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股票仍然吸引人!相信这是很多投资者的共识。不到一年的功夫,次贷危机波及金融风暴,虽然有“中国概念”的护身,港股受美股和A股的两面夹击也不能独善其身。去年风光一时的许多“大牛股”纷纷落马。迅速腰斩再腰斩,已经不是什么出奇的新闻了:中国远洋(001919.HK)从HK$4起步到HK$40再回到HK$10;中国铝业(002600.HK)从HK$6起步到HK$26再回到HK$6……不胜枚举,跌幅堪比从$42跌到$9的通用汽车和从$55跌到$14的花旗银行。
作为奥运期间的余兴节目,竞猜股市的下一个“跳水冠军”——无论是美股、港股还是A股,都成为网络上的最新流行。身处熊市,很多人都或多或少的受伤。但是反过来想,这样快速的洗牌,不是也给我们提供了买入好股票的机会吗?问题只是在于,应该关注和观察哪些类型的股票和采取什么样的策略,使我们可以保证现在播下的种子,在牛市重临时能收获不菲。笔者认为, “中国概念”+“香港上市”仍然是最佳选择。
对于中国经济的发展前景。可能最没有异议的看法,就是中国仍然可以维持相对高速的增长(GDP增长率8%以上)。一直要持续到城市化完成。社会发展相对成熟的阶段。相对于经济处于“风声鹤唳”状态的英美、欧日等发达国家和地区来说。这个增长前景无疑是十分吸引的。为这个前景背书的,无疑是雄厚的外汇储备和财政收入。至于政府如何使用这些外汇储备和财政盈余,来引导整个国家经济顺利驶出金融风暴的漩涡,并非本文探讨的内容。至少在目前的情况来判断,胜算比较大。因此,我们的着眼点,也应该放在两三年以后,当全球经济环境稳定下来。中国经济重新进入上升轨道时。收益最大的投资——与中国业务关联紧密的公司股票是其中的首选。
大海捞针要有方法
既然看好中国经济迅猛发展,为什么不直接投资A股?
在A-H溢价很大的2007年,我们曾提到A-H价格接轨的问题,从而判断A股的价格风险相对高。那么。在现在已经有部分股票价格如中国人寿、中国平安、招商银行等出现“A-H倒挂”的情况下,是否选择价格倒挂的A股就比较保险呢?
这个问题应该分两方面来判断:首先。由于股改和IPO限售股解禁的高峰到来,A股在今后两年的供应量大增。在政策不变的前提下,A股整体的价格存在很大的压力,从安全的角度考虑,除非股价跌到一个极端不合理的水平(以股息率和市净率来衡量),否则应该暂时回避A股。其次,引申开来,含A股的H股也要小心——就象牛市中A股的狂热会带起H股的溢价一样,熊市中A股的价格压力也可能传导到相应的H股。想当初中石油在A股上市时,其H股也被爆炒至HK$20的历史高位:随后双双面对现实。从天堂掉回凡间。
其实在香港市场上还有很多中国业务的股票是没有发A股的(其中也包括红筹和H股等),因而少了一个风险因素,对其估值的测算也可少受点干扰。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这类股票中还有不少公司并非国企,因而没有保持国有控股的硬性要求。当出价合理时,控股股东也不拒绝善价而沽,所以甚至存在溢价套现的机会。实际上,在现在的经济环境下,跨国企业通过并购而取得新兴市场的份额是极好的机会——可口可乐计划以3倍市价(停牌前约为每股HK$4收购汇源果汁(01886.HK)就是典型的例子。如果不是因为股市低迷,可口可乐的报价每股HK$12.2就不会显得那么吸引,毕竟汇源果汁的股价在HK$9到HK$11附近支撑了很长时间。另外,这些公司当初为了在香港市场上市而作出的股权安排(如离岸控股公司)也方便股权转让或者交换的进行。
所以,现阶段可以考虑买入的对象,是一些业务扎实,往绩稳定,管理层诚实可靠的上市公司股票;而公司的业务必须是以中国内地为主;同时,国有企业暂时不是首选。
港股熊市无需探底
熊市不言底,这是指大趋势而言。对于长线投资者来说,猜测底在哪里是没有意义的。当股票的价值浮现时,其策略就是越跌越买。前提是,在熊市中,估值要尽可能考虑负面因素,安全边际要高。譬如,在合理估值上打个七折作为初次买入价——不需要心急,熊市当中,可能一个谣言就有人把好股票乖乖地送到你手上;买不到就等,反正好股票遍地都是,就看你的眼光如何而已。
既然是熊市,自然就需要提防系统风险——就是说有某些时期整个大市完全处于恐慌状态,泥沙俱下。我们以前提到过,由于香港是个开放市场,受欧美基金的影响比较大,每当出现基金套现应对赎回时,几乎所有股票都会受市场情绪影响而承受沽压。就象今年8、9月份,期货对冲基金爆仓引发的资源股洗仓潮,最终全面牵连到所有板块下跌。
如果这时你刚好又已经持有了一定的仓位,就需要做一些对冲,这就相当于买保险。这就显现出香港市场的另一个优势了。
香港市场上的衍生产品丰富,包括指数期货/期权、股票期权、认股权证(认购从沽)、牛熊证等等,不一而足。根据股票仓位的大小,需要选择不同的工具。一般情况下,尽量不要选择买入期货或沽出期权的策略,因为其理论风险是无限的。原本作为对冲的策略往往沦为投机,事与愿违。通常可以选择买入期权,买入认沽证,买人熊证的策略,其风险只限于已付出的资金成本。
举个例子:假设现在股票仓位是10,000股中海油(00883.HK),每股HK$9.4(2008年9月11日价格,恒生指数19388点),总市值HK$94,000。由于担心恒指在三个月内会跌到18000点,作为对冲可以买A2009年1月到期的恒指认沽证。认沽证的有效杠杆大约5倍,对冲买入的资金是HK$10,000。如果在2009年1月前恒指果然跌到18000点,而中海油跌幅稍少于大市跌幅(假设8%)。当恐慌过后认沽证平仓时,盈利大约是HK$5,000(+50%);而持有的中海油市值损失大约是HKS7,520(-8%),盈亏相抵亏损HkS2,520。
如果三个月内恒指牛势,而中海油跑赢大市上涨10%,则认沽证平仓时可能亏损HK$3,000(时间值损耗);中海油市值盈利HK$9,400,盈亏相抵盈利HK$6,400。
如果恒指在此期间持续上涨,中海油跑赢大市上涨20%,则认沽证平仓时可能亏损HK$8,000(-80%);中海油市值盈利HK$18,800,盈亏相抵盈利HK$10,800。
从以上例子可以看到,在香港金融市场中,运用对冲的衍生工具,可以有效地降低风险,但是必须要付出成本:而是否对冲交易是要根据对大环境的中期趋势而决定的。像原油、黄金、商品期货全面下挫的信号。或者“两房”、雷曼兄弟财困等消息都意味着股票市场的大波动将会来临,这时就需要对冲。另外,对所选的股票有跑赢大市的实力,对冲策略才奏效,否则可能还会加重亏损。而在只对冲大市的风险(只买入恒指/国指的衍生产品)。个股的风险只有靠基本分析才能回避。
总之,在熊市中买入股票需要更谨慎的部署,但是对长线投资者来说风险其实比大牛市的时候更低——同样的股票现在两三折就可以买到,何乐而不为?只不过要考虑到时间成本,尽量回避行业景气下行的股票。例如房地产股。而由于资金流动引起的大市波动也需要适时关注,作好防范措施。
“十年河东,十年河西”,经济的大周期中套着行业的小周期,牛市中备受冷落的股票可能在熊市中“雄起”。例如,商品价格高涨时,资源股尽领风骚;那么在商品牛市退潮后,经受住高昂的材料成本和运费,能源价格等压力而仍能生存成长的下游工业股里面有没有宝贝呢?
经过前期的大幅下跌,股市的泡沫也挤掉了很大一部分,整体估值水平也不再高不可攀,废墟中寻宝正当其时。只是在进攻前需要更多的考虑好防御措施——“安全边际”在任何时候都是首要的,熊市中更是需要多加几重防护网。
作为奥运期间的余兴节目,竞猜股市的下一个“跳水冠军”——无论是美股、港股还是A股,都成为网络上的最新流行。身处熊市,很多人都或多或少的受伤。但是反过来想,这样快速的洗牌,不是也给我们提供了买入好股票的机会吗?问题只是在于,应该关注和观察哪些类型的股票和采取什么样的策略,使我们可以保证现在播下的种子,在牛市重临时能收获不菲。笔者认为, “中国概念”+“香港上市”仍然是最佳选择。
对于中国经济的发展前景。可能最没有异议的看法,就是中国仍然可以维持相对高速的增长(GDP增长率8%以上)。一直要持续到城市化完成。社会发展相对成熟的阶段。相对于经济处于“风声鹤唳”状态的英美、欧日等发达国家和地区来说。这个增长前景无疑是十分吸引的。为这个前景背书的,无疑是雄厚的外汇储备和财政收入。至于政府如何使用这些外汇储备和财政盈余,来引导整个国家经济顺利驶出金融风暴的漩涡,并非本文探讨的内容。至少在目前的情况来判断,胜算比较大。因此,我们的着眼点,也应该放在两三年以后,当全球经济环境稳定下来。中国经济重新进入上升轨道时。收益最大的投资——与中国业务关联紧密的公司股票是其中的首选。
大海捞针要有方法
既然看好中国经济迅猛发展,为什么不直接投资A股?
在A-H溢价很大的2007年,我们曾提到A-H价格接轨的问题,从而判断A股的价格风险相对高。那么。在现在已经有部分股票价格如中国人寿、中国平安、招商银行等出现“A-H倒挂”的情况下,是否选择价格倒挂的A股就比较保险呢?
这个问题应该分两方面来判断:首先。由于股改和IPO限售股解禁的高峰到来,A股在今后两年的供应量大增。在政策不变的前提下,A股整体的价格存在很大的压力,从安全的角度考虑,除非股价跌到一个极端不合理的水平(以股息率和市净率来衡量),否则应该暂时回避A股。其次,引申开来,含A股的H股也要小心——就象牛市中A股的狂热会带起H股的溢价一样,熊市中A股的价格压力也可能传导到相应的H股。想当初中石油在A股上市时,其H股也被爆炒至HK$20的历史高位:随后双双面对现实。从天堂掉回凡间。
其实在香港市场上还有很多中国业务的股票是没有发A股的(其中也包括红筹和H股等),因而少了一个风险因素,对其估值的测算也可少受点干扰。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这类股票中还有不少公司并非国企,因而没有保持国有控股的硬性要求。当出价合理时,控股股东也不拒绝善价而沽,所以甚至存在溢价套现的机会。实际上,在现在的经济环境下,跨国企业通过并购而取得新兴市场的份额是极好的机会——可口可乐计划以3倍市价(停牌前约为每股HK$4收购汇源果汁(01886.HK)就是典型的例子。如果不是因为股市低迷,可口可乐的报价每股HK$12.2就不会显得那么吸引,毕竟汇源果汁的股价在HK$9到HK$11附近支撑了很长时间。另外,这些公司当初为了在香港市场上市而作出的股权安排(如离岸控股公司)也方便股权转让或者交换的进行。
所以,现阶段可以考虑买入的对象,是一些业务扎实,往绩稳定,管理层诚实可靠的上市公司股票;而公司的业务必须是以中国内地为主;同时,国有企业暂时不是首选。
港股熊市无需探底
熊市不言底,这是指大趋势而言。对于长线投资者来说,猜测底在哪里是没有意义的。当股票的价值浮现时,其策略就是越跌越买。前提是,在熊市中,估值要尽可能考虑负面因素,安全边际要高。譬如,在合理估值上打个七折作为初次买入价——不需要心急,熊市当中,可能一个谣言就有人把好股票乖乖地送到你手上;买不到就等,反正好股票遍地都是,就看你的眼光如何而已。
既然是熊市,自然就需要提防系统风险——就是说有某些时期整个大市完全处于恐慌状态,泥沙俱下。我们以前提到过,由于香港是个开放市场,受欧美基金的影响比较大,每当出现基金套现应对赎回时,几乎所有股票都会受市场情绪影响而承受沽压。就象今年8、9月份,期货对冲基金爆仓引发的资源股洗仓潮,最终全面牵连到所有板块下跌。
如果这时你刚好又已经持有了一定的仓位,就需要做一些对冲,这就相当于买保险。这就显现出香港市场的另一个优势了。
香港市场上的衍生产品丰富,包括指数期货/期权、股票期权、认股权证(认购从沽)、牛熊证等等,不一而足。根据股票仓位的大小,需要选择不同的工具。一般情况下,尽量不要选择买入期货或沽出期权的策略,因为其理论风险是无限的。原本作为对冲的策略往往沦为投机,事与愿违。通常可以选择买入期权,买入认沽证,买人熊证的策略,其风险只限于已付出的资金成本。
举个例子:假设现在股票仓位是10,000股中海油(00883.HK),每股HK$9.4(2008年9月11日价格,恒生指数19388点),总市值HK$94,000。由于担心恒指在三个月内会跌到18000点,作为对冲可以买A2009年1月到期的恒指认沽证。认沽证的有效杠杆大约5倍,对冲买入的资金是HK$10,000。如果在2009年1月前恒指果然跌到18000点,而中海油跌幅稍少于大市跌幅(假设8%)。当恐慌过后认沽证平仓时,盈利大约是HK$5,000(+50%);而持有的中海油市值损失大约是HKS7,520(-8%),盈亏相抵亏损HkS2,520。
如果三个月内恒指牛势,而中海油跑赢大市上涨10%,则认沽证平仓时可能亏损HK$3,000(时间值损耗);中海油市值盈利HK$9,400,盈亏相抵盈利HK$6,400。
如果恒指在此期间持续上涨,中海油跑赢大市上涨20%,则认沽证平仓时可能亏损HK$8,000(-80%);中海油市值盈利HK$18,800,盈亏相抵盈利HK$10,800。
从以上例子可以看到,在香港金融市场中,运用对冲的衍生工具,可以有效地降低风险,但是必须要付出成本:而是否对冲交易是要根据对大环境的中期趋势而决定的。像原油、黄金、商品期货全面下挫的信号。或者“两房”、雷曼兄弟财困等消息都意味着股票市场的大波动将会来临,这时就需要对冲。另外,对所选的股票有跑赢大市的实力,对冲策略才奏效,否则可能还会加重亏损。而在只对冲大市的风险(只买入恒指/国指的衍生产品)。个股的风险只有靠基本分析才能回避。
总之,在熊市中买入股票需要更谨慎的部署,但是对长线投资者来说风险其实比大牛市的时候更低——同样的股票现在两三折就可以买到,何乐而不为?只不过要考虑到时间成本,尽量回避行业景气下行的股票。例如房地产股。而由于资金流动引起的大市波动也需要适时关注,作好防范措施。
“十年河东,十年河西”,经济的大周期中套着行业的小周期,牛市中备受冷落的股票可能在熊市中“雄起”。例如,商品价格高涨时,资源股尽领风骚;那么在商品牛市退潮后,经受住高昂的材料成本和运费,能源价格等压力而仍能生存成长的下游工业股里面有没有宝贝呢?
经过前期的大幅下跌,股市的泡沫也挤掉了很大一部分,整体估值水平也不再高不可攀,废墟中寻宝正当其时。只是在进攻前需要更多的考虑好防御措施——“安全边际”在任何时候都是首要的,熊市中更是需要多加几重防护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