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试从外部因素、人物性格、生命角度着手,分析《边城》的悲剧是现代文明的入侵所导致的传统道德的沦丧,是人类灵魂的各自独立而形成的;是爱与死的紧密相连及对立而产生的。
【关键词】边城;悲剧意蕴
《边城》是沈从文最具有代表性的作品之一,他用画家的手笔向人们描绘了一幅如诗如画、色彩斑斓的“湘西世界”。在《边城》中,人与景、情与境,人物的情绪与作者的情绪水乳交融,共同构成了一种整体上的自然和谐之美。虽是悲剧,却有着文学意义上的悲剧意蕴:
1.现代文明的入侵所导致的传统道德的沦丧
边城处在极其封闭的、山重水复的自然环境中,正是由于其封闭的地理环境,传统的道德在这里保持的相当完好。在小说的开篇部分,给我们留下印象最为深刻的是对老船夫的刻画,传统道德中的重“义”轻“利”的美好品质在他的身上体现得最为明显,这里的“义”是指人间的真情和情义,“利”则是指现实中存在的一切利益。外来的现代文明尤其是商业文明正在慢慢地侵入这块偏僻的土地,开始腐蚀着人们的这种美好的品质,在物质条件的逐渐熏染下,人们心中的观念正慢慢发生了变化,慢慢地开始趋向于这些物质条件,传统的道德开始沦丧。
在作品中多次出现的“碾坊”可以说是商业文明的一个代名词,同时也是财富的体现。边城中的头号人物,集中代表了边城人重“义”轻“利”美好品质的船总顺顺,面对碾坊的巨大诱惑力,也无法自持。他很清楚傩送和翠翠之间的爱情,但他却准备让天保来娶翠翠,让傩送来娶团总的女儿。通过边城人对“碾坊”的羡慕,说明了财富在人们心中已占据了一定的地位,而他们心中原有的那些美好品质正一点一点地被排斥出来,被腐蚀掉。
而与边城人们思想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三个活泼、善良、可爱的青年——翠翠、天保、傩送,他们三个人是完全重“义”轻“利”的人。翠翠在端午节看赛龙舟那天,在楼上无意中听到周围人说的一大堆闲话,说王团总要和船总顺顺打亲家,陪嫁的是一座碾坊,而二老傩送却喜欢一个撑渡船的女子,作品中虽然描写了翠翠的心中有些乱,但对于碾坊陪嫁这件事,却感到相当的“希奇”,一点儿也不在意碾坊。天保对于生活贫苦的老船夫的孙女并不嫌弃,他真诚的爱翠翠,对如果娶了翠翠的生活作了 “若事情弄好了,我应该接那个老的手划渡船了。我喜欢这个事情”的设想,同时,在傩送的心里面想的也是渡船,并不是碾坊。但是,最终相爱的人没有如愿结合,在“碾坊”的巨大压力之下,傩送出走了,只留下了翠翠在等待……传统道德在现代文明,尤其是商业文明的面前不得不低下了它那高贵的头。
2.灵魂各自独立引发的悲剧
《边城》中的三个最主要的青年人物——翠翠、天保、傩送,三个人在感情上的瓜葛构成了小说的主要内容。然而,相爱的人却没有最终走到一起。缺少心灵上的沟通与交流,是形成他们爱情悲剧的最主要的因素。
在作品中,翠翠是个光彩照人的女性形象,作者用了一种行云流水般朴素的文字向人们展示了一个自然女儿的形象,她天真善良、温柔恬静的性情,大自然赋予了她“清明如水晶的眸子”,同时也孕育了她那清纯的性格,给读者们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的却是她的“天真灵逸、羞怯中见娴雅的气质,是她如鱼得水地融合于大自然之中的诗一般的神韵”。
然而,这样一个具有各种美好品质的女孩子,当爱情来临的时候,她却没有主动去追求,而是显得特别的矜持和羞怯,没有强烈的欲望和行动。翠翠的这种灵魂的独立,使她没有与傩送发生灵魂深处的心灵碰撞,在自己的爱情这个重大的问题上,她一直处于一个回避的状态,祖父几次去探听她的口信,都被她回避开了。这一切的表现,也正反映了她灵魂深处的独立,不愿把自己的心事对别人说,包括自己的祖父,即不敢勇于面对自己的爱情,才形成了这个令人痛心疾首的爱情悲剧。
而寄托作者更多的理想和希望的傩送,也同翠翠一样,没有主动追求自己的爱情,仍然是他灵魂的独立。当他和哥哥天保大老同时向翠翠表达爱意时,也就是夜半时分在月光下唱情歌,但是这一切并不为心上人翠翠知道,缺少心灵上的沟通和交流,致使可能成功的事最终变为不可能。男女主人公都保持著自己的那份灵魂独立,两人没有融入到一个灵魂中,缺乏主动追求爱情的巨大勇气,他们之间的爱情就如同风雨夜中倒塌的白塔一样,最终破灭了,而留给我们的则是心灵上的永久伤痛和深刻的思考。
3.由于爱与死的紧密相连及对立而产生的悲剧
《边城》在爱与美的氛围中交织着非常浓厚的死亡意识,两者之间的这种两极化的张力关系深化了本部小说的悲剧内涵。这是一个爱与失去的永恒悲剧,也就是爱与死的悲剧,从中也折射出沈从文对人类在爱失去中无尽循环的悲悯情怀。
在文字的描述中,我们可以看出,地处湘、川、黔三地交界处的“边城”——茶峒,是一个山清水秀、风光怡人的地方,然而,就是这样一个纯美的世界,人生的不幸在这里才最强烈的体现出来,可谓是“以乐景写哀”。
小说中的死亡意识集中体现在三个人的死亡上。一是翠翠母亲的死。在小说的第一部分交代了翠翠母亲与军人两人殉情的故事。当爱情、亲情和荣誉三者之间的矛盾无法化解时,他们两人便双双选择了殉情。然而,此时的这场悲剧并没有就此结束,他们的殉情还是给爱他们的人带来了无尽的痛苦。翠翠母亲的死一直是老船夫心中抹不去的阴影。他觉得翠翠一切全像母亲,而且隐隐约约便感觉到这母女二人共同的命运。同时,这死亡的阴影构成了一股压抑性的力量,联想到翠翠母亲的殉情就会想到困于感情漩涡中的翠翠,这不仅奠定了全文的感情基调,而且也预示了翠翠的爱情悲剧。
第二个人物是天保的死。翠翠与天保、傩送的情感瓜葛其实是一个特别美的理想化的爱情。在文本中,没有宗法制度的束缚,没有人物地位尊卑的限制,一切都是美好的,但悲剧仍然是无法避免的。天保因为“走车路”不成,“走马路”又比不过弟弟,于是他为了成全弟弟,外出闯滩,不幸遇难。小说写到了这里,悲剧的气氛也就越来越浓厚了。这一个意外的灾难首先给船总顺顺和傩送的心理造成了抹不去的心理阴影:船总顺顺“以为这全与这老而好事的船夫有关”;傩送也认为“只是老的为人弯弯曲曲,不利索,大老是他弄死的。”其次,这次意外也给老船夫和翠翠的心理造成了抹不去的阴影。
第三个人物是老船夫的死。老船夫对翠翠百般呵护,由于他女儿爱情悲剧的阴影,他对稚嫩纯真的翠翠有着无限的担忧。他为翠翠的幸福生活而奔走,不惜受到船总一家的冷遇,他怕翠翠的自尊受到伤害,不对她讲实情,自己独自忍气吞声,以致郁闷忧愁而在风雨之夜猝然死去。祖父是翠翠的生活依靠和情感上的依赖,祖父死去,她必须接受这个残酷的事实,必须承受这个痛苦。翠翠母亲的死是殉情,天保的死是意外死亡,老船夫的死是自然死亡,可以在这里看出作者并非只是专门为了写死亡,而是把死亡意识交织在爱与美的氛围中。
鲁迅先生说过:“悲剧是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边城》正是呈现了这种赋予人幸福感的爱被毁灭的过程。当我们对小说的悲剧意蕴有所了解的话,才会真正地认识到一个纯美的、瑰丽多彩的“湘西世界”的真正美好价值,才会为其被毁灭而痛心疾首。
【参考文献】
[1]沈从文著,安旻等编.边城(第1版).中国出版集团,2010,1.
[2]净化的悲剧——试论《边城》.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4,(04).
[3]《边城》研究述略.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02).
[4]爱恋、对抗到自我定位与自我消解——从《边城》看沈从文的人生理想.名作欣赏,2005,(08).
[5]《边城》与沈从文的社会理想.江西社会科学,2003,(12).
【关键词】边城;悲剧意蕴
《边城》是沈从文最具有代表性的作品之一,他用画家的手笔向人们描绘了一幅如诗如画、色彩斑斓的“湘西世界”。在《边城》中,人与景、情与境,人物的情绪与作者的情绪水乳交融,共同构成了一种整体上的自然和谐之美。虽是悲剧,却有着文学意义上的悲剧意蕴:
1.现代文明的入侵所导致的传统道德的沦丧
边城处在极其封闭的、山重水复的自然环境中,正是由于其封闭的地理环境,传统的道德在这里保持的相当完好。在小说的开篇部分,给我们留下印象最为深刻的是对老船夫的刻画,传统道德中的重“义”轻“利”的美好品质在他的身上体现得最为明显,这里的“义”是指人间的真情和情义,“利”则是指现实中存在的一切利益。外来的现代文明尤其是商业文明正在慢慢地侵入这块偏僻的土地,开始腐蚀着人们的这种美好的品质,在物质条件的逐渐熏染下,人们心中的观念正慢慢发生了变化,慢慢地开始趋向于这些物质条件,传统的道德开始沦丧。
在作品中多次出现的“碾坊”可以说是商业文明的一个代名词,同时也是财富的体现。边城中的头号人物,集中代表了边城人重“义”轻“利”美好品质的船总顺顺,面对碾坊的巨大诱惑力,也无法自持。他很清楚傩送和翠翠之间的爱情,但他却准备让天保来娶翠翠,让傩送来娶团总的女儿。通过边城人对“碾坊”的羡慕,说明了财富在人们心中已占据了一定的地位,而他们心中原有的那些美好品质正一点一点地被排斥出来,被腐蚀掉。
而与边城人们思想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三个活泼、善良、可爱的青年——翠翠、天保、傩送,他们三个人是完全重“义”轻“利”的人。翠翠在端午节看赛龙舟那天,在楼上无意中听到周围人说的一大堆闲话,说王团总要和船总顺顺打亲家,陪嫁的是一座碾坊,而二老傩送却喜欢一个撑渡船的女子,作品中虽然描写了翠翠的心中有些乱,但对于碾坊陪嫁这件事,却感到相当的“希奇”,一点儿也不在意碾坊。天保对于生活贫苦的老船夫的孙女并不嫌弃,他真诚的爱翠翠,对如果娶了翠翠的生活作了 “若事情弄好了,我应该接那个老的手划渡船了。我喜欢这个事情”的设想,同时,在傩送的心里面想的也是渡船,并不是碾坊。但是,最终相爱的人没有如愿结合,在“碾坊”的巨大压力之下,傩送出走了,只留下了翠翠在等待……传统道德在现代文明,尤其是商业文明的面前不得不低下了它那高贵的头。
2.灵魂各自独立引发的悲剧
《边城》中的三个最主要的青年人物——翠翠、天保、傩送,三个人在感情上的瓜葛构成了小说的主要内容。然而,相爱的人却没有最终走到一起。缺少心灵上的沟通与交流,是形成他们爱情悲剧的最主要的因素。
在作品中,翠翠是个光彩照人的女性形象,作者用了一种行云流水般朴素的文字向人们展示了一个自然女儿的形象,她天真善良、温柔恬静的性情,大自然赋予了她“清明如水晶的眸子”,同时也孕育了她那清纯的性格,给读者们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的却是她的“天真灵逸、羞怯中见娴雅的气质,是她如鱼得水地融合于大自然之中的诗一般的神韵”。
然而,这样一个具有各种美好品质的女孩子,当爱情来临的时候,她却没有主动去追求,而是显得特别的矜持和羞怯,没有强烈的欲望和行动。翠翠的这种灵魂的独立,使她没有与傩送发生灵魂深处的心灵碰撞,在自己的爱情这个重大的问题上,她一直处于一个回避的状态,祖父几次去探听她的口信,都被她回避开了。这一切的表现,也正反映了她灵魂深处的独立,不愿把自己的心事对别人说,包括自己的祖父,即不敢勇于面对自己的爱情,才形成了这个令人痛心疾首的爱情悲剧。
而寄托作者更多的理想和希望的傩送,也同翠翠一样,没有主动追求自己的爱情,仍然是他灵魂的独立。当他和哥哥天保大老同时向翠翠表达爱意时,也就是夜半时分在月光下唱情歌,但是这一切并不为心上人翠翠知道,缺少心灵上的沟通和交流,致使可能成功的事最终变为不可能。男女主人公都保持著自己的那份灵魂独立,两人没有融入到一个灵魂中,缺乏主动追求爱情的巨大勇气,他们之间的爱情就如同风雨夜中倒塌的白塔一样,最终破灭了,而留给我们的则是心灵上的永久伤痛和深刻的思考。
3.由于爱与死的紧密相连及对立而产生的悲剧
《边城》在爱与美的氛围中交织着非常浓厚的死亡意识,两者之间的这种两极化的张力关系深化了本部小说的悲剧内涵。这是一个爱与失去的永恒悲剧,也就是爱与死的悲剧,从中也折射出沈从文对人类在爱失去中无尽循环的悲悯情怀。
在文字的描述中,我们可以看出,地处湘、川、黔三地交界处的“边城”——茶峒,是一个山清水秀、风光怡人的地方,然而,就是这样一个纯美的世界,人生的不幸在这里才最强烈的体现出来,可谓是“以乐景写哀”。
小说中的死亡意识集中体现在三个人的死亡上。一是翠翠母亲的死。在小说的第一部分交代了翠翠母亲与军人两人殉情的故事。当爱情、亲情和荣誉三者之间的矛盾无法化解时,他们两人便双双选择了殉情。然而,此时的这场悲剧并没有就此结束,他们的殉情还是给爱他们的人带来了无尽的痛苦。翠翠母亲的死一直是老船夫心中抹不去的阴影。他觉得翠翠一切全像母亲,而且隐隐约约便感觉到这母女二人共同的命运。同时,这死亡的阴影构成了一股压抑性的力量,联想到翠翠母亲的殉情就会想到困于感情漩涡中的翠翠,这不仅奠定了全文的感情基调,而且也预示了翠翠的爱情悲剧。
第二个人物是天保的死。翠翠与天保、傩送的情感瓜葛其实是一个特别美的理想化的爱情。在文本中,没有宗法制度的束缚,没有人物地位尊卑的限制,一切都是美好的,但悲剧仍然是无法避免的。天保因为“走车路”不成,“走马路”又比不过弟弟,于是他为了成全弟弟,外出闯滩,不幸遇难。小说写到了这里,悲剧的气氛也就越来越浓厚了。这一个意外的灾难首先给船总顺顺和傩送的心理造成了抹不去的心理阴影:船总顺顺“以为这全与这老而好事的船夫有关”;傩送也认为“只是老的为人弯弯曲曲,不利索,大老是他弄死的。”其次,这次意外也给老船夫和翠翠的心理造成了抹不去的阴影。
第三个人物是老船夫的死。老船夫对翠翠百般呵护,由于他女儿爱情悲剧的阴影,他对稚嫩纯真的翠翠有着无限的担忧。他为翠翠的幸福生活而奔走,不惜受到船总一家的冷遇,他怕翠翠的自尊受到伤害,不对她讲实情,自己独自忍气吞声,以致郁闷忧愁而在风雨之夜猝然死去。祖父是翠翠的生活依靠和情感上的依赖,祖父死去,她必须接受这个残酷的事实,必须承受这个痛苦。翠翠母亲的死是殉情,天保的死是意外死亡,老船夫的死是自然死亡,可以在这里看出作者并非只是专门为了写死亡,而是把死亡意识交织在爱与美的氛围中。
鲁迅先生说过:“悲剧是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边城》正是呈现了这种赋予人幸福感的爱被毁灭的过程。当我们对小说的悲剧意蕴有所了解的话,才会真正地认识到一个纯美的、瑰丽多彩的“湘西世界”的真正美好价值,才会为其被毁灭而痛心疾首。
【参考文献】
[1]沈从文著,安旻等编.边城(第1版).中国出版集团,2010,1.
[2]净化的悲剧——试论《边城》.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4,(04).
[3]《边城》研究述略.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02).
[4]爱恋、对抗到自我定位与自我消解——从《边城》看沈从文的人生理想.名作欣赏,2005,(08).
[5]《边城》与沈从文的社会理想.江西社会科学,200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