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发展绿色电力营销,是电力企业市场营销理论与实践的新方向,是电力企业开展环境保护的实践响应,通过满足消费者对绿色价值的诉求,合理配置电力资源,实现电力行业的可持续发展。本文对绿色电力营销的难点及对策进行了研究。
关键词:绿色电力 电力营销 策略
一、绿色电力与绿色电力营销的概念
1.绿色电力。绿色电力是指借助特定发电设备,把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海洋能、小水电、地热能等可再生的能源转化为电能,如光伏发电、风电、生物质能汽化发电、小水电等能源均属于绿色电力能源。这些能源不消耗煤炭、石油、天燃气等不可再生能源,不排放对环境有害的废水、废气和废渣等,利于人类生存环境的优化。
2.绿色电力营销。绿色电力营销指电力公司依据电力产品的差异环境属性,使用的有差别的营销策略。开展电力营销的步骤包括:绿色需求、绿色消费、绿色生产、绿色标志、绿色价格、绿色市场开发、建立绿色营销的法律保障。电力营销策略和电价形成机制是绿色电力发展的瓶颈,导致我国扩大可再生能源发电规模、减小非再生能源发电投入的政策无法有效的贯彻执行。发展绿色电力營销,推行绿色电力营销战略,实现低排放、高利用率的生产模式,达到了环境利益、消费者需求与经济效益的和谐统一。
二、绿色电力营销的难点
1.绿色电力价格竞争机制不健全。和传统煤电上网电价相比,绿色电力价格偏高,这是绿色电力营销开展的最大难点,导致其在电力市场中没有价格竞争优势;我国的电力市场呈现垄断性的状态,也没有建立完善的电力市场竞争机制,虽目前也推行了一些倾向于绿色电力的产业政策,但这些政策还不够完善,导致其不能有效的贯彻落实;煤电价格较低,绿色电力的造价较高,当前对采用矿物能源发电而导致的环境污染治理费部分没有计入成本内,且在煤电站和核电站,需使用很多水去产生蒸汽,在缺水地区,这样做也极大的增加的生产成本;在西方发达国家,采取征收生态税或能源税的方式,来对绿色电力和煤电的价格进行调整,而我国目前暂未对其征收;当前绿色电力的规模效益还没形成,对于某些规模小的绿色电力生产厂,设备多采用进口,这样造成生产、购网、销售、上网及发电设备价格都比较高,使电价整体定价偏高,所以形成绿色电力市场,并逐步就行扩大,需要政府公共政策的极大支持。
2.绿色电力没有得到充分开发。我国具有丰富的太阳能、风能、水能、生物能等资源,且80-90%可再生资源都集中分布在西部地区,因当地交通闭塞、经济落后、设施落后、消费水平低,能源需求一直很低,加上电力公司对这些资源的开发能力有限,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绿色电力的开发。虽然当地资源丰富,但是技术和经济上没有绿色电力大批量生产的能力,当地经济落后,也没有进行有力的招商和宣传,使有实力的开发商没有进行相关方面的投资,限制了绿色力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最终导致绿色电力在整个电力系统中占有的比例比较低。
3.统一的绿色电力市场有待形成。因资源丰富的西部等地区电力需求较低,绿色电力难以在本地市场进行全部消化,若要使这些绿色电力得到充分利用,跨省的统一绿色电力市场有待形成。结合当地的绿色电力开发情况和使用情况,借助有效的绿色电力营销手段,在统一的电力供需市场上,开展有效的绿色电力营销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现有电力体制不利于电力的跨省买卖,资源丰富的欠发达地区生产的绿色电力基本可满足本地用电需求,但是仍然有很大的绿色电力开发潜力,但由于绿色电力价格偏高,东部地区更倾向于购买西部的煤电,这也是电力营销的难点之一。随着电力市场已经逐渐从卖方转向买方市场,绿色电力丰富地区,已经产生了窝电现象,仅依靠本地区进行电力消化和分摊风电价差,也将难以为继。我国现在启动的西电东送工程,就是把绿色电力从西部输送至东部地区,可促进绿色电力的开发。
4.营销方式有待完善。我国绿色电力营销的研究才刚刚起步,营销模式还在探索中。目前营销方式比较单一,通过愿意参与绿色电力项目的客户与供电公司、输电公司或开发商签订绿色电力的购销合同,实现绿色电力的营销。客户可多支付一些费用,自愿选择购买绿色电力,同时制定相关制度,保证多支付的费用都使用在绿色电力上,该营销模式也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客户数量增长缓慢。
三、开展绿色电力营销的策略
1.增加绿色电力规模效益。在国家的五年及中长期发展规划中,要有计划的对绿色电力产业化进行扶持,鼓励有实力的开发商在资源丰富的地区,积极采用先进的技术装备进行大型装机容量的绿色电力的生产;对于一些中小型开发商,也要对绿色电力的生产规模提出相关要求;同种性质的绿色电力产品,要促进其相互联合,这样形成产业集群;也可采用热电与绿色电力的联合,生产混合电力产品,便于形成循环经济运行模式,促进产业集群的构建,增加了绿色电力的规模效益。
2.因地制宜积极发展绿色电力。电力工业结构的调整思路已经向着绿色电力方向发展,大力开展水电建设、光伏发电、风电建设、优化煤电行业并开展核电站的建设,使可再生能源的发展过程中,有法可依。拥有丰富可再生资源的地区应根据绿色电力的战略目标,对本地区的可再生能源情况进行分析,积极发展能源来源丰富的绿色电力资源,不仅仅局限在满足本地区的电力需求,还要上升到响应国家能源发展战略目标上来。要根据市场的需求对发展战略进行调整,做好绿色电力营销的基础性工作,调查各地市场信息,完善相关的运行及价格预测机制,根据资源分布情况和市场需求分析情况,因地制宜的开发绿色电力并制定相关的科学营销决策。积极筹集开发绿色电力的资金,同时引进技术人才,做好相应的开发绿色电力规划和方案,促进绿色电力的开发和营销工作的开展。
3.消除行政壁垒并建立统一的绿色电力市场。在电网建设落后的边远地区和可再生资源丰富的地区,要强化电网工程的建设,同时注意因地制宜的开发绿色电力资源,做到绿色电力生产出来以后,可及时输送给消费者,这是创建统一绿色电力市场的物质技术保证。在行政管理方面,弱化电网的行政区划,便于绿色电力网上营销工作的开展,各大区及各省供电公司要从国家能源发展战略的角度出发,有计划的进行网上电力营销工作,由国家电网公司进行整体规划,促进绿色电力的西电东送和跨省交易的网络服务局面。开拓绿色电力市场,强制推行配额制,根据各地区可再生资源的情况,按区域划分,推行发电配额,强制要求发电单位生产一定比例的绿色电力。推行销售市场配额制,根据各地区经济发展程度,供电公司在出售电力时,必须含有一定比例的绿色电力。西方发达国家目前使用绿色证书交易系统进行绿色电力交易,实现绿色电力的跨省交易,绿色证书可实现不同省份的供电公司间及供电公司和客户间的绿色电力交易,我国推行绿色证书交易系统,可促进形成统一的绿色电力交易市场的形成。
4.开展多种方式的营销方式。积极采用多种方式的营销策略,结合消费者、成本、便利、沟通(4C)理论和产品、价格、渠道、促销(4P)理论,制定绿色电力的市场营销策略。降价促销是最有效的营销手段,绿色电力的产业化必须以市场需求为出发点,借助消费者素质提高、科技进步、规模生产等来降低绿色电力生产成本;双向沟通促销、广告宣传、品牌促销、公关和关系营销促销都是很重要的营销策略,服务促销可为绿色电力企业提高市场竞争力。
四、结语
当前绿色电力营销过程中还存在很多难点,找准对策,结合地区的情况和国情,采取切实有效的营销策略,积极借鉴国外的绿色营销模式,对绿色电力的相关制度进行完善,树立企业的绿色品牌,才能推动绿色电力行业向着规模化发展。
参考文献:
[1]徐国庆.论绿色电力营销的有效策略[J].科技创业家.2012(8).
作者简介:李曼嘉(1984.07—)女。民族:汉。经济师,大学本科,后继硕士。
关键词:绿色电力 电力营销 策略
一、绿色电力与绿色电力营销的概念
1.绿色电力。绿色电力是指借助特定发电设备,把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海洋能、小水电、地热能等可再生的能源转化为电能,如光伏发电、风电、生物质能汽化发电、小水电等能源均属于绿色电力能源。这些能源不消耗煤炭、石油、天燃气等不可再生能源,不排放对环境有害的废水、废气和废渣等,利于人类生存环境的优化。
2.绿色电力营销。绿色电力营销指电力公司依据电力产品的差异环境属性,使用的有差别的营销策略。开展电力营销的步骤包括:绿色需求、绿色消费、绿色生产、绿色标志、绿色价格、绿色市场开发、建立绿色营销的法律保障。电力营销策略和电价形成机制是绿色电力发展的瓶颈,导致我国扩大可再生能源发电规模、减小非再生能源发电投入的政策无法有效的贯彻执行。发展绿色电力營销,推行绿色电力营销战略,实现低排放、高利用率的生产模式,达到了环境利益、消费者需求与经济效益的和谐统一。
二、绿色电力营销的难点
1.绿色电力价格竞争机制不健全。和传统煤电上网电价相比,绿色电力价格偏高,这是绿色电力营销开展的最大难点,导致其在电力市场中没有价格竞争优势;我国的电力市场呈现垄断性的状态,也没有建立完善的电力市场竞争机制,虽目前也推行了一些倾向于绿色电力的产业政策,但这些政策还不够完善,导致其不能有效的贯彻落实;煤电价格较低,绿色电力的造价较高,当前对采用矿物能源发电而导致的环境污染治理费部分没有计入成本内,且在煤电站和核电站,需使用很多水去产生蒸汽,在缺水地区,这样做也极大的增加的生产成本;在西方发达国家,采取征收生态税或能源税的方式,来对绿色电力和煤电的价格进行调整,而我国目前暂未对其征收;当前绿色电力的规模效益还没形成,对于某些规模小的绿色电力生产厂,设备多采用进口,这样造成生产、购网、销售、上网及发电设备价格都比较高,使电价整体定价偏高,所以形成绿色电力市场,并逐步就行扩大,需要政府公共政策的极大支持。
2.绿色电力没有得到充分开发。我国具有丰富的太阳能、风能、水能、生物能等资源,且80-90%可再生资源都集中分布在西部地区,因当地交通闭塞、经济落后、设施落后、消费水平低,能源需求一直很低,加上电力公司对这些资源的开发能力有限,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绿色电力的开发。虽然当地资源丰富,但是技术和经济上没有绿色电力大批量生产的能力,当地经济落后,也没有进行有力的招商和宣传,使有实力的开发商没有进行相关方面的投资,限制了绿色力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最终导致绿色电力在整个电力系统中占有的比例比较低。
3.统一的绿色电力市场有待形成。因资源丰富的西部等地区电力需求较低,绿色电力难以在本地市场进行全部消化,若要使这些绿色电力得到充分利用,跨省的统一绿色电力市场有待形成。结合当地的绿色电力开发情况和使用情况,借助有效的绿色电力营销手段,在统一的电力供需市场上,开展有效的绿色电力营销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现有电力体制不利于电力的跨省买卖,资源丰富的欠发达地区生产的绿色电力基本可满足本地用电需求,但是仍然有很大的绿色电力开发潜力,但由于绿色电力价格偏高,东部地区更倾向于购买西部的煤电,这也是电力营销的难点之一。随着电力市场已经逐渐从卖方转向买方市场,绿色电力丰富地区,已经产生了窝电现象,仅依靠本地区进行电力消化和分摊风电价差,也将难以为继。我国现在启动的西电东送工程,就是把绿色电力从西部输送至东部地区,可促进绿色电力的开发。
4.营销方式有待完善。我国绿色电力营销的研究才刚刚起步,营销模式还在探索中。目前营销方式比较单一,通过愿意参与绿色电力项目的客户与供电公司、输电公司或开发商签订绿色电力的购销合同,实现绿色电力的营销。客户可多支付一些费用,自愿选择购买绿色电力,同时制定相关制度,保证多支付的费用都使用在绿色电力上,该营销模式也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客户数量增长缓慢。
三、开展绿色电力营销的策略
1.增加绿色电力规模效益。在国家的五年及中长期发展规划中,要有计划的对绿色电力产业化进行扶持,鼓励有实力的开发商在资源丰富的地区,积极采用先进的技术装备进行大型装机容量的绿色电力的生产;对于一些中小型开发商,也要对绿色电力的生产规模提出相关要求;同种性质的绿色电力产品,要促进其相互联合,这样形成产业集群;也可采用热电与绿色电力的联合,生产混合电力产品,便于形成循环经济运行模式,促进产业集群的构建,增加了绿色电力的规模效益。
2.因地制宜积极发展绿色电力。电力工业结构的调整思路已经向着绿色电力方向发展,大力开展水电建设、光伏发电、风电建设、优化煤电行业并开展核电站的建设,使可再生能源的发展过程中,有法可依。拥有丰富可再生资源的地区应根据绿色电力的战略目标,对本地区的可再生能源情况进行分析,积极发展能源来源丰富的绿色电力资源,不仅仅局限在满足本地区的电力需求,还要上升到响应国家能源发展战略目标上来。要根据市场的需求对发展战略进行调整,做好绿色电力营销的基础性工作,调查各地市场信息,完善相关的运行及价格预测机制,根据资源分布情况和市场需求分析情况,因地制宜的开发绿色电力并制定相关的科学营销决策。积极筹集开发绿色电力的资金,同时引进技术人才,做好相应的开发绿色电力规划和方案,促进绿色电力的开发和营销工作的开展。
3.消除行政壁垒并建立统一的绿色电力市场。在电网建设落后的边远地区和可再生资源丰富的地区,要强化电网工程的建设,同时注意因地制宜的开发绿色电力资源,做到绿色电力生产出来以后,可及时输送给消费者,这是创建统一绿色电力市场的物质技术保证。在行政管理方面,弱化电网的行政区划,便于绿色电力网上营销工作的开展,各大区及各省供电公司要从国家能源发展战略的角度出发,有计划的进行网上电力营销工作,由国家电网公司进行整体规划,促进绿色电力的西电东送和跨省交易的网络服务局面。开拓绿色电力市场,强制推行配额制,根据各地区可再生资源的情况,按区域划分,推行发电配额,强制要求发电单位生产一定比例的绿色电力。推行销售市场配额制,根据各地区经济发展程度,供电公司在出售电力时,必须含有一定比例的绿色电力。西方发达国家目前使用绿色证书交易系统进行绿色电力交易,实现绿色电力的跨省交易,绿色证书可实现不同省份的供电公司间及供电公司和客户间的绿色电力交易,我国推行绿色证书交易系统,可促进形成统一的绿色电力交易市场的形成。
4.开展多种方式的营销方式。积极采用多种方式的营销策略,结合消费者、成本、便利、沟通(4C)理论和产品、价格、渠道、促销(4P)理论,制定绿色电力的市场营销策略。降价促销是最有效的营销手段,绿色电力的产业化必须以市场需求为出发点,借助消费者素质提高、科技进步、规模生产等来降低绿色电力生产成本;双向沟通促销、广告宣传、品牌促销、公关和关系营销促销都是很重要的营销策略,服务促销可为绿色电力企业提高市场竞争力。
四、结语
当前绿色电力营销过程中还存在很多难点,找准对策,结合地区的情况和国情,采取切实有效的营销策略,积极借鉴国外的绿色营销模式,对绿色电力的相关制度进行完善,树立企业的绿色品牌,才能推动绿色电力行业向着规模化发展。
参考文献:
[1]徐国庆.论绿色电力营销的有效策略[J].科技创业家.2012(8).
作者简介:李曼嘉(1984.07—)女。民族:汉。经济师,大学本科,后继硕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