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劳动创造美,劳動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具备一些日常的生活劳动技能是人立足社会的根本。随着二胎政策的开放,很多家庭都有了大宝二宝。他们是父母的掌上明珠,除了要受到父母的关爱,还要受到外公、外婆、爷爷、奶奶等众多亲戚朋友的呵护。但孩子总有长大成人的一天,作为家长,肯定希望自己的孩子将来能成为一个富有责任心,有独立能力的,能为社会做贡献的人。如果说孩子缺乏起码的生活自理能力,那么生存于社会,为社会做贡献又从何谈起?因此,作为家长就应该树立起培养孩子劳动习惯的意识,并将这种意识落实到日常生活的细节之中,努力培养孩子具有良好的劳动习惯。
家长让每个年龄段的儿童在参与家务劳动的度上要区别对待。儿童心理学指出:低年级以自我服务为主,辅以适量的家务劳动,教育学生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照料自己的生活和学习;中年级在巩固低年级劳动教育成果基础上,适量增加一些家务劳动和一些公益劳动,初步培养学生“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好习惯;高年级在巩固低、中年级劳动教育成果的同时,以家务劳动为主,结合培养勤俭节约、珍惜劳动成果的优秀品德。据此,我认为,要从小培养孩子良好的劳动习惯,家长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明确责任,了解需要
孩子是社会中的一员,也是家庭中的一员,家长要经常性地与孩子交谈,让其明白参加力所能及的劳动是自己的责任,应该帮助父母承担部分家务,也可以告诉孩子:父母在为家庭辛勤劳动,你是家庭中的一个成员,应该像父母一样做一点力所能及的事。设想,在学校里如果没有劳动,没有人打扫卫生,将在怎样一个肮脏的环境下学习。作为家长可以替孩子安排一些劳动岗位,让他们觉得有事可做。
二、培养兴趣,抓好开端
对新鲜事物具有强烈的好奇心是孩子的天性。在家务劳动中孩子最愿意干的事情就是他感兴趣的事。从未洗过衣服的孩子看见父母洗衣服,搓出肥皂觉得很有趣,便会产生尝试的心理。家长就可乘此让他们动手洗洗自己的手帕、红领巾和袜子等,还可以打发那些不大出门的孩子买买油盐酱醋等零星物品。在孩子做他自己喜欢的家务时,切忌说一些使孩子扫兴的话:“叫你买酱油,你怎么买成了黄酒。”“你看看,真是越帮越忙,手帕没洗干净,衣服倒弄脏了。”作为家长应该检查孩子的劳动成果,以表扬为主,允许有失败的机会,孩子都是在尝试失败中获得经验和教训的,学会成长的。让孩子能够“跳一跳,摘到桃子”,体验到参加家务劳动后的成功与喜悦,感受到父母时刻都在关心自己的劳动。
三、以身作则,热情感染
孔子曰:其身正,不令而从;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家庭是孩子成长的摇篮,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也是孩子心目中的偶像。父母的言行举止,自身的品格、行为无时无刻不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自己的孩子。父母在教育孩子热爱劳动方面要身先士卒、以身作则,作孩子的表率。培养孩子的劳动习惯,首先自己要热爱劳动,有强烈的家庭责任感,主动分担家务劳动,相互关心,相互体谅,创建一个宽松、和谐、愉悦的家庭氛围。
四、鼓励表扬,增强信心
古人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学做家务的过程,是一个从不会到会,从不熟练到熟练的熟能生巧的过程。在劳动的过程当中会遇到一些困难,遭受一些挫折,甚至要付出一些代价。如在洗碗,洗玻璃杯时,很容易打碎,也极易划破手指,父母决不能包办代替,而要及时给予鼓励,指导孩子在劳动实践中掌握方法,并指出应注意的地方。如孩子第一次学习缝制布娃娃,没有成功,父母要保护孩子的自尊心理,不能吹毛求疵,要说一些表扬和鼓励的话:“失败是成功之母,奋斗是成功之父。”“天生我才必有用。”“要迎难而上。”等等。让孩子在学做家务的过程中享受成功的喜悦,感受劳动的快乐,增强能学会做家务的信心。
五、建立岗位,培养习惯
如果说浓厚的劳动兴趣是良好的开端的话,那么培养良好的劳动习惯就是最终的归宿。孩子参加家务劳动的实践活动应该成为培养孩子的责任感和劳动的技能技巧的一个载体,家务劳动旨在要求孩子不仅要学会怎么做,而且要经常做、天天做,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孩子在校基本上都有自己的劳动岗位;在家,家长也可以有的放矢的安排适量的固定的家庭劳动岗位,如:洗碗、扫地,整理房间等等,并及时督促,经常提醒,形成制度。
对父母和孩子而言,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是不能教育和培养孩子良好的劳动习惯的。这需要细水长流,长期坚持不懈地严格要求,只有一定的量的积累才能使孩子在这种严格的情景背景下的外在教育内化为一种自觉的劳动习惯,从而到达质的飞跃。孩子是祖国的栋梁与希望,他们的社会化是其成长与发展的必然趋势,只有参与劳动,形成劳动能力与技能,才能走向社会,立足社会。
家长让每个年龄段的儿童在参与家务劳动的度上要区别对待。儿童心理学指出:低年级以自我服务为主,辅以适量的家务劳动,教育学生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照料自己的生活和学习;中年级在巩固低年级劳动教育成果基础上,适量增加一些家务劳动和一些公益劳动,初步培养学生“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好习惯;高年级在巩固低、中年级劳动教育成果的同时,以家务劳动为主,结合培养勤俭节约、珍惜劳动成果的优秀品德。据此,我认为,要从小培养孩子良好的劳动习惯,家长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明确责任,了解需要
孩子是社会中的一员,也是家庭中的一员,家长要经常性地与孩子交谈,让其明白参加力所能及的劳动是自己的责任,应该帮助父母承担部分家务,也可以告诉孩子:父母在为家庭辛勤劳动,你是家庭中的一个成员,应该像父母一样做一点力所能及的事。设想,在学校里如果没有劳动,没有人打扫卫生,将在怎样一个肮脏的环境下学习。作为家长可以替孩子安排一些劳动岗位,让他们觉得有事可做。
二、培养兴趣,抓好开端
对新鲜事物具有强烈的好奇心是孩子的天性。在家务劳动中孩子最愿意干的事情就是他感兴趣的事。从未洗过衣服的孩子看见父母洗衣服,搓出肥皂觉得很有趣,便会产生尝试的心理。家长就可乘此让他们动手洗洗自己的手帕、红领巾和袜子等,还可以打发那些不大出门的孩子买买油盐酱醋等零星物品。在孩子做他自己喜欢的家务时,切忌说一些使孩子扫兴的话:“叫你买酱油,你怎么买成了黄酒。”“你看看,真是越帮越忙,手帕没洗干净,衣服倒弄脏了。”作为家长应该检查孩子的劳动成果,以表扬为主,允许有失败的机会,孩子都是在尝试失败中获得经验和教训的,学会成长的。让孩子能够“跳一跳,摘到桃子”,体验到参加家务劳动后的成功与喜悦,感受到父母时刻都在关心自己的劳动。
三、以身作则,热情感染
孔子曰:其身正,不令而从;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家庭是孩子成长的摇篮,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也是孩子心目中的偶像。父母的言行举止,自身的品格、行为无时无刻不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自己的孩子。父母在教育孩子热爱劳动方面要身先士卒、以身作则,作孩子的表率。培养孩子的劳动习惯,首先自己要热爱劳动,有强烈的家庭责任感,主动分担家务劳动,相互关心,相互体谅,创建一个宽松、和谐、愉悦的家庭氛围。
四、鼓励表扬,增强信心
古人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学做家务的过程,是一个从不会到会,从不熟练到熟练的熟能生巧的过程。在劳动的过程当中会遇到一些困难,遭受一些挫折,甚至要付出一些代价。如在洗碗,洗玻璃杯时,很容易打碎,也极易划破手指,父母决不能包办代替,而要及时给予鼓励,指导孩子在劳动实践中掌握方法,并指出应注意的地方。如孩子第一次学习缝制布娃娃,没有成功,父母要保护孩子的自尊心理,不能吹毛求疵,要说一些表扬和鼓励的话:“失败是成功之母,奋斗是成功之父。”“天生我才必有用。”“要迎难而上。”等等。让孩子在学做家务的过程中享受成功的喜悦,感受劳动的快乐,增强能学会做家务的信心。
五、建立岗位,培养习惯
如果说浓厚的劳动兴趣是良好的开端的话,那么培养良好的劳动习惯就是最终的归宿。孩子参加家务劳动的实践活动应该成为培养孩子的责任感和劳动的技能技巧的一个载体,家务劳动旨在要求孩子不仅要学会怎么做,而且要经常做、天天做,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孩子在校基本上都有自己的劳动岗位;在家,家长也可以有的放矢的安排适量的固定的家庭劳动岗位,如:洗碗、扫地,整理房间等等,并及时督促,经常提醒,形成制度。
对父母和孩子而言,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是不能教育和培养孩子良好的劳动习惯的。这需要细水长流,长期坚持不懈地严格要求,只有一定的量的积累才能使孩子在这种严格的情景背景下的外在教育内化为一种自觉的劳动习惯,从而到达质的飞跃。孩子是祖国的栋梁与希望,他们的社会化是其成长与发展的必然趋势,只有参与劳动,形成劳动能力与技能,才能走向社会,立足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