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青岛建置始于胶澳设防。从设防之初至今,有一个建筑一直与青岛这座城市相生相伴,它就是被誉为青岛的象征和标志的栈桥。百余年来,青岛这座城市“越长越大",栈桥在见证了青岛荣辱兴盛的同时,其模样和功能也发生了很多变化。
栈桥始建于清光绪十八年(1892年),位于青岛湾内,与太平路相垂并与小青岛相望,初建时为清政府在青岛设防的规划之一。从1892年登州镇总兵章高元率四营兵进驻胶澳起至1897年德占胶州湾,清政府为胶澳设防建造了一系列包括栈桥、总兵衙门、炮台、兵营、军火库等在内的工程。这些工程大多已损毁,即便是当年的总兵衙门,其所在地亦早已变成青岛市人民会堂。所有工程中,唯有栈桥,虽历经百余年沧桑,依然伫立海边。初建时的栈桥实际为一码头,长约200米,宽10米。以石头垒筑桥身,采用的黏合剂不是水泥,而是石灰、豆浆与细沙的混合物。上铺木板,码头两侧装有从旅顺运来的铁材制成的栏杆,故称铁码头,也称“李鸿章栈桥”。这时的栈桥码头,专供海军官兵上下和装卸军用物资之用。
德国占领青岛后,曾对栈桥进行扩建。该工程于1901年5月1日开工,其时小港工程已竣工。栈桥扩建,在清政府原建基础上向北延伸。延伸部分码头为铁木结构,新铺筑了轻便铁道,以便利运输装卸。同时,在栈桥南端择近修建了仓库和商店。栈桥扩建后,宽仍10米,长由200米增至350米,于同年完工后,吃水5米以下的小型轮船可在栈桥靠泊,装卸运输便利许多。至1905年前后,栈桥为商旅货物集散中转的重地。大港建成后,商旅货物转移到大港,栈桥功能发生改变,成为海军官兵上下以及船舶检疫、引水的专用码头。
此后,栈桥见证了日德战争、“五四”运动和青岛回归等一个个在中国近代史上举足轻重的事件。当栈桥再度被扩建时,岁月已流过30年。
1931年9月,南京国民政府决定再次扩建栈桥。再次扩建后的栈桥桥身延长至440米,桥南端增建“个”字型防浪堤,堤内新建了中国民族传统风格的双层飞檐八角亭阁。阁内为二层环形亭堂,中央螺旋式阶梯可登二楼。楼上一周为玻璃,有“一窗一景,一景一画”之说,是理想的观景地。由于“个”字型防浪堤将迎面之浪分拨两边,而每边拐角的尖部均具第二次分浪功能,分浪之后,掉头而返的回澜恰与下一波交汇一起,故而堤内亭阁得名“回澜阁”。工程于1932年完工。随着这次对栈桥的大幅改建成功,青岛市政当局于1933年4月正式增辟栈桥公园。1936年,青岛市政府为推动青岛旅游的深入发展,曾利用展览会和画报,发起了青岛市区和郊区名胜景点的评选活动,根据游客的推荐,评选出青岛十景。以栈桥命名的“飞阁回澜”当选十景之首。
有趣的是,上世纪30年代,栈桥还曾经是水上赛场。1933年夏,第十七届华北运动会的游泳比赛及跳水表演皆在此举行。为了便于观摩跳水赛况,整座栈桥面朝西搭起数层露天看台,观摩的人群在看台上排列有序,长达半里。与会的87名游泳运动员中,青岛人的阵容最强。
栈桥从此声名远播,成为青岛最具标志和象征意义的建筑。建国后,栈桥曾多次被维修。1952至1953年,栈桥进行了建国后的第一次大修。1984至1985年,栈桥再次大修。两侧被围以铁索护栏,桥上添12对欧式桥灯相峙而立,同时铺砌花岗岩石台阶。1998年底至1999年6月,市政府继续拨款对栈桥进行了大规模整修,此次维修既达到了防风浪、防腐蚀要求,又保持了其原有的风韵。
青岛建国后,栈桥一直是青岛最有名的景点,是近郊和外地人游览青岛的必游之地。1989年,青岛市美学研究会曾发起并组织评选青岛“十大优秀建筑”活动,栈桥及回澜阁再次当选。在东部开发之前,青岛市区可供休闲娱乐的场所较少,每逢节假日,栈桥都会出现人头攒动的景象。随着五四广场、海底世界、奥帆中心等旅游景点的建设及市郊游的大规模开发,青岛旅游的内容和形式已越发丰富,栈桥作为青岛滨海旅游的景点,已经风光不再。但毋庸置疑,作为青岛的象征,栈桥的标志性意义永远无法被取代。
栈桥始建于清光绪十八年(1892年),位于青岛湾内,与太平路相垂并与小青岛相望,初建时为清政府在青岛设防的规划之一。从1892年登州镇总兵章高元率四营兵进驻胶澳起至1897年德占胶州湾,清政府为胶澳设防建造了一系列包括栈桥、总兵衙门、炮台、兵营、军火库等在内的工程。这些工程大多已损毁,即便是当年的总兵衙门,其所在地亦早已变成青岛市人民会堂。所有工程中,唯有栈桥,虽历经百余年沧桑,依然伫立海边。初建时的栈桥实际为一码头,长约200米,宽10米。以石头垒筑桥身,采用的黏合剂不是水泥,而是石灰、豆浆与细沙的混合物。上铺木板,码头两侧装有从旅顺运来的铁材制成的栏杆,故称铁码头,也称“李鸿章栈桥”。这时的栈桥码头,专供海军官兵上下和装卸军用物资之用。
德国占领青岛后,曾对栈桥进行扩建。该工程于1901年5月1日开工,其时小港工程已竣工。栈桥扩建,在清政府原建基础上向北延伸。延伸部分码头为铁木结构,新铺筑了轻便铁道,以便利运输装卸。同时,在栈桥南端择近修建了仓库和商店。栈桥扩建后,宽仍10米,长由200米增至350米,于同年完工后,吃水5米以下的小型轮船可在栈桥靠泊,装卸运输便利许多。至1905年前后,栈桥为商旅货物集散中转的重地。大港建成后,商旅货物转移到大港,栈桥功能发生改变,成为海军官兵上下以及船舶检疫、引水的专用码头。
此后,栈桥见证了日德战争、“五四”运动和青岛回归等一个个在中国近代史上举足轻重的事件。当栈桥再度被扩建时,岁月已流过30年。
1931年9月,南京国民政府决定再次扩建栈桥。再次扩建后的栈桥桥身延长至440米,桥南端增建“个”字型防浪堤,堤内新建了中国民族传统风格的双层飞檐八角亭阁。阁内为二层环形亭堂,中央螺旋式阶梯可登二楼。楼上一周为玻璃,有“一窗一景,一景一画”之说,是理想的观景地。由于“个”字型防浪堤将迎面之浪分拨两边,而每边拐角的尖部均具第二次分浪功能,分浪之后,掉头而返的回澜恰与下一波交汇一起,故而堤内亭阁得名“回澜阁”。工程于1932年完工。随着这次对栈桥的大幅改建成功,青岛市政当局于1933年4月正式增辟栈桥公园。1936年,青岛市政府为推动青岛旅游的深入发展,曾利用展览会和画报,发起了青岛市区和郊区名胜景点的评选活动,根据游客的推荐,评选出青岛十景。以栈桥命名的“飞阁回澜”当选十景之首。
有趣的是,上世纪30年代,栈桥还曾经是水上赛场。1933年夏,第十七届华北运动会的游泳比赛及跳水表演皆在此举行。为了便于观摩跳水赛况,整座栈桥面朝西搭起数层露天看台,观摩的人群在看台上排列有序,长达半里。与会的87名游泳运动员中,青岛人的阵容最强。
栈桥从此声名远播,成为青岛最具标志和象征意义的建筑。建国后,栈桥曾多次被维修。1952至1953年,栈桥进行了建国后的第一次大修。1984至1985年,栈桥再次大修。两侧被围以铁索护栏,桥上添12对欧式桥灯相峙而立,同时铺砌花岗岩石台阶。1998年底至1999年6月,市政府继续拨款对栈桥进行了大规模整修,此次维修既达到了防风浪、防腐蚀要求,又保持了其原有的风韵。
青岛建国后,栈桥一直是青岛最有名的景点,是近郊和外地人游览青岛的必游之地。1989年,青岛市美学研究会曾发起并组织评选青岛“十大优秀建筑”活动,栈桥及回澜阁再次当选。在东部开发之前,青岛市区可供休闲娱乐的场所较少,每逢节假日,栈桥都会出现人头攒动的景象。随着五四广场、海底世界、奥帆中心等旅游景点的建设及市郊游的大规模开发,青岛旅游的内容和形式已越发丰富,栈桥作为青岛滨海旅游的景点,已经风光不再。但毋庸置疑,作为青岛的象征,栈桥的标志性意义永远无法被取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