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文章从专业调研、工作任务分析、课程结构分析、课程内容分析及教学过程分析等几方面详细阐述了项目课程的开发过程,对目前高职实施项目课程教学模式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项目课程工作任务项目教学开发
[作者简介]刘玉春(1957- ),男,河北张家口人,张家口职业技术学院,高级讲师,研究方向为机械制造;张秀国(1975- ),男,河北沽源人,张家口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教学模式和方法。(河北张家口075000)
[中图分类号]G64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1)17-0143-02
高等职业教育的项目课程是把企业生产、管理、经营等实际工作过程作为课程的核心,以典型的工作任务或工作项目作为课程的内容,并且把它与职业资格标准相衔接,由学生以独立或小组形式自主完成信息采集、工作计划制订、工作任务具体实施以及对工作成果的评价等工作过程。学生在这一完整过程中获得综合职业知识和职业能力。具体开发过程如下:第一,通过教育部门和高职院校进行专业调研,开发结果为专业调研报告;第二,通过行业专家和工作分析专家进行工作任务分析,开发结果为职业能力标准;第三,通过课程专家和资深专业教师进行课程结构分析,开发结果为课程体系;第四,通过课程专家、行业专家和资深专业教师进行课程内容分析,开发结果为课程标准;第五,通过课程专家和资深专业教师进行教材编写,开发结果为项目教材;第六,通过课程专家和资深专业教师进行教学过程分析,开发结果为学生的学习结果。
一、专业调研
人才需求和专业设置调研是专业课程标准开发的一项非常必要的基础性工作,这一步骤的结果是要获得“人才需求与专业改革调研报告”。其主要目的是调查与某专业所对应产业的发展趋势、人才需求状况及人才需求结构,以及该专业的当前教学现状,以便查找到其间的差距,从而为该专业的课程改革提供原则性的建议。
企业调研最为关键的成果是:该专业所对应的职业岗位有哪些;目前与该专业相对应的职业资格证书有哪些;该专业的培养目标定位是什么;企业的需求是什么;等等。其中最为重要的是培养目标定位。专业培养目标的具体描述要以工作任务分析的成果为依据,但在此之前应对专业培养目标有个宏观的基本定位,而做出这一定位是无法依据工作任务分析的成果的,只有通过专业调研,深入、综合分析社会、经济、技术、教育等多方面因素,才可能对之作出科学判断。
二、工作任务分析
工作任务分析是对某一职业或职业群中需要完成的工作任务进行分解,掌握其详细的工作内容,以及完成该任务所必要的知识和技能。
1.工作任务分析的步骤。整个分析过程是按照工作项目—工作任务—职业能力的顺序进行的。工作项目是一组具有相对独立性的工作任务,它有时与工作岗位相对应,有时也不对应,这取决于不同职业的劳动组织方式(如4S店销售管理)。工作任务是工作过程中需要完成的单件任务(如统计员工的工时等)。职业能力是完成工作任务所需要的专业知识、操作技能及工作态度。
2.工作任务分解的模式。主要有三种模式:第一,并列式。如前厅服务、餐饮服务等。第二,递进式。如轴套类零件的绘制与识读、盘盖类零件的绘制与识读等。第三,流线式。如设备操作、产品组装、产品测试或调试等。采取何种模式应严格遵照具体职业的劳动组织方式进行。
3.注意要点。要分析工作任务,不要分析知识;课程开发的目的是促进职业教育课程体系的专业化,要注意分析更能体现职业能力的工作任务;要注意寻找特定职业领域的工作逻辑;需要预先与行业专家沟通,但不要先由老师分析好,再由行业专家来确认;要充分尊重行业专家的意见;要反复确认每个条目。
三、课程结构分析
这一步需要完成的任务是课程门类划分、课时分配、课程安排等。
1.课程门类划分。高等职业教育课程体系包括文化课程与专业课程。而专业课程又包括项目课程、综合实践课程和综合学科课程。之所以设计综合实践课程,其目的就是通过综合实践活动来整合项目课程所获得的单项职业能力,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设计综合学科课程的目的是全面提升学生的专业理论素养。有些理论知识,应用的范围比较广泛,特别是有些与工作任务联系并不十分密切的理论知识,可把它们综合成1~2门综合学科课程。项目课程设计的参照点是工作项目,同时也需考虑工作任务,按照工作的相关性设置课程门类。工作任务模块到课程设置的转换流程为:工作项目与任务→挑选出可单独成课程的模块→其他模块整合成课程(利用相关性和同级性原则)→专业(实训)课程。
2.课时分配。课程之间的学时分配,可以反映出课程开发者在课程内容选择上的价值取向。就高职课程而言,其中存在的争论可能有:偏向普通文化课程还是偏向专业课程;在专业课程内部,偏向项目课程还是综合学科课程。其实质是课程的宽泛性与专门性之争。应当选择的理念是:高职教育就是专门教育,课时分配就应侧重于专业课程;“项目课程”是基本理念,课程分配应当侧重于项目课程。项目课程之间的课时分配,要依据工作任务掌握的难易程度、操作频度为依据。
四、课程内容分析
以完成工作任务所需要的职业能力为课程内容分析的基本参照点。分析目标是获得某门课程的知识及其技能、态度、组织关系。知识包含操作知识和理论知识两项。操作知识就是为完成工作任务而需要的应用知识,包括操作步骤、方法等。操作知识的分析要足够详细,最好把完成工作任务的操作经验、操作诀窍归纳进去。对于影响职业能力的形成操作细节,尤其要注意分析到。理论知识是完成工作任务应具有的解释性知识,用来说明完成工作任务时“为什么要这样操作”。理论知识分析要以满足理解工作过程为基本原则,避免出现以工作任务为参照点而又重新剪裁原有理论知识体系的倾向。
项目课程以工作任务逻辑彻底解构了学科知识本身的逻辑,这就意味着必然要以工作任务为中心重新组织知识。在知识组织的过程中需要合理安排、科学设计,否则知识分布可能会出现混乱、不均衡等情况。这一步结束,要编写出专业核心课程的标准,经过专家鉴定后,然后由教育行政部门正式颁发,最后作为教材出版部门组织教材编写的基本依据。
五、教材编写
教材是教师教学的主要依据,原有的教材已不能胜任项目课程要求,新教材编写自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因为它必须以工作任务为核心重新组织和选择专业课程体系,这是一种全新的教材模式,项目课程要能得到顺利推广,教材的开发是很关键的。教材的编写要注重实用性,编写教材前先对行业企业发展需要和完成职业岗位实际工作任务进行全面、系统的分析,总结出该岗位所必备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及其他职业能力,然后根据这些知识、技能设计出若干个实践环节,每个环节作为一个“项目”。
按照项目课程的理念,教材编写体例一般可安排如下:教学目标、工作任务、实践操作(应会部分)、问题探究(应知部分)、知识拓展(选学内容)、思考与练习。
项目教材编写注意事项如下:第一,用工作任务引领专业知识。工作任务是核心内容,专业知识的学习是围绕工作任务的完成而进行的。第二,用典型产品或服务引领工作任务。要想让学生体验整个工作过程就要让他完成一件典型产品制作或提供一个完整服务。第三,工作任务的描述要完整。工作任务的描述包括:工作任务名称、工作任务背景、完成工作任务要达到的技术标准、完成工作任务所需要的设备、工具和材料。第四,项目制定的科学性、可行性。通过到企业中调查,根据工作过程设计项目,聘请企业人员进行岗位工作分析,并安排教材编写教师到企业中考察实际生产情况、广泛征求行业专家意见,使制定出的项目合理、实用。
六、教学过程分析
1.项目课程教学过程的特殊性。相比较于传统的课堂教学,项目课程的课堂教学要有多种教学组织形式;完成工作任务时要采用小组形式;集体讲授时要采用班级形式;问题讨论时又要采用小组讨论等形式。为了适应这种不断变化的教学组织形式,学校教学场所的硬件建设,包括教室布局、教学设施设计及桌椅摆放等都可能要作相应改革和调整。
2.教学方法。项目课程必然是以项目教学法为主要教学方法。“基于工作任务”是项目教学法的核心思想内容,以工作任务为核心来组织训练技能,建构理论知识。
这种教学法包括五个步骤:(1)提出工作任务。教师把要完成的工作任务的内容和完成工作任务的要求和目标讲清楚。通过对工作任务的提示,激发学生完成任务的学习兴趣。(2)尝试完成工作任务。在学生完成工作任务前,教师先做简单演示,然后让学生尝试完成任务。在学生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教师适时地给予指导,并仔细观察学生完成任务的进展状况。如果发现学生难以完成任务,则应转入第三个步骤。(3)提出问题。结合学生完成任务的情况提问题:如果学生不能顺利完成任务,则引导学生回答;如要完成这一任务,需要先完成哪些前导任务?需要先具有哪些相关专业知识?如果学生能够模仿教师基本完成任务,就提出围绕针对如何理解操作过程的问题。(4)查阅、理解、掌握理论知识。对于完成任务时遇到的共性问题,教师可直接讲解或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教材、查阅资料来获得回答前述问题所需要的理论知识,并结合任务要求让其理解和记住理论知识。(5)回归工作任务。在教师监察下,学生获得了任务完成的方法和知识后,把所获得的知识回归到工作任务,重新审视掌握了这些理论知识后,工作任务能否完成得更好。这样,一方面加深了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另一方面促进了知识与工作任务的整合,是对整个学习过程的总结和整理。
3.教学场所的设计。在实施项目课程时,随着教师和学生教与学的变化,引发的是学校全面而深刻的变革:教学管理制度要发生变化;教学场所布局也要作根本性调整,把教室为主变为实训室为主。实训室不只仅仅是技能训练的场所,还要具备融技能训练和专业理论学习于一体的综合知识学习功能。以往的实训(实验)室是课程内容导向的实训(实验)室设计模式,是根据教学的需要设计和建设的,存在零散性、缺乏整体设计思路等缺点。新的课程理念则要求实训(实验)室,以工作任务分析为基础,按照空间结构与工作现场相吻合的原则来设计。
总之,项目课程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强调以学生为主体组织实施教学,通过“任务驱动”让学生“做”起来。通过“做”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增强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职业素养的提高。同时,通过建立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环境,优化教学过程,通过“做”将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融合为一个有机的整体,使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从而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徐涵.行为导向教学中的教师角色转换[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6(4).
[2]徐国庆.实践导向职业教育课程研究:技术学范式[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
[3]徐涵.项目教学的理论基础、基本特征及对教师的要求[J].职教论坛,2007(6).
[4]张皓明.职业技术教育中行动导向教学模式的研究[D/OL]. http://epub.cnki.net/grid2008/detail.aspx?QueryID=4&CurRec=1,2007-01-24.
[5]徐国庆.项目课程开发主体及角色[J].职教论坛,2007(16).
[关键词]项目课程工作任务项目教学开发
[作者简介]刘玉春(1957- ),男,河北张家口人,张家口职业技术学院,高级讲师,研究方向为机械制造;张秀国(1975- ),男,河北沽源人,张家口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教学模式和方法。(河北张家口075000)
[中图分类号]G64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1)17-0143-02
高等职业教育的项目课程是把企业生产、管理、经营等实际工作过程作为课程的核心,以典型的工作任务或工作项目作为课程的内容,并且把它与职业资格标准相衔接,由学生以独立或小组形式自主完成信息采集、工作计划制订、工作任务具体实施以及对工作成果的评价等工作过程。学生在这一完整过程中获得综合职业知识和职业能力。具体开发过程如下:第一,通过教育部门和高职院校进行专业调研,开发结果为专业调研报告;第二,通过行业专家和工作分析专家进行工作任务分析,开发结果为职业能力标准;第三,通过课程专家和资深专业教师进行课程结构分析,开发结果为课程体系;第四,通过课程专家、行业专家和资深专业教师进行课程内容分析,开发结果为课程标准;第五,通过课程专家和资深专业教师进行教材编写,开发结果为项目教材;第六,通过课程专家和资深专业教师进行教学过程分析,开发结果为学生的学习结果。
一、专业调研
人才需求和专业设置调研是专业课程标准开发的一项非常必要的基础性工作,这一步骤的结果是要获得“人才需求与专业改革调研报告”。其主要目的是调查与某专业所对应产业的发展趋势、人才需求状况及人才需求结构,以及该专业的当前教学现状,以便查找到其间的差距,从而为该专业的课程改革提供原则性的建议。
企业调研最为关键的成果是:该专业所对应的职业岗位有哪些;目前与该专业相对应的职业资格证书有哪些;该专业的培养目标定位是什么;企业的需求是什么;等等。其中最为重要的是培养目标定位。专业培养目标的具体描述要以工作任务分析的成果为依据,但在此之前应对专业培养目标有个宏观的基本定位,而做出这一定位是无法依据工作任务分析的成果的,只有通过专业调研,深入、综合分析社会、经济、技术、教育等多方面因素,才可能对之作出科学判断。
二、工作任务分析
工作任务分析是对某一职业或职业群中需要完成的工作任务进行分解,掌握其详细的工作内容,以及完成该任务所必要的知识和技能。
1.工作任务分析的步骤。整个分析过程是按照工作项目—工作任务—职业能力的顺序进行的。工作项目是一组具有相对独立性的工作任务,它有时与工作岗位相对应,有时也不对应,这取决于不同职业的劳动组织方式(如4S店销售管理)。工作任务是工作过程中需要完成的单件任务(如统计员工的工时等)。职业能力是完成工作任务所需要的专业知识、操作技能及工作态度。
2.工作任务分解的模式。主要有三种模式:第一,并列式。如前厅服务、餐饮服务等。第二,递进式。如轴套类零件的绘制与识读、盘盖类零件的绘制与识读等。第三,流线式。如设备操作、产品组装、产品测试或调试等。采取何种模式应严格遵照具体职业的劳动组织方式进行。
3.注意要点。要分析工作任务,不要分析知识;课程开发的目的是促进职业教育课程体系的专业化,要注意分析更能体现职业能力的工作任务;要注意寻找特定职业领域的工作逻辑;需要预先与行业专家沟通,但不要先由老师分析好,再由行业专家来确认;要充分尊重行业专家的意见;要反复确认每个条目。
三、课程结构分析
这一步需要完成的任务是课程门类划分、课时分配、课程安排等。
1.课程门类划分。高等职业教育课程体系包括文化课程与专业课程。而专业课程又包括项目课程、综合实践课程和综合学科课程。之所以设计综合实践课程,其目的就是通过综合实践活动来整合项目课程所获得的单项职业能力,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设计综合学科课程的目的是全面提升学生的专业理论素养。有些理论知识,应用的范围比较广泛,特别是有些与工作任务联系并不十分密切的理论知识,可把它们综合成1~2门综合学科课程。项目课程设计的参照点是工作项目,同时也需考虑工作任务,按照工作的相关性设置课程门类。工作任务模块到课程设置的转换流程为:工作项目与任务→挑选出可单独成课程的模块→其他模块整合成课程(利用相关性和同级性原则)→专业(实训)课程。
2.课时分配。课程之间的学时分配,可以反映出课程开发者在课程内容选择上的价值取向。就高职课程而言,其中存在的争论可能有:偏向普通文化课程还是偏向专业课程;在专业课程内部,偏向项目课程还是综合学科课程。其实质是课程的宽泛性与专门性之争。应当选择的理念是:高职教育就是专门教育,课时分配就应侧重于专业课程;“项目课程”是基本理念,课程分配应当侧重于项目课程。项目课程之间的课时分配,要依据工作任务掌握的难易程度、操作频度为依据。
四、课程内容分析
以完成工作任务所需要的职业能力为课程内容分析的基本参照点。分析目标是获得某门课程的知识及其技能、态度、组织关系。知识包含操作知识和理论知识两项。操作知识就是为完成工作任务而需要的应用知识,包括操作步骤、方法等。操作知识的分析要足够详细,最好把完成工作任务的操作经验、操作诀窍归纳进去。对于影响职业能力的形成操作细节,尤其要注意分析到。理论知识是完成工作任务应具有的解释性知识,用来说明完成工作任务时“为什么要这样操作”。理论知识分析要以满足理解工作过程为基本原则,避免出现以工作任务为参照点而又重新剪裁原有理论知识体系的倾向。
项目课程以工作任务逻辑彻底解构了学科知识本身的逻辑,这就意味着必然要以工作任务为中心重新组织知识。在知识组织的过程中需要合理安排、科学设计,否则知识分布可能会出现混乱、不均衡等情况。这一步结束,要编写出专业核心课程的标准,经过专家鉴定后,然后由教育行政部门正式颁发,最后作为教材出版部门组织教材编写的基本依据。
五、教材编写
教材是教师教学的主要依据,原有的教材已不能胜任项目课程要求,新教材编写自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因为它必须以工作任务为核心重新组织和选择专业课程体系,这是一种全新的教材模式,项目课程要能得到顺利推广,教材的开发是很关键的。教材的编写要注重实用性,编写教材前先对行业企业发展需要和完成职业岗位实际工作任务进行全面、系统的分析,总结出该岗位所必备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及其他职业能力,然后根据这些知识、技能设计出若干个实践环节,每个环节作为一个“项目”。
按照项目课程的理念,教材编写体例一般可安排如下:教学目标、工作任务、实践操作(应会部分)、问题探究(应知部分)、知识拓展(选学内容)、思考与练习。
项目教材编写注意事项如下:第一,用工作任务引领专业知识。工作任务是核心内容,专业知识的学习是围绕工作任务的完成而进行的。第二,用典型产品或服务引领工作任务。要想让学生体验整个工作过程就要让他完成一件典型产品制作或提供一个完整服务。第三,工作任务的描述要完整。工作任务的描述包括:工作任务名称、工作任务背景、完成工作任务要达到的技术标准、完成工作任务所需要的设备、工具和材料。第四,项目制定的科学性、可行性。通过到企业中调查,根据工作过程设计项目,聘请企业人员进行岗位工作分析,并安排教材编写教师到企业中考察实际生产情况、广泛征求行业专家意见,使制定出的项目合理、实用。
六、教学过程分析
1.项目课程教学过程的特殊性。相比较于传统的课堂教学,项目课程的课堂教学要有多种教学组织形式;完成工作任务时要采用小组形式;集体讲授时要采用班级形式;问题讨论时又要采用小组讨论等形式。为了适应这种不断变化的教学组织形式,学校教学场所的硬件建设,包括教室布局、教学设施设计及桌椅摆放等都可能要作相应改革和调整。
2.教学方法。项目课程必然是以项目教学法为主要教学方法。“基于工作任务”是项目教学法的核心思想内容,以工作任务为核心来组织训练技能,建构理论知识。
这种教学法包括五个步骤:(1)提出工作任务。教师把要完成的工作任务的内容和完成工作任务的要求和目标讲清楚。通过对工作任务的提示,激发学生完成任务的学习兴趣。(2)尝试完成工作任务。在学生完成工作任务前,教师先做简单演示,然后让学生尝试完成任务。在学生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教师适时地给予指导,并仔细观察学生完成任务的进展状况。如果发现学生难以完成任务,则应转入第三个步骤。(3)提出问题。结合学生完成任务的情况提问题:如果学生不能顺利完成任务,则引导学生回答;如要完成这一任务,需要先完成哪些前导任务?需要先具有哪些相关专业知识?如果学生能够模仿教师基本完成任务,就提出围绕针对如何理解操作过程的问题。(4)查阅、理解、掌握理论知识。对于完成任务时遇到的共性问题,教师可直接讲解或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教材、查阅资料来获得回答前述问题所需要的理论知识,并结合任务要求让其理解和记住理论知识。(5)回归工作任务。在教师监察下,学生获得了任务完成的方法和知识后,把所获得的知识回归到工作任务,重新审视掌握了这些理论知识后,工作任务能否完成得更好。这样,一方面加深了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另一方面促进了知识与工作任务的整合,是对整个学习过程的总结和整理。
3.教学场所的设计。在实施项目课程时,随着教师和学生教与学的变化,引发的是学校全面而深刻的变革:教学管理制度要发生变化;教学场所布局也要作根本性调整,把教室为主变为实训室为主。实训室不只仅仅是技能训练的场所,还要具备融技能训练和专业理论学习于一体的综合知识学习功能。以往的实训(实验)室是课程内容导向的实训(实验)室设计模式,是根据教学的需要设计和建设的,存在零散性、缺乏整体设计思路等缺点。新的课程理念则要求实训(实验)室,以工作任务分析为基础,按照空间结构与工作现场相吻合的原则来设计。
总之,项目课程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强调以学生为主体组织实施教学,通过“任务驱动”让学生“做”起来。通过“做”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增强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职业素养的提高。同时,通过建立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环境,优化教学过程,通过“做”将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融合为一个有机的整体,使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从而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徐涵.行为导向教学中的教师角色转换[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6(4).
[2]徐国庆.实践导向职业教育课程研究:技术学范式[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
[3]徐涵.项目教学的理论基础、基本特征及对教师的要求[J].职教论坛,2007(6).
[4]张皓明.职业技术教育中行动导向教学模式的研究[D/OL]. http://epub.cnki.net/grid2008/detail.aspx?QueryID=4&CurRec=1,2007-01-24.
[5]徐国庆.项目课程开发主体及角色[J].职教论坛,2007(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