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辟蹊径游褒禅由表及里品半山

来源 :语文天地·高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_zho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是人教版语文必修二第三单元中的一篇课文,第三单元主要是古代山水游记类散文。如果我们按照课本安排的顺序来讲解本单元的散文,在感受过王羲之《兰亭集序》的生死观,品悟过苏轼《赤壁赋》的风月与智慧后,再读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很多学生都会觉得这篇文章初读起来既没有王羲之的深奥哲理,也没有苏轼的美妙文辞,所以对这篇文章的解读就不能深入。而很多教师在讲授本文的时候,也会有草草收兵的遗憾。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到底应该用什么方法解读?怎样避免出现文本的解读有言而无文,无法让学生体会王安石文章本身的精髓的问题呢?
  一、调整教学顺序,激发学生个性解读
  我从第二段开始进行讲解,将二三段作为一个有机整体进行梳理,从而激发学生对文本的个性化理解,加强了学生对文本的参与度。
  在具体的讲解过程中,我打乱了文段的顺序重新编排,初读全文,找出文章的过渡句:“于是余有叹焉”,解读句子后提问,“于是”具体指什么情况?“有叹”又叹了什么?由此引出文章的第二自然段。在这个环节中,要求学生在梳理文意的同时进行归纳总结:前洞的景色有何特点?后洞的景色有何不同?游玩后的心情是怎样的?学生总结后可以明确:
  游前洞:平旷、有泉、记游者众——大众、景色平平
  感后洞:窈然、甚寒、记游者少——神秘、景色瑰丽
  悔:力足,火明,随之以出,不得极夫游之乐
  当行文的思路被清晰地梳理出来之后,我让学生根据这个来思考,如果这个过程是你的亲历,你将会抒发怎样的感悟呢?
  学生在这个环节各抒己见,针对成功路上的美景、同伴、目标等问题上,颇有兴致地发表了自己的观点。学生在这个环节中表现出了极大的参与兴趣,在学生讨论结束后,我惊喜地发现,他们的思路基本上全面概括了王安石在文章第三自然段发出的议论。
  于是我引导学生:我们作为一个旁观者,在看到王安石的这段记游以后,都能抒发如此多的感慨,那么对于王安石本人而言,他发出的感慨又是什么呢?于是顺水推舟地开始了第三自然段的学习。梳理文意后,我和学生一起归纳了王安石的观点:凡成大事者,需要志明、力足、物相三者具备。这时我再带着学生回顾他们之前总结的观点,发现他们的观点大多数和王安石的观点不谋而合。学生通过这个环节,感觉文本不再是高高在上,离生活千里之遥,而是可以变成自我体验和自身思想的参与过程,这大大地激发了学生参与文本讨论的兴趣,学生也能进一步理解王安石的结论:“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反观自己的学习生活,学生真正感受到了千百年前王安石的谆谆教诲。
  二、打乱文段顺序,感悟文本内在结构
  《游褒禅山记》内在的行文逻辑性是极强的,在讲解文本的过程中,我重新打乱了文段的顺序,由第二段切入,帶领学生探讨引出第三自然段的解读。在这个环节中,和学生一起发现了文本内在的联系,继而提出问题:那么文章剩下的段落在讲述什么内容呢?带领学生解读第一自然段,并提出这样的思考问题:王安石在这一段中讲述了游览过程中的什么内容?并发现了一个怎样的问题?请按照山之、山之、山之、山之填空的思路来解读文本。
  学生在梳理字词的过程中明确:第一自然段写了山之名、山之寺、山之碑、山之洞四个部分,并提出了褒禅山的名字应该是花山而非华山。
  在王安石的记游中,处处都带着思考的色彩和逻辑的严明。这时候再抛出问题:既然二三两段是写景和抒情、议论的结合,那么第一段的描写又和哪一段的抒情、议论紧密相关呢?从而进入第四段的解读。作者在这一段落明确了自身考证的过程以及带来的感悟:在面对庞杂的知识和学问时,辩证的看待和谨慎的思考是不可或缺的过程,更是学者应有的学习态度。
  在这样一个打乱文段顺序的解读过程中,我们看到,王安石的游记是一个几乎不记游的游记,是一个表面看起来思路并不明确的游记。而在细致的解读以后,我们慢慢拨云见日,看到了王安石文章背后的框架和思路,每一个段落都有由此引出的见解和思考,文章整体思路清晰,结构明确,让我们看到了王安石的不记游中,却有真正属于人生的游历和思考,展现了人生的大境界。
  三、知人论世,体会人生内在思考
  读完整个文本,对比之前学过的《赤壁赋》《兰亭集序》,我们自然而然地发现,同是山水游记类散文,前者更注重对美景的描绘和情感的抒发,而《游褒禅山记》明明是游记,却少了美景的描绘和记述,反而偏重于对当时情况的回忆和反思,以及由此引申的人生经验和哲理。
  在这里设置知人论世的环节,首先让学生了解王安石的生平以及其生命中重大的“王安石变法”的大致情况,从而让学生结合王安石的生平来理解其思想。通过《游褒禅山记》我们可以看出,王安石的文风偏重于逻辑性和对事物本原的探究。在游山的过程中,很多人关注着当下美景的感受,写文章偏重于对美景的记述。而王安石看景的角度却与众不同,他无时无刻不在思考和探究,看到倒在路边的石碑,立刻去查看残存的文字,从而看出华山这个名字是人们的误传,再由此引申出对学问的思考,不得不深思慎取。这真正体现了王安石格物致知的精神。
  可以说,王安石本身是一个智者,一个无时无刻不在思考探究的智者,更是一个无时无刻不在反思自身的哲人。王安石在游后洞的反思中告诉我们,成功需要内因,也就是文中提到的志与力,同时也需要外因,即外物相之,我们联系他后来的人生经历不难看出,在写完本文没多久,他接受了提点江东刑狱的官职。四年后,向宋仁宗上书《上仁宗皇帝言事书》,宋神宗即位后,他任参知政事,而后拜相,开始实施变法。
  虽然变法的结局是失败,但正如他在《游褒禅山记》中表达的观点一样:“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直到晚年新法失败,退居金陵还写了“尧莱是非时人梦,固知徐习未全忘”的诗句。他确实已尽了“志”,因而至死也没有“悔”。那坚定的信念,正是游褒禅山时就已经立下的了。这样看来,这记游山水的《游褒禅山记》,虽然没有让我们看到自然的风景,却让我们感受到了人生的境界和风景。
  当我们打乱文本本身的顺序,加入自己对于文本的个性化理解,我们和名篇的距离就一下子拉近了。纵观整个单元,《游褒禅山记》中虽然没有美景的享受,没有关于生死的体悟,却有一种真正的大智慧和大思考:它告诉我们怎样用思考的眼睛来看待世界,更告诉我们人生真正的风景都在少有人走的路上;它告诉我们成功的要素,更告诉我们无悔的人生才是真正难得的人生。
  作者单位: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第九中学(750011)
其他文献
《长江三峡》中有丰富的描写内容,作者抓住三峡特点,引经据典,生动描绘,向我们展示了“大自然的伟力”。课堂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展开景色描写赏析,让学生在学习语言特色时,能够深入理解作品思想内涵,接受更深刻的教育,提升语言赏析品位,这是教师需要特别关注的问题。  一、理清写景方向,初步感知文本意境  《长江三峡》第一段是标准的总领,具有设悬用意,“为这样一种大自然的伟力所吸引了”,给读者带来遐想,跟随
期刊
《直面苦难》是周国平的哲理散文,其特点当然是哲理性、思辨性、逻辑性。但高中生思维较为欠缺、能力较为薄弱,甚至因为其艰深、晦涩的语言而对阅读兴趣不大。笔者认为,学习哲理散文当然应该理解作者的哲思,但思想是通过语言体现的,哲理散文要上出语文味。我们必须带领学生进入语言的内核,在对语言的辨析中领会思想。  一、以形象的事例理解抽象的哲理  记叙类的文章大多形象鲜明,通过具体生动的事件、鲜活典型的人物形象
期刊
文艺有文艺的土壤,教学有教学的根基。如今,网络文学、网络语言、网游文化土壤不断冲击着传统的语文知识形态。当下的语文教学,如何在品读诵咏美文散文中培养学生对待母语的思维态度,在古诗文中契合时代而培养健全的人格,从文艺作品中审视祖国语言似乎缺少系统的有针对性的研究与变革。语文工作者应以怎样的情怀去坚守语文教育的真谛、延续母语生命的责任意识,下面笔者从以下三点进行阐释。  一、语文教育离不开政治情怀  
期刊
费孝通在谈论中西文明交流摄取时说:“美人之美,美己之美;美美互美,世界大同。”大致意思是说:“以他人的文化为美,以自己的文化为美,两种美相互交流融合,世界就会融合。”我们姑且把它套用在古典诗词的教学中,古典诗词本体是美的,而教学方式也有一万种美的可能,两种美相互融合,整个古典诗词教学课堂才会类似美的大花园,真正熏陶学生,实现美育价值。  关于教学方式的运用,教师可以使其与古典诗词蕴含的美相对应。例
期刊
时至今日,在新课改大潮的推动下,越来越多的教师明白教学不再是一厢情愿之事,教者心目中要有学生。对于莘莘学子而言,这无疑是期待已久的一大福音。但是,怎样使福音变成现实版的福利,这就需要广大教师持续努力了。下面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见闻和实践,以李密的《陈情表》为例,谈谈课堂教学的一些基本策略。  《陈情表》是语文必修第三册第一单元“至爱亲情”话题的第一篇,它文质兼美,可以说是“言”之典范,“文”之精品。
期刊
文本是最根本、最重要的语文课程资源,是进行阅读教学的载体和凭借。而对于文本的深度挖掘,却常常是广大一线教师的“软肋”。对文本进行社会学阅读、正确切入文本、巧妙组织内容,是深入研读文本的重要策略。下面笔者以两堂《我的一位国文老师》课为例,谈谈如何将文本阅读推向深入。  一、对文本进行社会学阅读  社会学阅读是阅读理论的范畴。从社会学阅读来看,对文本的研读一方面要强调阅读主体的社会学认知;另一方面,文
期刊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观察生活,精心选材,能够写出一篇触动心灵的记叙文。  2.过程与方法  运用细节描写,让动人的瞬间定格。(重点、难点)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敏锐感受,体味人间真情,珍惜幸福生活。  【先学指导】  1.阅读教材,筛选重点,尝试完成一个描写同学的片段。  2.下发资料,揣摩体会文章细节描写与整体构思的妙处。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明确目标  1
期刊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第三单元是文艺评论与随笔单元,其中的三篇课文都是文艺大家对语言形式、美学现象的探讨与评论。尤其是第一篇课文《咬文嚼字》,是“美学老人”朱光潜对阅读与写作中的用字、句式、词语的联想意义等现象进行探讨与点评的一篇趣文。文中举例典型生动,点评有说服力,可谓“咬”得准确,“嚼”得透辟。我在上这一课时,试着就课文内的例子进行拓展,把课文中学到的分析方法与高考语文试卷上的具体题型对应起来,
期刊
【课堂实录】  一、导入  一沙一世界,一花一天堂。有时候,对细微处的体察,可以让我们体悟到世界的奇妙。今天让我们一起用心体会法国浪漫主义大师雨果的作品——《巴黎圣母院》中的节选部分《一滴眼泪换一滴水》。  二、复述情节,突出主人公伽西莫多  师:在预习的基础上,请大家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节选部分的故事情节,在划线处填上表现人物行为动作的词。PPT:  在格雷沃刑台上,  伽西莫多,  围观群众,  
期刊
新课导入,指的是在课堂教学开始的三到五分钟内师生的教学活动。它所占时间虽短,却是一节课中不可或缺的一个教学环节,起着聚集学生学习注意力、吸引学生眼球、使学生快速进入学习状态、提升课堂教学质量的关键作用。  中职学生是一群学习基础差、底子薄、学习注意力极易分散、自我控制能力较差的学生群体。如果我们在课堂导入环节不能做到叩击学生心扉、启迪学生思维、点燃学生热情,那么他们就很难对学科课程产生浓厚且持久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