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夏文明和商代早期文明的主要家具仍然是石制家具、陶制家具和草编的席子。商代中晚期以后,由于冶铜技术和翻模铸造工艺的提高,以铜为原材料做成的家具被人们追捧,人们已经不再单纯地运用陶制家具,更多的人把这种铜制家具作为一种时尚风潮,极力地追捧,导致铜制家具发展的迅速。庋物几、案、俎、棜、禁等承置用具在礼仪、宴乐和祭祀等场合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凭几、席、床等坐卧用具也是日常生活中所必不可少的。而到了春秋战国时期,漆木家具则逐渐取代了铜制家具,并一直流传发展至今。
【关键词】青铜时代;家具;承置用具;坐卧用具
【中图分类号】J525.3 【文献标识码】A
一、概述
以中原为中心的夏文明和商代早期文明尚未拥有发达的漆木家具,就是其它漆器的出土量也不多。当时虽已逐渐进入青铜时代,但是青铜冶炼技术还不发达, 还未有大量青铜家具出现。石制家具、陶制家具和草编的席子仍然是发展的主旋律,商代中晚期以后,由于冶铜技术和翻模铸造工艺水平的提高,铜制家具逐渐兴起,取代了精美的陶制家具,更受到了中上层贵族的喜好。成套的青铜家具与陶礼器用意相同,那些做工精美、浑厚庄重的青铜器绝不仅仅是为了日常使用,它们通常被陈设于贵族的殿堂或宗庙中,只有在重大礼仪、宴乐或祭祀等场合才被陈列出来,并形成了相应的一整套制度和程序,代表了不同贵族的身份、地位和财富。可以说,就是贵族阶层得以光宗耀祖和显示其尊贵地位的“身份证”;进入春秋以后,南方地区的漆木家具迅速发展起来,逐渐取代了铜制家具,比如商周时期非常流行的承置酒礼器用的铜禁,到战国时期大多被漆木制品所取代,其使用的方式也被逐渐合二为一,这也充分地体现了漆木家具和铜制家具之间产生的承继关系。漆木家具也成为了使用最广泛的家具,一直到今天都非常盛行。
二、承置用具
(一)几(庋物几)、案、俎
几、案、俎是我国古代非常流行的三类家具类型,尤其在桌子出现之前,几、案、俎更是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家具。在高足家具流行之前,几主要是对形体呈现出“几”状的承置用具的泛称。尤其是在先秦两汉时期,无论是断木为四足的“俎”,还是形体长短高矮不一的有足“案”,它们在广义上都被归于“几属”这一类别。几、案、俎最初是同一类东西,只是随着社会生活的发展,家具功能不断分解,由最简单、最原始的木板或石板(可在其上用石刀等切割肉类或摆放食物)发展为下垫石块或木棍的“俎、案”雏形,进一步演化成运用木作工艺的榫卯技术,将四根长短相同的木棍插入木板四角的卯眼中,从而形成比较规范的原始木制家具——俎、案。因此,从家具造型的演化来说,无足俎、案的出现要比几和有足俎、案早,几应是俎、案进一步发展的产物。
通过研究几的具体使用方式来看,我们发现早期阶段的几主要可分为两大类别,其中一类是被归为承置用具的“庋物几”,主要用来放置日用物品或陈置器,汉代刘熙《释名·释床帐》中有着“几,庋也,所以庋物也”的记载。庋物几在商代以前就已经出现,最初与有足俎、案并无明显区别,造型上比较类似,只是在使用方式上有所偏重。案最初是与板、盘类更为接近的一类承托器具,它的前身便是用来盛放食物或者杂物的陶盘或木板。
早期的俎主要是被用作对肉食类进行切割的垫具,这也是我们现在人们常说的“砧板”“切菜板”,它在距今6000年以前就已经出现。后来切割之俎逐渐发展成为“礼俎”,演化成为礼仪陈设或祭祀、宴飨时用以承置牲体的礼器。俎既用于祭祀,也用于宴饮。《仪礼·士昏礼》:“匕俎从设。”郑玄注:“执匕者,执俎者,从鼎而入,设之匕所以别出牲体也,俎所以载之。”由此可见,先秦礼仪中用俎数量与用鼎数量基本一致,用俎多少同样标志着使用者或受祭者等级的高低。俎,还有匕,总是和鼎相互配合进行使用的,使用过程通常是把鼎中煮好的肉陈放于俎,匕则用以捞取。而有的鼎竟又是与俎合一的,北京琉璃河西周燕国墓地出土的一件方鼎,上有盖,若把鼎盖掉转过来,则正是俎的样子。俎之排列顺序一般从鼎,俎设于鼎前,簋、豆从于两侧。乃至礼毕,俎上所陈之牲还要赠送于宾,称为“归俎”。俎的基本样式在商代就已经定型,浅盘式的俎面,加以变化的立板式承足,俎的造型总是趋于稳定和端庄。此外还有一类式样特殊的俎,名作“大房”,即盛半体之牲的俎。其奇异之处在于俎面两端又榫接了一对顶端如锥的立柱,并且立柱和立板式承足的外侧各嵌石英石。
(二)棜和禁
棜和禁是长案的另外两种形式。它们均为礼仪祭祀用具,主要用作盛放尊、卣等酒礼器的器座,这二者的功能大致相同,但是在外形上稍微有些区别,它们的造型为长方形盘状,但禁有足而棜无足。商代晚期铜禁就已经出现,西周至春秋时期已相当流行。棜、禁的使用比较尊贵,主要见于大、中型贵族墓,而且常与礼俎等一同出土。它们通常是一同摆放于棺前、棺侧或头箱里,棜、禁之上置酒礼器,俎上则陈设牺牲品。这种俎、禁或俎、棜相配的陈设格局西周时期已比较常见。秦汉之后,俎、禁的使用减少而祭案增多,祭案(香案)逐渐取代了俎、禁的地位,成为庙堂及礼仪、祭祀场合的主要陈设用品,一直延续流传至今。
三、 坐卧用具
(一)席
席是人类最早使用的铺垫用具,在整个卧具发展史上是历时时间最长且最古老的,具有里程碑的意义。在旧石器时时期人们用于坐卧用的毛皮、草垫等物品,这些可称作是席最原始形态和生活方式。但是经过人们的手制加工进行制做的席,则是编制和缝纫技术发展的产物,是生产力发展的主要象征。在距今約7000年左右的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中,发现了我国现知最早的编织席实物。在人类进入文明时代以后,席的种类和编织工艺以更加丰富多彩的形式出现。从材料的质地上主要分为竹席、苇席、草席和藤席四大类。早在西周时期,统治阶级便根据席的优劣和装饰特点等规定了严格的“五席”制度,用以来表明不同的等级和身份地位,即“天子之席五重,诸侯之席三重,大夫再重”。“五席”的种类有缫席(丝席)、簟席(竹席)、莞席(草席)、蒲席(草席)和熊席。 席的大小和形状又有很多种类型,面积大的席可坐多人乃至十几人,古称“连席”,面积小的席有两人对坐者,被称为“合席”。也有仅仅可以坐一个人的,这种席被称为是“独席”,大多数情况下为长者、尊者或贵宾所坐。席的坐次和形制直接表明了坐者的身份,如果坐席人数较多,主人或长者需要另外设单席就坐,即使同坐在一席的人也要按尊卑长幼依次而坐,长者或尊者应该坐上首,而且同席者的身份地位不能相差过大,否则尊贵之人便认为是对自己的侮辱。这种对坐席标准的过分苛求还体现在设席、上席方式,坐者的仪容、身向及席上陈设等。
(二)床
床是继席之后出现的又一主要卧具,同时它也可以坐息,床的出现是对“席地而卧(坐)”的生活方式进一步的改善。从考古发现来看,盛敛死者的尸床(又称“笭床”)早在新石器时代中晚期就已出现,这说明床的形成至少不晚于这一时期。但是商周以前的竹木制作工艺尚处于初步发展阶段,金属加工工具尚未普及,这一时期的床体结构还是比较原始的。
(三)凭几
除了与案相似、用于放置日用物品或陈置器的“庋物几”外,还有窄面高足、可供支撑身体、或依或靠的“凭几”,其出现时间较“庋物几”较晚。原本凭几只是用于缓解久坐疲劳的实用器物,而到了西周时期,几也与礼乐制度相结合,形成了标志不同身份地位的“五几、五席”制度,《周礼·春官·司几筵》中有着“掌五几五席之名物,辨其用与其位”的记载。凭几也就超越了单纯的实用功能,多为老者或尊者所用,且主要用于礼仪、祭祀、宴飨、讲学、议事等比较严肃的正规场合,是日产生活中所不可或缺的。几的造型和装饰也愈来愈精巧华贵,采用了髹漆绘彩、雕刻、嵌玉、镶铜、嵌螺钿等多种装饰工艺,由最初的素木几发展为彩绘木几、漆几、雕几、玉几、铜几等。凭几在汉魏六朝时期仍相当流行,只是随着唐代以后桌椅等高足靠背家具的迅速增多,流行近兩千年的传统凭几形式才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
四、结语
通过对青铜时期家具历史的研究,折射出当时人们的生活方式,对现在家具的设计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李宗山.中国家具史图说[M].武汉:湖北美术出版社,2001.
[2]扬之水.唐宋家具寻微[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15.
[3]宋镇豪.夏商社会生活史[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
作者简介:邓丽萍(1986-),女,山东省烟台人,山东工艺美术学院,硕士研究生(2014级),研究方向:艺术设计。
【关键词】青铜时代;家具;承置用具;坐卧用具
【中图分类号】J525.3 【文献标识码】A
一、概述
以中原为中心的夏文明和商代早期文明尚未拥有发达的漆木家具,就是其它漆器的出土量也不多。当时虽已逐渐进入青铜时代,但是青铜冶炼技术还不发达, 还未有大量青铜家具出现。石制家具、陶制家具和草编的席子仍然是发展的主旋律,商代中晚期以后,由于冶铜技术和翻模铸造工艺水平的提高,铜制家具逐渐兴起,取代了精美的陶制家具,更受到了中上层贵族的喜好。成套的青铜家具与陶礼器用意相同,那些做工精美、浑厚庄重的青铜器绝不仅仅是为了日常使用,它们通常被陈设于贵族的殿堂或宗庙中,只有在重大礼仪、宴乐或祭祀等场合才被陈列出来,并形成了相应的一整套制度和程序,代表了不同贵族的身份、地位和财富。可以说,就是贵族阶层得以光宗耀祖和显示其尊贵地位的“身份证”;进入春秋以后,南方地区的漆木家具迅速发展起来,逐渐取代了铜制家具,比如商周时期非常流行的承置酒礼器用的铜禁,到战国时期大多被漆木制品所取代,其使用的方式也被逐渐合二为一,这也充分地体现了漆木家具和铜制家具之间产生的承继关系。漆木家具也成为了使用最广泛的家具,一直到今天都非常盛行。
二、承置用具
(一)几(庋物几)、案、俎
几、案、俎是我国古代非常流行的三类家具类型,尤其在桌子出现之前,几、案、俎更是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家具。在高足家具流行之前,几主要是对形体呈现出“几”状的承置用具的泛称。尤其是在先秦两汉时期,无论是断木为四足的“俎”,还是形体长短高矮不一的有足“案”,它们在广义上都被归于“几属”这一类别。几、案、俎最初是同一类东西,只是随着社会生活的发展,家具功能不断分解,由最简单、最原始的木板或石板(可在其上用石刀等切割肉类或摆放食物)发展为下垫石块或木棍的“俎、案”雏形,进一步演化成运用木作工艺的榫卯技术,将四根长短相同的木棍插入木板四角的卯眼中,从而形成比较规范的原始木制家具——俎、案。因此,从家具造型的演化来说,无足俎、案的出现要比几和有足俎、案早,几应是俎、案进一步发展的产物。
通过研究几的具体使用方式来看,我们发现早期阶段的几主要可分为两大类别,其中一类是被归为承置用具的“庋物几”,主要用来放置日用物品或陈置器,汉代刘熙《释名·释床帐》中有着“几,庋也,所以庋物也”的记载。庋物几在商代以前就已经出现,最初与有足俎、案并无明显区别,造型上比较类似,只是在使用方式上有所偏重。案最初是与板、盘类更为接近的一类承托器具,它的前身便是用来盛放食物或者杂物的陶盘或木板。
早期的俎主要是被用作对肉食类进行切割的垫具,这也是我们现在人们常说的“砧板”“切菜板”,它在距今6000年以前就已经出现。后来切割之俎逐渐发展成为“礼俎”,演化成为礼仪陈设或祭祀、宴飨时用以承置牲体的礼器。俎既用于祭祀,也用于宴饮。《仪礼·士昏礼》:“匕俎从设。”郑玄注:“执匕者,执俎者,从鼎而入,设之匕所以别出牲体也,俎所以载之。”由此可见,先秦礼仪中用俎数量与用鼎数量基本一致,用俎多少同样标志着使用者或受祭者等级的高低。俎,还有匕,总是和鼎相互配合进行使用的,使用过程通常是把鼎中煮好的肉陈放于俎,匕则用以捞取。而有的鼎竟又是与俎合一的,北京琉璃河西周燕国墓地出土的一件方鼎,上有盖,若把鼎盖掉转过来,则正是俎的样子。俎之排列顺序一般从鼎,俎设于鼎前,簋、豆从于两侧。乃至礼毕,俎上所陈之牲还要赠送于宾,称为“归俎”。俎的基本样式在商代就已经定型,浅盘式的俎面,加以变化的立板式承足,俎的造型总是趋于稳定和端庄。此外还有一类式样特殊的俎,名作“大房”,即盛半体之牲的俎。其奇异之处在于俎面两端又榫接了一对顶端如锥的立柱,并且立柱和立板式承足的外侧各嵌石英石。
(二)棜和禁
棜和禁是长案的另外两种形式。它们均为礼仪祭祀用具,主要用作盛放尊、卣等酒礼器的器座,这二者的功能大致相同,但是在外形上稍微有些区别,它们的造型为长方形盘状,但禁有足而棜无足。商代晚期铜禁就已经出现,西周至春秋时期已相当流行。棜、禁的使用比较尊贵,主要见于大、中型贵族墓,而且常与礼俎等一同出土。它们通常是一同摆放于棺前、棺侧或头箱里,棜、禁之上置酒礼器,俎上则陈设牺牲品。这种俎、禁或俎、棜相配的陈设格局西周时期已比较常见。秦汉之后,俎、禁的使用减少而祭案增多,祭案(香案)逐渐取代了俎、禁的地位,成为庙堂及礼仪、祭祀场合的主要陈设用品,一直延续流传至今。
三、 坐卧用具
(一)席
席是人类最早使用的铺垫用具,在整个卧具发展史上是历时时间最长且最古老的,具有里程碑的意义。在旧石器时时期人们用于坐卧用的毛皮、草垫等物品,这些可称作是席最原始形态和生活方式。但是经过人们的手制加工进行制做的席,则是编制和缝纫技术发展的产物,是生产力发展的主要象征。在距今約7000年左右的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中,发现了我国现知最早的编织席实物。在人类进入文明时代以后,席的种类和编织工艺以更加丰富多彩的形式出现。从材料的质地上主要分为竹席、苇席、草席和藤席四大类。早在西周时期,统治阶级便根据席的优劣和装饰特点等规定了严格的“五席”制度,用以来表明不同的等级和身份地位,即“天子之席五重,诸侯之席三重,大夫再重”。“五席”的种类有缫席(丝席)、簟席(竹席)、莞席(草席)、蒲席(草席)和熊席。 席的大小和形状又有很多种类型,面积大的席可坐多人乃至十几人,古称“连席”,面积小的席有两人对坐者,被称为“合席”。也有仅仅可以坐一个人的,这种席被称为是“独席”,大多数情况下为长者、尊者或贵宾所坐。席的坐次和形制直接表明了坐者的身份,如果坐席人数较多,主人或长者需要另外设单席就坐,即使同坐在一席的人也要按尊卑长幼依次而坐,长者或尊者应该坐上首,而且同席者的身份地位不能相差过大,否则尊贵之人便认为是对自己的侮辱。这种对坐席标准的过分苛求还体现在设席、上席方式,坐者的仪容、身向及席上陈设等。
(二)床
床是继席之后出现的又一主要卧具,同时它也可以坐息,床的出现是对“席地而卧(坐)”的生活方式进一步的改善。从考古发现来看,盛敛死者的尸床(又称“笭床”)早在新石器时代中晚期就已出现,这说明床的形成至少不晚于这一时期。但是商周以前的竹木制作工艺尚处于初步发展阶段,金属加工工具尚未普及,这一时期的床体结构还是比较原始的。
(三)凭几
除了与案相似、用于放置日用物品或陈置器的“庋物几”外,还有窄面高足、可供支撑身体、或依或靠的“凭几”,其出现时间较“庋物几”较晚。原本凭几只是用于缓解久坐疲劳的实用器物,而到了西周时期,几也与礼乐制度相结合,形成了标志不同身份地位的“五几、五席”制度,《周礼·春官·司几筵》中有着“掌五几五席之名物,辨其用与其位”的记载。凭几也就超越了单纯的实用功能,多为老者或尊者所用,且主要用于礼仪、祭祀、宴飨、讲学、议事等比较严肃的正规场合,是日产生活中所不可或缺的。几的造型和装饰也愈来愈精巧华贵,采用了髹漆绘彩、雕刻、嵌玉、镶铜、嵌螺钿等多种装饰工艺,由最初的素木几发展为彩绘木几、漆几、雕几、玉几、铜几等。凭几在汉魏六朝时期仍相当流行,只是随着唐代以后桌椅等高足靠背家具的迅速增多,流行近兩千年的传统凭几形式才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
四、结语
通过对青铜时期家具历史的研究,折射出当时人们的生活方式,对现在家具的设计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李宗山.中国家具史图说[M].武汉:湖北美术出版社,2001.
[2]扬之水.唐宋家具寻微[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15.
[3]宋镇豪.夏商社会生活史[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
作者简介:邓丽萍(1986-),女,山东省烟台人,山东工艺美术学院,硕士研究生(2014级),研究方向:艺术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