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针对不同形式的文章内容以及不同题材的阅读形式,教师采用比较阅读的方式,可以提高学生对文章的认识程度和理解程度,加深对知识内容的印象,完善学生的知识体系。因此,教师在实际的教学环节中,可以通过比较阅读引导学生进行理解和写作方面的训练,这样不仅可以循序渐进地帮助学生掌握语文知识,同时还能促进其综合素质全面提升。文章主要研究比较阅读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关键词:初中语文;比较阅读;品词析句;理顺思路;情感分析;分门别类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24X(2021)09-0055-02
随着新课改深入推进,在初中诗歌阅读教学中,对于文本学习的要求已不再拘泥于整首诗的独立学习和理解,而应指导学生在比较阅读中开阔视野,拓展思维,强化整体阅读的综合实践,借此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要在文本学习中强化培养学生的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要实现这个目标,需要初中诗歌比较阅读教学跳出单一文本的束缚,让学生的学习实现拓展化、全面化。不仅要引导学生实现对比阅读中的个性化学习和深入化探究,而且要有效提炼出诗歌文本中的语言美、意境美、节奏美和思想美,逐步内化学生的综合素养。
一、品词析句,培养语感
在初中语文诗歌阅读教学中,教师要侧重于对词句的品读,通过“熟读”和“精思”完成对字词句的品析和感悟,在情感的融入和思想的启迪下有效培养学生的语感能力,从而不断深入挖掘文本的思想内涵。从文本角度分析,诗歌具有丰厚的历史底蕴,为此,在开展品词析句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跳出教材教语文,在教学语言文字的基础上充分结合诗歌创作的背景对文本的主旨和思想情感进行根源化的探究,在植根于诗歌创作的历史和作者要表达的主题思想的基础上,借助于字词品析强化学生的语感体验。
例如,在对舒婷《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的字词品析中,文中以第一人称“我”的视角定位意象的表达,在“破旧的老水车”等物象的比喻中确定了贫困和悲哀的感情基调,又在“簇新的理想”和“喷薄的黎明”的语言表达中将情感直接升华到高亢迅疾和热烈奔放,这一起一落情感的强烈反差,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发展变化的深刻感触和与祖国融为一体、深爱祖国的炽热情怀。在对比阅读未光然的《黄河颂》的过程中,品析这篇文本从第二人称的语调出发,一个“朋友”的开幕词直接拉近了与读者的距离,然后以讲述的方式自然升华到热切的情感。诗歌中运用了大量的豪迈奔放的词语,从“黄河滚滚、惊涛澎湃”到“万丈狂澜、劈成两面”,这浩大的气势给人以奔腾向上的巨大力量,最后以“伟大坚强”定位了黄河这个意象,指出黄河是中华民族的象征,在民族精神的鼓舞下,激发了读者的爱国激情。通过对比阅读,学生可以从品词析句中感悟其中情感基调的不同,一个是从低沉到高昂,一个是从朋友的诉说到情感的奔放,语感的不同彰显出艺术作品在创作风格上的匠心独运。
二、理顺思路,发展思维
新课标提出,阅读教学应在强化对学生指导、引领和点拨中促使学生在阅读实践中体验和思考。根据叶圣陶先生提出的“教是为了不教”的理念,教师要在当前的诗歌对比阅读教学中注意强化学生自主生成能力的培养与锻炼,通过方法的指导,让学生在对比阅读中通过个性思考和自主探究实现思维的发展。初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在指导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学生的个性思维,在理顺思路的过程中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想象力。
例如,《黄河颂》和《回延安》这两篇诗歌都是赞颂的基调,但在写作思路上却截然不同。学生在从对黄河的高歌赞颂到对延安情感的婉转表达的对比学习中自主生成个性化理解,并在发展思维的过程中实现对文本思路的梳理和整合。首先,學生在对《回延安》一文的思路梳理中认识到作者从回到延安的感受写起,接着在回忆、话说、细看和歌颂中实现对延安情感的不断升华,文末的一个“再回延安”充分表达了作者的强烈愿望,让歌颂延安的情感荡气回肠。而《黄河颂》则是从“望”黄河到“赞”黄河,结尾在反复咏叹中突出主旨,赞颂“伟大坚强”的黄河精神。其次,在对比阅读中发展学生思维,让学生认识到写作思路的不同源于“颂”的角度不同,一个是从歌颂黄河延伸到歌颂中华精神、中国力量,一个是在“回延安”的生活体验中唤醒回忆,进而在回忆的发展中“说”和“看”,最后升华为“颂”。最后,在学生自主生成的个性化理解中实现对文本写作思路的整理、分析、探究,帮助学生理顺文章思路,调整思路,使之合乎议论说理的一般逻辑,促进学生思维品质的发展。教师让学生在对比阅读中认识到同样是“颂”,一个是直抒胸臆,一个是百转千回,在感悟其表达的不同效果中进一步深化学生的思维。
三、情感分析,强化体验
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要在指导学生研读文本的基础上,强化学生思维发展和情感的主动体验,在深化学生理解和体验的过程中促进其思考和感悟,在情感熏陶中让学生受到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在初中诗歌的对比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指导学生立足文本学习,注意强化学生学习其中的情感表达技巧,分析情感表达的思路,在文本体验和对比阅读的个性化体验中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提升学生的阅读水平,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
例如,在《回延安》和《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的对比阅读教学中,体会文本分别从意象表达和实际抒写的视角出发,在主体与客体的变化与交融中深化学生的情感体验。尤其是《回延安》运用了一波三折的技巧促进情感逐步升华,从回到延安的激动高兴再到对延安曾经的回忆,接着细说延安、细看延安、歌颂延安、表达“再回延安看母亲”的强烈愿望。教师要引导学生从文本的首尾呼应、曲折反复的情感抒发中感受其思维的发展变化。而《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从开头写伤痕累累下祖国的贫困和悲哀,到后来理想的“挣脱”和黎明的“喷薄”,在历史的悲痛和希望的欢悦的强烈对比中凸显作者对祖国深沉热爱,在“十亿分之一”的自我的代入式体验中表达出愿与祖国融为一体的情感,并在用生命歌唱亲爱的祖国中将情感推向高潮。基于此,初中诗歌阅读的教改是教育界的重要探讨话题,体验式教学注重的是学生的实际体验,符合课改对初中语文提出的要求,在初中语文课的现代诗歌教学中,引入体验式阅读,有利于促进现代诗歌教学的效率提升。实践证明,体验式阅读的应用,给初中生带来了更加直观的学习体验,从而让现代诗歌教学的效果更加理想,也促进了语文课质量的提升。 四、分门别类,提升素养
对于诗歌阅读教学,教师在对比阅读的基础上还要注意引导学生对诗歌作品进行分门别类的学习,通过注释评点实现对阅读作品的集中赏析,在交流分享中深化对诗歌作品的理解,并逐步地为自身的核心素养。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分门别类地对比阅读不仅可以实现学生个性化体验的梳理和整合,而且有助于学生形成主题化的知识体系,便于将优秀的诗歌文化沉淀为学生的知识底蕴,并内化为学生的综合素养。
例如,在对《关雎》和《蒹葭》的对比阅读中,《关雎》中以荇菜起兴,从对淑女的日夜思念到钟鼓助乐,整个过程细腻地表达出男子对女子的思念和追求。而《蒹葭》中男子对“伊人”的追求则因为“可望而不可即”渲染了萧瑟凄清的气氛,凸显了主人公惆怅无助的心境。两首诗都是表达男女之间的爱情,一个求有所得、一个求之不得,彰显出同一主题下不同角度情感表达效果的差异。而古诗中的“沧海难为水”和“巫山只是云”则以“山水”为兴,表达了对感情的专一与执着,还有“巴山夜雨”下“共剪西窗”中对妻子的思念,让学生在对比阅读中深入体会到诗歌所表达情感的含蓄和深沉。从古诗中托物言志、借物起兴到意象手法的运用,教师要在分门别类的诗歌对比阅读中引导学生体验同一主题下语言、思路和情感的不同表达效果,在发展学生思维的基础上,进一步指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在系统梳理主题知识的过程中通过读写结合实现知识的内化与运用,有效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另外,中国古代文化光辉灿烂,唐诗宋词更是独树一帜,苏教版高中语文《唐诗宋词选读》撷取了唐诗宋词中的精华,向学生充分展示了古代文化的魅力,应该说,无论是选取的角度还是编排的逻辑都有其独到之处。
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应用比较阅读,可以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帮助学生感受到文學作品的魅力,并将所学所想应用到实际写作和交际中。总之,在将对比阅读应用于初中诗歌阅读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习把握“西湖比西子”中“浓淡总相宜”辩证理解的方法,在跳出文本学语文的基础上,指导学生通过品词析句、理顺思路、情感分析和分门别类实现对诗歌文本的集中化和个性化的学习和理解,在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的双重作用下实现对作品系统化地分析和体验,在深入挖掘诗歌艺术丰厚内涵的过程中让学生爱上诗歌、爱上阅读。
[参考文献]
[1]黄 春.比较教学法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运用[D].湘潭:湖南科技大学,2016.
[2]晁 丹.比较阅读法在初中散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兰州:西北师范大学,2017.
[3]刘 兰.比较阅读教学策略在初中古文教学中的应用——以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为例[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18.
[4]程晓彬.“部编本”初中语文课外阅读教学设计与实践研究[D].合肥:合肥师范学院,2018.
作者简介:徐小红(1979— ),男,江苏如皋人, 中小学一级教师,本科,教务主任,研究方向:初中语文教学。
关键词:初中语文;比较阅读;品词析句;理顺思路;情感分析;分门别类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24X(2021)09-0055-02
随着新课改深入推进,在初中诗歌阅读教学中,对于文本学习的要求已不再拘泥于整首诗的独立学习和理解,而应指导学生在比较阅读中开阔视野,拓展思维,强化整体阅读的综合实践,借此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要在文本学习中强化培养学生的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要实现这个目标,需要初中诗歌比较阅读教学跳出单一文本的束缚,让学生的学习实现拓展化、全面化。不仅要引导学生实现对比阅读中的个性化学习和深入化探究,而且要有效提炼出诗歌文本中的语言美、意境美、节奏美和思想美,逐步内化学生的综合素养。
一、品词析句,培养语感
在初中语文诗歌阅读教学中,教师要侧重于对词句的品读,通过“熟读”和“精思”完成对字词句的品析和感悟,在情感的融入和思想的启迪下有效培养学生的语感能力,从而不断深入挖掘文本的思想内涵。从文本角度分析,诗歌具有丰厚的历史底蕴,为此,在开展品词析句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跳出教材教语文,在教学语言文字的基础上充分结合诗歌创作的背景对文本的主旨和思想情感进行根源化的探究,在植根于诗歌创作的历史和作者要表达的主题思想的基础上,借助于字词品析强化学生的语感体验。
例如,在对舒婷《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的字词品析中,文中以第一人称“我”的视角定位意象的表达,在“破旧的老水车”等物象的比喻中确定了贫困和悲哀的感情基调,又在“簇新的理想”和“喷薄的黎明”的语言表达中将情感直接升华到高亢迅疾和热烈奔放,这一起一落情感的强烈反差,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发展变化的深刻感触和与祖国融为一体、深爱祖国的炽热情怀。在对比阅读未光然的《黄河颂》的过程中,品析这篇文本从第二人称的语调出发,一个“朋友”的开幕词直接拉近了与读者的距离,然后以讲述的方式自然升华到热切的情感。诗歌中运用了大量的豪迈奔放的词语,从“黄河滚滚、惊涛澎湃”到“万丈狂澜、劈成两面”,这浩大的气势给人以奔腾向上的巨大力量,最后以“伟大坚强”定位了黄河这个意象,指出黄河是中华民族的象征,在民族精神的鼓舞下,激发了读者的爱国激情。通过对比阅读,学生可以从品词析句中感悟其中情感基调的不同,一个是从低沉到高昂,一个是从朋友的诉说到情感的奔放,语感的不同彰显出艺术作品在创作风格上的匠心独运。
二、理顺思路,发展思维
新课标提出,阅读教学应在强化对学生指导、引领和点拨中促使学生在阅读实践中体验和思考。根据叶圣陶先生提出的“教是为了不教”的理念,教师要在当前的诗歌对比阅读教学中注意强化学生自主生成能力的培养与锻炼,通过方法的指导,让学生在对比阅读中通过个性思考和自主探究实现思维的发展。初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在指导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学生的个性思维,在理顺思路的过程中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想象力。
例如,《黄河颂》和《回延安》这两篇诗歌都是赞颂的基调,但在写作思路上却截然不同。学生在从对黄河的高歌赞颂到对延安情感的婉转表达的对比学习中自主生成个性化理解,并在发展思维的过程中实现对文本思路的梳理和整合。首先,學生在对《回延安》一文的思路梳理中认识到作者从回到延安的感受写起,接着在回忆、话说、细看和歌颂中实现对延安情感的不断升华,文末的一个“再回延安”充分表达了作者的强烈愿望,让歌颂延安的情感荡气回肠。而《黄河颂》则是从“望”黄河到“赞”黄河,结尾在反复咏叹中突出主旨,赞颂“伟大坚强”的黄河精神。其次,在对比阅读中发展学生思维,让学生认识到写作思路的不同源于“颂”的角度不同,一个是从歌颂黄河延伸到歌颂中华精神、中国力量,一个是在“回延安”的生活体验中唤醒回忆,进而在回忆的发展中“说”和“看”,最后升华为“颂”。最后,在学生自主生成的个性化理解中实现对文本写作思路的整理、分析、探究,帮助学生理顺文章思路,调整思路,使之合乎议论说理的一般逻辑,促进学生思维品质的发展。教师让学生在对比阅读中认识到同样是“颂”,一个是直抒胸臆,一个是百转千回,在感悟其表达的不同效果中进一步深化学生的思维。
三、情感分析,强化体验
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要在指导学生研读文本的基础上,强化学生思维发展和情感的主动体验,在深化学生理解和体验的过程中促进其思考和感悟,在情感熏陶中让学生受到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在初中诗歌的对比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指导学生立足文本学习,注意强化学生学习其中的情感表达技巧,分析情感表达的思路,在文本体验和对比阅读的个性化体验中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提升学生的阅读水平,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
例如,在《回延安》和《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的对比阅读教学中,体会文本分别从意象表达和实际抒写的视角出发,在主体与客体的变化与交融中深化学生的情感体验。尤其是《回延安》运用了一波三折的技巧促进情感逐步升华,从回到延安的激动高兴再到对延安曾经的回忆,接着细说延安、细看延安、歌颂延安、表达“再回延安看母亲”的强烈愿望。教师要引导学生从文本的首尾呼应、曲折反复的情感抒发中感受其思维的发展变化。而《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从开头写伤痕累累下祖国的贫困和悲哀,到后来理想的“挣脱”和黎明的“喷薄”,在历史的悲痛和希望的欢悦的强烈对比中凸显作者对祖国深沉热爱,在“十亿分之一”的自我的代入式体验中表达出愿与祖国融为一体的情感,并在用生命歌唱亲爱的祖国中将情感推向高潮。基于此,初中诗歌阅读的教改是教育界的重要探讨话题,体验式教学注重的是学生的实际体验,符合课改对初中语文提出的要求,在初中语文课的现代诗歌教学中,引入体验式阅读,有利于促进现代诗歌教学的效率提升。实践证明,体验式阅读的应用,给初中生带来了更加直观的学习体验,从而让现代诗歌教学的效果更加理想,也促进了语文课质量的提升。 四、分门别类,提升素养
对于诗歌阅读教学,教师在对比阅读的基础上还要注意引导学生对诗歌作品进行分门别类的学习,通过注释评点实现对阅读作品的集中赏析,在交流分享中深化对诗歌作品的理解,并逐步地为自身的核心素养。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分门别类地对比阅读不仅可以实现学生个性化体验的梳理和整合,而且有助于学生形成主题化的知识体系,便于将优秀的诗歌文化沉淀为学生的知识底蕴,并内化为学生的综合素养。
例如,在对《关雎》和《蒹葭》的对比阅读中,《关雎》中以荇菜起兴,从对淑女的日夜思念到钟鼓助乐,整个过程细腻地表达出男子对女子的思念和追求。而《蒹葭》中男子对“伊人”的追求则因为“可望而不可即”渲染了萧瑟凄清的气氛,凸显了主人公惆怅无助的心境。两首诗都是表达男女之间的爱情,一个求有所得、一个求之不得,彰显出同一主题下不同角度情感表达效果的差异。而古诗中的“沧海难为水”和“巫山只是云”则以“山水”为兴,表达了对感情的专一与执着,还有“巴山夜雨”下“共剪西窗”中对妻子的思念,让学生在对比阅读中深入体会到诗歌所表达情感的含蓄和深沉。从古诗中托物言志、借物起兴到意象手法的运用,教师要在分门别类的诗歌对比阅读中引导学生体验同一主题下语言、思路和情感的不同表达效果,在发展学生思维的基础上,进一步指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在系统梳理主题知识的过程中通过读写结合实现知识的内化与运用,有效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另外,中国古代文化光辉灿烂,唐诗宋词更是独树一帜,苏教版高中语文《唐诗宋词选读》撷取了唐诗宋词中的精华,向学生充分展示了古代文化的魅力,应该说,无论是选取的角度还是编排的逻辑都有其独到之处。
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应用比较阅读,可以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帮助学生感受到文學作品的魅力,并将所学所想应用到实际写作和交际中。总之,在将对比阅读应用于初中诗歌阅读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习把握“西湖比西子”中“浓淡总相宜”辩证理解的方法,在跳出文本学语文的基础上,指导学生通过品词析句、理顺思路、情感分析和分门别类实现对诗歌文本的集中化和个性化的学习和理解,在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的双重作用下实现对作品系统化地分析和体验,在深入挖掘诗歌艺术丰厚内涵的过程中让学生爱上诗歌、爱上阅读。
[参考文献]
[1]黄 春.比较教学法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运用[D].湘潭:湖南科技大学,2016.
[2]晁 丹.比较阅读法在初中散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兰州:西北师范大学,2017.
[3]刘 兰.比较阅读教学策略在初中古文教学中的应用——以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为例[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18.
[4]程晓彬.“部编本”初中语文课外阅读教学设计与实践研究[D].合肥:合肥师范学院,2018.
作者简介:徐小红(1979— ),男,江苏如皋人, 中小学一级教师,本科,教务主任,研究方向:初中语文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