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生记

来源 :散文选刊·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6077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爷爷有两个妹妹,作为爷爷的孙女,我便有了两个姑奶奶。一个是大姑奶,一个是二姑奶。
  新中国成立前,做小生意的曾祖父带着一家人进城时,大姑奶和二姑奶正是谈婚论嫁的年龄。进了城,顺势就嫁给了城里人。大姑奶嫁到了世代经商的陶家,做了太太;二姑奶嫁给一名铁路扳道工,做了小市民。
  新中国成立后,陶家没落了,生活日渐拮据。日子过得不顺心,大姑奶常跑回娘家鼻涕一把泪一把地诉苦。
  二姑奶却日渐荣光。每次来我家,总是在几个姑姑簇拥下隆重登场,俨然成了杨家的主心骨。
  也是天无绝人之路,一个寒冷的冬季,大姑老爷从人家挂在房檐下冻得硬邦邦的野兔身上找到灵感。第二天,就在院里垒灶支锅,凭着幼时老厨子摆弄风干兔肉的记忆,唤来大姑奶一起摆弄起风干兔肉来。直到兔肉的味道由淡到浓,由薄到厚,由稀到稠,几十种调料与兔肉契合浸润得分毫不差,有了当年老厨子做的味道,大姑奶将兔肉头是头、腿是腿地分割好,刷上明亮的小磨香油,推起一辆儿子幼时坐的小推车,装了个玻璃罩,来到离家不远的红光电影院门口,扯起全市第一家“陶记风干兔肉”的招幌。
  物以稀为贵。在当年连猪肉都吃不起的年代,“陶记风干兔肉”奇货可居,靠几个老主顾,竟慢慢地活下来,成了少数人享受的奢侈味道。
  不久,爱动脑子的大姑老爷,不知又从哪儿学会了制作凉粉的技艺,只是又苦了瘦小的大姑奶,她每天扎着围裙围着大锅台呼呼拉风箱,在一大锅水即将烧开时,将绿豆淀粉化匀,掂着一根长木棒边倒边搅,抡勺盛盆。锅见了底,满锅壁还糊着一层白乎乎、黏糊糊的胶状物质,风一吹,锅壁干燥、绷紧、撕裂,卷起一片片凉粉锅巴。这些往往被扔的东西,都被大姑奶奶收好接济了娘家哥。
  就这样,大姑奶家卖兔肉,又卖凉粉,没几年便发了家。再遇什么年节,大姑奶、大姑老爷来我家时,手里总是拎着大包小包的点心。
  大姑老爷脸上刮着炫耀的春风,还没进院儿,就扯起嗓子喊我弟弟的名字,然后,像一股旋风般旋进屋内,把弟弟吓得哇哇大哭,他却仰头大笑,又悻悻走到鸡窝前,拧开铁丝,将公鸡母鸡们放出来,他在后边哄撵着,鸡乱飞乱跳乱叫,满院子灰尘滚滚,乌烟瘴气。
  爷爷纹丝不动地坐在八仙桌旁的圈椅里,他用手指蘸着一碗清水在桌上画着小鸟,嘴里不停地叩着牙齿,用耳朵观察着院里动静。大姑老爷进门,爷爷笑盈盈地站起迎接,保持着做哥哥的矜持。大姑奶显然感到哥哥强压的不满和表面温和的严肃气氛,每次从院里出来,还没等拐过弯儿,就狠狠地甩开喝得满脸通红的大姑老爷的手,大步流星自顾自地向前走了。
  眼见着两个儿子长大了,大姑老爷将制作风干兔肉的手艺向儿子手里一交,自己真正做起了“老爷”。每天晌午,阳光暖和起来后,就吆喝儿子左手端一个比人头还大的一茶缸浓茶水,右手提溜着一把藤椅走在前边,他则迈着方步哼着《秦雪梅吊孝》里“商郎、商郎”的戏词,晃晃悠悠跟在后边,来到小街西头那棵椿树下,一屁股将肥硕的身子装进藤椅里。或闭目养神,或压着藤椅“吱吱、嘎嘎”乱响,与几个屁股下垫着碎砖头的老头儿下棋。他大声调侃着指责着,巨大的优越感让大姑老爷的阔少遗风无处遁形。
  小时候,奶奶常拉着我的手去大姑奶家走亲戚。中午吃饭时,常常想当然地盼着吃上兔肉,但这个愿望却连着几次落空。满桌子的菜,兔肉却不见半块。眼看着上了汤,饭场马上结束,再次感到吃兔肉无望的我,便“嘤嘤”哭起来。正笑吟吟的大姑奶将笑容收住,有些责怪地剜了大姑老爷一眼,跑进里屋拿出一个精致的塑料压花盒子,取出几块糖塞进我的手里,我一把将糖扔在地上。这时,奶奶说话了:“小孩子吃啥兔肉!明儿给你买!”我拖着哭腔:“前几天还说给我买冰棍呢,你买了吗?”奶奶一脸尴尬。
  回家路上,自觉丢了面子的奶奶,在远处传来的文峰塔清脆悦耳的铃铛声中,把我整个人提溜着、拽着、拖着。我的两条小腿儿不管怎么快速倒腾也跟不上她的步子,我哭喊着去拽她的衣襟,奶奶回头狠劲扳开我的手指头,用下次不带我上大姑奶家吓唬我。一听奶奶的“威胁”,瞬间哭声便止。小小年纪,也嫌贫爱富,大姑奶奶家散落在窗台上、衣架上不起眼角落的1 分、2 分或5 分硬币对我是个极大的吸引,收集这些不同年份的硬币向弟弟炫耀是我最快乐的事。从此,再去大姑奶奶家,绝口不再提风干兔肉的事。
  一晃儿,就上了初中。跟同学看琼瑶剧《情深深雨濛濛》,从电影院出来,一眼便看到那个熟悉的“陶记风干兔肉”的小摊,以及坐在寒风里佝偻成一团的大姑奶奶,她头发乱糟糟的,像团灰雾般被风拉得很长。看着大姑奶奶苍老的身影,心里一阵酸楚,我做贼似的赶忙用围巾把大半张脸裹住闪进人群,隐没在茫茫黑夜里。
  静静地走在小巷深处,大姑奶皱巴巴的“风干兔肉”的叫卖声飞过几条街不断地轰炸着我的耳鼓。那句满是沧桑意味的“风干兔肉,陶家风干兔肉”的叫卖声充满我的耳鼓,堵在我的心口。想想这么晚了,为卖掉那几块小小的风干兔肉,大姑奶奶还蜷缩在寒风里。我突然对自己的行为生出深深的不安。我想,世事沧桑,由于眼界及格局的高下,看似真情实感的傷疤有时可能是种偏见和自虐。
  不知何时,在邻人们家家节衣缩食过日子时,陶家对花钱没了概念。两个儿子不睡到日上三竿绝不起床,晚上也不正经出摊了,几十年积下的名号,以及在那块招牌上附着的无形资产,在大姑老爷去世后,竟没人要,没人扛了。
  一天深夜,一阵紧似一阵的敲门声传来,头缠着绷带的大姑奶冲进院子号啕大哭:老大找下的媳妇不吃葱,她忘了,大儿子便将啤酒瓶砸过来。老二整天喝酒滋事……第二天,一向做事沉稳的爷爷将大姑奶送回家,让她端坐在太师椅上,将两个醉醺醺的外甥从床上揪起来,命他们给大姑奶磕头。看着两个像患了软骨病的儿子,她哭自己命苦,又心疼俩儿子挨了打,哭着哭着,突然上气不接下气,身子后仰断了气。
  姑奶奶出殡的头天晚上,奶奶把我领到躺在门板上的大姑奶奶遗体边,让我伸出手,又把大姑奶奶冰冷的手放在我手心里蹭了几下,我慌忙躲闪着。
  “你大姑奶奶亲,挨挨她的手,保证你一辈子握笔不出手汗!”奶奶对我说。
  一个寂寂的下午,突然想起大姑奶来,便专程从城东跑到城西,“吱吜”一声推开大门,走进那个萧条、寂寞的院子。环顾四周,靠着西墙,那个熬制凉粉的巨大锅台还在,只是锅没了,空留下布满蜘蛛网的黑洞及几捧炭灰,烟熏成黑色的墙上大铁钩还在,铁钩上挂着的半根绳子和半根锈铁丝,正随风“当、当”地一下一下拍打着墙面。
  一切如旧,只是人去屋空。慢慢地走上台阶,走到紧紧锁闭的屋门前,隔着门缝往里看,只见满屋都是东倒西歪的破损家具,散发着一股阴冷的霉味气息。那个少了一条腿的小方凳子,印着我哭着闹着要吃风干兔肉的身影。
  这时,一个推着自行车的人行色匆匆地进到院儿里,一见落寞得像电线杆似的杵在那儿的我,他吓了一跳,大声质问:“你找谁?”被他这样一问,我也吓了一跳,竟一时语塞,慌乱中应了句:“找我大姑奶!”
  “谁是你大姑奶?这屋早没人啦!出去!出去!”说着,不由分说,把我当小偷般撵出院子。
  然后,“咣当”一声,将我关在摇滚与霓虹正疯狂聒噪的街上!
其他文献
一条河自唇齿间奔涌而出。   与那只鸟不同,它不借助翅膀,就能沿着记忆的草木飞翔。   时快时慢,千回百转。   竹板,铜板,仿佛船桨拍打着水面;浪花的台词,溅作一程抑扬顿挫。   那个把长风穿在身上的人,是一座山,還是一种情怀?   而我们这些粗陋的石头,方言似的被洗净了,摆在岸上晾晒。
期刊
腰身不需要太细,能扭动即可;   绸子不需要太红,如火炼即可。   舞着,蹈着,像一望无际的收成或洪流,从秧田里走来,从天地间走来。太阳和月亮,是两面巨大的锣鼓,咚咚,锵锵,声撼三山五岳,律動四海七洲。   每一步都裹着风雨雷电,每一隔都踩着春夏秋冬。   这厢,神龙见头不见尾,狮子一吼震山林;那边,许仙白娘子包青天陈世美与唐僧师徒结伴前行。而以木作脚者脚生何处?以脚作桨者桨欲何往?……一
期刊
一个人的电视剧。   他是男人也是女人,是好人也是坏人,是一个人,也是一群人。   有时是一只鸟、一匹马,有时是一座山、一条河,有时却是一个计策——他什么都是,又什么都不是。   翻手为云,覆手为雨,仅凭三寸不烂之舌,即可救人于有义,杀人于无形。   說古道今是非功过谁与评?   走南闯北善恶忠奸任我书。   哭哭笑笑,爱爱恨恨——这辈子,他总是与自己纠缠不清,貌合神离。   他用声
期刊
散文诗创作是一种典型的心理活动过程,我们在字里行间可以窥见创作者的心境、秉性乃至气质和风格,有的飘逸洒脱,大开大阖,如江河奔涌,有的沉静秀隽,清新质朴,如细流涓涓,各式的形态风貌互相呼应,相互映衬,共同构筑了多元的创作景观。在散文诗世界里,贾文华的诗笔是朴实且细腻、真挚而富有哲思的。在当下的诗歌界,贾文华一直安静地写作,悉心耕耘在散文诗的园地里,从没放弃。   面对花草林木,山河湖海,面对芸芸众
期刊
当2021年的秋天收割了北方,我忽然想起了父亲——那个不用再为了生计而奔波的乡村退休教师。尽管这种联想有些牵强附会,但他的书法与笛声确如一堂原始的艺术课,滋养了我面黄肌瘦的童年。   艺术的魅力究竟有多大,三月不知肉味的人知道,花开淡墨痕的树也知道,但海德格尔那句话他们却没有听见—— 一切艺术的本质都是诗。如何将那些潜在的诗性、理性与个性呈现出来,成为了我创作这组散文诗的初衷。   这是一个善
期刊
“老鹰偷鸡了!”  我们聚在屋里吃午饭的时候,一道褐色的影子从屋顶直扑院子,吓得院子里的鸡四处逃窜,腾起的灰尘满院子飞扬……  母亲第一个反应过来,拖着扫帚冲到院子里挥舞着。等我们老老少少一家人全都冲到院子里的时候,空中隐隐约约传来鸡撕心裂肺的呼救声,呼救声随着那只鹰,掠过树头,朝对岸飞去。母亲把扫帚掷在地上,朝着老鹰飞去的方向捶胸顿足:“该死的贼鹰,你再来偷鸡就整死你!”  等院子里平静下来,母
期刊
殷常青:1969年出生于陕西省眉县。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河北省作家协会理事。1989年开始文学创作,出版有《岁月帖》《春秋记》《沿途》《纸上烟岚》等诗歌、散文、随笔、评论集20余部。曾参加诗刊社第16届青春诗会。先后荣获河北省首届孙犁文学奖、中华铁人文学奖、河北文艺评论奖、河北省第2届“十佳青年作家”、第4届河北省中青年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等奖项与称号。  1 ▲ ——石油。这个词语如果被一段岁月轻轻
期刊
当她呱呱降临到赣西小城莲花县琴亭南门村时,全家人别提有多高兴了,她是家中的长女,父亲给她起了个单名“露”。长到一岁多,家人发现她对外界的声音没有任何反应,才知道可能是听力出现了问题。父母带着她四处寻医问药,却无法改变这一现状,小姑娘从此生活在一个无声的世界里。  更为遗憾的是,县城和市区都没有一所聋哑学校,眼看到了学龄,小伙伴们一个个都去离家不到百米远的琴亭小学上学了,李露只能眼睁睁羡慕地看着,自
期刊
那个炎热的午后,先是狂风大作,接着大雨倾盆。  姐姐班级有活动撑着伞早早走了,谁知等到快打预备铃,雨也没有停下来的迹象。我急得直嚷嚷,抱怨姐姐自私霸道。父亲把油布伞拿给我,我嫌笨旧,一把推开,父亲着急忙慌找来一块塑料布让我披上,我哭着大叫:“难看死了,不要!”已經来不及了,我抓起书包冲进雨中。  泪和雨在脸上交汇,怒和怨在心里吼叫,哪里积水越多我越往哪里跑,而且使劲去跺那一凹凹有些混浊的雨水。父亲
期刊
中午时分,有人敲门。  开门看到是老先生,很意外。  很久没有和老先生联系。偶尔能在街上看到他,目光对上了,也就点个头而已。前些时日在大卖场面对面地碰上了,寒暄了几句,感觉他言谈举止迟钝了许多。毕竟,岁月不饶人。  开门请他进来。他扬了扬手里提着的一只黑色塑料袋,就是那种可降解的垃圾袋,说:“给你看一样东西。”我知道,一定是要给我看旧瓷器。老先生是搞考古的,一辈子东奔西跑,和出土文物打交道。前几年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