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社会实践育人机制是大学生科学就业体系重要环节,而在《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中明确指出,高校要把思想价值引领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和各环节,形成实践育人长效机制。本文以笔者所在学院为例,围绕“1个内核、2大方向、3类平台、4项举措”,探讨高校党建视域下社会实践长效机制的建立,充分发挥高校实践育人功能,让学生建立科学就业观、增强综合素养,提高就业竞争力。
【关键词】党建视域 社会实践 就业体系 长效机制
【中图分类号】D267.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02-0041-01
高校是党领导下的学校,工作核心是培养建设社会事业的合格接班人。高校工作者要通过党建工作,探索建立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社會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的社会实践长效机制,强化实践育人功能,培养学生成长成才,科学就业、服务人民。
一、社会实践育人内核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明确指出:“生产劳动和智育、体育相结合,它不仅是提高社会生产的一种方法,而且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习近平同志也多次强调:“我们的学习应该是全面的、系统的、富有探索精神的。既要向书本学习,也要向实践学习;既要向人民群众学习,向专家学者学习,也要向国外有益经验学习。有理论知识的学习,也有实践知识的学习”。高校工作者应深刻认识在大学生中进行社会实践的意义,积极探索实践育人的内涵,贯穿党的思想价值引领在整个实践活动中,实现社会实践的德育功能、智育功能和社会适应功能,明确实践育人精神内核“知行合一、接触社会、服务人民、成长成才”,培养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二、社会实践两大育人方向
1.在思想上引领学生成长
社会实践对引导学生树立核心价值观,建立科学就业观念,在科学就业体系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大学生中进行社会实践活动,强化德育功能,能让大学生在社会舞台上磨炼意志,增强奉献观念和志愿服务精神,认识其自身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的机会,更好的为人民服务。
2.在专业上培养学生成才
社会实践对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专业技能同样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医药院校大学生职业发展指导》中指出,能力分为天赋、技能和自我效能,社会实践是技能获得的重要途径之一,也是理论教育的有效补充方式。
3.党建视域下的大学生社会实践育人长效机制建立的探索
(1)搭建实践育人三类平台,实现全覆盖
1)学生党员服务基地。笔者所在学院积极探索学生党员实践教育新模式,在品牌学生实践队——特色老年护理实践队成功开展6年的基础上,结合“两学一做”,与政府基层党组织签订合作协议,依托所学专业,建立“日间照料所服务基地”和“中医健康社区服务基地”,安排专业、思政老师指导实践活动,学生党员、入党积极分子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践行“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受惠民众1200余人,社会效应好。同时,基地也为学生搭建了科研、实践、创业平台,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
2)团员青年志愿服务阵地。在党委领导下,院团委坚持“自愿参加,量力而行,讲求实效,持之以恒”的服务原则,不断拓宽志愿服务领域和服务项目,精心指导和大力推进青年志愿者服务到社区、进医院,开展以专业为主体的志愿服务,夯实学生基础技能的同时,强化学生专业实践能力,提高学生为人民服务的奉献精神。
3)全员学生创新创业营地。积极响应国家“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号召,面向全院学生,结合大学生生涯发展的不同阶段,开展具有针对性的各类实践活动。要求每个学生在暑期中进医院、社区,撰写、分享见习报告,树立学生“救死扶伤”的职业道德和人道主义精神,建立科研与实践的创新思维;同时,依托院“雅致女性”学术科研系列活动和政府大学生科技园,建立院大学生创新创业俱乐部,丰富学生实践创新能力、激发学生实践创业热情,进一步提高学生就业竞争优势。
(2)夯实四项工作举措,健全机制
1)思想引领是社会实践育人的的根本。在党委领导下,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引领贯穿到社会实践全过程、各环节。强化意识形态管理,注重传统媒体与新媒体、校内宣传与校外宣传的有效结合,报道实践先进事迹和优秀典型,展现实践大学生的精神风貌,形成积极向上的参与氛围。让学生以“服务人民、回馈社会”为目标,引导学生运用专业知识发现、思考实践中的问题,转变浮躁的就业观念,提高素质,把爱国热情和成长成才的强烈愿望转化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2)制度是开展社会实践的基础。学院通过党政联系会,制定社会实践指导性文件,把社会实践作为理论教学的有效补充形式。明确规定实践对象、要求、形式、目的等,安排思政和专业教师对活动进行指导和监管,并划拨专项经费支持活动开展,将学生实践成果纳入期综合素质测评中,形成实践育人的强大合力,把大学生社会实践作为党的领导下,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现培养人才的根本任务长抓不懈。
3)队伍建设是大学生实践育人的保障。高校教师是在党的领导下,对大学生进行实践育人的一线力量,“立德树人”则是对实践指导教师的基本要求。党委要高度重视教师队伍的学习,不断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式上的指导地位,坚持不懈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武装全体教职工,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让教师影响学生。
参考文献:
[1]卡尔·马克思.资本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出版,2004.
[2]莫凡.医药院校大学生职业发展指导[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1.
[3]熊霖.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学生社会实践长效机制研究[J].龙岩学院学报,2017,35(1):112-114.
[4]张丽惠,李庆宏.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实践育人模式实践探索[J].州学院学报,2017,19(1):102-105.
[5]齐清,史建民.高校二级学院党建工作服务育人功能的实践探索[J].文史哲,2017(1):104-107.
作者简介:
龚洁(1982-),女(汉族),四川巴中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公共事业管理。
刘世云(1967-),男(汉族),四川都江堰人,学士,讲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关键词】党建视域 社会实践 就业体系 长效机制
【中图分类号】D267.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02-0041-01
高校是党领导下的学校,工作核心是培养建设社会事业的合格接班人。高校工作者要通过党建工作,探索建立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社會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的社会实践长效机制,强化实践育人功能,培养学生成长成才,科学就业、服务人民。
一、社会实践育人内核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明确指出:“生产劳动和智育、体育相结合,它不仅是提高社会生产的一种方法,而且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习近平同志也多次强调:“我们的学习应该是全面的、系统的、富有探索精神的。既要向书本学习,也要向实践学习;既要向人民群众学习,向专家学者学习,也要向国外有益经验学习。有理论知识的学习,也有实践知识的学习”。高校工作者应深刻认识在大学生中进行社会实践的意义,积极探索实践育人的内涵,贯穿党的思想价值引领在整个实践活动中,实现社会实践的德育功能、智育功能和社会适应功能,明确实践育人精神内核“知行合一、接触社会、服务人民、成长成才”,培养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二、社会实践两大育人方向
1.在思想上引领学生成长
社会实践对引导学生树立核心价值观,建立科学就业观念,在科学就业体系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大学生中进行社会实践活动,强化德育功能,能让大学生在社会舞台上磨炼意志,增强奉献观念和志愿服务精神,认识其自身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的机会,更好的为人民服务。
2.在专业上培养学生成才
社会实践对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专业技能同样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医药院校大学生职业发展指导》中指出,能力分为天赋、技能和自我效能,社会实践是技能获得的重要途径之一,也是理论教育的有效补充方式。
3.党建视域下的大学生社会实践育人长效机制建立的探索
(1)搭建实践育人三类平台,实现全覆盖
1)学生党员服务基地。笔者所在学院积极探索学生党员实践教育新模式,在品牌学生实践队——特色老年护理实践队成功开展6年的基础上,结合“两学一做”,与政府基层党组织签订合作协议,依托所学专业,建立“日间照料所服务基地”和“中医健康社区服务基地”,安排专业、思政老师指导实践活动,学生党员、入党积极分子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践行“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受惠民众1200余人,社会效应好。同时,基地也为学生搭建了科研、实践、创业平台,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
2)团员青年志愿服务阵地。在党委领导下,院团委坚持“自愿参加,量力而行,讲求实效,持之以恒”的服务原则,不断拓宽志愿服务领域和服务项目,精心指导和大力推进青年志愿者服务到社区、进医院,开展以专业为主体的志愿服务,夯实学生基础技能的同时,强化学生专业实践能力,提高学生为人民服务的奉献精神。
3)全员学生创新创业营地。积极响应国家“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号召,面向全院学生,结合大学生生涯发展的不同阶段,开展具有针对性的各类实践活动。要求每个学生在暑期中进医院、社区,撰写、分享见习报告,树立学生“救死扶伤”的职业道德和人道主义精神,建立科研与实践的创新思维;同时,依托院“雅致女性”学术科研系列活动和政府大学生科技园,建立院大学生创新创业俱乐部,丰富学生实践创新能力、激发学生实践创业热情,进一步提高学生就业竞争优势。
(2)夯实四项工作举措,健全机制
1)思想引领是社会实践育人的的根本。在党委领导下,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引领贯穿到社会实践全过程、各环节。强化意识形态管理,注重传统媒体与新媒体、校内宣传与校外宣传的有效结合,报道实践先进事迹和优秀典型,展现实践大学生的精神风貌,形成积极向上的参与氛围。让学生以“服务人民、回馈社会”为目标,引导学生运用专业知识发现、思考实践中的问题,转变浮躁的就业观念,提高素质,把爱国热情和成长成才的强烈愿望转化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2)制度是开展社会实践的基础。学院通过党政联系会,制定社会实践指导性文件,把社会实践作为理论教学的有效补充形式。明确规定实践对象、要求、形式、目的等,安排思政和专业教师对活动进行指导和监管,并划拨专项经费支持活动开展,将学生实践成果纳入期综合素质测评中,形成实践育人的强大合力,把大学生社会实践作为党的领导下,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现培养人才的根本任务长抓不懈。
3)队伍建设是大学生实践育人的保障。高校教师是在党的领导下,对大学生进行实践育人的一线力量,“立德树人”则是对实践指导教师的基本要求。党委要高度重视教师队伍的学习,不断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式上的指导地位,坚持不懈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武装全体教职工,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让教师影响学生。
参考文献:
[1]卡尔·马克思.资本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出版,2004.
[2]莫凡.医药院校大学生职业发展指导[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1.
[3]熊霖.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学生社会实践长效机制研究[J].龙岩学院学报,2017,35(1):112-114.
[4]张丽惠,李庆宏.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实践育人模式实践探索[J].州学院学报,2017,19(1):102-105.
[5]齐清,史建民.高校二级学院党建工作服务育人功能的实践探索[J].文史哲,2017(1):104-107.
作者简介:
龚洁(1982-),女(汉族),四川巴中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公共事业管理。
刘世云(1967-),男(汉族),四川都江堰人,学士,讲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