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激励在人力资源管理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非营利组织中激励手段的运用不同于一般企业,它具有非营利性、志愿公益性等特点,组织中不乏不计报酬的志愿者,如何对他们进行激励,是当今非营利组织人力资源管理的难题所在。本文主要论述当前非营利组织在激励机制运用方面的措施以及应当注意的原则。
[关键词] 非营利组织 人力资源管理 激励机制
引言
非营利组织,是指不以营利为目的的组织,其目标通常是处理个人关心或者公众关注的议题或事件,又称非政府组织、第三部门等。非营利组织所涉及的领域非常广,包括环保、慈善、教育等,更多涉及的是志愿、公益、爱心事业,这就使得非营利组织的人力资源管理在素质要求、培训过程、激励方式、绩效评估等方面均具有特殊性。
一、非营利组织人力资源的构成
非营利组织的人力资源一般由有酬员工与志愿者两部分组成。有酬员工是指非营利组织内职位较固定并领取薪酬的长期工作人员。包括领导者、管理者等管理主体, 也包括执行者等一般员工。志愿者是根据组织使命与工作任务的需要,招募而来为组织免费服务的人员。根据工作性质, 志愿者一般分为三类: 加入理事会或担任顾问的管理型志愿者; 从事组织日常工作并担任一定角色的日常型志愿者; 参加各种项目或活动,主要在项目或活动开展期间提供支持和服务的项目型志愿者。
二、非营利组织人力资源存在的问题
(1)流动性大。员工的高流失率是非营利组织人力资源管理中最严重的损失。在缺乏合理的报酬体系与激励机制的情况之下,员工缺乏积极性,甚至缺乏归属感,往往不会专心工作,更不会对组织“一心一意,白头到老”了。究其原因是因为我国的非营利组织很少进行人力投资规划,没有通过计划的方法来促进员工在工作技能、决策成熟等方面的成长,不能满足个人的潜能发挥和成就感的实现。
(2)数量偏少。中国非营利组织的专职工作人员较少, 志愿者更少, 一方面由于资金缺乏,难以留住优秀人才, 另一方面中国的公民意识很淡薄, 非营利组织往往缺乏明确的宗旨和使命,难以调动大家从事志愿服务的积极性。
(3)专业性差。一方面,非营利组织的工作人员大多是来自政府机构的退休人员,他们因为年龄大、薪酬低、观念老化、工作热情不高,而无法掌控组织发展动向,难以带领组织发展壮大;另一方面,由于非营利组织资金和待遇的有限性,没有类似于国家机关或者事业单位的社会福利,使得非营利组织很难吸引到专业人才,由此导致了工作人员专业化程度低,服务质量差。
(4)管理松散。许多非营利组织出于资金方面的考虑及对自身理念的认识等原因,较少雇佣有酬员工而更多地使用志愿者,因而缺乏系统的人力资源管理。
三、非营利组织中的激励措施
在当今的非营利组织中,由于非营利性特征,员工的薪水和福利相对较低,即使组织成员热衷公益,物质的缺乏也会造成动力不足,导致人才流失; 又由于公益志愿性的特点,组织成员通常都有着强烈的使命感,奉献心,他们对精神层次的需求远大于其他组织成员。因而,非营利组织的激励需要在物质激励的基础上,重点采取精神激励。
(一)物质激励
物质激励是指通过物质的报酬来激励组织成员,满足其最基本的需求,主要形式有工资、奖金、晋升等。但物质激励存在自身的局限性,这种局限性在非营利组织中反映的更为明显。正如前文所述,非营利组织有着志愿公益性的特点,组织成员大多具有强烈的使命感、责任感、热衷公益活动,具有奉献精神和慈善情怀,他们更偏好稳定的工作、被委以重任、权力和赞赏等。他们因为坚信组织使命而接受低于市场水准的薪酬。这意味着非营利组织能够向员工提供大量的内部动机,不太需要外部动机的刺激。由此可见,单纯的物质激励不会使非营利组织员工得到内心的满足,更多的还是需要精神层次的激励。
(二)精神激励
精神激励,是指通过精神层面的激励来激发组织成员,譬如表扬、沟通、信任、授权、提供空间、委以重任、增强挑战性等方式。由于非营利组织的公益性性,精神激励是最主要最有效的激励手段,它主要包括荣誉激励、情感激励、信任激励、权力激励和成就激励。
就非营利组织而言,应当重点作用一些工作:
1、以人为中心, 树立依靠人的管理理念。事业者人也, 人是非营利组织最宝贵的资源。非营利组织的一切活动都是由人来进行的, 没有人的活动, 就没有组织的活力和竞争力。因而必须确立人在组织中的主体地位, 树立人本管理理念。
2、明确组织使命, 增强组织成员的责任感。非营利组织所承载的使命是其存在和发展的根本原因, 也是吸引志愿者参与志愿服务的原动力。向组织成员阐明组织使命可以为专职人员和志愿者指明努力的方向, 同时可以使其感受自身肩负的责任, 增强组织的凝聚力。
3、采取有效的激励措施, 营造有利于组织成员发展的环境。对组织成员的激励应将精神激励与物质激励相结合, 以精神激励为主。另外非营利组织可以争取与政府合作, 通过政府政策进行激励。如设立政府一同参与的志愿服务奖, 根据服务时间和贡献, 授予志愿者公共服务勋章,由政府支持为杰出奉献的志愿者提供优先的社会服务和福利。
4、塑造良好的组织文化, 实现组织的整体优化。在长期的组织活动中, 非营利组织通常会形成特定的组织精神、价值观念、管理哲学、组织道德、行为准则、组织目标等非营利组织文化的重要内容并为广大员工所认同, 同时这些要素通过树立目标导向、榜样激励、规范调节、心理沟通、文化暗示等方式左右人们的行为, 激发员工的内在潜力, 增强组织成员的集体观念, 形成组织成员与组织集体荣辱与共的生存与发展意识, 从而产生组织成员个体与组织整体共同奋斗的强大精神动力和协调一致的行动。
5、重视对员工的内在激励,强调员工的个人发展。要做到有效地激励员工,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可以给管理者们以启示:在工作中要找出有关的激励因素,采取相应的组织措施来满足不同层次的需要,以引导员工的行为,实现组织目标。针对各个层次的需要,非营利组织应该注意:满足员工们的基本需要;满足和谐人际关系的需要;满足尊重的需要,提高工作的自豪感,促进员工创新和发挥潜能。同时,非营利组织的成员,不论是专职人员或是志愿者,皆应重视个人的发展,在工作中努力地开发自己,超越自我。
四、非营利组织中的激励原则
在运用激励手段时,需要遵循以下几点原则:
1、公平。公平并非平均,要本着公平的原则进行有差别的激励。以报酬为例,成员对所得到的报酬是否满意是通过公平理论来说明的,成员个人主观地将他的投入( 包括努力、经济、教育等许多因素) 同别人来比,从而评价自己是否得到公平公正的报酬。即:个人所得的报酬/个人的投入= ( 作为比较的) 另一个人的所得的报酬/( 作为比较的) 另一个人的投入。如果报酬并不公平,成员便很容易产生不满情绪,工作积极性也必将大打折扣。因此,公平是激励的重要原则。
2、公开。进行激励时要公开进行,一方面可以使受激励者感到荣誉和自豪,在一定意义上满足了其对精神激励的需求; 另一方面也激发其他人的上进心,有助于增强未获奖励者的积极性。
3、即时。即时原则是指组织成员在工作中做出成绩,符合奖励标准后,应该及时予以奖励,不要拖延时间。当场的奖励会增强员工的荣誉感和满足感,也会使员工意识到领导非常重视他的工作成绩,可以激发员工再接再厉干好工作的责任心和主动性。
4、差别。要做到有效激励,必须研究组织成员的个性需要,研究不同员工的期望以及期望满足对不同员工行为的驱动作用,采取不同的激励措施,做到有的放矢。
5、重视精神激励。同步激励理论认为,只有将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以及根据人的自然需要与社会需要而采取的激励措施,有机、综合、同步地实施,即“软硬兼施”的激励模式,才能取得最大的激励效果。用关系式表示,即为:激励力量= f( 物质激励·精神激励) 。在非营利组织中,成员对荣誉、情感、信任等精神层次的需求比重更大,因此,在满足基本物质需求的基础上,更要注重精神激励。
参考文献:
[1]王锐兰: 《解读非营利组织绩效评价——基于民主政治视野的研究》[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 年.
[2]李维安,《非营利组织管理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年.
[3]方宏杰: 《我国非政府组织实施人本管理的实然分析与措施探讨》[D],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2006,( 11).
[4]文军, 王世军. 非营利组织与中国社会发展[M ]. 贵州人民出版社, 2004.
[5]陈晓春. 非营利组织营销学[M]. 湖南人民出版社,2003.
[6]吴冠之. 非营利组织营销[M].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关键词] 非营利组织 人力资源管理 激励机制
引言
非营利组织,是指不以营利为目的的组织,其目标通常是处理个人关心或者公众关注的议题或事件,又称非政府组织、第三部门等。非营利组织所涉及的领域非常广,包括环保、慈善、教育等,更多涉及的是志愿、公益、爱心事业,这就使得非营利组织的人力资源管理在素质要求、培训过程、激励方式、绩效评估等方面均具有特殊性。
一、非营利组织人力资源的构成
非营利组织的人力资源一般由有酬员工与志愿者两部分组成。有酬员工是指非营利组织内职位较固定并领取薪酬的长期工作人员。包括领导者、管理者等管理主体, 也包括执行者等一般员工。志愿者是根据组织使命与工作任务的需要,招募而来为组织免费服务的人员。根据工作性质, 志愿者一般分为三类: 加入理事会或担任顾问的管理型志愿者; 从事组织日常工作并担任一定角色的日常型志愿者; 参加各种项目或活动,主要在项目或活动开展期间提供支持和服务的项目型志愿者。
二、非营利组织人力资源存在的问题
(1)流动性大。员工的高流失率是非营利组织人力资源管理中最严重的损失。在缺乏合理的报酬体系与激励机制的情况之下,员工缺乏积极性,甚至缺乏归属感,往往不会专心工作,更不会对组织“一心一意,白头到老”了。究其原因是因为我国的非营利组织很少进行人力投资规划,没有通过计划的方法来促进员工在工作技能、决策成熟等方面的成长,不能满足个人的潜能发挥和成就感的实现。
(2)数量偏少。中国非营利组织的专职工作人员较少, 志愿者更少, 一方面由于资金缺乏,难以留住优秀人才, 另一方面中国的公民意识很淡薄, 非营利组织往往缺乏明确的宗旨和使命,难以调动大家从事志愿服务的积极性。
(3)专业性差。一方面,非营利组织的工作人员大多是来自政府机构的退休人员,他们因为年龄大、薪酬低、观念老化、工作热情不高,而无法掌控组织发展动向,难以带领组织发展壮大;另一方面,由于非营利组织资金和待遇的有限性,没有类似于国家机关或者事业单位的社会福利,使得非营利组织很难吸引到专业人才,由此导致了工作人员专业化程度低,服务质量差。
(4)管理松散。许多非营利组织出于资金方面的考虑及对自身理念的认识等原因,较少雇佣有酬员工而更多地使用志愿者,因而缺乏系统的人力资源管理。
三、非营利组织中的激励措施
在当今的非营利组织中,由于非营利性特征,员工的薪水和福利相对较低,即使组织成员热衷公益,物质的缺乏也会造成动力不足,导致人才流失; 又由于公益志愿性的特点,组织成员通常都有着强烈的使命感,奉献心,他们对精神层次的需求远大于其他组织成员。因而,非营利组织的激励需要在物质激励的基础上,重点采取精神激励。
(一)物质激励
物质激励是指通过物质的报酬来激励组织成员,满足其最基本的需求,主要形式有工资、奖金、晋升等。但物质激励存在自身的局限性,这种局限性在非营利组织中反映的更为明显。正如前文所述,非营利组织有着志愿公益性的特点,组织成员大多具有强烈的使命感、责任感、热衷公益活动,具有奉献精神和慈善情怀,他们更偏好稳定的工作、被委以重任、权力和赞赏等。他们因为坚信组织使命而接受低于市场水准的薪酬。这意味着非营利组织能够向员工提供大量的内部动机,不太需要外部动机的刺激。由此可见,单纯的物质激励不会使非营利组织员工得到内心的满足,更多的还是需要精神层次的激励。
(二)精神激励
精神激励,是指通过精神层面的激励来激发组织成员,譬如表扬、沟通、信任、授权、提供空间、委以重任、增强挑战性等方式。由于非营利组织的公益性性,精神激励是最主要最有效的激励手段,它主要包括荣誉激励、情感激励、信任激励、权力激励和成就激励。
就非营利组织而言,应当重点作用一些工作:
1、以人为中心, 树立依靠人的管理理念。事业者人也, 人是非营利组织最宝贵的资源。非营利组织的一切活动都是由人来进行的, 没有人的活动, 就没有组织的活力和竞争力。因而必须确立人在组织中的主体地位, 树立人本管理理念。
2、明确组织使命, 增强组织成员的责任感。非营利组织所承载的使命是其存在和发展的根本原因, 也是吸引志愿者参与志愿服务的原动力。向组织成员阐明组织使命可以为专职人员和志愿者指明努力的方向, 同时可以使其感受自身肩负的责任, 增强组织的凝聚力。
3、采取有效的激励措施, 营造有利于组织成员发展的环境。对组织成员的激励应将精神激励与物质激励相结合, 以精神激励为主。另外非营利组织可以争取与政府合作, 通过政府政策进行激励。如设立政府一同参与的志愿服务奖, 根据服务时间和贡献, 授予志愿者公共服务勋章,由政府支持为杰出奉献的志愿者提供优先的社会服务和福利。
4、塑造良好的组织文化, 实现组织的整体优化。在长期的组织活动中, 非营利组织通常会形成特定的组织精神、价值观念、管理哲学、组织道德、行为准则、组织目标等非营利组织文化的重要内容并为广大员工所认同, 同时这些要素通过树立目标导向、榜样激励、规范调节、心理沟通、文化暗示等方式左右人们的行为, 激发员工的内在潜力, 增强组织成员的集体观念, 形成组织成员与组织集体荣辱与共的生存与发展意识, 从而产生组织成员个体与组织整体共同奋斗的强大精神动力和协调一致的行动。
5、重视对员工的内在激励,强调员工的个人发展。要做到有效地激励员工,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可以给管理者们以启示:在工作中要找出有关的激励因素,采取相应的组织措施来满足不同层次的需要,以引导员工的行为,实现组织目标。针对各个层次的需要,非营利组织应该注意:满足员工们的基本需要;满足和谐人际关系的需要;满足尊重的需要,提高工作的自豪感,促进员工创新和发挥潜能。同时,非营利组织的成员,不论是专职人员或是志愿者,皆应重视个人的发展,在工作中努力地开发自己,超越自我。
四、非营利组织中的激励原则
在运用激励手段时,需要遵循以下几点原则:
1、公平。公平并非平均,要本着公平的原则进行有差别的激励。以报酬为例,成员对所得到的报酬是否满意是通过公平理论来说明的,成员个人主观地将他的投入( 包括努力、经济、教育等许多因素) 同别人来比,从而评价自己是否得到公平公正的报酬。即:个人所得的报酬/个人的投入= ( 作为比较的) 另一个人的所得的报酬/( 作为比较的) 另一个人的投入。如果报酬并不公平,成员便很容易产生不满情绪,工作积极性也必将大打折扣。因此,公平是激励的重要原则。
2、公开。进行激励时要公开进行,一方面可以使受激励者感到荣誉和自豪,在一定意义上满足了其对精神激励的需求; 另一方面也激发其他人的上进心,有助于增强未获奖励者的积极性。
3、即时。即时原则是指组织成员在工作中做出成绩,符合奖励标准后,应该及时予以奖励,不要拖延时间。当场的奖励会增强员工的荣誉感和满足感,也会使员工意识到领导非常重视他的工作成绩,可以激发员工再接再厉干好工作的责任心和主动性。
4、差别。要做到有效激励,必须研究组织成员的个性需要,研究不同员工的期望以及期望满足对不同员工行为的驱动作用,采取不同的激励措施,做到有的放矢。
5、重视精神激励。同步激励理论认为,只有将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以及根据人的自然需要与社会需要而采取的激励措施,有机、综合、同步地实施,即“软硬兼施”的激励模式,才能取得最大的激励效果。用关系式表示,即为:激励力量= f( 物质激励·精神激励) 。在非营利组织中,成员对荣誉、情感、信任等精神层次的需求比重更大,因此,在满足基本物质需求的基础上,更要注重精神激励。
参考文献:
[1]王锐兰: 《解读非营利组织绩效评价——基于民主政治视野的研究》[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 年.
[2]李维安,《非营利组织管理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年.
[3]方宏杰: 《我国非政府组织实施人本管理的实然分析与措施探讨》[D],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2006,( 11).
[4]文军, 王世军. 非营利组织与中国社会发展[M ]. 贵州人民出版社, 2004.
[5]陈晓春. 非营利组织营销学[M]. 湖南人民出版社,2003.
[6]吴冠之. 非营利组织营销[M].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