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聋班数学教学过程中,立足于学生已经积累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将现实生活融入到数学课堂,促进聋班数学教学向着“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的方向发展,利用生活资源,将数学课堂打造成为生活课堂。
【关键词】聋哑学生数学教学生活化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6B-0100-02
聋哑学生由于特殊的身体缺陷,与外界沟通能力有限,制约了他们思维能力的发展。聋哑学生形象思维尤为敏感,但是抽象思维能力较弱,难以理解数学中的数量关系,分析和推理能力有限。聋哑学生一般偏向于在熟悉的环境中学习数学知识,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更能激发他们学习兴趣,诱发他们积极思考。因此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密切联系生活,用数学思维看待现实世界。把数学与之相关的现实生活结合在一起,提高聋哑学生掌握数学知识的能力,引导他们真正理解数学关系,并运用到现实生活中。
一、将生活知识整合到教学内容中
聋哑学生的生活经历有限,很多知识理解起来十分吃力,这需要老师在讲解这些知识之前,引导学生参观或收集生活中相关的教学素材,这样聋哑学生就会形成感性认识。将教材内容整合成为符合学生认知能力,并与现实生活联系密切的、真实的、有意义的、具有活力的数学活动。知识来源于生活,注重从生活事件中培养聋哑学生的创新能力,使聋哑学生能够从实践中获取知识、主动发现问题和积极解决问题,促进聋哑学生创造力与想象力的充分发挥。当前我们使用的全日制聋哑数学教材知识系统性太强,联系生活实际较少,聋哑学生认知水平难以满足教材知识结构的要求,因此造成很多老师为了实现教学任务而搞题海战术,不断重复训练,制约了聋哑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和教学质量的提高。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密切联系生活,注重聋哑学生直接经验的获取,把教学运用到实践,深入到生活。
二、刨设实际情境
(一)联系实际,学习兴趣化。
在熟悉的生活环境中,学生对数学知识感到尤为亲切,学生会在不知不觉中展开对数学问题的研究分析,逐渐产生求知欲望,对学习感到兴趣。聋哑学生也是如此。比如在讲解“统计”知识时,课本例题运用了学生喜欢的颜色提出问题,说明了生活离不开统计。然而教材所列举的数据与现实生活完全不符,没有搜集数据这一过程,所以,在教学过程中,笔者对教材进行了整合,组织开展“我家爱吃的水果”主题活动。首先要求学生记录自己家人喜欢吃的水果,从自己记录的信息中指出发现了什么现象或规律,最后将全班收集到的资料集中在一起,问:“你们从中发现了什么?你想说些什么呢?”学生经过深入思考、讨论、交流,最终总结出了很多结论,也发现了很多问题。开展这样的教学活动,学生不仅掌握了统计知识,还在搜集数据过程中领悟到了学习数学的快乐,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综合实践能力。
(二)利用实物,探究具体化。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老师是学生的指导者、合作者,老师最大的职能在于点拨、指导学生探索知识,提高学生思维能力。聋教数学课堂教学也是如此。例如,在讲解“长方形周长”知识时,笔者要求学生把课本(面)的周长、作业本(面)的周长、教师课桌(面)的周长进行测量,然后引导学生分析总结出长方形的周长。在测量过程中,学生真切地体会到了数学就在身边,这样不仅调动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并且还提高了他们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使得学生养成了从生活层面分析数学的意识,提升了学生从生活经验理解数学的能力。
(三)加强应用,数学生活化。
“数学知识来源于实际生活,又服务于我们的实际生活”。聋哑学生已掌握了一些基本的生活经验,这无疑是有助于他们积累数学知识。老师要充分注重并利用学生已掌握的生活经验,在数学课堂上会收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在聋教数学课堂中,从聋哑学生的身边提取学习材料,让他们体会到数学,并学会从身边找数学,发现数学问题。一个有趣又贴近生活的问题,往往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时,笔者引入学生们感兴趣的过生日切蛋糕的情景,怎样分才公平,才分得一样多?学生讨论,然后自己动手来分,要求分得一样多……最后,得出“人→分→份(得到份)”,分得一样多(每份同样多),这叫“平均分”。这样利用人分物品的生活现象,引出“平均分”,不但使聋哑学生增加了动手操作的机会,且使他们对新概念感到新颖、亲切。
三、灵活选择教材
教材充分体现了教学目标,为实现教学任务提供了基础保障,也是老师开展课堂教学的重要依据。当前,聋教数学课堂使用的教材仍然是20世纪90年代的老版本,教材的很多内容都与现实生活严重脱节,数学课本几乎已经失去了其与生活贴近的功能与价值。在这种状况下,数学教师必须大胆突破教材局限,通过删减、增添、补充或整合,使教材内容符合学生实际生活,具有时代特征,从而满足学生学习需求。总之,老师在整合教材、安排教学内容时,既要遵守教材总体思想,又不能局限于教材,而是根据聋哑学生生活实际需要,对教材内容进行综合设计和处理,使之更加符合聋教课堂的实际需要和聋哑学生日后融入社会生活的基本需要。
四、积极开展实践活动
组织开展关于生活(下转第102页)(上接第100页)数学问题的实践活动,尤其是引导聋哑学生亲自动手操作,让他们结合相关数学概念进行总结分析。
在聋教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将数学知识融入到生活实践过程中,使聋哑学生对抽象的数学知识的理解更加透彻,更加灵活,增强他们的实践能力。同时,要充分发挥聋哑学生在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老师要尽力为他们创造一个展示自我的舞台,促使他们自己动手、动脑,切身领悟数学世界的奥秘。例如在学校组织开展冬季运动会时,笔者精心设计了“我们学校运动会”一课,聋哑学生对这一堂课很感兴趣。当笔者要求他们列举运动会中可能预见的数学问题时,他们积极讨论,兴趣盎然,都提出了自己想到的问题。运动会开展的具体时间?需要多少天?有多少个参赛班级?有多少个比赛项目?本班上多少男生和女生参加比赛等问题。在解决这些数学问题的过程中,聋哑学生真实地感受到了数学的应用价值,进一步提高了他们使用数学知识的意识和综合应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此外,教师还可以组织更多的课外数学实践活动。例如调查、观看、搜集生活数据等,充分应用周围环境与数学相关的资源,指导聋哑学生使用数学眼光去看待生活,用数学思维去解决生活问题。进而提高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了学生数学素质。
总之,由于生理的缺陷,使聋哑学生抽象思维有限,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差。聋哑学生学习数学与正常学生相比,存在很大的差距。要想使聋教数学课堂真正地融入生活,数学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引用生活素材,立足于聋哑学生当前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能力,创造生活情境,将这些鲜活的内容植入课堂,引导他们真正认识数学、领悟数学,从数学层面去分析、思考问题。同时,通过开展数学知识实践活动,将数学知识真正地应用到生活中,使聋哑学生在生活中感受数学,感悟到学习数学的实用性,从而激发他们学习数学兴趣,学以致用。
【参考文献】
[1]梅建青.有效开发教材,合理使用教材——也谈聋校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J].现代特殊教育,2010(9)
[2]王国林.数学生活化与生活数学化——谈聋校数学有效教学的认识[J].新课程导学,2012(9)
[3]鲍立英.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运用生活教育理论改革聋校数学教学[J].现代特殊教育,2011(3)
(责编卢建龙)
【关键词】聋哑学生数学教学生活化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6B-0100-02
聋哑学生由于特殊的身体缺陷,与外界沟通能力有限,制约了他们思维能力的发展。聋哑学生形象思维尤为敏感,但是抽象思维能力较弱,难以理解数学中的数量关系,分析和推理能力有限。聋哑学生一般偏向于在熟悉的环境中学习数学知识,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更能激发他们学习兴趣,诱发他们积极思考。因此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密切联系生活,用数学思维看待现实世界。把数学与之相关的现实生活结合在一起,提高聋哑学生掌握数学知识的能力,引导他们真正理解数学关系,并运用到现实生活中。
一、将生活知识整合到教学内容中
聋哑学生的生活经历有限,很多知识理解起来十分吃力,这需要老师在讲解这些知识之前,引导学生参观或收集生活中相关的教学素材,这样聋哑学生就会形成感性认识。将教材内容整合成为符合学生认知能力,并与现实生活联系密切的、真实的、有意义的、具有活力的数学活动。知识来源于生活,注重从生活事件中培养聋哑学生的创新能力,使聋哑学生能够从实践中获取知识、主动发现问题和积极解决问题,促进聋哑学生创造力与想象力的充分发挥。当前我们使用的全日制聋哑数学教材知识系统性太强,联系生活实际较少,聋哑学生认知水平难以满足教材知识结构的要求,因此造成很多老师为了实现教学任务而搞题海战术,不断重复训练,制约了聋哑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和教学质量的提高。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密切联系生活,注重聋哑学生直接经验的获取,把教学运用到实践,深入到生活。
二、刨设实际情境
(一)联系实际,学习兴趣化。
在熟悉的生活环境中,学生对数学知识感到尤为亲切,学生会在不知不觉中展开对数学问题的研究分析,逐渐产生求知欲望,对学习感到兴趣。聋哑学生也是如此。比如在讲解“统计”知识时,课本例题运用了学生喜欢的颜色提出问题,说明了生活离不开统计。然而教材所列举的数据与现实生活完全不符,没有搜集数据这一过程,所以,在教学过程中,笔者对教材进行了整合,组织开展“我家爱吃的水果”主题活动。首先要求学生记录自己家人喜欢吃的水果,从自己记录的信息中指出发现了什么现象或规律,最后将全班收集到的资料集中在一起,问:“你们从中发现了什么?你想说些什么呢?”学生经过深入思考、讨论、交流,最终总结出了很多结论,也发现了很多问题。开展这样的教学活动,学生不仅掌握了统计知识,还在搜集数据过程中领悟到了学习数学的快乐,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综合实践能力。
(二)利用实物,探究具体化。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老师是学生的指导者、合作者,老师最大的职能在于点拨、指导学生探索知识,提高学生思维能力。聋教数学课堂教学也是如此。例如,在讲解“长方形周长”知识时,笔者要求学生把课本(面)的周长、作业本(面)的周长、教师课桌(面)的周长进行测量,然后引导学生分析总结出长方形的周长。在测量过程中,学生真切地体会到了数学就在身边,这样不仅调动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并且还提高了他们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使得学生养成了从生活层面分析数学的意识,提升了学生从生活经验理解数学的能力。
(三)加强应用,数学生活化。
“数学知识来源于实际生活,又服务于我们的实际生活”。聋哑学生已掌握了一些基本的生活经验,这无疑是有助于他们积累数学知识。老师要充分注重并利用学生已掌握的生活经验,在数学课堂上会收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在聋教数学课堂中,从聋哑学生的身边提取学习材料,让他们体会到数学,并学会从身边找数学,发现数学问题。一个有趣又贴近生活的问题,往往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时,笔者引入学生们感兴趣的过生日切蛋糕的情景,怎样分才公平,才分得一样多?学生讨论,然后自己动手来分,要求分得一样多……最后,得出“人→分→份(得到份)”,分得一样多(每份同样多),这叫“平均分”。这样利用人分物品的生活现象,引出“平均分”,不但使聋哑学生增加了动手操作的机会,且使他们对新概念感到新颖、亲切。
三、灵活选择教材
教材充分体现了教学目标,为实现教学任务提供了基础保障,也是老师开展课堂教学的重要依据。当前,聋教数学课堂使用的教材仍然是20世纪90年代的老版本,教材的很多内容都与现实生活严重脱节,数学课本几乎已经失去了其与生活贴近的功能与价值。在这种状况下,数学教师必须大胆突破教材局限,通过删减、增添、补充或整合,使教材内容符合学生实际生活,具有时代特征,从而满足学生学习需求。总之,老师在整合教材、安排教学内容时,既要遵守教材总体思想,又不能局限于教材,而是根据聋哑学生生活实际需要,对教材内容进行综合设计和处理,使之更加符合聋教课堂的实际需要和聋哑学生日后融入社会生活的基本需要。
四、积极开展实践活动
组织开展关于生活(下转第102页)(上接第100页)数学问题的实践活动,尤其是引导聋哑学生亲自动手操作,让他们结合相关数学概念进行总结分析。
在聋教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将数学知识融入到生活实践过程中,使聋哑学生对抽象的数学知识的理解更加透彻,更加灵活,增强他们的实践能力。同时,要充分发挥聋哑学生在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老师要尽力为他们创造一个展示自我的舞台,促使他们自己动手、动脑,切身领悟数学世界的奥秘。例如在学校组织开展冬季运动会时,笔者精心设计了“我们学校运动会”一课,聋哑学生对这一堂课很感兴趣。当笔者要求他们列举运动会中可能预见的数学问题时,他们积极讨论,兴趣盎然,都提出了自己想到的问题。运动会开展的具体时间?需要多少天?有多少个参赛班级?有多少个比赛项目?本班上多少男生和女生参加比赛等问题。在解决这些数学问题的过程中,聋哑学生真实地感受到了数学的应用价值,进一步提高了他们使用数学知识的意识和综合应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此外,教师还可以组织更多的课外数学实践活动。例如调查、观看、搜集生活数据等,充分应用周围环境与数学相关的资源,指导聋哑学生使用数学眼光去看待生活,用数学思维去解决生活问题。进而提高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了学生数学素质。
总之,由于生理的缺陷,使聋哑学生抽象思维有限,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差。聋哑学生学习数学与正常学生相比,存在很大的差距。要想使聋教数学课堂真正地融入生活,数学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引用生活素材,立足于聋哑学生当前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能力,创造生活情境,将这些鲜活的内容植入课堂,引导他们真正认识数学、领悟数学,从数学层面去分析、思考问题。同时,通过开展数学知识实践活动,将数学知识真正地应用到生活中,使聋哑学生在生活中感受数学,感悟到学习数学的实用性,从而激发他们学习数学兴趣,学以致用。
【参考文献】
[1]梅建青.有效开发教材,合理使用教材——也谈聋校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J].现代特殊教育,2010(9)
[2]王国林.数学生活化与生活数学化——谈聋校数学有效教学的认识[J].新课程导学,2012(9)
[3]鲍立英.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运用生活教育理论改革聋校数学教学[J].现代特殊教育,2011(3)
(责编卢建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