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课堂教学是学校教学工作的主要途径,也是学生获取知识、培养能力的主要方式。怎样才能搞好课堂教学,上好数学“课改”课?现结合教学实践谈几点认识。
【关键词】 课改;游戏;情境化;生活化;艺术化
【中图分类号】 G62.2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089(2017)17-0-02
要上好数学“课改”课,需把问题生活化“学以致用”是我们教学的基本要求,新教材在呈现教学内容时,很多内容都是以艺术化的形式,再现了生活中常见的数学问题。
如我在讲授“两点之间,线段最短”这一节时,可试问同学们校园内四四方方的草坪为什么总是被踩去四支角?这个理由其时很简单,因为同学们走路总爱赶捷径,即在不知不觉中运用了“两点之间,线段最短”这一知识点.
像这样设计的生活中常见的场景,学生可以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来进行判断,在充满愉快的学习过程中,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此时,思维训练是那样的轻松自然、那样的和谐,使数学走进了生活,为生活服务,生活与数学有机地融为一体。问题情境生活化的威力由此可见一般。
由此可见,新教材在处理教学内容时,能充分考虑儿童的心理特点和心理需要,艺术化地创设具体、生动、活泼有趣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寓教于乐,使他们乐于智力探索,始終以积极的态度去参与学习,在悦耳、悦目、悦心的情境下获得新知。
(一)关注学生的参与状态,激发学生主体参与
一节课的效果如何应当首先关注学生学得如何。如:能否基于这一知识作出推论和预测,从而解释相关的现象,解决有关的问题;⑶能否综合几方面的知识解决比较复杂的问题等。因为知识是不能传递的,教师的传递只是信息,知识必须通过学生的主动建构才能获得,重要的是人人得到参与和体验,也就是说学习是学习者自己的事情,谁也不能代替。故教师首先必须引导、激发学生主动参与。
1、重目标的制定
“目标”是课堂教学的导航线,但不能忘掉作用的对象是人。只有难度适中,学生经过努力能够理解和掌握的知识,才能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积极的内心体验,也才会带着一种高涨的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在学习中意识、感觉到自己的智慧和力量,课堂就易形成良好的状态。故目标的确定上要“目中有人”,并倡导由学生参与目标或子目标的提出和确定。(1)从知识的范围和深度考虑学生达到水平的程度。(2)从技能训练、能力培养、思维训练、考虑学生达到水平的程度。(3)从情感、意志、品质培养、考虑学生达到要求的程度。如某教师在教《绝对值》一节时确定的目标为:知识目标-----借助数轴理解绝对值的概念,能求一个数的绝对值,会比较两个负数的大小;能力目标-----经历数学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发展分析、抽象概括、数学交流等能力;情感目标-----体验自主探究的艰辛,感受合作的力量和成功的喜悦。
2、重教材的挖掘
教师应适当地发挥一下创造性,对教材的内容进行一些改编、添加,尽量为学生提供一个现实的探索性的教学活动。
如:《多边形的内角和》的教学。某教师感到按教材教学不利于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的兴趣。教学时就把它改为:首先从一个实际问题引例“一个新建的三角形多功能小区,计划在它的三个顶点处种上了半径为10米的扇形绿化地。已知每平方米绿化地的成本是80元,请问按计划需总成本多少元?”导入新课,然后,围绕该实际问题进行变式??如果是一个四边形的多功能小区,在它的四个顶点处种上了半径为10米的扇形绿化地,又如何计算呢?如果是五边形、六边形…,又如何计算呢?结果激起了学生极大的兴趣,学生想出办法各种各样,收到了很多意料之外的效果。
3、重教法的优化
在操作时笔者感到要注意:(1)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想”:如提问后,不要急于叫先举手的学生,要给更多的学生思考的时间;少用依坐叫学生回答问题的方法,多用抢答比赛等形式,以便于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性。(2)让学生有展示自己的“机会”。
在教学中,凡是学生能动手操作的,尽量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凡是学生能归纳的,尽量让学生自己归纳等。另教师要在学生无疑问时,宜多采用反问,追问的方式,使学生为求解不由自主地介入到讨论,参与到求解的行列中来。
(二)关注教学思维状态,创设合理的问题情境
一节课的效果如何其次应关注学生是否形成了深层次的理解。如:能否用自己的话去解释、表达所学的知识;能否运用这一知识解决变式问题;能否将所学的知识迁移到实际问题中去。
要做到这些方面,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学生学习的思维过程,因为只有理解和关注学生是怎样学习的,才能促使学生真正的理解。
1、重问题的设置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是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的最有力手段。学生有了强烈的悬念,必会产生迫切寻求解答的心理状态。
如:在教学《有理数减法》的一节中,某教师采用了从学生熟悉的实例“我市今天的最高气温为6℃,最低气温为-2℃。今天我市的温差是多少?你是怎么算的?”引入。创设了这样的问题情境,不仅提高了学生探究的热情,而且使学生感到数学就在身边。
2、重方法的指导
根据数学学科的特点,应把“授之以法”作为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如:观察法、比较法、分析综合法、判断推理法、猜想法等。因为这不仅是学生自主积极探索的条件,而且是自我提出问题,质疑的基础。故在教学中,可以通过如下问题:这节课探究了什么内容?探究的方法是什么?探究成功的经验是什么?失败的教训是什么?来引导学生自动调整自己的学习行动和方法,逐步帮助他们由学会向会学转化。
(三)关注学生的人际交往状态,鼓励生生互动
一节课的效果如何再次应关注学生获得对数学学习的积极性。积极的体验会使学生不断地产生浓厚的兴趣和需要,对学习表现出极大的热情,并从学习中获得兴奋和快乐。
【关键词】 课改;游戏;情境化;生活化;艺术化
【中图分类号】 G62.2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089(2017)17-0-02
要上好数学“课改”课,需把问题生活化“学以致用”是我们教学的基本要求,新教材在呈现教学内容时,很多内容都是以艺术化的形式,再现了生活中常见的数学问题。
如我在讲授“两点之间,线段最短”这一节时,可试问同学们校园内四四方方的草坪为什么总是被踩去四支角?这个理由其时很简单,因为同学们走路总爱赶捷径,即在不知不觉中运用了“两点之间,线段最短”这一知识点.
像这样设计的生活中常见的场景,学生可以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来进行判断,在充满愉快的学习过程中,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此时,思维训练是那样的轻松自然、那样的和谐,使数学走进了生活,为生活服务,生活与数学有机地融为一体。问题情境生活化的威力由此可见一般。
由此可见,新教材在处理教学内容时,能充分考虑儿童的心理特点和心理需要,艺术化地创设具体、生动、活泼有趣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寓教于乐,使他们乐于智力探索,始終以积极的态度去参与学习,在悦耳、悦目、悦心的情境下获得新知。
(一)关注学生的参与状态,激发学生主体参与
一节课的效果如何应当首先关注学生学得如何。如:能否基于这一知识作出推论和预测,从而解释相关的现象,解决有关的问题;⑶能否综合几方面的知识解决比较复杂的问题等。因为知识是不能传递的,教师的传递只是信息,知识必须通过学生的主动建构才能获得,重要的是人人得到参与和体验,也就是说学习是学习者自己的事情,谁也不能代替。故教师首先必须引导、激发学生主动参与。
1、重目标的制定
“目标”是课堂教学的导航线,但不能忘掉作用的对象是人。只有难度适中,学生经过努力能够理解和掌握的知识,才能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积极的内心体验,也才会带着一种高涨的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在学习中意识、感觉到自己的智慧和力量,课堂就易形成良好的状态。故目标的确定上要“目中有人”,并倡导由学生参与目标或子目标的提出和确定。(1)从知识的范围和深度考虑学生达到水平的程度。(2)从技能训练、能力培养、思维训练、考虑学生达到水平的程度。(3)从情感、意志、品质培养、考虑学生达到要求的程度。如某教师在教《绝对值》一节时确定的目标为:知识目标-----借助数轴理解绝对值的概念,能求一个数的绝对值,会比较两个负数的大小;能力目标-----经历数学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发展分析、抽象概括、数学交流等能力;情感目标-----体验自主探究的艰辛,感受合作的力量和成功的喜悦。
2、重教材的挖掘
教师应适当地发挥一下创造性,对教材的内容进行一些改编、添加,尽量为学生提供一个现实的探索性的教学活动。
如:《多边形的内角和》的教学。某教师感到按教材教学不利于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的兴趣。教学时就把它改为:首先从一个实际问题引例“一个新建的三角形多功能小区,计划在它的三个顶点处种上了半径为10米的扇形绿化地。已知每平方米绿化地的成本是80元,请问按计划需总成本多少元?”导入新课,然后,围绕该实际问题进行变式??如果是一个四边形的多功能小区,在它的四个顶点处种上了半径为10米的扇形绿化地,又如何计算呢?如果是五边形、六边形…,又如何计算呢?结果激起了学生极大的兴趣,学生想出办法各种各样,收到了很多意料之外的效果。
3、重教法的优化
在操作时笔者感到要注意:(1)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想”:如提问后,不要急于叫先举手的学生,要给更多的学生思考的时间;少用依坐叫学生回答问题的方法,多用抢答比赛等形式,以便于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性。(2)让学生有展示自己的“机会”。
在教学中,凡是学生能动手操作的,尽量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凡是学生能归纳的,尽量让学生自己归纳等。另教师要在学生无疑问时,宜多采用反问,追问的方式,使学生为求解不由自主地介入到讨论,参与到求解的行列中来。
(二)关注教学思维状态,创设合理的问题情境
一节课的效果如何其次应关注学生是否形成了深层次的理解。如:能否用自己的话去解释、表达所学的知识;能否运用这一知识解决变式问题;能否将所学的知识迁移到实际问题中去。
要做到这些方面,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学生学习的思维过程,因为只有理解和关注学生是怎样学习的,才能促使学生真正的理解。
1、重问题的设置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是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的最有力手段。学生有了强烈的悬念,必会产生迫切寻求解答的心理状态。
如:在教学《有理数减法》的一节中,某教师采用了从学生熟悉的实例“我市今天的最高气温为6℃,最低气温为-2℃。今天我市的温差是多少?你是怎么算的?”引入。创设了这样的问题情境,不仅提高了学生探究的热情,而且使学生感到数学就在身边。
2、重方法的指导
根据数学学科的特点,应把“授之以法”作为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如:观察法、比较法、分析综合法、判断推理法、猜想法等。因为这不仅是学生自主积极探索的条件,而且是自我提出问题,质疑的基础。故在教学中,可以通过如下问题:这节课探究了什么内容?探究的方法是什么?探究成功的经验是什么?失败的教训是什么?来引导学生自动调整自己的学习行动和方法,逐步帮助他们由学会向会学转化。
(三)关注学生的人际交往状态,鼓励生生互动
一节课的效果如何再次应关注学生获得对数学学习的积极性。积极的体验会使学生不断地产生浓厚的兴趣和需要,对学习表现出极大的热情,并从学习中获得兴奋和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