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戚关系图”受追捧,呼唤了什么

来源 :中国教育科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y0219134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外甥和侄子的区别是什么?父亲亲戚的孩子都是“堂兄妹”吗?这些亲戚关系你是否都知道?
  1月6日,一张网友自制的“亲戚关系图”走红网络,数日里转发高达数万次,跟帖评论众多。不少网友说,这张关系图给年轻人补充了不少“实用的信息”,一些“80后”、“90后”甚至“00后”因此弄清楚了亲戚关系。
  

  由于社会的变迁,家庭结构的变化,现代生活节奏紧张,使得年轻一代人疏于对亲戚关系的认识。“亲戚关系图”背后所蕴含的中华民族古老礼仪和传统的流失,应引起人们反思和重视。
  年关临近,不妨放下手中忙碌的工作,走亲访友,重温被冷落的亲情,呼唤久违的情感交流与共鸣。
  ■“亲戚关系图”是家族、姓氏的根和血脉
  网络时代,一个热点就好像一团酵母,膨胀出一个世界。近日走红网络的“亲戚关系图”便是那团酵母,而且还在发酵。有人把它当宝贝:太及时了,过年走亲戚必备!有人如梦方醒:总算搞清堂亲和姑舅姨表亲的关系,再不会乱叫,辈分颠倒了。更有人从“亲戚关系图”的走红生发出世态炎凉的感慨。
  其实,一串称谓的背后是一脉相传的亲缘关系和伦理秩序。重亲情,讲礼仪,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网上的“亲戚关系图”,还只是直系血缘关系,回到乡村,旁系亲戚,绕了几道弯的亲戚的亲戚的亲戚关系,非把你转晕不可。别小瞧这血缘“示意图”,那是家族、姓氏的根和血脉。移居海外几代的华人,凭着祖姓排行等简单信息,回国就能在家谱里寻到根,接上家族排序的“基因图”。而这,又何尝不是这个民族的凝聚力所在?所以,小小“亲缘关系图”,是文化,也是历史。
  但这一切似乎面临着“失传”的威胁。不仅仅是“独生子女”对家族亲戚变得陌生,都市的碎片化生活,人们各自为生存、为立业,辛劳奔波,亲戚交往日少,血缘亲情也流失于时光的河流中。生活好了,人情淡了,多少人发出这样的叹息。
  梁漱溟先生曾说,“关系主导着中国传统社会建构和运行的机制”。现代社会,又岂能脱离“关系”的制约?不久前发生的“小悦悦事件”,人们悲叹于人心和人际关系的冷漠,而每个人的内心,又何尝不抱着“四海之内皆兄弟”的憧憬呢?乡村社会复杂的血缘亲情关系固然可能成为“历史”,但每个人生活、工作所在的街道、社区,能否重建起温馨如家的地域认同,甚至于像大家庭那样的亲密关系呢?由此而论,“亲戚关系图”这团表达亲情的酵母,若能引发人们对现代都市里人际关系重建的反省,也是大好事。(言者)
  ■不少年轻人的内心对亲情依然充满向往和渴望
  亲戚关系的称谓本非什么新鲜的创造,但“亲戚关系图”在网上被“80后”、“90后”甚至“00后”视为宝典般的百科大全,着实引人深思。
  当今社会中,不少新生代的孩子对于亲戚的印象往往只是逢年过节时才会偶现的一张熟悉又陌生的脸,对亲戚的名字和称谓往往是呼之欲出却终又难出,彼此间的关系呈现脆弱化,导致徒有亲戚之名,实际关系反不及同学、同事和朋友。这种业已发生并蔓延的现象不禁令社会担忧,若连称谓都不知,还怎能称作是亲戚呢?
  中国人历来极其注重家族概念,家族的凝聚力往往是社会和谐的基础、是道德传承的载体,但如今亲戚概念逐步被淡化,家族观念缺失,这恐怕不能归咎于现在的孩子人情淡薄。从这张图受到网友的热烈追捧来看,不少年轻人的内心对亲情依然是充满向往和渴望的。
  问题的主因可能要归咎于这些新生代的父母们。这一代人大多出生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其实都有不少兄弟姐妹。但一大家子平时大多各忙各的,彼此间也仅在过节时才有时间相聚,而作为他们下一代 “80后”、“90后”、“00后”,也只有在逢年过节时才有机会遇到亲戚们,这样聚少离多的局面怎能让孩子们对亲戚产生浓浓的亲情和认同感?
  当今忙碌的生活中,人们太需要有一处可以停放心灵的港湾,而凝结着血缘关系的亲情便是我们安放心灵的避风港。如何让“亲戚关系图”成为心灵和脑海中的烙印,关键是父母要为孩子作出表率,创造机会,常带孩子们去亲戚家走走,让彼此间多接触、交流,让亲戚们的亲情不仅仅停留在字面上,而是沉淀为内心的真情。(灰色轨迹)
  ■基本的人伦教育不该被忽视
  今天的80后、90后,充分享受着独生子女政策的优待,面对物质繁荣的美好生活,却在亲情生活面前颇感失落。因为他们绝大多数未曾沐浴手足之情的唇齿相依,也没有众多叔叔阿姨的嘘寒问暖,忙碌的生活和社会竞争的压力使朋友聚会也流于表面化。加之,目前众多影视剧反映的仍大都是丰富多元的亲情生活,关注独生子女一代精神需要的作品比较缺乏,这使得独生子女这代人从心里渴望沐浴亲情。
  常听到现在的独生子女说,要是有个兄弟姐妹作伴有多好,要是有个大家庭是不是会更热闹?但一旦有了伴,那就得学会与兄弟姐妹分享、谦让;如果有了一个大家族,就得学会尊老爱幼,学会处理好人际关系,要有更多的担当和责任,再也不可能如众星捧月、唯我独尊。而目前缺少兄弟姐妹的这一代人身上,少的可能就是这份谦让与分享,担当与责任。但现实就是如此,也不能怪他们。因此“亲戚关系图”受追捧,体现了独生子女一代渴望情感生活回归的同时,也提醒人们,今天一些基本的人伦教育不该被忽视,而应薪火相传。(秦戚)
  ■亲戚越来越少,关系越来越简单
  时下中国人的亲戚普遍越来越少,有时要跟孩子讲明白这些关系还真是不容易。在当前“4-2-1”的家庭模式中,除直系亲属父母、祖父母和外祖父母外,就再没有其他亲属了。计划生育政策让中国少生了几亿人,也在一定程度上阻断了多种可能存在的亲戚关系。现在的孩子已经不太可能再有七大姑八大姨之类的亲戚,一些亲戚关系将会消失。在我看来,“中国亲戚关系图”受到热捧的一个深层次原因是因为它是“即将失传的实用信息”。
  一张“中国人亲戚关系图”其实也是中国社会变革的缩影——中国的家庭结构已经悄然发生变化,家庭规模日趋小型化,亲戚关系也逐渐减少。甚至可以说,在这张关系图上,看到的是从农业社会向现代文明社会的一种转变——从“人多力量大”到如今的“人口老龄化”,我们在享受现代文明阳光普照的同时,也在与传统社会秩序渐行渐远。也正因如此,亲戚越来越少,未必就是坏事,它只是社会发展的某种必然而已。毕竟,历史不会倒退,繁华的都市也不可能回到炊烟缭绕的乡村。(朱福贵)
  ■呼唤不可消弭的传统美德,黏合社会的温情与温暖
  一张原本属于中国传统亲戚关系及称谓的“图表”,一下子在网络上走红,可见其对现实生活的意义和指导价值。这也恰恰说明,一些古老的传统和传承在年轻一代人身上有流失和丧失之势,这需要引起人们的反思和重视。
  有时候,由于城市公众间关系的简单化,市民百姓之间,朋友、同事或上下级之间的关系处于主要地位,而复杂的传统的“姑舅”、“姑(姨)表兄弟姐妹、堂兄弟姐妹”等之间的交往,要么长年处于疏远的不交往状态,要么就是“独生子女”的原因而不产生上述复杂的亲戚关系。所以,对于不了解和不存在这样“关系”的众多网友而言,关系图具有增长知识、温习传统的意义。因此,“中国亲戚关系图”在网络的流行和热捧,就极有必要正面弘扬。
  另一方面,这个“中国亲戚关系图”的出现,本身也是对恢复传统、修补亲戚关系的一种引导或倡导。至少,为一些想在春节期间与久不交往的亲戚“走动走动”的网友们,提供了一个避免“尴尬”的机会和可能,至少在到亲戚家串门或遇到亲戚之时,不会因为叫错称呼而让人感觉到“不懂事”、“没修养”。其二,这个“中国亲戚关系图”发布在年终岁尾之时,也是对网友们应“常回家看看”的呼应。“常回家看看”的意义已远不止于回家看看父母,它不仅是对人生岁月的一种感悟和教育,也是对人生阅历的充实。
  “中国亲戚关系图”或给人一种“临时抱佛脚”之感,但其情感和倡导的人伦价值却是实实在在的。从更深层次说,它还寄托着亲人间的相互牵挂,呼唤的是中华民族不可消弭的传统美德,黏合的也是在某些环节已有疏离之势的社会温情与温暖。(毕晓哲)
  ■适时地停下来等一等渐远的亲情
  看到这张图,我忽然就想起了印第安人的一句谚语:别走太快,等一等灵魂。在这张备受追捧的关系图面前,我们是不是该这样告诫自己和身边的人:别走太快,等一等亲情?
  时下,人们的生活节奏愈来愈快,要忙生意、要忙充电、要忙升迁、要忙健身美容、要忙拜访上级拉拢下级维系友情……然而,匆匆忙忙间,人们常常会很轻易地落下一样东西——亲情。
  这样的选择往往无可奈何。因为朋友可能因疏于联系而陌生,生意可能因少于沟通而黄了,官位可能因淡于走动而丢了,脸蛋可能因懒于保养而皱了,身体可能因疲于锻炼而弱了,而亲情却不一样,即便你冷冷地将她搁置一边不管不顾,她依然会在你最需要的时候不顾一切地伸出手,帮你,助你,安慰你,提醒你,温暖你。于是,因为她的不离不弃,所以我们常常忽略了在她身上投入些许精力。
  然而,时光易老,亲情终有一天会逝去,如若我们只是一味地从她身上汲取,而不晓得停下匆忙的脚步去经营亲情,那么当我们永远失去的时候,是不是会悔得肠子青青、心儿痛痛?
  所以,在一切还来得及的时候,请别走太快,适时地停下来等一等渐远的亲情,喊一声“表姐”、叫一声“舅妈”、邀一次“姑姑”、请一次“表弟”,一起吃顿饭、逛回街、喝次茶,或者就是坐在太阳底下唠唠嗑,让尘封的亲情感受一下阳光,让寂寞的亲情体味一下呵护,让“亲戚关系图”生动地留在我们心中。(张玲)
  网言网语
  悠然纸鹤:哦,今天才明白。以为父系都是堂呢,敢情还分男女哪!
  五指山夫:这个图不错,现在亲戚越来越少,有时要跟孩子讲明白这些关系还真是不容易。
  蓬蓬:这些应该写进小学教材!
  C套餐:很多亲戚的称呼和关系渐渐消失,以后的家庭可能不再有叔叔、舅舅这些称呼,更难有妯娌、连襟这些关系。
  vickyamy88:马上过年了,去老家之前赶紧看一遍。
  老王伯伯:这张图能被这么多人转发,说明人与人之间还没有冷漠到六亲不认的程度,说明大家还是很注重亲戚之间的走动。
  叶子:有句话说,远亲不如近邻。不要说现在人们为生计疲于奔波,亲戚不亲,连旁边对门住的什么人直到搬走了还不知道。人们可以在开心网和微博上互相调侃,但是却懒得抬脚跨出房门去和亲朋嘘寒问暖。也许是网络时代生活方式改变了,联络感情的方式也得改变。不用淘宝体,不上微博,年轻人就觉得不亲近。哪一天七大姑八大姨都上微博了,或许联络就热乎了。
  (记者 言者等)
其他文献
看图作文教学,始于启蒙的看图说话,一般从小学开始,一直到初中阶段基本完成。小学作文大多从看图作文开始训练。这种形式是培养学生观察、理解、想象和表达能力的有效方式,它对培养学生从具体出发,认识和掌握自己身边及周围的具体事物的发生、发展及其内、外部的联系、变化和通过比较、判断,最后作出书面语言的恰当表达能力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这是小学阶段比较重要的作文训练形式,它体现了由简单到复杂、由易到难、由单
思想品德中有着丰厚的情感基础:人的基本情感、民族情感、传统美德等等,融汇了古今中外人民的优秀情感。在思想品德教学中,要注重情感教育,归还人类最美好的东西——感情,让教学充满爱,让教育对象在爱中学习,在爱中茁壮成长。要用情感来激发人,引发学生在强烈的感情氛围中自奋其力,自致其知,陶冶情操,使他们的心灵达到高尚的境界。我们要重视思想品德教学中的情感教育。那么,在教学中应怎样才能达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呢?
“我们留下一个什么样的世界给子孙后代,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给世界留下什么样的子孙后代。”马约尔先生这一句耐人寻味的话告诉我们什么?现在的学生正是未来的创造者,他们的创新能力将影响着一个民族能否自立于世界之林,能否位于科学技术的制高点。而这一切又深深依赖于一个国家和民族创新教育能否得以顺利实施。  新世纪之初,为调整和改革课程体系、结构、内容,建立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已经启
摘 要:事物的发展有其自身内在规律,金牌是竞技体育追求的目标,金牌数量体现国家综合国力的水平。中国竞技体育金牌作为强国的载体,代表和体现民族拼搏精神,有效地实现了国家在体育国际舞台上的地位。正确认识竞技体育中出现的矛盾:他属一种常态。结合国情优先发展竞技体育,同时重视发展群众体育。  关键词:竞技体育 金牌 体育国际影响力  有学者认为:“目前,人们的思想由单一化趋向多元化,由封闭僵化转向开放活跃
针对有网友晒出见过“最气派”的红河州政府大楼,11月28日伍皓在微博上回复说 ,“州委、人大、政府等五栋建筑 ,再加上一个千亩市民公园,含绿化总共才花4亿多。”不仅如此,伍皓还表示,(各地的)行政中心模式“基本都学的红河”,“当时搬迁党政机关的总预算是16亿,相比之下少花了10多亿”。(半岛网11月30日消息)  一年前,来自四川眉山的刘寅到云南丽江山区义务支教,业余时间到酒吧卖唱,用所得收入买肉
在人的思想品德发展过程中,知情意行是密切联系的,其表现为:道德认识是思想品德形成的基础,同时也是道德情感、道德意志的基础。香港德育教育家汪广仁教授说:“只有知之深,才能爱之切。只有爱之切,才能自觉地克服困难,把道德行为坚持到底。”道德情感是道德认识转化为道德行为的内在动力,是加深道德认识、形成道德信念、坚定道德意志和巩固道德行为习惯的催化剂。我国德育工作者曾用“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持之以
云姑姑,  变魔术。  一会儿变大马,  一会儿变小兔。  一会儿变瘦猴,  一会儿变肥猪。  娃娃见了拍手叫:  “云姑姑呀云姑姑,  给我变串糖葫芦!”
数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必须具备的一种基本素质,它在形成人类理性思维的过程中发挥着独特的、不可替代的作用。从小学到高中,绝大多数学生对数学情有独钟,花了大量的时间与精力,然而成功者寥寥无几。许多在小学、初中数学成绩拔尖的,迈入高中阶段就会栽跟头,考试成绩下滑。这些年高考下来学生成绩不可思议,应当引起我们数学教师的关注。当然,原因是多方面的,我们拟从温故知新学数学和学生学习态度两方面与同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培养学生能够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创新教育已成为数学教学改革的一个重点,所以,我们更应关注数学课堂教学这一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主阵地。如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找到培养和发展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在数学教学中愈来愈显得重要。本文将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与发展的心理环境和如何诱发心理动因方面来探讨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问题。  创新能力的培养需要充分
前不久,北大2010级古生物专业学生薛逸凡,在人人网贴出一个人的毕业照,并戏称为“北大2010级古生物专业合影”。原来,这个被网友戏称“炫酷高冷到没同学”的古生物学专业,只有她一个学生。  薛逸凡接受记者专访,称对古生物专业的兴趣让她选择了报考北大,已计划出国深造。  A 为什么选古生物专业?对这一专业很感兴趣  发布在人人网上的照片,在给薛逸凡带来名气的同时也带来了困惑,她犹豫再三,还是接受了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