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从一开始设立就被明确定位为“试验田”的上海自贸区,意味着其必将成为制度创新的高地,而绝不是优惠政策的洼地。回顾一年来自贸区的改革进程,应该说,收获颇丰。借用上海市委书记韩正在自贸区挂牌一周年前夕接受媒体采访时的说法:“自贸试验区一年来的改革探索,成果好于预期”。
挂牌一年来,通过建立以负面清单为核心的投资管理制度,以贸易便利化为重点的贸易监管制度,以资本项目可兑换和金融服务业开放为目标的金融创新制度,以政府职能转变为导向的事中事后监管制度,上海自贸区彻底改变了一直以来一些地方惯有的“等政策、要优惠”思维。
自贸区新设企业数量增长显著
上海自贸区在工商登记改革中,采用“先照后证”制度,降低了创业创新门槛,自贸区新设企业呈现井喷。上海自贸区挂牌当日,首批入驻的25家企业获颁证。而据上海市工商局最新数据显示,截至9月中旬,上海自贸区近一年来新设立企业达到1.2万余家,相比于最初获批入驻的25家,剧增了480倍。
据上海市工商局初步统计,上海自贸区目前已有283个项目落户,共新设企业12266家,超过原上海保税区20年的注册数量。上海自贸区内新设企业注册资本(金)总量超过3400亿元,注册资本在1000万元人民币以上的企业就达5200余户。从新设企业行业分布看,主要集中在批发和零售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大额注册资本(金)的企业明显增多是当前企业设立的一个显著特点。同时,外商投资热情迸发,外资企业1677家,占13.7%。一年来,新设外商投资企业数相比去年增加了10倍,其中90%通过备案方式设立,包括12家跨国公司地区总部。
除了新设企业数量,上海自贸区的进出口数据也非常喜人。上海自贸区管委会副主任朱民介绍,上海自贸区着力深化贸易监管制度创新,提高贸易便利化水平。在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先进区、后报关”等政策利好下,1-8月自贸区内进出口同比增长11%;物流仓储成本据企业测算平均降低10%;平均通关时间缩短3-4天;在新增企业中,一半以上是贸易和物流企业。
负面清单成最大亮点
韩正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认为,自贸试验区最大的亮点就是“负面清单”。他认为,负面清单是自贸试验区龙头性和根本性的制度。
韩正认为,由于负面清单,把企业搞活了;由于负面清单,政府的管制进一步放松了;由于负面清单,政府审批制度必须进行颠覆性的改革;由于负面清单,必须建立事中事后监管制度。
目前,上海自贸区已经形成了包括安全审查制度、反垄断审查制度、健全社会信用体系、信息共享和综合执法制度、社会力量参与市场监督制度在内的六大项事中事后监管制度,目前上述监管制度仍在持续完善中。这些制度的创新都将随着自贸区试验的压力测试在全国范围内进行复制推广。目前上海自贸区已有21项制度在全国复制推广。“还有30多项比较成熟的创新制度由相关部门进行总结评估,条件成熟后,按一定的报批程序,也会分批分期在全国复制推广。”韩正说。
金融改革是重头戏
数据最能说明成绩,上海自贸区开业一年来,新设金融及类金融机构等超过3000家,中国人民银行、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累计发布51条金融支持自贸区的意见和13项实施细则,自贸区金融开放创新制度框架基本形成,为后续进一步改革提供了载体和空间。截至8月末,上海自贸区内新设持牌类金融机构87家,类金融机构453家,金融信息服务公司296家,投资和资产管理公司2179家,共计3015家,占新设企业总数的25%。
自贸区在金融改革方面实现了不少突破,总体来看,首先是建成了一批面向国际的金融交易市场。据了解,上海国际黄金交易中心已于9月18日正式开业,上海国际能源交易中心也在区内注册成立。中国外汇交易中心、中国金融期货交易所、上海清算所和上海股权托管交易中心等也计划在自贸区内新设或增设交易场所,上海保险交易所也在筹划中。
其次,上海正日渐成为人民币产品定价和清算中心。上海自贸区作为人民币走向国际的又一个重要桥头堡,其作用正在日益彰显。据统计,今年前8个月,自贸区新增跨境人民币结算金额1563亿元,同比增长约2.5倍;人民币双向资金池业务发生272亿元;人民币境外借款发生174.3亿元。
再次,各项改革的先行先试,正在为后续金融改革奠定基础和提供经验。以自由贸易账户体系建设为例,截至今年8月底,已有10家中资银行接入自由贸易账户信息监测管理系统,共开立了4110个自由贸易账户。自由贸易账户体系运行平稳,没有成为“热钱”流入套利和资金向内渗透的渠道。
总的来看,金融创新政策主体部分已在自贸区落地,并将在不久的将来展露成果。
挂牌一年来,通过建立以负面清单为核心的投资管理制度,以贸易便利化为重点的贸易监管制度,以资本项目可兑换和金融服务业开放为目标的金融创新制度,以政府职能转变为导向的事中事后监管制度,上海自贸区彻底改变了一直以来一些地方惯有的“等政策、要优惠”思维。
自贸区新设企业数量增长显著
上海自贸区在工商登记改革中,采用“先照后证”制度,降低了创业创新门槛,自贸区新设企业呈现井喷。上海自贸区挂牌当日,首批入驻的25家企业获颁证。而据上海市工商局最新数据显示,截至9月中旬,上海自贸区近一年来新设立企业达到1.2万余家,相比于最初获批入驻的25家,剧增了480倍。
据上海市工商局初步统计,上海自贸区目前已有283个项目落户,共新设企业12266家,超过原上海保税区20年的注册数量。上海自贸区内新设企业注册资本(金)总量超过3400亿元,注册资本在1000万元人民币以上的企业就达5200余户。从新设企业行业分布看,主要集中在批发和零售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大额注册资本(金)的企业明显增多是当前企业设立的一个显著特点。同时,外商投资热情迸发,外资企业1677家,占13.7%。一年来,新设外商投资企业数相比去年增加了10倍,其中90%通过备案方式设立,包括12家跨国公司地区总部。
除了新设企业数量,上海自贸区的进出口数据也非常喜人。上海自贸区管委会副主任朱民介绍,上海自贸区着力深化贸易监管制度创新,提高贸易便利化水平。在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先进区、后报关”等政策利好下,1-8月自贸区内进出口同比增长11%;物流仓储成本据企业测算平均降低10%;平均通关时间缩短3-4天;在新增企业中,一半以上是贸易和物流企业。
负面清单成最大亮点
韩正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认为,自贸试验区最大的亮点就是“负面清单”。他认为,负面清单是自贸试验区龙头性和根本性的制度。
韩正认为,由于负面清单,把企业搞活了;由于负面清单,政府的管制进一步放松了;由于负面清单,政府审批制度必须进行颠覆性的改革;由于负面清单,必须建立事中事后监管制度。
目前,上海自贸区已经形成了包括安全审查制度、反垄断审查制度、健全社会信用体系、信息共享和综合执法制度、社会力量参与市场监督制度在内的六大项事中事后监管制度,目前上述监管制度仍在持续完善中。这些制度的创新都将随着自贸区试验的压力测试在全国范围内进行复制推广。目前上海自贸区已有21项制度在全国复制推广。“还有30多项比较成熟的创新制度由相关部门进行总结评估,条件成熟后,按一定的报批程序,也会分批分期在全国复制推广。”韩正说。
金融改革是重头戏
数据最能说明成绩,上海自贸区开业一年来,新设金融及类金融机构等超过3000家,中国人民银行、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累计发布51条金融支持自贸区的意见和13项实施细则,自贸区金融开放创新制度框架基本形成,为后续进一步改革提供了载体和空间。截至8月末,上海自贸区内新设持牌类金融机构87家,类金融机构453家,金融信息服务公司296家,投资和资产管理公司2179家,共计3015家,占新设企业总数的25%。
自贸区在金融改革方面实现了不少突破,总体来看,首先是建成了一批面向国际的金融交易市场。据了解,上海国际黄金交易中心已于9月18日正式开业,上海国际能源交易中心也在区内注册成立。中国外汇交易中心、中国金融期货交易所、上海清算所和上海股权托管交易中心等也计划在自贸区内新设或增设交易场所,上海保险交易所也在筹划中。
其次,上海正日渐成为人民币产品定价和清算中心。上海自贸区作为人民币走向国际的又一个重要桥头堡,其作用正在日益彰显。据统计,今年前8个月,自贸区新增跨境人民币结算金额1563亿元,同比增长约2.5倍;人民币双向资金池业务发生272亿元;人民币境外借款发生174.3亿元。
再次,各项改革的先行先试,正在为后续金融改革奠定基础和提供经验。以自由贸易账户体系建设为例,截至今年8月底,已有10家中资银行接入自由贸易账户信息监测管理系统,共开立了4110个自由贸易账户。自由贸易账户体系运行平稳,没有成为“热钱”流入套利和资金向内渗透的渠道。
总的来看,金融创新政策主体部分已在自贸区落地,并将在不久的将来展露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