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科学实验一直在科学课堂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在小学科学课堂中,几乎每节课都会涉及实验操作部分。大部分的学校都会购买与教材相配套的实验材料,但在实际教学中发现,很多内容是没有现成材料的,这时自制材料就显得十分重要。老师在动手制作材料时,更能将自己对教材内容的理解融入其中,使用起来也更加得心应手。基于自己的教学经历及思考,我认为自制实验材料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尝试。
一、留心生活,注意收集
相信很多科学老师都有过类似的经历,看到矿泉水瓶、纸盒等材料就忍不住想:我的科学课上哪里可以用到这些材料呢?于是便收集了一大堆的“废料”在实验室,时刻准备着让它们在课堂上大展身手。不要小看这些材料,在很多课上它们都帮了我的大忙。
以最常见的矿泉水瓶为例,在教科版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空气占据空间吗》一课中,矿泉水瓶就成为认识空气的重要工具。课的最开始以“吹气球PK赛”的小游戏引入,所需材料:气球一个,装满水、套有气球的可乐瓶一个,套有气球的空可乐瓶(大小各一个)。让学生尝试吹鼓这三个气球,学生会发现,只有在瓶子外的气球可以被吹鼓。順势请学生想一想:装着水的瓶子里气球为什么吹不鼓?学生会想到是因为瓶子里有水阻碍了气球。同理,引导学生发现空瓶子中是空气占据了空间。
接下来,关于纸在水中湿不湿的实验,教材上的设计是将纸塞在杯底,将杯子倒扣入水中。在课上,我将杯子换成了矿泉水瓶的上半部分,一是因为将纸塞在弧形的瓶口处更不容易掉落,更主要的原因是,在实验成功后,引导学生发现空气占据了瓶身内的空间时,可以旋开瓶盖,将里面的空气慢慢排出来,学生可以直观地看见气泡一个个地冒出来,水进入瓶身里,纸慢慢湿掉的过程,这样更能加深他们对空气占据空间的理解。
这一节课中多次用到的矿泉水瓶,其实在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用这些材料来上课,不仅能帮助老师表达自己对课堂内容的理解,也能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很多的材料都是可以用来做实验探究的,更能在潜移默化中鼓励学生留心生活,细心观察。
二、联系原理,大胆创新
我们都知道,很多科学原理的论证方法不止一种,而如何能用最直观且易理解的方式让学生明白,是科学老师常常要思考的问题。教材中的实验方法是经过专家学者一次次尝试修订的,自然是理想的选择,但除此之外有没有更好的实验方法,是很多科学老师一直在努力尝试的方向。
在教科版五年级上册“光”一单元中,我就基于丁达尔效应进行了大胆尝试。在本课中,为了帮助学生认识光是沿直线传播的,我将肥皂水引入课堂,用红外线照射一定比例的肥皂水,让学生真的“看见”光的传播路线。在介绍光的反射概念时,我借助漫反射原理,自制教具“黑匣子”:在只有一个洞的盒子上开一个小孔,让光线进入盒子,通过光的反射看到“黑匣子”中原来看不到的“神秘物体”,使学生在玩材料的过程中体会到生活中无处不在的漫反射。
科学原理其实有很多的表现形式,不拘泥于书中的方法,大胆创新,多尝试,多思考,也许能给自己和学生带来一些意想不到的惊喜。
三、勇敢放手,贴近学生
随着科学课的开展,很多学生会产生实验材料都是老师提供的依赖性,习惯于跟随老师的思路,按照老师设定好的实验方式进行探究,渐渐会失去新鲜感,也会减少对实验的兴趣。因此,我经常会选择一些课,让学生自己准备材料,既减少了他们的倦怠感,又恰当地利用学生的生成资源来使他们获得更多意想不到的收获。
例如,在教科版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食品包装袋上的信息》一课中,要让学生观察食品包装袋来了解一些关于食物储存的信息。课前,我让每个学生从家里带一个食品包装袋。在上这一节内容时,班级里的大部分学生都记得带来自己喜爱的实验材料,所以课上观察时的气氛十分热烈。与此同时,因为每个人都准备了材料,所以小组内可以顺利地相互交流自己收集到的信息,对比之前老师每组提供一个材料的局限,这些种类各异的食品包装更加直接地让学生了解到,不同食物储存时间长短等问题存在的差异。不仅如此,在接下来的探究影响食物保质期长短的环节中,学生自带的材料更是起到了意想不到的作用。在各个小组分享了自己组内最长和最短保质期的食物后,发现像糖果、饼干等食物的保质期都会偏长,而牛奶、面包等食物的保质期会偏短一些。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这些食物的保质期长短不同呢?这时,学生可以轻松地发现是食物本身的特点,以及食品添加剂的多少影响的。
更有趣的是,班级内一些学生带来的奶制品的保质期长短差异很大。例如,袋装的纯牛奶只有2天左右的保质期;盒装低温保存的酸奶的保质期30天不到;而罐装的旺仔牛奶却有12个月的保质期。这样的差异引起了学生的兴趣和思考,仔细观察,不难发现,都是奶类制品,但是储存方式和包装方式等的不同会造成保质期存在很大的差异。这让学生不仅切实地感受到了食品包装等对于食物造成的差异,更重要的是,他们用自己准备的材料,通过小组或者班级的形式合作分享,在生活中这些常见的事物中发现了一些科学知识,对他们来说这种成就感和喜悦感,可能会比用实验室中老师准备好的材料来得更直观和强烈吧。
留心生活,多收集,多思考,是自制实验材料的基础;联系原理,多尝试,多创新,是对如何将科学课上得更好的思考;勇敢放手,使实验材料在科学课堂上灵活应用,让实验贴近学生,让学生走近科学。
一、留心生活,注意收集
相信很多科学老师都有过类似的经历,看到矿泉水瓶、纸盒等材料就忍不住想:我的科学课上哪里可以用到这些材料呢?于是便收集了一大堆的“废料”在实验室,时刻准备着让它们在课堂上大展身手。不要小看这些材料,在很多课上它们都帮了我的大忙。
以最常见的矿泉水瓶为例,在教科版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空气占据空间吗》一课中,矿泉水瓶就成为认识空气的重要工具。课的最开始以“吹气球PK赛”的小游戏引入,所需材料:气球一个,装满水、套有气球的可乐瓶一个,套有气球的空可乐瓶(大小各一个)。让学生尝试吹鼓这三个气球,学生会发现,只有在瓶子外的气球可以被吹鼓。順势请学生想一想:装着水的瓶子里气球为什么吹不鼓?学生会想到是因为瓶子里有水阻碍了气球。同理,引导学生发现空瓶子中是空气占据了空间。
接下来,关于纸在水中湿不湿的实验,教材上的设计是将纸塞在杯底,将杯子倒扣入水中。在课上,我将杯子换成了矿泉水瓶的上半部分,一是因为将纸塞在弧形的瓶口处更不容易掉落,更主要的原因是,在实验成功后,引导学生发现空气占据了瓶身内的空间时,可以旋开瓶盖,将里面的空气慢慢排出来,学生可以直观地看见气泡一个个地冒出来,水进入瓶身里,纸慢慢湿掉的过程,这样更能加深他们对空气占据空间的理解。
这一节课中多次用到的矿泉水瓶,其实在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用这些材料来上课,不仅能帮助老师表达自己对课堂内容的理解,也能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很多的材料都是可以用来做实验探究的,更能在潜移默化中鼓励学生留心生活,细心观察。
二、联系原理,大胆创新
我们都知道,很多科学原理的论证方法不止一种,而如何能用最直观且易理解的方式让学生明白,是科学老师常常要思考的问题。教材中的实验方法是经过专家学者一次次尝试修订的,自然是理想的选择,但除此之外有没有更好的实验方法,是很多科学老师一直在努力尝试的方向。
在教科版五年级上册“光”一单元中,我就基于丁达尔效应进行了大胆尝试。在本课中,为了帮助学生认识光是沿直线传播的,我将肥皂水引入课堂,用红外线照射一定比例的肥皂水,让学生真的“看见”光的传播路线。在介绍光的反射概念时,我借助漫反射原理,自制教具“黑匣子”:在只有一个洞的盒子上开一个小孔,让光线进入盒子,通过光的反射看到“黑匣子”中原来看不到的“神秘物体”,使学生在玩材料的过程中体会到生活中无处不在的漫反射。
科学原理其实有很多的表现形式,不拘泥于书中的方法,大胆创新,多尝试,多思考,也许能给自己和学生带来一些意想不到的惊喜。
三、勇敢放手,贴近学生
随着科学课的开展,很多学生会产生实验材料都是老师提供的依赖性,习惯于跟随老师的思路,按照老师设定好的实验方式进行探究,渐渐会失去新鲜感,也会减少对实验的兴趣。因此,我经常会选择一些课,让学生自己准备材料,既减少了他们的倦怠感,又恰当地利用学生的生成资源来使他们获得更多意想不到的收获。
例如,在教科版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食品包装袋上的信息》一课中,要让学生观察食品包装袋来了解一些关于食物储存的信息。课前,我让每个学生从家里带一个食品包装袋。在上这一节内容时,班级里的大部分学生都记得带来自己喜爱的实验材料,所以课上观察时的气氛十分热烈。与此同时,因为每个人都准备了材料,所以小组内可以顺利地相互交流自己收集到的信息,对比之前老师每组提供一个材料的局限,这些种类各异的食品包装更加直接地让学生了解到,不同食物储存时间长短等问题存在的差异。不仅如此,在接下来的探究影响食物保质期长短的环节中,学生自带的材料更是起到了意想不到的作用。在各个小组分享了自己组内最长和最短保质期的食物后,发现像糖果、饼干等食物的保质期都会偏长,而牛奶、面包等食物的保质期会偏短一些。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这些食物的保质期长短不同呢?这时,学生可以轻松地发现是食物本身的特点,以及食品添加剂的多少影响的。
更有趣的是,班级内一些学生带来的奶制品的保质期长短差异很大。例如,袋装的纯牛奶只有2天左右的保质期;盒装低温保存的酸奶的保质期30天不到;而罐装的旺仔牛奶却有12个月的保质期。这样的差异引起了学生的兴趣和思考,仔细观察,不难发现,都是奶类制品,但是储存方式和包装方式等的不同会造成保质期存在很大的差异。这让学生不仅切实地感受到了食品包装等对于食物造成的差异,更重要的是,他们用自己准备的材料,通过小组或者班级的形式合作分享,在生活中这些常见的事物中发现了一些科学知识,对他们来说这种成就感和喜悦感,可能会比用实验室中老师准备好的材料来得更直观和强烈吧。
留心生活,多收集,多思考,是自制实验材料的基础;联系原理,多尝试,多创新,是对如何将科学课上得更好的思考;勇敢放手,使实验材料在科学课堂上灵活应用,让实验贴近学生,让学生走近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