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向高阶思维发展的初中语文深度学习路径

来源 :语文建设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ed_y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语文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聚焦深度学习,发展学生的高阶思维能力逐渐成为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但由于多种原因,实际教学中始终存在碎片化、模式化、离身化、模糊化等问题,学生难以进入深度学习状态,获得高阶思维能力.基于此,教师可依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具身认知理论、多元智能理论等有关理论的核心特征,更新教学路径,即:精选内容,激活图式,实现意义化教学;整合手段,变革课堂,实现多元化教学;创设情境,文本共情,实现具身化教学;开展评价,诊断矫正,实现反思化教学,进而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其他文献
民间文学是纯粹的文学母体,是文学创作的灵感源泉,也是文学同生活实际的密切连接.在提升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教学目标下,将民间文学元素融入小学语文教学成为新的选择.统编教材中也编排了部分具有典范性的民间文学作品,对于丰富语文课堂内容、传递民间文学魅力起到了积极作用.基于对民间文学教育价值的认同,本文对如何将其有效融入小学语文教学进行了探索.
为了实现儿童整本书阅读评价的效用与价值,使评价具有发展性、协同性和适切性,镇江小语团队着眼儿童整本书阅读的全过程,构建了“伴随式”阅读评价方式:通过构建“阅读小站”创意评价平台,让读前诊断、读中反馈、读后反思落到实处.即通过建立阅读成长档案袋记录“自主阅读”评价依据,让阅读评价成为儿童理解和探寻作品“我思”的过程,卓有成效地检验儿童整本书阅读的效果.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掘语文教材中的德育因子,提炼语文学科育德的方法,不断拓展、延伸语文学科的育德价值.作为教师,要增强育德意识,提升育德能力,积极开发育德策略,通过育德实践,彰显语文学科的育德价值,将语文课程中的德育资源转化为学生生命成长的养料.
发展学生核心素养是新时代人才培养的需要,如何在教学过程中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便成为当下教学研究的主题.本文以大单元教学为例,探讨如何基于单元整体设计学习活动,实现主动学习、深度学习,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
语文教科书是语文课程的载体,教科书的编写既要符合课程标准和人才培养需要,又要满足内容的多样性兼具相应的文学气息;其课文既要具备一定的历史意义还要具有相应的教育教化意义.因此语文教科书选文的确认一直是语文教材编写中的难点、重点.由陈先云著,人民教育出版社于2018年出版的《小学语文教材选文标准研究》一书,对当前小学阶段语文教科书选文的特征、特点、依据、标准等诸多问题进行了研究,从文学性、艺术性、教育教化意义、人文价值、历史价值、社会属性、教学要求等多个角度解析了“如何确认语文教科书选文”这一问题,提出了可行
女性主义文学是以女性为体验主体、思维主体、审美主体和诉说主体的一种文学形式.相当一部分脍炙人口的英美文学作品,是以女性人物的经历、遭遇、命运为线索,通过女性形象与特定社会制度及畸形社会关系的矛盾冲突,表现女性在被歧视、压迫、不平等待遇环境中的反抗,并由此触发对社会、政治、经济等诸多方面关于平等与自由的探讨.笔者在进行广西科技师范学院科研基金项目“女性自我身份探寻:艾丽丝·门罗系列短篇小说主题研究”(项目编号:GXKS2018YB014)的研究时,参考了由齐心著、吉林大学出版社于2020年出版的《多维视角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