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通过对宁夏贺兰山实地调查、走访岩画专家、查阅文献资料,了解贺兰山岩画的历史沿革,阐释贺兰山岩画的种类、艺术特征等基本情况。贺兰山岩画历史悠久,古代北方少数民族把生活场景凿刻在贺兰山的岩石上,来表现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再现了他们的审美观和生活情趣。贺兰山岩画是西北地区岩画艺术的缩影,想要解读岩画艺术,必须了解贺兰山岩画艺术。
【关键词】:贺兰山;岩画;游牧民族文化;艺术
一、游牧文化与贺兰山岩画
贺兰山与卫宁北山是银川平原的天然屏障。银川平原是黄河的冲积平原,历来有“鱼米之乡”的美誉,属于黄河流域农耕文化区。从人类历史发展来看,农业生产被历史学家们称为“文明之母”。因为农业生产方式奠定了人类前所未有的物质文明基础,开创了人类社会的新纪元。在距今五六千年前,黄河流域突破了原始的生产方式和氏族制度的束缚,通过“农业革命”进入了文明社会。从此这块土地成为了文化先进、物资充裕、生产力较发达的富庶之地。而贺兰山与北山及其以西之地,由于蒙古高气压的影响,干旱少雨,成为干旱草原地带,地表多粗砂,仅有稀疏的杂草丛生,气候寒冷,不宜农作物生长。自然环境和自然条件的限制,只能适宜畜养牛马羊驼及多种耐旱的野植物生长,这里的氏族部落和后来的民族,适者生存,只能采取游牧的生产方式,过着畜牧与狩猎的生活,同时也创造了丰富多彩具有传奇式的草原游牧文化。而贺兰山和卫宁北山,正处在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的分水岭,是这两种文化的交融之地和撞击之地。贺兰山与卫宁北山大量的岩画则是这两种文化碰撞出的艺术火花,更是这两种文化孕育出的产儿。两种文化杂交融合的优势,使贺兰山与北山岩画表现出了震撼撼人心的艺术美和艺术魅力。这两种文化既有争斗,又有融合,互相影响又互相促进,形成了互相依存互相学习、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结合局面。
二、贺兰山岩画的艺术特征
1、艺术与技术
岩画所使用的技术主要为凿刻。形式及其实践创造的活动是艺术的基本特征,当技术达到一定程度,经过加工能够产生特定的形式时,这时才会有真正的艺术。只有发展了的技术才能产生完善的形式,所以技术和美感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而且形式美感是随着技术活动的发展而不断发展的。地理气候上的巨大差异,同样影响着艺术家们创作的形式和技术的发展。岩画的材料和工具的选用与制造,是先民们生产斗争经验的结晶,也是他们审美理想的物质体现。使用不同的工具和材料,制作出来的岩画,效果各异,形式美感有别。
贺兰山岩画,其刻制的手法主要有两种:一种是通体雕凿,这种刻制方法多用于刻制动物图像,敲凿后的凿点清晰,但阴刻较浅,有的也很粗糙,图形往往不十分清楚。另一种刻制方法,是先凿刻,然后再将刻槽打磨光滑,这种方法以阴刻线条来构成图形,多用于刻制人物或人面像,用这种方法刻制的图形,有的沟槽宽且深,虽经岁月的残损剥蚀,往往图形还是十分清晰。
岩画技法在制作的早期、晚期也有很大的区别。早期的岩画,由于作者对神和巫术的崇敬,制作岩画被看作是很大的荣誉和神圣的义务,艺术家们热情地工作、精心地凿制,刻纹往往深且平滑,凿点紧密细致。此后,随着社会的发展,岁月的流逝,生活的进步,人们对神的迷信程度有所减弱,不再像从前那样虔诚认真地从事创作了,凿刻的圆坑大而稀少,时深时浅,有的甚至琢刻图案的范围,落到形象之外去了,而且,凿刻后也不再擦磨,所以有的晚期涂绘岩画,信笔涂鸦,形象粗糙。
综上所述,岩画技法的发展取决于诸多方面,除了技术工具之外,还有美学观念和宗教信仰等。
2、写实主义的风格
写实总是艺术的主流,古代游牧民族由于劳动和生活的需要,培养了他们敏锐的观察力,这种观察力反映在艺术上,写实就成为他们艺术创作上的主要倾向。
古今中外的艺术,无论如何变化写实总是最基本的方法,这并不排斥艺术家们可以驰骋自己的想象力,可以运用寓意象征等多样的手法。但只要作品的形体不脱离写实的基本轮廓,所塑造的形象,人们是可以看得懂的,是可以通过视觉领会其意图并产生联想的。这便是写实主义始终是岩画艺术的主要风格的原因。
3、装饰主义的风格
无论美学家们对于艺术的起源问题的阐述有多大的分歧,对装饰的性质有多少不同的看法,如果将其置于人类文化这个庞大的系统之中,任何一个想要把装饰艺术限定在纯粹模仿功能的最苛刻的艺术史家和美学家,也不得不承认装饰艺术所具有的巨大的想象力和深刻的表现力。正像每种艺术都有自己的“方言”一样,装饰艺术运用着它自己的语言——对比、节奏、对称、均衡、连续、间隔、重叠、疏密、反复、交叉、错综、变化。
岩画中的装饰风格当然不仅仅在于北方草原上的動物图形,在我国南北各地的岩画中都有装饰效果。艺术家都有愉悦他人的意向,所以,艺术被界定为一种意在创造具有愉悦性形式的东西。这些形式可以满足我们的美感,这样对艺术品就有了装饰的要求。贺兰山岩画的装饰艺术手法大致分为平面造型和对称均衡。
4、象征主义的风格
在贺兰山岩画中,大概都可以发现抽象的点、线、沟槽等符号和图案。图案中带有射线的圆形、波纹形、螺形、方形和女阴形等,都是以各种直线或曲线组成的抽象图形,这种抽象图形是用来表现或比喻某种特定的含义的。这些艺术我们称之为象征主义的风格。
5、构图
(1)形象的组合
谈到岩画构图的时候,我们必须记住史前艺术家与当代艺术家是不同的,他们的作品构图不受画布、墙壁或其他东西的形状和尺寸的限制。史前的岩画艺术家,他们利用不是很平的,但却无限宽敞的崖面作画并且无论在创作之前或者完成之后,都不用给自己的作品上框或装裱。因此,我们这里所谈的岩画构图,实际上指的只是形象的组合。
(2)空间关系
贺兰山岩画在造型上采取平面塑造的方法,而在构图的空间关系上,也是采用平面布置的方法,即没有透视和空间深度。当然,有些画面的形象有大有小,但这些大小的变化,往往是用来表示其社会地位的。艺术家们通常使用象征的手法,比如,贺兰山岩画中将动物或人物倒置或躺在地上,来表现他们(它们)的死亡;或将一些人像画得比其他人像大得多,来表现他们的重要地位或高级身份。
但在有的岩画作品中,也可以看出空间关系的观念。例如,为了表现弓箭手们战斗而构成的环形构图,或为描绘猎手们追踪野兽而画出的对角线构图等。贺兰山岩刻描绘了古代西北地区游牧民族的捕猎、舞蹈场面,其中有一幅很精彩,表现了一个猎人抛出绳子,想去捉住一匹骆驼,这幅作品在构图上已注意到了远近的关系,猎人与骆驼之间的距离表现得恰到好处。
原始艺术与现代艺术比较时,它们的相似之处会扩大人们的理解力,并唤起我们对艺术的重新思考和认识,我国大量岩画的发现,必将在我国的艺术界、美术界产生深远的影响。
参考文献:
[1]宋耀良.中国岩画考察[M].上海人民出版社.2015年
[2]束锡红、李详石.岩画与游牧文化[M].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
[3]陈兆复.中国岩画发现史[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
作者简介:何宛锦(1995—),女(汉族),宁夏银川人,本科生,中国画专业。
【关键词】:贺兰山;岩画;游牧民族文化;艺术
一、游牧文化与贺兰山岩画
贺兰山与卫宁北山是银川平原的天然屏障。银川平原是黄河的冲积平原,历来有“鱼米之乡”的美誉,属于黄河流域农耕文化区。从人类历史发展来看,农业生产被历史学家们称为“文明之母”。因为农业生产方式奠定了人类前所未有的物质文明基础,开创了人类社会的新纪元。在距今五六千年前,黄河流域突破了原始的生产方式和氏族制度的束缚,通过“农业革命”进入了文明社会。从此这块土地成为了文化先进、物资充裕、生产力较发达的富庶之地。而贺兰山与北山及其以西之地,由于蒙古高气压的影响,干旱少雨,成为干旱草原地带,地表多粗砂,仅有稀疏的杂草丛生,气候寒冷,不宜农作物生长。自然环境和自然条件的限制,只能适宜畜养牛马羊驼及多种耐旱的野植物生长,这里的氏族部落和后来的民族,适者生存,只能采取游牧的生产方式,过着畜牧与狩猎的生活,同时也创造了丰富多彩具有传奇式的草原游牧文化。而贺兰山和卫宁北山,正处在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的分水岭,是这两种文化的交融之地和撞击之地。贺兰山与卫宁北山大量的岩画则是这两种文化碰撞出的艺术火花,更是这两种文化孕育出的产儿。两种文化杂交融合的优势,使贺兰山与北山岩画表现出了震撼撼人心的艺术美和艺术魅力。这两种文化既有争斗,又有融合,互相影响又互相促进,形成了互相依存互相学习、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结合局面。
二、贺兰山岩画的艺术特征
1、艺术与技术
岩画所使用的技术主要为凿刻。形式及其实践创造的活动是艺术的基本特征,当技术达到一定程度,经过加工能够产生特定的形式时,这时才会有真正的艺术。只有发展了的技术才能产生完善的形式,所以技术和美感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而且形式美感是随着技术活动的发展而不断发展的。地理气候上的巨大差异,同样影响着艺术家们创作的形式和技术的发展。岩画的材料和工具的选用与制造,是先民们生产斗争经验的结晶,也是他们审美理想的物质体现。使用不同的工具和材料,制作出来的岩画,效果各异,形式美感有别。
贺兰山岩画,其刻制的手法主要有两种:一种是通体雕凿,这种刻制方法多用于刻制动物图像,敲凿后的凿点清晰,但阴刻较浅,有的也很粗糙,图形往往不十分清楚。另一种刻制方法,是先凿刻,然后再将刻槽打磨光滑,这种方法以阴刻线条来构成图形,多用于刻制人物或人面像,用这种方法刻制的图形,有的沟槽宽且深,虽经岁月的残损剥蚀,往往图形还是十分清晰。
岩画技法在制作的早期、晚期也有很大的区别。早期的岩画,由于作者对神和巫术的崇敬,制作岩画被看作是很大的荣誉和神圣的义务,艺术家们热情地工作、精心地凿制,刻纹往往深且平滑,凿点紧密细致。此后,随着社会的发展,岁月的流逝,生活的进步,人们对神的迷信程度有所减弱,不再像从前那样虔诚认真地从事创作了,凿刻的圆坑大而稀少,时深时浅,有的甚至琢刻图案的范围,落到形象之外去了,而且,凿刻后也不再擦磨,所以有的晚期涂绘岩画,信笔涂鸦,形象粗糙。
综上所述,岩画技法的发展取决于诸多方面,除了技术工具之外,还有美学观念和宗教信仰等。
2、写实主义的风格
写实总是艺术的主流,古代游牧民族由于劳动和生活的需要,培养了他们敏锐的观察力,这种观察力反映在艺术上,写实就成为他们艺术创作上的主要倾向。
古今中外的艺术,无论如何变化写实总是最基本的方法,这并不排斥艺术家们可以驰骋自己的想象力,可以运用寓意象征等多样的手法。但只要作品的形体不脱离写实的基本轮廓,所塑造的形象,人们是可以看得懂的,是可以通过视觉领会其意图并产生联想的。这便是写实主义始终是岩画艺术的主要风格的原因。
3、装饰主义的风格
无论美学家们对于艺术的起源问题的阐述有多大的分歧,对装饰的性质有多少不同的看法,如果将其置于人类文化这个庞大的系统之中,任何一个想要把装饰艺术限定在纯粹模仿功能的最苛刻的艺术史家和美学家,也不得不承认装饰艺术所具有的巨大的想象力和深刻的表现力。正像每种艺术都有自己的“方言”一样,装饰艺术运用着它自己的语言——对比、节奏、对称、均衡、连续、间隔、重叠、疏密、反复、交叉、错综、变化。
岩画中的装饰风格当然不仅仅在于北方草原上的動物图形,在我国南北各地的岩画中都有装饰效果。艺术家都有愉悦他人的意向,所以,艺术被界定为一种意在创造具有愉悦性形式的东西。这些形式可以满足我们的美感,这样对艺术品就有了装饰的要求。贺兰山岩画的装饰艺术手法大致分为平面造型和对称均衡。
4、象征主义的风格
在贺兰山岩画中,大概都可以发现抽象的点、线、沟槽等符号和图案。图案中带有射线的圆形、波纹形、螺形、方形和女阴形等,都是以各种直线或曲线组成的抽象图形,这种抽象图形是用来表现或比喻某种特定的含义的。这些艺术我们称之为象征主义的风格。
5、构图
(1)形象的组合
谈到岩画构图的时候,我们必须记住史前艺术家与当代艺术家是不同的,他们的作品构图不受画布、墙壁或其他东西的形状和尺寸的限制。史前的岩画艺术家,他们利用不是很平的,但却无限宽敞的崖面作画并且无论在创作之前或者完成之后,都不用给自己的作品上框或装裱。因此,我们这里所谈的岩画构图,实际上指的只是形象的组合。
(2)空间关系
贺兰山岩画在造型上采取平面塑造的方法,而在构图的空间关系上,也是采用平面布置的方法,即没有透视和空间深度。当然,有些画面的形象有大有小,但这些大小的变化,往往是用来表示其社会地位的。艺术家们通常使用象征的手法,比如,贺兰山岩画中将动物或人物倒置或躺在地上,来表现他们(它们)的死亡;或将一些人像画得比其他人像大得多,来表现他们的重要地位或高级身份。
但在有的岩画作品中,也可以看出空间关系的观念。例如,为了表现弓箭手们战斗而构成的环形构图,或为描绘猎手们追踪野兽而画出的对角线构图等。贺兰山岩刻描绘了古代西北地区游牧民族的捕猎、舞蹈场面,其中有一幅很精彩,表现了一个猎人抛出绳子,想去捉住一匹骆驼,这幅作品在构图上已注意到了远近的关系,猎人与骆驼之间的距离表现得恰到好处。
原始艺术与现代艺术比较时,它们的相似之处会扩大人们的理解力,并唤起我们对艺术的重新思考和认识,我国大量岩画的发现,必将在我国的艺术界、美术界产生深远的影响。
参考文献:
[1]宋耀良.中国岩画考察[M].上海人民出版社.2015年
[2]束锡红、李详石.岩画与游牧文化[M].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
[3]陈兆复.中国岩画发现史[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
作者简介:何宛锦(1995—),女(汉族),宁夏银川人,本科生,中国画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