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6月9日,在位于沈阳市辽中区的沈阳市红风文艺发展中心,记者有幸见到了思政话剧《刘少奇同志在满洲省委》的编剧赵禹棠老师。在挂满书法条幅的客厅里,宽大的深棕色桌上摆放着笔墨砚台。坐在桌后的赵禹棠,虽然已是71岁高龄,但双眸中闪烁着的精气神,让我们感受到一种澎湃的激情,尤其聊起《刘少奇同志在满洲省委》这部大型话剧时,他更是话语滔滔。赵禹棠常年活跃在话剧舞台上,曾任辽中区辽河艺术团团长、辽中区文联主席。退休后他依然笔耕不辍,成立了沈阳红风文艺发展中心,先后创作出话剧《民意如天》获辽宁省“五个一工程奖”、话剧《山生》获河北省话剧精品奖。
赵禹棠是土生土长的辽中本地人,听长辈讲过旧社会辽河水患、民不聊生的情景,他因此非常珍惜新社会的幸福生活,也非常崇敬那些为新中国抛头颅、洒热血的革命先辈。他说:“我有一颗红心,只要还能拿动笔,就会把革命者的感人事迹一直写下去。”
赵禹棠生活极有规律,凌晨3点起床写作的习惯雷打不动,每天至少写作两小时,写累了就伺弄伺弄院子里的青菜,或者找朋友谈诗拉琴寻找灵感。写《刘少奇同志在满洲省委》这部话剧时,赵禹棠前后历时整整4个月时间,翻阅了70多万字的资料。在辽宁省委宣传部的支持下,尤其在省思政研究会秘书长张翼的具体帮助下,他深入考证了刘少奇在任满洲省委书记期间的工作细节,再运用话剧语言和表现手法,从多个角度全方位、立体化地还原了刘少奇的人物形象。
赵禹棠告诉我们,在写作《刘少奇同志在满洲省委》话剧期间,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画面依稀就在眼前回放,让他的内心激荡不已。
话剧《刘少奇同志在满洲省委》的切入角度
上海“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满洲省委遭到严重破坏,刘少奇同志来满洲省委工作正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当时大批军警包围了奉天大东边门外牛思玉家,满洲省委正在此处召开扩大会议,参加会议共14人,除1人逃出外,其余全部被逮捕。
刘少奇在中共满洲省委仅仅工作8个月,就领导了震惊中外的中东铁路工人斗争,指导了北宁路工人争“花红”的斗争,把党的工作延伸到东北的城乡,深入到学生、工人等各个群体,开创了东北革命斗争的新局面。
话剧《刘少奇同志在满洲省委》在舞台上再现了刘少奇临危受命,领导满洲省委,组织领导工农学妇运动的过程。赵禹棠说,查阅的资料越多,就越能够体会到革命先辈斗争之路的艰险,也越珍惜现在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刘少奇等先辈在满洲省委做了大量的工作,而话剧是找到一个切入角度,以艺术的形式浓缩刘少奇在满洲省委的这段经历。
话剧开篇讲述了刘少奇为因饥饿而晕倒的黄包车车夫“倒拉车”的故事。赵禹棠说,刘少奇能够在最短时间内获得工人群众的信任绝非偶然,这完全可以体现他崇高的革命理想和出色的工作能力。赵禹棠以“倒拉车”的故事把刘少奇的人格魅力展现出来。
在刘少奇来奉天之前,满洲省委的很多同志被抓,党团组织损失惨重,工人运动实际已经陷入瘫痪状态。刘少奇到来之后,仅仅8个月时间,就打开了满洲省委工作的新局面,恢复和整顿了各级党团组织,选拔优秀干部充实了省委和各级党团组织,包括人们熟知的孟坚、杨靖宇、赵尚志、阎宝航等人,都是在刘少奇的领导关怀下成长起来的。成立党支部,发展党员,迅速把满洲省委面临的不利局面扭转过来,这是刘少奇对满洲省委的特殊贡献。
赵禹棠从史料中发现的史实
话剧《刘少奇同志在满洲省委》第三场《风雨同舟》中,用了整场戏的篇幅展现了刘少奇与何宝珍的感情生活。故事讲述了刘少奇在组织纱厂工人运动时不幸被捕,数天后被释放回家,夫妻俩互诉衷肠的一幕。
赵禹棠在查阅史料中还发现,毛泽东是刘少奇与何宝珍的媒人。
何宝珍7岁那年,被父母卖给了别人做童养媳,婆婆给镇上一财主家缝补浆洗做零工。财主家有个小姐上学,需要找一个陪读的人,于是何宝珍被选上了。在陪读期间,好心的老师发现何宝珍聪明好学,经常在教室外面偷听讲课并默默地在地上用树枝写字,于是就让她进教室陪读,并免了她的学费。小学毕业后,何宝珍以第一名的成绩考上了衡阳女子三师,在这里她认识了学生领袖夏明翰和蒋先云,还参加了反对封建礼教的示威游行。
赵禹棠说,史料中有记载,1921年10月,何宝珍在衡阳女子三师见到了毛泽东。当时何宝珍因揭发校长克扣学生伙食费的罪行而遭到报复被抓捕,衡阳地下党张秋人和朱舜华将她营救出来后,送往长沙杨开慧家中避难。毛泽东当时是湖南支部书记,与杨开慧刚结婚不久。何宝珍叫毛泽东“润之哥哥”,称杨开慧“开慧姐姐”。平日里,何宝珍帮助毛泽东和杨开慧整理文件、接送信件、油印各种刊物和资料等,并在二人的培养下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何宝珍与刘少奇初识在1922年9月。毛泽东从安源回到长沙后,通知刘少奇立刻撤出粤汉铁路,转战安源煤矿。在杨开慧家中开会时,何宝珍第一次见到刘少奇,并留下了深刻印象。之后,毛泽东和杨开慧做媒,为二人牵了红线,这也是毛泽东第一次为别人牵红线。
在写这幕戏时,赵禹棠为确保符合史实,查阅了多方史料,才最终确定了毛泽东是刘少奇与何宝珍的介绍人的事实。赵禹棠说,他用整整一场戏来展现刘少奇与何宝珍这段患难夫妻的感情,通过搜集、整理这些碎片,从而还原出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他们既有着崇高革命理想,又有着牵挂亲人、朋友的情感世界。
此外,还有一段史实,刘少奇派到烟草公司的两名共产党员是谁呢?赵禹棠在史料中发现,她们是金秉坤和李小妹。她们成立了“姐妹团”“读报组”“抗日队”等组织,积极开展女工活动,夜间散发传单或将传单投寄到邮筒内,传单上印着“中国人不当亡国奴”“日本人滚出东北”等标语口号,宣传发动群众。这段史料是辽宁社科院地方党史专家张洪军提供给赵禹棠的,张洪军也是这部话剧的顾问。
剧作的主线和文学创作
刘少奇来到满洲省委之后,与刘丹岩、郭维城等在学生中威望颇高的革命人士一起,率先通过《冰花》杂志宣传反帝反封建思想,让中国人看清了日本霸占东北国土和国民党反动派出卖民族利益的丑恶嘴脸,继而发动学生运动、农民运动、工人运动、妇女运动等,给予日本侵略者以沉重的打击。
刘少奇首先瞄准的是有“天下第一厂”之誉的奉天纺纱厂。这是1921年兴建的官僚买办工厂,工厂有2000多工人,每天劳动12小时以上,工资只有5毛钱,甚至有的工人一天没有一分钱收入,还常常被工头打骂虐待,工人如在牢狱,却敢怒不敢言。
刘少奇先是恢复了被破坏的纱厂党支部,向工人宣传为什么常年劳作却得不到温饱,以及为生存必须斗争的道理,同时多次组织小规模斗争。“小斗争”启发了工人团结起来的“大觉悟”,工人从胜利中看到了活路。每天出入于福安里的这个30岁出头的年轻人,正在把革命的火种传播到工人群众中。
赵禹棠介绍说,《刘少奇同志在满洲省委》这部话剧是以民族矛盾为主线,核心是反抗日本侵略。当时奉天的工厂、电力、矿山、邮政甚至大小商铺,包括鸦片,都被日本人霸占,人人还被迫学日语。
刘少奇在满洲省委工作期间,重点领导工人运动的同时,也开展农运、兵运和学运工作。赵禹棠就在剧中还原了刘少奇领导武装斗争的场面。这一时期,在台安、辽中、沈北、老瓜堡及南塔一带开展了党领导的农民斗争,开展抗捐税等专项斗争。在偏远的山区或半山区的磐石、延吉等地,广大农民群众在党的領导下还组织了农民游击队,同日本帝国主义、国民党反动派和土豪劣绅进行武装斗争。
话剧《刘少奇同志在满洲省委》第四场便展现了刘少奇组建农民武装的片段。当时,在辽河沿岸一直活跃着几支队伍,他们都是由失地的农民和佃户组成,由于不堪忍受地主的剥削,揭竿而起。摸清情况后,刘少奇到辽河边联系了这几支武装力量,经过宣传劝导后,成功组建了“辽河赤卫队”。
赵禹棠说,刘少奇不但在白区的工作出色,开展地下活动,领导工人运动的经验丰富,殊不知,他组织领导武装斗争也十分出色。短短8个月的时间里,刘少奇跟工人兄弟切磋工运,帮农民兄弟争取权益,认识了一批又一批爱国学生,他播下了一个又一个革命的火种。
写完剧本,赵禹棠兴奋不已,革命先辈的澎湃激情在他的心中持续燃烧着……
编辑/纤手暖
赵禹棠是土生土长的辽中本地人,听长辈讲过旧社会辽河水患、民不聊生的情景,他因此非常珍惜新社会的幸福生活,也非常崇敬那些为新中国抛头颅、洒热血的革命先辈。他说:“我有一颗红心,只要还能拿动笔,就会把革命者的感人事迹一直写下去。”
赵禹棠生活极有规律,凌晨3点起床写作的习惯雷打不动,每天至少写作两小时,写累了就伺弄伺弄院子里的青菜,或者找朋友谈诗拉琴寻找灵感。写《刘少奇同志在满洲省委》这部话剧时,赵禹棠前后历时整整4个月时间,翻阅了70多万字的资料。在辽宁省委宣传部的支持下,尤其在省思政研究会秘书长张翼的具体帮助下,他深入考证了刘少奇在任满洲省委书记期间的工作细节,再运用话剧语言和表现手法,从多个角度全方位、立体化地还原了刘少奇的人物形象。
赵禹棠告诉我们,在写作《刘少奇同志在满洲省委》话剧期间,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画面依稀就在眼前回放,让他的内心激荡不已。
话剧《刘少奇同志在满洲省委》的切入角度
上海“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满洲省委遭到严重破坏,刘少奇同志来满洲省委工作正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当时大批军警包围了奉天大东边门外牛思玉家,满洲省委正在此处召开扩大会议,参加会议共14人,除1人逃出外,其余全部被逮捕。
刘少奇在中共满洲省委仅仅工作8个月,就领导了震惊中外的中东铁路工人斗争,指导了北宁路工人争“花红”的斗争,把党的工作延伸到东北的城乡,深入到学生、工人等各个群体,开创了东北革命斗争的新局面。
话剧《刘少奇同志在满洲省委》在舞台上再现了刘少奇临危受命,领导满洲省委,组织领导工农学妇运动的过程。赵禹棠说,查阅的资料越多,就越能够体会到革命先辈斗争之路的艰险,也越珍惜现在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刘少奇等先辈在满洲省委做了大量的工作,而话剧是找到一个切入角度,以艺术的形式浓缩刘少奇在满洲省委的这段经历。
话剧开篇讲述了刘少奇为因饥饿而晕倒的黄包车车夫“倒拉车”的故事。赵禹棠说,刘少奇能够在最短时间内获得工人群众的信任绝非偶然,这完全可以体现他崇高的革命理想和出色的工作能力。赵禹棠以“倒拉车”的故事把刘少奇的人格魅力展现出来。
在刘少奇来奉天之前,满洲省委的很多同志被抓,党团组织损失惨重,工人运动实际已经陷入瘫痪状态。刘少奇到来之后,仅仅8个月时间,就打开了满洲省委工作的新局面,恢复和整顿了各级党团组织,选拔优秀干部充实了省委和各级党团组织,包括人们熟知的孟坚、杨靖宇、赵尚志、阎宝航等人,都是在刘少奇的领导关怀下成长起来的。成立党支部,发展党员,迅速把满洲省委面临的不利局面扭转过来,这是刘少奇对满洲省委的特殊贡献。
赵禹棠从史料中发现的史实
话剧《刘少奇同志在满洲省委》第三场《风雨同舟》中,用了整场戏的篇幅展现了刘少奇与何宝珍的感情生活。故事讲述了刘少奇在组织纱厂工人运动时不幸被捕,数天后被释放回家,夫妻俩互诉衷肠的一幕。
赵禹棠在查阅史料中还发现,毛泽东是刘少奇与何宝珍的媒人。
何宝珍7岁那年,被父母卖给了别人做童养媳,婆婆给镇上一财主家缝补浆洗做零工。财主家有个小姐上学,需要找一个陪读的人,于是何宝珍被选上了。在陪读期间,好心的老师发现何宝珍聪明好学,经常在教室外面偷听讲课并默默地在地上用树枝写字,于是就让她进教室陪读,并免了她的学费。小学毕业后,何宝珍以第一名的成绩考上了衡阳女子三师,在这里她认识了学生领袖夏明翰和蒋先云,还参加了反对封建礼教的示威游行。
赵禹棠说,史料中有记载,1921年10月,何宝珍在衡阳女子三师见到了毛泽东。当时何宝珍因揭发校长克扣学生伙食费的罪行而遭到报复被抓捕,衡阳地下党张秋人和朱舜华将她营救出来后,送往长沙杨开慧家中避难。毛泽东当时是湖南支部书记,与杨开慧刚结婚不久。何宝珍叫毛泽东“润之哥哥”,称杨开慧“开慧姐姐”。平日里,何宝珍帮助毛泽东和杨开慧整理文件、接送信件、油印各种刊物和资料等,并在二人的培养下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何宝珍与刘少奇初识在1922年9月。毛泽东从安源回到长沙后,通知刘少奇立刻撤出粤汉铁路,转战安源煤矿。在杨开慧家中开会时,何宝珍第一次见到刘少奇,并留下了深刻印象。之后,毛泽东和杨开慧做媒,为二人牵了红线,这也是毛泽东第一次为别人牵红线。
在写这幕戏时,赵禹棠为确保符合史实,查阅了多方史料,才最终确定了毛泽东是刘少奇与何宝珍的介绍人的事实。赵禹棠说,他用整整一场戏来展现刘少奇与何宝珍这段患难夫妻的感情,通过搜集、整理这些碎片,从而还原出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他们既有着崇高革命理想,又有着牵挂亲人、朋友的情感世界。
此外,还有一段史实,刘少奇派到烟草公司的两名共产党员是谁呢?赵禹棠在史料中发现,她们是金秉坤和李小妹。她们成立了“姐妹团”“读报组”“抗日队”等组织,积极开展女工活动,夜间散发传单或将传单投寄到邮筒内,传单上印着“中国人不当亡国奴”“日本人滚出东北”等标语口号,宣传发动群众。这段史料是辽宁社科院地方党史专家张洪军提供给赵禹棠的,张洪军也是这部话剧的顾问。
剧作的主线和文学创作
刘少奇来到满洲省委之后,与刘丹岩、郭维城等在学生中威望颇高的革命人士一起,率先通过《冰花》杂志宣传反帝反封建思想,让中国人看清了日本霸占东北国土和国民党反动派出卖民族利益的丑恶嘴脸,继而发动学生运动、农民运动、工人运动、妇女运动等,给予日本侵略者以沉重的打击。
刘少奇首先瞄准的是有“天下第一厂”之誉的奉天纺纱厂。这是1921年兴建的官僚买办工厂,工厂有2000多工人,每天劳动12小时以上,工资只有5毛钱,甚至有的工人一天没有一分钱收入,还常常被工头打骂虐待,工人如在牢狱,却敢怒不敢言。
刘少奇先是恢复了被破坏的纱厂党支部,向工人宣传为什么常年劳作却得不到温饱,以及为生存必须斗争的道理,同时多次组织小规模斗争。“小斗争”启发了工人团结起来的“大觉悟”,工人从胜利中看到了活路。每天出入于福安里的这个30岁出头的年轻人,正在把革命的火种传播到工人群众中。
赵禹棠介绍说,《刘少奇同志在满洲省委》这部话剧是以民族矛盾为主线,核心是反抗日本侵略。当时奉天的工厂、电力、矿山、邮政甚至大小商铺,包括鸦片,都被日本人霸占,人人还被迫学日语。
刘少奇在满洲省委工作期间,重点领导工人运动的同时,也开展农运、兵运和学运工作。赵禹棠就在剧中还原了刘少奇领导武装斗争的场面。这一时期,在台安、辽中、沈北、老瓜堡及南塔一带开展了党领导的农民斗争,开展抗捐税等专项斗争。在偏远的山区或半山区的磐石、延吉等地,广大农民群众在党的領导下还组织了农民游击队,同日本帝国主义、国民党反动派和土豪劣绅进行武装斗争。
话剧《刘少奇同志在满洲省委》第四场便展现了刘少奇组建农民武装的片段。当时,在辽河沿岸一直活跃着几支队伍,他们都是由失地的农民和佃户组成,由于不堪忍受地主的剥削,揭竿而起。摸清情况后,刘少奇到辽河边联系了这几支武装力量,经过宣传劝导后,成功组建了“辽河赤卫队”。
赵禹棠说,刘少奇不但在白区的工作出色,开展地下活动,领导工人运动的经验丰富,殊不知,他组织领导武装斗争也十分出色。短短8个月的时间里,刘少奇跟工人兄弟切磋工运,帮农民兄弟争取权益,认识了一批又一批爱国学生,他播下了一个又一个革命的火种。
写完剧本,赵禹棠兴奋不已,革命先辈的澎湃激情在他的心中持续燃烧着……
编辑/纤手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