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已进入第五年,五年中,课程资源匮乏是教师大为头疼的问题。一方面,“海量”的新课程信息涌动在教师周围;另一方面,教师却真真切切地感到难以找到有直接运用价值的课程资源,原因是教师将信息加工为课程资源的能力有限,这里有理念与技术等多方面的因素。所以,在课程改革起始阶段,一些全新课程,如综合实践活动和校本课程,因资源的匮乏,课程的开设工作可谓举步维艰。面对这一具体问题,江苏省常州市天宁区教研室利用网络平台,就课程网络资源的开发做了一些探索。
如何基于网络,开发教师好用、学生会用的课程资源呢?我们的想法是:以学校为点,以区域性发展为面,点面结合,打造一支骨干教师队伍,构建一套课程资源平台,营造一个生态化的信息环境,突围课程网络资源的困境。
人力资源建设——层级研训,全面提高
所谓人力资源,是指课程网络资源建设应用过程中各种人员的集合,如技术人员、教师、学生、家长等等,其中,开发主体是有技术能力的教师。前几年,我区就对各校教师开展了不同层级、不同内容的培训:基于校本的教师通识培训、区域层面的技术精英培训等等,使我区在人力资源方面有一定的优势。但是,全区学校之间发展很不平衡,普通学校具备资源开发能力的教师相对较少。为此,区现代教育技术信息中心在2005年成立了“学科整合研究组”、“学科教学研究组”、“资源建设组”、“节目制作组”四个研究小组,着力打造一支业务素质好、工作能力强的专业教师队伍,以满足教师自身发展的需要,满足促进资源建设、推进区域教育信息化的需要。他们通过这种区域性的工作平台,为教育技术研究提供应用支持、为从事软件开发提供管理支持、为建设课程资源提供资源支持。在提升自身专业素养的同时,又对不同课程、不同层次的教师开展了现代教育技术专业水平的培训,使学生、教师、技术人员这些人力资源链上的各个部分高效率地运作起来。
信息资源开发——精选主题,做强做优
课程网络资源开发的主体力量在学校,即课程实施者——教师和信息技术人员。他们活跃在教学的第一线,对资源有着最迫切最具体的需求;他们生活在校园,最了解课程学习者——学生的所思所想;他们的紧密合作,最有利于向教育教学生产力转化。事实上,学校就是课程资源开发的主阵地,他们的工作为课程网络资源的开发起到了良好的奠基作用。
近几年来,我区各校对课程网络资源的开发着重在两个方面进行:一方面是教师和学生上网搜索素材、自制相关的课程资料——一种积件式或课件式的信息资源。这已是日常教学中形成课程资料的常规手段,没有很高的技术门槛,便于实施。另一方面是为研究性学习、综合性学习提供支持,主要形式是制作专题性学习网页、网站——一种经过主题加工的信息资源。相比之下,专题性学习网站(网页)内容丰富,与课堂教学结合得十分紧密,甚至可以量身定做,可以在根本上改变传统的学习方式,教学效果突出,是课程网络资源开发中的精品。对这种“资源精品”的开发,我区大部分学校都根据学校的原有基础和办学特色,找准主题,进行了探索和尝试,初期研发已是成绩斐然。
博爱小学以“陶艺”为主题,在相关专家的指导下,开发了一整套全国发行的陶艺电子教材。内容涵盖古今陶艺、陶器制作、作品展厅、名作欣赏、课程评价等多个方面。除为学生陶艺基本技能的掌握提供参考外,更加注重为学校陶艺校本课程与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提供理论指导,为教师陶艺课程的实施提供依据。可以说,一个资源就是一个课程。
北环路小学自主研制开发的“天禾学生成长电子记录袋”、“网络阅读平台”,中山路小学的校本课程网络资源库,雕庄中心小学的综合实践活动网络课程资源系统,浦前中心小学的无纸化教学支持系统等,都在不同程度上丰富了课程信息,方便了教师教学。
环境资源架构——构建平台,联结孤岛
环境资源是指提供资源建设和应用过程所需的硬件设施和各类软件工具及应用平台,它是资源开发与应用的保障条件和实践基础。“十五”期间,全区各学校全部安装了宽带,完成了“校校通”工程。学校网站中的资源库建有丰富的课件、音像、图片、教学案例等数字资料。全区有8所市级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2所省级现代教育技术示范学校,4所省级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此外,全区每年在信息技术装备的建设上不断加大投入。这些都为信息化的网络教学环境提供了坚实的物质条件。
在基于校本的多年探索研究中,许多学校形成了极为丰富和个性化的校本资源库,但由于传统的保守观念和软硬件的技术壁垒,使得资源只能在校内交流,形成一个个“资源孤岛”,资源缺乏流通的孤岛现象造成了学校人力、物力、财力的严重浪费,也影响了教师再次开发资源的积极性。因此,学校之间的资源共享机制,需要一个统一标准、可以整合校际资源的有效的管理平台。
1.建立课程网络资源的共享环境
一年前,我们开展了构建区域性资源库的尝试。具体做法是各校将自己开发的课程网络资源上传到区教育网站,集结成区资源库,由区统一管理。试行之后,我们发现各校资源库建设的差异比较大,各个学校需要有个性特色的资源库,而网络带宽瓶颈制约着资源的传递效率,造成区域中心承载过重负担,管理效率不高。于是,区域性网络资源管理平台应运而生。这一平台基于资源内容分布存储、资源信息集中管理的理念架构,提供资源整合、资源检索、资源评价的功能,具有使用简单、方便扩展及与其他应用系统集成的特点,能有效地为学校自有的学科特色资源及校本课程资源提供建设与管理服务,为教学管理者提供资源访问效果评价分析,便于校际间资源库的共享与交流。从而提高教学资源对象的利用率,促使教学资源更好地为实际教学系统服务。
2.活用课程网络资源的教学环境
课堂教学是课程实施的主要方式。随着学校网络设备的更新,在课堂中进行网上教学成为课程实施中新的教学手段。在实践中,我们发现教师开展网络教学所花费的教学成本极高,技术支持力度不足,设计周期极长等问题。
针对以上情况,我们选用了专业的“数字化教学平台”在全区教师中进行推广和研究。平台提供了包括常规教学、网络探究、自主学习、网络协作学习、专题研究学习五大模板,不仅方便了教师的使用,还在运用中潜移默化,促进教师的教学方式的更新和教学水平的提高。平台还支持网络环境中的课堂教学模式。学生可以在网络教室中,依靠教师的帮助进行知识浏览、交流探讨、在线测试、提交作品、相互评论等互动式学习,极大地发挥了网络在课堂教学中的优势。课程网络环境为广大教师解决了技术难题,实现了校际间的共融互通。现在,全区已有十多所小学安装了这个教学平台,成功的案例也不断涌现:清凉小学的《人与水》、《武术》等,中山路小学的《叶》、《音乐之都维也纳》,雕庄中心小学的《蚕的研究》、《安全伴我行》……
本文为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区域性网络资源平台的构建和应用》成果展示
如何基于网络,开发教师好用、学生会用的课程资源呢?我们的想法是:以学校为点,以区域性发展为面,点面结合,打造一支骨干教师队伍,构建一套课程资源平台,营造一个生态化的信息环境,突围课程网络资源的困境。
人力资源建设——层级研训,全面提高
所谓人力资源,是指课程网络资源建设应用过程中各种人员的集合,如技术人员、教师、学生、家长等等,其中,开发主体是有技术能力的教师。前几年,我区就对各校教师开展了不同层级、不同内容的培训:基于校本的教师通识培训、区域层面的技术精英培训等等,使我区在人力资源方面有一定的优势。但是,全区学校之间发展很不平衡,普通学校具备资源开发能力的教师相对较少。为此,区现代教育技术信息中心在2005年成立了“学科整合研究组”、“学科教学研究组”、“资源建设组”、“节目制作组”四个研究小组,着力打造一支业务素质好、工作能力强的专业教师队伍,以满足教师自身发展的需要,满足促进资源建设、推进区域教育信息化的需要。他们通过这种区域性的工作平台,为教育技术研究提供应用支持、为从事软件开发提供管理支持、为建设课程资源提供资源支持。在提升自身专业素养的同时,又对不同课程、不同层次的教师开展了现代教育技术专业水平的培训,使学生、教师、技术人员这些人力资源链上的各个部分高效率地运作起来。
信息资源开发——精选主题,做强做优
课程网络资源开发的主体力量在学校,即课程实施者——教师和信息技术人员。他们活跃在教学的第一线,对资源有着最迫切最具体的需求;他们生活在校园,最了解课程学习者——学生的所思所想;他们的紧密合作,最有利于向教育教学生产力转化。事实上,学校就是课程资源开发的主阵地,他们的工作为课程网络资源的开发起到了良好的奠基作用。
近几年来,我区各校对课程网络资源的开发着重在两个方面进行:一方面是教师和学生上网搜索素材、自制相关的课程资料——一种积件式或课件式的信息资源。这已是日常教学中形成课程资料的常规手段,没有很高的技术门槛,便于实施。另一方面是为研究性学习、综合性学习提供支持,主要形式是制作专题性学习网页、网站——一种经过主题加工的信息资源。相比之下,专题性学习网站(网页)内容丰富,与课堂教学结合得十分紧密,甚至可以量身定做,可以在根本上改变传统的学习方式,教学效果突出,是课程网络资源开发中的精品。对这种“资源精品”的开发,我区大部分学校都根据学校的原有基础和办学特色,找准主题,进行了探索和尝试,初期研发已是成绩斐然。
博爱小学以“陶艺”为主题,在相关专家的指导下,开发了一整套全国发行的陶艺电子教材。内容涵盖古今陶艺、陶器制作、作品展厅、名作欣赏、课程评价等多个方面。除为学生陶艺基本技能的掌握提供参考外,更加注重为学校陶艺校本课程与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提供理论指导,为教师陶艺课程的实施提供依据。可以说,一个资源就是一个课程。
北环路小学自主研制开发的“天禾学生成长电子记录袋”、“网络阅读平台”,中山路小学的校本课程网络资源库,雕庄中心小学的综合实践活动网络课程资源系统,浦前中心小学的无纸化教学支持系统等,都在不同程度上丰富了课程信息,方便了教师教学。
环境资源架构——构建平台,联结孤岛
环境资源是指提供资源建设和应用过程所需的硬件设施和各类软件工具及应用平台,它是资源开发与应用的保障条件和实践基础。“十五”期间,全区各学校全部安装了宽带,完成了“校校通”工程。学校网站中的资源库建有丰富的课件、音像、图片、教学案例等数字资料。全区有8所市级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2所省级现代教育技术示范学校,4所省级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此外,全区每年在信息技术装备的建设上不断加大投入。这些都为信息化的网络教学环境提供了坚实的物质条件。
在基于校本的多年探索研究中,许多学校形成了极为丰富和个性化的校本资源库,但由于传统的保守观念和软硬件的技术壁垒,使得资源只能在校内交流,形成一个个“资源孤岛”,资源缺乏流通的孤岛现象造成了学校人力、物力、财力的严重浪费,也影响了教师再次开发资源的积极性。因此,学校之间的资源共享机制,需要一个统一标准、可以整合校际资源的有效的管理平台。
1.建立课程网络资源的共享环境
一年前,我们开展了构建区域性资源库的尝试。具体做法是各校将自己开发的课程网络资源上传到区教育网站,集结成区资源库,由区统一管理。试行之后,我们发现各校资源库建设的差异比较大,各个学校需要有个性特色的资源库,而网络带宽瓶颈制约着资源的传递效率,造成区域中心承载过重负担,管理效率不高。于是,区域性网络资源管理平台应运而生。这一平台基于资源内容分布存储、资源信息集中管理的理念架构,提供资源整合、资源检索、资源评价的功能,具有使用简单、方便扩展及与其他应用系统集成的特点,能有效地为学校自有的学科特色资源及校本课程资源提供建设与管理服务,为教学管理者提供资源访问效果评价分析,便于校际间资源库的共享与交流。从而提高教学资源对象的利用率,促使教学资源更好地为实际教学系统服务。
2.活用课程网络资源的教学环境
课堂教学是课程实施的主要方式。随着学校网络设备的更新,在课堂中进行网上教学成为课程实施中新的教学手段。在实践中,我们发现教师开展网络教学所花费的教学成本极高,技术支持力度不足,设计周期极长等问题。
针对以上情况,我们选用了专业的“数字化教学平台”在全区教师中进行推广和研究。平台提供了包括常规教学、网络探究、自主学习、网络协作学习、专题研究学习五大模板,不仅方便了教师的使用,还在运用中潜移默化,促进教师的教学方式的更新和教学水平的提高。平台还支持网络环境中的课堂教学模式。学生可以在网络教室中,依靠教师的帮助进行知识浏览、交流探讨、在线测试、提交作品、相互评论等互动式学习,极大地发挥了网络在课堂教学中的优势。课程网络环境为广大教师解决了技术难题,实现了校际间的共融互通。现在,全区已有十多所小学安装了这个教学平台,成功的案例也不断涌现:清凉小学的《人与水》、《武术》等,中山路小学的《叶》、《音乐之都维也纳》,雕庄中心小学的《蚕的研究》、《安全伴我行》……
本文为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区域性网络资源平台的构建和应用》成果展示