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教师的功利性及考试评价制度的制约,使得课堂效率比较低,很难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实践证明,转变教学观念,创新教学方式,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是打造高效课堂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观念;习惯;情景;合作
什么是高效的历史课堂?一种观点认为学生在考试中得高分,说明教师课堂高效;另一种观点认为学生在历史课上认真听讲,课堂气氛好,就是高效课堂。这两种观点似乎都正确,但仔细一想,它们都存在认识上的偏差,没有抓住高效历史课堂的本质。从本质来看,高效课堂应该是在课堂教学的特定形式和特定含义的基础上,研究构成课堂教学的基本要素,立足于优化教师、学生、教科书三者之间的关系,使之构成协调、高效的课堂生态系统,在正确的教育价值观的指引下,发挥师生双方的主动性,发挥教科书的凭借功能,提高课堂教学效能,促进师生的共同发展。“高效课堂的‘高效’不以学生一时的学业成绩为衡量标准,也不仅是指教学的实际效果和教学投入之间的比值,应该以是否真正转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为依据,以是否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为标准。”那么,如何构建高效历史课堂呢,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途径。
一、转变教学观念是打造中学历史高效课堂的前提
教师的教是能否实现高效课堂的关健。而要实现教的高效,教师必须转变教育观念。作为历史是一门人文学科,应注重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注重提高学生的情感体验,注重提高学生的责任感与使命感,而不是单纯的知识传授或追求教学成绩的短时高效。没有观念的转变,即使专业知识扎实,业务娴熟,课堂气氛活跃也难以实现历史课堂的高效。从目前部分中学历史教师的教学看,教学观念和教学方式相当陈旧。由于考试评价制度的存在,使得教师追求功利性比较普遍,大纲考什么我就教什么,对于大纲不作要求的内容就让学生课外去看或者根本就不去涉及这块“雷区”。新课程确立了教是为学服务的基本理念,学生真正要学的,就是我们真正要教的。因此必须在推进课堂教学改革的实践过程中不断推动教师观念的转变,进而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以逐步消除由于教师讲得过多、学生参与过少而导致的靠大量课后作业来完成教学任务的问题,逐步解决忽视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实现的问题。
二、创新教学方式是打造中学历史高效课堂关键
教师要善于根据具体教育情景,时刻牢记学生才是课堂教学的中心,要精心设计能调动学生课堂学习主动性的方法。课堂教学的效果,最终要体现在学生身上。只有通过学生的亲身实践和领悟去获得知识,才是最佳学习途径。因此,教学过程中,要彻底改变“注入式,满堂灌,教师讲,学生听”,把知识强行“塞入”学生大脑的传统教学模式和观念。教师要由“演讲者”转变为“编剧”和“导演”,要像导演给演员说戏那样,创造一种使学生能真正处在“历史”的情景中,促其自觉、积极地学习知识和思考问题。当然,我们不仅仅要关注学生双基的掌握,更要在课堂中以幽默风趣、富有感染力的语言及事例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培养他们学习历史的信心,促进三维目标的全面达成。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设计教学,遵循从现象到本质,由感性到理性,由简单到复杂的认知规律,运用“建构主义理论”和“多元智能理论”,引导学生去阅读、去观察、去感知、去体验、去总结、去顿悟,创设适合学生学习的情意场。
三、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是打造中学历史高效课堂捷径
“态度决定细节,细节决定成败”。学习习惯的培养要从小处着手,如培养学生养成预习新课的习惯。通过预习了解新课的基本内容,掌握一些基础的知识点,明确学习中的一些困惑的知识点,从而在学习新课的过程中有目标的听,提高课堂听讲的效率。培养学生养成边听边记的习惯。学习就应该有记录,不用刻意的去记笔记,但在学习的过程中边听边记是必要的。将教材变成笔记,把课文内容用不同的标记进行梳理,在课本相关内容的旁边作一些必要的记录,有助于对内容的理解和学习,有助于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小组合作学习习惯,注重探究过程。小组合作学习是以小组活动为主体而进行的一种教学活动,组内互助合作,组间评比竞争,能有效做到生生互动、师生互动,责任分工明确,又相互依赖,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合作意识、竞争意识等,从而促进每一个学生的身心全面健康发展。在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加强对学生的学法指导,教会学生去探究与交流,教会学生去互相学习互相解疑,使学生真正掌握学法,实现“会学”。培养学生养成“温故而知新”的习惯。“学而时习之”,由于历史知识的特点,复习对掌握历史知识是必不可少的。课下的复习既可以巩固当堂所学习的内容,又可以发现还未掌握的内容,从而进行查漏补缺,通过整理学习笔记对知识进行分类与归纳、构建知识体系,并与练习相结合,巩固课堂学习的成果。
四、密切师生关系是实现历史高效课堂的保障
教育家夏丐尊先生说得好:“教育之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池塘里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能成为池塘,没有情感,没有爱,也就没有教育。”感情是教学的催化剂,我们老师要注重用各种方式与学生联络感情。教师的角色定位是课堂的组织者、引导者、互动者。师生交往、互动过程中,教师要以真情对待学生,关心爱护学生,要以平等、民主的精神在课程生态环境下与学生“对话”,让课堂在教师和学生的积极互动中碰撞出智慧的火花。教师不仅是在传授知识,也是在一起分享理解。这种多向性的活动方式,使师生关系密切、融洽,使学习气氛活跃、浓厚。师生和谐事半功倍。应该说师生这种密切的关系,能够为提高教学效果奠定良好的基础。
总之,高效课堂的构建要做的很多,但我认为激发学生的兴趣是实现高效课堂的动力,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实现历史高效课堂的保障。让我们立足课堂,在有限的时间内提高历史课堂的效率而不断进行实践,找到适合教与学的有效教学模式吧。
[参考文献]
[1]于友西主编.中学历史教学法[M].高等教育出版社.
[2]邓涛主编.高效课堂的引导艺术[M].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关键词]观念;习惯;情景;合作
什么是高效的历史课堂?一种观点认为学生在考试中得高分,说明教师课堂高效;另一种观点认为学生在历史课上认真听讲,课堂气氛好,就是高效课堂。这两种观点似乎都正确,但仔细一想,它们都存在认识上的偏差,没有抓住高效历史课堂的本质。从本质来看,高效课堂应该是在课堂教学的特定形式和特定含义的基础上,研究构成课堂教学的基本要素,立足于优化教师、学生、教科书三者之间的关系,使之构成协调、高效的课堂生态系统,在正确的教育价值观的指引下,发挥师生双方的主动性,发挥教科书的凭借功能,提高课堂教学效能,促进师生的共同发展。“高效课堂的‘高效’不以学生一时的学业成绩为衡量标准,也不仅是指教学的实际效果和教学投入之间的比值,应该以是否真正转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为依据,以是否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为标准。”那么,如何构建高效历史课堂呢,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途径。
一、转变教学观念是打造中学历史高效课堂的前提
教师的教是能否实现高效课堂的关健。而要实现教的高效,教师必须转变教育观念。作为历史是一门人文学科,应注重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注重提高学生的情感体验,注重提高学生的责任感与使命感,而不是单纯的知识传授或追求教学成绩的短时高效。没有观念的转变,即使专业知识扎实,业务娴熟,课堂气氛活跃也难以实现历史课堂的高效。从目前部分中学历史教师的教学看,教学观念和教学方式相当陈旧。由于考试评价制度的存在,使得教师追求功利性比较普遍,大纲考什么我就教什么,对于大纲不作要求的内容就让学生课外去看或者根本就不去涉及这块“雷区”。新课程确立了教是为学服务的基本理念,学生真正要学的,就是我们真正要教的。因此必须在推进课堂教学改革的实践过程中不断推动教师观念的转变,进而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以逐步消除由于教师讲得过多、学生参与过少而导致的靠大量课后作业来完成教学任务的问题,逐步解决忽视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实现的问题。
二、创新教学方式是打造中学历史高效课堂关键
教师要善于根据具体教育情景,时刻牢记学生才是课堂教学的中心,要精心设计能调动学生课堂学习主动性的方法。课堂教学的效果,最终要体现在学生身上。只有通过学生的亲身实践和领悟去获得知识,才是最佳学习途径。因此,教学过程中,要彻底改变“注入式,满堂灌,教师讲,学生听”,把知识强行“塞入”学生大脑的传统教学模式和观念。教师要由“演讲者”转变为“编剧”和“导演”,要像导演给演员说戏那样,创造一种使学生能真正处在“历史”的情景中,促其自觉、积极地学习知识和思考问题。当然,我们不仅仅要关注学生双基的掌握,更要在课堂中以幽默风趣、富有感染力的语言及事例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培养他们学习历史的信心,促进三维目标的全面达成。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设计教学,遵循从现象到本质,由感性到理性,由简单到复杂的认知规律,运用“建构主义理论”和“多元智能理论”,引导学生去阅读、去观察、去感知、去体验、去总结、去顿悟,创设适合学生学习的情意场。
三、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是打造中学历史高效课堂捷径
“态度决定细节,细节决定成败”。学习习惯的培养要从小处着手,如培养学生养成预习新课的习惯。通过预习了解新课的基本内容,掌握一些基础的知识点,明确学习中的一些困惑的知识点,从而在学习新课的过程中有目标的听,提高课堂听讲的效率。培养学生养成边听边记的习惯。学习就应该有记录,不用刻意的去记笔记,但在学习的过程中边听边记是必要的。将教材变成笔记,把课文内容用不同的标记进行梳理,在课本相关内容的旁边作一些必要的记录,有助于对内容的理解和学习,有助于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小组合作学习习惯,注重探究过程。小组合作学习是以小组活动为主体而进行的一种教学活动,组内互助合作,组间评比竞争,能有效做到生生互动、师生互动,责任分工明确,又相互依赖,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合作意识、竞争意识等,从而促进每一个学生的身心全面健康发展。在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加强对学生的学法指导,教会学生去探究与交流,教会学生去互相学习互相解疑,使学生真正掌握学法,实现“会学”。培养学生养成“温故而知新”的习惯。“学而时习之”,由于历史知识的特点,复习对掌握历史知识是必不可少的。课下的复习既可以巩固当堂所学习的内容,又可以发现还未掌握的内容,从而进行查漏补缺,通过整理学习笔记对知识进行分类与归纳、构建知识体系,并与练习相结合,巩固课堂学习的成果。
四、密切师生关系是实现历史高效课堂的保障
教育家夏丐尊先生说得好:“教育之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池塘里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能成为池塘,没有情感,没有爱,也就没有教育。”感情是教学的催化剂,我们老师要注重用各种方式与学生联络感情。教师的角色定位是课堂的组织者、引导者、互动者。师生交往、互动过程中,教师要以真情对待学生,关心爱护学生,要以平等、民主的精神在课程生态环境下与学生“对话”,让课堂在教师和学生的积极互动中碰撞出智慧的火花。教师不仅是在传授知识,也是在一起分享理解。这种多向性的活动方式,使师生关系密切、融洽,使学习气氛活跃、浓厚。师生和谐事半功倍。应该说师生这种密切的关系,能够为提高教学效果奠定良好的基础。
总之,高效课堂的构建要做的很多,但我认为激发学生的兴趣是实现高效课堂的动力,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实现历史高效课堂的保障。让我们立足课堂,在有限的时间内提高历史课堂的效率而不断进行实践,找到适合教与学的有效教学模式吧。
[参考文献]
[1]于友西主编.中学历史教学法[M].高等教育出版社.
[2]邓涛主编.高效课堂的引导艺术[M].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