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路遥小说将一种触及人的心灵的影响力和其作品本身所散发出来的生命力保持如此长久,路遥小说数量如此庞大,类型如此多样,读者年龄跨度如此之大,他的文学作品不被淹没,不被整个社会的审美变化淘汰。
关键词 路遥 小说 社会 影响
对于路遥和他小说的研究一直是个比较热门的课题,国内外出现了多种的观点,基于不同的角度,得出了不同的结论,其中不乏有比较深刻、新颖的观点。例如《深沉宏大的艺术世界—论路遥的审美追求》《路遥小说中的时代意识和政治意识》《评析路遥论作家修养》《生存困惑与乡土中国的必由之途—路遥的启示》《论路遥作品中的三个男性青年形象》等等。这些研究角度大多是从路遥的成长经历入手,来探讨他的风格的形成以及审美追求受到的影响;从他的小说的时代背景出发,来探讨社会对于人们的生活和人性的改变的作用;从他所塑造的人物形象着手,来探讨人生的意义和特定时期下的人们的心理状态;从小说的特色风貌分析,来展现黄土高原上的独特文化和特色人群。
一、路遥个人的特质
1.路遥的成长环境和成长经历
1949年12月13日路遥出生在陕北清涧县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在他7岁时因家里生活困难被过继给了延川县的伯父,这种改变并没有使他摆脱生活上的困境和精神上的空虚,就像这贫瘠的黄土地一样,路遥的童年是在贫乏与饥渴中度过的。进入延川县县立中学后,他才体会到只有沉浸在知识的海洋里才能忘记所有的痛苦,才能让自己的人生变得充实幸福,但是残酷的现实将他的希望击的粉碎,在文革的十年浩劫中他不幸的遭受到了冲击,于1969年告别了学堂回乡务农,此时的他成了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就像《人生》中的高加林一样,感到无助和迷茫,也许从此将和他的父辈们一样,在这贫瘠的黄土地上度过平淡的一生。
然而,“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对于路遥而言,生活中的羁绊和苦难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对知识的渴求欲得不到满足,这种农民式的生活方式对路遥来说并不痛苦,因为他“是一个农民血统的儿子,”也正是这种农村生活的背景使他的意志得到了极强的锻炼,使他深刻的体会到了黄土高原上的人们生活的艰辛和不易,而这种农村生活的经历也对他在思想上的成熟和稳健起到了关键的培养和熏陶作用。以传播学上的人际影响和媒介效应来说,路遥以自己的经历和在苦难中所体现出来的某种精神,向人们展示了在困难的日子里所应该拥有的意志品质,并通过文字符号的形式,在自我认知的基础上,利用大众媒介的传播力量,向社会公众传递出了一种亲切的、深刻的,能够引起共鸣的信息。因此,路遥便在一定程度上被塑造成了在苦难中奋斗不息的形象。
2.路遥的创作精神
在笔者看来,路遥笔下的一切魅力都是建立在他那废寝忘食和自我折磨的创作精神的基础之上的,正如著名作家朱鸿先生所说“路遥对文学事业的那种神圣感,以整个生命去打造自己的文学,”这正是对于路遥的创作态度的最好诠释。路遥曾经说过“在某些问题上,我是一个放任自流的人,”[4]如果把这某些问题归结到他的生活习惯上的话,他的确是个放任自流的人。他可以使自己的生活状态变得混乱,也可以毫不在乎的改变自己的生活规律,他甚至可以牺牲自己的生命。他不图名利,只求能在有生之年打造出属于自己的文学,让世人从中得到某种精神上的认知,并以此实现作为一个作家所应该拥有的价值。
3.路遥的人生态度
路遥的一生是痛苦沉闷的,他不断的经历着生命中的灾难,不停的遭遇着人生中的大风大浪,黑格尔说“如果你生活在无法抗拒无法改变的痛苦里,那么这种痛苦将是你的幸福!给自己一个希望和勇气,大喊没有什么大不了的!慷慨的说句大不了就是一死。”黑格尔的这句名言正是路遥一生的写照,他的一生始终伴随着苦难和痛苦的阴影,起初他感到压抑难受,看不到未来的一点希望,就好像站在故乡的毛乌素沙漠里一样,找不到一条走出去的道路,辨不清前进的方向,看到的只有满眼的黄沙和阵阵的大风。开始创作以后,他的痛苦仍然没有消失,反而更加的剧烈,这种痛苦就像一把尖刀,深深的插入了他的心里,刺痛着每一根神经。他享受着这种痛苦中的幸福,就像是扑向烈火中的飞蛾,虽然在痛苦的燃烧中走向了死亡,但却是一种幸福的归宿。
二、路遥作品的特质
1.路遥小说的整体风貌
路遥小说对现代人的影响首先体现在小说的整体风貌上。在他所构筑的文学王国里,很少有大篇幅的故事和情节发生在都市的热闹与喧嚣之中,而是将主要笔触放在了贫穷落后的农村,但城市与农村之间并没有因此而割断联系,始终有一条或是几条线索在两个世界之间建立着某种联系,城市和农村或是城乡交叉地带作为路遥笔下故事的发生地,恰好符合当今社会一些人在成功前后的生活路径的变迁。
在人物身份的安排上,更是体现着路遥的个人特色,在他的小说里,主人公大部分都是农民出身,即便是城里人,也与农村和农民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为他出身农民,在农村生活过很长一段时间,对于农民和农村有着非常深厚的感情,他始终认为自己是一个有着农民血统的儿子,也曾立志要为在黄土地上生活的人们书写他们自己的史诗。
2.路遥小说的人物心理
在小说中,有关于人物的分析包括很多方面,最为重要的应该是人物的心理分析,包括某一种心理的产生、发展和变化的情况等等。人所作出的一切行为都是在某一种心理状态的支配下产生的,通过人的心理变化的过程也多少可以看出人生遭遇的轨迹,解读出一些外在的东西。《人生》中的高加林在心理活动上是非常丰富的,在进城卖馍的一段中,就有着非常精彩的心理描写。他一面害怕被人认出来丢了面子,一面又想把馍卖了挣些钱不让爸妈失望,矛盾的心理一直纠缠着他,使他不知所措,半遮半掩的在城里瞎转悠拿不定主意,最终虚荣心占了上风,他挎着篮子垂头丧气的从城里退了出来。而巧珍却不顾什么面子不面子的,在她的心里,只要加林哥好,让她做什么都可以,她不由分说的提起篮子奔向了县城,用自己积攒下的钱替高加林的虚荣心买了单。这一系列的心理描写给人的感觉是那么的真实,那么的有血有肉,毕竟谁曾没有过虚荣心,没有过为此而产生的心理斗争。
参考文献:
[1]雷达.路遥研究资料.山东.山东文艺出版社.2006年5月14日第一版
[2]孟子.孟子·告子下.上海.中华书局.2006年9月24日第一版
[3]李彬.传播学引论.北京.新华出版社.2003年8月第二版
[4]路遥.路遥文集·早晨从中午开始.广西.广西民族出版社.2000年11月第一版
关键词 路遥 小说 社会 影响
对于路遥和他小说的研究一直是个比较热门的课题,国内外出现了多种的观点,基于不同的角度,得出了不同的结论,其中不乏有比较深刻、新颖的观点。例如《深沉宏大的艺术世界—论路遥的审美追求》《路遥小说中的时代意识和政治意识》《评析路遥论作家修养》《生存困惑与乡土中国的必由之途—路遥的启示》《论路遥作品中的三个男性青年形象》等等。这些研究角度大多是从路遥的成长经历入手,来探讨他的风格的形成以及审美追求受到的影响;从他的小说的时代背景出发,来探讨社会对于人们的生活和人性的改变的作用;从他所塑造的人物形象着手,来探讨人生的意义和特定时期下的人们的心理状态;从小说的特色风貌分析,来展现黄土高原上的独特文化和特色人群。
一、路遥个人的特质
1.路遥的成长环境和成长经历
1949年12月13日路遥出生在陕北清涧县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在他7岁时因家里生活困难被过继给了延川县的伯父,这种改变并没有使他摆脱生活上的困境和精神上的空虚,就像这贫瘠的黄土地一样,路遥的童年是在贫乏与饥渴中度过的。进入延川县县立中学后,他才体会到只有沉浸在知识的海洋里才能忘记所有的痛苦,才能让自己的人生变得充实幸福,但是残酷的现实将他的希望击的粉碎,在文革的十年浩劫中他不幸的遭受到了冲击,于1969年告别了学堂回乡务农,此时的他成了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就像《人生》中的高加林一样,感到无助和迷茫,也许从此将和他的父辈们一样,在这贫瘠的黄土地上度过平淡的一生。
然而,“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对于路遥而言,生活中的羁绊和苦难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对知识的渴求欲得不到满足,这种农民式的生活方式对路遥来说并不痛苦,因为他“是一个农民血统的儿子,”也正是这种农村生活的背景使他的意志得到了极强的锻炼,使他深刻的体会到了黄土高原上的人们生活的艰辛和不易,而这种农村生活的经历也对他在思想上的成熟和稳健起到了关键的培养和熏陶作用。以传播学上的人际影响和媒介效应来说,路遥以自己的经历和在苦难中所体现出来的某种精神,向人们展示了在困难的日子里所应该拥有的意志品质,并通过文字符号的形式,在自我认知的基础上,利用大众媒介的传播力量,向社会公众传递出了一种亲切的、深刻的,能够引起共鸣的信息。因此,路遥便在一定程度上被塑造成了在苦难中奋斗不息的形象。
2.路遥的创作精神
在笔者看来,路遥笔下的一切魅力都是建立在他那废寝忘食和自我折磨的创作精神的基础之上的,正如著名作家朱鸿先生所说“路遥对文学事业的那种神圣感,以整个生命去打造自己的文学,”这正是对于路遥的创作态度的最好诠释。路遥曾经说过“在某些问题上,我是一个放任自流的人,”[4]如果把这某些问题归结到他的生活习惯上的话,他的确是个放任自流的人。他可以使自己的生活状态变得混乱,也可以毫不在乎的改变自己的生活规律,他甚至可以牺牲自己的生命。他不图名利,只求能在有生之年打造出属于自己的文学,让世人从中得到某种精神上的认知,并以此实现作为一个作家所应该拥有的价值。
3.路遥的人生态度
路遥的一生是痛苦沉闷的,他不断的经历着生命中的灾难,不停的遭遇着人生中的大风大浪,黑格尔说“如果你生活在无法抗拒无法改变的痛苦里,那么这种痛苦将是你的幸福!给自己一个希望和勇气,大喊没有什么大不了的!慷慨的说句大不了就是一死。”黑格尔的这句名言正是路遥一生的写照,他的一生始终伴随着苦难和痛苦的阴影,起初他感到压抑难受,看不到未来的一点希望,就好像站在故乡的毛乌素沙漠里一样,找不到一条走出去的道路,辨不清前进的方向,看到的只有满眼的黄沙和阵阵的大风。开始创作以后,他的痛苦仍然没有消失,反而更加的剧烈,这种痛苦就像一把尖刀,深深的插入了他的心里,刺痛着每一根神经。他享受着这种痛苦中的幸福,就像是扑向烈火中的飞蛾,虽然在痛苦的燃烧中走向了死亡,但却是一种幸福的归宿。
二、路遥作品的特质
1.路遥小说的整体风貌
路遥小说对现代人的影响首先体现在小说的整体风貌上。在他所构筑的文学王国里,很少有大篇幅的故事和情节发生在都市的热闹与喧嚣之中,而是将主要笔触放在了贫穷落后的农村,但城市与农村之间并没有因此而割断联系,始终有一条或是几条线索在两个世界之间建立着某种联系,城市和农村或是城乡交叉地带作为路遥笔下故事的发生地,恰好符合当今社会一些人在成功前后的生活路径的变迁。
在人物身份的安排上,更是体现着路遥的个人特色,在他的小说里,主人公大部分都是农民出身,即便是城里人,也与农村和农民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为他出身农民,在农村生活过很长一段时间,对于农民和农村有着非常深厚的感情,他始终认为自己是一个有着农民血统的儿子,也曾立志要为在黄土地上生活的人们书写他们自己的史诗。
2.路遥小说的人物心理
在小说中,有关于人物的分析包括很多方面,最为重要的应该是人物的心理分析,包括某一种心理的产生、发展和变化的情况等等。人所作出的一切行为都是在某一种心理状态的支配下产生的,通过人的心理变化的过程也多少可以看出人生遭遇的轨迹,解读出一些外在的东西。《人生》中的高加林在心理活动上是非常丰富的,在进城卖馍的一段中,就有着非常精彩的心理描写。他一面害怕被人认出来丢了面子,一面又想把馍卖了挣些钱不让爸妈失望,矛盾的心理一直纠缠着他,使他不知所措,半遮半掩的在城里瞎转悠拿不定主意,最终虚荣心占了上风,他挎着篮子垂头丧气的从城里退了出来。而巧珍却不顾什么面子不面子的,在她的心里,只要加林哥好,让她做什么都可以,她不由分说的提起篮子奔向了县城,用自己积攒下的钱替高加林的虚荣心买了单。这一系列的心理描写给人的感觉是那么的真实,那么的有血有肉,毕竟谁曾没有过虚荣心,没有过为此而产生的心理斗争。
参考文献:
[1]雷达.路遥研究资料.山东.山东文艺出版社.2006年5月14日第一版
[2]孟子.孟子·告子下.上海.中华书局.2006年9月24日第一版
[3]李彬.传播学引论.北京.新华出版社.2003年8月第二版
[4]路遥.路遥文集·早晨从中午开始.广西.广西民族出版社.2000年11月第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