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高考前夕时间紧,学习任务重,写作训练必须注重实用性。本人根据多年的高三语文教学实践,从“明确高考作文的要求”、“掌握几种常见文体的基本写作方法”等方面,强调临近 高考作文训练的基本方法,以切实提高学生们的写作水平。
【关键词】临近高考 写作训练 实用性 作文要求 作文文体
许多同学在临近高考前对写作的训练总是颇感头痛,原因在于写作水平的提高要有一个较长时间的潜移默化式的过程,要多读、多悟、多练,短期内难有明显的见效,但哪有这么多的时间呢?多门高考科目都得复习不说,单是语文科就有一大堆的基础知识需要复习,如古文、现代文的阅读训练。如果放弃写作训练的话,又于心不甘,毕竟高考作文可谓高考语文的半壁江山。故此,老师在指导学生写作训练时,必须注重实用性,以解学生的“燃眉之急”。
所谓的实用性,就是说学生在“临时抱佛脚的情况下”也能从老师的指导中得益,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下面是笔者在多年的高三语文教学过程中总结出的几点心得体会,希望能与同行切磋。
一、明确高考作文的要求
明确高考作文的要求,这似乎是老生常谈的问题,但实际上有相当多的学生并不真正理解这一点。高考对作文的要求大致有以下几点:符合题意,符合文体,中心明确,思想健康,内容充实,结构完整,语言通顺。这些在高考前夕虽不可能花太多的时间去训练了,但老师必须让学生明明白白地知道这些,尤其是符合题意这一点。
所谓符合题意,就是指所写文章的中心必须符合试题中提供的原材料的主旨。这点很关键,如果一篇文章的中心不能符合原材料的主旨,即我们常说的离题了,那这篇文章恐怕是及不了格的。所以,指导学生在进行写作时应注意以下三方面问题。
一是切忌主观臆想,要重视材料的倾向性,千万不逆行。例如,2010年全国Ⅰ卷作文题:
本题是漫画作文,画面内容是四只猫正在餐桌上吃饭,丰盛的鱼摆在它们面前,其他三只猫都在吃鱼,只有一只猫弃桌上的鱼不吃而去捉老鼠,有两只猫还鄙夷地说:“都什么年代了,有鱼吃还捉老鼠?”
不少考生只关注漫画中的文字,理所当然认为,时代进步了,有现成的鱼吃了,于是,就在文章中大谈要与时俱进的问题。但实际上,无论时代如何进步,也不论有无现成的鱼,捉老鼠都应该是猫的天职,作为一只猫,不应因时代的进步,有鱼吃忘记了自己捉老鼠的职责。所以,要与时俱进的观点显然与漫画的主旨是相悖的。仔细审读漫画画面和文字可知,“都什么年代了,有鱼吃谁还捕鼠!”这句话蕴含了深刻的含义,讽刺了当前一种只贪图安逸享受,不尽职责,不去作为的社会现象。因而,就整幅漫画而言,写居安思危、忠于职守、不能忘本(本职、本色、优良传统等),要自食其力,不要坐享其成,才符合这则漫画材料的倾向性,更为切题。所以,指导学生在审题立意时,应头脑冷静,多分析思考,不可马虎从事,凭空想当然。
二是要避免“擦边球”现象。有的考生在理解试题中的原材料时过于肤浅,只抓住了材料中部分浅显的意义,不够深刻,正如擦着桌边而过的乒乓球。
不少考生只就事论事,写游客到自然保护区游玩要遵守旅游地法规,大谈给野生动物喂食的危害,这样的文章显然是浮于表面,缺乏深度的。实际上,就给动物喂食这个事件,应在人生、社会这一层面作恰当的引申。如根据材料中野生动物依赖喂食会失去生存能力,可联系青少年的成长中父母长辈过渡呵护,甚至溺爱,也会让他们失去自立、自强的生存能力,据此可立意为:自立自强,学会承担自己的责任。而根据材料中游客如果给野生动物喂食,会使它们失去生存能力,可联系到生活中的家长、教育工作者们,要学会“放养”,该放手时要放手,让孩子自己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共处,体验生命成长中的苦与乐。如能这样引申,写出来的文章中心肯定会深刻得多。
三是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高考的作文材料有时会出现多观点的,有的考生不善于把这些观点联系起来归纳出一个总观点,而是“各自为政”。这样,文章肯定不会有明确的中心,结构也不会很紧凑。
二、掌握高考常见文体的基本写作方法
尽管最近几年的高考作文淡化文体,并不要求考生非写某一种体裁的文章不可,考生可以根据自身的情况比较自由地选择适合自己的体裁来写作,但淡化文体不等于没有文体,一篇文章总还是要以一种文体为主导的。不管怎样,考生能掌握几种常见的文章体裁的基本写作方法,于高考写作总是有利的。
从历年高考的情况来看,作文以写议论文居多,记叙文偶尔有之。即使最近几年高考作文淡化文体,考生们也还是把写议论文或记叙文作为首选。
就议论文来说,首要的是确立一个中心论点,而这个中心论点必须与试题中所提供的材料的主旨相一致,否则就是离题。至于文章的中心论点如何与材料的主旨相一致,使文章内容符合题意,上文已作了比较详细的阐述,这里就不再细述了。其次是处理好论点与论据之间、论据中说理与举例之间的关系。这方面似乎也是老生常谈,对写作功底较好的同学来说不是很大的问题,但有些写作功底差的同学却不能很好地处理这些关系,一篇文章往往是“论点加举例加反问句”,对论点缺乏必要的分析与论述,举例过多过长,说理少。这些都是学生在写作训练中必须纠正的缺点。
就记叙文而言,高考以写人叙事、写景状物的散文为主。
大多数学生都喜欢写人叙事,也都明白所叙之事要典型这一点,但很多学生却片面地认为典型事件就是大事、要事。于是,他们在写作时总是绞尽脑汁地虚构些自己所未经历过的“大事”“要事”,造成文章内容的空洞、平板。其实叙事是为了表现人,只要能恰到好处地表现人物形象,即使是件小事,也算是典型的事。如某位女同学在看到同桌同学被小刀划破了手指后情不自禁问一声:“疼吗?”这事虽小,却很精练地表现女同学善良的本质,也应该算是典型事件了。
写作的另一个误区是人物的典型化。有的学生认为人物的典型化就是表现人物的共性,忽视了人物的个性,于是他笔下的老师个个都白发苍苍,呕心沥血;他笔下的好学生个个都举止庄重,待人和气,如出一辙。这是对人物典型化的误解。一名三好学生,既有像其他三好学生一样的品质(这是共性),又有自身的特点(这是个性),只有共性与个性相结合才能使人物形象血肉丰满。
【关键词】临近高考 写作训练 实用性 作文要求 作文文体
许多同学在临近高考前对写作的训练总是颇感头痛,原因在于写作水平的提高要有一个较长时间的潜移默化式的过程,要多读、多悟、多练,短期内难有明显的见效,但哪有这么多的时间呢?多门高考科目都得复习不说,单是语文科就有一大堆的基础知识需要复习,如古文、现代文的阅读训练。如果放弃写作训练的话,又于心不甘,毕竟高考作文可谓高考语文的半壁江山。故此,老师在指导学生写作训练时,必须注重实用性,以解学生的“燃眉之急”。
所谓的实用性,就是说学生在“临时抱佛脚的情况下”也能从老师的指导中得益,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下面是笔者在多年的高三语文教学过程中总结出的几点心得体会,希望能与同行切磋。
一、明确高考作文的要求
明确高考作文的要求,这似乎是老生常谈的问题,但实际上有相当多的学生并不真正理解这一点。高考对作文的要求大致有以下几点:符合题意,符合文体,中心明确,思想健康,内容充实,结构完整,语言通顺。这些在高考前夕虽不可能花太多的时间去训练了,但老师必须让学生明明白白地知道这些,尤其是符合题意这一点。
所谓符合题意,就是指所写文章的中心必须符合试题中提供的原材料的主旨。这点很关键,如果一篇文章的中心不能符合原材料的主旨,即我们常说的离题了,那这篇文章恐怕是及不了格的。所以,指导学生在进行写作时应注意以下三方面问题。
一是切忌主观臆想,要重视材料的倾向性,千万不逆行。例如,2010年全国Ⅰ卷作文题:
本题是漫画作文,画面内容是四只猫正在餐桌上吃饭,丰盛的鱼摆在它们面前,其他三只猫都在吃鱼,只有一只猫弃桌上的鱼不吃而去捉老鼠,有两只猫还鄙夷地说:“都什么年代了,有鱼吃还捉老鼠?”
不少考生只关注漫画中的文字,理所当然认为,时代进步了,有现成的鱼吃了,于是,就在文章中大谈要与时俱进的问题。但实际上,无论时代如何进步,也不论有无现成的鱼,捉老鼠都应该是猫的天职,作为一只猫,不应因时代的进步,有鱼吃忘记了自己捉老鼠的职责。所以,要与时俱进的观点显然与漫画的主旨是相悖的。仔细审读漫画画面和文字可知,“都什么年代了,有鱼吃谁还捕鼠!”这句话蕴含了深刻的含义,讽刺了当前一种只贪图安逸享受,不尽职责,不去作为的社会现象。因而,就整幅漫画而言,写居安思危、忠于职守、不能忘本(本职、本色、优良传统等),要自食其力,不要坐享其成,才符合这则漫画材料的倾向性,更为切题。所以,指导学生在审题立意时,应头脑冷静,多分析思考,不可马虎从事,凭空想当然。
二是要避免“擦边球”现象。有的考生在理解试题中的原材料时过于肤浅,只抓住了材料中部分浅显的意义,不够深刻,正如擦着桌边而过的乒乓球。
不少考生只就事论事,写游客到自然保护区游玩要遵守旅游地法规,大谈给野生动物喂食的危害,这样的文章显然是浮于表面,缺乏深度的。实际上,就给动物喂食这个事件,应在人生、社会这一层面作恰当的引申。如根据材料中野生动物依赖喂食会失去生存能力,可联系青少年的成长中父母长辈过渡呵护,甚至溺爱,也会让他们失去自立、自强的生存能力,据此可立意为:自立自强,学会承担自己的责任。而根据材料中游客如果给野生动物喂食,会使它们失去生存能力,可联系到生活中的家长、教育工作者们,要学会“放养”,该放手时要放手,让孩子自己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共处,体验生命成长中的苦与乐。如能这样引申,写出来的文章中心肯定会深刻得多。
三是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高考的作文材料有时会出现多观点的,有的考生不善于把这些观点联系起来归纳出一个总观点,而是“各自为政”。这样,文章肯定不会有明确的中心,结构也不会很紧凑。
二、掌握高考常见文体的基本写作方法
尽管最近几年的高考作文淡化文体,并不要求考生非写某一种体裁的文章不可,考生可以根据自身的情况比较自由地选择适合自己的体裁来写作,但淡化文体不等于没有文体,一篇文章总还是要以一种文体为主导的。不管怎样,考生能掌握几种常见的文章体裁的基本写作方法,于高考写作总是有利的。
从历年高考的情况来看,作文以写议论文居多,记叙文偶尔有之。即使最近几年高考作文淡化文体,考生们也还是把写议论文或记叙文作为首选。
就议论文来说,首要的是确立一个中心论点,而这个中心论点必须与试题中所提供的材料的主旨相一致,否则就是离题。至于文章的中心论点如何与材料的主旨相一致,使文章内容符合题意,上文已作了比较详细的阐述,这里就不再细述了。其次是处理好论点与论据之间、论据中说理与举例之间的关系。这方面似乎也是老生常谈,对写作功底较好的同学来说不是很大的问题,但有些写作功底差的同学却不能很好地处理这些关系,一篇文章往往是“论点加举例加反问句”,对论点缺乏必要的分析与论述,举例过多过长,说理少。这些都是学生在写作训练中必须纠正的缺点。
就记叙文而言,高考以写人叙事、写景状物的散文为主。
大多数学生都喜欢写人叙事,也都明白所叙之事要典型这一点,但很多学生却片面地认为典型事件就是大事、要事。于是,他们在写作时总是绞尽脑汁地虚构些自己所未经历过的“大事”“要事”,造成文章内容的空洞、平板。其实叙事是为了表现人,只要能恰到好处地表现人物形象,即使是件小事,也算是典型的事。如某位女同学在看到同桌同学被小刀划破了手指后情不自禁问一声:“疼吗?”这事虽小,却很精练地表现女同学善良的本质,也应该算是典型事件了。
写作的另一个误区是人物的典型化。有的学生认为人物的典型化就是表现人物的共性,忽视了人物的个性,于是他笔下的老师个个都白发苍苍,呕心沥血;他笔下的好学生个个都举止庄重,待人和气,如出一辙。这是对人物典型化的误解。一名三好学生,既有像其他三好学生一样的品质(这是共性),又有自身的特点(这是个性),只有共性与个性相结合才能使人物形象血肉丰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