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推行教学模式背景的分析
时下,“有效教学”、“高效课堂”成为教育的热门话题。用教学模式来打造高效课堂可谓百家争鸣、百花齐放。比如山东杜郎口中学的“三三六”(或10 35)模式,具体来说有:三个特点——立体式、大容量、快节奏;三个模块——预习、展现、反馈;六个环节——预习交流、认定目标、交流合作、展现启示、交义巩固、达标测评。江苏溧阳后六初级中学的“常规 细节 过程=奇迹”模式。两校的模式不同,但是都打造出了全国著名的高效课堂。其实20世纪以来国内外都有影响较大的教学模式。从国内来看,教学模式也经历了几个发展阶段。新中国建国后17年中,即20世纪50-60年代初,我国在教改方面是努力吸取并改造苏联的凯洛夫的教学理论,凯洛夫的《教育学》对我国20世纪50-60年代初的教学工作的影响是很深刻的,成为当时的主流模式。从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以上海育才中学为代表的“读读、议议、练练、讲讲”八字教学模式较有影响力。20世纪80-90年代又以上海市青浦县的“反馈一调节”模式为代表。(《新编教育学教程》,叶澜主编,1991年8月第1版第333-339页)时代在不断地进步与发展,必然要求课堂教学模式也应当适应时代发展的需求。
二、历史课堂推进“导学式”课堂教学模式的现状
我校在新一轮课改的大潮中与时俱进,推行了适合本校校情和学情的“导学式课堂教学模式”。初中历史高效课堂的基本定义是什么?它是一个教师引领下学生自制的、长效的活动课堂、文化课堂、生命课堂。(2010年南通市教师暑期培训校本研修复习大纲第三部分“学科教学——初中历史”第71条)它以基本能力的训练、养成为中心,通过学科思想的提升,使学生在结构化所学基础知识的学习建构过程中,学会基本方法的运用,逐步实现从“学会”到“会学”的转变,奠定终身学习的基础学力。笔者认为,历史课堂教学模式选择的基本原则要做到四个适合:适合教师、适合学生、适合内容、适合情境。实践这一模式的过程中,要始终倡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念,鼓励学科组老师创造性地探索新的教学途径,改进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组织丰富多彩的教学实践活动,为学生学习营造一个兴趣盎然的良好环境,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和热情。教学中要紧紧依据课标,紧扣教材实施教学,真正落实“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二:维目标的实现。即“通过历史课程的学习,初步了解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基本过程,体验对历史和现实问题进行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增强爱国主义情感;初步形成正确的历史意识和国际意识;理解人生的价值和意义;从历史中汲取智慧,养成现代公民应具备的人文素养;逐渐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南通市教研室主编《全日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7~9年级学习读本》,2002年7月第1版第137页)自2007年南通市初中历史实施中考以来,我校在历届中考中历史成绩一直居本区初级中学的榜首。实践证明,推行这一模式的几年来,我校历史课堂教学还是卓有成效的。
三、对“导学式”历史课堂教学模式的具体解析
这一模式的大致教学流程可概括为:“导学要求——自主学习——精讲点拨——当堂反馈”这四个主要环节。“导学要求”不仅包括三维目标的呈现与解读,还包括具体教学过程中的每一子目的具体学习要求;“自主学习”即在教师的引导下,设定情境,把每一子目的知识点通过问题的形式(选择、材料分析、图表、填空、问答)呈现出来,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完成知识点的学习,把训练答题技巧和解题能力始终贯穿于平时的教学中;学生有疑惑的难点,放在教师“精讲点拨”这一环节(10分钟);“当堂反馈”通过即时记忆巩固和相应的小检测来实现,由学习小组组内互评,共性问题教师集中点评来及时反馈出学生当堂掌握的程度。下面重点谈谈贯穿这一教学流程模式的重要的文本呈现方式——“导学案”的使用问题。
一要精心设计。精心设计好每一份高质量导学案,这是取得良好课堂效益的序曲。坚决杜绝粗制滥造,随意从网上下载而不加任何思考和提炼,仅是任务式地敷衍一下就完成导学案制作的行为。针对历史学科的教学特点,导学案设计大致分为以下几个模块:①课标导航(解读课标——中考命题的出发点和依据);②自主学与练的模块;③疑难解答(师生互动、精讲点拨——这是隐性的,导学案文本形式上不能体现出来,属于在课堂教学流程环节中起承上启下作用,旨在突破教学重难点的部分);④巩固提高(如当堂背诵与抽背、精选习题呈现本课重要知识点等方式)。
二要科学使用。历史“导学案”在课堂教学中的使用得当与否是一堂课成败的关键,这里面涉及一个科学性的问题。高效课堂对文本的挖掘要达到以下要求:①学生对文本的理解要深刻;要有自己的认识、观点,要能够分析,结合事例表述,等等;②寻求方法,发现规律,总结特征,概括重点;③举一反三,拓展演绎,深化提升,形成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情感流露。(李炳亭《高效课堂22条》)前面已经提到,绝不能把历史“导学案”的使用简单地演化成为习题讲解。因此从导人开始,应简明扼要先解读课标要求,然后迅速转入自主学习这一环节,教师应将这一课每一子目的小标题所在教学内容作为一个任务单位模块,每一模块根据具体内容下达自学任务的要求。有些任务模块中的一些较难的知识点教师事先还可以作适当的提示,以利于学生更好地完成自学任务。对初中历史学科而言,大部分的基本知识点在教材中都有直接呈现,因此,教师只要指导科学得法,大部分学生通过自学和合作助学之后,任务达成率是比较高的。剩下的共性的教学中的难点,如对历史事件的再认识、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对历史背景的深入了解等这些比较抽象的理性认识,则需要在疑难解答环节来解决,即通过教师精当的分析和适当的补充,突破本课的教学重难点,帮助学生拓展他们的历史思维。通过科学的教学,再现历史情境,那些鲜活的历史人物和事件对学生的教育和影响是潜移默化的,这远比那些空洞、苍白无力的说教要好得多,从而也彰显出历史学科强大的德育功能。总之,“导学案”文本在整个教学流程中起到了穿针引线的作用,只有运用科学得法,才能促成三维目标整体上更好地实现。
三要及时反馈。教学任务达成后,要留足时间给学生当堂巩固。历史学科的特点是要求学生牢固记住那些基本知识点(重要的历史人物、事件等),一堂课至少要留足10分钟让学生及时巩固。坚持先巩固后练习的原则。练习的方式可根据具体教学内容灵活确定,可用抽背方式或精选习题的方式进行(时间控制在5分钟内)。为了提高课堂容量和效率,还可以适当运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手段,如呈现精选的一些史料或者巩固习题(针对一课中教学内容相对较多,“导学案”文本版面不够的情况下使用)。为了及时得到反馈信息,把握学生当堂掌握的程度,可通过学习小组组内互评、教师精评方式来实现。
历史课程作为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组成部分,在新一轮课改的大潮中日益显示出它的时代化、生活化和人文化。从主要发达国家历史课程改革来看,它们在课程的理念、目标、内容和实施等许多方面值得我们借鉴。课程理念上,它们强调历史课程的基础性、人文性和发展性;课程目标上,它们重视历史课程的德育功能和能力培养;课程内容的选择上,它们适应学生的学习心理,以学习主题为基本学习单元;在教学方式和方法的取向上,它们采用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式,重视体验和探究;在课程评价上,它们注重评价的个性化、过程性、选择性和激励性,评价方式多元化,提倡师生、家长等共同参与。高效课堂的打造需凭借一定的模式实现,并且要具有可操作性。它不是僵化的,要考虑年级、课型、内容、生源及各种教学环境的影响因素。对教学来说,教学有“模”,但无定“模”,贵在得“模”。南通历史教育人的总体回答是:“锤炼教学模式、灵活应用教学模式来打造高效历史课堂,并借此迈上通向高效课堂的快车道。”这是历史的必然,现实的需要,理论的指引和理性的抉择。
时下,“有效教学”、“高效课堂”成为教育的热门话题。用教学模式来打造高效课堂可谓百家争鸣、百花齐放。比如山东杜郎口中学的“三三六”(或10 35)模式,具体来说有:三个特点——立体式、大容量、快节奏;三个模块——预习、展现、反馈;六个环节——预习交流、认定目标、交流合作、展现启示、交义巩固、达标测评。江苏溧阳后六初级中学的“常规 细节 过程=奇迹”模式。两校的模式不同,但是都打造出了全国著名的高效课堂。其实20世纪以来国内外都有影响较大的教学模式。从国内来看,教学模式也经历了几个发展阶段。新中国建国后17年中,即20世纪50-60年代初,我国在教改方面是努力吸取并改造苏联的凯洛夫的教学理论,凯洛夫的《教育学》对我国20世纪50-60年代初的教学工作的影响是很深刻的,成为当时的主流模式。从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以上海育才中学为代表的“读读、议议、练练、讲讲”八字教学模式较有影响力。20世纪80-90年代又以上海市青浦县的“反馈一调节”模式为代表。(《新编教育学教程》,叶澜主编,1991年8月第1版第333-339页)时代在不断地进步与发展,必然要求课堂教学模式也应当适应时代发展的需求。
二、历史课堂推进“导学式”课堂教学模式的现状
我校在新一轮课改的大潮中与时俱进,推行了适合本校校情和学情的“导学式课堂教学模式”。初中历史高效课堂的基本定义是什么?它是一个教师引领下学生自制的、长效的活动课堂、文化课堂、生命课堂。(2010年南通市教师暑期培训校本研修复习大纲第三部分“学科教学——初中历史”第71条)它以基本能力的训练、养成为中心,通过学科思想的提升,使学生在结构化所学基础知识的学习建构过程中,学会基本方法的运用,逐步实现从“学会”到“会学”的转变,奠定终身学习的基础学力。笔者认为,历史课堂教学模式选择的基本原则要做到四个适合:适合教师、适合学生、适合内容、适合情境。实践这一模式的过程中,要始终倡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念,鼓励学科组老师创造性地探索新的教学途径,改进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组织丰富多彩的教学实践活动,为学生学习营造一个兴趣盎然的良好环境,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和热情。教学中要紧紧依据课标,紧扣教材实施教学,真正落实“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二:维目标的实现。即“通过历史课程的学习,初步了解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基本过程,体验对历史和现实问题进行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增强爱国主义情感;初步形成正确的历史意识和国际意识;理解人生的价值和意义;从历史中汲取智慧,养成现代公民应具备的人文素养;逐渐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南通市教研室主编《全日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7~9年级学习读本》,2002年7月第1版第137页)自2007年南通市初中历史实施中考以来,我校在历届中考中历史成绩一直居本区初级中学的榜首。实践证明,推行这一模式的几年来,我校历史课堂教学还是卓有成效的。
三、对“导学式”历史课堂教学模式的具体解析
这一模式的大致教学流程可概括为:“导学要求——自主学习——精讲点拨——当堂反馈”这四个主要环节。“导学要求”不仅包括三维目标的呈现与解读,还包括具体教学过程中的每一子目的具体学习要求;“自主学习”即在教师的引导下,设定情境,把每一子目的知识点通过问题的形式(选择、材料分析、图表、填空、问答)呈现出来,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完成知识点的学习,把训练答题技巧和解题能力始终贯穿于平时的教学中;学生有疑惑的难点,放在教师“精讲点拨”这一环节(10分钟);“当堂反馈”通过即时记忆巩固和相应的小检测来实现,由学习小组组内互评,共性问题教师集中点评来及时反馈出学生当堂掌握的程度。下面重点谈谈贯穿这一教学流程模式的重要的文本呈现方式——“导学案”的使用问题。
一要精心设计。精心设计好每一份高质量导学案,这是取得良好课堂效益的序曲。坚决杜绝粗制滥造,随意从网上下载而不加任何思考和提炼,仅是任务式地敷衍一下就完成导学案制作的行为。针对历史学科的教学特点,导学案设计大致分为以下几个模块:①课标导航(解读课标——中考命题的出发点和依据);②自主学与练的模块;③疑难解答(师生互动、精讲点拨——这是隐性的,导学案文本形式上不能体现出来,属于在课堂教学流程环节中起承上启下作用,旨在突破教学重难点的部分);④巩固提高(如当堂背诵与抽背、精选习题呈现本课重要知识点等方式)。
二要科学使用。历史“导学案”在课堂教学中的使用得当与否是一堂课成败的关键,这里面涉及一个科学性的问题。高效课堂对文本的挖掘要达到以下要求:①学生对文本的理解要深刻;要有自己的认识、观点,要能够分析,结合事例表述,等等;②寻求方法,发现规律,总结特征,概括重点;③举一反三,拓展演绎,深化提升,形成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情感流露。(李炳亭《高效课堂22条》)前面已经提到,绝不能把历史“导学案”的使用简单地演化成为习题讲解。因此从导人开始,应简明扼要先解读课标要求,然后迅速转入自主学习这一环节,教师应将这一课每一子目的小标题所在教学内容作为一个任务单位模块,每一模块根据具体内容下达自学任务的要求。有些任务模块中的一些较难的知识点教师事先还可以作适当的提示,以利于学生更好地完成自学任务。对初中历史学科而言,大部分的基本知识点在教材中都有直接呈现,因此,教师只要指导科学得法,大部分学生通过自学和合作助学之后,任务达成率是比较高的。剩下的共性的教学中的难点,如对历史事件的再认识、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对历史背景的深入了解等这些比较抽象的理性认识,则需要在疑难解答环节来解决,即通过教师精当的分析和适当的补充,突破本课的教学重难点,帮助学生拓展他们的历史思维。通过科学的教学,再现历史情境,那些鲜活的历史人物和事件对学生的教育和影响是潜移默化的,这远比那些空洞、苍白无力的说教要好得多,从而也彰显出历史学科强大的德育功能。总之,“导学案”文本在整个教学流程中起到了穿针引线的作用,只有运用科学得法,才能促成三维目标整体上更好地实现。
三要及时反馈。教学任务达成后,要留足时间给学生当堂巩固。历史学科的特点是要求学生牢固记住那些基本知识点(重要的历史人物、事件等),一堂课至少要留足10分钟让学生及时巩固。坚持先巩固后练习的原则。练习的方式可根据具体教学内容灵活确定,可用抽背方式或精选习题的方式进行(时间控制在5分钟内)。为了提高课堂容量和效率,还可以适当运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手段,如呈现精选的一些史料或者巩固习题(针对一课中教学内容相对较多,“导学案”文本版面不够的情况下使用)。为了及时得到反馈信息,把握学生当堂掌握的程度,可通过学习小组组内互评、教师精评方式来实现。
历史课程作为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组成部分,在新一轮课改的大潮中日益显示出它的时代化、生活化和人文化。从主要发达国家历史课程改革来看,它们在课程的理念、目标、内容和实施等许多方面值得我们借鉴。课程理念上,它们强调历史课程的基础性、人文性和发展性;课程目标上,它们重视历史课程的德育功能和能力培养;课程内容的选择上,它们适应学生的学习心理,以学习主题为基本学习单元;在教学方式和方法的取向上,它们采用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式,重视体验和探究;在课程评价上,它们注重评价的个性化、过程性、选择性和激励性,评价方式多元化,提倡师生、家长等共同参与。高效课堂的打造需凭借一定的模式实现,并且要具有可操作性。它不是僵化的,要考虑年级、课型、内容、生源及各种教学环境的影响因素。对教学来说,教学有“模”,但无定“模”,贵在得“模”。南通历史教育人的总体回答是:“锤炼教学模式、灵活应用教学模式来打造高效历史课堂,并借此迈上通向高效课堂的快车道。”这是历史的必然,现实的需要,理论的指引和理性的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