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新时期,在基础教育阶段大力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个性健康发展,已成为教学工作的发展大势,而情境问题教学则是培养学生综合素养的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
关键词:高中数学 情境问题 教学策略
一、数学问题解决教学
爱因斯坦曾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是一个数学上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却需要创造性的想象力。”学生提出问题的过程,就是创新的过程,其本身就蕴涵着创新思维的火花。
数学问题解决教学是学生思维构造的教学,其目的是使学生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在此过程中,学生是问题解决学习的主体,教师是整个活动的设计者、促进者、示范者。教师主要通过设计有思考价值的问题,创设和谐、民主、积极的氛围,引导学生独立探索、交流合作、反思概括,通过解决问题的全过程建构起良好的认知结构,发展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自主探索能力與合作能力。
二、数学问题情境设置的策略
1.利用学生实际生活的经验创设情境。从本原上说,数学就是生活的映照。因此,数学的教学也不能离开生活的实验。
案例1:某市出租计程车规定,乘坐出租车1公里以内收取费用10元,此后每增加0.5公里收费增加2元,请写出乘坐出租车不超过五公里路程时车费y与路程x之间的函数解析式。让学生在探索过程中理解分段函数的概念。
2.利用实验创设问题情境。数学既是一门系统的演绎科学,同时又可以看成是一门实验性的归纳科学。而且数学教学内容较为抽象,学生理解掌握起来较难,在教学中应尽可能地设计与教学内容有关的实验。
案例2:在讲“数学归纳法”时,由于数学归纳法比较抽象,许多学生对“一个与自然数有关的命题经过数学归纳法的步骤证明后是正确的”不太理解,特别是对它的第二步不理解,这时可以设置试验情境——“多米诺”骨牌游戏:几十张骨牌放在桌上,玩时将骨牌按一定间距排列成行,轻轻碰倒第一枚骨牌,其余的骨牌就会产生连锁反应,依次倒下。可以看到,要使每一个骨牌都倒下首先需要第1个骨牌必须倒下,其次前面一个骨牌倒下后后面一个骨牌也要紧接着倒下。
3.利用旧知识的片面性和不完备性创设问题情境。学生以前所学的知识往往具有片面性和不完备性,教师可以以此为突破口巧设问题情境,引起认知冲突,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
案例3:在讲双曲线时,可创设情境:以前初中学过双曲线,那么今天讲的双曲线与我们以前学的双曲线是不是一回事呢?它们之间有什么不同呢?学生想探究结果,一定会抱着浓厚的兴趣学习。
4.利用典故及带有趣味性、知识性的问题创设问题情境。数学典故、趣味性的问题有时反映了知识形成的过程,有时反映了知识点的本质,用这样的故事来创设问题的情境不仅能够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还能加深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提高数学的审美能力。
案例4:在讲概率时,可让学生了解这门学科的产生历史。概率论产生于17世纪中叶,来源也是生活现实问题解决的理论概括,主要是分赌金过程中研究随机现象规律。实际上,概率这一数学概念已经广泛应用到生活中的各个方面,尤其是经济统计、保险计算等领域。对于概率理论发展脉络的了解,学生会增强对学习与生活联系的深切感受,从而提升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从生活中发现数学、用数学来指导生活的浓厚兴趣。
5.利用悬念创设问题情境。悬念是人对事件的发展变化所持的一种急切期待的心理状态。它对大脑皮层有强烈持续的刺激作用,使你一时猜不透、想不通又丢不开、放不下。在课堂上设置悬念,能使学生因好奇而产生探究的欲望,从而开启学生的思路,活跃思维,质疑、思疑、释疑、再生疑,有益于学生对新知识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激起思维的火花。
案例5:在学习“等比数列前n项和”时,可设计这样一个情境:传说在某个国家里有一位聪明的大臣,他发明了国际象棋。国王十分高兴,他决定要满足大臣一个要求。大臣说:“陛下,只要你在棋盘上赏一些麦子就行了。在棋盘的第1个格放1粒,在第2个格放2粒,在第3个格放4粒,在第4个格放8粒,然后16粒、32粒,直到放满第64个格子就行了。”这些麦子究竟有多少?你认为国王的国库里有这么多麦子吗?
实践证明,在高中数学教学过程中,要使学生不断地产生学习需要和兴趣,就要创设有关的教学情境,创设有效的数学问题情境有利于学生系统地掌握知识,有利于引导学生参与教学过程,有利于学生养成探求知识的习惯,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参考文献
[1]李祥兆 数学问题提出的实证研究[J].数学教育学报,2008,(6)。
[2]叶柱 数学教学新视界探真[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8,(1)。
[3]刘红 浅谈数学情境教学的特性[J].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4)。
关键词:高中数学 情境问题 教学策略
一、数学问题解决教学
爱因斯坦曾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是一个数学上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却需要创造性的想象力。”学生提出问题的过程,就是创新的过程,其本身就蕴涵着创新思维的火花。
数学问题解决教学是学生思维构造的教学,其目的是使学生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在此过程中,学生是问题解决学习的主体,教师是整个活动的设计者、促进者、示范者。教师主要通过设计有思考价值的问题,创设和谐、民主、积极的氛围,引导学生独立探索、交流合作、反思概括,通过解决问题的全过程建构起良好的认知结构,发展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自主探索能力與合作能力。
二、数学问题情境设置的策略
1.利用学生实际生活的经验创设情境。从本原上说,数学就是生活的映照。因此,数学的教学也不能离开生活的实验。
案例1:某市出租计程车规定,乘坐出租车1公里以内收取费用10元,此后每增加0.5公里收费增加2元,请写出乘坐出租车不超过五公里路程时车费y与路程x之间的函数解析式。让学生在探索过程中理解分段函数的概念。
2.利用实验创设问题情境。数学既是一门系统的演绎科学,同时又可以看成是一门实验性的归纳科学。而且数学教学内容较为抽象,学生理解掌握起来较难,在教学中应尽可能地设计与教学内容有关的实验。
案例2:在讲“数学归纳法”时,由于数学归纳法比较抽象,许多学生对“一个与自然数有关的命题经过数学归纳法的步骤证明后是正确的”不太理解,特别是对它的第二步不理解,这时可以设置试验情境——“多米诺”骨牌游戏:几十张骨牌放在桌上,玩时将骨牌按一定间距排列成行,轻轻碰倒第一枚骨牌,其余的骨牌就会产生连锁反应,依次倒下。可以看到,要使每一个骨牌都倒下首先需要第1个骨牌必须倒下,其次前面一个骨牌倒下后后面一个骨牌也要紧接着倒下。
3.利用旧知识的片面性和不完备性创设问题情境。学生以前所学的知识往往具有片面性和不完备性,教师可以以此为突破口巧设问题情境,引起认知冲突,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
案例3:在讲双曲线时,可创设情境:以前初中学过双曲线,那么今天讲的双曲线与我们以前学的双曲线是不是一回事呢?它们之间有什么不同呢?学生想探究结果,一定会抱着浓厚的兴趣学习。
4.利用典故及带有趣味性、知识性的问题创设问题情境。数学典故、趣味性的问题有时反映了知识形成的过程,有时反映了知识点的本质,用这样的故事来创设问题的情境不仅能够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还能加深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提高数学的审美能力。
案例4:在讲概率时,可让学生了解这门学科的产生历史。概率论产生于17世纪中叶,来源也是生活现实问题解决的理论概括,主要是分赌金过程中研究随机现象规律。实际上,概率这一数学概念已经广泛应用到生活中的各个方面,尤其是经济统计、保险计算等领域。对于概率理论发展脉络的了解,学生会增强对学习与生活联系的深切感受,从而提升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从生活中发现数学、用数学来指导生活的浓厚兴趣。
5.利用悬念创设问题情境。悬念是人对事件的发展变化所持的一种急切期待的心理状态。它对大脑皮层有强烈持续的刺激作用,使你一时猜不透、想不通又丢不开、放不下。在课堂上设置悬念,能使学生因好奇而产生探究的欲望,从而开启学生的思路,活跃思维,质疑、思疑、释疑、再生疑,有益于学生对新知识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激起思维的火花。
案例5:在学习“等比数列前n项和”时,可设计这样一个情境:传说在某个国家里有一位聪明的大臣,他发明了国际象棋。国王十分高兴,他决定要满足大臣一个要求。大臣说:“陛下,只要你在棋盘上赏一些麦子就行了。在棋盘的第1个格放1粒,在第2个格放2粒,在第3个格放4粒,在第4个格放8粒,然后16粒、32粒,直到放满第64个格子就行了。”这些麦子究竟有多少?你认为国王的国库里有这么多麦子吗?
实践证明,在高中数学教学过程中,要使学生不断地产生学习需要和兴趣,就要创设有关的教学情境,创设有效的数学问题情境有利于学生系统地掌握知识,有利于引导学生参与教学过程,有利于学生养成探求知识的习惯,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参考文献
[1]李祥兆 数学问题提出的实证研究[J].数学教育学报,2008,(6)。
[2]叶柱 数学教学新视界探真[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8,(1)。
[3]刘红 浅谈数学情境教学的特性[J].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