地学习李吉林伟大而最美的人格,学习她伟大的最美奋斗者精神!  一  李吉林“教育爱”最美,是成长为教育家的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