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西方国家包括亚洲一些国家,为了使国民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也开始重视类似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程建设。重视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在国民教育中的地位,加强和完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已成为当前世界教育发展的一种新动向。
关键词:国外;价值观;教育
西方國家包括亚洲一些国家,为了使国民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也开始重视类似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程建设。重视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在国民教育中的地位,加强和完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已成为当前世界教育发展的一种新动向。
一、美国的价值观教育
在美国,虽然没有明确使用“思政课”、“思想政治教育课”或者“思想政治理论课”这些名称,但无论是公立高校还是私立高校都设置有具有浓厚意识形态色彩的课程。无论是哈佛大学、耶鲁大学还是斯坦福大学,每个高校几乎都设置类似我国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性质的通识课程,如美国历史、哲学、宗教、世界文化、美国文化等课程。只是我国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属于必修课,而美国学校的通识课程大多属于限定选修课程。为了保证学生的道德教育顺利进行,美国各大高校还设置了相关的机构来保障价值观教育的顺利进行。例如,“哈佛大学设有大学教育委员会(Committee of Undergraduate Education),负责大学生的教育与辅导;另设核心课程委员会(Committee of Core Curriculum),负责规划推动哈佛大学的核心课程”。在美国政府看来,具有浓厚意识形态色彩的通识课程具有设立的必要,政府必须把其放在观点地位;在高等教育的管理者看来,这类课程必须开设,不仅是由于课程本身的科学性,更是保证学生道德教育价值观教育顺利进行的合法保证。并且,此类课程开设的正当性、正当性很少受到质疑,在美国已成为一种共识。
二、英国的价值观教育
英国作为世界近现代教育制度的发祥地,最早建成相对先进完善的高等教育体系。以牛津、剑桥等闻名于世的英国高校,在其思想政治教育课程设置方面高度重视伦理道德课、宗教教育课,并在其他学科教学中渗透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另外一些大学相继成立了专门性的道德教育研究机构,如牛津大学的“道德发展课题组”,莱斯特大学的“社会道德教育中心”等。这些机构大多得到官方资助,可见英国政府对于公民的价值观教育非常重视。英国在学校中加强对“英国价值观”的教育,具有强烈的正当性。目前英国的高校缺乏对学生价值观的教育,学生缺乏对国家的认同感。这不仅是一些少数族裔缺乏民族认同感,而且一些工人阶级白人家庭子女也存在这一问题。单纯的被国家推行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正当性,而价值观能被普通民众认可接受才是真正的正当性。
三、德国的公民教育学
德国不论在教育思想和教育制度方面,都对世界各国产生过很大影响。在西方教育史上被誉为第一部具有科学体系的教育学著作,是举世闻名的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最早明确提出和积极提倡“公民教育”,并发表公民教育专著的,也首推德国学者和教育家凯兴斯泰纳。德国的公民教育,更确切地说,德国的政治教育是德国社会的核心任务。德国人坚信,一个民主的社会需要有在政治上受过教育的公民。民主的公民教育,其目标就是传递民主的意识、传授民主的知识、培育民主的能力,以便能够在政治的运行过程中起到作用。当代德国公民教育作为统治集团政治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方式,是旨在促进公民政治认同,确立和巩固政治权力正当性的“意识形态性资源”。
四、俄罗斯的价值观教育
俄罗斯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社会制度条件下,其内涵不尽相同,在课程设置、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乃至方法上都具有阶级倾向性、时代性特点以及民族传统特质。1991年12月25日苏联解体,作为社会主义国家的苏联不复存在,社会制度的变化使得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出现了一系列相应的变化。当前,俄罗斯的类似课程设置有如下两种情况:一种是部分高校把它命名为“公民教育”课,另一种是部分高校把它纳入到“社会科学”这一门类课程中去。在《俄罗斯联邦教育法》和《俄罗斯联邦政府关于教育兴国思想的决议》这两个精神文件的指导下,俄罗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设置了公民教育课程,这是在俄罗斯高校开设的一门通识课程,法制、政治和道德教育是其主要内容,它通过教育教学过程及民主化、法制化的学校环境的影响来实现。俄罗斯历经时代变迁,综合国力大大下降,但价值观教育却一直被政府放在突出位置,不仅由于价值观教育对于培养合格公民具有深刻意义,从人的需要来说,人离不开价值观的指导,因此“公民教育”课和“社会科学”课必须开设,强化价值观教育成为各国灌输其意识形态教育的必然选择。
综上所述,作为培养未来社会合格公民的高等教育具有强烈的阶级性,因而在高校强化意识形态教育成为必然的选择。开设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基于社会的需要,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都在高校设置了与中国“思政课”相似的课程,国际社会普遍做法具有正当性,无一例外,因此课程设置具有合理性、正当性。各国的高校、民众基本对于价值观教育、德育教育、爱国主义教育都基本认可,具有一定的合理性、正当性。
参考文献
[1][美]西摩·马丁·李普赛特.政治人:政治的社会基础[M].张绍宗,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
[2][美]加布里埃尔·A· 阿尔蒙德.比较政治学,曹沛霖译[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
关键词:国外;价值观;教育
西方國家包括亚洲一些国家,为了使国民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也开始重视类似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程建设。重视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在国民教育中的地位,加强和完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已成为当前世界教育发展的一种新动向。
一、美国的价值观教育
在美国,虽然没有明确使用“思政课”、“思想政治教育课”或者“思想政治理论课”这些名称,但无论是公立高校还是私立高校都设置有具有浓厚意识形态色彩的课程。无论是哈佛大学、耶鲁大学还是斯坦福大学,每个高校几乎都设置类似我国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性质的通识课程,如美国历史、哲学、宗教、世界文化、美国文化等课程。只是我国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属于必修课,而美国学校的通识课程大多属于限定选修课程。为了保证学生的道德教育顺利进行,美国各大高校还设置了相关的机构来保障价值观教育的顺利进行。例如,“哈佛大学设有大学教育委员会(Committee of Undergraduate Education),负责大学生的教育与辅导;另设核心课程委员会(Committee of Core Curriculum),负责规划推动哈佛大学的核心课程”。在美国政府看来,具有浓厚意识形态色彩的通识课程具有设立的必要,政府必须把其放在观点地位;在高等教育的管理者看来,这类课程必须开设,不仅是由于课程本身的科学性,更是保证学生道德教育价值观教育顺利进行的合法保证。并且,此类课程开设的正当性、正当性很少受到质疑,在美国已成为一种共识。
二、英国的价值观教育
英国作为世界近现代教育制度的发祥地,最早建成相对先进完善的高等教育体系。以牛津、剑桥等闻名于世的英国高校,在其思想政治教育课程设置方面高度重视伦理道德课、宗教教育课,并在其他学科教学中渗透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另外一些大学相继成立了专门性的道德教育研究机构,如牛津大学的“道德发展课题组”,莱斯特大学的“社会道德教育中心”等。这些机构大多得到官方资助,可见英国政府对于公民的价值观教育非常重视。英国在学校中加强对“英国价值观”的教育,具有强烈的正当性。目前英国的高校缺乏对学生价值观的教育,学生缺乏对国家的认同感。这不仅是一些少数族裔缺乏民族认同感,而且一些工人阶级白人家庭子女也存在这一问题。单纯的被国家推行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正当性,而价值观能被普通民众认可接受才是真正的正当性。
三、德国的公民教育学
德国不论在教育思想和教育制度方面,都对世界各国产生过很大影响。在西方教育史上被誉为第一部具有科学体系的教育学著作,是举世闻名的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最早明确提出和积极提倡“公民教育”,并发表公民教育专著的,也首推德国学者和教育家凯兴斯泰纳。德国的公民教育,更确切地说,德国的政治教育是德国社会的核心任务。德国人坚信,一个民主的社会需要有在政治上受过教育的公民。民主的公民教育,其目标就是传递民主的意识、传授民主的知识、培育民主的能力,以便能够在政治的运行过程中起到作用。当代德国公民教育作为统治集团政治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方式,是旨在促进公民政治认同,确立和巩固政治权力正当性的“意识形态性资源”。
四、俄罗斯的价值观教育
俄罗斯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社会制度条件下,其内涵不尽相同,在课程设置、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乃至方法上都具有阶级倾向性、时代性特点以及民族传统特质。1991年12月25日苏联解体,作为社会主义国家的苏联不复存在,社会制度的变化使得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出现了一系列相应的变化。当前,俄罗斯的类似课程设置有如下两种情况:一种是部分高校把它命名为“公民教育”课,另一种是部分高校把它纳入到“社会科学”这一门类课程中去。在《俄罗斯联邦教育法》和《俄罗斯联邦政府关于教育兴国思想的决议》这两个精神文件的指导下,俄罗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设置了公民教育课程,这是在俄罗斯高校开设的一门通识课程,法制、政治和道德教育是其主要内容,它通过教育教学过程及民主化、法制化的学校环境的影响来实现。俄罗斯历经时代变迁,综合国力大大下降,但价值观教育却一直被政府放在突出位置,不仅由于价值观教育对于培养合格公民具有深刻意义,从人的需要来说,人离不开价值观的指导,因此“公民教育”课和“社会科学”课必须开设,强化价值观教育成为各国灌输其意识形态教育的必然选择。
综上所述,作为培养未来社会合格公民的高等教育具有强烈的阶级性,因而在高校强化意识形态教育成为必然的选择。开设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基于社会的需要,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都在高校设置了与中国“思政课”相似的课程,国际社会普遍做法具有正当性,无一例外,因此课程设置具有合理性、正当性。各国的高校、民众基本对于价值观教育、德育教育、爱国主义教育都基本认可,具有一定的合理性、正当性。
参考文献
[1][美]西摩·马丁·李普赛特.政治人:政治的社会基础[M].张绍宗,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
[2][美]加布里埃尔·A· 阿尔蒙德.比较政治学,曹沛霖译[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