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农业发展状况与对策研究

来源 :中国集体经济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iushuiweish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经济发展的列车也在高速行驶着,但是人们逐渐忽略了身边赖以生存的环境问题以及社会问题。生态环境污染、人口问题等一系列严峻问题也凸显出来,这些问题的产生也制约了经济的发展。通过对鄱阳湖经济生态区中德安县农业发展状况进行调研、研究,文章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农业发展中一些问题进行分析,同时给出农业发展对策的建议。着重解决关于生态农业发展过程中不恰当的问题。
  关键词:生态农业;农业发展对策;鄱阳湖生态经济区
  一、引言
  (一)选题背景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生态环境污染、人口问题等一系列严峻问题也凸显出来,土地耕地的占用滥用、资源能源利用效率低下等问题的产生也制约了经济的发展,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提出显得尤为迫切。1990年,西方部分国家提出了基于生态发展理念建立的新型发展模式,其中以产业发展、工业发展为模式展开的循环经济理念因其既顺应了可持续发展的新型科学发展观,又兼顾了经济、社会和环境问题的效应而得到广泛关注。由此,现代农业发展状况、对策研究这一课题被提出,研究农业生产、自然和经济如何达到和谐统一成为诸多学者关注和研究的方向。鄱阳湖作为全国最大的淡水湖,在生态农业探索进程中拥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二) 研究目的和意义
  1. 研究目的
  本文主要运用优劣势对比分析,辅以经济生态区周边县市德安县的农业生产资料和经济数据,分析德安县农业发展规划制度下的优势点,客观地将环境与经济结合起来,具有交叉融合性。同时对我国南方农业发展现状和历史进行客观分析,将现代化农业发展的概念和新型农业的理念进行阐述和分析,查阅大量文献、资料,论证了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现代化农业的不足和对策,以期促进区域循环发展、可持续良性社会生态系统的良性发展。
  2. 研究意义
  本课题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农业发展狀况进行分析,着重选取较为代表性的德安县农业产值数据,根据现有观察到数据及其对策进行研究,一定程度上优化生态产业结构,响应“中部崛起”的号召和“生态兴省”的目标,为农村经济、生态提供新思路。
  二、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农业发展历史与现状
  (一)农业发展历史
  鄱阳湖地区发展历史可追溯到公元前8000年至公元前7000年的新石器时代时期。新石器时代晚期,鄱阳湖地区稻属植物从野生到驯化的演化过程已经完成。春秋战国时期,政策的影响加上铁犁牛耕的出现,使得农业生产力得以提高,在当时已有不小的影响力。
  秦朝时,随着人口的增加和铁犁牛耕的推广和农具的进步,湖区农业在全国占重要地位,随着北民南迁运动的兴起,南方获得大量的劳动力和先进的农业技术,湖区成为主要粮食供应地之一。
  唐代开元盛世和宋代的经济重心的南移,耕地扩张,品种改进,作物种类多样化。明清时期,农业科技进入总结阶段,小农经济达到鼎盛,农业稳定发展,湖区农业逐渐向近代农业转型。
  历经军阀割据,八年抗战和解放战争后,湖区农业遭受重创。新中国成立后,国家采取一系列政策措施支持湖区发展。自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国家组织科技人员对鄱阳湖进行研究并开展山江湖工程。整改成功后,通过发展“四水一牧”(水稻、水产、水禽、水草和畜牧业)产业,推动农民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
  (二) 农业发展现状
  优越的自然条件使农业成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重要支撑,其中农业又在农、林、牧、副、渔五大生产事业中占据主导地位。近年来,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农业的发展比较稳定,整体而言有所涨势,形成粮食作物生产为主,油料作物和蔬果生产为辅,同时引入棉花和糖料作物种植的农业生产格局。随着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农业的稳步发展,现代机械科技的不断推广,农业产业结构逐步得到调整,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得以不断建设,日益深刻地影响着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农业的大发展方向。
  本文以德安县为例。2012年,农林牧渔总产值达35193万元,多种经营产值23611万元。与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其他县市农业产值状况对照,其农业产值不尽相同,但比例构成基本一致,且多以经济作物为主。其中粮食作物产量达产值为11582万元,粮食产量44410万元,油料产量5838万元,棉花产量6337万元,糖料产量470万元,蔬菜产量28017万元,水果产量5386万元,一定程度上代表着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农业的以粮食作物为主的特点。
  德安县在2013年中,粮食作物产量达到47804吨,其中谷物产量为46477吨,占粮食作物比重为97.22%;蔬菜产量为37285.8吨,占主要农作物的比重34.56%;油料、棉花产量分别为7097吨、10960吨,分别占主要农作物比例6.6%、10.1%。在2014年中,粮食作物产量达到50061吨,同比去年增长4.72%,其中谷物产量为48021吨,依旧占粮食作物比重95.92%;蔬菜产量为38247吨,同比去年增长2.58%,占主要农作物的比重33.08%;油料、棉花产量分别为8944吨、111595吨,分别占主要农作物比例7.7%、10.3%。其中特别的是瓜果同比去年增长49.67%,油料同比去年增长26.03%,说明德安县逐渐重视经济作物的种植,瓜果种植的面积产量逐年增大。经济作物种植中以油料为主,棉花和糖料作物的分布较为零散不均,产量相对较少,随着人们对生活品质要求和客观经济条件的提升,蔬果种植也日益发展扩大。总体而言,随着现代技术的引进和种植技术的不断发展,粮食作物及其他作物的单产也在增加,生产根据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内地域状况的多样化而促进了专业化生产的发展,进一步推动着农业效率的提升。
  三、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农业发展优劣势因素分析
  (一)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发展生态农业的有利因素   1. 经济优势因素分析
  得天独厚的交通区位优势。德安县有着明显的区位优势,便利的交通网络。德安县面积达863平方公里,占有0.56%的全省面积。利用现有京九铁路、长江航运的优势,东西连接上海、重庆,南北连接北京、香港,且可利用水、陆两路出海,京九线穿城而过,近年建设的合九线(九江至合肥)、武九线(九江至武汉),即将修建的铜九线(铜陵至九江)、九景衢(九江至景德镇、衢州)等几条线路相互沟通,形成骨架状的交通网络,使德安与华北、华东、华南、华中等主要经济区密切连接。公路网络发达,福银高速公路(至南昌1小时,至九江0.5小时),加上穿城而过的105国道,途经的316国道,即将投入使用的昌九城际铁路将令德安成为环鄱阳湖经济圈及昌九工业走廊的中心城市,为促进德安县生态经济区农业生产与市场要素流动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2. 自然优势因素分析
  自然资源丰富,水资源充足。德安县干流博阳河全长93公里,县内占79.7公里,流域达863.0平方公里,34条支流,其中洞霄水、田家河、车桥水、金带河、下头水、庙前港、涂山水7条支流的流域面积达30平方公里以上,水面346.7公顷。充足优质的资源对经济持续、稳定增长有着重要的保障作用,也为整个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了一个稳定的基础,德安县丰富的自然资源将进一步促进当地的农业发展。
  (二)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发展生态农业的限制性因素
  1. 自然限制性因素分析
  土壤的酸碱度(PH值)是作物种植流程中最重要的一步,土壤PH值在6.5时,作物对于各种营养元素的利用效率是最高的,最有利于作物的生长发育。
  较多的重金属元素使该地区土壤呈偏碱或微酸,不适合某些农作物的生长和发育,但总体而言,一系列良好的土壤条件令德安县成为长江中下游的要成矿带中最为瞩目的地区之一。
  土壤呈偏碱或微酸,都会不同程度地降低土壤养分的有效性,因此偏碱微酸的土壤将大大降低了农作物的产量,对当地的经济发展造成了很大的损失。
  2. 生态环境制约
  德安县地处江南低山丘陵地区,雨水丰富,降水集中,极易发生水土流失。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大规模扩大毁林造地、湿地开荒等行为进一步破坏了该地的生态平衡。水土流失直接导致了德安县种植区域的部分土地退化,直接导致土壤内有机质含量下降,从而影响到农作物的产出。
  另一方面,起伏的地形不利于大规模机械化展开;此外,目前我国的农业机械类型还不够丰富,其适应复杂地形的能力较差,进口农业机械的价格令普通农民难以承受等也是机械化水平不高的原因之一。
  3. 科技限制性因素分析
  (1)水资源工程不健全
  完善的水资源工程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安全保障。水资源工程开发主要是指水利工程设施的建设,它不仅在农作物生长因水分亏缺而产生障碍时能够及时的予以灌溉补给,确保作物对水分的需求而使其正常生长;而且当发生暴雨或雨量偏大等原因出现田间积水从而使作物根系因浸泡发育受阻时,能及时地予以排涝,以促使其正常生长环境的恢复。
  为了更充分地利用好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水资源,现提出以下几点建议:1.建设和完善水利检测预警系统,利用科技手段检测好水位的状况,以为旱涝情况做好预警和必要的准备,科学监测好水资源的质量数量;2.保护好鄱阳湖水生物的多样性和丰富性,充分发挥自然环境的自我调控和修复作用,促进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环境的良好循环利用,建设与自然和谐统一的生态系统。
  (2)从业人员素质不高
  在落后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下从事第一产业“低收益性”,加之外部因素的推动(沿海地区大量劳动力来满足经济的发展),青壮年劳动力的长时间流失,使得目前农村劳动力呈现出“老龄化”的现象。缺乏足够科学素养的广大农民也很难将科学技术与农业生产相结合,实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该有的地位和作用。
  根据德安县的实际发展情况,现提出以下四点建议以提高从业人员素质:1. 育人。建立相应的培训体系,根据不同的需要培养人才的相应能力,如培育管理人员,则着重培养其经营能力,增强竞争意识、市场意识,开设进修课程,对人才进行系统的培训。2. 引人。进一步提高人才引进福利,吸引高端人才。德安县政府应该积极带头,如开展高端人才招聘会,建立高端人才信息库,为其提供更完善和全面的保障,同时采用更有吸引力的措施,进一步激励高层次人才的引进。3. 留人。为人才提供更明确的发展路径和更广阔的发展空间,留住人才。4.加强监管,规范行为。进一步加强市场监管,完善市场监管体系,从而推动德安县人才的素质提升,形成良性循环,推动德安县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周海华.江西古代农业发展史略[J].古今农业,1995(04).
  [2]秦岭.中国农业起源的植物考古研究与展望[J].考古学研究,2012(01).
  [3]余欣荣.鄱阳湖区开发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00.
  *基金项目: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农业发展状况与对策研究——以国家级农产主产区德安县为例(课题编号: XSKT16086)。
  (作者單位:江西财经大学。指导老师:宫之君)
其他文献
摘要:会展经济作为现代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助推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受到政府及企业的高度认可。文章结合会展经济的概念,会展经济与区域经济的关系,以湛江为例,分析湛江会展经济发展的现状与问题,阐述会展经济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主要路径,并提出对策建议。  关键词:会展经济;区域经济;湛江;路徑  随着国家“一带一路”、“中国制造2025”、加快自由贸易区建设等重大战略的深入实施,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
期刊
摘要:文章基于面板协整法运用2000~2014年全国30个省市的工业固定资产投资面板数据测算了全国分地区工业产能利用率,并结合地区市場化指数探索中国区域工业发展在市场化进程中所呈现出来的特征,对中国当前工业产能过剩现状进行了总结,得出了一个典型事实: 2000~2014年中国工业产能利用率与市场化指数之间存在“倒U型”曲线的关系,即在市场化程度不高时,市场化指数的增加有利于产能利用率的提高,而当市
期刊
摘要:大数据的运用如今已日益广泛,大数据时代已到来。公民网络政治参与是大数据趋势下,一个国家民主政治发展的本质要求,也是大数据背景下公共管理改革的出发点。与此同时,伴随改革开放之后,公共管理的“多中心”协同治理理论日益登上舞台,公共卫生作为公共服务其中的一项重要内容,仅依靠政府作为主体是不能完全实现服务内容和成效的。文章以贵州省为例,分析了在次大数据时代背景下,社区公民这一主体在贵州的公共卫生服务
期刊
摘要:教育部联合十一部委出台了《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以来,各省市都加快了研学旅行发展的步伐,先后有安徽、江苏、重庆等8省市开展了研学旅行试点工作。而红色研学旅游基地作为红色研学旅游活动的重要载体,它的开发和建设面临新一轮的挑战和机遇。文章以重庆红岩基地为例,分析红色研学基地开发建设现状以及现存问题,为研学旅行基地建设与发展提供相关建议,以完善红色研学基地建设,更好推动红色研学旅行的发展
期刊
摘要:为了解释农户信贷需求难以实现的原因,文章采用Heckman两阶段模型,从农户需求意愿和规模两个方面,实证分析了贫困地区农户信贷行为的影响因素,研究发现:农户的小额信贷认知、区域异质性和家庭人力资本是影响农户小额信贷需求意愿和规模的最重要的三个因素。具体地,了解小额信贷政策的家庭其信贷需求规模比不了解的家庭平均提高了9.65倍;另外,内蒙古地区农户信贷需求规模比贵州地区的农户高了12.63倍。
期刊
摘要:电子商务在推动农业产业转型升级、促进地方经济发展、解决“三农”问题和实施精准脱贫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农村电子商务的很多问题如基础设施落后、法律法规和标准化体系不健全、人才稀缺等,尤其是人才稀缺问题尤为突出。面向社会,面向农村开展职业培训工作,是我们县级中等专业学校的重要职能之一,也是我们职业教育的一种社会责任,电子商务专业旨在深度整合校内外多方资源,响应当地政府号召,在政府、学校共同管理下
期刊
摘要:农民合作社“三位一体”综合改革是自建国以来合作社实践的成功典范。“三位一体”的合作社模式根植于我国农村发展土壤,符合时代发展要求。文章首先从社会背景和政策设计两个方面阐述合作社“三位一体”改革在我国的实践探索;然后从农民合作社的基本功能视角分析“三位一体”合作社模式功能互补的功效连环与“三位一体”综合改革的功能理性;接着分别分析几类新型合作社的成功案例:日本“信用组合”模式、台湾和韩国的“农
期刊
摘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加大扶贫力度,让农村贫困人口尽快摆脱贫困,进入小康水平,分享国家经济快速发展成就。回顾我国扶贫开发的历史,原有的规模性扶贫开发工程已经不适应我国现阶段扶贫开发的需要,而需要开展精准扶贫,不断优化和创新精准扶贫机制,进一步完善扶贫政策,使扶贫工作快速发展进一步缩小城乡收入和贫富差距。精准扶贫是通过前期科学调研和识别机制对部分贫困人口进行精准识别并能够分析其具体原因后采取有针
期刊
摘要:精准扶贫是党中央、国务院根据目前扶贫工作中的新情况、新问题而对扶贫工作提出的新要求,区划调整后的苍梧县应如何因地制宜,建立精准扶贫。应该把精准扶贫和苍梧的特色产业——六堡茶产业结合起来,把六堡茶产业作为精准扶贫的主打产业, 六堡茶产业及其相关产业链的发展作为精准扶贫的重要部署,探索六堡茶产业发展与扶贫工作的切合点,实现共生共赢。  关键词:精准扶贫;六堡茶产业;共生共赢  2016年5月,国
期刊
摘要:电子商务利用互联网和计算机实现了商务活动的无纸化与信息化,成为全球领先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在电子商务对城市发展影响力的基础上,设计问卷,基于AHP模型构建城市电子商务影响力评价体系,得出电子商务能够较好地促进徐州市经济社会发展,辐射力的影响较大,吸引力、管理力的影响较小;最后,从提高社会发展环境、引导产业转型、加强政策扶植、鼓励产业创新四个方面给提出针对性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电子商务;徐州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