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何谓思想文化与科技?我们应怎样学好高中思想文化与科技文明史?这是一个令广大中学生感到头痛的问题。何哉?一方面,这些概念本身就比较抽象,加之人们对这些概念的内涵界定不一,使用又比较混乱,难免令广大中学生难以把握;另一方面,高中《历史必修3》作为“思想文化与科技文明史”模块,涉及古今中外人类社会思想文化和科技发展进程中的许多重要内容,知识繁杂、纵横关联,确实不易掌握。为帮助大家学好思想文化与科技文明史,笔者在此提出如下分析和建议,供同学们参考。
一、弄清思想文化与科技的基本内涵
准确理解和把握思想文化与科技概念的基本内涵,是全面准确理解与掌握思想文化与科技文明史的基础。
什么是思想文化?从某种意义上说,思想文化是“思想”与“文化”两个概念的复合体。所谓“思想”,就是客观存在反映在人的意识中经过思维活动而产生的结果;是一系列的信息,输入人的大脑后形成的一种可以用来指导人的行为的意识。“文化”从广义上说,就是人类创造的一切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的总和;从狭义上说特指精神财富。而“思想文化”则主要是指处在最高层次、以精神形态存在的文化,即关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方法论的文化。
什么是科技?科技实际上是“科学”与“技术”两个概念的简称。所谓“科学”,一般是指反映现实世界各种现象的客观规律的知识体系。所谓“技术”,一般是指将科学理论转换成社会生产力的工艺方法或工艺过程,它是人类利用自然能力的标志。有人认为,从广义上说,科技不仅包含认识自然、社会、思维现象和对这些方面进行改造而总结出来的众多的知识,以及由此而建立起来的知识体系和理论体系,而且还包括在科学研究活动中所形成的一整套科学思想、科学精神、科学方法、科学制度和科学道德规范,以及由此而建立起来的科学价值观念、科学价值标准和科学活动行为准则。此外,还包括由科学转化而成的技术,从技术物化而成的技术设备和物质产品。
二、明确思想文化与科技文明史学习的基本目标
目标是行动的指南。思想文化与科技的内涵是相当丰富的,故思想文化与科技文明史所涉及的内容相当庞杂,因此明确高中思想文化与科技文明史学习的目标是我们学好这部分内容的基础。关于这一点,可以从宏观与微观两个层面来把握:
从宏观层面看,就是《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简称《课程标准》)“历史(Ⅲ)”所指出的:“思想文化活动是人类社会生活的重要内容。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人类的思想文化经历了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历程,并呈现出多元化的特征。在这一过程中,不同特色的思想文化相互碰撞、相互交融,共同发展。了解中外思想文化发展进程中的重大事件、重要现象及相关人物,进一步从思想文化层面了解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特征,是高中历史学习的基本内容之一”、“通过学习,了解中外历史上思想文化领域的重大事件、重要现象及相关人物;学会收集并综合分析思想文化发展进程中的相关资料,探讨思想文化在人类历史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及其影响;认识人类思想文化发展的多样性,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地区、各国家、各民族的文化传统,增强对祖国传统文化的认同感,树立自觉传承祖国和人类思想文化遗产的意识。”
从微观层面看,就是《课程标准》“历史(Ⅲ)”中所规定的有关思想文化与科技文明史学习的具体目标。如“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列举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等。这里需要强调的是,对于这些具体的学习目标,我们不能仅记住相关表述,而应准确理解与把握其内涵。以“列举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学习目标为例,仅能列举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如程颢、程颐、朱熹、陆九渊和王阳明等那是远远不够的,这里的学习重点是以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为切入点,通过归纳、比较分析他们的理学思想及其与传统儒学之间的关系,认识宋明理学是对传统儒学的发展,认识宋明理学的历史地位及对中国社会的深刻影响。只有明确这一学习目标,我们才能全面学好“宋明理学”这一内容,才能从容应对当今高考对“宋明理学”内容的考查。
三、科学整合思想文化与科技文明史的学习内容
高中思想文化与科技文明史的学习内容纷繁复杂,这就需要我们运用一些简单且行之有效的手段或方法予以科学整合。这方面,我们不妨采用表格法和小专题法。
如:我们可以运用表格从点、面、线的角度整合“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思想理论成果”。
又如:我们可以运用表格比较分析“14—16世纪中西科技发展道路的分野”。
当然,我们也可以不用表格,而以小专题的形式纵横归纳整合思想文化与科技文明史内容。如:儒家思想在我国政治生活中地位的演变,可纵横归纳整合出如下知识要点:(1)从纵向看,儒家思想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继承与发展相统一。①争鸣时期:春秋战国。②非统治地位时期:秦、汉初。③占统治地位时期:西汉汉武帝——19世纪前期。④抗衡与斗争时期:19世纪中期——20世纪初。⑤退出国家政治意识形态领域:20世纪前期。⑥进入国家思想道德体系:21世纪初。(2)从横向看,儒家思想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发展与当时的时代和谐统一。
从纵横的角度归纳整合不同思想文化与科技发展内容,对适应高考要求具有重要的意义。如2011年高考全国大纲文综卷第37题,就从纵向的角度考查了中国古代的“民本思想”和近代的“民主思想”的内涵及其关系。
3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在早期儒家经典中,民本思想有较多的体现。《尚书》中说:“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孔子主张“因民之所利而利之”。孟子认为民贵君轻,又称:“左右皆曰贤,未可也;诸大夫皆曰贤,未可也;国人皆曰贤,然后察之。见贤焉,然后用之。“《荀子》中说:”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据《孟子》等
材料二 泰西之立国有三:一曰君主之国,一曰民主之国,一曰君民共主之国……惟君民共治,上下相通,民隐得以上达,君惠亦得以下逮……犹有中国三代以上之遗意焉……苟得君主于上,而民主于下,则上下之交固,君民之分亲矣,内可以无乱,外可以无悔……由此而扩充之,富强之效亦无不基于此矣。泰西诸国,以英为巨擘,而英国政治之美,实为泰西诸国所闻风向慕,则以君民上下互相联络之效也。
——摘编自王韬《弢园文录外编》
材料三 孙中山认为,“中国古昔……有所谓‘民为贵,君为轻’,此不可谓无民权思想矣。然有思想而无其制度,故以民立国之制,不可不取资于欧美”。他强调“民国之国家,为全国国民所公有;民国之政治,为国民所共理;民国之权利,为国民所共享”。
——摘编自《孙中山全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先秦儒家民本思想的主要内涵及其理想的政治。
(2)根据材料二、三,概括指出王韬与孙中山民主思想的异同。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古代民本思想与近代中国民主思想的关系,并简析近代中国民主思想兴起的历史必然性。
参考答案:(1)主要内涵:强调君民相互依存;君主应重视民意,顺应民心。理想政治:君主用贤人,行仁政。
(2)异:王韬:主张君民共治;仿效英国实行君主立宪。孙中山:国家权力属于全体国民;仿效美国实行共和制。同:吸取传统民本思想;接受西方民主思想;重视民权。
(3)关系:有一定联系,民本思想是近代民主思想家认识和形成民主思想的基础和媒介。有本质差异,民本思想是在君主政治下对君民关系的认识;民主思想否定封建君主制,最终形成“主权在民”的认识。历史必然性:封建制度面临资本主义的挑战;受到西方民主思想的影响;民族危机日趋严重;知识分子的反思和探索。
四、注意评析思想文化与科技文明的思维方法
1.思想文化与科技文明的发展有其自身发展规律。
思想文化与科技文明的发展规律具体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思想文化与科技文明的演变历程、发展脉络、历史足迹等,遵循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继承与发展相统一等纵向规律;二是世界思想文化与科技文明的发展存在明显的差异,这需要我们遵循思想文化与科技文明发展的多样性与多元化规律;三是思想文化与科技文明的传播与更新,遵循交流与碰撞规律;四是思想文化、科技文明与时代的关系及各领域文化成果的关系,遵循和谐统一发展规律。
2.多角度分析思想文化与科技发展的因果关系。
我们在分析某一思想文化与科技发展的因果关系时,应注意从社会环境、政治、经济、军事、思想、科技、民族与国际关系等不同角度去探究。如在社会环境方面,我们应注意当时的社会是安定还是动乱以及普通民众与社会精英的价值取向等。在政治方面,我们应注意当时的国家是否统一,政治是否清明稳定。在经济方面,我们应注意当时的经济是发展繁荣还是停滞萧条甚至民不聊生。在文化政策方面,我们应注意当时社会的文化政策是否有利于文化的发展。在文化交往方面,我们应注意各民族间的交流、中外之间的交往是否存在有利于思想文化和科技发展的因素。以明清时期中国古代科技衰落、整体落后西方的原因分析为例:就中国自身而言:在经济方面:一方面,封建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限制了生产力的发展;另一方面,统治者推行重农抑商政策,压制手工业的发展,不利于科学技术成果的产生和推广。在政治思想方面,明清统治者加强文化专制统治,八股取士,大兴文字狱,窒息了学术空气,知识分子普遍脱离生产,不利于自然科学的研究和发展。在科技方面,一方面中国古代科技体系结构不合理,科技长期处于经验层次,重视实用技术,轻视理论的提升;另一方面历代封建统治阶级从根本上对科技不予重视。相反,明清时期的欧洲,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为科技发展提供了思想武器;新兴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出现为科技发展积累了物质基础,提供了动力;资产阶级革命确立了资产阶级统治,为科学技术的发展提供了政治保障;工业革命推动科学技术的进一步发展。西方资本主义兴起时,中国封建统治者推行闭关政策,阻碍了中西科技文化的正常交流,使中国失去吸收外来先进文化的条件。总而言之,日趋腐朽的封建制度是阻碍中国近代科技出现的最根本原因。
3.运用辩证唯物史观正确认识思想文化与科技文明。
《课程标准》明确规定:“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是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阐释人类历史发展进程和规律,进一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意识、文化素质和人文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一门基础课程。”因此,我们在学习思想文化与科技文明史的过程中,一定要学会运用历史唯物史观正确认识历史上的思想文化与科技文明。作为高中学生,我们应重点关注以下五个方面:
第一,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物质生产方式决定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在观念形态上的反映。
以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在不同时期的地位为例:(1)春秋战国时期:形成了以孔子的“仁”为核心的儒家思想,“百家争鸣”局面出现,这是该时期分封制崩溃、奴隶制瓦解,社会处于变革和动荡之中,以及社会经济发展在思想文化上的反映。(2)秦汉时期:①秦统一后“焚书坑儒”,压制儒家思想,这是秦朝统治者在思想文化上推行专制统治的反映。②汉代儒家思想经过董仲舒的改造,出现了“天人感应”、“君权神授”等主张,并逐渐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这是当时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发展、国家强盛、思想大一统在思想文化上的反映。(3)宋元明清时期:①自魏晋以来有“三教合归儒”的趋势,封建正统思想的地位依然如故。②宋代出现了新的儒学体系——理学,提出了天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等观点。③明朝中叶王阳明将儒学发展为“心学”思想,主张“心即理也”、“心外无物”等,这说明儒家思想走到了一个极端,充分反映了统治者进一步用极端思想来消磨人民的反抗意识,用更加纯粹的封建道德来约束人们的行为,反映了封建社会在逐渐走向没落。(4)明末清初:出现了反封建的进步思想家,他们批判封建专制,提倡经世致用,重视工商业发展,对儒家思想加以批判继承,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是封建制度渐趋衰落、专制制度强化、商品经济发展在思想文化上的反映。 我们还可以运用“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在观念形态上的反映”说明魏晋、隋唐、两宋、明清时期的政治、经济和思想对绘画所产生的影响:①魏晋以来的社会动荡和佛教、道教的发展引发人们对儒学的反省,一些崇尚气节的文人在政治舞台上碰壁,却不愿与流俗为伍,逐渐形成了一个以道德情操和理想人格为号召的士人群体。在绘画作品上,凸显个性的人物画开始出现。②唐代政治的统一和经济的繁荣,推动了文化的发展,画家们创制法度,表现雍容华贵的盛唐气象,绘画风格多样,如宗教画、人物画、山水画等。③宋代,“重文轻武”成为朝廷的国策,文人阶层壮大,理学的兴起,又使文人更注重内心的修养。这种时代特点也影响到绘画作品中,使山水画成为一个独立的画种,从注重写实变为注重意境。北宋的文人山水画构图气势宏伟,画风阳刚豪放,体现了国家统一后的开阔心态。南宋偏安,画家绘画的对象变为江南风光,构图不讲究对称,他们的绘画被称为“残山剩水”。另外,这时不仅出现了许多文人描绘市井风情的作品(其中最著名的是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百姓自己的绘画艺术也发展起来。④明清时期,由于政治思想上专制的强化、社会的动荡不安及商品经济的发展,在商品经济和文化发达的江浙地区出现了许多风格奇特、个性鲜明、格调清新狂放的绘画艺术作品和画家,如“扬州八怪”。伴随着明清小说的发展,为小说作插图的木版画出现。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由百姓自己创作的富有实用性的绘画艺术形式出现,如年画、寺庙中的壁画、布贴画和剪纸画等。
第二,精神文明的进步,是依赖于物质生产活动的;一切文化的发展离不开人民的辛勤劳动。
以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为例,战国时期在思想领域之所以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其经济根源是春秋以来,由于铁农具与牛耕的使用和推广,社会生产力得到了较大发展,传统的井田制逐步走向瓦解,以家庭为生产单位的小农经济兴起,出现了多种经济基础并存的局面,从而为学术文化的繁荣提供了物质基础。
第三,思想文化与科技的发展过程,是一个继承与创新发展的过程。任何思想文化与科技文明都不是绝对封闭的、排他的,各种思想文化与科技文明在发展过程中既有交流,也有矛盾、碰撞。某一文明正是在不停地借鉴其他文明的过程中一点一滴地改变着自己。因此,我们学习思想文化与科技文明史时,应注意其纵横联系,多角度理解文明的交融与发展。
以中国古代戏曲艺术发展为例,在其发展历程中曾出现过三次高潮:①以元杂剧为代表的戏曲初兴时期。元杂剧是在宋元时期我国北方形成的一种戏曲。其主要特点是反映的社会生活更加广泛、深入;大胆抨击时政,歌颂人民群众的抗争。关汉卿是元杂剧的奠基人,也是成就最高的伟大戏剧家。他与郑光祖、白朴、马致远齐名,被称为“元曲四大家”。②以明清传奇为代表的戏曲高峰期。明代前期,在宋元南戏的基础之上,吸取元杂剧的艺术成分,形成了明传奇。汤显祖的作品较多,流传下来的有传奇《牡丹亭》等我国戏曲史上的浪漫主义杰作。③以京剧为代表的戏曲地方戏高度繁荣时期。1790年,为庆祝乾隆皇帝八十寿辰,流行于安徽一带的徽戏剧团——三庆班,由高朗亭率领进京献艺。随后又有徽剧的四喜、和春、春台三班相继进京,统称“四大徽班”。徽调与流行于北京的昆曲相互融合吸收,形成了京剧。几经艺术家努力,清代同治、光绪年间迎来第一个繁盛期。作为“国粹”的京剧,在不断革新的基础上,迅速发展,流派纷呈,走向世界,达到了艺术上的顶峰时期,成为世界表演艺术大花园里的一朵独放异彩的奇葩。
第四,辩证看待历史上的思想文化与科技文明。具体而言,一要正确认识各个历史时期的文化繁荣、更新与前代文化的关系,注意文化发展的继承性。二要正确认识中外文化之间的交流,注意文化交流是双向互动的。既要关注中国文化对外国文化的影响,也要注意外来文化也深刻影响着中国文化的发展。三要正确认识社会政治、经济与思想文化、科技之间的关系,不能只看到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而忽视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社会意识能动地影响社会存在。
以近现代资产阶级思想文化发展为例:近现代资产阶级思想文化发展变化的根源在于经济的发展(也就是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反过来它又影响经济的发展。早期资本主义发展时期,新兴资产阶级为了维护其经济、政治利益,要求打破神学世界观的束缚,突出人性,在思想界出现了肯定人的价值、推崇人性的文艺复兴运动。随着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资产阶级力量进一步壮大,他们直接提出反封建专制的启蒙思想,要求建立法治社会,用至高无上的法律去维护自身的利益。随着工业革命的开展,工业资产阶级产生,他们希望摆脱政府的种种规定,能够自由经营、自由竞争、自由贸易,同时他们要求更多地参与政治。这样首先在英国出现了自由主义。随着欧洲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工业资产阶级壮大,自由主义成为欧洲主要的社会思潮。经过不懈努力,工业资产阶级掌握了政权,自由主义的经济政策逐渐得以实施。到20世纪前期,随着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私人的经营与生产的社会化之间的矛盾越来越尖锐,要求国家干预经济的思想日益增长。英国的凯恩斯提出了国家干预经济的经济学主张。二战后,由于欧美各国普遍发展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出现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黄金时期”。
第五,评价历代思想家、文学家和他们的思想主张或作品的社会地位、影响,既要注意其对中国历史发展进程的影响,更要将其放在当时历史条件下进行评价。在阶级社会里,任何人的思想、主张和作品,都有其时代和阶级的局限性。对待中国文化成就,我们应坚持批判继承和古为今用原则,对传统文化中的优秀成分应将其发扬光大,以推进中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建设。
以评价儒家思想为例,我们一要注意继承其中的精华,如“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历史责任感,“朝闻道,夕死可矣”的精神追求,安贫乐道的精神力量及它所宣扬的人道主义精神,坚毅的人格,积极的生活态度,爱民态度和仁爱意识,尊老、敬贤、敬师和见利思义的为人准则等。二要剔除其中的糟粕,批判和否定其中的消极因素。儒家思想作为维护封建专制的正统思想,其自身的消极作用也是很明显的,如它所倡导的“三纲五常”的道德戒律,束缚了人们的意志和人格,导致保守、封闭的民族性格,不利于民主和科学精神的形成;它所宣扬的封建礼教和束缚妇女的戒律,其负面作用是很明显的;它所宣扬的等级制度和愚忠、愚孝等观念更应抛弃。三要关注儒家思想的现实意义,如儒家强调“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学思结合”的教育思想,对我国当代教育事业的发展和人才的培养有积极作用;儒家提倡的“孝”、“仁义”、“诚信”等道德伦理观,有助于构建和谐人际关系,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儒家强调“正身自省”、“修己安人”来加强道德修养,有助于约束和规范以市场经济为主体的交易活动和行为,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正常、有序地发展;儒家提倡的“仁”、“德治”、“民本”思想维护了社会稳定,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儒家主张的“大一统”思想有利于巩固中华民族的统一,在今天更具有现实意义;儒家思想在世界上产生了广泛的影响,成为中国文化的象征,尤其在日本、韩国、东南亚乃至欧洲影响巨大。
一、弄清思想文化与科技的基本内涵
准确理解和把握思想文化与科技概念的基本内涵,是全面准确理解与掌握思想文化与科技文明史的基础。
什么是思想文化?从某种意义上说,思想文化是“思想”与“文化”两个概念的复合体。所谓“思想”,就是客观存在反映在人的意识中经过思维活动而产生的结果;是一系列的信息,输入人的大脑后形成的一种可以用来指导人的行为的意识。“文化”从广义上说,就是人类创造的一切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的总和;从狭义上说特指精神财富。而“思想文化”则主要是指处在最高层次、以精神形态存在的文化,即关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方法论的文化。
什么是科技?科技实际上是“科学”与“技术”两个概念的简称。所谓“科学”,一般是指反映现实世界各种现象的客观规律的知识体系。所谓“技术”,一般是指将科学理论转换成社会生产力的工艺方法或工艺过程,它是人类利用自然能力的标志。有人认为,从广义上说,科技不仅包含认识自然、社会、思维现象和对这些方面进行改造而总结出来的众多的知识,以及由此而建立起来的知识体系和理论体系,而且还包括在科学研究活动中所形成的一整套科学思想、科学精神、科学方法、科学制度和科学道德规范,以及由此而建立起来的科学价值观念、科学价值标准和科学活动行为准则。此外,还包括由科学转化而成的技术,从技术物化而成的技术设备和物质产品。
二、明确思想文化与科技文明史学习的基本目标
目标是行动的指南。思想文化与科技的内涵是相当丰富的,故思想文化与科技文明史所涉及的内容相当庞杂,因此明确高中思想文化与科技文明史学习的目标是我们学好这部分内容的基础。关于这一点,可以从宏观与微观两个层面来把握:
从宏观层面看,就是《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简称《课程标准》)“历史(Ⅲ)”所指出的:“思想文化活动是人类社会生活的重要内容。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人类的思想文化经历了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历程,并呈现出多元化的特征。在这一过程中,不同特色的思想文化相互碰撞、相互交融,共同发展。了解中外思想文化发展进程中的重大事件、重要现象及相关人物,进一步从思想文化层面了解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特征,是高中历史学习的基本内容之一”、“通过学习,了解中外历史上思想文化领域的重大事件、重要现象及相关人物;学会收集并综合分析思想文化发展进程中的相关资料,探讨思想文化在人类历史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及其影响;认识人类思想文化发展的多样性,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地区、各国家、各民族的文化传统,增强对祖国传统文化的认同感,树立自觉传承祖国和人类思想文化遗产的意识。”
从微观层面看,就是《课程标准》“历史(Ⅲ)”中所规定的有关思想文化与科技文明史学习的具体目标。如“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列举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等。这里需要强调的是,对于这些具体的学习目标,我们不能仅记住相关表述,而应准确理解与把握其内涵。以“列举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学习目标为例,仅能列举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如程颢、程颐、朱熹、陆九渊和王阳明等那是远远不够的,这里的学习重点是以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为切入点,通过归纳、比较分析他们的理学思想及其与传统儒学之间的关系,认识宋明理学是对传统儒学的发展,认识宋明理学的历史地位及对中国社会的深刻影响。只有明确这一学习目标,我们才能全面学好“宋明理学”这一内容,才能从容应对当今高考对“宋明理学”内容的考查。
三、科学整合思想文化与科技文明史的学习内容
高中思想文化与科技文明史的学习内容纷繁复杂,这就需要我们运用一些简单且行之有效的手段或方法予以科学整合。这方面,我们不妨采用表格法和小专题法。
如:我们可以运用表格从点、面、线的角度整合“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思想理论成果”。
又如:我们可以运用表格比较分析“14—16世纪中西科技发展道路的分野”。
当然,我们也可以不用表格,而以小专题的形式纵横归纳整合思想文化与科技文明史内容。如:儒家思想在我国政治生活中地位的演变,可纵横归纳整合出如下知识要点:(1)从纵向看,儒家思想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继承与发展相统一。①争鸣时期:春秋战国。②非统治地位时期:秦、汉初。③占统治地位时期:西汉汉武帝——19世纪前期。④抗衡与斗争时期:19世纪中期——20世纪初。⑤退出国家政治意识形态领域:20世纪前期。⑥进入国家思想道德体系:21世纪初。(2)从横向看,儒家思想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发展与当时的时代和谐统一。
从纵横的角度归纳整合不同思想文化与科技发展内容,对适应高考要求具有重要的意义。如2011年高考全国大纲文综卷第37题,就从纵向的角度考查了中国古代的“民本思想”和近代的“民主思想”的内涵及其关系。
3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在早期儒家经典中,民本思想有较多的体现。《尚书》中说:“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孔子主张“因民之所利而利之”。孟子认为民贵君轻,又称:“左右皆曰贤,未可也;诸大夫皆曰贤,未可也;国人皆曰贤,然后察之。见贤焉,然后用之。“《荀子》中说:”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据《孟子》等
材料二 泰西之立国有三:一曰君主之国,一曰民主之国,一曰君民共主之国……惟君民共治,上下相通,民隐得以上达,君惠亦得以下逮……犹有中国三代以上之遗意焉……苟得君主于上,而民主于下,则上下之交固,君民之分亲矣,内可以无乱,外可以无悔……由此而扩充之,富强之效亦无不基于此矣。泰西诸国,以英为巨擘,而英国政治之美,实为泰西诸国所闻风向慕,则以君民上下互相联络之效也。
——摘编自王韬《弢园文录外编》
材料三 孙中山认为,“中国古昔……有所谓‘民为贵,君为轻’,此不可谓无民权思想矣。然有思想而无其制度,故以民立国之制,不可不取资于欧美”。他强调“民国之国家,为全国国民所公有;民国之政治,为国民所共理;民国之权利,为国民所共享”。
——摘编自《孙中山全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先秦儒家民本思想的主要内涵及其理想的政治。
(2)根据材料二、三,概括指出王韬与孙中山民主思想的异同。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古代民本思想与近代中国民主思想的关系,并简析近代中国民主思想兴起的历史必然性。
参考答案:(1)主要内涵:强调君民相互依存;君主应重视民意,顺应民心。理想政治:君主用贤人,行仁政。
(2)异:王韬:主张君民共治;仿效英国实行君主立宪。孙中山:国家权力属于全体国民;仿效美国实行共和制。同:吸取传统民本思想;接受西方民主思想;重视民权。
(3)关系:有一定联系,民本思想是近代民主思想家认识和形成民主思想的基础和媒介。有本质差异,民本思想是在君主政治下对君民关系的认识;民主思想否定封建君主制,最终形成“主权在民”的认识。历史必然性:封建制度面临资本主义的挑战;受到西方民主思想的影响;民族危机日趋严重;知识分子的反思和探索。
四、注意评析思想文化与科技文明的思维方法
1.思想文化与科技文明的发展有其自身发展规律。
思想文化与科技文明的发展规律具体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思想文化与科技文明的演变历程、发展脉络、历史足迹等,遵循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继承与发展相统一等纵向规律;二是世界思想文化与科技文明的发展存在明显的差异,这需要我们遵循思想文化与科技文明发展的多样性与多元化规律;三是思想文化与科技文明的传播与更新,遵循交流与碰撞规律;四是思想文化、科技文明与时代的关系及各领域文化成果的关系,遵循和谐统一发展规律。
2.多角度分析思想文化与科技发展的因果关系。
我们在分析某一思想文化与科技发展的因果关系时,应注意从社会环境、政治、经济、军事、思想、科技、民族与国际关系等不同角度去探究。如在社会环境方面,我们应注意当时的社会是安定还是动乱以及普通民众与社会精英的价值取向等。在政治方面,我们应注意当时的国家是否统一,政治是否清明稳定。在经济方面,我们应注意当时的经济是发展繁荣还是停滞萧条甚至民不聊生。在文化政策方面,我们应注意当时社会的文化政策是否有利于文化的发展。在文化交往方面,我们应注意各民族间的交流、中外之间的交往是否存在有利于思想文化和科技发展的因素。以明清时期中国古代科技衰落、整体落后西方的原因分析为例:就中国自身而言:在经济方面:一方面,封建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限制了生产力的发展;另一方面,统治者推行重农抑商政策,压制手工业的发展,不利于科学技术成果的产生和推广。在政治思想方面,明清统治者加强文化专制统治,八股取士,大兴文字狱,窒息了学术空气,知识分子普遍脱离生产,不利于自然科学的研究和发展。在科技方面,一方面中国古代科技体系结构不合理,科技长期处于经验层次,重视实用技术,轻视理论的提升;另一方面历代封建统治阶级从根本上对科技不予重视。相反,明清时期的欧洲,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为科技发展提供了思想武器;新兴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出现为科技发展积累了物质基础,提供了动力;资产阶级革命确立了资产阶级统治,为科学技术的发展提供了政治保障;工业革命推动科学技术的进一步发展。西方资本主义兴起时,中国封建统治者推行闭关政策,阻碍了中西科技文化的正常交流,使中国失去吸收外来先进文化的条件。总而言之,日趋腐朽的封建制度是阻碍中国近代科技出现的最根本原因。
3.运用辩证唯物史观正确认识思想文化与科技文明。
《课程标准》明确规定:“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是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阐释人类历史发展进程和规律,进一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意识、文化素质和人文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一门基础课程。”因此,我们在学习思想文化与科技文明史的过程中,一定要学会运用历史唯物史观正确认识历史上的思想文化与科技文明。作为高中学生,我们应重点关注以下五个方面:
第一,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物质生产方式决定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在观念形态上的反映。
以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在不同时期的地位为例:(1)春秋战国时期:形成了以孔子的“仁”为核心的儒家思想,“百家争鸣”局面出现,这是该时期分封制崩溃、奴隶制瓦解,社会处于变革和动荡之中,以及社会经济发展在思想文化上的反映。(2)秦汉时期:①秦统一后“焚书坑儒”,压制儒家思想,这是秦朝统治者在思想文化上推行专制统治的反映。②汉代儒家思想经过董仲舒的改造,出现了“天人感应”、“君权神授”等主张,并逐渐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这是当时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发展、国家强盛、思想大一统在思想文化上的反映。(3)宋元明清时期:①自魏晋以来有“三教合归儒”的趋势,封建正统思想的地位依然如故。②宋代出现了新的儒学体系——理学,提出了天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等观点。③明朝中叶王阳明将儒学发展为“心学”思想,主张“心即理也”、“心外无物”等,这说明儒家思想走到了一个极端,充分反映了统治者进一步用极端思想来消磨人民的反抗意识,用更加纯粹的封建道德来约束人们的行为,反映了封建社会在逐渐走向没落。(4)明末清初:出现了反封建的进步思想家,他们批判封建专制,提倡经世致用,重视工商业发展,对儒家思想加以批判继承,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是封建制度渐趋衰落、专制制度强化、商品经济发展在思想文化上的反映。 我们还可以运用“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在观念形态上的反映”说明魏晋、隋唐、两宋、明清时期的政治、经济和思想对绘画所产生的影响:①魏晋以来的社会动荡和佛教、道教的发展引发人们对儒学的反省,一些崇尚气节的文人在政治舞台上碰壁,却不愿与流俗为伍,逐渐形成了一个以道德情操和理想人格为号召的士人群体。在绘画作品上,凸显个性的人物画开始出现。②唐代政治的统一和经济的繁荣,推动了文化的发展,画家们创制法度,表现雍容华贵的盛唐气象,绘画风格多样,如宗教画、人物画、山水画等。③宋代,“重文轻武”成为朝廷的国策,文人阶层壮大,理学的兴起,又使文人更注重内心的修养。这种时代特点也影响到绘画作品中,使山水画成为一个独立的画种,从注重写实变为注重意境。北宋的文人山水画构图气势宏伟,画风阳刚豪放,体现了国家统一后的开阔心态。南宋偏安,画家绘画的对象变为江南风光,构图不讲究对称,他们的绘画被称为“残山剩水”。另外,这时不仅出现了许多文人描绘市井风情的作品(其中最著名的是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百姓自己的绘画艺术也发展起来。④明清时期,由于政治思想上专制的强化、社会的动荡不安及商品经济的发展,在商品经济和文化发达的江浙地区出现了许多风格奇特、个性鲜明、格调清新狂放的绘画艺术作品和画家,如“扬州八怪”。伴随着明清小说的发展,为小说作插图的木版画出现。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由百姓自己创作的富有实用性的绘画艺术形式出现,如年画、寺庙中的壁画、布贴画和剪纸画等。
第二,精神文明的进步,是依赖于物质生产活动的;一切文化的发展离不开人民的辛勤劳动。
以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为例,战国时期在思想领域之所以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其经济根源是春秋以来,由于铁农具与牛耕的使用和推广,社会生产力得到了较大发展,传统的井田制逐步走向瓦解,以家庭为生产单位的小农经济兴起,出现了多种经济基础并存的局面,从而为学术文化的繁荣提供了物质基础。
第三,思想文化与科技的发展过程,是一个继承与创新发展的过程。任何思想文化与科技文明都不是绝对封闭的、排他的,各种思想文化与科技文明在发展过程中既有交流,也有矛盾、碰撞。某一文明正是在不停地借鉴其他文明的过程中一点一滴地改变着自己。因此,我们学习思想文化与科技文明史时,应注意其纵横联系,多角度理解文明的交融与发展。
以中国古代戏曲艺术发展为例,在其发展历程中曾出现过三次高潮:①以元杂剧为代表的戏曲初兴时期。元杂剧是在宋元时期我国北方形成的一种戏曲。其主要特点是反映的社会生活更加广泛、深入;大胆抨击时政,歌颂人民群众的抗争。关汉卿是元杂剧的奠基人,也是成就最高的伟大戏剧家。他与郑光祖、白朴、马致远齐名,被称为“元曲四大家”。②以明清传奇为代表的戏曲高峰期。明代前期,在宋元南戏的基础之上,吸取元杂剧的艺术成分,形成了明传奇。汤显祖的作品较多,流传下来的有传奇《牡丹亭》等我国戏曲史上的浪漫主义杰作。③以京剧为代表的戏曲地方戏高度繁荣时期。1790年,为庆祝乾隆皇帝八十寿辰,流行于安徽一带的徽戏剧团——三庆班,由高朗亭率领进京献艺。随后又有徽剧的四喜、和春、春台三班相继进京,统称“四大徽班”。徽调与流行于北京的昆曲相互融合吸收,形成了京剧。几经艺术家努力,清代同治、光绪年间迎来第一个繁盛期。作为“国粹”的京剧,在不断革新的基础上,迅速发展,流派纷呈,走向世界,达到了艺术上的顶峰时期,成为世界表演艺术大花园里的一朵独放异彩的奇葩。
第四,辩证看待历史上的思想文化与科技文明。具体而言,一要正确认识各个历史时期的文化繁荣、更新与前代文化的关系,注意文化发展的继承性。二要正确认识中外文化之间的交流,注意文化交流是双向互动的。既要关注中国文化对外国文化的影响,也要注意外来文化也深刻影响着中国文化的发展。三要正确认识社会政治、经济与思想文化、科技之间的关系,不能只看到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而忽视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社会意识能动地影响社会存在。
以近现代资产阶级思想文化发展为例:近现代资产阶级思想文化发展变化的根源在于经济的发展(也就是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反过来它又影响经济的发展。早期资本主义发展时期,新兴资产阶级为了维护其经济、政治利益,要求打破神学世界观的束缚,突出人性,在思想界出现了肯定人的价值、推崇人性的文艺复兴运动。随着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资产阶级力量进一步壮大,他们直接提出反封建专制的启蒙思想,要求建立法治社会,用至高无上的法律去维护自身的利益。随着工业革命的开展,工业资产阶级产生,他们希望摆脱政府的种种规定,能够自由经营、自由竞争、自由贸易,同时他们要求更多地参与政治。这样首先在英国出现了自由主义。随着欧洲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工业资产阶级壮大,自由主义成为欧洲主要的社会思潮。经过不懈努力,工业资产阶级掌握了政权,自由主义的经济政策逐渐得以实施。到20世纪前期,随着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私人的经营与生产的社会化之间的矛盾越来越尖锐,要求国家干预经济的思想日益增长。英国的凯恩斯提出了国家干预经济的经济学主张。二战后,由于欧美各国普遍发展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出现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黄金时期”。
第五,评价历代思想家、文学家和他们的思想主张或作品的社会地位、影响,既要注意其对中国历史发展进程的影响,更要将其放在当时历史条件下进行评价。在阶级社会里,任何人的思想、主张和作品,都有其时代和阶级的局限性。对待中国文化成就,我们应坚持批判继承和古为今用原则,对传统文化中的优秀成分应将其发扬光大,以推进中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建设。
以评价儒家思想为例,我们一要注意继承其中的精华,如“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历史责任感,“朝闻道,夕死可矣”的精神追求,安贫乐道的精神力量及它所宣扬的人道主义精神,坚毅的人格,积极的生活态度,爱民态度和仁爱意识,尊老、敬贤、敬师和见利思义的为人准则等。二要剔除其中的糟粕,批判和否定其中的消极因素。儒家思想作为维护封建专制的正统思想,其自身的消极作用也是很明显的,如它所倡导的“三纲五常”的道德戒律,束缚了人们的意志和人格,导致保守、封闭的民族性格,不利于民主和科学精神的形成;它所宣扬的封建礼教和束缚妇女的戒律,其负面作用是很明显的;它所宣扬的等级制度和愚忠、愚孝等观念更应抛弃。三要关注儒家思想的现实意义,如儒家强调“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学思结合”的教育思想,对我国当代教育事业的发展和人才的培养有积极作用;儒家提倡的“孝”、“仁义”、“诚信”等道德伦理观,有助于构建和谐人际关系,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儒家强调“正身自省”、“修己安人”来加强道德修养,有助于约束和规范以市场经济为主体的交易活动和行为,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正常、有序地发展;儒家提倡的“仁”、“德治”、“民本”思想维护了社会稳定,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儒家主张的“大一统”思想有利于巩固中华民族的统一,在今天更具有现实意义;儒家思想在世界上产生了广泛的影响,成为中国文化的象征,尤其在日本、韩国、东南亚乃至欧洲影响巨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