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开放的数学课堂是一个理性的课堂。一方面,它始终以知识的探究为纽带,引发学生的积极思索和主动探究;另一方面,它以学生活动为核心,让学生尽情发挥思维能力,阐述更多的见解,使学生的数学学习不再囿于书本的框架,而在一个充满自由和灵性的空间中进行探究。
[关键词]创境 兴趣 依托 探索 实践 激发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35-051
开放性课堂是一个激发学生兴趣、激活学生思维的有效训练场。在这类课堂上,学生不以教师的讲解为核心,不被教材所束缚,也不被教师权威所左右,进入一种敢于尝试、勇于挑战的理想境界。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把握学生的思维特点、认知积累、经验储备等因素,科学灵活地创设情境,让学生的手和嘴巴动起来,激活学生的思维,从而使数学课堂教学充满乐趣,迸发出智慧的火花,闪耀出光芒。
一、创境引数学,激发探究兴趣
课改的美好愿景是营造一个民主、平等的课堂,让学生以愉悦的心情和发散的思维去学习。古语有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对课堂的教学境界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要因地制宜、因生设景,创设出恰当且富于趣味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唤起他们的求知欲望,使数学学习更为高效。
“循环小数的认识”教学片断
(课前谈话)
师:我们生活中有许许多多不断重复的现象,你能说出一些吗?
生1:日出日落。
师:不错!还有吗?
生2:星期一到星期日。
生3:12个月的次序。
生4:春天、夏天、秋天、冬天是周而复始的。
……
师:大家的回答都是对的。其实不仅生活中存在不断重复的现象,我们的数学知识里也有。今天,我们就一起来了解数学里的重复现象。
思考:教师利用课前进行有效的师生沟通,能创设一种自然、轻松的学习情境,引发学生浓厚的探究兴趣,使枯燥的数学课堂散发出活力。“我们生活中有许许多多不断重复的现象,你能说出一些吗”,这一开放性的问题不仅给予了学生广阔的思考空间,引起他们的学习兴趣,而且能有效地引导学生发掘生活中的数学素材。生活化的对话,能使原本教条的数学学习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再现生活场景,易于引起学生的关注,产生思维的共鸣。
托尔斯泰曾说:“成功的数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数学课前的恰当导入,可以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活学生的思维,提升数学学习的能力。
二、依托教材,保持探索兴趣
真正有效的数学课堂是建构在教材之上的,它不仅是知识的再现,更是思维的牵引,让学生在熟悉的情境中体验到真正的开放式学习和开放式探究。因此,教师在选用教学素材的过程中要紧扣教材,最大限度地挖掘蕴含于其中的数学知识,将教材和生活进行融合,丰富课堂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数学教学获得最大化的开发。
苏教版第六册“认识分数”的部分习题值得教师去探究。如“拿出18根小棒的1 / 2,拿出了多少根”,学生可以通过摆小棒的方式去求解,也可以通过画出简单的示意图去研究,还可以通过计算的方式去解答。在学生解决这个问题后,教师可以加大问题的难度,追问:“拿出180根小棒的1 / 2,拿出了多少根?”这样可以把部分学生引入一个“口欲说而心不能”的学习状态,促使他们反思:只有18根小棒时,可以通过摆小棒或者画示意图来求得答案,但现在有180根,要全部摆出来或画出来是多么困难啊!如此,学生寻找简便方法的兴趣和欲望就会被激发出来。接下来,教师可以继续追问:“拿出18根小棒的1 / 3、1 / 6、1 / 9、1 / 18,分别是多少根呢?”在教师的不断追问下,学生会不断研究问题,最终把握问题的本质,获得解决问题的一般方法。同时,这也为学生后续学习分数的乘除法培养了感知,积累了经验。
活用教材是教学改革的必然趋势。数学教师要正确解读教材,把握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教会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看待问题,让学生收获知识的精髓。
三、引导实践反思,增强探究兴趣
做数学是一种有益的尝试,也是一种值得推崇的教学模式。它能改变学生被动学习的僵化格局,调动学生的多重感官,丰富学生的感知,把学生带入一种心驰神往的理想境界。一方面,学生可以在活动和实践操作中展露自己的智慧,散发出旺盛的活力。另一方面,学生通过亲身体验,会对数学实践活动有更深刻的感知。知识的收获、成功的体验能为学生的有效学习打开一扇智慧之窗,让他们充满自信,帮助他们为终身学习积累备要的数学素养。
“万以内数的读写”教学片断
师:大家看看投影上的数字卡片,并说说都有些什么。
生:有3个7和2个0。
师:你能结合这一阶段的学习内容和上面的几个数字提出一些问题吗?
生1:从中选出2张卡片,能组成哪些数?
生2:77,70,00。
(话音刚落,就引来了一片质疑声)
生:“00”是什么啊?有这样的两位数吗?
(学生的辩论,打开了探索的大门,让学习变成了研究)
生3:组成的数的最高位不能是0。
生4:如果能选4张卡片,你会选哪4张?
(学生有的回答问题,有的提出问题)
师:大家再仔细地分析这些数,看看还能提什么问题。
生5:组成的四位数中,一个零也不读的有哪些?
生6:组成的四位数中,只读一个零的有哪些?
生7:这里最接近八千的数是几?
生8:最接近七千的数是几?
……
思考:学生的数学学习是一个富有个性的探索过程。因此,教师若能提供开放式的情境,必能激起学生的探究兴趣。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能学会与人合作,在合作中思考,在思考中突破,在突破中收获成功的喜悦。案例中,教师只提供了5张数字卡片,没有提任何问题,也没有提示,一切都靠的是学生的知识与经验储备,甚至只是灵感的乍現。在有学生提出选出2张卡片组成两位数,并展示学习成果后,有学生接着提出“如果拿出3张卡片又怎样”“用4张卡片能组成哪些数”“组成最接近几百或几千的数是什么”等问题。有的学生甚至尝试用5张卡片组成五位数!尽管这样的尝试困难重重,但它能拓展学生的思路,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达到“运用智慧学数学”的理想境界。
“探究是数学的生命线,没有探究,便没有数学的发展”,让学生充分体验数学实践的趣味,不仅能使他们产生快乐的情绪,还能激发他们深入探究和思考的欲望。这也契合了“听见了,忘记了;看见了,记住了;体验了,理解了”的教学过程。让学生在实践中学数学,能使之充分地感受数学、经历数学、体验数学,从而提升思维的活力。同时,这能使课堂充满活力与灵性,对教师的课堂教学有着极大的帮助。
开放的数学课堂犹如散文一般,形散而神聚,既神聚于数学学习的主线和知识的脉络,又体现课堂教学的基本目标。因此,开放型的数学教学一定能创设诗意般的情境,营造开放性的探究空间,让学生打开思路、发散思维,真正做到在学中思,在做中思,在互助中共同提高、协同发展。开放的数学课堂还要实现“师亦生、生亦师”的美好愿景,使教师成为师生平等对话中的组织者以及学生学习最忠实的支持者。数学教师只有真正定位好师生在学习中的角色,才能打造出开放性的数学课堂,生成更加丰富的教学资源。
(责编 吴美玲)
[关键词]创境 兴趣 依托 探索 实践 激发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35-051
开放性课堂是一个激发学生兴趣、激活学生思维的有效训练场。在这类课堂上,学生不以教师的讲解为核心,不被教材所束缚,也不被教师权威所左右,进入一种敢于尝试、勇于挑战的理想境界。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把握学生的思维特点、认知积累、经验储备等因素,科学灵活地创设情境,让学生的手和嘴巴动起来,激活学生的思维,从而使数学课堂教学充满乐趣,迸发出智慧的火花,闪耀出光芒。
一、创境引数学,激发探究兴趣
课改的美好愿景是营造一个民主、平等的课堂,让学生以愉悦的心情和发散的思维去学习。古语有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对课堂的教学境界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要因地制宜、因生设景,创设出恰当且富于趣味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唤起他们的求知欲望,使数学学习更为高效。
“循环小数的认识”教学片断
(课前谈话)
师:我们生活中有许许多多不断重复的现象,你能说出一些吗?
生1:日出日落。
师:不错!还有吗?
生2:星期一到星期日。
生3:12个月的次序。
生4:春天、夏天、秋天、冬天是周而复始的。
……
师:大家的回答都是对的。其实不仅生活中存在不断重复的现象,我们的数学知识里也有。今天,我们就一起来了解数学里的重复现象。
思考:教师利用课前进行有效的师生沟通,能创设一种自然、轻松的学习情境,引发学生浓厚的探究兴趣,使枯燥的数学课堂散发出活力。“我们生活中有许许多多不断重复的现象,你能说出一些吗”,这一开放性的问题不仅给予了学生广阔的思考空间,引起他们的学习兴趣,而且能有效地引导学生发掘生活中的数学素材。生活化的对话,能使原本教条的数学学习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再现生活场景,易于引起学生的关注,产生思维的共鸣。
托尔斯泰曾说:“成功的数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数学课前的恰当导入,可以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活学生的思维,提升数学学习的能力。
二、依托教材,保持探索兴趣
真正有效的数学课堂是建构在教材之上的,它不仅是知识的再现,更是思维的牵引,让学生在熟悉的情境中体验到真正的开放式学习和开放式探究。因此,教师在选用教学素材的过程中要紧扣教材,最大限度地挖掘蕴含于其中的数学知识,将教材和生活进行融合,丰富课堂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数学教学获得最大化的开发。
苏教版第六册“认识分数”的部分习题值得教师去探究。如“拿出18根小棒的1 / 2,拿出了多少根”,学生可以通过摆小棒的方式去求解,也可以通过画出简单的示意图去研究,还可以通过计算的方式去解答。在学生解决这个问题后,教师可以加大问题的难度,追问:“拿出180根小棒的1 / 2,拿出了多少根?”这样可以把部分学生引入一个“口欲说而心不能”的学习状态,促使他们反思:只有18根小棒时,可以通过摆小棒或者画示意图来求得答案,但现在有180根,要全部摆出来或画出来是多么困难啊!如此,学生寻找简便方法的兴趣和欲望就会被激发出来。接下来,教师可以继续追问:“拿出18根小棒的1 / 3、1 / 6、1 / 9、1 / 18,分别是多少根呢?”在教师的不断追问下,学生会不断研究问题,最终把握问题的本质,获得解决问题的一般方法。同时,这也为学生后续学习分数的乘除法培养了感知,积累了经验。
活用教材是教学改革的必然趋势。数学教师要正确解读教材,把握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教会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看待问题,让学生收获知识的精髓。
三、引导实践反思,增强探究兴趣
做数学是一种有益的尝试,也是一种值得推崇的教学模式。它能改变学生被动学习的僵化格局,调动学生的多重感官,丰富学生的感知,把学生带入一种心驰神往的理想境界。一方面,学生可以在活动和实践操作中展露自己的智慧,散发出旺盛的活力。另一方面,学生通过亲身体验,会对数学实践活动有更深刻的感知。知识的收获、成功的体验能为学生的有效学习打开一扇智慧之窗,让他们充满自信,帮助他们为终身学习积累备要的数学素养。
“万以内数的读写”教学片断
师:大家看看投影上的数字卡片,并说说都有些什么。
生:有3个7和2个0。
师:你能结合这一阶段的学习内容和上面的几个数字提出一些问题吗?
生1:从中选出2张卡片,能组成哪些数?
生2:77,70,00。
(话音刚落,就引来了一片质疑声)
生:“00”是什么啊?有这样的两位数吗?
(学生的辩论,打开了探索的大门,让学习变成了研究)
生3:组成的数的最高位不能是0。
生4:如果能选4张卡片,你会选哪4张?
(学生有的回答问题,有的提出问题)
师:大家再仔细地分析这些数,看看还能提什么问题。
生5:组成的四位数中,一个零也不读的有哪些?
生6:组成的四位数中,只读一个零的有哪些?
生7:这里最接近八千的数是几?
生8:最接近七千的数是几?
……
思考:学生的数学学习是一个富有个性的探索过程。因此,教师若能提供开放式的情境,必能激起学生的探究兴趣。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能学会与人合作,在合作中思考,在思考中突破,在突破中收获成功的喜悦。案例中,教师只提供了5张数字卡片,没有提任何问题,也没有提示,一切都靠的是学生的知识与经验储备,甚至只是灵感的乍現。在有学生提出选出2张卡片组成两位数,并展示学习成果后,有学生接着提出“如果拿出3张卡片又怎样”“用4张卡片能组成哪些数”“组成最接近几百或几千的数是什么”等问题。有的学生甚至尝试用5张卡片组成五位数!尽管这样的尝试困难重重,但它能拓展学生的思路,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达到“运用智慧学数学”的理想境界。
“探究是数学的生命线,没有探究,便没有数学的发展”,让学生充分体验数学实践的趣味,不仅能使他们产生快乐的情绪,还能激发他们深入探究和思考的欲望。这也契合了“听见了,忘记了;看见了,记住了;体验了,理解了”的教学过程。让学生在实践中学数学,能使之充分地感受数学、经历数学、体验数学,从而提升思维的活力。同时,这能使课堂充满活力与灵性,对教师的课堂教学有着极大的帮助。
开放的数学课堂犹如散文一般,形散而神聚,既神聚于数学学习的主线和知识的脉络,又体现课堂教学的基本目标。因此,开放型的数学教学一定能创设诗意般的情境,营造开放性的探究空间,让学生打开思路、发散思维,真正做到在学中思,在做中思,在互助中共同提高、协同发展。开放的数学课堂还要实现“师亦生、生亦师”的美好愿景,使教师成为师生平等对话中的组织者以及学生学习最忠实的支持者。数学教师只有真正定位好师生在学习中的角色,才能打造出开放性的数学课堂,生成更加丰富的教学资源。
(责编 吴美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