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化学实验教学与学牛创新能力的培养

来源 :广西教育·B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eximajo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通过辨析化学实验教学和创新能力培养的关系,指出现阶段高中化学实验课中存在的创新能力培养问题,提出建立清晰的化学实验教学创新能力培养模式,制定合理的化学实验教学创新能力培养步骤,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关键词】高中化学 实验教学 创新能力 培养措施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0)02B-0147-02
  根据《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简称《化学标准》)中对“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核心素养的描述,就是在高中化学教学中“运用化学实验、调查等方法进行实验探究;勤于实践,善于合作,敢于质疑,用于创新”。可见,化学实验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逆向思维、创新能力也是提升学生化学水平的必要素养。《化学标准》强调化学课程教学是“重视开展‘素养为本’的教学”,教学实践活动应重视教学内容的结构化设计,不断融入新要素、新手段来激发学生化学兴趣,促进学生在该门课程中的学习方式、思维、途径的创新。化学实验具有理论性与实践性统一的特点,无疑为创新能力培养提供了有利条件。
  一、化学实验教学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联系
  立足高中化学课程分析,化学实验教学虽然属于化学课堂的组成部分,但它不是一个独立的知识传授体系,更不能把它看作是与理论课堂相对立的存在。传统高中化学课堂教学模式下存在一个很明显的认知误区,以教学空间为划分依据,将化学课堂一分为二。其一是以传授化学原理、定律、公式等基础知识为主的理论课堂,也就是高中化学课堂教学的一般模式,教学空间为教室。其二是以化学实验操作为主的实践课堂,用于观察和了解高中化学实验现象,包括梳理实验步骤、了解实验器材、总结实验规律等,教学空间为实验室。这种一分为二的教学认知,不仅否定了化学是一门自然科学的定位,也割裂了化学实验教学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联系。《化学标准》指出,化学实验教学的本质是换一种方式去理解、掌握化学知识,它将碎片化的知识点通过操作形式加以整合(如实验步骤),并利用直观形式(如化学现象)呈现出来。要取得化学实验教学效果,单靠“照猫画虎”的动作模仿是不足以实现的。学生必须掌握必要的化学知识,并能够将化学知识转化成实验操作。而从理论向实践转化的渠道并不是唯一的,这就为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提供广阔空间。
  二、化学实验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
  客观上分析,创新能力并不属于学校教育下的显性能力范畴,尤其高中化学自身的特殊性,在教学实践中存在较多的显性能力培养要求,如计算能力、推导能力、分析能力等,且实验教学相比常规教学处于弱势地位,进一步削减高中化学实验教学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效果。据此,为谋求高中化学实验教学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不仅要加强针对性引导,而且要明确问题所在。
  (一)化学实验教学中缺乏对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视。教育理念是教学行为的先导。从现阶段高中化学实验教学情况分析,尽管《化学标准》明确了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性,但相应的教育理念并未在实验教学层面形成,致使传统教学方法仍然大行其道。进入化学实验室之后,仍然沿用常规课堂教学方式,以教师讲解为主。学生跟随教师之后模仿实验操作,通过大量重复练习让学生熟练掌握各种仪器使用方法、原料的使用规范。这是明显的被动式教学(学习)方式,对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没有多大益处。同时,从高中化学实验教学的组织形式来看,实验被过度形式化,甚至仪式化。大部分学生在着手化学实验之前,并不能对实验原理、实验过程、实验结果及注意事项等形成清晰的认识。教师采用“分组实验”的组织方式,提前准备好实验材料、装备、流程等,学生只需要按图索骥即可,这无形中扼杀了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机会。高中化学实验教学中缺乏对创新理念的重视,归根结底是受到高考指挥棒的影响,答题正确、考试高分成为唯一的教学目的,而学生是否具有化学创新能力,并不被看作是化学教学任务。
  (二)化学实验教学方式不利于创新能力培养。前文中提到创新能力并不属于显性能力,这一论断在化学、物理、生物等理科课程中尤为明显,教师无法通过一段时间(如一学期、一学年)的培养就能清晰地看到效果,而計算能力、分析能力等这种显性能力则可以通过卷面考试的形式清晰获知。这种明显对比之下,会造成教师倾向于易出成果的教学方式,如“填鸭式”“说教式”教学法,由此造成化学实验教学中的“模仿动作”现象,而不是主动激励学生去探索创新。化学实验教学方式造成的创新思维培养障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组织方面。高中化学实验教学大多以班级为基本单位,这种组织方式有利于教师统一管理、统一教学、统一指导,能够保障教学效率。但是,学生化学实验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建立在学生个体差异之上的,包括基础知识掌握差异、逻辑思维差异、问题切入点差异等,更适合采用“一对一”的实验教学方法。由此,在班级组织规模下,教师面对学生“一对多”开展教学活动,很难满足个体之间的有效互动,从而限制了学生创新思维引导和创新活动开展。其二,资源方面。化学实验教学过度依赖学校现有的教学资源,毫不夸张地说,现行高中化学实验课时的多少、如何安排,主要依据化学教材中涉及的课程内容,且以必修部分为主。这样造成实验教学视域狭隘,学生可接触的化学器材、原料、方法等稀少,显然不利于创新能力培养。
  (三)化学实验教学评价制度忽视创新性要素。高中化学实验教学评价制度普遍存在重结果而不重过程的弊端,如“焰色反应”只关注最后燃烧的颜色、产物,制备氢氧化亚铁的实验只关注最后的沉淀物特征,而实验过程的评价相对模糊。但创新性要素又大多存在实验过程之中,这就容易限制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主动性、积极性。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因为我国在高中化学实验考核方面并未形成系统、完整的考核评价体系,大部分高中化学实验并未列入高考序列,更不用提对实验创新的加分机制。另一方面,与高中化学实验教学管理制度有密切关系,实验教学更强调安全性、节约性,尤其化学实验需要消耗一定教育成本,创新性要素势必会增加资源消耗。   三、化学实验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策略
  (一)建立清晰的化学实验教学创新能力培养模式。立足高中化学实验教学整体层次,教师应建立适用于每一种实验的創新能力培养模式。具体可按以下“三步走”实现。
  第一步,强调学生对化学实验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性认识。应该认识到,高中化学理论课堂与实验课堂是高度一致的,理论、实践只是相对存在,并在不同教学场景下存在主次之分,而不存在理论、实践的绝对隔离。在常规课堂教学模式下,要注重实验教学内容的渗透,如根据公式、定理等衔接实验步骤、过程。相对应的,化学实验教学过程中也要强调理论知识的应用,避免学生陷入照葫芦画瓢的单一模仿境地。
  第二步,强调对学生创新意识及创新思维的唤醒和强化。进入实验室环境后,倡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地进行实验,避免教师进行过多的干预。但在各环节上,可给予学生一定的启发,以此唤醒学生创新意识、强化创新思维,使学生能够在实验过程中形成新的想法。
  第三步,强调对学生创新知识和创新技能的掌握和应用。在一轮实验结束之后,鼓励学生对已经操作过的实验步骤、过程、仪器等进行反思,提出创新的实验设计。
  (二)制订合理的化学实验教学创新能力培养步骤。根据以上模式的构思,在化学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至少要通过两个课时实现,且两个课时均是围绕同一个实验项目展开,具体步骤如下。
  第一,实验体验。第一课时重点让学生感受实验内容,形成直观想象思维。例如,《物质的分离与提纯》实验,让学生重点体验过滤、萃取、结晶、分液等操作技能,在混合物的提纯、分离操作方面形成科学的逻辑顺序。
  第二,实验反思。第一课时结束之后,鼓励学生总结“标准试验”的优势、缺陷,以及可能存在的改进之处,并将之作为创新能力培养的突破口。以《物质的分离与提纯》为例,让学生反思不同分离方法的原理,通过对比总结适用范围,例如“过滤和结晶”之间的差异,“结晶和蒸馏”应该如何组合运用。
  第三,实验创新。基于创新的独特性要求,教师应引导学生发掘生活中的现象,利用化学实验教学所掌握的知识、技能解决现实问题。在实验对象上要尽量避开教科书上的实验项目,这样更能够突出创新能力培养的“显性”成果。例如,化学教材上有关《物质的分离与提纯》实验都是基于试剂形态展开的,如“氯化钾和硝酸钾固体混合物”。在现实生活中很少有机会看到这样的“混合物质”,可以将实验对象改为“糖水如何提纯”“糖和盐如何分离”等问题。学生在课下进行创新实验设计,进入第二课时之后进行相关操作。教师将评价重点放在学生实验设计、实验过程上,对实验结果可适度放宽。
  化学实验教学不仅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绝佳途径,而且是提升学生化学核心素养的必要手段。高中化学教师要积极转变教学理念、改进教学方式、丰富教学资源,为学生创新能力提升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宁利敏,陈美娟,于 光.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生物化学实验教学改革[J].基础医学教育,2020(01)
  [2]沈 芝,吴章青,赵 强.中学化学实验在学生素质教育中的重要性[J].山东化工,2019,48(18)
  [3]秦玉虎.加强高中化学教学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研究[J].成才之路,2019(25)
  [4]廖诗平,郑焱江,植茂辉,等.递进性开放式实验教学模式培养学生创新能力[J].实验室科学,2019,22(04)
  [5]王 娟.构建化学实验探究式教学模式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探讨[J].成才之路,2019(24)
其他文献
【摘 要】本文以《糖类的性质》为例,基于新课标规定的学生必做实验,以“化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的理念为指导进行教学设计,设计分为糖的分类、探究葡萄糖的化学性质、探究果糖的还原性、探究淀粉的水解、“变废为宝”之纤维素的分解 5 个环节,阐述通过这 5 个环节培养学生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具体做法。  【关键词】糖类的性质 核心素养 必做实验 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
期刊
【摘 要】本文论述提高高中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的策略:在“熟读”中感悟文言文的美感,在历史中感受文言文的博大,在写作应用中巩固文言文的学习成果,整合多媒体资源以提高文言文的趣味性。  【关键词】高中语文 文言文学习 兴趣 四部曲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0)02B-0132-02  文言文是我国悠久历史文化遗产的重要载体,学习文言文不仅可以传承
期刊
【摘 要】本文以一道解析几何题解法探究为例,论述培养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方法,提出让学生掌握流程步骤以塑造优异品格,让学生领悟合理选择参数以走向正确方向,培养几何分析意识,优化解题过程。  【关键词】解析几何 数学运算 核心素养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0)02B-0144-04  坐标法是解析几何的基本方法,此方法的核心思想是利用解析几何图形中
期刊
【摘 要】本文基于舞蹈教学能力是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必备技能的认识,从提高教师素质、明确教学目标、整合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式、重构评价体系五个层面论述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幼儿舞蹈教学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学前教育 舞蹈教学 技能培养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0)02B-0160-02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明确提出:“将幼儿教育划分为:健
期刊
【摘 要】本文以《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教学为例,论述运用唯物史观分析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方法,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教学反思等方面进行教学分析,在教学实践中引导学生用辩证、发展的历史观认识战后资本主义新变化,培育学生的唯物史观素养。  【关键词】唯物史观 《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教学分析 国家干预经济 资本主义经济制度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
期刊
【摘 要】本文基于合唱教学对学生美育德育的作用,论述普通高中校园文化建设中合唱教学的做法,从构建合唱教学课程体系、建立专业化的歌唱教学模式与评价体系、美育与德育在合唱教学中相互渗透、加强心理模式的渗透并完善师资力量与教学设施四方面对合唱教学途径进行探索。  【关键词】普通高中 校园文化建设 合唱教学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0)02B-0166
期刊
【摘 要】本文以广西城市建设学校为例,分析广西“2+3”五年制中高职衔接模式下文化基础课教学现状,论述在此模式下文化基础课教学的具体做法:提高师生对文化基础课价值的认知水平,增加文化基础课教学课时,改革文化基础课教学评价方式,构建文化基础课信息化课堂,以期为区内同类职业学校提供参考。  【关键词】中高职衔接 文化基础课 改革与实践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
期刊
【摘 要】本文基于高中音乐文化建设论述学生文化素养的培养,认为音乐具有美育功能,能有效激活并提升高中生道德情感,促进高中生审美感知,丰富并强化高中生创新思维,提出完善音乐教育与音乐文化的衔接机制、构建音乐文化促进文化素养培养的途径、促进音乐核心素养与文化素养价值统一等措施,以促进高中学生文化素养培养。  【关键词】高中音乐 音乐文化建设 美育 文化素养 立德树人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
期刊
【摘 要】本文以苍梧中学为例论述高中学校开设乡土诗歌校本课程的尝试,立足乡土资源,培养乡土情怀;学习英雄诗篇,弘扬爱国精神;学习诗歌创作,传承乡土文化。  【关键词】高中 乡土诗歌 校本课程 创作 传承 文化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0)02B-0127-03  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提出的“建立新课程体系,试行国家课程、地方课程
期刊
【摘 要】本文阐述“1+X”证书制度背景下建筑信息模型(BIM)技术人才培养的思路,以广西城市建设学校工程造價专业群为例,从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训课程体系建设、教师能力强化、实训基地建设等方面论述“1+X”证书制度背景下建筑信息模型(BIM)技术人才培养实践,提出开展“教—训—培—考”一体化基地建设、加大师资培养力度、开展 5G 环境下的“BIM+”研究等建议。  【关键词】“1+X”证书制度 工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