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小学作文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对于学生理解能力和写作水平的提升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对学生表达能力和人文素养的提升也有着深远的影响。但是从目前教学实际情况来看,小学语文高年级作文教学现状不容乐观,还存在一系列的问题。在这个基础上引入体验式作文教学这一新型的教学模式,并对这种新型教学模式在小学语文高年级作文教学中的具体应用展开论述。
【关键词】:小学语文 高年级 体验式作文教学 思考
作文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核心内容,对学生写作能力、口语表达能力以及综合素质的提升都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从目前实际教学情况来看,小学语文作文教学还存在教学模式单一、教学内容滞后等各种情况,导致作文教学的价值和效能没有充分发挥出来。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体验式作文教学可以有效改善上述状况,达到优化作文教学效果、提升综合素质的目的。
一、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表达冲动
体验式作文教学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其核心就是体验。语文老师要想让学生产生体验,必须要让学生从中获得真切的感受。因此,语文老师必须要根据作文教学要求和具体的教学任务创造出能让学生获得“身临其境”之感的情境,让学生从中获得切身体验,这样就可以有效刺激学生的表达冲动,将学生的写作动机和写作兴趣最大限度激发出来。从当前实际情况来看,利用多媒体创设体验情境无疑是最有效的教学方式,也是最便捷的情境创设手段。多媒体具有虚拟化的特点,集丰富的图片、悦耳的声音、精彩的动画于一体,能够让抽象的知识变得生动化、具体化、形象化。语文老师将多媒体运用在作文教学中,利用多媒体给学生播放丰富多彩的图片和优美动听的音乐,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起来,刺激学生的感官体验,让学生从中获得真切的感受,以此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例如,在小学毕业前夕,笔者给学生布置了主题为“写给老师的一封信”的写作任务,让学生在离开学校前夕将自己想对老师说的话写下来。为了让学生获得真切的感受,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笔者在事前制作了一个短视频,视频中是学生在校期间的点点滴滴,包括学生参加的各种体育活动、文化竞赛活动、郊游活动以及社会实践活动,这些照片中既有学生的身影,也有各科老师的声音。与此同时,笔者还给这个短视频配上《我爱米兰》的曲子。学生一边听着音乐,一边观看视频,点点滴滴的回忆都被勾起来,有些学生的眼眶里甚至有眼泪在打转。每一个学生都在这样的情境中获得真切的体验,写作欲望和写作热情也被有效调动起来,学生写的文章真切感人,连笔者在审阅的过程中也几度落泪。
二、结合生活实际创设情境,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
写作源于生活,同时也是为生活提供服务。小学高年级的学生虽然具备一定的写作基础和写作能力,但是总体而言,知识面还是比较狭窄的,生活阅历浅,写出来的文章缺少一定的深度。除此之外,据有关研究资料表明,当前小学高年级学生写出来的文章普遍存在假大空的现象。譬如,老师布置一篇写父爱母爱的文章,或者给学生布置关于“表达自己对父母感激之情”的写作任务,大多数学生都写自己生病了,父母如何不辞辛劳背着自己去医院看病;给学生布置情感类作文的写作任务,大多数学生写自己怎样怎样热爱祖国,长大以后要如何报效国家,为祖国做贡献;布置关于理想类作文的写作任务时,大多数学生写自己在未来想成为一名科学家或者一名警察等。这些都是作文假大空的一种重要表现。这种文章最大的特点就是缺乏真情实感,甚至连学生自己都不能打动,试问,这样的文章又怎么能让其他的读者产生共鸣?这不仅不利于学生写作能力的提升,对学生未来的发展也是非常不利的。因此,语文老师要针对这一现象采取相关的措施,通过体验式作文教学模式的运用,引导学生写出有真情实感的文章,从而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和综合素质。
例如,小学高年级語文教材中的课文大多数都是故事类型的文章,语文老师可以采取故事化教学方式,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将这个故事向其他同学描述一遍。这样既能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加强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又能让学生在讲述的过程中获得真切的体验,获得身临其境之感。
除此之外,对于写景的作文教学,语文老师尽量让学生利用Word进行写作,在文章中配上相应的图片,比如学生在作文中描写冰雪消融、柳树发芽,可以配上相应的图片。这也就意味着学生在写作之前需要亲身体验,获得真切的感受。又如,针对写人的作文教学,语文老师可以让学生扮演记者的角色,对同桌进行采访,写一篇关于同桌的文章。这样的教学方式既能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又能帮助学生写出具有真情实感的文章。
综上所述,体验式作文教学是一种非常有效的作文教学模式,写作过程原本就是一个情感倾诉的过程,体验式作文教学法既符合小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学习特点,同时也符合作文教学特点。小学语文老师要认识到这种新型教学模式的优势,并对此进行深入的研究,将体验式作文教学的价值和效用在小学作文教学中最大限度发挥出来,以此达到优化课堂教学效率、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欧阳艳霞.新课程下探索小学语文作文教学的新路径[J].新课程(小学),2014(4):21-22.
【2】亓娜.培养学生作文表达能力的途径初探[J].中国校外教育,2017(8):33-34.
【关键词】:小学语文 高年级 体验式作文教学 思考
作文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核心内容,对学生写作能力、口语表达能力以及综合素质的提升都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从目前实际教学情况来看,小学语文作文教学还存在教学模式单一、教学内容滞后等各种情况,导致作文教学的价值和效能没有充分发挥出来。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体验式作文教学可以有效改善上述状况,达到优化作文教学效果、提升综合素质的目的。
一、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表达冲动
体验式作文教学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其核心就是体验。语文老师要想让学生产生体验,必须要让学生从中获得真切的感受。因此,语文老师必须要根据作文教学要求和具体的教学任务创造出能让学生获得“身临其境”之感的情境,让学生从中获得切身体验,这样就可以有效刺激学生的表达冲动,将学生的写作动机和写作兴趣最大限度激发出来。从当前实际情况来看,利用多媒体创设体验情境无疑是最有效的教学方式,也是最便捷的情境创设手段。多媒体具有虚拟化的特点,集丰富的图片、悦耳的声音、精彩的动画于一体,能够让抽象的知识变得生动化、具体化、形象化。语文老师将多媒体运用在作文教学中,利用多媒体给学生播放丰富多彩的图片和优美动听的音乐,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起来,刺激学生的感官体验,让学生从中获得真切的感受,以此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例如,在小学毕业前夕,笔者给学生布置了主题为“写给老师的一封信”的写作任务,让学生在离开学校前夕将自己想对老师说的话写下来。为了让学生获得真切的感受,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笔者在事前制作了一个短视频,视频中是学生在校期间的点点滴滴,包括学生参加的各种体育活动、文化竞赛活动、郊游活动以及社会实践活动,这些照片中既有学生的身影,也有各科老师的声音。与此同时,笔者还给这个短视频配上《我爱米兰》的曲子。学生一边听着音乐,一边观看视频,点点滴滴的回忆都被勾起来,有些学生的眼眶里甚至有眼泪在打转。每一个学生都在这样的情境中获得真切的体验,写作欲望和写作热情也被有效调动起来,学生写的文章真切感人,连笔者在审阅的过程中也几度落泪。
二、结合生活实际创设情境,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
写作源于生活,同时也是为生活提供服务。小学高年级的学生虽然具备一定的写作基础和写作能力,但是总体而言,知识面还是比较狭窄的,生活阅历浅,写出来的文章缺少一定的深度。除此之外,据有关研究资料表明,当前小学高年级学生写出来的文章普遍存在假大空的现象。譬如,老师布置一篇写父爱母爱的文章,或者给学生布置关于“表达自己对父母感激之情”的写作任务,大多数学生都写自己生病了,父母如何不辞辛劳背着自己去医院看病;给学生布置情感类作文的写作任务,大多数学生写自己怎样怎样热爱祖国,长大以后要如何报效国家,为祖国做贡献;布置关于理想类作文的写作任务时,大多数学生写自己在未来想成为一名科学家或者一名警察等。这些都是作文假大空的一种重要表现。这种文章最大的特点就是缺乏真情实感,甚至连学生自己都不能打动,试问,这样的文章又怎么能让其他的读者产生共鸣?这不仅不利于学生写作能力的提升,对学生未来的发展也是非常不利的。因此,语文老师要针对这一现象采取相关的措施,通过体验式作文教学模式的运用,引导学生写出有真情实感的文章,从而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和综合素质。
例如,小学高年级語文教材中的课文大多数都是故事类型的文章,语文老师可以采取故事化教学方式,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将这个故事向其他同学描述一遍。这样既能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加强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又能让学生在讲述的过程中获得真切的体验,获得身临其境之感。
除此之外,对于写景的作文教学,语文老师尽量让学生利用Word进行写作,在文章中配上相应的图片,比如学生在作文中描写冰雪消融、柳树发芽,可以配上相应的图片。这也就意味着学生在写作之前需要亲身体验,获得真切的感受。又如,针对写人的作文教学,语文老师可以让学生扮演记者的角色,对同桌进行采访,写一篇关于同桌的文章。这样的教学方式既能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又能帮助学生写出具有真情实感的文章。
综上所述,体验式作文教学是一种非常有效的作文教学模式,写作过程原本就是一个情感倾诉的过程,体验式作文教学法既符合小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学习特点,同时也符合作文教学特点。小学语文老师要认识到这种新型教学模式的优势,并对此进行深入的研究,将体验式作文教学的价值和效用在小学作文教学中最大限度发挥出来,以此达到优化课堂教学效率、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欧阳艳霞.新课程下探索小学语文作文教学的新路径[J].新课程(小学),2014(4):21-22.
【2】亓娜.培养学生作文表达能力的途径初探[J].中国校外教育,2017(8):33-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