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武功与艺术本是两种互不相干的两种范畴,但在古龙先生的武侠小说中却有着密切的联系,两者相辅亦相承,共同营造出古龙笔下精彩玄幻的武侠世界,尽管在古龙笔下的武功并不真实存在于这个世界之中,但其中所描绘武功的写意化倾向却与艺术精神深切切合,在此便以艺术的视角探究古龙笔下的武功的写意境界。
【关键词】:古龙小说;武功;写意化
《曲院风荷》、《中国艺术的生命精神》、《美学散步》等著作是中国传统艺术文化的经典代表,其在中国古典文化的基础之上揭示了中国艺术的本质。但是在中国,艺术与传统文化之间的联系,并不止仅局限于绘画、音乐、雕刻、建筑、舞蹈、工艺等具体可见、触手可及的这些耳熟能详的艺术范围。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如果将眼光稍稍放远一些,亦能从文学中的武功艺术,具体可感出美学和美学与传统文化之间的圆融贯通,其武功艺术也日渐趋向于臻化。下面就以古龙小说武功的写意化倾向为例,浅谈其在美学方面的表现。
一、“武功”的重精神不重招式,亦如艺术中的写意精神
古龙先生在其著作中所描绘的“武功”风格别具一格、与众不同,他常常在营造武打的场面中,设制出以“怪招“取胜。他所描绘的“武功”在精神与招式之间,往往倾向于前者,这一点在其作品中有着明显地表现,譬如,在其所著《边城刀声》中描写叶飞的“飞刀”绝技:“天上地下从来也没有人知道他的‘飞刀’在哪里,也没有人知道刀是怎么发出来的。刀未出手前, 谁也想象不到它的速度和力量……刀一定在它应该在的地方! ……天上地下,你绝对找不到任何人能代替它。若不能了解他那种伟大的精神,就绝不能发出那种足以惊天动地的刀!飞刀!飞刀还未在手,可是刀的精神已在!那并不是杀气,但却比杀气更令人胆怯。”这里所描绘的“飞刀”,已不再是单纯的武功,所表现的是高尚的人格与伟大的精神,这种精神即他的师父叶飞李寻欢那种“仁慈、博爱”的精神。他将这种精神注入“飞刀”之中,融入武功招式之内,即从另一个层面上表现出了武功艺术的写意精神。亦如《多情剑客无情剑》中阿飞仅以一招且练一招剑法,便可罕逢对手、所向披靡;李寻欢尽管武功奇高,但其所依赖的仅只是一把飞刀,真正是使之有效的正是这一招“小李飞刀,例无虚发。”这些无不写得是一种精神融入到武功之中吗?他真正的神奇不正是源自于“自信”吗?他们的精神与武功已经相结合在一起,达到了“天人合一”的境界,趋于臻化,形如写意,由技近乎道。
二、古龙的“武功”强调“攻心为上”,以心入境,方能制胜
古龙武功描写另一特点,即注重“攻心为上”,以心入境,“精神”与“武功”、“环境”相协调,方能制胜。比如在武打场景的描绘当中,常常细致刻画人物的性情、情绪、脾气、衣饰,乃至周围的环境,甚至是肌肉的颤动和松紧,这些都影响着对武功的发挥。例如古龙在《多情剑客无情剑》中用“以心入境”(即哲学境界)对武功水准的权衡:
上官金红的环,竟是看不见的。
正因为看不见,所以就无所不在,无处不至。
手中无环,心中有环,
这正是武学巅峰。
而李寻欢穷影不动,却道:
“招已在。”
上官金红不由自主脱口问道:“在哪里?
李寻欢道:“在心里!我刀虽无招,心中却有招。”
但是,心中有环“心中有招”毕竟还未达到“无心”的境界,即“以心入境”的境界,以致令在旁旁观的孙老大认为还差一点,其后他与他的孙女便引用慧能的偈语“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对其评述道:“真正的武学巅峰,是要达到无环无我,环我两忘,那才是真的无所不至,无坚不摧。”这其实所揭示的是“以心入境”,进而达到“无环无我”、“环我两忘”“天人合一”的境界,武功中的“物我合一”的境界,其本质也无不与艺术中的“写意”暗暗相合。
“由心入境”实质上是一种至高的境界,所散发出的气质具有震慑人心的效果,也正如《绝代双骄》中对花无缺的描绘:“似乎完全没有什么心机,除了武功外,似乎全无任何可怕之处。但这种‘全无可怕之处’,正是最最可怕之处——他整个人似乎就象是大海浩浩瀚瀚,深不可测。”在这里对花无缺气度由内而外散发出的描绘,这正是表现的一种至高的“由心入境”境界。
而在高手决战当中,往往是不允许有丝毫的差错,在《多情剑客无情剑》中这样描写李寻欢和上官金虹之间的决斗:“他们的心情,他们的神态,他们站着的姿势,都是绝对完美的。”在这种情景当中,“武功”已不再需要套数,一招之间,生死立判。在这里无不体现着“由心入境”,以致“攻心为上”,最终达到“制胜”的目的。而这里所述的“由心入境”,不正与中国艺术中写意绘画中的“忘我”精神一脉相承吗?
三、古龙“武功”中表现出彻心见性的“禅”的境界
佛教中禅宗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对此又有着深刻的影响。古龙先生的小说创作亦受到禅宗思想的影响,在他的作品中处处表现着禅宗思想,即悲天悯人的情怀,以人文本的精神,彻底见性的武功以及独特艺术氛围,这些无不体现着古龙小说的艺术魅力。
古龙小说武功表现出“禅”的境界,即忘我和物我合一的境界,这个境界“‘人’与‘境’冥然切合了,‘人’丢失在‘境’中……一切自在兴现的境界,一切都在自由自在,万类霜天竞自由。”这种境界是以彻心见性为宗旨。经过长期训练所达到“忘我”的境界和泰然自若的状态,在这种状态之下,战斗者成为了“无意识”的人,心中只有武器与对手,并不真正存在观察者“我”,这正是“物我合一”的状态,可以是战斗者发挥出最大的威力,一招出击,毁灭敌手。这种“禅”的境界,正是金庸《倚天屠龙记》中张三丰所持有的“无为之法乃为至法”的思想:在强敌围困武当山时,教授张无忌太极剑法。演完招式之后,便要求他:“一将见到的剑招忘得半点不刹,才能得其箱位,临敌时以意驭剑千变万化,无穷无尽。倘若有一两招剑忘得不干净,心有拘囿,剑法便不能饨……”这表现出了武功之学与哲学之道的有机交融,进而武学巅峰便成了某种哲学境界与自觉的追求。自古以来,宗教、哲学、艺术为人类的三大归旨,古龙小说中将武功描写趋于臻化,进而达到艺术中的写意状态,因此就既极具有极高的艺术审美价值。
“禅”的境界,其实“它以彻心见性为宗旨,对敌手的体察达到忘我和物我合一的境界。在这样忘我状态中,战斗者已成为‘无意识的人’……在这种状态中,战斗者达到一种‘身剑合一’的境界,就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武功的威力。”古龙小说对武功的描述反复提到“忘我”、“人剑合一”的禅的境界,“他的人就是剑,只要他的人在,天地万物,都是他的剑”;以及还有:帅一帆的剑已经与人合二为一了,“别人只能觉出他剑气的逼人,已忘了他自身的存在”。古龙小说中这几个人的剑术正是剑术中的巅峰,其所达到的境界正与禅宗所宣扬的“无心”、“忘我”境界暗暗相合。然而,中国画中的写意精神,比如倪云林所画的山水图所表现出“有我”的境界,不正是将自己的精神注入其中,所达到的“无我”“物我合一”的境界么?如此觀来,古龙小说武功的描写,其本质就是一种写意化倾向。
参考文献:
[1]古龙:《古龙文集·多情剑客无情剑》[M].河南文艺出版社.2013年版
[2]古龙:《古龙文集·绝代双骄》[M].河南文艺出版社.2013年版
[3]古龙:《古龙文集·陆小凤传奇》[M].河南文艺出版社.2013年版
[4]金庸:《金庸作品集·倚天屠龙记》[M].广州出版社.2013年版
作者简介:蔚广玉,女,河南新乡,2015级河南大学艺术学院研究生,专业方向:艺术学理论艺术史。
【关键词】:古龙小说;武功;写意化
《曲院风荷》、《中国艺术的生命精神》、《美学散步》等著作是中国传统艺术文化的经典代表,其在中国古典文化的基础之上揭示了中国艺术的本质。但是在中国,艺术与传统文化之间的联系,并不止仅局限于绘画、音乐、雕刻、建筑、舞蹈、工艺等具体可见、触手可及的这些耳熟能详的艺术范围。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如果将眼光稍稍放远一些,亦能从文学中的武功艺术,具体可感出美学和美学与传统文化之间的圆融贯通,其武功艺术也日渐趋向于臻化。下面就以古龙小说武功的写意化倾向为例,浅谈其在美学方面的表现。
一、“武功”的重精神不重招式,亦如艺术中的写意精神
古龙先生在其著作中所描绘的“武功”风格别具一格、与众不同,他常常在营造武打的场面中,设制出以“怪招“取胜。他所描绘的“武功”在精神与招式之间,往往倾向于前者,这一点在其作品中有着明显地表现,譬如,在其所著《边城刀声》中描写叶飞的“飞刀”绝技:“天上地下从来也没有人知道他的‘飞刀’在哪里,也没有人知道刀是怎么发出来的。刀未出手前, 谁也想象不到它的速度和力量……刀一定在它应该在的地方! ……天上地下,你绝对找不到任何人能代替它。若不能了解他那种伟大的精神,就绝不能发出那种足以惊天动地的刀!飞刀!飞刀还未在手,可是刀的精神已在!那并不是杀气,但却比杀气更令人胆怯。”这里所描绘的“飞刀”,已不再是单纯的武功,所表现的是高尚的人格与伟大的精神,这种精神即他的师父叶飞李寻欢那种“仁慈、博爱”的精神。他将这种精神注入“飞刀”之中,融入武功招式之内,即从另一个层面上表现出了武功艺术的写意精神。亦如《多情剑客无情剑》中阿飞仅以一招且练一招剑法,便可罕逢对手、所向披靡;李寻欢尽管武功奇高,但其所依赖的仅只是一把飞刀,真正是使之有效的正是这一招“小李飞刀,例无虚发。”这些无不写得是一种精神融入到武功之中吗?他真正的神奇不正是源自于“自信”吗?他们的精神与武功已经相结合在一起,达到了“天人合一”的境界,趋于臻化,形如写意,由技近乎道。
二、古龙的“武功”强调“攻心为上”,以心入境,方能制胜
古龙武功描写另一特点,即注重“攻心为上”,以心入境,“精神”与“武功”、“环境”相协调,方能制胜。比如在武打场景的描绘当中,常常细致刻画人物的性情、情绪、脾气、衣饰,乃至周围的环境,甚至是肌肉的颤动和松紧,这些都影响着对武功的发挥。例如古龙在《多情剑客无情剑》中用“以心入境”(即哲学境界)对武功水准的权衡:
上官金红的环,竟是看不见的。
正因为看不见,所以就无所不在,无处不至。
手中无环,心中有环,
这正是武学巅峰。
而李寻欢穷影不动,却道:
“招已在。”
上官金红不由自主脱口问道:“在哪里?
李寻欢道:“在心里!我刀虽无招,心中却有招。”
但是,心中有环“心中有招”毕竟还未达到“无心”的境界,即“以心入境”的境界,以致令在旁旁观的孙老大认为还差一点,其后他与他的孙女便引用慧能的偈语“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对其评述道:“真正的武学巅峰,是要达到无环无我,环我两忘,那才是真的无所不至,无坚不摧。”这其实所揭示的是“以心入境”,进而达到“无环无我”、“环我两忘”“天人合一”的境界,武功中的“物我合一”的境界,其本质也无不与艺术中的“写意”暗暗相合。
“由心入境”实质上是一种至高的境界,所散发出的气质具有震慑人心的效果,也正如《绝代双骄》中对花无缺的描绘:“似乎完全没有什么心机,除了武功外,似乎全无任何可怕之处。但这种‘全无可怕之处’,正是最最可怕之处——他整个人似乎就象是大海浩浩瀚瀚,深不可测。”在这里对花无缺气度由内而外散发出的描绘,这正是表现的一种至高的“由心入境”境界。
而在高手决战当中,往往是不允许有丝毫的差错,在《多情剑客无情剑》中这样描写李寻欢和上官金虹之间的决斗:“他们的心情,他们的神态,他们站着的姿势,都是绝对完美的。”在这种情景当中,“武功”已不再需要套数,一招之间,生死立判。在这里无不体现着“由心入境”,以致“攻心为上”,最终达到“制胜”的目的。而这里所述的“由心入境”,不正与中国艺术中写意绘画中的“忘我”精神一脉相承吗?
三、古龙“武功”中表现出彻心见性的“禅”的境界
佛教中禅宗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对此又有着深刻的影响。古龙先生的小说创作亦受到禅宗思想的影响,在他的作品中处处表现着禅宗思想,即悲天悯人的情怀,以人文本的精神,彻底见性的武功以及独特艺术氛围,这些无不体现着古龙小说的艺术魅力。
古龙小说武功表现出“禅”的境界,即忘我和物我合一的境界,这个境界“‘人’与‘境’冥然切合了,‘人’丢失在‘境’中……一切自在兴现的境界,一切都在自由自在,万类霜天竞自由。”这种境界是以彻心见性为宗旨。经过长期训练所达到“忘我”的境界和泰然自若的状态,在这种状态之下,战斗者成为了“无意识”的人,心中只有武器与对手,并不真正存在观察者“我”,这正是“物我合一”的状态,可以是战斗者发挥出最大的威力,一招出击,毁灭敌手。这种“禅”的境界,正是金庸《倚天屠龙记》中张三丰所持有的“无为之法乃为至法”的思想:在强敌围困武当山时,教授张无忌太极剑法。演完招式之后,便要求他:“一将见到的剑招忘得半点不刹,才能得其箱位,临敌时以意驭剑千变万化,无穷无尽。倘若有一两招剑忘得不干净,心有拘囿,剑法便不能饨……”这表现出了武功之学与哲学之道的有机交融,进而武学巅峰便成了某种哲学境界与自觉的追求。自古以来,宗教、哲学、艺术为人类的三大归旨,古龙小说中将武功描写趋于臻化,进而达到艺术中的写意状态,因此就既极具有极高的艺术审美价值。
“禅”的境界,其实“它以彻心见性为宗旨,对敌手的体察达到忘我和物我合一的境界。在这样忘我状态中,战斗者已成为‘无意识的人’……在这种状态中,战斗者达到一种‘身剑合一’的境界,就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武功的威力。”古龙小说对武功的描述反复提到“忘我”、“人剑合一”的禅的境界,“他的人就是剑,只要他的人在,天地万物,都是他的剑”;以及还有:帅一帆的剑已经与人合二为一了,“别人只能觉出他剑气的逼人,已忘了他自身的存在”。古龙小说中这几个人的剑术正是剑术中的巅峰,其所达到的境界正与禅宗所宣扬的“无心”、“忘我”境界暗暗相合。然而,中国画中的写意精神,比如倪云林所画的山水图所表现出“有我”的境界,不正是将自己的精神注入其中,所达到的“无我”“物我合一”的境界么?如此觀来,古龙小说武功的描写,其本质就是一种写意化倾向。
参考文献:
[1]古龙:《古龙文集·多情剑客无情剑》[M].河南文艺出版社.2013年版
[2]古龙:《古龙文集·绝代双骄》[M].河南文艺出版社.2013年版
[3]古龙:《古龙文集·陆小凤传奇》[M].河南文艺出版社.2013年版
[4]金庸:《金庸作品集·倚天屠龙记》[M].广州出版社.2013年版
作者简介:蔚广玉,女,河南新乡,2015级河南大学艺术学院研究生,专业方向:艺术学理论艺术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