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上掉下个茶妹妹

来源 :海峡茶道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engyue98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素质!注意你的素质!俺就是一大老粗,俺不会说斯斯文文的话,更不会品那些高雅的茶,渴了,拿个大杯子,接满白开水,咕咚咕咚。十秒钟铁定灌得水饱。像我们这种出租车司机。如果说爱品普洱茶。丢也丢死人了,管叫你羞得三天不敢上街拉客,干嘛?被同行耻笑呀!
  我第一次看见那个小姑娘是深夜。深夜十二点。小姑娘从茶楼出来的时候,我正好开车经过。她扬了一下手,手又垂下去,很犹豫,我停了车,摇下车窗问:“要走吗?”小姑娘低头说:“我只有五块钱。”我摆摆手叫她上车。深更半夜。一个小姑娘站在街边多危险啊。王二我今天行一善,希望明天有好报一少被交警抓一次。
  小姑娘坐在后排,从后视镜里看到,一副要哭不哭的样子。
  我不忍,问:“你在茶楼上班?”
  “嗯。”
  “这么晚下班。怎么不跟同事一起走?”
  “男朋友说来接我的,但是没来……”
  “可能他有急事。”
  “不是,以后他都不会来了。”
  我立马明白是怎么回事,又一出痴情女子负心汉嘛。开出租车见多了,有人一上车就哇哇大哭,把我的坐椅套都弄湿半个。
  “你在茶楼做什么?”我换了个话题。
  “茶艺师。”
  “普洱茶吗?”
  “嗯。”
  我使劲嗅,果然从后面传来一股淡而又淡的茶香。估计这丫头泡在茶庄里的时间不短了。
  “普洱茶好喝不?喝了有啥好处?”
  “好喝的呀,可以养性修身。”
  下车的时候,我叫她别给车费了,她执意要给。
  我笑了:“别给,以后每晚我来接你下班,你给我上普洱课。”
  “你学普洱干嘛?”她很惊奇。
  “我叫王二,”我说。“二十七岁了,总找不到老婆,女人嫌我粗鲁,我得养养性修修身。”
  小姑娘抿嘴一笑,闪身上楼了。我趴在方向盘上,笑了个半死,吐了个半死,养性修身?恶心死自己了。
  随后,我每晚十二点准时接她,小姑娘挺过意不去,每次一上车就讲普洱茶的发源、生长、采撷、制作……我边听边嗯嗯附和。其实她说啥我一句没听进去,就觉得声音清清脆脆,比我车里的CD强多了。
  有一次,我的车与一辆小卡车擦伤了,没去接她,她打电话来,急急问:“你在哪?怎么了?”“撞车了,半小时后去接你。”
  过去之后,她站在茶楼门口焦灼张望。一见到我,跑过来拉我的胳膊看我的腿:“撞哪了?快去医院!”
  我跳起来给她看一看:“是撞车嘛,又没说撞人。”她开心地打了我一拳,却突然流下泪来。
  我的心动了一下,随即谴责自己,王二啊王二,你都27岁的老男人了,人家才是20岁的小鲜花,别作孽啦!
  第二天,她抱了一套茶具和一饼普洱茶来我家,美其名曰:手把手教我学普洱。
  一年后,我不开出租车了。在一家大公司给董事长开车。应聘的时候,看到董事长的桌上有普洱茶。我引经据典,深入浅出数千言,把他说得连连点头,大有将我当作知己之感。
  两年后,小姑娘成了我的老婆。她下班的时候,我若还没去接她,她在电话那头穷凶极恶喊:“王二!还不来!”
  我说:“那么大火气啊,老婆,你该喝普洱啦。”
其他文献
三五成群聚于茶庄时,优雅的工夫茶艺是一种赏心悦目的享受,而个人独处时,贪图随意自在,如能省去沏茶的些许步骤,让身心完全沉浸于茶香与闲情中,独自聆听心灵与佳茗的对话,便能算得上是人生的一件赏心乐事。  遥想古人的自斟自饮,我也摆上一套自斟茶具,沏出一道好茶,来一次畅快淋漓的自斟自饮。    自斟茶具的诞生    茶具的发生和发展,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从共用到专一、从粗糙到精致的过程。随着“茶之为饮”
期刊
茶在西安    茶文化源于汉,兴于唐,盛于宋。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西安可以说是茶文化的发源地。从刘邦的西汉建都于古长安(也就是现在的西安),到隋唐两朝又建都于此地,这期间也是中国茶文化重要的一个发展时期。西安作为十三朝古都,历史文化积淀非常厚重。因此,西安发展茶文化具备了深厚的历史人文条件。  翻开中国茶史,不难发现中国茶圣陆羽就生于唐代,其大著《茶经》的面世是我国最早的茶学典籍。而作为大唐国都的古
期刊
厦门茶叶学会这次主办的“中日茶叶研讨会”已经是第五届了,托乌龙茶的福,我每次参加都有不同的感觉,但这次似乎更加特别,主要是因为日本楼兰株式会社的社长甘利大辅先生,他带来了接二连三的与众不同,让我欣喜连连!  大辅先生个子不高,头发不短,微胖的圆脸,样子憨厚可人。我一看就觉得有些眼熟。可能与哪部日本连续剧里的男明星有些相似。先生首先值得我尊重的是他的家族,他的老爸早在1976年从厦门进口了第1批3吨
期刊
“滇红”顾名思义就是云南的红茶,是世界上著名的红茶品种,在国内也与祁门红茶、正山小种齐名,并以它特有的香高味浓著称于世,以它独具的形美色艳驰名中外。滇红分工夫茶和碎茶两种,曾被作为礼物赠送给英国女王,被女王置于玻璃器皿中作为赏心悦目的观赏之物,品质堪媲美世界三大红茶。滇红工夫茶是云南省的传统出口商品,多年来行销欧美、中东、日本等地,久负盛誉。滇红碎茶是根据国际市场需求,近年来逐步组织发展生产的。 
期刊
人与茶之间,总有那么多相似的地方。  茶临人世,需要春雷的呼唤。春雨的滋润,春阳的沐浴。“清明前,摘不得,清明后,忙不歇”。茶正出落得清清秀秀、香气袭人时。一双双带着爱抚、欲望、欣赏的手来了。只那么轻轻一掐,茶的长势顿时戛然而止。蓬蓬勃勃的茶,就这样遭遇了生命的第一道挫折。  采下的茶不管是制作红茶还是绿茶,都需要经过杀青。“高温杀青、先高后低;老叶嫩杀、嫩叶老杀;抛闷结合、多抛少闷”。这些工序对
期刊
凤凰茶区现存最古老的一株茶树是“采种1号”,生长在海拔约1150米的乌岽李仔坪村,树龄在600年以上。听说今年一斤5万元还买不到。其他现尚存的3000余株单丛大茶树,树龄均在百年以上,年产干茶每株仅10余公斤。故整个正宗的乌岽凤凰单丛茶每年产量极稀少,珍稀品种一直供不应求,全部被慧眼识珠的老茶客固定包下,正宗宋种单丛(老株单丛)大都在开采前就被认购、订购,外围人极难得品。    历经百劫,危楼尚存
期刊
春意渐远的5月。迎来了铁观音春茶采摘、制作的大好时节。同时,也迎来了铁观音春茶的采购高峰。铁观音久负盛名,早在4月底,各地的茶人商贾便闻风而动,备足了现金,铆足了劲,一路闻着铁观音的春香,不辞辛劳地奔驰穿梭在安溪茶乡的各条镇道乡路上。甚至还有不少人直接“杀”到茶农家,在那里整天整夜地“蹲点”,以求抢购正宗上等的铁观音春茶,作为“镇店之宝”。  此时正值春茶全面上市之际,在安溪境内,随处可闻到铁观音
期刊
当茶客艳遇茶馆,不爱则已,万一一见倾心,必然生出三生有幸之感,怎能不当作活宝乎?凡是气氛典雅的茶馆,趋之若鹜者多如鱼虾,望而却步者也不在少数,偏偏你有勇气走进去,那种羡煞旁人的优越感和艰苦卓绝的胜利感,有时等于脱一层皮——数月工资如茶气般蒸发,怎能不珍之爱之、畏之怕之乎?!但彼时,有美景相随,美人泡茶,美茶相伴,茶客通常都怀抱知遇之恩,自叹此生足矣!  去茶馆品品茶,本是一件乐事,也是时下男女老幼
期刊
一个人,一间茶室,一个茅棚,一座大山。  我趺坐于蒲团上,火盆里炭火通红,烧水壶里的山泉涌动着。发出嘶嘶声响,已近初沸。  昨晚念佛经行,很晚才睡下,醒来时已经是早晨六点多钟了。窗外阴沉沉的,天风怒号。似乎在酝酿着一场山雨。  电也断掉了,我点亮一盏马灯,静静享受着一灯如豆的苦寂与落寞。  屋外水流声很大。那是山雨欲来时的征兆。山鸟似乎听惯了这样的山风水声,依然在草木花丛间呢喃着,说些无关人情世故
期刊
东南大学出版社出版了本社书《杭州茶馆》,是《城市问题探索丛书》中的一种,该书的副标题为“城市休闲方式的社会学分析”。我也关注过茶馆。却从未想到过可以从社会学的角度来考察茶馆。作者徐明宏是南京大学社会学博士,他用一个社会学家独到的视角,以茶馆为切入点,揭示了茶馆在全球化大文化背景下的宏观形态、社会功能、存在问题,以及未来之路。的确,读后让人耳目一新。  不久前,看过浙江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沈松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